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而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来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战国时齐威王的儿子田婴,封于薛(在今山东省滕县),靖郭君是他的封号。②慊:通“惬”,快心,满意。③过颐豕视:下巴太大,看起来好像一只猪。④昭阳:楚昭王后裔,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B.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C.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D.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善齐貌辨”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B.“王之方为太子之时”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方”字含义相同。
C.“谢病强辞”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同。
D.“故人非之不为沮”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非”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门人讨厌他,甚至有人劝说靖郭君辞退他,而靖郭君不但没听从别人的劝说,反而更加礼遇齐貌辨。
B.齐貌辨明知宣王与靖郭君不合,自己去晋见宣王会有生命之虞,但为了使靖郭君取得宣王的信任,他义无反顾地返回齐国都城。
C.靖郭君对齐貌辨并非完全言听计从,其明证是在立太子和楚国想以地换薛这两件事上,他不同意齐貌辨的看法,未采纳其建议。
D.宣王听了齐貌辨的话之后,为自己误解了靖郭君而深感愧疚,让齐貌辨请回靖郭君并亲自到郊外迎接,继而又委之以重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靖郭君之于寡人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2)靖郭君来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
2023-06-0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预测(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主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射。二十馀年,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华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英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人臣所当议也。”高曰:“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方今天下之权命悬于胡亥,高能得志焉。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
B.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
C.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
D.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这里的“书”名为书信,本质是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而林觉民所写的《与妻书》中的“书”则是一般书信。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中车府令赵高兼符玺令事”一句中的“兼”是兼任之意。古代文言文中表兼任官职的常用词语还有“领、行、署、权、判、假、摄、守”等。
D.“竟并天下”和“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两句中“竟”的意思不同;“案治李斯”和“至今治强”两句中“治”的意义也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呈上《谏逐客书》,秦生赏识任用他,李斯逐渐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任丞相,权重天下。其子李由告假归家,李斯在咸阳的家中设置酒宴,文武百官都前来给李斯敬酒庆生,李斯却长叹不已。
C.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季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致使李斯被捕入狱。监狱中李斯叹惜秦二世是个无道的昏君,自己为他出谋划策真是可悲。
D.李斯被判腰斩,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十同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悲痛万分,不能自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斯乃上蔡布衣,闯港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023-06-0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间,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竭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匿心以成而过,不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B.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C.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D.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报曰”与“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句中的“反”字含义相同。
B.“燕王以书让间”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不同。
C.“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两句中的“顾”含义不同。
D.“卒留赵,不报”与“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卒”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栗腹受燕王之托带着礼物拜见赵王,宴饮三天后,他返回燕国,建议进攻赵国,这个建议得到了燕王肯定,燕王便立即派栗腹和庆秦攻赵。
B.燕王喜就燕国进攻赵国一事询问乐间,乐间不同意这个决策,他认为赵国实力尚存,就算是以三倍兵力也不能战胜赵国,燕王听后很生气。
C.燕国发兵六十万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乐乘迎战,大败燕军;于是,乐间离开燕国,燕王喜写信给乐间,信中责备、谢罪之意兼有。
D.乐间离开燕国后,燕王喜向乐间承认错误,并分析了乐间之所以离开燕国的原因,同时他也希望乐间能重返燕国效力,但是乐间没有听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2)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制也,唯君图之!
2023-06-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考(四)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郑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B.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C.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D.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句式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的“及”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及”字含义不同。
B.“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中的“却”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中的“却”字含义不同。
C.“其来持两端”中的“持”与《荆轲刺秦王》中“持千金之资币物”的“持”含义相同。
D.“若之许我”中的“若”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举国降楚,郑襄公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B.楚庄王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郑国的土地。
C.楚王要挟解扬,令其叫宋国投降,解扬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答应了要求。
D.在众兄弟的进谏下,楚王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到晋国,晋国授予解扬上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
(2)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
2023-06-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考(三)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冬十二月,殷仲堪恐桓玄跋扈,乃与杨佺期结婚为援。佺期屡欲攻玄,仲堪每止之。玄恐终为殷、杨所灭,乃告执政,求广其所统。执政亦欲交构,使之乖离,乃加玄都督荆州四郡军事,又以玄兄伟代佺期兄广为南蛮校尉。佺期忿惧。杨广欲拒桓伟,仲堪不听,出广为宜都、建平二郡太守。佺期勒兵建牙,声云援洛,欲与仲堪共袭玄。仲堪虽外结侩期,而内疑其心,苦止之,犹虑弗能禁,遣从弟遁屯于北境以遏佺期。佺期既不能独举,又不测仲堪本意,乃解兵。是岁,荆州大水,平地三丈,仲堪竭仓廪以赈饥民。桓玄欲乘其虚而伐之,乃发兵西上,亦声言救洛,与仲堪书曰:“佺期受国恩而弃山陵,宜共罪之。今当入沔讨除佺期,已顿兵江口。若见与无,可收杨广杀之;如其不尔,便当帅兵入江。”时巴陵有积谷,玄先遣兵袭取之。梁州刺史郭铨当之官路经夏口玄诈称朝廷遣铨为己前锋乃授以江夏之众使督诸军并进密报兄伟令为内应伟遑遽不知所为,自赍疏示仲堪。仲堪执伟为质,令与玄书,辞甚苦至。玄曰:“仲堪为人无决,常怀成败之计,为儿子作虑,我兄必无忧也。”仲堪遣殷遹帅水军七千至西江口,玄使郭铨、苻宏击之,遹等败走。玄顿巴陵,食其谷。仲堪遣杨广及弟子道护等拒之,皆为玄所败。江陵震骇。城中乏食,以胡麻廪军士。玄乘胜至零口,去江陵二十里,仲堪急召杨佺期以自救。佺期曰:“江陵无食,何以待敌?可来见就,共守襄阳。”仲堪志在全军保境,不欲弃州逆走,乃绐之曰:“比来收集,已有储矣。”佺期信之,帅步骑八千,精甲耀日,至江陵,仲堪唯以饭饷其军。佺期大怒曰:“今兹败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伪楚之乱》)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婚,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现在“婚姻”指男女结为夫妻关系。
B.“仲堪每抑止之”的“抑”指压制,和《琵琶行并序》中“弦弦掩抑声声思”的“抑”含义相同。
C.山陵,指山岳冈陵,或帝王、王后的坟墓,还可指帝王,现指山岳,文中指帝王。
D.“若见与无贰”的“贰”指二心,和《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含义相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玄害怕被殷仲堪、杨佺期击灭,于是上书朝廷要求扩大他的都督区。朝廷也想借机挑起矛盾,让他们互相残杀,就把荆州四郡给了桓玄。
B.杨佺期调集人马,声称援救洛阳,想联合殷仲堪共同击杀桓玄。殷仲堪不但劝止杨佺期,还怕不能够禁止杨佺期,并派兵来遏制杨佺期。
C.荆州发大水,殷仲堪空竭粮库赈恤饥民。桓玄想趁机攻打他,发书信要求他一起讨伐杨佺期,捕杀杨广,且先派兵夺取积存军粮的巴陵。
D.桓玄到达零口,距离江陵二十里,殷仲堪召杨佺期来救自己。杨佺期率兵赶到江陵,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补给,杨佺期大怒,心知必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佺期既不能独举,又不测仲堪本意,乃解兵。
(2)仲堪执伟为质,令与玄书,辞甚苦至。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五处。

梁州刺史郭铨当之官路经夏口玄诈称朝廷遣铨为己前锋乃授以江夏之众使督诸军并进密报兄伟令为内应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甍,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2023-06-0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陕西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伐陈,复修旧怨也。楚子曰:吾先君与陈有盟,不可以不救。乃救陈,师于城父。齐陈乞伪事高、国者,每朝必骖乘焉。所从必言诸大夫,曰: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皆曰:‘高、国得君,必逼我,盍去诸?’固将谋子,子早之。图之,莫如尽灭之。需,事之下也。及朝,则曰:彼虎狼也,我在子之侧,杀我无日矣。请就之位。又谓诸大夫曰:二子者祸矣!恃得君而欲谋二三子,曰:‘国之多难,贵宠之由,尽去之而后君定。’既成谋矣,盍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大夫从之。夏六月戊辰,陈乞、鲍牧及诸大夫,以甲入于公宫。昭子闻之,与惠子如公,战于庄,败。国人追之,国夏奔莒,遂及高张、晏圉、弦施来奔。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弃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命公子申为王,不可;则命公子结,亦不可;则命公子启,五辞而后许。将战,王有疾。庚寅,昭王攻大冥,卒于城父。子闾退,曰:君王舍其子而让,群臣敢忘君乎?从君之命,顺也。立君之子,亦顺也。二顺不可失也。与子西、子期谋,潜师闭涂,逆越女之子章,立之而后还。是岁也,有云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

(节选自《左传·哀公六年》,有删改)

[注]①高、国:都是齐卿。高:高张,谥昭子。国:国夏,谥惠子。②需:迟疑。③蔡(yíng):古代一种祈求神灵消除灾祸的禳祭。④不穀: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后来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弃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
B.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弃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
C.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弃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
D.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弃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早图之”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含义相同。
B.“见我在子之侧”与“曹刿请见”(《曹刿论战》)两句中的“见”含义不同。
C.“与惠子乘如公”与“乘彼桅垣”(《诗经·氓)》两句中的“乘”含义相同。
D.“有云如众赤鸟”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乞假意侍奉高张、国夏,对他们说,大夫们将不再听命于他们且计划除掉二人,因此建议他们早点想好对策,并将大夫们全部消灭掉。
B.陈乞声称高张、国夏要发动叛乱,且已制定好了计划,劝说大夫们先动手。最终大夫们听从了他的建议,与陈乞、鲍牧等一起攻入公宫。
C.楚昭王带病救援陈国,结果在进攻大冥时死在了城父。子闾就和子西、子期商量退兵回国,然后迎接越女所生的儿子章并立他做了国君。
D.周太史主张举行祭祀,将不祥之兆转移到令尹、司马身上,但楚昭王却认为这样做如同将腹心的疾病转移到大腿和大臂上,因此没有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王舍其子而让,群臣敢忘君乎?
(2)不穀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
2023-06-0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统和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四年,徙彰愍宫使。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节选自《辽史•萧韩家奴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可以代称历史记载,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帝王一般都有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却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主管栗园时,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把握好分寸,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告诫皇上,治盗的方法并非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坚决拒绝;他直言穆宗英明,让皇上默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
(2)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2023-05-2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故循法之功A不足B以高C世D法古之学E不足F以制G今H吾计I决J子K其L勿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畔学者”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畔”意思不同。
C.“使者报王”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意思相同。
D.“五伯不同教而政”与“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中的“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5.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注】①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厉之君何以危”与“妙尽璇机之正”(《张衡传》)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
B.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同。
D.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令石显很受元帝信任,在朝廷独揽大权,其好友五鹿充宗任尚书令,二人联合执政。
B.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C.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
D.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2)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
2023-05-1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