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今诏敕A行B下有未便者C皆应D执奏E毋得阿F从G不H尽己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文中指轮流,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的“更”字意思不同。
B.日昃,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昃”与成语“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相同。
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与《促织》中“劣弱不中于款”的“中”字意思相同。
D.致,文中是罗致、招致之意。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唐太宗与隋文帝在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隋文帝虽然勤勉,但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唐太宗则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C.唐太宗将修身治国之道,总结为十二篇文章,这是他一生统治一个泱泱大国的切身体会,他将其赐予太子,要求太子不要避讳,遵照执行。
D.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多学习以前贤明的君主,并且设身处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戒奢为善,谨慎治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2)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郦食(yì)其(jī):人名;②韩信:刘邦的开国大将,后受封于淮阴,称淮阴侯。③圯上老人:指赠予张良《太公兵法》的黄石公老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独其将A欲畔B耳C恐士卒D不从E不从必危F不如因其G解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啖,指的是诱惑、利诱,与《鸿门宴》中“拔剑切而啖之”的“啖”意思一样。
B.特,指的是独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思不一样。
C.因,指的是趁机,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的“因”意思不一样。
D.弊,指的是疲惫、疲敝,与《六国论》中“弊在赂秦”中的“弊”意思不一样。
3.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经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从,刘邦想要进攻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阻了他。
B.张良使用计谋让秦将倒戈相向,秦将联合了刘邦的军队一起奔袭咸阳,最终大败秦军。
C.汉四年,张良说服刘邦授予韩信齐王印信。其后两年,高祖大封功臣,封张良为留侯。
D.苏轼认为刘邦能取得天下的原因在于能藏其锋芒、伺机而动,这是张良精心辅佐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5.请从材料中简要概括张良的形象。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尧之时,遭洪水滔滔,九州阏塞,四渎壅闭。四岳乃举鲧于尧,尧用治水,受命九载,功不成。帝怒,乃更求之,得舜,使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观鲧之治水无有形状,乃殛鲧于羽山。

舜与四岳举鲧之子禹,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乃案《黄帝中经历》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乃登山仰天而啸,因梦见赤绣衣男子,得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

复返归岳,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城、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龙曳尾舍舟而去。

南到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拊其背而哭。益曰:“斯人犯法,自合如此,哭之何也?”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得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于是周行宇内,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尧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尧崩,禅位于舜;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节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有三处不当,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为帝统A治水土B调民安C居D使得其所E今乃罹F法如斯G此吾得薄H不能化民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古代的九个区,代中国;一说神州代中国,九州则是与其等同的九个区。
B.形状,在文中意思是指实绩、成效,现在多指物体或图形所呈现出来的外表。
C.山海经,上古社会百科全书,文中应指此书雏形,实际成书干战国至汉初期。
D.禅位,即“禅让”,把帝位让给贤者,是发展于奴隶社会的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帝时,天下洪水泛滥,四岳推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不成功,舜代理天子之政,视察邦国州郡,在羽山处死了鲧。
B.大禹治水时,七年间不听音乐,过家门而不入,即便如此,治水依然不成功。后来在梦中得到金简之书,才得以通晓治水之道。
C.禹与益、夔二人共同商量,到名山大川召唤其神,询问山川脉络及物产风俗等,并且亲自一一仔细记录下来,命名叫“山海经”。
D.禹的功绩得到尧帝的肯定,赐号伯禹,封为司空;尧帝去世之后禅位给舜,舜去世之后禅位给禹,禹不想接受,便让位给商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
(2)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大禹受百姓拥戴的原因。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猴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普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簧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箦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箦聩,箦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箦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路A为卫大夫B孔悝之邑宰C蒉聩D乃与孔悝作乱E谋E入孔悝家G遂与其徒H袭攻出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与“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
C.“因门人请为弟子”中的“因”是“通过”的意思,与“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D.“闻之而驰往”中的“驰”是“奔跑、快跑”的意思,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中的“驰”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曾经欺侮过孔子,但后来却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为了孔子的学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辞行,孔子告诫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应采用恭谨谦敬的仁政。
C.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却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虽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
D.卫国变乱,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随回到卫城,与作乱者进行了面对面斗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5.从“夫子哂之”到后来断言“嗟乎,由死矣!”,可见孔子对子路性格的了解程度。你认为子路性格的缺点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主讳婉顺,字尫娘,高祖武皇帝之孙,隐太子第二女也。年十七而封,仍降嫔与我。少而志学,及长逾励。务之余,披省无辍。虽名家之说,未足解颐;而历代之事,其如抵掌。至于艺术方技,咸毕留思;诸子群言,鲜或遗略。雅好文集,特加钦味。每属新声逸韵,无亏鉴赏。至若目见心存,耳闻口诵,始窥文而辩意,未终文而究理,与仆并驱于畴昔,余每有愧焉。及陈废兴,叙通塞,商榷人物,综核名理,抗论发辞,莫不穷其指要,实有大丈夫之志,岂儿妇人之流欤!而固存撝挹,耻于眩曜。与朋类常谈,未尝及乎经史。不有切问,终日如愚。加以识尚清远,不昧流俗,卜祝巫觋屏之外物,祈祷占筮绝乎虑表。持家驭下,严而有别。余材命兼薄,班秩久微。而左迁除名,屯否相属,彼固混于荣辱,齐其得丧。同安菲贱,共甘黜免。始无戚容,终怀坦虑。歌螽斯而论美,仰关雎而同好。友逾琴瑟,韵若埙篪。携手之游,无睽寸影;如宾之膳,罕违终食。言念百龄,初非始望。死生契阔庶期偕老孰谓斯人遽有斯酷。昔伯鸾启齿,讬意形骸之外;奉倩伤神,寄情言行之表。况美兼双妇,恩总二夫。一遇之款既深,再得之悲逾切。龙朔元年夏遘疾数旬,六月六日薨于长安居德坊第,春秋卌。

呜呼!人之云亡,天其丧予。怀璧非罪,毁玉何冤。奄坠雕梁,永辞兰室。

钟期已逝,唯余绝赏之弦;风氏虽存,无复同心之质。其年十一月六日,窆于雍州万年县洪原乡之少陵原。

——(选自刘应道《大唐刘应道妻故闻喜县主墓志》)

材料二:

府君性勤悫,公家之事无大小,莫不专精竭思,或忘寝与食。每朝谒,常以夜过半便饮装整服,坐待晓漏。居家不问家人眥业,子孙有干禄从官者,但勖以义方。至于考课名级之际,未曾降意经恤。晚年愈率素,衣食务充虚蔽体。献臣【注】凶衅深积,先妣闻喜县主早见弃背,时以所居正室置几筵。府君即于此室东窗外架为小斋,广袤八九尺许,施一床、一小榻,寝处其中,历廿余年,不复迁徙。至于器物服玩,妾婢使之属,子侄承意候色,终莫敢有所营荐。调露二年夏末,遇疾大渐。以七月四日奄垂孤放,春秋六十八。粤以开耀元年次辛巳十一月景申朔七日壬寅,安厝于雍州明堂县之少陵原,合葬于闻喜县主旧域。

——(选自《大唐故秘书少监刘府君墓志铭并序》)

【注】献臣为刘应道之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死生契A阔B庶期偕C老D孰谓斯E人F遽G有斯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谥号,指的是唐朝第一任皇帝李渊。
B.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
C.先妣指对已死长者的尊称,文中指闻喜县主。
D.媵原本指的是随嫁的人或物。后来也指主人出嫁陪嫁的婢女或姐妹。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婉顺作为皇室后代,即使满腹才华,却也从不外露,原因是身为前太子之女,无为无才才是明哲之举。
B.李婉顺和刘应道成婚后婚姻和谐,意趣相投,然而刘应道仕途不顺,所以刘应道总是觉得愧对于李婉顺。
C.刘应道对李婉顺情义深厚,即使李婉顺已经逝去多年,却仍旧在妻子旧所附近居住,怀念妻子。
D.刘应道工作勤勉,生活朴素,为人正直公允,不会因为身处高位而以权谋私,为自己的儿子谋取权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朋类常谈,未尝及乎经史。不有切问,终日如愚。
(2)至于器物服玩,妾媵婢使之属,子侄承意候色,终莫敢有所营荐。
5.李婉顺有哪些才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祚、昆明,还报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推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有删改)

材料二:

辅尝论班固、司马迁云:“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惟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

(选自《晋书·张辅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史述事A善B足以奖劝C恶D足以监诫E人F道之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遗风指孔子遗留下来的风操,孔子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
B.“封”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上垒土为坛、祭祀天神来报答其功德的一种迷信活动。
C.“俯首流涕”与“俯首系颈”(《过秦论》)两句中“俯首”之意不完全相同。
D.《小雅》《大雅》是《诗经》组成部分,“怨诽而不乱”是对《大雅》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成年之后漫游南北各地,回京之后担任郎中一职,奉命出征西南,完成使命后回京复命。
B.父亲在弥留之际把写史的任务交给司马迁,他无奈流着泪接受了父亲的遗命,这体现了他的孝顺。
C.班固虽然不认为司马迁是《大雅》中“既明且哲”的智者,但高度肯定了司马迁有“良史之才”。
D.张辅对司马迁和班固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评价,指出班固记事烦冗、选材不当、难以创新等缺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2)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
5.司马迁写好《史记》有哪些因素?结合材料一进行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十七年,秦攻赵于长平。赵使廉颇将。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文本二: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赵王使平阳君媾秦,发郑朱入秦,秦之。虞卿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不得媾,军果大败。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文本三:

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齐王终不听。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军A详败B而C走D张E二奇兵F以劫G之H赵军I逐胜J追K造L秦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指暗中、私下里,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B.“内”,同“纳”,指接纳,与《屈原列传》“亡走赵,赵不内”中的“内”字含义相同。
C.文本一“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与文本二“赵卒不得媾”两句中,两个“卒”字的含义相同。
D.“隐蔽”,文中指屏障,现在则多表示借旁的事物来遮掩或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是赵国的主将,由于作战多次失败,将士伤亡很重,加上他采取坚壁不出、拒绝迎战的策略,招致赵王的不满与愤怒。
B.赵括是马服君之子,他到达长平战场后便命令赵军出兵攻打秦军,可是出师不利,最终被秦军围困,且被切断了粮道。赵军只能坚守阵地,等待援兵。
C.为求突围,赵国士兵分为四队,轮番进攻,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主帅赵括派遣精锐士卒出城与秦军搏斗,他于城内指挥,但不幸被秦军射杀,赵国大败。
D.苏秦以唇亡齿寒的比喻劝说齐王答应赵国的请求,他认为如果不帮助赵国,赵国被灭的话,那么会使齐国直接面对秦国,齐国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2)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
5.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其部落多来归降者。诏议安边之策。

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

秘书监魏征曰:“匈奴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

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

魏征曰:“晋代曹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前代A覆车B殷鉴C不远D陛下E必用F彦博G言H所谓I养兽J自遗K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文中意为部族、民族,与《庖丁解牛》中“族庖月更刀”的“族”意思相同。
B.居,文中意为处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域中之大”中的“居”意思相同。
C.从,文中意为听从,与《鸿门宴》中“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意思不同。
D.绝,文中意为使……灭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匈奴与中原世代为敌,即使不能诛灭,也应当把他们发配到河北地区,不能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
B.隋文帝帮助突厥突利恢复其国,但后来突厥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温彦博以此来说明让突厥居其旧土的危害。
C.温彦博认为凡是归顺臣服的突厥人都要收居河南,用礼仪法令教化他们,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杜楚客和魏征是同一战线,都认为现在让突厥的部落散居在河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会成为祸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2)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
5.温彦博认为把突厥归降者安置在河南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申,故称申胥。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胥闻A越王勾B践服诚C行仁D听E谏F进G贤士H是人不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再拜,为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用法相同。
C.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不同。
D.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月末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全部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5.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七年夏,公会吴于鄫。吴来征百牢,子服景伯对曰:先王未之有也。吴人曰:宋百牢我,鲁不可以后宋。且鲁牢晋大夫过十,吴王百牢,不亦可乎?景伯曰:晋范鞅贪而弃礼,以大国惧敝邑,故敝邑十一牢之。君若以礼命于诸侯,则有数矣。若亦弃礼,则有淫者矣。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今弃周礼,而曰必百牢,亦唯执事。吴人弗听。景伯曰:吴将亡矣,弃天而背本。不与,必弃疾于我。乃与之。

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辞。太宰嚭曰:此何礼也?对曰:岂以为礼,畏大国也。大国不以礼命于诸侯,苟不以礼,岂可量也?有由然也。反自部,以吴为无能为也。

季康子欲伐邾,乃飨大夫以谋之。子服景伯曰: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孟孙曰:二三子以为何如?对曰:知必危,何故不言?鲁德如邾,而以众加之,可乎?不乐而出。

秋,伐邾,及范门、犹闻钟声。大夫谏,不听。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邾众保于绎。师宵掠,以邾子益来,献于毫社,囚诸负瑕。邾茅夷鸿以束帛乘韦;自请救于吴,曰: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以陵我小国。邾非敢自爱也,惧君威之不立。君威之不立,小国之忧也。若夏盟于鄫衍,秋而背之,四方诸侯,其何以事君?且鲁赋八百乘,君之也。邾赋六百乘,君之私也。以私奉贰,唯君图之。吴子从之。

(节选自《左传·哀公七年》)

【注】①太宰嚭:吴国大夫。②季康子:鲁国正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
B.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
C.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
D.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意为痛苦、祸患,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含义不同。
B.“小所以事大”的“所以”指用来,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含义相同。
C.“乘”,数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千乘之国”的“乘”含义相同。
D.“君之贰也”的“贰”意为副手,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认为,宋国献给了吴国百牢,鲁国献给吴国的不能少于宋国;而且鲁国献给晋国大夫的就超过十牢,更应该献给吴国百牢。
B.景伯反对给吴国百牢,一是先王没有做过这样的事;二是吴国抛弃上天而背弃根本,将会灭亡。尽管吴国会嫉恨鲁国,也不给吴国。
C.吴太宰嚭召见季康子,季康子没有应召,子贡告知太宰嚭,这是因为害怕吴国,若大国不用礼仪来命令诸侯,后果很难估量。
D.季康子想要攻打邾国,景伯认为人民靠城邑来保护,城邑靠德行来保护,不能失去了信与仁这两项德行,其他大夫们也表示反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范鞅贪而弃礼,以大国惧敝邑,故敝邑十一牢之。
(2)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以陵我小国。
2023-07-23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合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