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虽不明A幸诸公B数相匡救C冀凭直言D鲠议E致天下F太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B.“陛下开圣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中的“虑”意思不同
C.“比有上书奏事”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相同。
D.谏议大夫,秦时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谏,旧时称规劝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有君主正直,大臣忠直相处共事,才能将国家治理好。他希望臣下刚直,协助自己治理国家。
B.唐太宗接受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让谏官跟着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对臣下的意见他一定虚心采纳。
C.魏征为唐太宗分析了大臣们因为存在不能进谏、不敢进谏、无法进谏的情况,因此导致大臣们都不议论政事。
D.褚遂良认为谏诤之臣一定要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行劝谏,如果事情做完了,劝谏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2)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5.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B.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C.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D.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一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一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前者。
B.己丑,己为天干,丑为地支,天干地支按固定顺序互相配合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C.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是古代非常隆重的一种祭礼。
D.世家,是《史记》的五体之一,主要叙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年少贫穷,长大后求仕处处碰壁,不但在鲁国没得到任用,在其它各国也不受待见,最后又重新回到鲁国。
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重要的是选用人才,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C.孔子想恢复周朝礼制,探寻三代以来的礼乐制度。他把三百零五篇诗入乐歌唱,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可以得到称述。
D.孔子的弟子非常敬爱孔子,司马迁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他格外推崇孔子,“至圣”是对孔子取得成就的完美概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2)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5.颜渊从哪些方面高度评价了孔子,请简要概括。
2023-05-0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选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有删改)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②镘(màn):粉刷墙壁的工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B.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C.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D.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唐人避太宗之讳而将“民”写作“人”,与下文“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中用法和意义不相同。
B.相生,意为“相互求得生存”。此处的“相”与《孔雀东南飞》中“誓天不相负”的“相”字意义相同。
C.过之,意为“经过那里”。此处的“过”与《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的“过”用法意义相同。
D.盖,副词,相当于“大概”。此处的“盖”与《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的“盖”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人物传记,但对传主的经历叙述简约,重在引述其观点,发表议论,实际上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杂文。
B.王承福有自己的生存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事,人与人是需要相互依靠、通力协作来求得生存的。
C.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富有辩证色彩,既肯定他的“独善其身”,又对他类似杨朱的“贵己”思想持否定态度。
D.作者借给王承福作传来反思自己的患得患失、贪邪无道,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有这种行为的世人的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于市之主人,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2)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承福选择“圬”这一职业的原因。
2023-05-0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建安五年,策薨,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文段二:

疾困与吴主笺

周瑜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死有命,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摘编自《三国志·鲁肃传》,有删改)

【注】①讨逆:孙权长兄孙策,受汉封为讨逆将军。②威灵:国家(或帝王、祖先)的神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B.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C.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D.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在文中指周瑜的叔叔周尚。
B.“瑜往省之”与“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两个“省”含义不同。
C.权,即孙权,孙策的弟弟,也即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的“孙仲谋”。
D.“为汉家除残去秽”与“因为长句”中的两个“为”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精通音乐,即使在饮酒之后,弹奏者有差错,他也能听得出来,每听出来就会回头看看。
B.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东吴朝堂之上君臣议事时,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
C.周瑜的部将黄盖很有谋略,他审时度势,用心观察,及时提出了用火攻的策略,击败了曹军。
D.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周瑜来到吴国,颇受重用,与张昭一起掌管各种事务,后担任前部大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②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5.文段二为周瑜病危时写给吴主孙权的信,请概括其中主要表达了哪三点内容。
2023-05-0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注】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内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梁王,即魏襄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B.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C.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D.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意思是结交,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字含义相同。
B.“间”意思是空隙,与《鸿门宴》中“沛公已去,间至军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C.“具”意思是准备,与《兼爱》中“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的“具”字含义不同。
D.“以为”意思是“把……作为”,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为”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宣王答应了韩使臣的请求并决定出兵帮助韩国。
B.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
C.秦武王的近臣憎恶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
D.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②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2023-04-0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风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装度、崔群曰:“愈言讦忤,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泰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泰佛以后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

愈至,延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延。既坐,延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

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延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延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延凑曰:“即出之。”念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

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2.下列对文本中画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侧重于议论。
D.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

赵季良,字德彰,济阴人也。初仕后唐庄宗,为魏州司录。魏州税多逋负,庄宗为晋王,过督之。季良曰:“殿下方谋攻取而不百姓,一旦百姓离心,恐河北非殿下有也。”庄宗大加钦重。累迁盐铁判官、太仆卿。

明宗天成元年,赍官诰拜孟知祥为侍中。即以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军余钱送京师,且制置两川征赋。是时知祥镇西川,颇不奉诏。会与季良有旧,遂留之不遣,因请为西川节度副使。事无大小,多与参决。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自是季良倾身事知祥,布腹心矣。

季良通敏,善谋略。董璋遣人求昏自结,而知祥心恨璋,未之许也。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长兴时,进奏官言唐主欲大发兵讨两川。季良请以东川先取遂阆,然后并兵守剑门,则大军虽至,吾无内顾忧矣。未几,唐将石敬瑭因遂阆已破,烧营北归。军前驰报知祥,知祥故藏其书,谓季良曰:“北军渐近,奈何?”季良扣指曰:“不过绵州必遁。”知祥大笑,出书示之。由是甚服其智。

是年,唐明宗即下制,以季良为武泰军节度使。知祥称尊号,是为后蜀高祖。拜季良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既而高祖病甚,召季良与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等同受顾命。高祖晏驾,秘未发丧。处回夜过季良,涕泣不已。季良正色曰:“今强侯握兵,专伺时变,义当速立嗣君,岂可徒相泣耶!”遂与处回立后主而后发丧。以拥戴功加司徒,进太保。广政九年卒,谥文肃。

节选自《后蜀列传·赵季良》)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治乱者何独不然”“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两句中的“不然”“以为”。
B.“庄宗时为晋王”“董璋时遣人求昏自结”两句中的“时”,都是名词作状语,可以解释为“在当时”“在那时”
C.“谋攻取而不爱百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两句中的“爱”都是动词,可分别解释为“爱护”和“吝惜”.
D.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升降任免的词语很多,如“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累迁”指多次升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B.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C.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D.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季良是济阴人,后唐庄宗时担任魏州司录,表现出出众的政治才能,受到庄宗的赏识和器重。
B.赵季良与镇守西川的孟知祥有交情,当他到蜀地担任三川制置使时,被孟知祥留在当地,没有返回京师。
C.赵季良被孟知祥留在蜀中后,参与决断大小事务,深得信任,尽心尽力辅佐孟知祥成为孟知祥的心腹。
D.赵季良深得唐明宗信任,先被任命为武泰军节度使,后又被任命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2)军前驰报知祥,知祥故藏其书,谓季良曰:“北军渐进,奈何?”
5.文本二写到“季良通敏,善谋略”,其“善谋略”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即绝河津,反为楚。汉王使郦生说豹,豹不听。汉王遣将军韩信击,大破之,虏豹。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东、太原、上党。汉王乃令张耳与韩信遂东下井陉击赵,斩陈余、赵王歇。其明年,立张耳为赵王。

汉王军荥阳南,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与项羽相距岁余。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遂围汉王。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项王不听。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于是项羽乃疑亚父。亚父是时劝项羽遂下荥阳,及其见疑,乃怒,辞老,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而死。

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诸将卒不能从者,尽在域中。周苛、枞公相谓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因杀魏豹。

汉王之出荥阳入关,收兵欲复东。袁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未晚也。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

项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是时彭越渡睢水,与项声、薛公战下邳,彭越大破楚军。项羽乃引兵东击彭越。汉王亦引兵北军成皋。项羽已破走彭越,闻汉王复军成皋,乃复引兵西,拔荥阳,诛周苛、枞公,而虏韩王信,遂围成皋。

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
B.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
C.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
D.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归,指告假归里。与“致仕”“致事”“致政”等意义不一致。
B.甬道,指两旁有墙或其他障蔽物的驰道或通道。
C.赐骸骨,古代大臣请求致仕的婉辞。有时也可称“乞骸骨”。
D.坚壁,指加固壁垒,也可指隐藏物资不使落到敌人手里。此处指第二种。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历每月第一天为朔日,最后一天为晦日。
B.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日。
C.古人把山的南面称为阳,把山的北面称为阴,把水的南面称为阴,把水的北面称为阳。山与水刚好相反。
D.文学史上把苏轼和辛弃疾合称“苏辛”,把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大李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派人劝说魏豹投降自己,魏豹不从,于是刘邦就派韩信攻打并俘虏了魏豹,最后又令周苛、枞公杀死了魏豹。
B.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派其离间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最终项羽对亚父范增起了疑心,范增一气之下请求告老还乡。
C.刘邦逃出荥阳进入关中后,本打算收兵向东进军,可听了袁生的计策后,又转而出兵宛县、叶县之间,与黥布沿途收集人马。
D.彭越率领的汉军在下邳打败了项声、薛公率领的楚军,项羽闻信引兵攻打彭越,刘邦借机进驻成皋,最后项羽又率兵包围了成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
(2)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未晚也。
2022-01-0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辽师至唐河北,诸将欲以诏书从事,坚壁清野勿与战,定州监军袁继忠曰:敌骑在近,城中屯重兵而不能翦灭,令长驱深入,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敌矣!辞气忼慨,众皆服。中黄门林延寿等五人犹执诏书止之,都部署李继隆曰:阃外之事,将帅得专焉。往年河间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乃与继忠出兵拒战。先是易州静塞骑兵尤骁果,继隆取以隶麾下,留其妻子城中。继忠言于继隆曰:此精卒,止可令守城,万一寇至,城中谁与捍敌!继隆不从。既而辽师果至,易州遂陷,卒妻子皆为所掠。继隆欲以卒分隶诸军,继忠曰:不可,但奏升其军额,优以廪给,使之尽节可也。继隆从其言。众皆感悦,继忠因乞之隶麾下。至是摧锋先入,辽师大溃,追击至曹河。捷闻,降玺书褒答,赐予甚厚。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十四》)

(乙)

朝廷闻契丹复至,遣李继隆发真定兵万余,护送粮馈数千乘,趋威虏。耶律休哥闻之,帅精骑数万,邀诸途。北面都巡检使尹继伦适领兵徼巡,路遇之,休哥不顾而南。继伦曰:寇蔑视我耳。彼捷还则乘胜而驱我北去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当卷兵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趋不虞我之至 力战而胜,足以自树;纵死,犹不失为忠义,岂可泯然而死,为胡地鬼乎!众皆愤激从命。继伦令秣马,俟夜,人持短兵,潜蹑其后。行数十里,至唐州徐河。天未明,休哥去大军四五里,会食讫,将战。继隆方阵于前以待,继伦从后急击,杀契丹一大将,众皆惊溃。休哥方食,失箸,为短兵中其臂,创甚,乘马先遁,余众引去。契丹为之夺气,自是不敢大入寇,每戒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云。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契丹和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捷还∕则乘胜而驱∕我北去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当卷兵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趋∕不虞我之至∕
B.彼捷还∕则乘胜而驱∕我北去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当卷兵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趋不虞我之至∕
C.彼捷还∕则乘胜而驱我北去∕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当卷兵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趋∕不虞我之至∕
D.彼捷还∕则乘胜而驱我北去∕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当卷兵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趋不虞我之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本为皇帝临时差遣,此指“都监”,掌管本处禁军屯卫事务。
B.文中“妻子”指的是妻子与儿女,含义与今天所称“妻子”不同。
C.麾下,将旗之下,原意为将帅的部下,此处指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D.威虏,宋太宗改遂城县置威虏军,是宋辽边境上的重要军事据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继忠反对放着重兵不用、任凭敌军深入的龟缩战术,准备身先士卒,为国死战,他慷慨激昂的表态感动了将领们,众人都佩服他的勇气。
B.李继隆作为高级将领,能虚怀若谷,对袁继忠言听计从,静塞骑兵在唐河之战中能拼死进击、冲锋陷阵,是因为感激于李继隆的充分信任。
C.耶律休哥深知兵贵神速,他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追踪宋军的主力部队,所以对于尹继伦的小股巡逻部队根本不屑一顾,直接南下。
D.尹继伦在徐河之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能够在兵力占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冷静分析战局,主动地跟踪并袭击辽军,起到了奇兵之效。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精卒,止可令守城,万一寇至,城中谁与捍敌!
(2)休哥方食,失箸,为短兵中其臂,创甚,乘马先遁,余众引去。
2021-11-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下列小题。

(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