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困厄归者,倾资振护无吝。巡长七尺,须髯每怒尽张,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十余万。每战,不亲临行阵,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谓曰: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感其诚,皆一当百。令狐潮以贼众四万城,人大恐。巡设百楼,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合。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巡欲击陈留,子琦闻,复围城。巡语其下曰:吾蒙上恩,贼若复,正有死耳!巡、远亲鼓之,贼溃,追数十里。有大酋被甲,引拓羯千骑麾帜乘城招巡。巡阴缒勇士数十人隍中,酋恃众不为备,城上噪,伏发禽之。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使南霁云射,一发中左目,贼还。贼将李怀忠过城下,巡问:君事胡几何?曰:巡曰:君祖、父乎?曰:然。巡曰: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从贼?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旦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怀忠掩涕去,俄率其党数十人降。巡前后说降贼将甚多,皆得其死力。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巡西向拜曰: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城遂陷,与远俱执。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亦不肯降,乃遇害。巡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改动)

[注]①麾帜:将帅的旗帜。②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隍:没有水的城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B.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C.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D.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以困厄归者”的“以”和《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以”意思相同。
②“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的“薄”是迫近、逼近的意思。
③“贼若复来”的“来”和《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意思相同。
④“追北数十里”的“北”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意思不同。
⑤“二期”的“期”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相同。
⑥“君祖、父官乎”中的“官”与“君世受官”中的“官”意思相同。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外放做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很讲节义,带兵打仗时,虽不亲临一线作战,但依然亲自督战,鼓舞士气,很好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
B.张巡面对令狐潮带重兵侵犯时,想方设法坚守城池,历经大小百次战斗,最终击败贼兵,并且乘胜追击,几经挫折终于将令狐潮抓住。
C.张巡接受主持睢阳军事的重担,暗中埋伏勇士,抓获企图招降的贼兵头目,采用奇谋,射中尹子琦的左眼,迫使围城的贼兵退去。
D.张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为国效忠、为家尽孝等角度说服贼将李怀忠带兵前来投降;这样的事例很多,并且降将们都拼死效力。
4.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旦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简要说明敌人最终没有释放张巡的原因。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善长,定远人。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将取镇江,太祖虑诸将不戢下,乃佯怒欲置诸法,善长力救得解。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善长。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命兼领府司马,进行省参知政事。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后,胡惟庸谋反伏诛,坐惟庸党死。善长死之明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言:“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太师国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宁复有加于今日?且善长岂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季,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祀,能保首领者几何人哉?善长胡乃身见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太祖得书,竟亦不罪也。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B.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C.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D.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领”二字都有“兼任”的意思,其中“领”指担任本职之外还兼任其他较高职位。
B.“宜进封大国”的“国”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的“国”意思不完全相同。
C.四千石是李善长的俸禄,“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四千石”可见李善长的待遇很高。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李善长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为妻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向李善长请教如何平定天下时,李善长建议可以效法汉高祖的做法,知人善用,不滥杀人,在局势混乱的时候可以趁机夺取天下。
B.李善长跟随太祖征战,积极出谋划策,保证了军粮供应,太祖假装要治罪将领,李善长尽力解救,以消除治军不严的隐患。
C.太祖大封群臣之时,虽然李善长没有很多军功,但是太祖认为他能够很好地保障后勤,功劳很大,对他多有褒奖,甚至超过了萧何。
D.李善长因胡惟庸谋反案受到牵连被处死后,王国用上书对李善长参与谋反提出质疑,太祖得到奏疏,最终也没有怪罪王国用。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5.结合文章概括王国用认为李善长不会帮胡惟庸谋反的理由。
2023-12-0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处。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5.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
2023-11-07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题(一)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晟幼孤,奉母孝。往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毙之,三军欢奋。魏博田悦反,晟为神策先锋,与河东马燧等合兵攻之。晟内攻郑景济,而外抗朱滔等,自正月至五月不解。李怀光屯咸阳凡八旬,帝促战,以伺贼隙为言,卒不出兵,阴通朱泚,反迹浸露。晟恐二盗合以轧之,则卑词厚币,伪致城于怀光者。时敖仓覂,调畿内赋,不淹旬,刍米告具。乃陈兵下令曰:“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士皆雪泣曰:“惟公命。”贼伏千骑出官军背,晟以麾下百骑自驰之,贼惊溃,禽馘略尽。余党悉降。贞元三年,帝坐宣政殿引见晟,备册礼,进拜太尉、中书令,罢其兵。通王府长史丁琼见晟曰:“以公功,乃夺兵柄,夫惟位高者难全,盍蚤图之?”晟曰:“君安得不祥之言?”执以闻。诏为晟立五庙,追贲高祖芝以下祔其主,给器床幄,礼官相事。,年六十七。帝闻流涕。册赠太师,谥曰忠武。及葬,又御望春门临送,遣谒者宣诏于柩车。晟性疾恶,临下明。每治军,必曰:“某有劳,某长于是。”笃分义,隆于故旧。岚州刺史谭元澄尝有德于晟,后贬死。晨既贵,直其枉,诏赠元澄宁州刺史,晟抚其二子,为成就之。在凤翔,尝曰:“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行军司马李叔度曰:“彼缙绅儒者事,公勤德何希是哉”晟曰:“君失辞。晟幸得备将相,苟容身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邪?是非唯上所择尔。”叔度惭。故晟每进对,謇謇尽大臣节,未尝露于外。治家以严,子侄非晨昏不辄见,所与言未尝及公事.正岁,崔氏女归宁,让曰:“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即却之,不得进。达礼敦教类若此。

(选自《新唐书·李晟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B.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C.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D.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事河西王忠嗣”的“事”指侍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事”含义不相同。
B.“帝数促战”的“数”是“屡次、多次”的意思,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含义相同。
C.“牲”,古代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鸡、猪等。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鸡、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晟忠于朝廷,深得赏识。他为了躲避嫌疑,主动解除了自己的兵权,拘押不忠于朝廷的人;他去世后,皇帝十分悲痛。
B.李晟了解部属,重情重义。他熟知部下的功劳和长处;恩人谭元澄受冤而死,他显贵之后,为谭元澄雪冤,并抚养其二子。
C.李晟秉公直言,谦逊尽职。他仰慕魏征能够直言进谏,他每次上朝言事,都能展示忠贞正直的大臣节操,从不居功自傲。
D.李晟谨守礼节,治家严谨。他除在早晨和傍晚外不与子侄见面,交谈不涉公事;要求正月回家探亲的女儿回去尽好本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5.在平复魏博田悦反叛时,李晟能够反败为胜的举措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是时太子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汉帝寻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太子丞相印、绶,魏王玺、绶,兼冀州牧。于是尊王后曰王太后。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B.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C.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D.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是古人对诸侯死的讳称。古时称天子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
B.“不拘微贱”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字含义相同。
C.“且又爱子在侧”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后以社稷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曹操善于了解人才且知人善任,能够根据他们的才能委任官职加以任命并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
B.武王曹操赏罚分明,犒赏功臣不吝千金,而有人犯法需要加以惩处的不论如何求情也不会得到赦免。
C.武王曹操去世后,群臣要保密不办理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种事情不能保密,丧事才如期举行。
D.曹丕即位侯后,遵照王后的策命大赦天下,汉帝派遣御史大夫带着诏书授予他丞相官职和魏王封号。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5.太子曹丕能够顺利即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困厄归者,倾资振护无吝。巡长七尺,须髯每怒尽张,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十余万。每战,不亲临行阵,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谓曰: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感其诚,皆一当百。令狐潮以贼众四万城,人大恐。巡设百楼,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合。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巡欲击陈留,子琦闻,复围城。巡语其下曰:吾蒙上恩,贼若复,正有死耳!巡、远亲鼓之,贼溃,追数十里。有大酋被甲,引拓羯千骑麾帜①乘城招巡。巡阴缒勇士数十人隍中②,酋恃众不为备,城上噪,伏发禽之。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高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及得其状使南霁云射,一发中左目,贼还。贼将李怀忠过城下,巡问:君事胡几何?曰:巡曰:君祖、父乎?曰:然。巡曰:君世受,食天子粟,奈何从贼?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怀忠掩涕去,俄率其党数十人降。巡前后说降贼将甚多,皆得其死力。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巡西向拜曰: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城遂陷,与远俱执。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亦不肯降,乃遇害。巡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改动)


[注]①麾帜:将帅的旗帜。②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隍:没有水的城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B.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C.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D.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以困厄归者”的“以”和《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以”意思相同。
②“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的“薄”是迫近、逼近的意思。
③“贼若复来”的“来”和《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意思相同。
④“追北数十里”的“北”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意思不同。
⑤“二期”的“期”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相同。
⑥“君祖、父官乎”中的“官”与“君世受官”中的“官”意思相同。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外放做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很讲节义,带兵打仗时,虽不亲临一线作战,但依然亲自督战,鼓舞士气,很好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
B.张巡面对令狐潮带重兵侵犯时,想方设法坚守城池,历经大小百次战斗,最终击败贼兵,并且乘胜追击,几经挫折终于将令狐潮抓住。
C.张巡接受主持睢阳军事的重担,暗中埋伏勇士,抓获企图招降的贼兵头目,采用奇谋,射中尹子琦的左眼,围城的贼兵最终退去。
D.张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为国效忠、为家尽孝等角度说服贼将李怀忠带兵前来投降;这样的事例很多,并且降将们都拼死效力
4.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长恨歌(并序)》)
5.简要说明敌人最终没有释放张巡的原因。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去楚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
B.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
C.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
D.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去楚之秦”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与用法不同。
B.“仪不能与从事”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从事”含义相同。
C.“而明臣之楚与不也”与“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五石之瓠》)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D.“忠尚见弃”与“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与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诬告陈轸经常把秦国国情泄露给楚国,秦王因此对陈轸产生了怀疑,并召他来当面探问他的去向。
B.面对秦王的探问,陈轸知道如回答不愿去楚国,非但不能证明清白,反而还会给人以作贼心虚的印象。
C.陈轸向秦王讲述誂客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即使自己有归顺楚国之心,但楚王也会因惧怕秦国而拒绝他。
D.秦王听了陈轸的对答后认为他是杰出的辩士,所说的话有道理,于是消除了疑虑,并好好地对待他。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
5.陈轸是如何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的?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述传

景先,少有志行,随兄纯在江陵。纯遇害,述奉饨丧还都。行至西塞,值暴风,纯丧舫流漂,不知所在,述乘小船导求之。经纯妻庾舫过,庾遣人谓述曰:“丧舫存没,已应有在,风波如此,岂可小船所冒?小郎去必无及,宁可存亡俱尽邪?”述号泣答曰:“若安全至岸,当须营理。如其已致意外,述亦无心独存。”因冒浪而进,见纯丧舫几没,述号叫呼天,幸而获免,咸以为精诚所致也。高祖闻而嘉之,及临豫州,讽中正以述为主簿,甚被知器。

元嘉二年,征拜中书侍郎。明年,出为武陵太守,彭城王义康骠骑长史,南郡太中。先是述从兄曜为义康长史丧官述代之。太祖与义康书曰:“今以谢述代曜。其才应详练,著于历职,故以佐汝。”莅官清约,私无宅舍。义康遇之甚厚。

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货太祖手诏酬纳焉述语子综曰:“主上矜邵夙诚,将加曲怒,吾所启谬会,故特见酬纳耳。若此疏迹宣布,则为侵夺主恩,不可之大者也。”使综对前焚之。太祖后谓邵曰:“卿之获免,谢述有力焉”。

述有心虚疾,性理时或乖谬。除吴郡太守,以疾不之官。病差,补吴兴太守。为吏民所怀。十二年,卒,时年四十六。十七年,刘湛诛,义康外镇,将行,叹曰:“谢述唯劝吾退,刘湛唯劝吾进,今述亡而湛存,吾所以得罪也。”太祖亦曰:“谢述若存,义康必不至此。”


[注]①纯妻庾:谢纯的妻子庾氏。②高祖:刘裕的庙号。下文“太祖”是刘裕儿子刘义隆的庙号。⑧中正:指甄别人才的官员。④先朝旧勋:刘裕朝开国功臣。⑤刘湛:彭城长史,他与谢述都是刘义康的佐臣。⑥外镇:被贬镇抚地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B.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C.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D.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2.下面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方便他人称调,如称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苏轼为苏子由。
B.太祖,是南朝宋刘义隆的庙号,庙号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高宗、玄宗等。
C.元嘉,南朝刘义隆的年号,封建社会除用干支纪年法外,也采用皇帝年号纪年。皇帝即位,都要改先,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领,文中表示兼任官职。古汉语中表示代理暂任官职的词语还有“兼”“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述从小跟随哥哥在江陵生活,哥哥去世后,他护送每哥的灵柩回京都安葬。
B.高祖刘裕听说了谢述的事迹,很是赞赏,亲自任命他为主簿,很是赏识器重他。
C.谢述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为官时清廉节俭,做义康长史时,甚至没有自己的住宅房舍。
D.谢述虑事长远,能护立周全,曾劝刘义康激流勇退,太祖认为谢述如果活着,刘义康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述从兄曜为义康长史,丧官,述代之。
(2)除吴郡太守,以疾不之官,病差,补吴兴太守,为吏民所怀。
5.请简析第③段中谢述让儿子谢综烧掉奏章的原因。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趺踟科头,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贵、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注】①跬踟科头: 趺踟,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裎: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B.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
C.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义相同。
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
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
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
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5.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B.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C.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D.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避讳,指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原是察举制的一种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D.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B.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5.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的?请用现代汉语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