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守珪仪形瑰壮,善骑射,性慷慨,有节义。时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深礼遇之,常共榻而坐,谓曰:“足下数年外必节度幽、凉,为国之良将,方以子孙相托,岂得以僚属常礼相期耶?”先是,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契丹衙官可突干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悔至屈剌帐,贼徒初无降意,乃移其营帐渐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将杀悔以叛。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斩屈剌、可突干,尽诛其党,率余众以降。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刺、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

材料二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冬,十二月)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剌及可突干,传首。时可突干连年为边患,赵含章、薛楚玉皆不能讨。守硅到官,屡击破之。可突干迫困,遣使诈降,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悔至其牙帐,察契丹上下无降意,但稍徙营帐近西北,密遣人引突厥,谋杀悔以叛;悔知之。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过折夜勒兵斩屈剌及可突干,尽诛其党,帅余众来降。守珪出师紫蒙川,大阅以镇抚之。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春,正月)上美张守硅之功,欲以为相。张九龄谏曰:“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上曰:“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可乎?”对曰:“不可。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上乃止。二月,守珪诣东都献捷,拜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子官,赏赉甚厚。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且A守B珪C才D破E契F丹G陛H下I即J以K为L宰M相N若O尽P灭Q奚R厥S将T以U何V官W赏X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古代下称上或称同辈的敬词。《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的“足下”与此不同。
B.东都,历代王朝在京师以东的都城,具体城市不一。隋唐时期指洛阳,当时京都在长安。
C.初,原本,本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的“初”含义相同。
D.勒兵,指挥军队。此处“勒”的意思是由成语“悬崖勒马”中“勒”的意义引申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契丹王屈剌、可突干被李过折斩除后,张守珪举行大规模阅兵活动,以镇契丹和突厥;将屈剌、可突干的头颅传送到东都。
B.皇帝赞赏张守珪的战绩,并要拜他为宰相,遭到大臣张九龄的极力反对;后来皇帝对他加官并赏赐,赐其子以官职。
C.材料一记载历史力求客观公允。如用“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这样不乏褒扬的语言评论犯边的契丹将领可突干。
D.材料二的对话描写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可圈可点。如张九龄劝阻皇帝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张九龄敢于直谏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
(2)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
5.司马迁认为“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请据此分析两则材料的异同。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韩魏公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熙宁初,公在成奏,平凉经略使黎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骑亦至塞下,挺恐兵驶而事不,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它加奖谕焉。公镇大名,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材料二:

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以B至C公D之E道F荐G人H而I不J求K人L知M以N至O公P之Q道R责S人T而U不V避W人X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瞻”指景仰,与《项脊轩志》中“瞻顾遗迹”的“瞻”字意思相同。
B.“洎”指等到,与《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洎”字意思相同。
C.“济”指成功,与《蜀相》中“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济”字意思不相同。
D.“攻”指抨击,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魏公接受黎挺的建议,发动所部士兵人伕兴建城池,而敌人兵马已至边塞附近,朝廷责备韩魏公修城时机不当,他却不加分辩。
B.韩魏公病中处理事务不辍,有人建议他只统领事务,把事情交给属下处理,他认为决断生死、予夺的事不可交付他人,婉言拒绝。
C.韩魏公为相十余载,辅佐三代君主,无论入朝在台省任职,还是手握军权镇守一方,都能以无愧天地、不存私心的态度对待人才。
D.辽使写信给韩魏公,都写上自己姓名以示敬畏;宋使至辽,辽人必问候韩魏公;辽国君主仰慕韩魏公,命人依其子韩忠彦图画样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魏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
(2)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
5.韩琦为人有“贤人君子之盛德”,请结合材料概括其具体表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因奏曰:臣生于草莱,目不睹阙廷之事。陛下过听,引至天庭,此万代之一遇。然咫尺之间,若披云雾,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曰:善。遽命卷帘。翌日,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鞫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玄宗大悦,许以衡轴处之。嘉贞因曰:臣闻时难得而易失,及其过也,虽贤圣不能为时。昔马周起徒步谒圣主,血气方盛。太宗用之尽其才,才五十而终。向用稍晚,则无及已。今臣幸少壮,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他日衰老,何能为也!玄宗曰:卿第往太原,行当召卿。卒用之为相。在职尚简易,善疏决,论者称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举贤篇》)

[注] ①马周:唐太宗时宰相,小时候是孤儿,家境贫寒,后历任监察御史、谏议大夫等职,屡次直言进谏,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以及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得唐太宗爱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
B.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
C.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
D.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泛称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其职责是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吏。
B.表:古代的一种文体,专用于表彰的文件,内容大多是颂扬表彰人员。
C.反坐:古代对诬告罪的刑罚,即把因被诬告所得的刑罚加在诬告人身上。
D.衡轴:即古代天文仪器中的转轴。以后多用来比喻中央政府中的要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嘉贞早先虽然落魄失意却仍然心怀大志,过着凄清冷落的生活,心中却怡然自得。
B.张嘉贞的才能被张循宪偶然发现,他帮张循宪解决了很多长久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
C.张嘉贞享受到被武则天卷帘接见的特殊待遇,接着又被武则天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
D.张嘉贞虽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迟迟未被重用,因而引用马周的例子暗示唐玄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
(2)今臣幸少壮,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
5.根据文本,赏析张嘉贞让武则天卷帘接见自己的那段话的说话技巧。
2023-05-0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一)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年二十七,为太常博士。宰臣李泌推重其才,接颇厚。及陆贽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既至阙下,转中书舍人。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暱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事皆允从,由是甚亲信。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及是为相,叙进群材,甚有美称。吉甫早岁知奖羊士谔;又司封员外郎吕温有词艺,吉甫亦眷接之。充淮南节度使,上御通化门楼饯之。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皆密疏论列。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八年十月,上御廷英殿,问时政记记何事。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是月,回纥部落南过碛。朝廷大恐,以为回纥声言讨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宪宗从其奏。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宪宗潜知其事,未周岁,遂擢用李绛,大与绛不协。然性畏慎,虽其不悦者,亦无所伤。

(节选自《旧唐书·李吉甫传》)

文本二:

上甚悦,宰臣李吉甫希意,奏言:“陛下威德布洽,华夷瞻戴,时已太平,可事欢乐。”上大笑。李绛奏曰:“西戎侵盗,京城,近者数百里,烽燧相接,边界屡警。岂可高枕而卧也?"上退朝,顾谓左右中官曰:"来吉甫奏言,时已太平,劝我为乐。李绛屡陈古今,并言事宜,是忧危之事。吉甫谄佞,悦我颜色;李绛忠正骨鲠,言必远大,真宰相也。”

(节选自李绛《李相国论事集·论太平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德音”,唐朝的一种恩诏,作为“施行”的陈述对象,该词之前应该断开。
B.“不可书以送”的结构与“不待书以授”对称,意义完整,应该单独成句。
C.“制令昭然天下”,说明制度法令清晰,能让所有人都明白,应合为一读。
D.“闻知”意为“听说、知道”,表明制令已行所产生的结果,该词后应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遇颇厚”与“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遇”字含义相同。
B.“由是甚见亲信”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去京城”与“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D.“适来吉甫奏言”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李泌担任宰相时李吉甫深受赏识器重,但是在陆贽担任宰相时却被贬为明州员外长史;李吉甫历经仕途起伏,曾官至宰相。
B.李吉甫积极建言,多能得到唐宪宗的支持;中书省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相互勾结,窃取朝权,在李吉甫奏请下被罢免。
C.李吉甫性情谨慎小心,从不伤害政见不同者,且能大力举用贤才;羊士谔、吕温因为极高的文辞修养得到李吉甫的提拔或垂爱。
D.出任地方官时李吉甫能及时指陈朝廷得失,体察百姓疾苦;李吉甫就任淮南节度使时在高邮县兴修水利灌溉良田,造福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
(2)李绛屡陈古今,并言事宜,是忧危之事。
5.两则文体中,李吉甫的形象存在较明显的区别,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畿内道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征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遗魏征出使?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令李靖充使。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昨往怀州,有上封事者云:‘何为恒差山东众丁于苑内营造?即日徭役,似不下隋时。怀、洛以东,残人不堪其命,而田猎犹数,骄逸之主也。今者复来怀州田猎,忠谏不复至洛阳矣。’四时蒐田,既是帝王常礼,今日怀州,秋毫不干于百姓。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贵能改 如斯诋毁,有似咒诅。侍中魏征奏称:国家开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陛下亲自披阅,或冀臣言可取,所以侥幸之士得肆其丑。臣谏其君,甚须折衷,从容讽谏。汉元帝尝以酎祭宗庙,出便门,御楼船。御史大夫薛广德当乘舆免冠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言,臣自刎,以颈血污车轮,陛下不入庙矣。’元帝不悦。光禄卿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广德言可听。’元帝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以此而言,张猛可谓直臣谏君也。太宗大悦。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怎,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凡A上B书C谏D正E自F有G常H准I臣J贵K有L词M主N贵O能P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畿内,古时称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后者。
B.秋毫,喻指极细微的事物,与《鸿门宴》中“秋毫不敢有所犯”中的“秋毫”意思相同。
C.从容,指委婉得体,与《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从容”意思不相同。
D.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祭祀,追思祖先,是中华传统孝道的体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向大臣们征求由谁出任畿内道黜陟使的建议,右仆射李靖极力推荐魏征,而唐太宗最终让李靖来担任这一职务。
B.唐太宗到怀州去打猎,有人上书进谏,认为如今劳役之重已经和隋朝不相上下,并且皇帝打猎过于频繁,已经是一个骄奢的君王了。
C.汉元帝想乘楼船前去祭祀,薛广德认为应该从桥上走,并用自己的性命向元帝施压,张猛劝谏元帝说圣明的君主不能置臣子于险地。
D.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很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
(2)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
5.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唐太宗“每行不欲与其(魏征)相离”的原因。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
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
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5.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月甲午朔,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六月壬申,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于寿州城南。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四年春正月,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齐王景达遣都军使边镐将兵数万溯淮救之。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不许,刘仁赡愤邑成疾。三月己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庚寅旦,攮甲胄,军于紫金山南山。命太祖皇帝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

丙午,监军使孙羽等作仁赡表,遗使奉之来降,帝遣使入城宣谕。以刘仁瞻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诏开寿州仓赈饥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唐陈觉自周还,矫以帝命谓唐主曰:“闻江南连岁拒命,皆宰相严续之谋,当为我斩之。”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钟谟请覆之于周,唐主乃因谟复命,言:“久拒王师,皆臣愚迷,非续之罪。”帝闻之,大惊曰:“审如此,则续乃忠臣。朕为天下主,岂人杀忠臣乎!”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钟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

臣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书》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注】①上,指后周世宗柴荣。②太祖皇帝,指宋太祖赵匡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B.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C.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D.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食尽”同“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尽”含义不同。
B.“躬攮甲胄”同“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含义相同。
C.“教人杀忠臣”同“教然后知困”(《论语》)两句中的“教”含义不同。
D.“期于必克”同“终期于尽”(《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期”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寿春久攻不下,于是世宗亲自领兵渡过淮河,突击南唐先锋寨以及山北一处营寨,让南唐军队首尾不能相应。
B.世宗在泗州城开仓赈济百姓,并禁止军中之人侵犯农民田地,这让泗州百姓感激喜悦,他们争相献送粮草。
C.陈觉假传世宗命令,欲借此除去宰相严续。唐主明知是假,但迫于无奈,只能斩杀严续,并让钟谟回去复命。
D.司马光认为,世宗在攻打江南时不畏流矢飞石、攻下江南后能够爱民如子的行为,非常接近《尚书》中的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
(2)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
5.寿春之战,后周世宗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陛下智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唯当弘俭约,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敝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东都未有幸期,即令补葺。诸王今并出藩又须营构兴发数多岂疲人之所望?陛下初平东都之始,层楼广殿,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欣仰。岂有初则恶其侈靡,今乃袭其雕丽?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务,成虚费之劳。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劳役过度,怨黩将起。”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侍中魏征进言曰: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唯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进谏,太宗意乃解。太宗曰: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下列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A王B今C并D出E藩F又G须H营I构J兴K发L数M多N岂O疲P人Q之R所S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中指遍及、普遍,与《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意思相同。
B.薄,文中指减轻、减少,与《孔雀东南飞》中“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含义不相同。
C.讪谤,文中指毁谤,与《红楼梦》第一回中“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含义相同。
D.恒,文中指一直、长久,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苟无恒心,放辟邪侈”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下诏征发士卒修缮洛阳乾元殿以备出巡时使用,张玄素上书劝阻,认为应当提倡节俭,减轻赋税,慎终如始。
B.唐太宗面对张玄素劝谏时将自己与夏桀、商纣相比的警告,幡然醒悟,改正错误,并高度肯定了张玄素的忠贞正直。
C.皇甫德参曾经上书触犯了唐太宗,魏征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激切才能打动人的事理为其说情,最终太宗予以谅解。
D.太子在太宗盛怒命令杀掉穆裕时进谏,太宗认为太子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敢于进谏的习性,才有这次即时进谏。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敝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谏太宗十思疏》)
5.张玄素和皇后劝谏唐太宗采用的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3-28更新 | 3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B.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C.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D.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
C.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
(2)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
5.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职责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陶,字元钧,眉州彭山人也,徙居成都。举进士,为绵谷簿,复举制科,试秘阁。会王安石新用事,陶对策有“愿陛下不惑理财之说,以慰生民;不闲老成之谋,以结公卿;不兴疆场之事,以怀夷狄”之语,策入四等。安石颇不悦,乃以为通判蜀州。

知彭州,李杞、蒲宗闵以使事入蜀,议榷茶。陶论:“茶园本百姓两税,土地不产五谷,惟种茶,岂可于两税之外立法,更榷其茶?如此则民困矣!”

哲宗即位,除殿中侍御史,上疏论:“蔡确、韩缜、章惇,昔日负先帝,今日负陛下,愿罢出,以正朝廷。”于是相继皆罢去。论保甲、青苗之法,坊场河度之弊,与其它欠负蠲除未尽者,皆罢之。又言:“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苏轼撰策题,朱光庭弹轼讥议先烈,陶奏曰:“台谏为天子耳目,当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轼素疾程颐,所以光庭为颐报怨,臣恐朋党之弊,自此起矣。”迁左司谏,上疏论:“韩维援引亲旧,分布要近,方太皇太后垂帘,不宜大臣如此专恣。”维出。

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坐左迁,台谏上章营救。陶曰:“舜民之言,实不可行。”遂为台谏所攻,除京西路转运副使,改梓州、成都府路,召为右司郎中,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使契丹,还拜给事中。哲宗亲政,陶上疏曰:“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于今九年,陛下深知本末,尊而报之,皆用其至。然臣于此时,犹以无可疑为疑,不必言为言,愿陛下听之。盖自太皇太后垂帘,屏黜凶邪,小人不能无憾,万一或有奸邪不正之言,上惑圣听,谓太皇太后斥逐旧臣,更改政事,今日陛下既亲万几,则某人可复用,某政宜复行,此乃治乱之端,安危之机,君子小人消长之兆,在陛下察与不察耳。”

坐元祐党落职,再谪分司衡州居住,元符三年大赦北还,提举玉局观,知邛州,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遂致仕,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东都事略·吕陶传》)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
B.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
C.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
D.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科举考试将其作为殿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和应试,其内容主要关涉治国安邦、国计民生。
B.榷茶,是始于唐代、兴于宋代、衰于清代的一种茶叶专卖制。榷茶制与朝廷的经济、军事以及政治意图有很大的关联。
C.致仕,亦作“致事”。指古代官员辞官回家。《礼记》有“大夫七十而致事”之说。乞身、乞骸骨、乞寝等均含辞官之意。
D.万几,古代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后来泛指执政者处理的各种政务。“万机”同“万几”,如“日理万机”。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策中,吕陶提出三点看法,希望陛下不被理财的言论迷惑,不嫌弃老成的谋略,不发动战争,触怒刚刚掌权的王安石,被贬为蜀州通判。
B.吕陶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上书罢黜辜负先帝和哲宗的蔡确等人,以匡正朝廷。议论保甲法、青苗法、市场河渡税收弊端的官员等也被罢黜。
C.朱光庭弹劾苏轼非议先辈功业,吕陶认为朱光庭是公报私仇,违背了台谏官应秉承公正奏议政事的原则,担心从此可能出现朋党之争。
D.哲宗亲政,深知太皇太后在过去一直护佑自己。吕陶还是担心奸邪小人的言论会迷惑圣听,希望哲宗能够明察秋毫,以维持国家安稳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维援引亲旧,分布要近,方太皇太后垂帘,不宜大臣如此专恣。
(2)陛下深知本末,尊而报之,皆用其至。
5.吕陶关注民生,体恤百姓,在财政上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3-10更新 | 19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二轮复习综合检测(五)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