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父元敬,世高赀,岁饥,出粟万石赈乡里,开耀二年榜进士,初年十八时,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后入乡校感悔,即于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痛自修饬,精穷坟典,耽爱黄老、《易》象,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之风骨

光宅元年,高宗崩于东都,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诣阙上书,谏灵驾入京,召见,子昂因是上言:“臣愿陛下为唐恢万世之业,躬籍田、亲蚕以劝农桑,养三老五更以教孝悌,明讼恤狱以息淫刑,修文德以止干戈,察孝廉以除贪吏。”武后奇其才,遂拜麟台正字,于时,吐蕃叛,子昂上疏曰:“安北府地当碛南口,制匈奴之冲。今安北有官牛羊六千,粟麦万斛,城孤兵少,降者日众,不加救恤,盗劫日多。盗兴则安北不全,后为边患,祸未可量。”其后吐蕃果入寇,终后世为边患最甚。拾遗。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县令段简贪残,闻其富,造诈诬子昂,家人纳钱二十万缗。简薄其赂,遂送狱。子昂之见捕,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果死狱中,年四十三。

子昂貌柔雅,而性褊躁,轻财好施,笃朋友之义。唐兴,文章承徐陵,庾信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凡所著论,世以为法,诗调尤工,尝劝后兴明堂太学,以调元气。与游英俊,多兼权衡。柳公权评曰:“能极著述,克备比兴,唐兴以来,子昂而已。”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象以有齿,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谓欤!

(节选自《唐才子传·陈子昂》,有删改)


[注]①弋博:射猎赌博。②陈子昂作《谏灵笃入京书》反对不顾百姓、大兴上木地将唐高宗的灵笃迁回长安。③三老五更:古代一种荣誉职位。从年老退休的官员中设三老、五史各一人,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意在倡导孝养老人。④麟台正字:官名。掌管正文字。⑤明堂:古时天子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等均于其中举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
B.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
C.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家次/每哀恸/闻者为涕/
D.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校,亦称乡学,古代地方学校,源于西周,后世因称地方所办学校。如“庠序之教”。而太学则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
B.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即“三皇五帝之书”,后泛指古代典籍。黄老即黄帝与老子的简称,道家以黄老为祖师,因而借指道家。它与“四书五经”同属坟典。
C.孝廉,汉时设立的选举官吏的两种科日。即选拔孝悌之人、清廉之士,合称为“孝廉”,源于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思想。
D.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如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擢与迁、陟、授、晋、进的意思一致。李白被放“出京”与白居易“出官”为相同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在东都去世,朝廷拟迁葬京师长安,陈子昂直言进谏,主张可在洛阳建造陵慕 安葬高宗。
B.吐蕃叛乱时,陈子昂上疏进言,认为安北府地处要冲,应当强化治理,以除隐患。后证明其正确。
C.陈子昂性格刚强,面对县令段简的敲诈勒索,他宁可被捕入狱也坚决不从,最终惨死狱中。
D.陈子昂少年时行侠仗义,将近成年仍不学无术,后来幡然悔悟,发愤读书,一举考取进士。
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之风骨。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姚鼐《登泰山记》)
5.结合材料,请从性格、为政两方面概括陈子昂的形象特点。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己未朔,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曰:“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会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霄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B.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C.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D.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午,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的“甲午”和“己未”同是用干支来纪月。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二圣,文中指宋徽宗、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军攻破汴梁城,将徽钦二帝俘虏,并押往北方。
D.关中,指“四关”之中,是秦国故地。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范围大致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上奏高宗,说天命没有改变,皇帝在外统帅大军,应该担当起迎接二圣、安抚诸国的大任。
B.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直言皇帝曾经下诏,答应留驻中原,怎可出尔反尔、失信于民。
C.汪伯彦、黄潜善暗中主张迁都扬州,外面纷纷议论皇帝将巡幸东南时,李纲决定用辞职来据理力争。
D.李纲因受张浚等人排斥被降为观文殿大学士,但张浚也因不停地控告李纲而被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
(2)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
5.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在相位仅七十七天就遭免职的原因。

3 .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左右皆贺。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

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琦与范仲淹、富弼皆以海内人望,同时登用,中外跂想其勋业。仲淹等亦以天下为己任,群小不便之,毁言日闻。仲淹、弼继罢,琦为辨析,不报。尹洙与刘沪争城水洛事,琦右洙,朝论不谓然。乃请外,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徙郓州、成德军、定州。兼安抚使,进大学士,又加观文殿学士。

嘉祐元年,召为三司使,未至,迎拜枢密使。三年六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六年八月,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仪国公。帝既连失三王,自至和中病疾,不能御殿,中外惴恐,臣下争以立嗣固根本为言,包拯、范镇尤激切。积五六岁,依违未之行,言者亦稍怠。至是,琦乘间进曰: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春秋高,未有建立,何不择宗室之贤者,以为宗庙社稷计?帝曰:后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已又生女。

琦天资朴忠,折节下士,无贱贵,礼之如一。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在相位时,王安石有盛名,或以为可用,琦独不然之。及守相,陛辞,神宗曰: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琦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上不答。其镇大名也,时人为立生祠。相人爱之如父母,有斗讼,传相劝止,曰:勿挠吾侍中也。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人谓之富韩云。徽宗追论琦定策勋,魏郡王。

(《宋史·列传七十一》)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
B.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
C.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
D.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闰,闰月,指农历每二至三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即四季脱节,每二至三年置一闰。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除、右迁;降级叫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
C.春秋高,是指人到了年富力强的年龄,《苏武传》中“且陛下春秋高”,与本文春秋高的意思相同。
D.赠,又称“追赠”,一般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给死者官爵或荣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用天生异象来衬托贵人出现。韩琦被推举为进士之时,也是天降“五色云彩”的祥瑞之象,左右都庆贺。
B.韩琦上言进谏之时,一定言尽所知之事,即使是中书的事也据实陈述。同僚们有的不高兴,仁宗却欣赏韩琦直率的性格。
C.韩琦离京向皇帝辞别之时,皇帝问他王安石能否主持国事,韩琦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绰绰有余,但不能主持国事,皇帝没有回应。
D.韩琦在民间很有声望,他在担任宰相时,百姓为他建立生祠,并像爱戴父母一样爱戴他,因不想打扰韩琦,遇到争斗诉讼时都互相劝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琦与范仲淹、富弼皆以海内人望,同时登用,中外跂想其勋业。
(2)积五六岁,依违未之行,言者亦稍怠。
5.文本最后评价韩琦“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人谓之富韩云”,请根据文本内容说出韩琦被称为“贤相”的依据。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对此欲倒东南倾(东南: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B.安能摧眉折腰权贵(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C.云青青兮欲(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D.栗森林兮层巅(惊:震惊)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10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因其有才能、德行而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B.李白曾游历并州(今山西太原),见到大将郭子仪,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
C.李白是个骜放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脱靴又为一例。
D.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步入仕途,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惜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2)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
5.李白虽然受到玄宗赏识,但一直不被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饮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B.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C.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D.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文中是指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即同乡。
B.祭酒,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因为陶渊明酷爱饮酒,官府便征召他任此职。
C.刺史,古代地方官名。西汉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主管巡察,官阶低于郡守。
D.义熙,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擅长作文,作文自有风格。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
B.陶潜躬耕自资,不愿谄媚长官。担任彭泽县令时,把公田全部用来种秫谷;被告知应该整饰衣冠迎接郡里前来视察的督邮,他叹息不已。
C.陶潜嗜酒如痴,率真放达自适。他曾希望自己能醉酒不醒,即使去陌生人家的酒宴,也欣然前往、酣醉而归;每醉就忘乎所以,其乐无穷。
D.陶潜为人清高,沉着而有涵养。他称病不见仰慕自己的长官,甚至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也不赴任;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高兴或愤怒的神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2)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
5.文章是怎样塑造隐逸者陶潜的?试做简要分析。
2021-11-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涟源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越,昌邑人,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越谢曰:“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引一人斩,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击昌邑,彭越助之。汉二年,沛公与诸侯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拜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败彭城,越复亡其所下城,将其兵北居河上。汉三年,越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汉四年,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越下睢阳、外黄十七城。汉五年秋,项王南走,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项籍已死。立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xī】反,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徵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越宗族。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注】①青衣:县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B.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C.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D.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君主时代的官吏,也指官吏对君主的自称,有时还可以表示谦卑的自称。
B.相国,古官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各国都设相,称相国、相邦,为百官之长。
C.夷,古代一人犯死罪而诛灭其亲属的刑罚制度,通常犯谋反罪的人会受此刑罚。
D.廷尉,位列三公,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越助汉灭楚,立下汗马功劳。在楚汉之争中,彭越帮助刘邦攻楚,曾截断过楚国粮道,还攻下很多城池,最后被封为梁王。
B.彭越为人冷静,富有管理才能。陈胜起义,少年劝他效仿,他没有此想法;成为首领后,他明确命令坚定执行,确立了威信。
C.彭越拒绝出兵,引来高祖责备。汉高祖率兵讨伐陈豨,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只派将领带军队到邯郸,高祖派人责备他。
D.彭越坚持己见,未听造反建议。彭越害怕高祖怪罪,本想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建议他发兵反叛,可彭越并未听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020-11-1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会初立《谷梁春秋》,征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数奏封事,迁光禄大夫。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

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以向为中垒校尉。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谷,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
B.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
C.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
D.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C.九卿,我国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类似后来的六部尚书。
D.列侯,秦制爵位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改为“列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尽心辅政,敢于触犯权贵。他与萧望之等人一心辅助政事,憎恶两个放纵的外戚和两个弄权的宦官,希望皇上罢免他们。
B.刘向维护礼制,反对奢侈习俗。他看到习俗更加奢侈,而赵、卫之流出身低贱,超越礼制,便编次《列女传》,以告诫皇上。
C.刘向善于进谏,深得皇帝赏识。朝廷把《谷梁春秋》立于学官,征召刘向教授《谷梁》;皇上多次想晋升他的职位,但最终不能实现。
D.刘向年少得志,堪称儒俊材。他十二岁即任辇郎,行冠礼后担任谏大夫,后被汉宣帝招选到身边,很受皇上的尊重与信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2)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
5.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刘向“能属文辞”?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C.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2)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020-11-1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伏,太安人也。伏少从戎,以战功稍至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周帝前攻河阴,伏自桥夜渡,入守中潭城。南城陷,被围二旬不下,救兵至。周师还。伏谓行台乞伏贵和曰:“贼已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捷也。”贵和弗许。

武平六年,除东雍州刺史,会周兵来逼,伏出战,却之。周克晋州,执获行台尉相贵,以之招伏,伏不从。后主亲救晋州,以伏为行台右仆射。周军来掠,伏击走之。周克并州,遣韦孝宽与其子世宽来招伏曰:“并州已平,故遣公儿来报,便宜急下。”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以金马瑙二酒钟为信。伏不受,谓孝宽曰:“事君有死无贰,此儿为臣不能竭忠,为子不能尽孝,人所仇疾,愿即斩之,以号令天下。”

周帝自邺还至晋州,遣高阿那肱等百余人临汾召伏。伏出军隔水相见,问至尊今在何处。阿那肱曰:“已被捉获,别路入关。”伏仰天大哭,率众入城,于听事前北面哀号良久,然后降。周帝见之曰:“何不早下?”伏流涕而对曰:“臣三世蒙齐家衣食,被任如此,革命不能自死,羞见天地。”周帝亲执其手曰:“为臣当若此。朕平齐国,唯见公一人。”乃自食一羊肋,以骨赐伏,曰:“骨亲肉疏,所以相付。”遂别引之与同食,令于侍伯邑宿卫,授上仪同,敕之曰:“若即与公高官,恐归投者心动,努力好行,无虑不富贵。”又问前救河阴得何官职。伏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开国公。”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赐伏金酒卮。后以为岷州刺史,寻卒。

(摘编自《北齐书·列传》三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
B.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
C.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
D.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阴,黄河南面之地。古代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为阴。
B.雍州,古代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称其他八州为冀州、晋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
C.至尊,皇帝的代称。此外,古代还称皇帝为天子、圣上、皇上、陛下、万岁、万岁爷等。
D.听事,也作“厅堂”“厅事”,官府治事之所,后亦指私宅大厅。文中指官府治事之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伏擅长治军。他凭借战功逐渐升任到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领兵守中潭城,南城陷落后,中潭城被围困二十天没有被攻下。
B.傅伏忠君不贰。周军攻克并州,面对韦孝宽和自己儿子的劝降,他怒斥儿子,并表示侍奉国君以死相报,不能存有二心的决心。
C.傅伏感恩自责。投降周帝后,他流着泪说自家三代领取北齐的俸禄,受到信任,北齐灭亡却不能殉职,以在天地之间活着为羞耻。
D.傅伏受到周帝器重。周帝认为他是北齐被平定后见到的唯一忠臣,把羊骨头赐给他,并赐给他金马瑙二酒钟,任命为岷州刺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已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捷也。
(2)若即与公高官,恐归投者心动,努力好行,无虑不富贵。
2020-06-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良尝游下邳圯上,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毂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乙)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注]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颗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一击”指张良为韩报仇,在秦始皇东游时,张良与客狙击秦皇,误中副车一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C.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鸣,指平明之后的一段时间,相当于凌晨1至3时,与丑时相对应。
B.伏腊,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
C.高祖,古代帝王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文中指汉高祖刘邦。
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有勇无谋之人。文中之意是后者。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后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不忍之心的观点,两文都着眼于“忍”。
B.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张良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后人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C.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却发现相貌像个美丽的女子,由此可见不可以貌取人。
D.苏轼认为张良有盖世之才,可以像伊尹、姜太公之一样施行安邦定国的谋略,并认为他刺杀秦始皇之举,事虽不成,其勇可嘉。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l)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2)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5.综合两则材料分析,老人为什么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
2020-06-04更新 | 187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