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孟。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材料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牛易羊,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没,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殄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壹餐者,天下知其不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睱。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予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予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①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商纣王庶兄微子于宋,宋国国君是商王室的后代。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衄: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年人。⑤殄:弯转,扭曲。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常A言与B必如C公言D即奴事之E尔F又何战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三年”古代纪年法,即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文中指宋襄公即位十三年。
B.“陈”和贾谊《过秦论》“陈利兵而谁何”一句中的“陈”用法和词义都不同。
C.“情”和《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情”用法不同。
D.“当”和《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当”的用法和词义相同。
3.下列对选文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宋襄公不听劝谏,凭借一小国,却想争夺霸主身份,却反为楚人所执,不可谓明智。
B.宋襄公欲盟诸侯而求楚,楚先许之后执之,其诈伪手段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
C.苏轼对宋襄公的评论,反映了他的仁政思想:统治者应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苏轼将宋襄公的行为和齐桓公进行了对比,批评了宋襄公死守礼义不知变通的迂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2)夫舍牛易羊,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
5.司马迁和苏轼对宋襄公都持批评的态度,两人批评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
2024-03-2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安五年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 彧报曰: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夺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抄。绍不从。许攸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取操。攸怒,遂奔操。

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袁氏辎重万余乘,在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操大喜,自将步骑五千人,夜从间道出。 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之。 于是绍军惊扰,大溃。绍及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渡河。操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冀州城邑多降于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材料二: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陈平定汉业,苏秦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以十分居A一之众B画地C而守之D扼E其喉F而不得G进H已半年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普通百姓。
B.攻,进攻,与《墨子·兼爱》中“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的“攻”意思相同。
C.而,表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的用法不同。
D.济,在文中是拯救、救济的意思,与成语“济世安邦”中的“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兵马粮草不足,百姓不堪征赋,纷纷归附袁绍。曹操心生忧虑,与荀彧商议后,决定撤军回许都。
B.许攸向袁绍提议偷袭许都,但袁绍不予采纳,于是许攸离去。曹操得知许攸前来投靠,光着脚迎接,与“周公吐哺”有同工之妙。
C.曹操亲率五千兵马,连夜行军到了乌巢,火攻袁军大营。淳于琼见曹操人马比自己少,就在营外列兵布阵,结果被曹兵打得退回营寨。
D.此次作战,曹、袁二人不同的用人方针影响了战事的走向,曹操能够扭转劣势,与他知人善用、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有很大关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夺天下之大机也。
(2)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抄。”
5.曹操提出“士有偏短,庸可废乎”的用人观,在材料一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

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官吏民不得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兴平二年,吕布、陈宫率万人袭。太祖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节选自《三国志·曹操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A于汉B故C其国为立D祠E青州诸郡F转相仿效G济南尤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借,借助。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假”意义相同。
B.绝,禁止,断绝。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义不同。
C.祠,祭祀。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祠”意义不同。
D.或,有的人。与“云霞明灭或可睹”中的“或”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时放荡不羁,不务正业,但梁国桥玄却认为只有曹操能安社稷,并把妻儿托付给曹操,侧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
B.曹操到任济南后大刀阔斧,惩治贪官污吏,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拆毁全部祠屋,充分地显示了其治世之才能。
C.曹操借父亲在琅邪避难为陶谦所杀之事,征讨陶谦,一路攻城掠地,大破曹豹与刘备的拦截,可以说所向披靡。
D.吕布、陈宫突袭,曹操城内兵力空虚,只能组织妇女一起在城外设伏,但结果大败了敌军,显示了曹操的军事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2)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5.有人说“曹操是一个奸诈、凶残之人,又是一个爱才之人”。请结合上文对此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木赐,卫人,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故曰不如伐吴。”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如此破越必矣。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报吴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吴王大说,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与越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人名,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者吾说A吴王以鲁B伐齐C其志D欲之E而畏越F如此G破越H必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反义,或同义,如:韩愈,字退之。
B.攻,指进攻、攻打,与《兼爱》“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中的“攻”词义不相同。
C.材料中“彼战而不胜”的“而”和《论语·八佾》中的“人而不仁”的“而”词义相同,都是作为连词,表假设,如果。
D.归,指回归,和《论语·颜渊》中的“天下归仁焉”的“归”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孔子常常驳斥他的言辞。
B.子贡清醒自知,谦虚有礼。子贡自我陈述说颜回听知一个道理,能够推知十个道理,自己听说一个道理,也不过推导出两个道理,能知道自己与颜回的差距。
C.子贡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在游说越王时,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子贡洞彻时局,富有谋略。子贡这一次出使,影响到了很多诸侯国,十年当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有了变化,堪称“上兵伐谋”的典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5.子贡成功保全鲁国有哪些原因?试结合全文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孙冀归,字承业。宣武时,梁将裴邃、虞鸿袭据寿春,承业诸子骁果,邃颇难之,号曰“铁小儿”。诏河间王元琛总众援之。琛欲决战,承业以雨久,更须持重。琛弗从,遂战,为贼所乘,承业后殿。初,承业既总强兵,久不决战,议者疑有异图。朝廷重遣河间王琛等三都督,外声助承业,内实防之。会鲜于修礼于中山,以承业为大都督北讨,寻诏承业解行台,遣河间王琛为大都督。承业遗子子裕奉表,称与琛俱当国难,琛败臣全,遂生私隙。且临机夺帅,非所长。书奏,不纳。寻正平郡蜀反,承业讨蜀,频战有功,复本爵。未几,雍州刺史萧宝夤据州反,复以承业讨之。承业时背疽未愈。灵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时子彦亦患脚痹,扶杖入辞。尚书仆射元顺相谓曰:“吾等备为大臣,各居宠位,危难之日,病者先行,无乃不可乎!”莫有对者。时薛凤贤、薛修义聚河东,据盐池,攻围蒲坂,东西连结以应宝夤。时有诏废盐池税,承业上表曰:“盐池天资贿货,密迩京畿,唯须宝而护之,赡以理。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常调之绢,不复可收。昔高祖升平之年,无所乏少,犹创置盐官而加典护。臣辄符司监将尉,还率所部,依常收税,更听后敕。”孝武初,转太傅,录尚书事。以定策功,更封开国子。承业表请回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恽。初,承业生而母亡,为洪超母所抚养,是以求让。许之。大统元年,薨,赠假黄钺,谥曰文宣。

(节选自《北史·长孙冀归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灵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
B.灵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
C.灵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
D.灵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鲜于修礼反于中山”中的“反”字与《鸿门宴》中“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的“反”字意思相同。
B.“非策所长”中的“策”字和《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策”字意思不同。
C.“尚书仆射元顺顾相谓曰”中的“顾”字和《荆轲刺秦王》中“荆轲顾笑武阳”中的“顾”字意思相同。
D.“均赡以理”中的“均”字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的“均”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承业为官处事稳重谨慎,仍屡招猜疑。统兵众多却不贸然决战更是招致众人猜疑,朝廷两次派遣官员元琛专门监督防范他。
B.长孙承业勇武善战,偕子平叛。承业与他的几个儿子都骁勇善战,萧宝夤反叛后,他和儿子子彦不顾病痛疾患,毅然出征平叛,忠心显著。
C.长孙承业心怀国事,劝留盐税制度。得知朝廷要废除盐池税收一事后,承业上奏,认为盐池是上天资助朝廷的财货,应该珍视并保留征收制度。
D.长孙承业知恩图报,主动辞让功名。幼年时母亲去世,被姨表哥元洪超之母养大,承业一直铭记恩德,后将本属于自己的功名让给元洪超的次子元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等备为大臣,各居宠位,危难之日,病者先行,无乃不可乎!
(2)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常调之绢,不复可收。
5.长孙承业不仅能为国尽忠,还治家有道。请简要概述文中长孙承业是如何处理亲族关系的。
2023-08-3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湖南省涟源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至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汉书·列传十八》)

【注】①受厘:厘,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厘,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B.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C.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D.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家”:指“诸子”,先秦时期的各学派。
B.“博士”:旧时指称某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人。
C.“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
D.“国”:指诸侯或侯王的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先不发表意见,等年龄最小的贾谊一一回答后,才各自说出他们的意思,以此显示自己的才能。
B.贾谊提出了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主张,虽未及实行,但却受到了皇帝的赏识。
C.贾谊的才能遭到当时的权贵们的嫉妒、诋毁,以致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意见。贾谊因被贬官,意志没有得到施展,而以屈原自喻。
D.汉文帝征召贾谊回京城长安,通过对鬼神的原本的谈论,汉文帝认为自己仍然远远比不上贾谊,于是任命贾谊作梁怀王的太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2)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2023-07-1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涟源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父元敬,世高赀,岁饥,出粟万石赈乡里,开耀二年榜进士,初年十八时,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后入乡校感悔,即于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痛自修饬,精穷坟典,耽爱黄老、《易》象,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之风骨

光宅元年,高宗崩于东都,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诣阙上书,谏灵驾入京,召见,子昂因是上言:“臣愿陛下为唐恢万世之业,躬籍田、亲蚕以劝农桑,养三老五更以教孝悌,明讼恤狱以息淫刑,修文德以止干戈,察孝廉以除贪吏。”武后奇其才,遂拜麟台正字,于时,吐蕃叛,子昂上疏曰:“安北府地当碛南口,制匈奴之冲。今安北有官牛羊六千,粟麦万斛,城孤兵少,降者日众,不加救恤,盗劫日多。盗兴则安北不全,后为边患,祸未可量。”其后吐蕃果入寇,终后世为边患最甚。拾遗。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县令段简贪残,闻其富,造诈诬子昂,家人纳钱二十万缗。简薄其赂,遂送狱。子昂之见捕,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果死狱中,年四十三。

子昂貌柔雅,而性褊躁,轻财好施,笃朋友之义。唐兴,文章承徐陵,庾信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凡所著论,世以为法,诗调尤工,尝劝后兴明堂太学,以调元气。与游英俊,多兼权衡。柳公权评曰:“能极著述,克备比兴,唐兴以来,子昂而已。”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象以有齿,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谓欤!

(节选自《唐才子传·陈子昂》,有删改)


[注]①弋博:射猎赌博。②陈子昂作《谏灵笃入京书》反对不顾百姓、大兴上木地将唐高宗的灵笃迁回长安。③三老五更:古代一种荣誉职位。从年老退休的官员中设三老、五史各一人,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意在倡导孝养老人。④麟台正字:官名。掌管正文字。⑤明堂:古时天子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等均于其中举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
B.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
C.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家次/每哀恸/闻者为涕/
D.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校,亦称乡学,古代地方学校,源于西周,后世因称地方所办学校。如“庠序之教”。而太学则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
B.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即“三皇五帝之书”,后泛指古代典籍。黄老即黄帝与老子的简称,道家以黄老为祖师,因而借指道家。它与“四书五经”同属坟典。
C.孝廉,汉时设立的选举官吏的两种科日。即选拔孝悌之人、清廉之士,合称为“孝廉”,源于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思想。
D.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如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擢与迁、陟、授、晋、进的意思一致。李白被放“出京”与白居易“出官”为相同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在东都去世,朝廷拟迁葬京师长安,陈子昂直言进谏,主张可在洛阳建造陵慕 安葬高宗。
B.吐蕃叛乱时,陈子昂上疏进言,认为安北府地处要冲,应当强化治理,以除隐患。后证明其正确。
C.陈子昂性格刚强,面对县令段简的敲诈勒索,他宁可被捕入狱也坚决不从,最终惨死狱中。
D.陈子昂少年时行侠仗义,将近成年仍不学无术,后来幡然悔悟,发愤读书,一举考取进士。
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之风骨。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姚鼐《登泰山记》)
5.结合材料,请从性格、为政两方面概括陈子昂的形象特点。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装度、崔群曰:“愈言讦忤,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

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

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皆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

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侧重于议论。
D.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四月癸巳,汉主于永安,谥曰昭烈。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从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六年春二月,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不复反。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B.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C.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D.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殂”同“崩”。
B.太守:汉魏时是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州的民政、刑讼、检奸等事宜。
C.县:三国时期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制。
D.夷:最初指我国东方部族,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泛指华夏族外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掌蜀国军政大权,政事无论巨细,全都取决于诸葛亮。
B.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马谡亲往送行,并献良策,给出了“攻心”建议。
C.诸葛亮七擒孟获,让他心服口服,归顺蜀汉。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不再反叛。
D.诸葛亮率众平定南中,兵分两路出击,平定南中各县,最后胜利会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②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5.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采纳了马谡的“攻心”建议,试简要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己未朔,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曰:“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会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霄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B.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C.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D.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午,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的“甲午”和“己未”同是用干支来纪月。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二圣,文中指宋徽宗、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军攻破汴梁城,将徽钦二帝俘虏,并押往北方。
D.关中,指“四关”之中,是秦国故地。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范围大致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上奏高宗,说天命没有改变,皇帝在外统帅大军,应该担当起迎接二圣、安抚诸国的大任。
B.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直言皇帝曾经下诏,答应留驻中原,怎可出尔反尔、失信于民。
C.汪伯彦、黄潜善暗中主张迁都扬州,外面纷纷议论皇帝将巡幸东南时,李纲决定用辞职来据理力争。
D.李纲因受张浚等人排斥被降为观文殿大学士,但张浚也因不停地控告李纲而被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
(2)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
5.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在相位仅七十七天就遭免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