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乃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度所欲出。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①、东阳侯、冯敬之属尽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楚人命鸮曰。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鵩鸟赋》。

后岁余,贾生征见。拜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跃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注①:绛,指绛侯周勃。灌,指颍阴侯灌婴。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诏令[A]议下[B]诸老先生[C]不能言[D]贾生尽为之[E]对[F]人人各如其意[G]所欲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皇帝征召称“征”,“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B.“害”,指暗害,与《屈原列传》中“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词义不同。
C.“雌雄”比喻胜败、高下,与“安能辨我是雄雌”的“雄雌”是不一样的。
D.“为”,其意为“向、对”,与“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为”的用法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郡守吴公因政绩为天下第一,故被任命为廷尉,吴公趁机向皇帝推荐了精通诸子百家的贾谊,汉文帝于是召贾谊为博士。
B.贾谊能有效奏对文帝下令讨论的问题,汉文帝非常欣赏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贾谊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张。
C.当汉文帝准备提拔贾谊为公卿之位时,周勃等人嫉妒他,说他年轻学浅,只想独揽大权,会弄糟政事,贾谊因而被贬到长沙。
D.苏轼认为周勃、灌婴等人在刘氏、吕氏的争斗中起了决定性作用,高帝和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如父子兄弟般情谊。
4.同样是写贾生,司马迁和苏轼的态度不同,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5.把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2)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2024-02-0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著名节,好学明经。为郡吏,三举孝廉,以王国人不得宿卫补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胜曰:窃见国家征医巫,常为驾,征贤者宜驾。上曰:大夫乘私车来耶?胜曰:唯唯。有诏为驾。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光禄大夫孔光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先是,常又为胜道高陵有子杀母者,胜白之,尚书问:谁受?对曰:受夏侯常。尚书使胜问常,常连恨胜,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制曰:贬秩一等。胜谢罪,乞骸骨

(节选自《汉书·两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B.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C.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D.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文中指通晓经术;古时又指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B.茂才,和秀才同义,汉以后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C.右扶风,政区名,汉时将京郊地区划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部分,称为“三辅”。
D.乞骸骨,旧指古代官吏死后,其子女请求将父亲的骸骨葬于家乡,也称“乞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胜敢于直言。他担任谏大夫时,多次上书痛陈国事堪忧,希望哀帝节俭,甚至不惜违逆哀帝旨意,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
B.龚胜是非分明。他认为丞相王嘉本性邪恶,所荐者多贪婪残暴,但举荐梁相等人,没有大错,拒绝附合左将军公孙禄等人之议。
C.龚胜重视礼制。他提醒哀帝尊重贤才,征召贤德之人应当为他们准备车马;他坚持是否恢复汉惠帝、汉景帝庙应当遵循礼制行事。
D.龚胜亦非完人。他好学明经有节操,但为官不善于处理繁冗政务;因末作调查就奏报哀帝高陵子杀母事件,受到夏侯常的算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
(2)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
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龚胜升迁为丞相司直之前被荐举、任用的情况。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C.沛公已去,至军中        间:走小路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感谢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号令诸侯灭秦,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B.婚姻,指两家结为婚姻关系,在《鸿门宴》中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C.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时说“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D.室内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从座位安排上可以看出双方的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3.结合全文,选出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项羽刘邦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佩服的。
C.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争夺天下。
D.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以看出刘邦是很有心机,善于随机应变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5.从选文部分看出,樊哙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2023-08-0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菁华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元和中,汉肃宗巡狩,告南阳太守问晖起居,召拜为尚书仆射。岁中,迁太山太守。晖上疏乞留中,诏许之。因上便宜,陈密事,深见嘉纳

是时谷贵,县官经用不足,朝廷忧之。尚书张林上言:“谷所以贵,由钱贱故也。可尽封钱,一取布帛为租,以通天下之用。又盐,食之急者,虽贵,人不得不须,官可自鬻。又宜因交险、益州上计吏往来,市珍宝,收采其利,武帝时所谓均输者也。”于是诏诸尚书通议。晖奏据林言不可施行,事遂。后陈事者复重述林前议,以为于国诚便,帝然之,有诏施行。晖复独奏曰:“王制,天子不言有无,诸侯不言多少,禄食之家不与百姓争利。今均输之法与贾贩无异,盐利归官,则下人穷怨,布帛为租,则吏多奸盗,诚非明主所当宜行。”帝卒以林等言为然得晖重议因发怒切责诸尚书。晖等皆自系狱。三日,诏敕出之。曰:“国家乐闻驳议,黄发无,诏书过耳,何故自系?”晖因称病笃,不肯复署议。尚书令以下惶怖,谓晖曰:“今临得谴让,奈何称病,其祸不细!”晖曰:“行年八十,蒙恩得在机密,当以死报。若心知不可而顺旨雷同,负臣子之义。今耳目无所闻见,伏待死命。”遂闭口不复言。诸尚书不知所为,乃共劾奏晖。帝意解,寝其事。后数日,诏使直事郎问晖起居,太医视疾,太官赐食。晖乃起,复赐钱十万,布百匹,衣十领。

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拜骑都尉,赐钱二十万。和帝即位,窦宪北征匈奴,晖复上疏谏。顷之,病卒。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删动)

文本二:

元祐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偶读《后汉书·朱文季传》,感叹不已。肃宗号称长者,诏书既已引罪而谢文季矣,诸尚书何怖之甚也。文季于此时强立不足多贵,而诸尚书为可笑也。云“其祸不细”,不知以何等为祸,盖以帝不悦后不甚进用为莫大之祸也。悲夫!

(选自苏轼《朱晖非张林均输说》)

1.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帝A卒B以C林D等E言F为G然H得I晖J重K议L因M发N怒O切P责Q诸R尚S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寝”,平息、停止,与《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中的“寝”意思不同。
B.“谢”,感谢、谢恩,与《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谢”中的“谢”意思相同。
C.“愆”,罪过、过失,与《氓》“匪我愆期”中的“愆”意思不同。
D.乞身,指官员因年老而自请退休的委婉说法,也可以称为“乞骸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肃宗很重视朱晖,视察到南阳时,告诉太守问候朱晖,后征召他为尚书仆射。
B.因谷价昂贵,县里经费不足,朝廷十分担忧,张林建议实施武帝时期的均输法。
C.朱晖因进言触怒肃宗,被下令关进监狱,后来,肃宗下诏赦免了他。
D.苏轼认为诸尚书的胆小怕事很可笑,认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进用很可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上便宜,陈密事,深见嘉纳。
(2)若心知不可而顺旨雷同,负臣子之义。
5.苏轼在《朱晖非张林均输说》对人物做出了评价,请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湖南郴州·三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车,古代兵车的一种。一般认为革车即重车,一乘重车配甲士步卒七十五人。
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
C.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
D.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
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
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
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
(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5.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6-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菁华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运砖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景泰三年,召还掌院事。浔、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信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真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成宪。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太保,谥忠肃。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自奉俭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孙以入太学,不使应举,曰:勿妨寒士路。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B.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C.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D.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刑狱案件,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机构。
B.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有效方法。若有敌情,则燃烟或放火。
C.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荫,封建时代,子辈因父辈有功而得到官爵或特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历仕多朝,仕途顺畅。他先后在永乐、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年间为官,担任过右佥都御史和吏部尚书等多种官职,皇帝非常信任他。
B.王翱公正严明,生活俭仆。他掌管着官员的升降任免,拒绝别人的私下求告;他节俭朴素,皇帝知道他贫穷,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
C.王翱工作勤奋,认真负责。他任吏部尚书时,长期住在官署,很少回家;他总是亲自查看吏部任命的官员名单,唯恐对官员的任命有错误。
D.王翱人格高尚,廉洁不贪。他从辽东回朝时,不得已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该宦官去世后,他就找到其侄子,归还了明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
(2)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
5.王翱总管辽东军务时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材料二:

田表圣奏议叙

苏轼

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益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也。

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谊A虽B不C遇D而E其F所G言H略I已J施K行L不M幸N早O世P功Q烈R不S著T于U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照,即照见自己;自贤,即以为自己贤明,“贤”是“以为贤明”的意思。
B.遗直,即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作者在文中赞美了田公直言敢谏。
C.大治,指治理得好。“治”与《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治”含义不同。
D.是,指这、这样。“是”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是”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概写太宗以和颜悦色“求谏”,再引用他自己的话写他为什么要“求谏”,是一则以“记言”为主的短章。
B.材料二开篇,苏轼就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虚怀若谷,能接纳田公直言不讳的进谏。
C.汉文帝的时候,由于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也不兴兵动武,所以,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
D.苏轼认为有必要将田公的奏议集刊行于世,让它广泛流传,期望能遇到与田公见解相合之人,让奏议得以发挥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2)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
5.唐太宗与苏轼都论说了臣子进谏的必要性,两人阐释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同异。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有诏勿议罢边塞事。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

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

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独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乎?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第二》)

【注】①府帑,国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A令B下C有司D议E议者F皆以为G便H郎中I侯应J习K边事L以为M不可N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官职名称,春秋战国时掌文书记事,自秦始专门负责对官吏进行监察弹劾。
B.策,文体名,臣下撰文上呈、君主对下发布制令、应试者对答的文字等均可称策。
C.微,文中有精深、精妙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其辞微”的“微”含义相同。
D.治,文中指太平之意,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帝和有关大臣商议派兵去珠崖郡平叛,待诏贾捐之不建议出兵,他的建议得到了丞相的认可,最终元帝放弃了出兵平叛的想法。
B.面对单于想要朝见的请求,哀帝与公卿们认为这只会白白耗费国家的钱财,想拒绝,后来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哀帝才有所醒悟,致使事情出现逆转。
C.大将军邓骘想要放弃凉州,加强北方边患的防备,众多参与商议的公卿都认可这一做法,可是郎中虞诩却提出了三条反对的理由,最终获得了通过。
D.交趾出现反叛时顺帝主张平叛,而议郎李固则持反对意见,要求朝廷选派刺史太守前去安抚,最终四府同意了他的建议,岭南地区又重新安定下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
(2)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
5.作者认为天下能够获得大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最后一段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定王使单襄公于宋,遂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①,道茀不可行也。侯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蓺,膳宰不置饩②,司里不授馆。民将筑台于夏氏。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百官各以物至。宾入如归。是故小大莫不怀爱。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③,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天休。”

“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大国之间,而无此四者,其能久乎?”

八年,陈侯杀于夏氏。九年,楚子入陈。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有删改)

【注】①火朝觌(dí)矣:指阴历十月。立冬前后心宿现于晓晨。觌,见。②饩(xì):生肉,此指食物。③彝:常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B.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C.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D.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聘”有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的含义,天子往往派人去聘问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诸侯。
B.“遂假道于陈”中的“假”指借,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假”不相同。
C.“以承天休”中的“承”指承受,与《登泰山记》中“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承”相同。
D.“居大国之间”的“居”指处于,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襄公路过陈国时,看到陈国的环境以及君王和大臣的表现,见微知著,回去后跟定王预测陈侯虽无大的灾祸,国家也一定会灭亡,后来陈侯被夏氏所杀。
B.在周的《秩官》篇有这样的规定:即使是敌对的国家的使者到了,各种官吏也要按照各自担负的职责来供应物品,让这些使者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C.陈侯不考虑继嗣常法,抛弃他的妻妾,带领他的臣下到夏氏家里去干淫乱的事,单襄公认为陈侯的这种行为是侮辱陈侯自己的姓氏,也触犯了先王的法令。
D.单子的论述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引古证今,环环相扣,逐层剖析,细致淋漓,最后归结出“其香能久乎”的结论,水到渠成,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2)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
5.如果你是陈国的一名谋士,根据文本内容你能给出一些什么建议来保全陈国?请简要概括。
2023-05-0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
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
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5.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