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政于云梦,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王曰:“不穀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

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祈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吕氏春秋·贵直论 直谏》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以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B.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C.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D.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墩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寿,意思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寿”也是此意。
B.卜,即卜筮,占卜、算卦的意思。古人用蓍草占卦,叫做“卜”;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筮”。
C.笞刑,以竹、木板等拷打犯人臀部、背部或大腿的轻刑。始于战国时期,针对轻微犯罪而设,或作为减刑后的刑罚。
D.不穀,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后来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齐桓公就是一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希望桓公不要忘记自己逃亡在莒国、被囚禁在鲁国、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
B.楚文王在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后,就用它们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都不回来。
C.楚文王认为自己从离开襁褓就位列于诸侯,所以请求换一种刑法,不要执行鞭刑。
D.葆申在劝说完文王之后,便快步离开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澡渊边上,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
(2)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5.葆申认为楚文王接受鞭刑的原因是什么?直言劝谏的功效怎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航。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航使监牧时,文彦博在枢府,有所闻,每呼安世告之。安世从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议谓公且代其任。”彦博曰:“安石坏天下至此,后之人何可为?”安世拱手曰:“安世虽晚进,窃以为未然。今日新政,果顺人所欲而为人利乎?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所利,反掌间耳。”彦博默不应,他日见航,叹奖其坚正。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安世初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祐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饶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哲宗俯首不语。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明年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B.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C.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D.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与“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的“会”字含义相同。
B.“以益圣学”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的“益”字含义相同。
C.“安世初除谏官”与“扶辇下除”(《苏武传》)的“除”字含义不同。
D.“安世笑谢曰”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谢”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安世少时很有见识,见解非凡。他不同于文彦博对王安石为政的评价;认为其应去害兴利,文彦博在刘航面前赞扬他坚定正直。
B.刘安世正身洁己,深受老师影响。他写字不用草书,不喜爱女色和钱财,坚守忠孝正直的品格,这些都是效法老师司马光。
C.刘安世痛斥奸人,毫不留情。他认为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互相勾结,蔡确以《安州诗》指斥皇帝,于是把蔡确放逐到新州。
D.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对宫中寻求奶妈一事,他上疏进谏,认为皇帝年富力强,还没立皇后,应远离女色,多学习治国之道。
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2)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责,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林,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侯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洒,漉毕,还复著之。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材料二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B.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C.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D.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本义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需长者立主位,面南酒祭神开席;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如国子祭酒等。
B.弦歌:指出任邑令,典出自《论语·阳货》,曾记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故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
C.解绶:绶是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绶,指辞去官职,又称“解印绶”。
D.姓字;姓本指标志家族系统的字,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字是在十五岁成年之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别名,亦称“表字”,用于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从小就志向很高,文章写得好;为人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所有这些,《五柳先生传》做了实证。
B.陶渊明家里贫穷,宁愿亲自耕种病倒,却不愿为官;即使卧床挨饿也不愿接受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
C.陶渊明先后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州主薄、彭泽令等职;因他厌恶当官,淡泊名利,所以在位时间不长。
D.陶渊明非常喜欢读书喝酒;读书一有顿悟而忘了吃饭;喝酒一定要醉,醉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
4.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根据文本,请简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来由和结果。
2022-07-0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征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王世充攻密于洛口,征说密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且东都食尽,世充计穷,意欲死战,可谓穷寇难与争锋,请慎无与战。颋不听。及密败,征随密来降,至京师。隐太子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征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寻进爵郡公。七年,代王珪为侍中,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征评理之。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寻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十六年薨,时年六十四,谥曰文贞。

(选自《旧唐书·卷七十一》,中华书局,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B.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C.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D.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横,即合纵连横,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鬼谷子以及其他比较著名的几个人,被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B.京师,王室居住地及中央政府所在地,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人口众多,后世因以泛称国都、称“京”,这里指称天子的军队。
C.践祚,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践祚,指即位,登基。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
D.典章,制度法令等的统称,指统治者颁布的行为规范准则,涉及范围极广,大到军政外交,小到生活琐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要遵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家境贫寒,喜欢读书,有志于天下,却不擅长谋生,出家去做了个道士,后做了武阳郡丞元宝藏的掌管文书的官。
B.王世充在洛口攻打李密的军队,魏征劝说李密要谨慎与王世充交战,因为王世充想要决一死战,穷途末路的贼寇很难交战。
C.皇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的名字,把他召为太子洗马,对他非常恭敬。魏征劝他要尽早提防屡建战功,威望日隆的李世民。
D.魏征先后担任过詹事主簿、谏议大夫等官职,后又代替王理担任侍中,评判处理了很多长期积压无法决断的诉讼案件。
4.概括魏征与唐太宗二人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的原因。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2022-07-0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岛人传

[明]茅坤

海上有两渔人者,故浮筏渔海上。一日,飘风至,筏亡维,流数日夜,不知所之。已而,沿潮入他岛中。岛外多萧苇、槿艾、篁萝,蓊翳蒙复不可入;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漆面椎髻,裸而群,故无所为缯帛、带舄、冠裳、冶化之俗,并编棕、栗、桐、棫及他所不名树叶以为衣。众睹两渔人所衣缯帛衣,前曳裾,视之若眩异状。而两渔人者大惊,前欲为礼谒,众竟不为礼谒,而特人人手捃而鼻嗅者再。携两渔人入盘谷中,穴土而处,牡牝鹿豕相杂,龂龂如也,亦无火饪之食。黄发者偶而箕踞前坐,少者、壮者出而采拾诸果实以献。因遍过他穴,亦如之,如是者累日无间,左右为两渔人甚欢。而两渔人者初不辨音声,欲画地为字,以通旨意,众又顾笑,殊无解者,两渔人竟亦欢遇之,犹哑者之设宾主也。久之,两渔人辞去,复治筏沿潮而出。既返至海上,而无复能指示岛处矣。

归安茅坤抱策游缙绅大夫者十年矣,性故朴野澹荡,与人无论亲疏所故,油油然,若生平交。亦未尝背指人过。以是深有感于所闻岛上人之事,颇与已同旨,愿弃去人间,从之游。而恨两渔人者已忘其津处,不能从。乃述而赞之曰:“予闻近海多犀象、翡翠、玳瑁、珠玑、赢蛤之利,人多入海求之,至相攫猎,虽死不悔。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昔陶处士自赞其道以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呜呼!若岛人者,近之矣,近之矣!”

(选自《茅鹿门先生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B.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C.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D.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饪,即用火烹饪,是文明的标志,只生食采拾的果实,是表现岛上人的简单质朴。
B.箕踞,即以两膝着地分如箕形,正身跪坐,此指黄发者的尊贵身份和严肃态度。
C.缙绅,缙意为插,绅为束腰大带,插笏于绅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此借指官员。
D.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出仕的人,因陶渊明曾辞官归隐,故后世称之为处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渔人一日在海上捕鱼,因迷失了方向而突遇暴风,渔筏漂流数日后,随潮水漂至一岛前。此岛四周为茂密的草树环绕,看来无路可入。
B.岛上人脸色黝黑,头发结为高髻,裸身而群聚,所以没有人穿衣结带,戴冠穿鞋,也没有修饰容貌的习俗,只是编结各种树叶用以蔽体。
C.岛上人于山间谷地中掘土为穴而居,和谐安乐,年轻力壮者外出采拾各种果实以奉养老人,他们天天如此生活,并与两渔人相处甚欢。
D.茅坤听闻沿海多出产犀象、翡翠、玳瑁、珠玑、赢蛤等珍宝,很多人出海寻宝,为争夺宝物甚至互相抢夺,自相残杀,却至死不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画地为字,以通旨意,众又顾笑,殊无解者。
(2)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
5.茅坤为何愿弃去人间,从岛上人游?他的愿望实现了没有?请简要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先时,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与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文帝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豫持护乌丸校尉,牵招、解儁并护鲜卑。自高柳以东,濊貊以西,鲜卑数十部,比能、弥加、素利割地统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仇敌,互相攻伐。素利违盟,出马千匹与官,为比能所攻,求救于豫。豫恐遂相兼并,为害滋深,宜救善讨恶,示信众狄。单将锐卒,深入虏庭,胡人众多,钞军前后,断截归路。豫乃进军,去虏十余里结屯营,多聚牛马粪然之,从他道引去。胡见烟火不绝,以为尚在,去,行数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马城,围之十重,豫密严,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将步骑从南门出,胡人皆属目往赴之。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

景初末,增三百。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外胡闻其威名,相率来献。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征为卫尉。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豫书答曰:“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固称疾笃。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节选自《三国志·卷二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B.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C.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D.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狄,原指古代的狄族,战国以后,代指匈奴及鲜卑等长期在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与下文“胡人”所指相近。
B.节,即符节,代表朝廷重臣。《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中的“节”与文中的“节”意思一致。
C.邑,封地,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分封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卿、大夫家族有统治权和世袭权。
D.漏尽,指刻漏已尽,表夜深或天将晓。与“漏断”意相同,苏轼有“漏断人初静”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豫宽仁爱人,宽恕当死囚徒。他在群盗被前太守判处死刑之后,安慰劝告死囚,指明悔过自新之路后遣散了他们,郡内从此安宁无事。
B.田豫智勇双全,成功突围杀敌。他在北狄内乱时,独自率军深入虏庭,被围马城时,设计迷惑敌人,最后出其不意,杀敌无数。
C.田豫居功不骄,坚决称病请辞。他以威名治边有功,得到重用,但他认为年过七十还不告老请辞,就是罪人,以此表明辞职的决心。
D.田豫清俭廉洁,家贫不贪钱物。他将获得的赏赐分给将士们,将胡狄私下的馈赠,全都登记上交,从不私带回家,得到一致认可。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仇敌,互相攻伐。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5.田豫为什么出兵救助素利?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北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郑善王广奉相礼敬其备,后忽更疏懈。乃诏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今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

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于窦固,固大喜。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B.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C.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D.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平: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为了便于纪年,一个帝王只用一个年号。
B.校书郎:东汉时,征召学士至兰台或东观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者,称校书郎。
C.佣书:是指中国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全靠人工抄写。
D.假司马:汉代官名加“假”,有副贰(副职)之意,文中班超是正式任命之前的代理司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胸怀大志。他年轻时不满足于为官府抄书谋生,立志仿效张骞等人,立功异域,封侯进爵。
B.班超英勇善战。他随窦固出击匈奴时,杀死了很多敌人;伏击匈奴使者时,亲手击杀了三个人。
C.班超多谋善断。他察觉鄯善王态度前恭后倨,骗服侍汉使的鄯善人招出实情并能很快定下夜袭之计。
D.班超能言善道。为使夜袭成功,他先用话语激怒下属;下属建议从长计议,他能立即说服他们。
4.班超是怎样一步一步成功说服下属夜袭数量远超于己方的匈奴使者的?
5.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2)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
2022-02-1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也。举进士,累转司列大夫。坐与上官仪文章属和,配流岭外。上元初赦还。工部尚书刘审礼荐玄同有时务之才,拜岐州长史。累迁至吏部侍郎。玄同以既委选举,恐未尽得人之术,乃上疏曰:臣闻制器者必择匠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匠之不良,无以成其工;官之非贤,无以致于理。君者,所以牧人也;臣者,所以佐君也。君不养人,失君道矣;臣不辅君,失臣任矣。任人者,诚国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官之不得其才者,取人之道,有所未尽也。疏奏不纳。弘道初,转文昌左丞,兼地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则天临朝,迁太中大夫、鸾台侍郎,依前知政事。垂拱三年,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纳言,封钜鹿男。玄同素与裴炎结交,能保始终,时人呼为耐久朋。而与酷吏周兴不协。永昌初,为周兴所构,云玄同言:太后老矣,须复皇嗣。太后闻之,怒,乃赐死于家。监刑御史房济谓玄同曰:何不告事,冀得召见,当自陈诉。玄同叹曰:人杀鬼杀,有何殊也,岂能为告人事乎?乃就刑,年七十三。玄同富于词学,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但以高宗弃代之后,则天居位之间,革命是怀,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亲族以难逃。是以唐之名臣,难忘中兴之计;周之酷吏,常谋并进之谗。玄同欲复皇储,固宜难免,死而无过,人杀何妨。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B.方今人不加富/监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C.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D.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配流,是古代惩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流”指流放,封建社会的五刑(笞、杖、徙、流、死)之一。
B.牧人,古代指掌管畜牧的人,也指管理民事的地方官,或指治理百姓。文中魏玄同认为:国君,是来治理天下百姓的。
C.垂拱,唐睿宗李旦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能使用一个年号。
D.皇储,又称“储君”,为已确定的皇位继承人。中国古代皇储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通常被授予的对象是皇帝嫡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玄同科举得意。他原是定州鼓城人氏,考中进士科,后官至司列大夫,因为与上官仪文章唱和而受牵连获罪。
B.魏玄同为官尽职。他主管选拔人才,担心不能很好选人定职,就在这方面写了很有价值的书面意见上呈皇上。
C.魏玄同珍视友谊。他和裴炎交情深厚,而且能善始善终,被世人称为“能长久保持友谊的朋友”。
D.魏玄同为人忠厚。他讲太后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被周兴告发而赐死。他宁死也不愿诬告别人来偷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制器者必择匠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
(2)玄同富于词学,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
5.魏玄同被任命为选拔官吏的官职,在官吏选拔任用方面,他有哪些主要观点?
2021-12-0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天宝中,累调夏令,未尝督赋,而输无道期。举贤良方正,补温令,所至有惠利可纪,民皆刻石以传。再迁吏部尚书,又兼益湖南、荆南、山南东转运使、铸钱使,与第五琦分领天下金谷。初,晏分置诸道租庸使,慎简台阁士专之。时经费不充,停天下摄官,独租庸得补署,积数百人,皆新进锐敏,尽当时之选,趣督倚办,故能成功。虽权贵干请,欲假职仕者,晏厚以禀入奉之,然未尝使亲事,是以人人劝职。所任者,虽数千里外,奉教令如目前,频伸谐戏不敢隐。李灵耀反,河南节帅或不奉法,擅征赋,州县益削。晏常以羡补乏人不加调而所入自如第五琦始权盐佐军兴晏代之法益密利无遗入 初,岁收缗钱六十万,末乃什之,计岁入千二百万,而榷居太半,民不告勤。京师盐暴贵,诏取三万斛以赡关中,自扬州四旬至都,人以为神。至湖峤荒险处,所出货皆贱弱,不偿所转,晏悉储淮、楚间,贸铜易薪,岁铸缗钱十余万。其措置纤悉如此。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驿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知,是能权万货重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质明视事,至夜分止,虽休浣不废。事无闲剧,即日剖决无留。晏殁二十年,而旧吏推明其功。陈谏以为管、萧之亚,著论纪其详,大略以“晏通计天下经费,谨察州县灾害,蠲除振救,不使流离死亡。晏始以官船漕,而吏主驿事,罢无名之敛,正盐官法,以裨用度。每州县荒歉有端,则计官赢,先令曰:‘蠲某物,贷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晏又以常平法,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率诸州米尝储三百万斛。岂所谓有功于国者邪!”

(节选自《新唐书·刘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晏常以羡补/乏人不加调/而所入自如/第五琦始权盐佐军兴/晏代之/法益密/利无遗入/
B.晏常以羡补乏/人不加调/而所入自如/第五琦始权盐佐军兴/晏代之/法益密/利无遗入/
C.晏常以羡补/乏人不加调/而所入自如/第五琦始权盐佐军兴/晏代之/法益密利/无遗入/
D.晏常以羡补乏/人不加调/而所入自如/第五琦始权盐佐军兴/晏代之/法益密利/无遗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良方正,原指汉武帝时的一种举荐官员的制度,文中指唐宋科举的一个科目。
B.道,古代的的行政区划,与秦朝时的县同;隋唐时,是一级行政区划,州县为二、三级。
C.缗钱,唐时用铜铸钱,圆形,中有方孔,用线串连成串,一串一百个,称一吊。
D.常平,即常平仓,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晏担任县令,都有善政。天宝年间,他多次升官后任夏县县令,督缴百姓缴纳赋税,才使得上交国家的赋税没有逾期;他补任温县县令,都有善政,百姓刻碑来传颂他。
B.刘晏知人善任,颇有谋略。他分派各道租庸使,挑选那些刚刚入仕的精明人士,从速督察并依章办理;而对权贵请托入仕的人,给以丰厚的俸钱,但不让他们亲理政事。
C.刘晏掌管钱粮,处事有方。李灵耀反叛,河南道节度使擅自征收赋税,州县更加困弱,他就用其他盈余钱财来加以补充,并没有增加百姓的赋税,但国家的收入不减。
D.刘晏调动物资,控制物价。京师盐价暴涨,诏令调盐补充关中,刘晏让人从扬州四十天运到京城;各道的巡院,他招募能走善跑的人,就近设立驿站,掌握各地价格的高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任者,虽数千里外,奉教令如目前,频伸谐戏不敢隐。
(2)质明视事,至夜分止,虽休浣不废。事无闲剧,即日剖决无留。
5.陈谏认为刘晏是管仲、萧何以后的第一人,有何依据?请根据文章材料简要概括。
2021-12-0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字与本名含义相关。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湖水的枢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5.除苏轼外,还有哪些人治理过西湖水?效果如何?
2021-12-0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