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起家秘书郎,累迁长史。羲之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斯文。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羲之既拜护军”与“余既为此志”(《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既”字含义相同。
B.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除不祥。
C.“未尝不临文嗟悼”与“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临”字含义相同。
D.“亦将有感于斯文”与“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出身高贵,小时候木讷,没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周顗认为王羲之很奇特,对他特别礼待,于是王羲之开始知名。
B.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担忧会影响国家的安定,两次写信给殷浩进行劝告,但殷浩没有接受。
C.《兰亭集序》中,作者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接着写众人边喝酒边赋诗的乐趣。
D.从《兰亭集序》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受到了庄子虚无主义的影响,感叹人生无常,于是他感慨要游乐至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5.太尉郗鉴为什么认为王羲之是“佳婿”?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部尚书杨玄感,骁勇,便骑射,好读书,喜宾客,海内知名之士多与之游。玄感见朝政日紊,而帝多猜忌,内不自安,乃与诸弟潜谋作乱。帝方事征伐,玄感自言:“世荷国恩,愿为将领。”帝喜曰:“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固不虚也。”

帝伐高丽,命玄感于黎阳督运,遂与虎贲郎将王仲伯等谋,故逗遛漕运,不时进发,欲令渡辽诸军乏食;帝遣使者促之,玄感扬言水路多盗,不可前后而发。时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趣平壤,玄感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诈称护儿反。六月,乙巳,玄感入黎阳,以讨护儿为名,各令发兵会于仓所。郡县官有干用者,玄感皆以运粮追集之,以赵怀义为卫州刺史,河内郡主簿唐祎为怀州刺史。玄感选运夫少壮者得五千余人,丹阳、宣城篙梢三千余人,刑三牲誓众,且谕之曰:“主上无道,不以百姓为念,天下骚扰,死辽东者以万计。今与崐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众皆踊跃称万岁,乃勒兵部分,唐祎自玄感所逃归河内。

玄感送引兵向洛阳,遣杨玄挺将骁勇千人为前锋,先取河内。唐祎据城拒守,玄挺无所获。祎又使人告东都越王侗与樊子盖等勒兵为备。修武民相帅守临清关,玄感不得度,乃于涿郡南渡河,从之者如市。使弟积善将兵三千自偃师南缘洛水西入,玄挺自白司马坂逾邙山南入,玄感将三千余人随其后,相去十里许,自称大军。东都遣河南赞治裴弘策将八千人拒玄挺。弘策出至白司马坂一战败走弃铠仗者太半玄挺亦不追弘策退三四里收散兵复结陈以待之 玄挺徐至,坐息良久,忽起击之,弘策又败,如是五战。丙辰,玄挺直抵太阳门,弘策将十余骑驰入宫城,自余无一人返者,皆归于玄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弘策出/至白司马坂/一战败走/弃铠仗者太半/玄挺亦不追/弘策退三四里/收散兵/复结陈以待之/
B.弘策出/至白司马坂/一战败走/弃铠仗者太半/玄挺亦不追/弘策退三四里/收散兵复结陈/以待之/
C.弘策出/至白司马坂/一战败走弃铠仗者/太半/玄挺亦不追/弘策退三四里/收散兵/复结除以待之/
D.弘策出/至白司马坂/一战败走弃铠仗者/太半/玄挺亦不追/弘策退三四里/收散兵复结陈/以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贡举等政务。
B.将门,指世代为将的人家,即将帅家门。用来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身手不凡。
C.遭运,中国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D.三牲,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羊、猪和鸡供品,古代祭天地、宗庙时有杀三牲习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玄感发现皇帝对他很猜忌,就下定决心和弟弟们谋划反叛,于是主动请求担任征伐的将领,而皇帝一点也没察觉,竟然还称赞他。
B.杨玄感为实现在征伐途中起兵反叛,先故意不按时发运军资,当皇上催促发运军资时,又因水路有很多盗贼而延误了时机,最终未能按时发运军资。
C.杨玄感率兵向洛阳进发时,曾被杨玄感任命为怀州刺史的唐祎率部众凭借城池据险坚守,并通知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和樊子盖率军前来防备。
D.杨玄挺与表弘策虽交战多次,但裴弘策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只带着十余名骑兵驰马逃入宫城,此外再没有一人逃回,全部归降了杨玄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县官有干用者,玄感皆以运粮追集之。
(2)玄感不得度,乃于涿郡南渡河,从之者如市。
5.杨玄感起兵时是怎样来说服大家的?请简要陈述。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逐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令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B.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C.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D.大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公孙氏,名鞅,因功封于商,号商君,故称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
B.六国,指齐、燕、赵、韩、卫、楚六国,与《六国论》的“六国”相同。
C.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位帝王。
D.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重用五位贤士,吞并了二十个小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改变了秦国的风俗,百姓殷实、富裕,国家富有、强大。
B.文章列举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的用人之道,并且假设了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的结果。
C.李斯通过陛下的生活嗜好判断陛下看重的在于珠玉、声、色方面,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认为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D.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小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文章运用比喻说理,劝谏君王要广纳贤士,成就大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5.文章最后一段进行了总结,李斯认为秦国“逐客”的后果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2021-07-06更新 | 3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故之,复其官爵。

始皇欲游天下,乃使蒙恬通道。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已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巳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胡亥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退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乃吞药自杀。

(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B.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C.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D.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王:谥号名。古代帝王、贵族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B.上卿:周代天子、诸侯都有卿,最尊贵的称“上卿”。后泛指朝廷大臣。
C.始皇二十六年: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的一种。
D.太子:古代天子、诸侯指定的继承人皆称“太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攻齐有功。蒙恬的祖父蒙骜官拜上卿,由于出身将门蒙恬做了秦国的将军。他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B.蒙氏位高权重。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其弟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兄弟二人被誉为忠信大臣。
C.蒙恬声威显赫。蒙恬北御戎狄,收复土地,修建长城,声威震慑匈奴。始皇巡游天下,蒙恬为之开路。
D.蒙恬蒙冤而死。蒙恬对扶苏自杀之事产生怀疑,并请求申诉,主管官吏将蒙恬囚禁在阳周,后将其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2)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5.赵高为什么一定要害死蒙氏兄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闺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阅:“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竞破齐,湣王出走。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B.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C.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D.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衡,即纵横,合纵与连横。本文中苏氏兄弟的纵横之术指的是合纵之术。
B.鄙人,是一种谦辞,对人称自己,不能用于指称他人;也指地位低下的人。
C.长城,秦统一后开始大规模地修建,把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绵延万里。
D.质子,即“以人为质”,诸侯国之问常以王子为质,来对双方关系加以约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受兄影响,志向远大。看到兄长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苏代也发奋学习纵横之术,他最先求见的是燕王,并进行了游说。
B.苏代尽心竭力,助燕灭齐。苏代指出了燕王的过失,认为燕王听得进意见,真心诚意想要助力燕王灭掉齐国,成就一番霸业。
C.苏代富有谋略,善于进谏。苏代劝谏燕王不要以“质子”为羞耻,结果燕王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做人质,还派苏代去侍奉公子。
D.苏代终受重用,实现抱负。燕昭王召回苏代,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齐国战败。苏代还联络各国合纵,声名远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2)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5.苏代是在什么情况下求见燕王哙并进行游说的?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父泰,生八子,斯同其也。兄斯大,《儒林》有传。性强记,八岁,客坐中能背诵《扬子法言》。后从黄宗羲游,得闻蕺山刘氏学说,以慎独为宗。以读书励名节,与同志相剧切。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荐鸿博,辞不就。初,顺治二年诏修《明史》,未几罢。康熙四年,又诏修之,亦止。至三十二年,再召王鸿绪于家,命偕陈廷敬、张玉书为总裁。陈任《本纪》,张任《志》,而鸿绪独任《列传》。乃延斯同于家,委以史事,而武进钱名世佐之。每覆审一《传》,日某书某事当参校,顾小史取其书第几卷至,无或爽者。尝书抵友人,自言:“少馆某所,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长游四方,辄就故家耆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邑乘、私家撰述,靡不搜讨,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最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本末可八九得矣。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它书证之;它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谓具可信,而是非之枉于人者鲜矣。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平生淡于荣利,修脯所入,辄以赒宗党。故人冯京第死义,其子没入不得归,为醵钱赎之。尤喜奖掖后进。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斯同与人往还,其自署则曰“布衣万某”,未尝有他称也。

(节选自《清史稿·万斯同传》


[注]①爽:失,差。②具:通“俱”,都,完全。③修脯:干肉。旧称学生致送教师的礼物,后泛指教学的酬金。④赒:周济。⑤醵钱:集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
B.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
C.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
D.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幼禾,引申指最小的。古代常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排行。
B.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康熙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
C.本纪,写帝王的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不是帝王的不能称为“本纪”。
D.郡志,地方志的一种,记录-郡山川、物产、人文等情况的书。史和志是有差别的。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斯同生而异敏,得到名师指点。他读书过目不忘,受业于黄宗羲,认真读书砥砺名节,跟同道互相切磋,博通诸史。
B.万斯同娴于修史,熟悉明代史事。他审看每篇初稿,就告诉编者,有某事应当补入,某事应当核实,助手查询原书,无一谬误。
C.万斯同实事求是,修史态度严谨。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实录直载其事”“以实录为证裁”,他修书中的结论全部可信。
D.万斯同不慕荣利,广受人们尊重。他与人交往都自称“布衣万某”,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学子,无不尊称他为“万先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延斯同于家,委以史事,而武进钱名世佐之。
(2)它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
5.万斯同为什么说“要以实录为指归”?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2021-02-0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选自李密《陈情表》)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氏醮①。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少仕蜀。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③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注]醮:jiào,嫁。文中指改嫁。游夏:子游、子夏。孔子学生。安乐公:蜀汉皇帝刘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B.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C.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D.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B.东宫。太子和公主所居之处。后常用“东宫”来借指太子或公主。
C.服阕,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D.管仲,春秋初期著名政治人物。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在齐国进行改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叙述祖孙之情,进面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B.李密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孝敬祖母找到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
C.李密尽心尽力孝敬祖母。他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刘氏生病,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D.李密学习刻苦,他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不知疲倦,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谯周可以和子游、子夏并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撝,字智遐,兰陵人也。梁武帝弟安成王秀之子也。年十二,入国学,博观经史,雅好属文。梁武帝以撝辞令可观,令兼中书侍郎。寻迁黄门侍郎。出为宁远将军。太祖知蜀兵寡弱,遣大将军尉迟迥总众讨之。撝见兵不满万人而仓库空竭军无所资遂为城守之计迥围之五旬撝屡遣其将出城挑战多被杀伤外援虽至又为迥所破。撝遂请降,迥许之。撝于是率文武于益州城北,共迥升坛,歃血立盟,以城归国。魏恭帝元年,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孝闵帝践阼,进爵黄台郡公。保定元年,授礼部中大夫。三年,出为上州刺史。为政仁恕,以礼让为本。尝至元日,狱中所有囚系,悉放归家,听三日,然后赴狱。主者固执不可。撝曰:“昔王长、虞延见称前史,吾虽寡德,窃怀景行。导民以信,方自此始。”诸囚荷恩,并依限而至。吏民称其惠化。秩满当还,部民李漆等三百余人上表,乞更留两载。诏虽弗许,甚嘉美之。及撝入朝,属置露门学。撝以母老,表请归养私门,曰:“臣闻出忠入孝,理深人纪;伏惟陛下握镇临朝,垂衣御宇,孝治天下,仁覃草木。是以微臣冒陈至愿。臣母妾褚年过养礼,乞解今职,侍奉私庭。伏愿天慈,特垂矜许。臣归朝,十有六载,恩深海岳,报浅涓埃。肆师掌礼,竟无称职;淅限督察,空妨能官。方辞违阙庭,屏迹闾里,恋悚兼深。”高祖未许,诏曰:“所谓楚虽有材,周实用之。方藉谋猷,匡朕不逮。然进思尽忠,退安侍养者,义在公私兼济。岂容全欲徇己,亏此至公,乖所望也。”寻以母忧去职。建德二年卒,时年五十九。曰襄。撝善草隶,名亚于王褒。算数医方,咸亦留意。所著诗赋杂文数万言,颇行于世。

(选自《周书·萧撝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撝见兵不满万人/而仓库空竭/军无所资/遂为城守之/计迥围之五旬/撝屡遣其将/出城挑战多被杀伤/外援虽至/又为迥所破
B.撝见兵不满万人/而仓库空竭/军无所资/遂为城守之计/迥围之五旬/撝屡遣其将/出城挑战多被杀伤/外援虽至/又为迥所破
C.撝见兵不满万人/而仓库空竭/军无所资/遂为城守之计/迥围之五旬/撝屡遣其将出城挑战/多被杀伤/外援虽至/又为迥所破
D.撝见兵不满万人/而仓库空竭/军无所资/遂为城守之/计迥围之五旬/撝屡遣其将出城挑战/多被杀伤/外援虽至/又为迥所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中国古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又称“太学”,隋唐以后称“国子监”。
B.母忧,又称“丁内忧”,即遭遇母亲的丧事,遇此事,官员一般辞官回家守丧。
C.谥,帝妃、诸侯、臣僚等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给予的称号。
D.草隶,字体。我国字体发展顺序:甲骨文、金文、篆书、草书、隶书、行书、楷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撝好学能言。萧撝十二岁进入国学,博览群书,爱写文章;因为擅长辞令,梁武帝让他兼任中书侍郎。
B.萧撝为政仁恕。萧撝曾不顾下属反对,在元日把狱中犯人全都放回家,让他们在家待三天,然后按时返回。
C.萧撝忠孝为本。萧撝因母亲年事已高,曾上表请求回家孝养母亲,但高祖没有答应,直到母亲去世才辞官。
D.萧撝善书能文。萧撝擅长草书和隶书,名声仅次于王褒;所著诗文和其他文章达几万字,在当时很流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王长,虞延见称前史,吾虽寡德,窃怀景行。
(2)臣归朝,十有六载,恩深海岳,报浅涓埃。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昌㝢,俨望。父攸之,位侍中。昌㝢少而清靖,独立不群,所交者必当世清名,是以风流籍甚。仕宋为尚书仪曹郎、建平景素征北南徐州府主簿,以风素见重。母老求禄,出为湘东太守。还为齐高帝骠骑功曹。昌㝢在郡,景素被诛,昌㝢痛之,至是启高帝理其冤,又与司空褚彦回书极言之。高帝嘉其义。历位中书郎、王俭卫军长史,俭谓昌㝢曰:“后任朝事者,非卿而谁?”临海王昭秀为荆州,以昌㝢为西中郎长史、南郡太守,行荆州事。明帝将践阼,先使裴叔业赍诏昌㝢,令以便宜从事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叔业曰:“若尔便是拒诏,拒诏,军法行事耳。”答曰:“能见杀者君也,能拒诏者仆也。君不能见杀,政有沿流之计耳。”昌㝢素有名德,叔业不敢逼而退。上闻而嘉之,昭秀由此得还都。昌㝢后为吏部尚书,尝有一客姓闵求官。昌㝢谓曰:“君是谁后?”答曰:“子骞后。”昌㝢团扇掩口而笑,谓坐客曰:“遥遥华胄。”昌㝢不杂交游,通和泛爱,历郡皆以清白称。后卒于侍中、领骁骑将军。赠太常,曰简子。

(摘编自《南史·何昌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B.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C.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D.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文中指表字,旧时的人于本名外,取与名含义相关的字以表示德行、特性等。
B.王,文中指封建时代的最高官爵,可以封给皇族或有功的大臣。如建平王、临海王。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昌㝢为人清白,有好名声。他年少时卓尔不群,与有清白名声的人交往,从不乱交朋友,为人通达和悦,有爱心,为官声誉很好。
B.何昌㝢知遇感恩,重情重义。他曾在建平王景素手下任职,景素受害后,他非常痛心,上奏皇帝,写信给司空褚彦回,陈述景素的冤情。
C.何昌㝢受到重视,担任要职。他因风流素雅而被看重,临海王昭秀让他代理荆州事务;他曾担任吏部尚书等职;他曾被人称为是执掌朝政的人。
D.何昌㝢为人正直,不惧权势。何昌㝢拒绝了裴叔业的要求,不惧裴叔业的威胁,还表示不惜杀了裴叔业,最终裴叔业不得不退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帝将践阼,先使裴叔业赍旨诏昌㝢,令以便宜从事。
(2)昌㝢团扇掩口而笑,谓坐客曰:“遥遥华冑。”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邈,东莞姑幕人也。邈姿性端雅,勤行励学,博涉多闻,以慎密自居。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虽不口传章句,然开释文义,标明指趣,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迁散骑常侍,犹处西省,前后十年,每被顾问,辄有献替,多所匡益,甚见宠待。迁中书侍郎,专掌纶诏,帝甚亲昵之。初,范宁与邈皆为帝所任使,共补朝廷之阙。宁才素高而措心正直,遂为王国宝所谗,出守远郡。邈孤宦易危,而无敢排强族,乃为自安之计。会帝颇疏会稽王道子,邈欲和协之,因从容谏于帝,帝纳焉。邈尝谐东府,遇众宾沉湎,引满喧哗。道子曰:“君时有畅不?”

邈对曰:“邈陋巷书生,惟以节俭清修为畅耳。”道子以邈业尚道素,笑而不以为许也。道子将用为吏部郎,邈以波竞成俗,非己所能节制,苦辞乃止。时皇太子尚幼,帝甚钟心,文武之选皆一时之俊。以邈为前卫率,领本郡大中正,授太子经。帝谓邈曰:“虽未救以师礼相待,然不以博士相遇也。”邈虽在东宫,犹朝夕入见,参综朝政,修饰文诏,拾遗补阙,劬劳左右。帝嘉其谨密,方之于金、霍【注】,有托重之意,将进显位,未及行而帝暴崩。邈莅官简惠,达于从政,论议精密,当时多谘禀之,触类辩释,问则有对。所注《谷梁传》,见重于时。隆安元年,遭父忧邈先疾患,因哀毁增笃,不逾年而卒,年五十四,州里伤悼,识者悲之。

(选自《晋书·徐邈传》)


[注]金、霍:指金日䃅、霍光,汉武帝临终时的托孤重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B.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C.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D.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B.博士,我国古代学官名。古代常指在学术上精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学的官职。
C.《谷梁传》,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D.父忧,古代父亲去世的婉辞。我国古代有为去世的父亲或母亲守丧三年的传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邈学识十分渊博。他解释文义,撰正《五经》音训;注释的《谷梁传》,被当时的人们推重;人们请教他,他有问必答。
B.徐邈敢于向上进言。皇帝与会稽王道子关系紧张,徐邈就此事分别向皇帝和道子进言;道子因徐邈道德纯朴不认为他犯上。
C.徐邈深得皇帝信任。皇帝经常询问他事情,还让他专门掌管诏书;让他给太子讲授经书,后来准备把他提拔到显要的位置。
D.徐邈勤于国家大事。他做官宽大仁惠,通晓政务,在东宫时每天都入见皇帝,参与朝政,润饰诏书,拾遗补阙,辛劳工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才素高而措心正直,遂为王国宝所谗,出守远郡。
(2)邈先疾患,因哀毁增笃,不逾年而卒,年五十四,州里伤悼,识者悲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