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6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和氏得五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壁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氓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氓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递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韩非·和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和虽献璞A而未美B未为C主之D害也E然犹两足斩F而宝乃论G论宝若H此其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王使玉人相之”中的“相”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及时相遣归”中的“相”意思不同。
B.“子奚哭之悲也”中的“奚”与《逍遥游》中“彼且奚适也”的“奚”的意思不同。
C.“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中的“乃”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意思相同。
D.“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中的“期年”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的“期年”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卞和两次因向君王推荐宝玉却被误认为证骗君王而遭受刑罚,但最终为宝玉正名,人们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宝玉为“和氏璧”,
B.和氏璧这样的绝世珍宝尚且需要卞和被斩去双脚才能让世人认可,韩非子悲观地认为,当今之世以法治国的理念更不可能得到实行。
C.韩非子主张以法术治国,如此权臣和贵胄就不能倚仗权势了,因此会受到大臣非议,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D.楚悼王听从吴起的建议;以法术治国,但最终吴起的法令没有得到延续,吴起本人也在政治斗争中被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2)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王将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攻王,王无救矣。赵王计未定,楼缓至赵,赵王与之计之。楼缓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复见曰:危哉楼子之计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与者,非固勿与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其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使虞卿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王封虞卿以一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材料二:

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伐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治强岂独责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危哉楼A子之B计C是愈疑D天下E而何慰F秦之心G独不言其示H天下弱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财物,与《苏武传》“因厚赂单于,答其谢意”中“赂”的意思不同。
B.媾,交互为婚,文中指讲和:“从秦为媾”意即“依从秦国要求与之讲和”。
C.东,作状语,往东,向东,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中“东”的用法相同。
D.玺,君主大印,“效玺”的意思是国君献出自己的大印,表示臣服于对方。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虞卿看来,当下秦国是因为军队疲倦而停战,赵国如把秦国凭借实力都无法攻取的城邑送给秦国,将助长秦国攻打自己的气焰。
B.楼缓向赵王指出,秦国和赵国如果结怨,那么其他国家都会很高兴,因为他们可以趁机分一杯羹,可见楼缓并不认同虞卿的观点。
C.虞卿认为,可以利用秦国和齐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将秦国索要的城池送给齐国,换取齐国帮助,以缓解来自强秦方面的压力。
D.赵王最终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在虞卿主动请缨出使齐国尚未返回时,秦国就已派遣使者到赵国求和,赵王因此赏给虞卿一座城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
(2)救小未必能存,而伐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
5.“强秦时代该如何持国”,虞卿、楼缓和韩非子对这一问题各有见解,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贼以为将,使东击淮阳救兵于襄邑,破之,俘百馀人,拘于雍丘,将杀之,往见李庭望;淮阳兵遂杀守者,潮弃妻子走,故贾贲得以其间入雍丘。庚子,潮引贼精兵攻雍丘。贲出战,败死。张巡力战却贼,因兼领贲众。

三月,乙卯,潮复与贼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奄至城下。众惧,莫有固志。巡曰:“贼兵精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陈,人马辟易,贼遂退。明日,复进攻城,设百炮环城,楼堞皆尽;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贼蚁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贼不得上。时同贼隙,出兵击之,或夜缒斫营。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巡乘胜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贼:指安禄山。②楼堞:泛指城楼与城墙。③开府、特进:当时的官职名。④阳:通“佯”,假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贼蚁附A而登B巡束蒿C灌脂D焚E而投之F贼不得G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指妻子、儿女,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不同。
B.庚子,在文中表示纪年。我国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来纪时,且地支在前,天干在后。
C.幸,我国古代皇帝到某处称为幸某处,文中幸蜀指唐玄宗在战乱中仓皇逃往四川。
D.夜,名词用作状语,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爆发时,雍丘县令令狐潮不但没有积极抗敌,反而率城投靠叛军安禄山。
B.当令狐潮与同党率领四万多名士兵突然到了雍丘城下时,城内军民都众志成城。
C.为了抗击叛军,张巡和士兵穿着盔甲吃饭,带着伤痛作战,最终击退叛军。
D.部将雷万春脸部被叛军射中六箭却立于城墙纹丝不动,以至于叛军以为那是木头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坛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夏纪》)

材料二:

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且夫钟不过以动声,若无射有林,耳弗及也。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钟声也。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比之不度,钟声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

王不听,卒铸大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

(节选自《国语•周语下》)

【注】①坛:通“陨”,坠落。②大林:指低音的林钟。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辛余靡振王A北济B又反C振D蔡公E周公F乃侯之G于西翟H实为长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即车右,也叫“参乘”“骖乘”,指乘车时在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B.无射,古代十二音律之一,文中指能发出合乎这一音律的大钟。
C.所胜,指力所能及,其中的“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意思相同。
D.济,文中指成功,与《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整甲迁徙到西河居住,依然难忘故土,于是创作了西方的音乐。秦缪公在西翟继承了这种音乐,并把它作为秦国的音乐。
B.乐由心生,人的内心受到触动则外化为声音。因此音乐作为一种观察对象,反映出的内容是相当深刻的。
C.单穆公认为,钟声是让耳朵听的,如果耳朵听不到了,那就不再是钟声了。耳朵能辨别的清浊之音,也不会超过个人能力。
D.钟铸成后,伶州鸠用“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来提醒周景王不要违背民意,更不能做恶,免得遭到众人的反对而被厌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
(2)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
5.结合材料二概括单穆公反对周景王铸钟的理由。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

材料二: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辗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换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司马错曰:“不然。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节选自《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陈A而后B击之C宋师D败绩E公伤F股G门官歼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怜悯,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词义相同。
B.三军,古代指前军、中军、后军,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意义不同。
C.九鼎,传说是大禹铸造,象征九州;“一言九鼎”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象九鼎那样重。
D.长,指首领,与《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中的“长”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死守“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迁腐教条,不接受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宋军大败,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B.子鱼在论战中提出“明耻教战”的军事原则,展现了他透辟的军事作战理论,也批评了宋襄公的迁腐,条理清晰,痛快淋漓。
C.秦国要进行军事扩张,在朝廷上展开论辩,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策略。
D.两则材料都在论述战略,材料一子鱼认为作战要抓住有利战机,不能墨守成规;材料二以司马错对张仪的驳斥来讽刺张仪见识浅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2)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5.材料二中,司马错和张仪的分歧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思居卫,言苟变于卫君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君任军旅,得此人,则无敌于天下矣。”卫君曰:“吾知其材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以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大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何也?知其所妨者细也,卒成不訾之器。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卯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卫君再拜曰:“谨受教矣。”

子思适齐。齐君之嬖臣美须眉立乎侧,齐君指之而笑,且言曰:“假貌可相易,寡人不惜此之须眉于先生也。”子思曰:“非所愿也。所愿者,唯君修礼仪、富百姓,而伋得寄帑于君之境内,从襁负之列,其庸多矣。若无此须鬣,非伋所病也。昔尧身修十尺,眉乃八彩,实圣。舜身修八尺有奇,面颔无毛,亦圣。禹汤文武及周公勤思劳体,或折臂望视,或秃骭背偻,亦圣。不以须眉美鬣为称也。人之贤圣在德,岂在貌乎?且吾先君生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由是言之,伋徒患德之不邵美,不病毛鬓之不茂也。

(选自《孔丛子·居卫》,有删改)

[注]伋,即孔伋,孔子的孙子,字子思。

材料二: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选自《资治通鉴·周记一》,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臣A既自贤矣B而群下C同声D贤之E贤之F则顺而有福G矫之H则逆而有祸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得此人”与“率赂秦耶”(《六国论》)两句中的“率”意思不同。
B.“选爪牙之士”与“蚓无爪牙之利”(《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爪牙”意思不同。
C.“犹却众谋”与“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两句中的“却”意思相同。
D.“如此则善安从生”与“沛公安在”(《鸿门宴》)两句中的“安”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变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卫君因他征税时吃了百姓家的两个鸡蛋而弃之不用。子思以良匠用木取长弃短、些微的腐朽处不妨成为大器的道理劝谏卫君。
B.须眉漂亮的人都受齐王重用,子思以尧、舜等面貌丑陋却同称为圣、孔子无须眉但受敬重为例,向齐王说明君主贤圣的关键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容貌。
C.君主自大不行,不纳谏听劝不行;臣子不辨明是非不行,盲目附和只会说奉承话也不行。如果君臣不认识错误,不改正,那这个国家就不像国家了。
D.子思当卫侯的面说他的国家将要日渐衰落,原因是卫侯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等没人敢纠正他的错误,于是卿大夫等也说话自以为是,百姓也不敢纠正其错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言之,伋徒患德之不邵美,不病毛鬓之不茂也。
(2)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与诸葛相持。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休,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节选自《晋书·宣帝纪》)

材料二:

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节选自清·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可以智A竞B不可C以力D争E虽则庆流F后昆G而身H终于北面矣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兴、兴起,文中指兴兵。“举天下之豪杰”的“举”表示全部,二者语义不同。
B.委,指推举,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的“委”词义不同。
C.掩面,指遮住面孔,羞惭貌。文中晋明帝对先祖得天下的方式感到惭愧,所以掩面。
D.被,原意是覆体的被子,文中指覆盖。与“被甲执锐”中的“被”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懿在内务和外事上颇有谋断,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战果,但是在和诸葛亮作战时却坚守不战,心生胆怯,算不得良将。
B.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都格外器重司马懿;授以重权厚望,并且临死托付重任,可是后来司马懿却辜负了皇帝的嘱托
C.材料一认为贪求短期利益反而会损害长远利益,顺从天命容易成事,违背时运则难以成功,以此批评司马懿见利忘义,违背天命。
D.材料二提到曹操的事情都是由司马懿儿子操作的,而且司马懿终生都没有做弑杀皇后、迫害皇嗣等不轨行为,不应将二人并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
(2)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
5.试从文献性质的角度分析两则材料中作者对司马懿的态度不同的原因。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人召之A则亡B遂求其所C在D闻其入绵上山中E于是文公表绵F上山中G而封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义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5.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张登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蓝诸君:中山国相。②张登:战国时期的政治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B.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C.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D.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道奈何”与“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
B.“王苟举趾以见寡人”与“举手长劳劳”(《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齐以是辞来”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D.“以积厚于燕、赵”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对中山国和燕、赵国君互相称王的这一做法强烈不满,不屑和中山这样的小国并驾齐驱,想要贿赂燕、赵,出兵讨伐中山国。
B.蓝诸君认为如果燕、赵受赂而不帮助中山国,那么中山国非但不能保存王号,还会使国家面临覆亡的危机,所以心中十分恐慌。
C.在蓝诸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张登假扮齐王并进行模拟游说,指出齐国想要废除中山王号的做法不仅耗费巨大而且会有危险。
D.燕、赵两国在得知齐王有关中山国言论之后,果然共同辅助中山国君,让他称王,齐国的阻挠计划宣告破灭,事情终于得以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
(2)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杸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爱士》)

材料二: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葩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疑,吾将以身死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①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称“服”,两边的称“骖(cān)”。②杸(shū):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③罘(fú):捕兽的网。罔:同“网”。④葩屦(fèi   jù):麻鞋。⑤伉(kàng):当,承担。⑥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间A晏子B见疑C于齐D君E出F奔G过北H郭骚之门而辞。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晏子见疑”的“见”与《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的“见”意思相同。
B.“吾将以身死白之”的“白”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便可白公姥”的“白”意思不相同。
C.“造于君庭”的“造”与《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造”意思不相同。
D.“请而反之”的“反”的用法与《鸿门宴》中的“拔剑撞而破之”的“破”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的马被山野农夫吃掉,他不但没有责怪,还给了他们酒喝,显示出秦穆公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后来在秦穆公遭受危难之际正是这一群山野农夫救了他。
B.北郭骚生活贫困,不足以奉养母亲,他上门求助晏子。晏子听从了仆人的建议,赠与北郭骚粮食与金钱,但北郭骚只取了粮食,谢绝了金钱,表现了他不贪图钱财的美德。
C.当晏子受到猜忌要逃往国外时,北郭骚跟晏子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于是,他就挺身而出,决心以死为晏子洗清冤诬。
D.这两则材料都有受恩、报恩之意,前者是山野农夫受秦穆公之恩,后者是北郭骚受晏子之恩。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重在讲施恩者,后者重在讲报恩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
(2)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
5.材料二中,晏子出逃之前说了一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被齐君追回之后,又说了一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这两句话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