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之,以为寡人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②衽:衣襟。③哑: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乐为人君”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的第一个“乐”字含义相同。
B.“援琴”是“拿琴”,“援”与《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的“援”字含义相同。
C.“释之”指“放了他”,“释”与成语“如释重负”的“释”字含义相同。
D.“以为寡人戒”指的是“把它作为我的警戒”,“戒”与“孟母戒子”的“戒”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倒装句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之违”正确的语序是“莫违之”,宾语前置句。
B.“师旷侍坐于前”正确的语序是“师旷于前侍坐”,状语后置句。
C.“太师谁撞”正确的语序是“太师撞谁”,宾语前置句。
D.“今有小人言侧者”正确的语序是“今有(于)侧言小人者”,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
3.下列对人物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旷听到国君言辞不当就“援琴撞之”,正面写出了师旷的目无君主、胆大妄为。
B.当晋平公问他“撞谁”,他说“今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写出了师旷的机智镇静。
C.当晋平公承认是自己失言,师旷进一步指出“是非君人者之言也”,更凸显了师旷进谏的勇敢正直。
D.当身边大臣都建议惩办师旷,晋平公却说“释之,以为寡人戒”,可见晋平公知错就改,善于纳谏。
4.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2)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2023-09-2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文段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 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案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A所B定太子C在君侯与高之口耳D君E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F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当时平民用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侍坐》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B.客,指相对于“主”的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C.“崩”古代专指天子的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D.五刑,中国古代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的五刑是指墨、劓、刖、宫、大辟。腰斩属于大辟之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从山川河流这类人们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B.材料一明确指出逐客的结果是使天下人止步不敢入秦,这从本质来上说就是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
C.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生日时,李斯却长叹不已,万物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赴刑场,他感叹想和孩子再牵着黄狗出去打猎这样普通的人生幸福都无望了,不禁悲痛万分,父子相对而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5.文段二中李斯有三次“叹息”:“李斯喟然而叹曰”“斯乃仰天而叹”“顾谓其中子,叹曰”,请结合文本内容解释其“叹息”的原因。
2023-09-01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帝建武元年。流民张平、樊雅各聚众数千人在谯,为坞主。及豫州刺史祖逖出屯芦州,遣参军殷㐅诣平、雅。㐅意轻乎,视其屋曰:“可作马厩。”见大镬曰:“可铸铁器。”平曰:“此乃帝王镬,天下清平方用之,奈何毁之!”㐅曰:“卿未能保其头,而爱镬邪!”平大怒,斩㐅,勒兵固守。逖攻之。岁余不下,乃诱其部将谢浮使杀之。大兴二年。祖逖之攻樊雅也,蓬陂坞主陈川遣其将李头助之。头力战,有功,逖厚遇之。头每叹曰:“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杀之。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川益怒,大掠豫州诸郡,逖遣兵击破之。三年,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别将冯铁邀击于汴水,尽获之。豹宵遁,屯东燕城,逖使潜进屯封丘以逼之。冯铁据二台,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已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河上诸坞先有质子在后赵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坞主皆感恩,后赵有异谋,辄密以告,由是多所克获,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四年,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祖逖以戴渊吴士,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洲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快快,又闻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壬寅,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
B.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
C.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土众丰饱益惧/
D.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文中的“元帝”就是谥号。
B.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职名称。“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C.四旬,古代十日或者十岁为一旬,四旬既指四十天,也指四十岁。文中的“四旬”就是四十天的意思。
D.河南,文中指河南省,与《鸿门宴》中的“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一句中的“河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最初派遣殷㐅劝降张平未果,又亲率大军攻打张平,最终不能取胜,后来是让自己的部将谢浮杀掉了张平。
B.蓬陂坞主陈川派部将李头帮助祖逖进攻樊雅,其间李头因战功而得到祖逖优待,后因其有易主之心而被陈川杀害。
C.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约束自己,宽厚待人,奖励发展农业,对新归附的人尽力安抚,不论亲疏贵贱一律以礼相待。
D.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能和声望,却无远见卓识,对于把自己历尽艰难才收复的地方拱手让给戴渊,心中十分不悦。
4.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川益怒,大掠豫州诸郡,逖遭兵击破之。
(2)河上诸坞先有质子在后赵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
2021-09-1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书不成,                  去:离去
B.又不肯                      竟:完成
C.毋妄言,                  族:灭族
D.是时桓楚在泽中            亡:灭亡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B.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C.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D.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项籍小时候,学文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高力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几十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丁壮,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2020-10-1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 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文闻将门必有将想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不得褐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厌糟。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选自《史记·盂尝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
B.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
C.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
D.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后通用作下对上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表尊崇对方。
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爵位按等级依次分为侯、公、伯、子、男五等。
C.孟尝君,田文,战国时齐国贵族。与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平原君赵胜合称“战国四公子”。
D.质,古指一国为保证履行某种条约或诺言而派遣到对方国内作抵押的人。交换人质是一种外交手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婴认为五月出生的田文长大后会对父母不利,所以很不喜欢这个贱妾之子,甚至不让田文的母亲抚养他。
B.田文批评父亲手握齐国重权,却奢侈专横,只为自己谋取私利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因而受到父亲的疏远。
C.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故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
D.苏代讲述木禺人与土禺人的故事,旨在劝孟尝君不要前往秦国,孟尝君听取了意见,及时醒悟,取消了行程。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2)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骆钟麟,字挺生,浙江临安人。顺治四年进士副榜,授安吉学正。十六年,迁陕西盩厔[注]知县。为政先教化,春秋大会明伦堂,进诸生迪以仁义忠信之道。朔望诣里社讲演,访耆年有德、孝弟著闻者,见与钧礼,岁时劳以粟肉。立学社,择民间子弟授以小学、孝经。饬保伍,修社仓。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县城去渭不十里,钟麟行河畔,知水势将南浸,议自览家寨迤东开复故道,众难之。康熙元年夏,大雨,渭南溢,且及城,斋沐临祷,自跪水中,幸雨止,水顿减,徒而北流者数里。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八年,擢江南常州知府。常州、县赋重,科条繁多,吏缘为奸。钟麟立法钩稽清逋,吏受成事而已。属邑岁例馈漕羡三千金,钟麟曰:“利若金,如吾民何?”峻却之。诸漕卒咸敛手奉法。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颙曰:“天下之治乱在人心,人心之邪正在学术。人心正,风俗移,治道毕矣。”钟麟书其言,终身诵之。已而江阴、靖江、无锡诸有司争礼致颙,颙为发明性善之旨,格物致知之说,士林蒸蒸向风,吏治亦和。九年,大水,发仓廪,劝富人出粟赈,民无荒亡。十年夏,大旱,葛衣草履,步祷不应,言知府不德累民,涕泣并下。寻丁母忧,士民乞留,不可。既归,连遭父丧,以毁卒。郡人论贤有司知治体必首推钟麟。

(节选自《清史稿·骆钟麟传》)

[注]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周至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B.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C.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D.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农历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一月的长度。
B.孝弟即孝梯,指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儒家倡导并恪守的传统伦理道德。
C.小学是隋唐后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总称,有别于教授修身、治人之道的大学。
D.斋沐即斋戒和沐浴,古人参与祭祀、外交等重大活动前,洁身净心,以示虔诚庄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骆钟麟重视教化,礼遇乡贤。担任盩厔知县时,他以仁义忠信教导诸生,走访乡里宣传教化;拜访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以孝悌闻名的人,并以平等之礼相待。
B.骆钟麟施政惠民,为官清廉。常州州县赋税苛重,条目繁多,他订立法度,清查账目,使官吏们再不能作奸渔利;在他的垂范影响下,漕卒们都收手守法。
C.骆钟麟崇敬鸿儒,重视学术。在盩厔任上,他对当世大儒李颙以师礼相待,多次亲往拜谒,并创办延陵书院,邀他讲学,在李颙影响下,士林吏治为之改观。
D.骆钟麟关爱百姓,积极赈灾。渭水泛滥,他跪水祈祷;常州洪水时,他开仓赈济,劝富人捐粟赈灾,使百姓不致流离失所;大旱之际,他自责知府失德,连累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
(2)属邑岁例馈漕羡三千金,钟麟曰:“利若金,如吾民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