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
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
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5.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德元年,契丹举国入寇。魏能、石普等率兵御之。能败其前锋,斩偏将。又攻北平寨,田敏等击走之。又东趣保州,振武小校孙密领十卒侦事,中路遇敌前锋,密等依林木,彀弓弩以待之,敌下马以短兵格斗,密等射杀十数人。

闰九月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为敌所获,敌即授以官,稍亲信之,继忠乘间言和好之利。时敌人颇有厌兵意,虽大举深入,然亦纳继忠说,于是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信箭,以继忠书诣莫州部署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辞甚恳激。兴等言敌主召至车帐前面授此书,诫令速至莫州送石帅,获报简,即驰以还。于是普遣使赍其奏至。上发视之,即继忠状,具言: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翌日,臣整众而前,邀其偏将。虽胜负且半,而策援不至,为北朝所擒。非唯王超等轻敌寡谋,亦臣之罪也。北朝以臣早事宫庭,尝荷边寄,被以殊宠,列于诸臣。尝念昔岁面辞,亲奉德音,惟以息民止戈为事。况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必冀睿慈,俯从愚瞽。上谓辅臣曰:念往昔全盛之时,亦以和好为利。朕初即位,吕端等建议,欲因太宗上仙,命使告讣;次则何承矩谓因转战之后,达意边臣。朕以为诚未交通,不可强致。念非怀之以至德,威之以大兵,则犷悍之性,岂能柔服?此奏虽至,恐未可信也。毕士安等曰:近岁契丹归款者言:国中畏陛下神武,本朝雄富,常惧一旦举兵复幽州,故深入为寇。今既兵锋屡挫,又耻于自退,故因继忠以请,谅其非妄。上曰:卿等所言,但知其一,未知其二。彼以无成请盟,固其宜也。然得请之后,必有邀求。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遗之财货,斯可也。所虑者关南之地曾属彼方,以是为辞,则必须绝议。朕当治兵整众,躬行讨击耳。遂以手诏令石普付兴等,赐继忠曰:朕丕承大宝,抚育群民,常思息战以安人,岂欲穷兵而黩武?今览封疏,深嘉恳诚。朕富有寰区,为人父母,傥谐偃革,亦协素怀。诏到日,卿可密达兹意,共议事宜。果有审实之状,即附边臣闻奏。继忠欲朝廷先遣使命,上未许也。

(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B.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C.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D.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建契丹国。
B.阙,即宫阙,原指皇宫门口的门楼。阙下,借指京城或朝廷,也用来代指天子。
C.车帐,即兵车和营帐。古代北方民族于兵车上覆以帐幔,作为营地居处,称车帐。
D.朕,与寡人、孤、不谷在先秦时均被用做君主或诸侯的自称,但只有朕被一直沿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德元年,契丹举国入侵,在奔赴保州的途中,其前锋遭遇暗中侦查的孙密,被伏击射杀了十多人。
B.观察使王继忠在战败被俘投降后发现敌人有议和的想法,就趁机提出议和的建议,最终被采纳。
C.王继忠为自己被俘作辩解,一是策应救援没有来,二是王超等人轻敌少谋,但也承认自己有罪过。
D.宋真宗让王继忠向契丹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商议和谈,但没有答应他先让朝廷派出使者的要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朝以臣早事宫庭,尝荷边寄,被以殊宠,列于诸臣。
(2)今既兵锋屡挫,又耻于自退,故因继忠以请,谅其非妄。
5.面对契丹此时提出的议和建议,宋真宗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2022-04-04更新 | 92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届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一中高中毕业班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师有上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略衰耗而不赡。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数。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及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菑,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天子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亨弘羊,天雨。”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文本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纯仁言:“今乃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灵,怨基祸。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憸佞所乘。”留章不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B.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C.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叮校/
D.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胜数”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胜”字含义相同。
B.“天子怜之”与“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怜”字含义不同。
C.“天乃雨”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
D.“敛怨基祸”与“成不敢敛户口”(《促织》)两句中的“敛”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奢侈攀比、连年征战等问题使西汉再次陷入立国之初财用匮乏的困境,当政者积极应对,通过财政方面的改革较快扭转了被动困窘的局面。
B.西汉朝廷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改由国家统一铸造,并废除各郡国所铸的钱,基本解决了民间私铸、盗铸钱币的问题,币制归于统一。
C.桑弘羊建议增设大农部丞负责调剂物资运输,设立平准官平抑物价,有效打击了富商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了物价,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
D.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输政策在淮、浙六路推行均输法,由发运使总管赋税收入,成效显著,百姓不但不用增交赋税,而且财富得以充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山东被河菑,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
(2)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憸佞所乘。
5.卜式如何评价桑弘羊的改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哪一点责难相似?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秋九月戊午,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归义之先本哀牢夷,地居姚州之西,东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蛮语谓王曰诏。先有六诏,兵力相埒,莫能相一,历代之,以分其势。蒙舍最在南,故谓之南诏。高宗时,蒙舍细奴逻初入朝。细奴逻生逻盛,逻盛生盛逻皮,盛逻皮生皮逻阁。皮逻阁浸强大,而五诏微弱。会有破渳河蛮之功,乃赂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为之奏请,朝廷许之,仍赐名归义。于是以兵威胁服群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徒居大和城。其后卒为边患。天宝九载。杨国忠鲜于仲通,荐为剑南节度使。仲通性褊急,失蛮夷心。故事,南诏常与妻子俱谒都督,过云南,云南太守张虚陀多所征求,南诏王阁罗凤不应,虔陀迷人詈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是岁,发兵反,攻陷云南,杀虔陀,取夷州三十二。十载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分二道出戎、巂州,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风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阁罗凤敛战尸筑为京观,遂北臣于吐蕃。蛮语谓弟为“钟”,吐蕃命阁罗凤为赞普钟,号曰东帝,给以金印。阁罗凤刻碑于国门,言己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唐德宗贞元七年,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使者。韦皋遣三部落总管苏峞将兵至琵琶川。八年春二月壬寅,执梦冲,数其罪而斩之,云南之路始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B.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C.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D.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字为“沿袭”之意,和《过秦论》中“因遗策,南取汉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德”字为“感激”之意,和《谏太宗十思疏》中“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德”意思不同。
C.“故事”为“按照旧例”之意,和《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用法相同。
D.“京观”,古代战争,胜者为了显示战功,收集敌人的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也叫京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逻阁先用武力威胁使各个蛮族部落服从他的管理,然后朝廷又准许了其把六诏合而为一的请求,击破吐蕃后移居到了大和城。
B.南诏王阁罗凤没有答应张虔陀索求过多财物的要求,张虔陀就派人辱骂他,还秘密奏报他的罪行,结果阁罗凤发动军队反叛了唐朝廷。
C.杨国忠不仅推荐鲜于仲通做了剑南节度使,即使后来鲜于仲通在与南诏的战争中大败,杨国忠仍然帮他掩盖了失败的情况,还给他按战功评定。
D.玄宗下诏招募大批士兵攻击南诏时并未得到积极响应,杨国忠便采取强硬手段征调,致使民间哀嚎一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2)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使者。
5.选文中南诏归附的过程十分曲折。你认为是哪些方面的因素对南诏归附产生了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召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B.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C.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D.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而在宫廷中授予官职的伶人又称为伶官。
B.缙绅:即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后用为士大夫的代称。
C.藩镇: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五代沿袭。
D.教坊: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并配乐,其功能与汉代的乐府机构一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庄宗喜欢音乐,宠幸伶人,有时自己也粉墨登场,与优伶在宫庭里嬉戏,来讨刘夫人欢心,他还给自己取了“李天下”的艺名。
B.优伶出入皇宫,欺侮官员,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有的反向他们献媚,争相巴结;后唐庄宗重用景进,景进乘机进谗,群臣都害怕他。
C.后唐庄宗滥施封赏,他将刺史封给伶人周匝的恩人。郭崇韬劝谏说任命优伶为刺史,这是要失掉天下人心的,但郭的意见没被采纳。
D.罗贯性情刚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权势之家,伶宦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他一律不予上报,被权贵嫉恨,遭到诋毁,因此下狱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
(2)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
5.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事”还是“天命”?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宗万历四年十二月,上御文华殿,举袍示辅臣曰:此何色也?居正以为青。上曰:紫也,久而色渝。居正曰:紫易渝。昔皇祖不尚袨服,御衣敝甚始易,享国长久,未必不由此。愿皇上以皇祖为法,节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得其暖者;轻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受其寒者,不可不念也。上深然之。七年二月,上患疹,慈圣太后命僧于戒坛设法度众。张居正上言:戒坛奉皇祖之命,禁止至今。以当时僧众数万,恐生变败俗也。今岂宜又开此端?圣躬违豫,惟告谢郊庙社稷,斯名正言顺,神人胥悦,何必开戒坛而后为福哉!事遂寝。二月,河工成。先是,淮安有水患,河决入淮。上以问张居正,因上言:故河道都御史潘季驯可使。乃降玺书,即其家拜都御史,使持节治河。一切假以便宜久任,帑藏不问出入。诸奉行不及事者,下诏狱鞠治之。于是当事者日夜焦劳,盖逾年而堤成,转漕无患。十年二月丁酉,大学士张居正上言: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乞谕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触免。将见年正额,责令尽完。在百姓易办,在有司易征,是官民两利也。上从之。诏下,中外大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B.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C.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D.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袨服,古时既可指黑色礼服,也可指盛装艳服,文中指的是前者。
B.郊庙,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也指帝王祭拜天地和祖先。
C.河工,即修筑河堤、开浚河道等治河工程,古时多指治理黄河的工程。
D.丁酉,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用的是干支纪日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在文华殿向辅臣展示袍服,询问颜色,张居正没有认出是紫色;他借题发挥,希望神宗效仿皇祖做个好皇上,神宗认为他说得很对。
B.神宗患上麻疹,慈圣太后开设戒坛为皇上祈福,张居正表示反对,他认为神宗曾开设戒坛,导致几万僧众聚集一起,引发事变,败坏风俗。
C.淮安发生水灾,经张居正举荐,朝廷重新任用潘季驯为都御史,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一年以后堤防修成,漕路畅通,忧患解除。
D.张居正向朝廷请求,让户部核实并全部免除万历七年以前的累计欠税,再责令完成每年规定的赋税,这样做对官员和百姓都有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奉行不及事者,下诏狱鞠治之。
(2)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
5.司马光在写给儿子的《训俭示康》中说:“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关于节俭的意义,张居正与司马光的看法有何不同?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B.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大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C.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D.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
B.王孙,泛指一般贵族官僚的子弟,与《山居秋暝》“王孙自可留”中“王孙”相同。
C.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D.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中“左右”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天下的得失虽都与是否承袭古制有关,但泥古守旧无补时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2)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5.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月,吴王召越王入见。越王伏于前,范蠡立于后。吴王谓范蠡曰:寡人闻贞妇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不官绝灭之国。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为奴仆,来归于吴,岂不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弃越归吴乎?范蠡对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今获罪君臣俱降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此时越王伏地流涕,自谓遂失范蠡矣。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范蠢曰:臣请如命。吴王起入宫中,越王、范蠡趋入石室。越王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之裳,施左关之襦。夫斫剉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吴王登远台,望见越王及夫人、范蠢坐于马粪之旁,君臣之礼存,夫妇之仪具。王谓太宰嚭曰: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虽在穷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礼,寡人伤之。太宰嚭曰: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哀穷孤之士。吴王曰:为子赦之。后三月,乃择吉日而欲赦之,召太宰嚭谋曰:越之与吴,同土连域。勾践愚黠,亲欲为贼。寡人承天之神灵,前王之遗德,诛伐越寇,囚之石室。寡人心不忍见,而欲赦之,于子奈何?太宰嚭曰:臣闻无德不复,大王垂仁恩加越,越岂敢不报哉?愿大王卒意。

(节选自《吴越春秋·卷七》)

材料二:

宰嚭[注] 王安石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

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

[注]宰嚭:又称伯嚭、太宰嚭,吴王夫差的宠臣,吴亡后被越王勾践处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越B王C不D奉E大F王G命H号I用J兵K与L大M王N相O持P至Q今R获S罪T君U臣V俱W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不鄙乎”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
B.“蒙大王鸿恩”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蒙”字含义不同。
C.“夫人衣无缘之裳”与“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缘”字含义相同。
D.“王顾谓太宰嚭曰”与“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用贞妇不嫁破败的家庭、仁人贤士不做亡国的臣子来劝说范蠡,表示愿意宽恕他的罪过,希望他能够改变心意,弃越归吴。
B.吴王保全越国君臣性命,范蠡致谢并表示自己愿意效命吴国,越王听罢泪流满面,以为即将失去范蠡,吴王却怀疑范蠡的诚意。
C.越王夫妇穿着下等人的服装,丈夫铡草喂马,妻子挑水除粪,他们虽然生活又苦又累,但三年不曾恼怒,没有露出怨恨的神色。
D.吴王见越王等人虽处窘迫之境,仍然保持君臣之礼、夫妇之仪,心生赦免想法,太宰嚭知其意,极力逢迎,希望吴王放了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
(2)臣闻无德不复,大王垂仁恩加越,越岂敢不报哉?
5.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公讳景文,字梦章,生而端亮,行醇谨。诸生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登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授东昌府推官,署其门曰“不受嘱,不受馈”,众称“不二公”。狱多平反。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已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旬月中,公所推擢皆先朝耆旧,世所目“威凤祥麟”者。天启甲子,逆阉窃柄,公上疏请清仕路、养仕节,谓“天地人材,当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下万世共之”。言皆剀切,为时所忌。比当例推,珰【注】先授意部堂,芟除清流周忠毅辈,公争执不少徇,忠贤大怒。寻移疾归,杜门却扫,视世荣一切淡如。至感愤时事,则裂眦拳几案,痛惋交集。时周忠介被逮,诬赃数千。公洗囊百计代偿,欲脱之于死,其好义急难类如此。毅宗初,起太常少卿,寻巡抚中州。已巳之难,公不待诏命,帅师勤王,京师围解,升南大司马,参赞机务。时贼在英、庐,留都岌岌。南额兵八万人,堪战者不满万。公定营制,家丁,治楼船,练火器,部曲改观,于是乎有援池、援滁、援庐之师。江浦之役,贼烽夜照江水,不能以片羽飞渡,实公方略。时武陵相杨嗣昌夺情视事,词臣黄公道周等执义廷诤,杖谪累累。公抗疏力救,谓“道周等国家有数人物,用之犹惧其晚,弃之何得其益?”疏上,先帝震怒,除名为民。已而复思之,拜东阁大学士。时贼势已亟,公蒿目时艰,中夜辄涕零,谓“身为大臣不能仗剑为天子击贼,虽死奚益?顾非是无以报圣明万一。”及京城陷,群哗上南迁,公赋绝命诗,拜阙号哭,赴古井死。时死节二十余人,公为最先,诟文贞,首祀旌忠祠。论曰:“成仁取义,固非怀濡忍之志、萌计较之私者所能为哉。公之一死,可与宋室文山并美千古。”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十一上》)

[注]珰,文中指宦官。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A]值[B]大[C]饥[D]条[E]荒[F]政[G]躬[H]自[I]赈[J]恤[K]全[L]活[M]以[N]亿[O]万[P]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耆旧,指年高而有声望的人。耆,本指六十岁的人,后用作老人的通称。
B.勤王,指尽力于王事;也指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文中指的是后者。
C.“简家丁”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含意不同。
D.夺情,指的是古代官员遭逢父母之丧,守制未满即被朝廷征召出任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景文任东昌府推官时,公开表明不接受请托,不收受财物,平反了许多怨案。
B.天启年间,范景文上疏请求肃清吏治,与阉党据理力争,言辞激切,招致忌恨。
C.范景文整顿南额兵,提升军队战斗力,使南额兵既能拱卫留都,又能驰援他处。
D.京城沦陷,范景文反对南迁,写下绝命诗,慷慨殉国,后人把他和文天祥并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移疾归,杜门却扫,视世荣一切淡如。
(2)江浦之役,贼烽夜照江水,不能以片羽飞渡,实公方略。
5.范景文谥号的第一个谥字“文”,与其官拜大学士有关;第二个谥字“贞”,是对他生平德行操守的评价。请简要概括范景文被谥予“贞”字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天子大怒,乃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往伐宛。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昭帝元凤四年,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于是大将军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帛,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立死。介子遂斩王首,驰传诣阙,县首北下。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B.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C.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D.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汉代对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的总称,文中“大夏”“乌孙”等皆属西域。
B.质子,古代为了表示臣服或守信而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大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C.阙,古代皇宫门前两边的高大望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阙下”同“陛下”,代指皇帝。
D.蛮夷,又称“四夷”,即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统称,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君臣认为汉相距遥远,又有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难以出动大军攻打自己,所以拒绝了汉的要求,这成为汉伐宛的导火索。
B.大宛的行为激怒了汉天子,汉天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但他不为所动,并且处罚了持反对意见的邓光等人。
C.傅介子认为楼兰反复无常,应该受到惩罚,于是主动请求前去刺杀楼兰王,并以此向各国显示大汉的国威,他的请求得到批准。
D.傅介子利用楼兰王的贪财心理,以退为进,诱使他前来相见,伏下武士刺杀了他,随后将其人头飞马送回大汉朝廷,悬挂示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2)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
5.司马光认为刺杀楼兰王有哪些危害?请概括作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