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陵传》)

材料二:

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复A得B数C十D矢E足F以G脱H矣I今J无K兵L复M战N天O明P坐Q受R缚S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期,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字意思不相同。
B.引,退却,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
D.陈,陈列,与《过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陈”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
C.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后来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人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D.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5.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鲁昌平乡陬邑人。鲁襄公二十二年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科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蓄息。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悲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鲁昭公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综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圩(yú)顶:头顶凹陷。②司空:官名,西周始设,主管土建工程。③五羖(gǔ):羖,黑色的公羊。五羖,即五羖大夫,指百里奚。④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也代指监狱。⑤郈(hòu):古邑名。春秋鲁叔孙氏邑,在今山东东平东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B.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C.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D.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
B.乘,古代指车,兵车。一马一车为一乘,如“乘舆”“千乘之国”。
C.大夫,古代指官名、职官等级名、爵位名等。
D.乐,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教化作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做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B.孔子周游列国屡处困境,不得其用。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遇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
C.孔子识见深远,令人叹服。齐景公向他问政,他从志向、施政、用人三方面阐述了秦穆公称霸天下的原因,齐景公听后非常高兴。
D.孔子致力于礼乐的学习。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演习礼仪动作,长大后他主动请求到周去学礼,在齐国学习《韶》乐,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进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书,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方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2)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5.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2022-10-21更新 | 216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文本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B.大庙,即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礼记·礼器》曰:“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
C.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好友。
D.罔罟,指渔猎的网具。《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指斥。
B.庄子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
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制成腰舟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无所可用等,都体现了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5.在文本二中,庄子借与惠子讨论大瓠之种与樗树是否有用,想说明什么道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待贾。贾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摘编白《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兵谈第二】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耳聋目盲,以三悖率人者,难矣。

【制谈第三】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武议第八】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摘编自《尉缭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B.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C.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D.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和漏都是古代计时的工具,人可以通过日影的角度、水位的高度来计时。
B.不佞,意思是自己没有才能,是一种用于自称的谦辞,也叫作不吝。
C.枹是鼓槌,鼓是战鼓,古代用击鼓传达军事指令,因此枹鼓可代指战事、军阵。
D.军正,是古代军中专职的执法官,因此司马穰苴遇事向他询问军法细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穰苴有自知之明。他虽受到晏婴和齐景公的赏识,得到提拔,但仍主动请求齐景公派出宠臣担任监军。齐景公答应了他并派庄贾随军。
B.司马穰苴体恤士卒。对于士兵的饮食起居等各类事宜,他都亲自过问;有伤病的士兵得到了特别照顾,心怀感激,也斗志昂扬地请战。
C.《尉缭子》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司马穰苴面对已经没有战意的晋燕联军,仍执意展开进攻、乘胜追击,这是《尉缭子》所反对的不义之战。
D.《尉缭子》对军事实践做出了理论总结。结合两则材料,我们能看出古代军事家们重视治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一贯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2)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5.司马穰苴为什么要处死庄贾?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吏民,封府库   籍:户籍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道歉
D.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谁大王为此计者     天下笑者,何也
B.项伯杀人,臣活       我见相如,必辱
C.不如善遇之            伺者此觉知
D.得复见将军        月出东山之上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4.请把下面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021-09-08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择,牟平令。祖赞,万年令。父温故,晋天福中进士,至左补阙;弟温舒,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以孝闻。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太平兴国五年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赐绯。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并命,仍赐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加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简同知贡举,俄判刑部,赐金紫。淳化二年,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时母老,湜留其室奉养。移汝州,与王禹偁并召入,为礼部员外郎、直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台、通进。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三班。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丁内艰,起复。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枢密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 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废朝,吏部侍郎。真宗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赠刑部尚书,谥曰忠定。湜风貌秀整,有酝藉,器识冲远,好学,美文词,善谈论饮谑,晓音律,妙于奕棋。笔法遒媚,书帖之出,人多传效。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有文集二十卷。

(节选自《宋史宋湜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
B.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
C.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
D.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称为进士出身。
B.赐绯,皇上赐给绯色的官服。唐代五品、四品官服绯,后世的服绯品级不尽相同。
C.翰林学士,皇帝文学侍从官,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
D.赠,常指朝廷给已经去世的官员或者他的父祖追封官爵。文中指为宋湜追封官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湜家世显赫。宋湜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与叔父都是进士,且都担任了朝廷的高官,在当时都十分有名望。
B.宋湜很有才华。宋湜跟随叔父宋温舒时,代作公文奏章,因成文快而辞句华丽,赢得叔父、宋准以及同僚们一致好评。
C.宋湜富有孝心。宋湜年少时父亲去世,侍奉母亲以孝闻名;母亲年老时,宋湜自己在外任职,留下妻子在家奉养母亲。
D.宋湜深受宠信。真宗皇帝十分看重宋湜,他在北巡时让宋湜和王显分押后阵;宋湜去世后,真宗皇帝暂时停止了朝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淳化二年,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
(2)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
5.太医把宋湜病情上奏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请简要说明。
2021-08-25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          徒:仅仅
B.且相如贱人                       素:本来
C.相如虽,独畏廉将军哉       驽:劣马
D.廉颇闻之,肉袒             负:背着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位居我上                              而:却,连词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赵者     于:对,介词
C.蔺相如固止                           之:他们,代词
D.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原因,连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吾,不忍为之下B.相如,不肯与会
C.而君匿之D.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4.下列各句不能表现蔺相如“顾大局”的一项是(     
A.我见相如,必辱之B.不欲与廉颇争列
C.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D.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我所以做这件事,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然后才产生私人的怨恨。
B.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先,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
C.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先,而后才产生私人的怨恨。
D.我所以做这件事,是因先为国家的危难着急,然后才产生私人的怨恨。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5.根据上下文,分析卒母“闻而哭之”的原因。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十三》,有删改)

注①栗里:地方名。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衡宇,载欣载奔              瞻:看到
B.携幼入室,有酒       盈:满溢
C.或巾车,或棹孤舟       命:安排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       期:约定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B.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C.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D.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B.“箪瓢”原文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和“瓢”是装饭和装水的容器。
C.“束带”在古代有多种解释,作名词时,是指各种级别的官服的腰带的泛称,因而又代指官服,可引申为公务。文中作动词,意思是整饰衣服,迎接上司时整饰衣服表示庄重。
D.“羲皇”,即伏羲。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三皇”是远古时期的三个皇帝。“羲皇上人”指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自幼志向高远,但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B.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C.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归家,并赋《归去来兮辞》。
D.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潜,但陶潜却不予理会。在陶潜前往庐山的途中,王弘便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上邀请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2021-02-25更新 | 227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养正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