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初,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文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B.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C.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D.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古代学官名称,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C.丁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美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陪太子读书时,他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深受太子敬重。
B.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
C.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进献了上去,而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D.杨万里刚直正直。朝廷想在江南各郡实行铁钱,杨万里上疏称说铁钱不方便,不奉诏命,触犯了宰相的意思,改任赣州知州。
2023-09-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光熊,浙江嘉兴人。乾隆十二年举人,考授中书,充军机章京。累擢户部郎中。三十二年,从明瑞赴云南,授盐驿道。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起用仍官户部。历江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四十九年,石峰堡回民作乱,筹画战守,储设饷需具备。以前江西巡抚郝硕迫索属吏事觉,同官多获谴,光熊亦缘坐夺官,留营效力。事平,用福康安荐,起为安徽按察使。荐擢湖南巡抚,调山西。

时议河东盐课改归地丁,光熊疏言:河东盐行山、陕、河南三省,商力积疲,易商加价,俱无所济。若课归地丁,听民贩运,无官课杂费、兵役盘诘、关津留难,较为便宜。允之。五十七年,上幸五台,各疆吏先后奏陈,自盐课改革后,价顿减落,民便安之。诏嘉光熊调剂得宜,赐花翎、黄马褂,署工部侍郎。五十九年,署云南总督。明年,大塘苗人石柳邓叛扰铜仁,光熊赴松桃防御,苗匪急攻松桃、正大,不得逞。旋赴铜仁治饷需,偕总督福康安治军设防,规画称旨,命留贵州巡抚任。

嘉庆二年,事平,奏请铜仁、正大改建石城,以资捍卫,从之。会仲苗又起,偕总督勒保督率镇将,联合滇、黔、楚、粤诸军剿抚。仲苗平,偕勒保奏上善后四事,请随征武举、武生及乡勇,就近补充弁兵余丁,给难民栖止、牛具费用,清釐田亩,靖苗、汉之争。自军兴以来,凡所措置,多邀嘉许。勒保移师入川,善后专任光熊。三年春,复疏请申禁汉民典买苗田,及重债盘剥,驱役苗佃;禁客民差役居摄苗寨;酌设苗弁,以资管束。悉报可。五年,诏光熊治理有声,年近八旬,召授兵部侍郎,寻擢左都御史。六年,卒,上念前劳,赐祭一坛。

(节选自《清史稿·冯光熊传》)


【注】①盐课:盐税。②地丁:土地税和劳役税的合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起用/仍官户部
B.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起用/仍官户部
C.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起用/仍官户部
D.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起用仍官户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官名,清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
B.花翎,清朝以孔雀羽制成拖在帽后表示官品的冠饰;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以三眼花翎为最贵。
C.嘉庆,清代仁宗皇帝年号;因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故后世常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谓,如嘉庆皇帝。
D.赐祭,古代葬制,高级官吏死后,皇帝按照其官阶或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或遣使往祭,规格不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光熊曾受贪官牵连,亦得名臣赏识。他曾因江西巡抚郝硕向下属索贿事发而被免去官职,后来又因福康安举荐而起用为安徽按察使。
B.冯光熊进行盐税改革,取得不凡业绩。他在任职山西期间,上奏将河东盐税改归地丁获准,施行之后颇见成效,皇帝赞誉其调剂得宜。
C.冯光熊参与平定苗乱,安定边疆有功。西南苗民几次起兵作乱,冯光熊每当受命参与剿抚,总是积极谋划,主动出击,取得不俗战绩。
D.冯光熊体恤苗乡百姓,善于化解矛盾。他提出的严禁汉人私买苗地、盘剥奴役苗人及苗人治苗这些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举措,均被采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幸五台,各疆吏先后奏陈,自盐课改革后,价顿减落,民便安之。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023-08-2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因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释:慁(hùn 混):打扰,烦劳。
1.下列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B.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C.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D.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曰”与“汉使曰:‘武等实在。’”(《苏武传》) 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B.“而所愿者”与“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陈”字含义不同。
C.“不足以为臣忧”与“逸豫可以身”(《五代史伶官传序》) 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D.“臣死而秦”与“明于乱”(《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庭迎范雎,为保历代宗庙,虚心求教,诚意可嘉,但范雎唯唯再三,秦王脸色变得严肃,心生愤怒屏退左右。
B.范雎初见秦王,谨言慎行,可见他对秦王的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还不十分清楚,他必须先加试探,察言观色。
C.范雎的说辞,恳切动听,委婉周密,一方面对秦王反复试探,看他是否真心信任自己;另一方面又反复申述自己对秦昭王的无限忠诚,渴求重用。
D.范雎规劝秦王要去蒙蔽、辨忠奸、察民情,体现出他高超的说理进谏技巧,既表明了自己的赤胆忠心,又巧妙地指出了君主的治国过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
⑵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2023-08-1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1.下列对文中划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B.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C.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D.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属孟尝君”与“举酒属客”两句中“属”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于是乘其车,揭其剑”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两句中“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不拊爱子其民”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两句中的“爱”意思不相同。
D.“驱而适薛”与“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两句中的“适”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长于计谋,有政治远见。他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事市义,并为孟尝君做出圆满解释,体现出他为主人长远利益考虑的智慧。
B.冯谖生活贫寒,但不甘平凡。他虽然生活困难到无法养活自己,但并不满足于获得基本的生活条件,仍不断要求获得与其他门客同样的待遇。
C.孟尝君知人善任,心胸宽广。他了解冯谖的能力,并将收债任务交付于他,虽然对冯谖未能如期愿收债,心有不悦,也没有多做责备。
D.孟尝君心胸宽广,体恤下人。他在冯谖多次要求提高待遇且“左右皆恶之”的情况下没有反感拒绝,还派人供给冯谖老母食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2023-08-1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C.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2)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2023-08-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景山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指成年,要束发戴冠,与《诗经·卫风·氓》中“总角”的含义相同。
B.引兵指带军,“引”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含义不同。
C.奏赋指写赋,“赋”介于诗文之间,与《赤壁赋》中的“赋”字含义相同。
D.故事指先例,旧时典章制度,与后来用作文学体裁的“故事”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2023-07-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将城薛,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知人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其封地在薛(今山东滕州)。②昭阳:楚国令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B.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C.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D.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在这里指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与《过秦论》中提到的“战国四君子”含义相同。
B.客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门客,与《赤壁赋》中“客有吹洞箫者”的“客”字含义不同。
C.威王是古代君王去世后追授的谥号,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含义不同。
D.敬诺意思同遵命,“诺”字与《孔雀东南飞》中“诺诺复尔尔”的“诺”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墙,并拒绝接受劝谏。有位齐人提前保证自己只说三句话,得以见到靖郭君并实现了劝谏。
B.靖郭君不顾他人反对,始终善待齐貌辨;齐貌辨则冒着生命危险去见本与靖郭君交恶的宣王,作为对靖郭君的报答。
C.齐貌辨通过陈述靖郭君不听从自己劝告的两件事,巧妙地暗示了靖郭君对宣王和齐国的忠诚之心,最终打动了宣王。
D.经过齐貌辨的游说,齐宣王不但消除了对靖郭君的嫌怨,还用隆重的礼节迎接靖郭君的归来,并且重用靖郭君为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2)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

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服阕,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因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寻以父忧免。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仍拜左将军、兖州刺史。

肃宗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拜扫,还乡里。未拜,以风闻免。寻除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灵太后不许,舍人徐纥言之,得改授太尉长史。又除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俄转卫尉卿。

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广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议。

又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为元义所宠,论者讥其趣势。孝昌元年卒。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

(节选自《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方圆/高广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B.其方圆高广/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C.其方圆高/广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D.其方圆高广/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旧制,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后用来比喻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授官。
B.持节:节指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为非正常死亡。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思伯久经沙场。他经常跟随高祖征战讨伐。他曾经跟随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作战失利,奉命殿后且出色完成任务,从而改变了元澄对儒士的看法。
B.贾思伯不计前嫌,尊敬师长。他曾与弟弟一起师从阴凤。因无钱交纳学费,衣物被阴风作为抵押品。贾思伯在南青州任上送给阴凤礼物,派马车迎接他。
C.贾思伯曾经仕途不顺。被征为给事黄门侍郎,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为传闻而被弹劾免职。拒任凉州刺史却不被允许,幸亏徐纥从中说话,才得以改任。
D.贾思伯勤勉好学,礼贤下士。他少年时明习经典,做官后勤奋钻研。任侍讲时延请儒士夜读日授。他在街头碰到读书人,就停车下马,认真交谈。
4.把文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
(2)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
5.贾思伯为母亲、父亲守丧而免官。服丧期满后,分别担任什么官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运砖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景泰三年,召还掌院事。浔、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信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真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成宪。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太保,谥忠肃。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自奉俭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孙以入太学,不使应举,曰:勿妨寒士路。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B.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C.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D.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刑狱案件,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机构。
B.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有效方法。若有敌情,则燃烟或放火。
C.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荫,封建时代,子辈因父辈有功而得到官爵或特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历仕多朝,仕途顺畅。他先后在永乐、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年间为官,担任过右佥都御史和吏部尚书等多种官职,皇帝非常信任他。
B.王翱公正严明,生活俭仆。他掌管着官员的升降任免,拒绝别人的私下求告;他节俭朴素,皇帝知道他贫穷,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
C.王翱工作勤奋,认真负责。他任吏部尚书时,长期住在官署,很少回家;他总是亲自查看吏部任命的官员名单,唯恐对官员的任命有错误。
D.王翱人格高尚,廉洁不贪。他从辽东回朝时,不得已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该宦官去世后,他就找到其侄子,归还了明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
(2)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
5.王翱总管辽东军务时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注]下,各就。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戏,同,大将的旌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B.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C.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D.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以表达敬意。旧时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B.足下,古代交际用语,是对对方的敬称,可翻译为“您”,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
C.都以霸的“霸”指称霸,与《谏逐客书》中“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的“霸”意义相同。
D.国,指诸侯的封地。古代“国”也指国都,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之“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借故离开宴会并叫出樊哙,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从小路秘密回到军中。
B.刘邦逃离鸿门的时候留下了张良,张良替刘邦向项羽表示谢意并献上礼物。
C.刘邦做事果断,对叛徒毫不手软,一回到军中就处死了向项羽告密的曹无伤。
D.得知刘邦回到军营后,范增十分愤怒,认为刘邦以后一定会夺取项羽的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5.楚汉相争,项羽最终失败。项羽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而司马迁认为项羽的说法“岂不谬哉”。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请结合上面文段简要说明。
2023-06-24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