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燕将守聊城,齐田单围而攻之,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今公行一朝之忿,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且楚攻齐南阻,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齐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戳,公闻之乎?今公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能以见于天下矣。为公计,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慈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故其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毙也,公其图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椟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B.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C.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D.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2.下列对文中蓝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以此指居帝王之位。文中指顾全南方”
B.万乘,“乘”四马一车,本文指万辆兵车,‘形容国力雄厚。古时指天子。
C.“三战三北”的“北”指败退,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相同。
D.文中的“颜色”指脸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军攻下齐国聊城,燕将凭险据守,齐国名将田单多年都攻打不下,于是鲁仲连给燕将写了一封信,陈说死守聊城的不利之处,劝他速速解甲休兵。
B.鲁仲连认为燕将如果为一时的激愤牺牲自己,失去了聊城,无法在齐国表现出自己的声威,这不是勇敢;功废名毁,后世不称颂,这不是聪明。
C.齐国权衡利弊之后,认为失掉南阳的害处小,收回聊城的好处大,而且鲁仲连认为聊城已经疲惫,无法抵御齐国的攻打,因此决计要收回聊城。
D.鲁仲连劝燕将像曹沫那样,要能忍受一时的耻辱,才有机会赢得荣誉和美名。现在燕国大乱,君臣失策,正是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大好时机。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毙也,公其图之!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欲经略中原。彭城太守王玄谟献策取宠。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二十九年春,上闻魏世祖,更谋北伐。太子中庶子何偃以为:“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上不从。夏五月丙申,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等向碻磝。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上又使员外散骑侍郎琅邪随军向碻磝,衔中旨授诸将方略,临时宣示。秋七月,张永等至璃磁,引兵围之。诸军攻碻磝,治三攻道,张永当东道,济南太守申坦当西道,扬武司马崔训当南道。攻之累旬,不拔。八月辛亥夜,魏人自地道潜出,烧崔训营及攻具。癸丑夜,又烧东围及攻具。寻复毁崔训攻道。张永夜撤围退军,不告诸将,士卒惊扰。魏人之,死伤涂地。萧思话自往,增兵力攻,旬余不拔。是时,青、徐不稔,军食乏。丁卯,思话命诸军皆退屯历城,斩崔训,系张永、申坦于狱。己丑,诏萧思话徐州,更领冀州刺史,镇历城。 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赐思话诏曰:“虏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脱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当之耳。言及憎愤!可以示张永、申坦。”又与江夏王义恭书曰:“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义恭寻奏免思话官,从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
B.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
C.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
D.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与“壬戌之秋” (《赤壁赋》)中的“壬戌”,都是指皇帝的年号。
B.“上闻魏世祖殂”与“中道崩殂” (《出师表》)中的“殂”含义相同。
C.“魏人乘之”与“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中的“乘”含义不同。
D.“诏解萧思话徐州”与“终不解矣” (《师说》)中的“解”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文帝一直谋求北伐,想要建立显赫功绩。元嘉二十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命令萧思话统领军队进攻驻守璃磁的北魏军。
B.何偃反对北伐,刘兴祖虽不反对,却不认同文帝的进攻路线;但二人都认为宋朝民力还未恢复,会影响到军队的粮食补给。
C.确磁之战,宋军分三路进攻,反被魏军大败;后来萧思话亲自出马,增加兵力猛力攻城十多天,最终因军中缺粮而退守历城。
D.面对北伐失败,宋文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将领团队都怯懦无能,不能为国用命。他甚至后悔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亲自督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
②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
5.史家认为宋文帝多次北伐失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是以将帅莫敢自决”;二是“领军之将,临危自退,不念大局”。请结合本文,简要陈述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后秦昭王与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曰: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屈原列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其功                  伐:夸耀
B.惠王                  患:担忧
C.厚币委事楚            质:人质
D.怀王                  卒:最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楚国官名,有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等职责。
B.从亲,因有联盟而友好,指战国时东方诸国随从强国攻打其他的弱国。
C.怀王,楚国国君熊槐的谥号,寄予了国人对怀王客死秦国的同情缅怀。
D.婚,即婚姻,指结成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与现代婚姻的内涵有所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学识渊博,有政治才略。他在楚国商议国家大事,负责制定法令制度;对外,他主持外交事务,深受怀王信任。
B.屈原不畏权臣,坚守正道。他面对上官大夫的妒忌和强势,毫不退让,从而遭到上官大夫的诬陷,最终被楚怀王疏远。
C.屈原洞察力强,有政治远见。张仪到楚国贿赂大臣靳尚而被楚王放回,屈原从齐国出使回来后,劝楚怀王杀掉张仪。
D.屈原忠于楚国,爱国爱君。他被流放时,依然心忧楚国,心系楚王;后楚国灭亡,他也自投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②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5.楚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1-03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籥,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湣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赙襚,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C.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D.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士,指品行高尚,超脱世俗的人,也指隐士。文中是指后者。
B.南面,帝位坐北朝南,文中齐滑王以天子自居,欲坐北朝南吊唁。
C.三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春秋末年三家分晋而得名。
D.为寿,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仲连目光敏锐,见微知著。他洞悉强秦并吞天下的野心,深谙各国力量变化的影响,危难之际,为齐国及其余诸国利益存亡拼死一辩。
B.鲁仲连正直耿介,扶危济困。强秦围赵之时,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向新垣衍展示了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终解邯郸被围之危。
C.鲁仲连善于谋略,有胆有识。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终于说服新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想法。
D.鲁仲连口才超群,能言善辩。他举邹、鲁拒绝以天子礼接待齐湣王的事来警示新垣衍,若尊秦为帝,魏国将失去尊严,任人宰割。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2)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5.李白有诗赞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
2023-01-0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其兄演性刚毅,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倾身破产,交接天下雄俊。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于是分遣亲客于诸县起兵,演自发舂陵子弟。秀得子弟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更始元年,秀至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乃悉发之。六月己卯,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先锋。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关中闻之震恐。于是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新市、平林诸将以刘演兄弟威名益盛,阴功更始除之,更始执演,即日杀之。秀自兄演之死,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建成元年六月己未,秀即皇帝位,改元。七月,帝帅诸将围朱鲔于洛阳,数月不下,帝令岑彭往说之。鲔曰:“演被害时,鲔与其谋,诚自知罪深,不敢降。”彭还,具言于帝,帝曰:“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面缚,帝解其缚,拜鲔为平狄将军。十月癸丑,入洛阳,遂定都焉。悉封诸功臣为列侯。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皆食四具。博士丁恭议曰:“古者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

(节选《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B.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C.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D.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需祭祀社稷,后以“社稷”指国家。
B.朔,指农历每月初一,古代还有类似的纪日特定称谓,如“望”“既望”“晦”。
C.牧守,“牧”是指一州之长,“守”是指一郡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长官。
D.癸丑,干支之一,古人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月日,文中用来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演愤慨于王莽篡汉,心怀恢复汉室的志向,倾尽家产来结交天下豪杰;后来分别派遣亲客在各县起兵,自己在舂陵发动子弟起事。
B.在与王寻、王邑的交战中,刘秀自为先锋,杀敌却兵,诸部乘胜追击,接连获胜,将领们受到激励,胆壮气盛,每人都杀敌百余人。
C.在各路义军中,刘演兄弟威名日益显赫,刘演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其死后,刘秀思兄情切,独居时常常不食酒肉,落泪沾湿枕席。
D.刘秀封赏邓禹、吴汉食邑四县,丁恭认为不符合礼法制度,刘秀则认为,自古国家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无道,并非功臣的封地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2)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
5.洛阳之战,朱鲔不敢投降的原因是什么?刘秀是如何消除他的疑虑的?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摘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亦时相   赡:赡养老人
C.未尝有所造   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D.而素琴一张   畜:蓄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B.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C.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D.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字(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30岁女子20岁,不便直呼其名。
B.“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称别人的号是为了表示尊敬,自己称号一般只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C.州,旧时行政区划单位。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样的名称,如杭州、苏州。
D.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4.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曾志向高远。他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不爱慕虚荣利禄;家里四壁空空,也很安然自在,不在意自己的得失。
B.陶潜虽多次为官,均为时不长。因父母死去先做了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后又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学识渊博,善写文章。他曾写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等著名文章;在世63年,他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D.陶潜为人耿直、自重。少时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做县令时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感慨,成了醒世浩叹。
5.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2023-01-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兴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章帝建初五年,夏五月,班超欲遂平西域,上疏请兵曰:“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城,故北击匈奴,西使外国,鄯善、于阗即时向化。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复愿归附,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问其城郭小大皆言倚汉与依天等以是效之,则葱岭可通,龟兹可伐。今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以步骑数百送之,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间,龟兹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愿下臣章,参考行事,诚有万分,死复何恨!臣超区特蒙神灵,窃冀未便僵仆,目见西域平定,陛下举万年之觞,荐勋祖庙,布大喜于天下。”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徐干上疏,愿奋身佐超,帝以干为假司马,将弛刑及义从千人就超。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叛。会徐干适至,超遂与干击番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欲进攻龟兹,以乌孙兵强,宜因其力,乃上言:“乌孙大国。控弦十万,故武帝妻以公主,至孝宣帝卒得其用。今可遣使招慰,与共合力。”帝纳之,章和元年,班超发于阗诸国兵共二万五千人击莎车。龟兹王发温宿、姑墨、尉头兵合五万人救之。超召将、校及于阗王议曰:“今兵少不敢,其计莫若各散去。于阗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缓所得生口。龟兹王闻之,大喜,自以万骑于西界遮超,温宿王将八千骑于东界徼于阗。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营。

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龟兹等因各退散。自是威震西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问其城郭小大/皆言倚汉与依天等/
B.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问其城郭小大/皆言倚汉与依天等/
C.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问其城郭/小大皆言倚汉与依天等/
D.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问其城郭/小大皆言倚汉与依天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任命官员。汉代称正式任命官员为拜或除。“拜”含有尊重之意,一般属于初任。
B.祖庙,天子为祭祀其祖先而兴建的庙宇,只用于供奉皇帝先祖,也称为“大庙”“太庙”。
C.“阴缓所得生口”的“阴”指暗中,与《张衡传》中“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的“阴”含义相同。
D.二虏,虏是中国古代对与中原为敌的北方外族的贬称。二虏,文中指龟兹、温宿两国的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上书朝廷提出“以夷制夷”方略,他敏锐地指出龟兹是平定西域的主要障碍,若攻下龟兹,那么西域诸国没归服的就所剩无几了。
B.汉章帝非常信任班超,不仅同意了班超出兵西域的请求,还派徐干辅佐班超,而且也采纳了他关于招慰拉拢乌孙国的建议。
C.班超善于用兵,他鉴于敌众我寡的态势,召集将校和于阗国王商议军情,嘱咐大家如何在晚上趁夜色分批撤走,以免损失惨重。
D.莎车国对于班超的攻打毫无防备,被追击斩杀了五千多人,最后只能俯首请降。龟兹王只能撤兵回国,班超的威名从此震动西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下臣章,参考行事,诚有万分,死复何恨!
(2)自以万骑于西界遮超,温宿王将八千骑于东界徼于阗。
5.班超在请兵平定西域的奏疏中,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2023-01-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璟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璟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璟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璟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璟故,不纳。从效闻璟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

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与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后事具见国史。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有删改)

1.对下面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中国用吾为相            中国:中原
B.已而诸妓稍稍复还     稍稍:渐渐,逐渐
C.煜与谈论               引:引导
D.善属文,书画        工:擅长
2.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商贾多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 因为长句,歌赠之
B.后事具见国史                      可怪也欤
C.及周师征淮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D.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不舍,金石可镂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B.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C.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D.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璟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上奏表章献纳贡品到京师,宋世宗不接受。留从效怕李璟来袭击自己,于是派自己的儿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病死后,泉州人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
B.“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太祖”指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称“某祖”“某宗”,如高祖、太祖、钦宗等。
C.在乾德二年时,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抵十枚铁钱使用,客观上有利于商业流通。
D.宋朝大军南征,李煜派徐铉、周惟简等人上表向宋朝请求暂缓军事进攻,徐铉、周惟简等人不答应。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2)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2023-01-02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核心素养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田成子之。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请必战,战请必败,败请必死。田成子曰:“夫必与越战可也,战必败,败必死,寡人疑焉。”完子曰:“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贤良又有死之臣蒙耻。以完观之也,国已惧矣。今越人起师,臣与之战,战而败,贤良尽死,不死者不敢入于国。君与诸孤处于国,以臣观之,国必安矣。”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遣之。夫死败,人之所恶也,而反以为安,岂一道哉?故人主之听者与士之学者,不可不博。尹铎为晋阳,下,有请于赵简子。简子曰:“往而夷夫垒。我将往,往而见垒,是见中行寅与范吉射也。”铎往而增之。简子上之晋阳,望见垒而怒曰:“嘻!铎也欺我!”于是乃舍于郊,将使人诛铎也。孙明进谏曰:“以臣之,铎可赏也。铎之言固曰: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今君见垒念忧患,而况群臣与民乎?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简子当此。

(节选自《吕氏春秋·似顺论》)


【注】中行寅与范吉射曾率军围赵简子于晋阳,这些营垒即中行氏与范氏所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B.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C.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D.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句中的“所以”意义不同。
B.“田成子患之”与“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两句中的“患”字意义相同。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田成子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D.“以臣私之”与“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使者在考察了陈国之后,认为陈国虽小不可攻打;宁国却由使者讲述的内容分析出陈国民怨且疲的社会现实,认为陈国可取。
B.田成子能成为国君,皆有赖于他仁义勇敢的兄长完子;面对越国讨伐,完子决定带领贤良之士迎战,亦完全是为了稳固弟弟的统治。
C.完子表示与越国交战,一定要打败越国,直至战死,而随他去的贤良之士也会全部战死,这样国内就剩他们的遗孤了,国家就会安定。
D.简子要求尹铎拆除晋阳那些曾让他蒙受耻辱的营垒,尹铎反而加高了营垒,简子为此很生气,认为尹铎故意欺骗他,要派人杀掉尹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
(2)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
5.尹铎免于被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以对。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
B.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
C.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
D.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军与匈奴交战,弓箭用尽,弃车退兵;士兵还有三千多人,只能手持车辐,军官们则拿着短刀,继续作战,最后退入峡谷。
B.李陵阻止军士不要随他出战,他要一人前去取单于性命,结果没有成功;有军吏劝他投降,它日再图归汉,这让李陵犹豫不决。
C.李陵命令士兵们带着给养,与韩延年一起,半夜时分率十几名壮士与敌人决战,终因寡不敌众,自觉无颜回报陛下,投降匈奴。
D.李陵投降后,士兵们分散而逃,逃回边境的士兵有四百多人;群臣都归罪于李陵,皇帝问司马迁,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而获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