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兵,弓剑而已矣,槽矛无击,修戟无刺;晚世之兵,隆冲以攻,渠幨以守,连弩以射,销车以斗。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古之所以为治者,今之所以为乱也。夫神农、伏羲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然而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舜执干戚而服有苗,然而征伐者不能释甲兵而制强暴。由此观之,法度者,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

夫圣人作法,而万物制焉;贤者立礼,而不肖者拘焉。法之民,不可与远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耳不知清浊之分者,不可令调音;心不知治乱之源者,不可令制法。必有独闻之耳,独见之明,然后能道而行矣。夫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三代之礼不同,何古之从!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今世之法籍与时变,礼义与俗易,为学者循先袭业据籍守旧教以为非此不治是犹持方枘而周员凿也。欲得宜适致固焉,则难矣!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材料二:

物至而观其变,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则远者治矣;不用适然之教,而行自然之道,万举而无失矣。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循俗未足多。诵先王之书,不若闻其言;闻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也。圣人所由曰道,所为曰事。道由金石,壹调不可更;事犹琴瑟,每终改调。故法制礼乐者,治之具也,非所以为治也。

(节选自《群书治要·文子·上义》)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学者A循先B袭业C据籍D守旧教E以为非F此不治G是犹H持方枘而周I员凿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文中指制约、控制,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制”意思和用法相同。
B.擅,文中指任意、随便,与成语“擅离职守”中的“擅”意思相同。
C.右,文中指上、高,与《促织》中“无出其右者”的“右”意思相同。
D.非,文中指反对、责怪,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觉今是而昨非”的“非”意思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农和伏羲不通过赏罚来治理百姓,舜不使用武器来制止暴乱,说明国家的法度应当根据百姓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B.法制和礼乐只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治理国家的目的,当时代和习俗发生变化的时候,法制和礼乐也应当有调整。
C.近代的兵器种类繁多、分工明确,攻城、防御、射杀和战斗分别使用冲车、渠蟾甲、连发的机弩和装有尖刀的战车。
D.材料二中提及的“行自然之道”并不等于放任和无所作为,而是要考察新出现的事物,并且要适应事情发生的变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2)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法”应灵活变通,在说理方法上有何不同?
7日内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公曰:吾子言焉!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宗庙之序;而后宗族会燕,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食不二味,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问礼》)

材料二: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是以君子恭敬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节选自《礼记·曲礼》)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

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脱冠带而养。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我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文王世子》)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圣人作A为B礼C以教人D使人F以有礼G知H自别于禽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是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在中国古代一般指帝王或诸侯等祭祀祖先的处所。
B.“卑其宫室”的“卑”与“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的“亡”用法相同。
C.及,文中指到、等到,与“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的“及”词义相同。
D.践阼,与“莅阼”含义相同,原指帝王新即位登宗庙东阶以主祭,文中指即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向孔子问礼,孔子认为如今的君主只顾满足自身的私欲,残暴地对待人民,招致民众怨恨,不能修明礼教。
B.鹦鹉、猩猩虽然能够像人一样言语,但终究还是飞禽、走兽,一个人如果不受礼的约束,那就和禽兽没有区别了。
C.文王做太子时,对父亲极尽孝道,每天早中晚三次请安,对其身体、饮食等都关心备至,这直接对武王产生影响。
D.武王梦见天帝给予九龄,便立志收复西方九国;文王认为九龄代表寿限,就将自己的三年寿命给了武王,从中可见父子之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
(2)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
5.《〈论语〉十二章》中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强调“礼”的重要性。在材料一中,孔子认为古代圣明的君王是如何实现以礼治国的?
7日内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学校联盟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而宿瘤以藏丑;经术深,则高才者洞达,卤钝者醒悟。文梓干云,而不可名台榭者,未加班输之结构也;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

欲超千里于终朝,必假追影之足;欲凌洪波而遐济,必因艘楫之器;欲见无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载籍;欲测渊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师。故朱绿所以改素丝,训诲所以移蒙蔽。披玄云而扬大明,则万物无所隐其状矣;舒竹帛而考古今,则天地无所藏其情矣。况于鬼神乎?而况于人事乎?泥涅可令齐坚乎金玉,曲木可攻之以应绳墨,百兽可教之以战陈,畜牲可习之以进退,沈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又况乎含五常而禀最灵者哉!

低仰之驷,教之功也;鸷击之禽,习之驯也。与彼凡马野鹰,本实一类,此以饰贵,彼以质贱。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篑而弗休,必钧高乎峻极矣。大川滔瀁,则虬螭群游;日就月将,则德立道备,乃可以正梦乎丘旦,何徒解桎乎困蒙哉!

(节选自《抱朴子·勖学》,有删改)

[注]:①追影:形容马行迅疾。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弓不反       檠:矫正弓的器具B.而羽之       栝:箭末扣弦处
C.文梓       干:冒犯,冲犯D.崇一而弗休       篑:古时盛土的筐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士而无教友失听/位卑足羞B.夫不学求知/今急求子
C.而况人事乎/而青D.彼质贱/不敢兴兵拒大王
3.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B.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C.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D.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4.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瘤,即宿瘤女,战国时期齐国东郭采桑女,因脖颈处长一肉瘤,人称宿瘤女,后成为丑女的代称。
B.班输,即公输班,又名鲁班。鲁班技艺超绝,多有发明,被尊为中国建筑工匠的祖师。
C.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的含义完全不一样。
D.丘旦,是孔丘、姬旦的并称。孔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有教无类”是他的教育主张之一。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可以使人品行端正,直道而行。文中孔子以“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B.学习可以使人扬长补短,日臻完善。文中写孔子说服子路的理由和西施、宿瘤的对举,其用意都在于体现这一点。
C.学习可以使人博识多闻,洞明事理。文中强调,只有学习典籍,才能见闻广博;只有请教贤明的老师,才能有所领悟。
D.学习可以使人能力提升,地位提高。文中通过驷马、鸷禽与凡马、野鹰之间的对比,说明了这一观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
(2)故朱绿所以改素丝,训诲所以移蒙蔽。
(3)日就月将,则德立道备。
7.“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7日内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王者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响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材料二: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弘,或从善举而用之,要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一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得贤士B与共国C以雪先王之耻D孤之愿也E敢问F以国报雠者G奈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币,指丰厚的礼物,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厚币”意思相同。
B.反,同“返”,指返回,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反”意思不同。
C.北,文中指的是败逃的军队,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北”意思不同。
D.任,指任用、使用,与《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中的“任”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趁燕国内乱袭击了燕国,燕昭王在收拾残局后即位,招贤纳士,期望报仇雪恨,于是前去请教郭隗先生。
B.郭隗先生向燕昭王讲述了古代推行道义、招收贤士的方法,介绍了五种不同的做法会分别招致五种不同的人。
C.涓人花费五百金买回了千里马的尸首,让天下人认为燕昭王一定会买马,于是不满一年,就有人来献千里马。
D.魏征肯定了唐太宗在初期对待人才的态度,又指出近年来唐太宗的过失,体现了其对“渐不克终”的坚定劝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5.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贤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①,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力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者成之。然后乃能各其所长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③,未可以为先登③。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

(选自《人物志·英雄》,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态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分数:这里指比例。②二分:分成两部分。③力人:力气大的人。④先登:先锋。⑤体分:票赋和素质。⑥高祖:汉高祖刘邦。⑦合变:随机应变。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以A论B其然C夫D聪明者英之E分也F不得G雄之胆H则说不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文中指开始,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不同。
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中的“济”与成语“扶危济困”中的“济”词义不同。
C.陈涉,陈胜,字涉。秦末陈涉揭竿而起,《阿房宫赋》中“成卒叫”反映了此事。
D.“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草中有英,野兽中有雄。文武才干出群的人取名为英雄,其中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
B.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英才需要雄才的胆力;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雄才需要英才的智慧。
C.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
D.秦朝政令失误,天下众多豪杰争斗。项羽乘势兴起,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霸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5.项羽和刘邦同为英雄,结局为什么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河”也。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注】①乐正:乐官。夔(kuí):古代音乐家,生活在荒僻边远的地方,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后受到舜的赏识而被提拔为乐官,主理乐舞之事。②玃(jué):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形似猕猴。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桓公A闻管子B于鲍叔C楚庄D闻孙叔敖E于沈尹筮F审之也G故国H霸诸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指言语真实,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信可乐也”中的“信”词义不相同。
B.和,指“使……和谐”,与《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中的“和”词义不同。
C.涉,指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的“涉”意思不同。
D.“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是干支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舜重用夔,通过礼乐使教化传布于天下,从而让天下完全归服。
B.本文第二段具有现实意义,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君王使天下兴盛的原因。
C.传言有很多似乎错误其实是正确的,也有很多似乎是正确其实是错误的。
D.本文以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2)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义而后动,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曰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曰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1.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B.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C.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D.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与“度义而后动”两句中的“度”含义不相同。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与“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中的“是”含义不同。
C.“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用法相同。
D.“介甫偶未之察耳“”与《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对方对自己的指责——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
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
D.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5.“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
7日内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伯禽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

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宴小也。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逾不见士。’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

“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货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人人皆以我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节选自《荀子·尧问》)

材料二: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公曰:“何谓士人?”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此则士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未尝知忧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五仪解》)

【注】①伯禽:周公旦之子。②出:给予,指赏赐。③此下所述,是周公对伯禽说的话。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然A寡人B生于深宫C之内D未尝知E忧F恐G不足以行H五仪之教。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用,文中指靠自己的才智行事,与成语“师心自用”中的“自用”意思相同,感情色彩也相同。
B.执贽,指拜谒尊长时携礼物相赠,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质”的意思相同。
C.正,意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中“亏”的用法相同。
D.审,文中指清楚了解,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周公看来,对人一味宽大会赏赐不加分别,过于谨慎容易孤陋寡闻,所以他对伯禽师傅的赞美不以为然。
B.周公认为不必和牛比力气、和马比速度、和读书人比智慧,因为这是一种降低自己身份、地位的意气之争。
C.周公告诫伯禽,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会显得态度高傲,那些身心端正的士人的态度是不会高傲的。
D.在孔子的心目中,士人具有心中有原则、说话有依据、行事有正道等特质,是当权者可以信任的治世之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2)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5.两则材料中,周公和孔子分别是如何阐述观点的?请任选其一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曰:礼义者,国之基也;而权利者,政之残也。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何有?’伊尹、太公以百里兴其君,管仲专于桓公,以千乘之齐,而不能至于王,其所务非也。故功名隳坏而道不当此之时诸侯莫能以德而争于公利故以权相倾。今天下合为一家,利末恶欲行?御史以心计策国用,构诸侯,参以酒榷,咸阳、孔仅增以盐、铁,江充、杨可之等各以锋锐,言利末之事析秋毫,可为无间矣。非特管仲设九府,缴山海也。然而国家衰耗,城郭空虚。故非特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

御史曰:水有猏獭而池鱼劳,国有强御而齐民消。故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张廷尉论定律令,明法以绳天下,而强不凌弱,众不暴寡。今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夫损益之事,贤者所睹,非众人之所知也。

(节选自《盐铁论·轻重第十四》)

材料二:

先是,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尽管天下盐铁。弘羊作平准之法,令远方各以其物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欲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而万物不得腾踊。至是,天子巡狩郡县,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山东漕粟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于是弘羊爵左庶长,黄金再百斤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

【注】①御史:桑弘羊。②文学:指精通儒家经典之人。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当此之时①诸侯②莫能③以德④而争⑤于公利⑥故⑦以权⑧相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指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词义不相同。
B.利末,即末利,指工商之利。在古代,农业被视为本业,而工商则被视为末业。
C.齐,使……一样,与《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的“业”用法相同。
D.赐,文中是指“被赏赐”,与《鸿门宴》中“赐之卮酒”中的“赐”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尹等以百里之地振兴国君,管仲辅佐拥有千乘的齐王却未能使他称王天下,文学将二者相比较,用来否定管仲的治国之道。
B.有人认为,桑弘羊精打细算,筹划国家费用,实行盐铁国营,这种做法已经不仅仅是管仲设立九府、征缴山海税收那样了。
C.桑弘羊认为,水中有猏獭会使池中的鱼疲于奔命,所以要铲除奸邪豪强,这样才能使国家繁茂如林、没有杂草而欣欣向荣。
D.桑弘羊创立平准之法,让相距较远的地方官府以各自的特产作为贡赋,相互流通,平衡物价,使各种货物的价格不能高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廷尉论定律令,明法以绳天下,而强不凌弱,众不暴寡。
(2)先是,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尽管天下盐铁。
5.对于桑弘羊的财政改革,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有何不同?
7日内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太常丞元善达在京留守,见群贼纵横,遂转骑远诣江都,炀帝,令还京师既不受其言,后更涕泣极谏,炀帝怒,乃远使追兵,身死病之地。”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兵东走,义兵追及于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 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言尽,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因救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

贞观六年,授左光禄大夫陈叔达礼部尚书,因谓曰:“武德中,公曾进直言于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云。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愤,以致疾毙之危。今赏公忠塞,有此迁授。”叔达对曰:“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戮,以致灭亡。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臣所以竭诚进谏。”太宗曰:“朕知公非独为朕一人,实为社稷之计。”

(《贞观政要·论忠义》)

材料二: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德复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谓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矣;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

(《苗子·臣道篇·第十三》)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恤君A之荣辱B不恤国C之臧否D偷合E苟容F以持禄养G交H而已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杨广的谥号,是在他死后对其一生做的评价与概括,“炀”是含贬义的谥号。
B.驱使,任用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不堪母驱使”的“驱使”意思相同。
C.引,指率领、带领的意思,与成语“旁征博引”中的“引”意思不同。
D.仇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乏困”都是同义复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突通作为隋朝将领,坚守气节拒绝投降,唐太宗派屈突通的儿子去招慰,他甚至不惜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用射箭他儿子。
B.唐太宗认为自己本性刚烈,若有挫折,恐怕承受不起忧愤之情,会有患病甚至死亡的危险。多亏陈叔达忠心正直,因此要升迁他。
C.陈叔达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杀,以致国家灭亡为借鉴,极力向唐太宗进谏,唐太宗明白,陈叔达不仅是为了国君,更是为了国家。
D.荀子认为最大的忠诚是用道德覆盖、感化君主,就像周公对待周成王,即为大忠,这体现了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思想的深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
(2)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臣所以竭诚进谏。
5.荀子将臣子的忠义分成“大忠”、“次忠”和“下忠”三等,根据荀子的分类标准材料一中的元善达属于哪一等?为什么?
7日内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