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 . 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只正在吃东西的流浪狗突然面向从它前面走过的路人勃然大怒,吓得路人不知所措。
B.她动了右腿股骨头置换手术,腰痛腿麻,忍无可忍。需不时按摩,但绝大部分时间里,她忍着不吭声。
C.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
D.通讯公司的小李是个机灵鬼,分析起本公司产品的优势来往往说得天花乱坠,办事干脆利落,深得老板器重。
2023-04-10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评估报告显示,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和“较好”的比例为63%,而中国比例为89%。这说明_①      。我国各类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理应持续接力,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保护文化遗产,重在让更多人有兴趣亲近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供起来,不是保护。真正的保护,是赋予它们“烟火气”,展现它们的独特魅力。为此,就要推动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多措并举做好推广工作。否则,再好的东西,如果藏在深闺无人识,或者羞答答蒙上面纱,也会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维持原貌,②      。当古老的文化遗产遇到新兴的科学技术,它们将获得新生。这方面,我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推广,比如敦煌莫高窟主动拥抱数字化,258个洞窟已完成数字化保护。这一创新让敦煌莫高窟的美永久保存。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遗产保护自觉借力,进行创新,意义深远。

保护文化遗产,③      。专业人才是文化遗产保护最关键的要素。以装裱修复古字画为例,这工作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做法值得思考。据介绍,故宫博物院已建立了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谱系,既不断锤炼技艺,又坚持薪火相传,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确保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烟火气”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从路标那里,他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
D.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同一种元素构成的物质,由于原子排列不同,展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我们称之为同素异形体,柔软的石墨、坚硬的金刚石等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寻找有无可能用碳原子“搭建”出新型材料,“定制”出我们需要的新型碳材料。“对于制备纯碳材料,过去的思路一直是用碳原子作为基础单元去构筑。”郑健解释,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用C60分子替代碳原子作为基础单元,在常温常压的温和条件下,通过掺杂金属镁将C60分子聚合起来,再通过有机阳离子切片策略把金属镁去掉,最终得到单层聚合C60。测量结果发现,这种新材料是典型的半导体,并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在约326.85℃下仍旧稳定存在。

(摘编自齐芳《我国科学家创造一种新型碳材料》)

材料二: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石墨烯开发出一种像文身似的“电子贴膜”,被称为“电子文身”,可以舒适地佩戴在手腕上数小时,连续不间断地测量血压,精确度超过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同类设备。血压是心脏健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但在临床环境之外,很难进行频繁、可靠的测量。几十年来,基于腕带的设备一直是黄金标准,这些设备通过收缩手臂来提供血压读数。阿金万德说:“血压是最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高血压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病,但传统的血压检查只能测量人在某个瞬间的血压,而且离开诊所设备也难测量血压。”贾法里指出,不经常测量血压,人们就无法对身体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研究人员解释说,这款电子文身的关键成分石墨烯是目前最坚固、最薄的材料之一,因此文身几乎没有重量。置于一种有黏性和弹性的材料内,材料包裹着传感器,可以舒适地长时间佩戴,而且不会四处滑动,有助于读数的稳定性。该设备通过向皮肤中注入电流,然后分析身体的反应(即生物阻抗)来进行测量。生物阻抗与血压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而血压变化与血容量变化有关。但这种相关性并不特别明显,因此研究小组必须创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来分析这种联系,以获得准确的血压读数。

(摘编自刘霞《石墨烯“电子贴膜”能连续稳定监测血压》)

材料三:

为应对冬奥会室外赛场低温环境,做好工作人员及设备的防寒保暖保障工作,利用石墨烯发热技术研发的保暖产品应运而生,发热围巾、手套、袜子等可为工作人员实现38℃~52℃温度调节,满足低温环境人员的保暖需求。石墨烯是“碳材料家族”中的一员,是目前发现的最薄、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和“新材料之王”。而石墨烯发热服就是基于单层石墨烯材料的导热性和电子迁移率高且变化小的特征,在通电后将电能高效转化为热能,从而实现保暖目的。除了为工作人员提供保暖外,冬奥期间对讲机、云转播包、手机、摄影机等专业设备也需要保暖。“配备石墨烯保暖设备,可以保障其在零下20℃正常开机使用。”据专家介绍,提升专业设备低温环境的工作效率和时长是石墨烯材料在冬奥会期间的另一个应用场景,可有效保障设备在低温环境正常运行。

(摘编自张佳兴《石墨烯发热技术为冬奥赛场留住温度》)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文身”是石墨烯血压监测“电子贴膜”的形象说法,它可以不间断地测量血压,具有相对较高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B.血压是心脏健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血压检查很重要,经常测量血压,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身体状况。
C.传统血压检查存在着在临床环境之外难以进行频繁、可靠的测量的局限,“电子文身”的运用可弥补传统血压检查的此种不足。
D.石墨烯是“电子文身”的关键成分之一,石墨烯坚固超薄,读数稳定准确,几乎没有重量,因此用户可以舒适地长时间佩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一直以来有意识地用碳原子“搭建”新型材料,我国郑健团队率先创造性地完成了新型碳材料的“搭建”。
B.单层聚合C60具有耐高温、稳定性高等特性,是典型的半导体新材料,它的某些特性正处于进一步合力研究中。
C.阿金万德和贾法里十分重视人的血压检测,他们指出“电子文身”获得的血压读数准确,终将替代传统血压检查。
D.石墨烯发热技术在冬奥赛场上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工作人员提供保暖服务,二是为专业设备保暖。
3.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有何异同点。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022-07-2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米

三石

局长说,洪波,已经研究了,你回来吧,让少军去接替你。

听到这消息,洪波并没有意想中那么高兴,心里头反而有些空落落的,嗫嚅地说,再过些日子吧,手头还有些事,少军一时半会儿也接不上趟。

局长说,行,随你,定好了日子吱一声,随时都可以回来。

洪波在东坑驻村扶贫已三年,刚去那会儿,洪波多少有些情绪,不到半年,就去找了局长,要求调回。跟女朋友谈婚论嫁了,女朋友不愿一结婚就“两地分居”,给洪波下了最后通牒。局长也答应了,可事不凑巧,上级下了文件,没有特殊情况,驻村扶贫必须满两年。洪波这种情况,显然不属特殊之列。局长也是无奈,做思想工作让洪波坚持坚持,满两年一准调回。

也好,这没了余地,洪波也没了想法,一门心思待在了东坑村。

其实洪波还是不错的,父母都是农民,他对农村工作虽说不上驾轻就熟,但略知一二。这一沉下心来,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年底考评,东坑村名列前茅。跟村里人处得也不错,贫困户不必说,就是非贫困户,大家也都将洪波当自己人,一点儿都不见外。

工作顺心了,日子也过得快,转眼两年期满。局长没有食言,洪波却打了“退堂鼓”。时值东坑村脱贫摘帽关键时期,阵前换将是大忌。局长也为之感动,推荐提拔了洪波,继续驻村扶贫。

这下,洪波的劲头儿更大了,经常在村里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就是新婚宴尔,蜜月没过完就赶回了村里。好在妻子也理解,洪波不回家,她就常跑去村里“探班”,惹出许多风流佳话来。

不久脱贫摘帽验收,几十号人“折腾”了一天,临了时,检查组长将大拇指竖得老高。

这回,是洪波主动找局长提出调回的。妻子十月怀胎,眼见预产期临近,就算是洪波不说,局里也会考虑的。

离开单位,洪波直接开车返回东坑。支书万春便问洪波何时走,洪波想了想说,东坑村虽说脱贫摘帽了,但如何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等把乡村振兴的方案拿出来,再走不迟。

洪波要走的消息不胫而走。夜里,村里人闻讯而至,都聚集在洪波住处。往时洪波住处也挺热闹,但今个儿却不同,气氛有些沉闷。洪波大声说,大家这是怎么了?我又不马上走,得过一阵子呢!

你给个准信,什么时候走?说话的是石大爷,村里的五保户。洪波抬眼一扫,看见屋角一袋米。这米,前些时日石大爷送来的二晚新米。尽管石大爷不肯收钱,但洪波还是变着法子付了钱。洪波笑着说,怎么说也得将这袋米给吃光吧!石大爷想了想,极认真地问道,米没吃完,你就不走?洪波也认真地回答,米没吃完,我就不走。

在东坑三年多,洪波一直自己做饭吃。一袋新米二十来斤,先前已吃了几天,估摸还能吃半个月,届时,乡村振兴的方案也就做出来了,妻子的预产期也就到了。

接下来的日子,洪波和万春他们一道,组织召开座谈会、深入村民家中、电话微信征询外出务工村民的意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跑镇里、县里了解乡村振兴的政策、对接有关项目。洪波还草拟了东坑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这可是全县第一个,连县长都在大会上表扬了东坑村。

不知不觉,半个月过去了,洪波的工作算是完成了,是时候回去了。

万春原打算在家做一桌菜为洪波饯行,洪波没答应。三年前悄悄地来,三年后,就让我安静地走吧!洪波感慨地说。其实,洪波是怕惊动了村里人,他受不了那种告别的场面。洪波说,今晚最后再烧一餐饭,万春你要愿意,就陪我吃两碗东坑的米饭吧。

说着,洪波就去舀米,舀了两筒,发现了问题,也真是奇怪,这半个月我也没少吃,怎么这米还有这么多?

万春沉默了一会儿,动情地说,这米啊,你想吃完不容易。你吃得再多,也架不住乡亲们不断往袋子里添啊。

洪波一时没反应过来,什么意思?

万春瞪了洪波一眼,说,当初你可是说过的,米没吃完,你就不走。这下你可得失言喽。

洪波有些发愣,俄顷,眼睛便涩了……

(选自《金山》2021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方式展开叙述,先说洪波在东坑村已经待了三年,然后才开始介绍他三年前来时的情况。
B.洪波一开始被调到东坑村时带着情绪,说明那时候的洪波还没有完全具备一个扶贫好干部的思想素质。
C.小说详细描写了洪波在东坑村扶贫的具体过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踏实苦干、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形象。
D.小说中有很多心理描写,如洪波得知能回局里时,心里却“空落落的”,从中可以看出洪波对东坑的不舍。
2.小说结尾“洪波有些发愣,俄顷,眼睛便涩了……”,洪波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洪波在离开前要万春再陪他吃两碗东坑的米饭,请分析这一情节设置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雪

江岸

老古话还真说对了,三月还有桃花雪。墙外几株桃树含苞待放时节,黄泥湾竟然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

山桃起床后,去厨房舀水洗漱的时候,爹早就起来了,把院子都扫完了。天上的雪花还一个劲儿飘扬着,整个村庄一派银装素裹。

桃啊,今天还去学校吗?娘系着围裙,站在厨房门口问。

山桃说,哪怕天上下刀子,我顶着铁锅,也得去学校。下这么点儿雪,怕什么?

那你赶紧吃饭,吃过饭,让你爹送你去学校。娘摘下围裙,扑打着头上身上做饭时落下的草木灰。

学校离家一拃远,她这么大的姑娘,还用人送?爹将大扫帚扔到院子角落里。大扫帚晃了晃,依靠着墙角站住了。

娘白了爹一眼,说,你不送,我送,行了吧?

山桃出了门,爹默默地跟在她后面。翻过房后的这道岭,站在岭头上,就能看到对面山洼里的黄泥湾小学。爹是这所小学的毕业生,山桃也是。从家到学校这条路,即使闭着眼睛,父女俩也能摸过去。

山桃踩着雪,爬上山岭,积雪在她脚下咯咯吱吱地响。她站在山岭上,看着往山岭上爬着的爹,爹的脚下也咯咯吱吱地响。

好了,爹,就送到这儿吧。山桃扬着手臂,在风雪中划拉了一个圈儿,对爹说。

爹毕竟上了岁数,有些气喘。他还没走到山桃跟前,山桃已经像个淘气的孩子一样,坐在山坡上,往山下滑行而去。

爹站在岭头上,看着山桃一会儿从树丛中闪出来,一会儿又隐身到树丛中去了,仿佛在和谁捉迷藏。终于,山桃到了山脚下,返身冲山上挥挥手,一溜烟儿地往学校跑去了。

这个鬼丫头,怎么就长不大呢!爹暗自嘀咕着,准备下山回家。

爹转身的时候,看到一只黑灰色的大狗从他身边的灌木丛中漠然走过去,大狗的身后,跟随着三只活蹦乱跳的小狗。小狗们停住了,有一只好奇地盯着他,有一只冲他呲呲牙,有一只伸过头来,嗅了嗅,然后纷纷追随大狗去了。这是谁家的狗呢,拖家带口地跑到这荒山野岭上,干什么呢?他有些纳闷。

爹正在这样想着的时候,那群狗已经钻出灌木丛,回到被他挡住的山路上,逶迤而去。

爹觉得有趣,掏出手机,将狗群的背影和它们留在雪地上的凌乱的脚印拍摄下来。它们的脚印,宛若大朵小朵的梅花,在雪地上绽放。

回到家里,爹从锅里盛了一碗放得有些温乎的稀饭,就着一碟咸萝卜条,大口大口吃起来。爹正吃着饭,突然想起什么来,对娘说,也不知道谁家的一窝狗,在山上瞎逛呢,被我拍了下来。

娘拿起爹的手机,翻看着,突然惊叫起来,这哪里是狗啊,不是狼吗?

狼?咱黄泥湾多少年没有闹狼了,怎么会有狼?爹狐疑地说。

你看看,这拖在屁股后边的大尾巴,这毛色,这脚印,这哪能是狗呢?

哇,还真是哈,是不太像狗,我说狗怎么跑到山岭上了呢!

娘又紧张又兴奋地说,快,发个朋友圈,告诉大伙儿,山上有狼了!

爹放下饭碗,又端了起来,说,你又不是不会发,你发吧。

下午,山桃放学的时候,刚走出学校大门,就看到爹缩着脖子,袖着手,倚在墙角背风处,不停地跺脚。

爹,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山桃一边锁门,一边问。

早上送你的时候,我在山上看见狼了。你娘不放心,让我来学校接你。爹说。

真的假的啊?说得怪吓人的。

这还能有假?我把照片拿给咱村里上岁数的人看了,你八爷,你六大爷,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打过狼,都说是狼。

也许吧,现在山里砍柴的、伐树的都少了,树高林密,狼就从深山里蹿出来了呗。

对了,我守了半个下午,你的学生呢?怎么一个学生毛都没看到?爹好奇地问。

您还好意思问,家长们还不是被您的微信吓破了胆?今天下午,所有学生集体旷课。山桃哭丧着脸说。

回到家里一说,娘竟然拍着手,高兴地说,别的老师钻窟窿打洞地都调走了,就你这个傻丫头,死心眼儿,自个儿独自硬撑着这个学校。这下倒好了,村小学没学生了,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调到镇中心小学去了。今天,你爹的微信里,就有你的好几个学生的爷爷、奶奶留言评论,说是为了安全,把学生送到别处上学呢。

山桃叹口气,说,自从我师范毕业,到我的母校任教,我就幻想,总有一天,咱黄泥湾小学还能像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那样红红火火。我这个人没大出息,就这点儿小梦想,竟然被这几只该死的狼搅黄了。

爹看看娘,娘看看爹,想笑,又不敢笑,两个人的脸都绷得紧紧的,背着山桃,偷偷地挤眉弄眼地做鬼脸。

屋外,飘了半夜又一天的飞雪不知道何时停了下来,夕阳在西边山峦上露出半张脸来。傍晚的山村一片嫣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狼的出现,使母亲为山桃的安全担心,所以内心紧张;又认为这是女儿调到镇中心小学的好机会,因而不免兴奋起来。
B.作者将普通的素材写出不普通的故事,叙述的节奏不疾不徐,文字如一流清泉,潺潺流入心田,读来给人美的享受。
C.黄泥湾多年没有狼,而现在山里砍柴的、伐树的都少了,树高林密,狼再次出现,从侧面说明黄泥湾生态恢复得好。
D.爹娘“想笑,又不敢笑”是出于对女儿梦想的尊重,爹娘“背着山桃,偷偷地挤眉弄眼地做鬼脸”,说明爹遇到的是狗不是狼。
2.请概括山桃的形象特征。
3.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我国的民事权利保障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从摇篮到坟墓,几乎我们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这部法典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事法律制度特点,立足我国国情,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反映了人民的意愿。

为生民立命,这五个字最能体现民法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具有的重大意义。法典是同一门类的各种法规经过整理、编订后形成的系统性法律。民法典更是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此次民法典明确了居住权、家事代理权等更好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民法典的出台是我国坚持法治的最直接体现,坚持法治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民法典的出台必将直接促进这些法治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重要意义》,搜狐网”2020616日)

材料二: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应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法典草案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对一些新模式,新问题做出规范。动动手指就能网上租房、电商下单的电子合同是其中之一。随着互联网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合同、网络交易等将会更加普遍。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蔡学恩解读说,民法典草案在合同编中增加电子合同订立规则,能够有效规范网络交易行为,为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经济活动中更广泛应用奠定了法律基础。

(摘编自《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来了!民法典上新有哪些科技亮点?》,上海人大”2020528日)

材料三:

人格权编时代感鲜明,试举几例: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予以保护,特别是对个人信息给出了实质定义和外延定义;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他人肖像、声音,明确对其音色、口语习惯甚至措辞的保护。明确规定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字号、姓名和名称的简称等均予以保护,扩大了民事主体的人格权。

与民法典草案其他各分编都有现行单行法作基础不同,人格权编没有专门单行法为基础,而是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基础上进行编纂,因此人格权编是整个民法典草案各分编中最具有时代感的分编。民法典草案人格权编独立成编,这是领先于世界的创举。

侵权责任编新增生态破坏责任,与以前就有的环境污染责任有显著区别。环境污染责任,救济的是因污染而受损害的个体;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是违法行为人虽未导致私人人身、财产直接受损,但导致生态环境公益受损的破坏行为,更有效地回应了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

(摘编自《迎接民法典,来数新亮点》,半月谈网”2020622日)

1.下列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议案,标志着我们已经迎来一个民事权利保障的新时代。
B.我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将人格权编独立成编,扩大了民事主体的人格权,是对世界民生立法的替代。
C.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公民可以通过对照民法典来调整日常民事活动。
D.民法典是现行民法领域的相关法规经过整理、编订后形成的系统性法律,体现了我国“为生民立命”的思想和坚持依法治国的治国方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草案立足我国国情,与时俱进,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例如:民法典明确了居住权、家事代理权等更好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充分考虑到科技信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新模式、新问题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C.民法典其他各分编都有现行单行法作基础,但因人格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所以人格权编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基础上编纂。
D.民法典规定的“生态破坏责任”与以前就有的“环境污染责任”不同,“生态破坏责任”会追究违法行为人导致生态环境公益受损的破坏行为。
3.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民法典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色的具体做法。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对科学的呼唤已经回荡了整整一个世纪。说起科学,人们很容易理解为科学知识,其实它还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其中,科学精神是统领,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和理念。

在我看来,1919年的中国缺乏科学精神,如今的中国依然缺乏科学精神。今天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科学精神缺失造成的。就拿科技界来说,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低下,基础研究薄弱,重大理论突破和原创引领性成果乏善可陈。你可以找出一千条原因,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科学精神缺失。科学精神缺失的影响绝不仅限于科技界,而是全社会的。比如,公众宁愿盲从某些名嘴关于敏感问题的臆断,而不愿寻找和相信科学的答案。诚信问题深深地困扰着我们的社会,而始作俑者也是科学精神的缺失。能够订约和守约的人必定是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而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又必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那么,什么才能造就独立人格?古希腊人给出了经典的答案:科学。独立的人格来自于被科学武装起来的强大内心,依托于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特质。可以说,契约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科学精神是一种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它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公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批判质疑,求真务实,不懈探索,勇于创新,兼容并蓄,宽容失败等等。

科学是舶来品,不是我们的土特产,在中国从一开始就水土不服。西学东渐也是一个外来词,指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方学术文化两次传入中国的艰难曲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科学精神的认知也在探索中不断加深。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令,其后国家又出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12年规划,并且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些重大科技成果。然而,那个时期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是工农兵。特别是文革十年内乱让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最严重挫折,科学事业也走进了严冬。1978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给中国带来了科学的春天。就是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

科学和技术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结合的一面,也有分离的一面。汉语里合二为一的简称科技带来很多麻烦。说技术是生产力,没有问题;要是说科学是生产力,它就有一些限制条件。事实上,促进生产力只是科学发展的一种派生效应。如果只是从生产力的视角审视科学,那是对科学的矮化。今天的人们更应该超越对科学的这种功利化的肤浅理解。科学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家经常说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其实,更重要的是尊重科学。你尊重了科学,自然也就会尊重人才和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绝不仅仅是科学共同体的内部事务,它关乎我们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不可或缺的。在科学精神指引下的创新活动,才是富有活力、充满希望的。

(摘编自刘亚东《用科学精神引领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不仅仅指科学知识,它还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其中,科学精神起着统率作用。
B.公众宁愿盲从某些“名嘴”关于敏感问题的臆断,而不愿寻找和相信科学的答案,这说明某些“名嘴”影响全社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向科学进军”的号令和发展科学技术的“12年规划”都体现了当时国家对科学的重视。
D.如果只从生产力的视角审视科学,认为科学就是生产力,那么这是对科学的功利化的肤浅理解,是对科学的矮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叙述我国对科学的呼唤已经100年了而人们对科学的理解还不够全面的现实,以此引出对科学精神的阐释。
B.文章指出当下中国依旧缺乏科学精神,并从科技界、全社会等角度进行佐证,归纳总结了科学精神的定义、影响及内涵。
C.文章通过列举汉语里“将科学和技术整合为‘科技’一词”的例子,阐明了科学是舶来品,它在中国一开始就水土不服。
D.文章末尾指出弘扬科学精神关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用科学精神引领的创新才会充满活力和希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界低下的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的基础研究以及重大理论突破和原创引领性成果的乏善可陈,导致科学精神的缺失。
B.契约精神与科学精神密不可分,具有被科学武装起来的独立人格的人有着宽广的胸怀,讲诚信能够订约和守约。
C.科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它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又逐渐地渗入公众的意识深层。
D.尊重科学和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是标与本的关系,形成尊重科学的良好风气,有利于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2022-06-1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四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穷人是这个时代______的弱者,眼看着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大潮奔涌而至,既缺乏清醒的观念意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更缺乏应有的技术本领和______的应对之策。企业连在内的社会组织以利润、效率为目标。越来越青睐智能机器,越来越热衷于无人化自然不愿意雇佣工资和福利要求越来越强烈,劳工权利意识却越来越高的数字穷人技术性失业已经成为______的社会难题。数字穷人所拥有的唯一的核心资源,即自己以体力和时间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在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都曾经______,但在被各种智能系统持续不断地排挤,取代的过程中,正在丧失既有的优势,甚至丧失利用的价值。他们被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排斥在外,除了抱怨不断涌现的花样百出的该死的智能机器,回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美妙时光,(     )。因为他们是历史上第一类被拟人化的智能系统所取代,所排斥的群体,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马克思所揭露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那种需要反抗的对抗性的社会关系,例如农民与地主、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因雇佣而产生的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社会关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毋庸置疑       行之有效       不可避免       不可或缺
B.毋庸置疑       行之有效       在所难免       至关重要
C.文文莫莫       立竿见影       不可避免       至关重要
D.文文莫莫       立竿见影       在所难免       不可或缺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组织以利润、效率为目标,越来越热衷于“无人化”,越来越青睐智能机器
B.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组织以利润、效率为目标,越来越青睐智能机器,越来越热衷于“无人化”
C.社会组织以利润、效率为目标,包括企业在内,越来越青睐智能机器,越来越热衷于“无人化”
D.社会组织以利润,效率为目标,包括企业在内,越来越热衷于“无人化”,越来越青睐智能机器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还陷入了找不到憎恨、反抗对象的迷惘之中
B.还陷入了找不到反抗、憎恨对象的迷惘之中
C.进而陷入了找不到憎恨,反抗对象的迷惘之中
D.进而陷入了找不到反抗,憎恨对象的迷惘之中
2022-06-13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高三第四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双减之后,书法班、美术班、音乐班……开始热闹起来。学科类培训颓势明显,取而代之的是这些非学科类培训,它们的春天似乎来了。

但这样却反映出了一些人对素质教育的偏狭理解——所谓素质,主要指人文艺术方面的素养。孩子成绩倒不错,就是综合素质差了点。揣测一下,话中提到的这个孩子,大概要么对艺术不在行,要么不懂为人处世,甚至更严重一些,在道德品质方面有缺陷。其实,素质的范围要大得多。抛开身体素质不谈,人的素养除了人文艺术,也包括数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粗泛地看,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文科素质与理科素质。它们都是素质,都很重要。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大家更强调理科的素养。这倒不是因为普通人真的有多重视理科,而是因为大家都很重视考试。

现在好了,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要减轻学生负担,不允许在周末做学科类培训,工作日的培训也限定了时间;同时,课外作业还限了量。时间一下子就多了起来。空闲的时间,不能光玩吧,总得学点什么。既然不能学考试的内容,那就学不考试的内容吧。这么想大体没错,至少孩子全面发展了。但这里潜藏着一个很大的危险,那就是依然以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去参加人文艺术培训。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儿子喜欢弹钢琴,朋友就花了大价钱培训。孩子虽然很小,朋友却志向远大。一次课后,朋友跟培训教师商量,我加钱,你能不能把培训的速度加快一些?在培训教师的合谋下,朋友的儿子进步很快。过了三年,小学刚毕业,听朋友说,孩子拿到了钢琴十级证书。我去他家玩,朋友很热情地把证书展示给我看,接着又介绍说孩子的同学连钢琴八级都还没有过,又让孩子弹一首给我听。孩子居然弹了一首车尔尼练习曲,最简单的那种,简单到我这个半音盲听了也能写出乐谱来。弹完就盖了琴盖。看得出来,孩子相当不乐意。这跟我几年前到他家的情形完全不同。当时孩子恨不得把他会的曲子全部弹一遍。朋友脸上挂不住,只好笑着说,拿了十级证书,就骄傲了,不想继续弹了。我注意到,琴盖上留下了孩子的手印。钢琴已经很久没有打开过了。我猜,经过这几年的魔鬼训练,孩子更会弹琴了,可是孩子不喜欢弹琴了。朋友的家里虽然多了一张钢琴十级的证书,但琴盖上也多了一层灰,被灰遮住的,是孩子的快乐。孩子喜欢弹琴,他的爸爸喜欢的却是钢琴十级证书,喜欢孩子出类拔萃。

在应试教育的思路之下,一切以考试为中心,教育就是为了在考试中战胜对手,淘汰别人,寻求的是跟别人比较后的成就感。但素质教育完全不同。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淘汰对手,而是发展自己;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好,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比过去的自己好。在素质教育者看来,重要的不是比别人强,而是没有辜负自己的天生禀赋。大自然赋予了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禀赋和喜好。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当张大千,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做杨振宁。尊重孩子们的爱好,根据他们的禀赋,为他们提供训练,让他们享受学习,而不是厌恶学习。就像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的: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唤醒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心灵力量,并强化它们。

古话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苦当然要吃,但人上人却并不必要。素质教育的真精神是:让受教育者接受最严格的训练,从而绽放最真实的自己。它就像大自然为莲花提供水塘,为仙人掌提供沙漠一样。素质教育的践行者们相信,每个孩子的好,不在于他战胜了多少对手,而在于他是否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摘编自苏德超《什么才是素质教育的真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美术等培训班的热闹映照出片面的素质教育观:“素质”主要指人文艺术方面的素养。
B.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范围很广泛,除了人文艺术方面,还应包括所谓的文科素质和理科素质。
C.应试教育思维中,教育是为了战胜对手;素质教育的目标则是发展自己,证明自己比过去好。
D.爱因斯坦认为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有:工作中得到成果的乐趣和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简述现象,从而引出第二段中一些人对素质教育的偏狭理解,接着对之进行驳斥。
B.第三段主要运用事实论据,在朋友儿子前后不同表现的对比中凸显应试教育惯性思维的危害。
C.第四段运用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了素质教育是不辜负受教育者的禀性,让其发展自我。
D.最后一段作者运用引用论证总结全文,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真精神是在吃苦中绽放真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之后,学科类培训颓势明显,书法、美术、音乐等非学科类培训班的“春天”来了。
B.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普通人更强调理科的素养,这是因为理科很重要,而且大家都很重视考试。
C.以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带着急于求成的功利心理去参加人文艺术培训,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D.“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古话与素质教育的真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不值得我们推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