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4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谢张芳远惠杏花

邵亨贞

闭门日日听风雨,不道春如许。老来犹自爱看花,及至看花双眼被愁遮。

杏花不改胭脂面,愁里惊相见。花枝犹可慰愁人,只是鬅鬙短鬓不禁春。

【注】①鬅鬙(péngsēng):指头发散乱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记录了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友人送来的一束杏花触动了词人内心。
B.首句一个“听”字表明了词人心态之平和,凭听觉来感受外部世界,旷达洒脱。
C.下片中的“惊”字用得绝妙,既是主人公的“惊”,也是杏花的“惊”,含义丰富。
D.结尾两句写花枝慰藉心灵,富有情味,然而词人伤怀时光流逝,内心之愁无可解脱。
2.有人说,本词有一唱三叹之妙,请结合词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积微政略(节选)

孙皓晖

年青的秦王在那道合抱粗的石柱前整整站了一日,偌大东偏殿静如幽谷。

石柱上新刻了一篇文字。这也是王城大大小小不知多少石柱木柱中,唯一被刻字的一道大柱。字是李斯所写,笔势秀骨峻拔,将笔画最繁的秦篆架构得法度森严汪洋嵯峨,令人不得不惊叹世间文字竟有如此灵慧阳刚之美境!然则,年青的秦王所瞩目者,却不是文字之美。他对字写得如何向无感觉,只知道李斯的字人人赞许,好在何处,他实在不知所以。他之所以久久钉在石柱之下,是对这篇文字涌流出的别样感慨。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何也?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也,可以时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者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如毛,民鲜能克举之。”此之谓也。

嬴政读过《荀子》的若干流传篇章,却从来没有读过如此一篇。

那夜书房小宴,当李斯第一次铿锵念完这段话,并将这段话作为他入主中枢后第一次提出的为政方略之根基时,嬴政愣怔良久,一句话也没说。那场小宴,是在王绾与李斯历经三日忙碌顺利交接后的当晚举行的,是年青的秦王为新老两位中枢大臣特意安排的开局宴。主旨只有一个:期盼新丞相王绾与新长史李斯在冬日预为铺排,来春大展手脚。酒过数巡,诸般事务禀报叮嘱完毕,嬴政笑问一句:“庙堂大柱俱为新锐,两卿各主大局,来年新政方略,敢请两位教我。”王绾历来老成持重,那夜却是赳赳勃发,置爵慨然道:“君上亲政,虚数五年,纠缠国中琐细政事太多,以致大秦迟迟不能东出,国人暮气多生。而今荒旱饥馑已过,庙堂内政亦整肃理顺,来年便当大出关东,做他几件令天下变色的大事,震慑山东六国,长我秦人志气!”嬴政奋然拍案:“好!”五年憋闷,日日国中琐事纠缠,嬴政早欲大展手脚!两位但说,从何处入手!”王绾红着酒脸昂昂道:“唯其心志立定,或大军出动,或邦交斡旋,事务谋划好说!”嬴政大笑一阵,突然发现李斯一直没说话,眉宇间似乎还隐隐有忧虑之相,不禁揶揄:“先生新入中枢,莫非怕嬴政不好相与乎!”

“臣所忧者,王有急功之心也。”李斯坦然地看着嬴政。

“先生何意?欲做大事便是急功?”议政论事,嬴政从来率直不计君臣。

“臣所忧者,王之见识有差也。”李斯很平静。

“怪亦哉!何差之有?”嬴政一旦认真,那双特有的细眼分外凌厉。

“长史,你不明不白究竟要说甚?”王绾显然有些不悦。

“臣启君上。”李斯没有理会王绾,一拱手径直说了下去,“强国富民一天下,世间最大功业也。欲成此千秋功业,寻常人皆以为,办好大事是根基所在。其实不然,大功业之根基,恰恰在于认真妥当地做好每件小事。臣所谓君上见识有差,便在于君上已经有不耐琐细之心,或者,君上对几年之间的邦国政务评判有差。此等见识弥漫开去,大秦功业之隐忧也。臣之所忧,唯在此处,岂有他哉!”

“大业以小事为本?未尝闻也!”王绾第一次拍案了。

“新说……先生说下去。”嬴政似乎捕捉到了一丝亮光。

“臣请念诵一文。”

嬴政点了点头,思绪还缠绕在李斯方才的新说中。

李斯咳嗽一声,竭力用略带楚音的雅言念诵了那篇短文。

嬴政默然良久。

“此文何典?”王绾皱起了眉头。

“我师荀子《强国篇》之一章。”

“怪也!大事不成王业,小事速成王业?这说得通吗?”王绾兀自嘟哝。

李斯很认真地回答了王绾的困惑:“丞相,此论主旨,非是说大事无关紧要,实是说小事最易为人轻慢疏忽。对于庙堂君臣,大事者何?征伐也,盟约也,灭国也,变法也,靖乱也。凡此大事,少而又少,甚或许多君主一生不能遇到一件。小事者何?法令推行、整饬吏治、批处公文、治灾理民、整军经武、公平赏罚、巡视田农、修葺城防、奖励农工、激发士商、移风易俗、衣食起居等等。凡此小事日日在前,疏忽成习,必致荒政而根基虚空。其时大事一旦来临,必是临渴掘井应对匆匆,如何能以强国大邦之气象成功处置?是故,欲王天下,积微速成。不善小政而专欲大政者,至多成就小霸之业,不能一天下也!”

“依你所言,新局为政方略何在?”王绾又皱起了眉头。

嬴政没有说话,却猛然盯住了李斯,显然,这也是他要问的。

“五年之期,专务内政。”

“内政要旨何在?”

“整饬吏治,刷新秦国,仓廪丰饶,坚甲利兵。”

“而后?”

“东出函谷,势不可当,必一天下!”

嬴政肃然站起向李斯深深一躬:“敢请先生大笔,赐我积微篇章。”

次日午后,李斯在一幅绢帛上写成了那篇大论。嬴政立即吩咐赵高宣来尚坊令,遴选一名最好的石工,将这篇文字刻在了日常处置政务的东偏殿斜对王座的石柱上。嬴政特意为这篇大论取了个名目——事也政也,积微速成。柱石刻就,嬴政便钉在柱下不动了。

(节选自孙皓晖《大秦帝国》,标题为编者所加)

1.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青的秦王嬴政关注的不是新掌史李斯的书法如何精妙,而是李斯书写的关于治国的方略内容。
B.秦王嬴政之所以把荀子《强国篇》的一章刻写在石柱上,主要是因为他被文章斐然的文采折服。
C.王绾认为秦王嬴政亲政五年,国家已度过荒旱饥馑,内政也整肃理顺,应着眼全力东向大事。
D.李斯认为大功业之根基应以小事为本,轻慢疏忽小事,必致政荒而根基虚空,最终不能统一天下。
2.下面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秦王在那道合抱粗的石柱前整整站了一日”,结尾写“柱石刻就,嬴政便钉在柱下不动了”,中间采取插叙的方式,叙述了立柱的原因和过程,结构上首尾圆合。
B.作为新出现而又充满锐气的大臣,李斯目光如炬,既看到了王绾认知的不足,也看到了秦王嬴政的急功近利,以一种客观冷静的心态,分析指出了统一天下的真正立足点。
C.王绾心理变化经历了“对立足大事的慷慨激昂—不明李斯意图的不满—李斯立足小事的执政理念的困惑”。而嬴政请赐积微篇章后,作者对王绾心理变化采取了留白的艺术手法。
D.“整饬吏治,刷新秦国,仓廪丰饶,坚甲利兵。”李斯话语掷地有声,提出五年内专务内政的具体措施。“东出函谷,势不可当,必一天下!”则表现了李斯对秦国内政成效的信心。
3.有人说,先秦是一个热血的时代,人人都彰显着血性、豪气和张扬的生命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请以小说中的“嬴政”为例,分析其身上表现出的血性、豪气和张扬的生命力。
4.本篇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作简要的分析。
今日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节选)

王剑冰

一早就起了晨雾。薄薄的雾气给这座城市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朦胧中,看到墙内高高盘立的竹木架子。进去之前,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

在这个芳草丰茂之地,竟然有着一口口盐井,它们色调斑驳,泛着岁月的包浆。一丛丛井架,曾经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川府之地的风水,因此雍容华贵。

井架像一枝干枯的花,透着骨子里的硬。碓房、车房和灶房,叶子样烘托在周围。我们已经知道,这是最年长也是唯一留存的一座古盐井——燊海井。它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体现着古代井盐劳动者的智慧及钻井技术的成就。别以为是一座废墟,实际上,它还在发挥着作用,每天都在出卤,并且被加工成盐。盐在前台,卖得极好。

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

出卤的一刻,千万朵白浪从细长的竹筒中迸出,像一群躲藏万年的活物四下里奔突,一会儿便又变成本色的汁液。食盐晶纯,容不下杂质,它最初的浆水竟如此悲悯,含有对众生的温爱与仁慈。我不能做到语言与思想的同步,只能睁大眼睛精心记下这个时刻。小心地伸手接上几滴,放在舌尖,盐的美妙味道霎时弥散在味蕾间。这是没有经过任何程序的自然物质,带有着大地的体温。

想起小时候,母亲每次让去买盐,内心都会发痒,捡起一颗灰灰的盐粒,用舌尖轻轻舔触,一丝莫可名状的味觉泛上来,点染了无数清淡寡欲。盐紧张时,是要排队购买的,而且限定了购买的数量。有人挎着硕大的笆斗篮筐,有人肩了一条布袋,最终却只能得到小小的一点。那个时候,盐就像思想,让生活有了寄托与希望。

提取卤水的管道是用楠竹做成。楠竹的竹节被一节节打通,形成一个竹管,将一个个竹管接起来,就成为一个探入一两千米地底的工具。竹筒的底部以熟皮做启闭阀门,下去时是张开的,提上来又是关闭状态,卤水就是这样装满了竹筒。提上来后,用钩子猛然钩起机关,卤水即可瞬间涌出。

每次上来的卤水都有一百多斤。据说由于井架林立,自贡盐场的竹筑管道可翻山越岭,连绵起伏,把卤水和天然气输往数十里之外的晒卤台和煮盐灶房,景象十分壮观。

提卤水车距离盐井有一定距离,这样可以更好地操作。开始是人工推磨一般将绳索卷拉起来,缠绕在卷扬机上。后来用牛代替。一千多米深的盐井,牛拉车差不多半个时辰。

转圈的石道上,牛的脚印还印在那里。牛拉着木杠转着无尽的圈,木杠连着挠机,挠机上的绳索拉动细而长的竹管,一次次抽取、倒出,抽取、倒出。似乎它只做一件事,就是将所有的卤水汇于一处,等待着一见天日。我摸着那结实而浑圆的楠木杠子,它推转了多少辛劳,多少岁月?

绳子上都有结做的记号,一旦到了那个记号,就开始打信号,直至最后刹车。实践培养了古人的聪敏。

由此扩大了盐井区域牛的生意。壮牛用来做工,老了的牛加工牛肉。还有加工牛皮的店家。牛的善良与贡献在这里体现到了极致。

光线暗下来,在一个密闭的棚子里,我看到了制盐的盐工。气息缭绕,热浪漫卷,穿得很少的汉子,与盐共舞。平锅一溜排开,下面是熊熊的火焰。油亮的脊背在烟雾中晃动,煮好的盐正在出锅,他们挥动着铲子在翻动,将盐安妥在另一个器皿中,以便进行下一道工序。然后刷锅,使它再次发挥作用。水在锅中鼎沸,膨胀出热气。盐工完全隐在其中。广大的工作间,一天会有多少卤水变成被称为盐的物质?

这里的领班叫游强,他的外公、父母都曾在这里工作,他从小就跟着父母上班,可以说游强是闻着盐卤气息长大。读完盐校,他也进入了燊海井烧盐车间,成为一名烧盐匠。随着燊海井被世界越来越多地关注,游强和其他的八名师傅、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传统盐工,他们的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

(有删改)

文本二: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摘编自王剑冰《绝版的周庄》)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盐井时,用“泛着岁月的包浆”突出其悠久的历史;写井架时,用“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凸显其对城市的重要作用。
B.作者关于卤水的描写极其生动,不仅有视觉之态,更有味觉之美,同时还有心灵之感,甚至勾起作者童年的美好记忆。
C.作者认为传统盐工身上“传递着古代卤盐的精致与韵味”,一语双关,赞美盐工的同时赋予盐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光芒。
D.作者以敏锐的目光、跳跃的笔触向我们再现了盐的制作过程,与现代化制盐技术进行了详细对比,意在赞美传统技艺的精湛。
2.关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比较阅读,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文本都属于文化游记,文本一表达了对川府之地雍容华贵的赞美,文木二表达了对周庄纯秀、古典之美的赞美。
B.作者对修辞使用驾轻就熟,例如两则文本都用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但前者更多哲思之美,后者更具柔婉之美。
C.文本一使用第一人称,以作者见闻为线索,夹叙夹议抒情;文本二采用第二人称,将周庄拟成女子,使其极具灵性。
D.文本一中的盐井色调斑驳,文本二中的周庄也已历尽沧桑,它们都猝不及防地被现代人打破了清静和孤寂。
3.“站在盐井前,说是往下看,实际上满含仰望之情。”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画线的这句话的理解。
4.文本一主要写的是“盐”,但作者却花很多笔墨写了牛和牛的生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意图。
昨日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蒲松龄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

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

一字褒疑华衮赐②,千秋业付后人猜。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

【注】①本诗约作于康熙二十七年,时蒲松龄屡试不第,且所著《聊斋志异》 多受非议。诗人王士祺串亲访友期间与蒲松龄会面,对蒲的才学十分赞赏。 ②一字褒,用《春秋·谷梁传》中一字一褒,宠逾华衮之赐的典故。华衮,王公贵族的服装。疑,同,比、类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科考失意的“潦倒”之状,后通过“春风”“冻云”的状态表达心情的转变。
B.“穷途”是蒲松龄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概括,“涕”写出了诗人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落泪。
C.颈联诗人说自己所著的《聊斋志异》让后人去评论吧,传达出诗人豁达、释然的心理。
D.诗人在表达遇到知己的激动心情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个人的抱负和理性的思考。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2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忆山阳(其一)

赵嘏

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波连。

芰荷香绕垂鞭袖,杨柳风横弄笛船。

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

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注】①赵嘏:楚州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人,留寓长安多年。会昌末年或大中初年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②枚皋:西汉淮阴人,枚乘之子,善辞赋,诗人比之东方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家在古人旧宅边,屋外水竹相接,一片空碧互映,隐隐有清高不俗之意。
B.荷香绕袖,清风拂柳,诗人横船弄笛,写景层次分明,动静交织,气韵流动。
C.“城碍”“寺临”如隔登仙之路,“花落猿啼”代指春尽肠断,道尽了羁旅乡愁。
D.诗人触景生情,借用眼前的景物描绘出了理想中的家乡景色,色彩鲜艳绚丽。
2.请简要分析诗人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家乡之美。
昨日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楼城叙别   

牟融

故人为客上神州,倾盖①相逢感昔游。

屈指年华嗟远别,对床风雨话离愁。

清樽不负花前约,白发惊看镜里秋。

此际那堪重分手,绿波芳草暂停舟。

【注】①倾盖:据《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谓停车后两车的车盖稍稍倾斜接近。后常用来形容朋友相遇,亲切谈话的情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述了与故人在楼城相逢的情景,故人邀请他一起去京城做客。
B.颈联中运用清樽、白发两个意象,强调了有约而重逢及岁月的无情。
C.尾联“重分手”照应首联“感昔游”,加深了久别重逢不忍再别的离情。
D.本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情,自然景物动静相宜且色彩明确,极具感染力。
2.本诗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叙别”?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椿芽一寸

乔叶

半下午时,村书记大英突然打电话叫我去西掌,说是有点儿事,孟胡子这会儿还在县里,他点名叫你快过来帮看帮看,说关键时候还是城里的文化人能抓住裉节儿。问啥事,大英道,不过是为个香椿芽,先不啰唆,你来了就知道啦。

山深春迟,近日才正出头茬香椿。“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各家菜单也都已列上,一盘香椿炒鸡蛋能卖三十八。价高自有贵处,因头茬香椿鲜味最浓郁,过些天掰下的二茬就淡些。最多掰过三茬。天热后的香椿长得虽快,却也不能再上桌。村里不少人家都种有,西掌那边张大包、张有富和七成家都有,大曹家也有。①莫不是他又闹是非?到了西掌口,却看见张大包两口正跟几个游客对阵。张大包媳妇拽着一个男人的胳膊,手里还抓着一个大塑料袋子,里面一堆嫩嫩的暗红,正是香椿芽。一个烫黄发女人声嘶力竭地吼道:宝水村可了不得了,几颗香椿芽就敢要五百块?咱们发到网上,叫全国人民都知道知道!恁这香椿是金的还是银的?另一个大花裙子女人道,啥种的,不过都是野香椿,就敢这么讹人?!张大包挥舞着胳膊,右手食指戳天吼着,香椿有野的?你满世界打听打听,哪家香椿不是种的?张有富声不高,平平地在一边帮腔道,别以为这满山遍野的东西没主儿。都是有家的。大花裙子道,既然有主,那咋不看好你家东西?有富媳妇道,②俺这里东西从不用看。不看就能随便拿?这是道理?烫发女人道,东西又不会说话,有主没主谁知道?张大包道,我贴了标的,你们看不见?

我赶忙上前细瞧一眼,果然,香椿树干上贴着张小字条:请勿采摘,违者罚款。前几天我找孟胡子给门口的古树写了个通告。学得真快。有点儿想笑。忍住。且听两队人马继续吵:

写恁小谁能看得见?

没看见那是你的事。要是存心耍赖,看见了也当没看见。不是眼坏是心坏!

几颗香椿芽敢要五百块,恁这才是心坏。没承想农村人心坏成了这!

我凑到大英身边,大英这时倒沉住了气,示意我先别说话。忽然被人碰了碰胳膊,原来是秀梅也赶了来,③果然爱看热闹是国人本性。聚的人越来越多。对方有人在拿着手机录,我悄声告诉秀梅也录。秀梅道,这能发网上?咱们不得发点儿正面的?我说先留下证据,或许有用呢。她方才明白过来,赶快开录。

对方那堆人里也有试图说和的,对张大包媳妇道:也不是啥大事。你就当这些人图新鲜,替你摘了几把香椿。现在把东西还给你不就中了?张大气得简直要蹦起来,抖着手里的塑料袋道,那我还谢谢您嘞?人群里便有人笑,对方道:知道个谢就好。

这话虽近乎耍无赖,不过也可见底气虚弱。然后就吵嚷着要村干部出面。大英方才上前,简单自我介绍后道,我也在旁边看了这半天,不用我多说,这理本也明白。俺们这山山岭岭看着虽大,老实说,一块土坷垃都能找到主家,更何况是这香椿。葱白一尺,椿芽一寸,都是最贵时,谁个不知?您说俺们没吭气,这贴了标还不算吭气?又不是眼不好,又不是不识字。到城里去平白无故拿恁家东西恁愿意?井跌不到桶里头,说话都得凭良心。这两兜少说六七斤吧,市价一斤三十,粗算个整数,给他两百块。香椿归你,算是不打不相识。可中?

这香椿看着就有气,我不要!烫黄发说。

不要可以。钱得留下。

没拿东西凭啥要交钱?

又进入一个罗圈架。大英吵村里人时那话一嘟噜一串,和这些客吵时却有些卡,或许是要讲文明,有些挑字眼儿,便少了流畅感。也少了气势。正磨叽着,景区派出所的两个警察到了场,干脆利索地按照大英说的断了案,要对方赔给张大包两百块。对方还是梗着脖子问依据,警察道,这事儿发生的不是一起两起,约定俗成的民情就是这。也有按一颗芽十块钱计价的。宝水这么算账够厚道了。那要不就按颗算?你不服咱就留个案底,再去打官司。对方方才罢战,付了钱拎着香椿离开。临走时悻悻道:你们这就是个土匪窝,还警匪一家。警察伶牙俐齿跟怼道:造谣有风险,说话须谨慎。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一下?

暂且事了。黄昏时分杨镇长和孟胡子才一起回来,听了个端详,说不能放松,要关注网上不良舆情。果然到了七八点时,一个自媒体公众号就发了段视频,④标题是:几颗香椿芽要五百,宝水村如此发横财?真是传媒时代的典型标题。内容自然是有选择地胡乱剪辑,浏览量却逐步攀高,网友们在下面议论得热烈,各种“好词儿”都出来了。杨镇长便召集开小会商量应对,我又被拉去列席。先商量回不回应。孟胡子说,对方既然这样,咱们不能忍着。回应是一定要回应的,关键是什么态度回应。对方是民间态度,咱们也可以是民间态度。对方录有,咱也录有嘛,秀梅办这事可够跟趟。秀梅笑道,青萍姐指挥得好,有智谋。没想到还真能用上。大英道,青萍这也是庙后的窟窿——神透了。就都笑。定下来的视频标题便是:头茬香椿大肆强采,罚款两百应不应该?

发布后网上风评很快偏到宝水这边,等占到明显优势已是时近深夜。我到厨房重新开了火,几个人坐下来喝酒消夜。

(节选自《宝水》,有删改)

注释:①小说主人公“我”原本是城里的一名记者,为治病来到宝水村生活。②裉(kèn)节儿:关键地方。③恁(nèn):此处为人称代词,你,你们。后文有副词“那么”的意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书记大英面对冲突时先冷静观察,再不卑不亢地提出解决方案,和平日吵架较为强势的风格不同。
B.小说情节围绕“椿芽”展开,同时穿插农业知识介绍“椿芽”,使“椿芽”具有了文化属性和象征意义。
C.即使完成了矛盾调解,村干部也不忘关注网络舆情,可见乡村治理工作的阵地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
D.小说涉及乡土世界基层治理困境,通过一场冲突展现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是“我”的内心活动,暗示宝水村发生过类似事件。可见当地部分村民已经在乡村旅游热中衍生出逐利心态。
B.句②体现了宝水村民风淳朴,仍保留着费孝通所阐述的乡土社会的特征,熟人社会中人们“从熟悉得到信任”。
C.句③是“我”对围观群众的看法,句中蕴含的态度与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听众持有的态度相同。
D.句④标题折射出传媒乱象,“真是”一句暗含对当下媒体的批判。作者借此发出对现代人道德滑坡现象的哀叹。
3.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枇杷黄时

黄雯静

坞村一山一水,皆有风情。山是青蓝色的,水是碧苍苍的,就像一颗玲珑的水珠。这滴水被阳光浸透,就变成一枚水灵灵的金色的枇杷。

村头阿婆家的枇杷是最先黄的,阿婆不防贼,就防小椿头爬树。

阿婆推开门,看见小椿头在床榻上睡得正香。他双唇一张一合,均匀地呼吸着,圆乎乎的脸蛋上被热气蒸出两坨晕红。阿婆见小椿头睡得沉,放下心来,掩了门,拿了蒲扇,去枇杷树荫下打盹去了。

不久,小椿头的眼珠子在眼皮里骨碌骨碌地活动起来,眉毛也微微舒展开来。他睁开一只眼睛,眼珠子往门那转,门已经落锁了。小椿头又睁开一只眼睛,扭头看窗,窗户还开着,窗外刚好就是高大的枇杷树。小椿头定睛一瞧,树顶上一对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像金丸般发着光。小椿头咽了咽口水,四下望去,阿婆不在。

小椿头把枕头拖到被子里,像蠕虫一样钻出了被窝。他爬上案几,踩着窗户,一跃,轻盈地落到地上。随后,小心地关了窗。

一转头,小椿头看见了阿婆就在树下。没多想,小椿头扭头便跑,跑了大半个院子,却发现阿婆没有抄家伙赶来。小椿头一把抹掉了满头的汗豆子,原路折了回去,蹑手蹑脚凑上去看——原来阿婆正抱着蒲扇打鼾呢。

这下小椿头不怕了,他拿了根长长的竹棍子去敲枇杷,因为个子矮,力气小,不仅够不着,还被棍子带着整个人东倒西歪。

破棍子。小椿头丢了竹棍,瘦条条的双臂抱住树干,两脚一蹬,踩在了树杈上。他像猴一样灵活,踩着树杈子咕噔咕噔,越爬越高,不一会儿就窜上了高枝。他晃晃悠悠地抱着一支细枝,把头探出了浓密的叶片,伸手摘下了那对双生枇杷。

这时小椿头听见有人尖叫,是邻家的湫月。湫月看见了挂在树上的小椿头。小椿头对湫月做了一个的手势,湫月赶紧捂住了嘴巴。

小椿头一骨碌滑下了树,从白墙边的狗洞里钻进了湫月家。他仔细端详着两颗枇杷,掰下那个大个头的给了湫月。

大的给你,不要告诉我阿婆。小椿头的声音脆脆的。

湫月双手捧着那颗鸡蛋大的枇杷,上面有细细的绒毛,还蒙着一层薄的汗,像人的皮肤一样。

绒毛挠得湫月心里痒痒的,脸上也染上了胭脂色,鬓角乌黑的发须随风荡漾起来。

哎,小椿头?

等湫月思绪回笼,小椿头已经没了影子。湫月慌张地左顾右盼,四周空荡荡的。

小椿头正蹲在墙脚享用他剩下的那颗枇杷。他用袖子擦了擦皮,一口啃了下去,顿时汁液四溢,像溪水激起的浪花,甘甜回荡在口中。吃完了果肉,小椿头把一颗种子含在嘴里,舌尖保持着淡淡的甜味。

刚钻出树丛,矮矮的小椿头就发现前面有一道高高的黑影,一抬头,是阿婆的脸,她的脸上好像在打雷。

小椿头把种子咽进了肚子里。

兔崽子!

阿婆抄起竹棍就要打小椿头,小椿头被赶得满院子跑。阿婆追不上小椿头,不一会儿,就丢了棍子,撂下一句今晚的饭没得吃,下午去砍柴

小椿头去砍柴了。

小椿头感觉快活极了,他把手做成一个喇叭,大声地喊喂——,大山也回应一句喂——。蛙声,虫声,远处潺潺的流水声,一根树枝被风折断的声音,云雀扑腾着翅膀的呼呼声都钻进耳朵里来。

直到远处山寺中隐隐的钟声响起,小椿头才意识到时候不早了,要回家了。

背着两大捆柴,小椿头走路一瘸一拐,现在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

当他走到幽深的巷子里时,坐在门口的湫月正在逗地上的一只蚂蚁玩。

见了小椿头,湫月热情地招手,小椿头,你过来。

小椿头耷拉着头踱着步子走了过去。

怎么啦?阿婆骂你啦?

小椿头不知道怎么回答,眼睛一直往地上看。

吃饭了吗?

小椿头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别难过啦,给你个好东西,算是早上的回礼。

小椿头看着湫月从袖子里掏出一个油纸包的东西,一层层剥开,里面是几块酥饼。

哇,枇杷酥。小椿头想伸手去拿,却被湫月推开了。

看你的手。小椿头摊开两只手,发现手掌像是摸了锅底灰一样黑黢黢的。

湫月无奈地笑了,拿起一块酥饼,来,张嘴。

小椿头一口咬掉了大半个酥饼,嘴里嚼不过来,差点儿被噎住。

湫月被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逗乐了。

初夏的风轻轻弹拨,湫月腰间的银坠子叮当作响。

好吃吗?

嗯。小椿头嘴里塞满了东西,说不出话来。

好吃都吃掉。

湫月大大方方地把整个油纸包给了小椿头。

我可以留一块给阿婆吗?

小椿头边说边抹掉嘴边的饼渣,吃进了嘴里。

当然可以。

小椿头给阿婆留了一块,谁让她是小椿头的阿婆呢。

小椿头回到家,屋里烛火都熄了,阿婆已经睡了。小椿头望了望桌子,果然没有饭,连碗都没有一个,但是桌子上放着一个篮子。什么宝贝?小椿头好奇地揭开上面的方布,看见里面躺着好多圆滚滚金灿灿的枇杷,还有两个煮鸡蛋,是阿婆留给小椿头的。

夜里安安静静地落了一场雨,雨滴从青绿的叶片上滑过,泛着白光,滴滴答答……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枇杷黄时,阿婆不防贼而是防小椿头爬树,可见小椿头平日里的顽皮淘气,也能看出阿婆对他的关心疼爱。
B.被阿婆罚去砍柴本让人沮丧,然而出于儿童天真无邪的本性,陶醉在自然风光中的小椿头却感觉快活极了。
C.湫月带枇杷酥给小椿头吃,这既是湫月善于分享、懂得感恩的体现,也是她与小椿头之间纯洁友谊的见证。
D.饥肠辘辘的小椿头吃枇杷酥意犹未尽时,想到要给阿婆留一块,这一细节表现出小椿头对阿婆的体贴孝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等描写,符合儿童视角,富有童真童趣。
B.阿婆为小椿头准备了枇杷和鸡蛋,这一举动刻画出阿婆的慈爱形象,与前文阿婆的严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枇杷”作为重要物象,既交代故事发展的自然环境,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别具匠心,以美好安静的雨夜场景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韵味悠长。
3.文中小椿头翻出窗户到享用枇杷的部分,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4.小说后半部分多用对话,这种叙述方式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曹氏园馆因寄伯玉

苏舜钦

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

竹密似嫌闲客入,梅含应待主人开。

赞谋盛府方投刃,捍患长堤正展才。

早晚得归如旧约,伴君池上倒尊罍

[注]①曹氏:指曹琰,伯玉是其字。②尊罍:泛指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一虚一实,别有意味。
B.颈联写大家盛赞友人谋划之才,侧面展现出其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
C.尾联诗人展开想象,希望友人早日功成归来,再次与自己在园中开怀畅饮。
D.全诗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2.请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昨日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欲雪呈朱漕元顺

张孝祥

朔风吹雨,送凄凉天气,垂垂欲雪。万里南荒云雾满,弱水蓬莱相接。冻合龙冈,寒侵铜柱,碧海冰渐结。凭高一笑,问君何处炎热。家在楚尾吴头,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忆得年时貂帽暖,铁马千群观猎。狐兔成车,笙歌震地,归踏层城月。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吹”“送”二字,表现出朔风带来的寒冷凄凉的天气,用“垂垂”表现出雪云浓厚且低的特点。
B.山冈被冻得坚硬如石,铜柱被寒气侵袭,大海也结成了冰,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寒冷、坚硬、冰封的感觉。
C.词人登上高处,问友人哪里有炎热的地方,这既是对友人的关心,也是对自己身处之地寒冷至极的无奈。
D.端起酒杯畅饮,不须在北望中感受凄凉悲哀,尾句通过简洁的语言,透露出词人对现实感慨的复杂情感。
2.词人在下片写“忆得”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