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困难(0.1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而在中国,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差序格局》)

【材料二】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习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绝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形态,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与结构,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摘编自《礼治秩序》)

【材料三】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摘编自《血缘与地缘》)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的社会格局是团体格局,就像扎成的一捆捆的柴,每个团体界线不明显。
B.差序格局是以“己”作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一种静态的社会结构。
C.亲属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是生育和婚姻事实,每个人都形成一个亲属关系网。
D.亲属关系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是完全相同的。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不同。
B.法治社会强调外部法律约束,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社会强调内心修炼。
C.主张小国寡民的老子与大多数信奉自由竞争的美国人,其维持社会秩序的想法是相似的。
D.某些西方国家当前新冠疫情处于失控状态,根本原因是反对用人为的“计划”与“统制”。
3.三则材料中有关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运用比喻论证,用以石投水形成波纹,形象地点明了乡上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
B.材料一中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由生育和婚姻结成的亲属关系可以不断向外扩展。
C.材料二中运用对比论证,论述了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不同内容。
D.材料三中运用类比论证,以朋友间抢着回账说明相互拖欠的人情使亲密社群更具团结性。
4.《乡土中国》中,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中,与“法理社会”“借助文字的社会”“男女求同”“司法诉讼体系”对应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5.有人说,如今“乡土中国”正在被“城乡中国”取代;有人说,当今中国依然是“乡土”的。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猫和警察

[意大利]卡尔维诺

①在城里扫荡隐藏的武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警察们会爬上警车,头上戴着会给他们一副统一而非人面貌的皮制防护帽,他们会去贫民区,响着警报器,弄乱抽屉里的内衣,拆掉炉子里的管道。在那些日子里,一种折磨人的痛苦正在占据着警察巴拉维诺的内心。

②刚刚失业的巴拉维诺去当了警察。他也是刚知道那个貌似平静而繁忙的城市底下存在着一个秘密:在沿着街道的水泥墙后面,在僻静的围栏中,在漆黑的地下室里,闪闪发光的恐怖武器如森林般茂密地小心躺着,就像豪猪刺那样。警察巴拉维诺在他的市民中间感到非常不自在,他感觉,每一块下水道盖子,每一垛废物,都在守护着什么难以理解的威胁。

③一天晚上,警察跑到工人聚居区,包围了一整座房子,那是一幢外观腐烂的大型建筑。破旧的楼梯从地下窒一直到屋顶,穿过这个老房子的身体,就像是有着无数分支的黑色血管。警察们上去了,巴拉维诺在他们中间,戴着叫人难以认出的如机器人一样的头盔,但他仍为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烦心事折磨着。他们被告知,他们的敌人,他们警察的敌人,也就是奉令行事人的敌人,就藏在那座房子里。警察巴拉维诺从半掩的门里,惊恐地望着房间里面:为什么每一个人,都用焦虑、痛苦的眼神望着他们?如果他们中的某个人是敌人,为什么他们不可能都是敌人?

④他们下到一个低矮的房间里,一家人正围着铺上红格子布的餐桌吃晚饭。孩子们都在大喊大叫。只有坐在爸爸膝盖上吃饭的最小的家伙,正用黑色而充满敌意的眼睛,一声不吭地望着他们。“我们有搜查房子的命令”队长说道。爸爸正在给小孩一勺勺地喂食。他先是斜着看了他们一眼,可能还有点讽刺的意思;然后就耸了耸肩,继续照料着孩子。

⑤警察巴拉维诺笨手笨脚地活动着自己修长面纤细的臂膀,把一个抽屉弄得叮咚作响:匕首?不,餐具。又把一个书包摇得轰鸣不止:炸弹?书。卧室里拥挤得无法穿行:两张双人床,三张小床垫。而在房间的另一头,一个小孩正坐在一张小床上,因为牙疼,啼哭了起来。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如果在每张床铺下都藏着一架迫击炮的炮筒怎么办?

⑥巴拉维诺跑到走廊里,厕所的门打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扎红蝴蝶结的小女孩,怀中抱着一只猫。他觉得应该跟小孩们做朋友,问他们话。他尝试着抚摸那猫,那猫却突然逃掉了,还不时转过身来,怀有敌意地看他几眼。

⑦巴拉维诺在走廊里大跨步地跳开了,追着那猫。他进到一个房间,那里两个姑娘正伏在缝纫机上干活。地上有着成堆的碎布头,“是武器?”警察巴拉维诺问道,还用脚拨开布料,却走不动露路了,他们脚给缠上了玫瑰色和淡紫色的布料,姑娘们笑了。

⑧他转过一个过道和一段楼梯。那猫有时好像是在等他,然后等他靠过去了,它又会双爪僵直地跳走。在一个房间里,只有一张小床垫,还有一个仰卧着的小年轻,抽着烟,神情可疑。“抱歉,您看见一只猫没有?”他伸出一只手去床下摸,却被啄了一下。跳出来一只母鸡,它是主人不顾政府法令偷偷在家里饲养的。光着上身的年轻人连睫毛都没动一下,继续躺着抽烟。

⑨在一间厨房里,有一个戴邮差帽的小老头,他正在泡脚。他一看见警察,就奸笑着向他示意了一下另一个房间。巴拉维诺探了探头。“救命!”一个衣冠不整的肥太太大叫道。一向贞洁的巴拉维诺赶紧说了句:“对不起”邮差还在奸笑,双手摊在双膝上。

警察巴拉维诺穿过厨房,去了阳台上。整个阳台都被晾着的衣服挂满了,就像飘着旗子一样。他在那个床单搭成的迷官中走着,那猫时不时现出身来,然后又贴在另一条床单下隐去了。他突然害怕自己会迷路;也许他已经与外界隔离,他的战友已经撤离了这座建筑,而他则正好给那些被冒犯的人用晾晒的衣物囚禁起来。最后,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从一堵小墙上露出了头。巴拉维诺不知是怀着宽慰还是带着焦虑地看见楼梯上像蚂蚁一样攒动的警察,还能听到命令声。他不再怕了。他脱下了头盔:他的脸又显出了人形,那是一个金发小伙子消瘦的脸庞。

“一步也不要走了,”一个声音说,“你在我手枪的射程之内,”

声音从背后传来,巴拉维诺一个哆嗦,转头看见一个长发垂肩的姑娘,蹲在一扇窗户前的台阶上,拿着一份杂志,用感冒的声调吃劲地读着。

“手枪?”警察巴拉维诺说。他抓住她的手腕,就想要把她的拳头打开。她刚动了一下胳膊,蜷成了球一样的猫就从她怀里跳到空中,龇着牙,冲着他扑来。但警察已经明白一切都是场玩笑。

巴拉维诺听见了口哨声,还有发动机的隆隆声;警队正在离开这建筑。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警察巴拉维诺在搜查过程中神经高度紧张,不放过任何一个普通的人和物,完全是出于一名警察的职业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B.随着猫的出现,小说的情节由搜查武器变为追逐一只猫。这个变化暗示着在大楼中所谓“扫荡隐藏武器”的行动不过是一场闹剧。
C.全副武装的警察巴拉维诺被民众无视、嘲笑、捉弄,甚至被一只猫弄得狼狈不堪,表达了作者对巴拉维诺这个无能警察的批判。
D.第④段从“爸爸”的神态和动作可以推断,他是一个蔑视警察、机智从容、并试图反抗的革命者,这样的人在大楼里是处处可见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被搜查的民众全都镇定自若又心怀敌意,拿着搜查令的警察们却草木皆兵乱作一团,这种反差产生了特别的讽刺效果。
B.巴拉维诺满心怀疑的武器不过是餐具、书籍等,阳台上晾着的衣物成了“囚禁”他的迷宫,臆想与现实形成颇具意味的对比。
C.小说中的头盔富有象征意义,一个善良小伙戴上它后变成了奉命行事荒唐可笑的警察,暗示了人在特定场景下被异化的现象。
D.故事发生在贫民区一栋大楼里,这是对社会局势“横截面”式的表现,这个特定的环境有利于作者延迟情节进展,形成波澜。
3.请分析画线句子中巴拉维诺的心理。
(1)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
(2)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
4.本篇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请以--段的内容为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效果。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昼是夜的告别,死是生的告别,告别是生活的常态。对于告别,悲观的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乐观的人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达观的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每一场告别,都是一次重启。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保持那一份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过往虽难忘,未来更可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2022-07-04更新 | 2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众所周知,一般小区的树木都是由物业聘请专业的人员维护,管理成本高。某小区物业公司看到该小区闲居在家的老人多,从这些老人的需求出发,把小区里的一些树换成果树,让老人们来认养。老人们有事可做,又锻炼了身体,还有了盼头,到了秋天,结的果子就归认养的老人。这样既维护了小区环境,又节省了管理成本,还促进了小区和谐。


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记者去采访几位赛车手:“作为最会开车的人,你们认为一辆车上的哪个部件最重要?”

车手甲:“当然是发动机最重要。车没有强劲的动力怎么能跑快?”

车手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方向盘。方向错了,车跑得再快也没用。”

车手丙:“他俩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车刹。一辆车只有绝对保证能随时停下来,避免碰撞、倾覆等致命危险,才能让车放心驰骋,一往无前。”

甲、乙两位车手想了想,一致表示赞同丙的观点。

这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五粮液从来不骂茅台,茅台也不说五粮液,双方成为世界名酒。在2016年宝马百年庆典,奔驰发来“贺电”写道:感谢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年,其实感觉很无聊!感谢宝马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成长和追求。

你看,强者互持,彼此成就。但生活中有些人却总是相互为难,互怼互撕。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何必吹灭别人的灯。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成为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改后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上述材料中南宋人陈善的阅读方法对高一学生阅读整本书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近代民主革命者林觉民把对妻子、家庭的爱转化为大众的爱,毅然参加起义,壮烈牺牲。当代科学家屠呦呦率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提取青蒿素,使人类征服疾病迈进了一步……

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因此执着探索、无私奉献、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领众人前行,维护国家安宁,促进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责任可大可小,关键在于行动。


“五四”青年节,我校高一年级将举行以“以行动践行责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面对全年级师生演讲。
要求:(1)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2)符合演讲稿的写作要求。(3)如果文中需要用到自己的姓名,请统一用“李华”代替。
2021-04-30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友感慨中国航天太会起名了!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取自中国古代传说,弘扬传统文化,表达中国人“奔月” 的决心;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承载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寓意,实现“地月传书”。

不仅是航天,那些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诗意。行星探测任务“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北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大型多用途运输机“鲲鹏”,源自中国神话神鸟,寓意巨大无比、力大无穷;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上天为鲲鹏,入海为蛟龙”,各取一字,寓意水陆两栖。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谈谈认识,阐释观点。要求: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学校、姓名等信息。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有句古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已。2020年3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记者美方称中方在疫情暴发初期没有采取最佳做法,掩盖疫情,耗费国际社会反应时间的问题时,作出了上述表态,随即引起舆论关注,网友纷纷赞其怼得好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它的含意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请仔细阅读上述材料,根据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书写认真、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700字。
2021-02-1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 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