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0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到江南,我转得最多的地方,是          的小巷。那一条条幽静的巷子,狭窄且悠长。小巷,是一首轻柔的诗,似一阕轻浅的词,或似一曲渺茫的戏文,它从唐朝的风,宋朝的雨,或是明清的烟云中,款款地吟出。          ,曾经座无虚席的戏园已无踪影,            的古迹已光彩不再,而小巷依然是旧时容颜。江南的雨,惆怅,委婉。如梦,如歌,如韵! 多情的雨,滴落在屋檐瓦楞上,敲在青石板路上,犹如丝竹轻弹,声声清越,悦耳动听。老旧的青石板路,湿湿潮潮的,石隙间探出幽幽苍苔。青苔爬上老墙,攀上瓦檐,阴凉湿潮的地方,皆苔痕青郁。苔藓是大地的绿衣,小巷穿上了它,从此便不再脱下。郁郁茂茂的苔藓,寂寞地长,幽幽地生,带着些许隐逸情怀,老街人的记忆被染绿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声声清越、悦耳动听的多情的雨,滴落在屋檐瓦楞上,敲在青石板路上”,和原文相比哪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4-04-30更新 | 62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麓共体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

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字写得中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明代流行的台阁体,其笔法与字法都符合法则,却不被书法界推崇,甚至常常被批评。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缺少独特性,没有灵魂。所以,评鉴、欣赏一个人的书法,既要外观,就是看外在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是不是符合法则;也要内观,就是看它流露出来的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气质有没有独特性。好的书法,不仅是笔墨的世界,还是书写者性情的世界。后一个世界,就是书法的灵魂。

(摘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通识》)

材料二:

书法作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需要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情感。在艺术实践的时候,人与物、人与作品都可能会产生共鸣,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转移,故而“移情”便成了书法艺术进行构思、创作、欣赏等系列过程中一种不可小觑的艺术转化手段。无论是外物的客观姿态对人情感的影响,还是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艺术作品,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在创作时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审美效果。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心境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比如看到秋叶枯草,会让人产生如黛玉葬花般的伤感与悲寥;看到春暖花开,则会心胸激荡、兴致盎然。这些情形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尤为平常,其实这些都是外物意象给人们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移情体现,而由此带来的书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变化亦是如此。

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艺术冲动,从而再付诸艺术创作。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通过观天地与自然之形态变化,从而娱情。古代书家从观物到内心观照并从而得到审美移情的事例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王羲之通过养鹅、观鹅来写“鹅”,雷太简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都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进而感受自然界带给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甚至是一种创作灵感或者创作冲动,并通过艺术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

“写字者,写志也。”不同性情的艺术家必然会在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他的性格、人品、素养,以及他当时的创作环境与心理动态。“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陈绎曾认为,书家在书写作品的时候,“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艺术家强烈的情绪在不自觉的移情过程中融入作品,从而让作品不断得到升华,使艺术作品展现出更强烈的感染力。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象的。它的艺术形式、美感特质、感情色彩,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并且让观者愿意与作品接近,走进作品和作品对话,与书家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感体验过程,最终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这是观赏者与书法作品之间的移情。甚至观者通过自身的移情,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与书家本人创作初衷完全不同也未可知。可以说,这是移情之移情的再造效果,是双重移情之后所产生的审美体验。

(摘编自吴胜景《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不能只讲求笔法、字法、章法等法则,否则就会没有灵魂,台阁体正是因此而不被推崇。
B.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有很多伤春悲秋的诗句,是由于春去秋来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他们的移情。
C.“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的“此”,指的是书法家创作的作品能够展现出书法家的精神美。
D.书法家是书法作品和观者间的审美桥梁,能够让观者走进书法作品,感受书法家心中的审美情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艺术家会将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些独到见解整理成理论著作,使之留传于世,惠及后学。
B.从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书法家要想写出神来之笔往往需要某个机缘或者某件事的激发。
C.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不同;不同的书法家,在相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也不同。
D.观者通过双重移情从书法作品中得到的审美体验,要比和书家之间产生共鸣得到的审美体验丰厚。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卫铄《笔阵图》论书法线条:“横当如千里阵云,点当如高峰坠石。”
B.王羲之性格内敛,书法敦实含蓄;王献之外向不羁,书法放纵酣畅。
C.王宠受佛教思想影响,其书法显现出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平静自然。
D.苏轼在黄州寒食节所书《寒食诗帖》不自觉地流露出孤寂苦闷之情。
4.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原因。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兄颜杲卿父子平叛被俘,安禄山把宁死不屈的父子二人杀害。颜真卿找回侄子的部分尸骨,安葬时心中悲愤不已,写下了《祭侄文稿》。这幅书法作品用笔疾厉跌宕,字里行间血泪淋漓,虽秃笔而就、墨色干渴,但通篇气势惊天地、泣鬼神,令观者动容。颜真卿的创作情感之炽烈溢于墨间,忠义天性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

2024-04-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麓共体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较“拖延症”,“提前症”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有“提前症”的人会为了完成任务与减轻压力,做出一定的牺牲。“提前症”者超强的行动力令人羡慕,但事实上,他们___________,而是会继续寻找和消除更多“未来的焦虑”,在消除焦虑的旋涡中无法自拔。

______?专家建议,“提前症”归根结底是渴望增强掌控感,减少不确定性,所以“提前症”者可以试着提高自己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以面对困扰。比如,通过向亲人倾诉自己的感受、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情绪安抚等途径获得信任感与确定性。除此之外,还需要_________,正视那些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刻,而不是排斥情绪,否定自我。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不含标点符号)。
2024-04-1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麓共体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3)古代婚俗礼仪“六礼”中的“亲迎”环节,就是今天的迎亲,场面热烈隆重。《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婚礼“六礼”中的亲迎之礼。
(4)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外化为艾青表达诚挚的爱国情感的意象。屈原在《离骚》中,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忧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15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麓共体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注】①岳阳:湖南洞庭湖边岳阳城。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②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③失江路,指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④清辉:皎洁的月光。⑤阕:乐曲终止。⑥短楫:小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
B.“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
C.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
D.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
2.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今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侯与虞人猎。明日,会天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材料二: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代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人至A暮B不来C起不食D而待之E明日早F令人G求H故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归附、归顺,与(《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归”词义不同。
B.“会天疾风”与“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兼爱》)两句中的“疾”词义不同。
C.“以大信为本”与“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本”词义相同。
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与成语中“不期而遇”的“期”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限定期限攻下原国,结果打了十天还没有攻克,就下令撤兵;从原国出来的士人说,再打三天就能攻下原国,但晋文公还是坚持撤兵了。
B.吴起遇见了老朋友,于是留他吃饭,老朋友暂时离开了,但答应将回来和吴起一起进餐。吴起等着老朋友吃饭,但老朋友没有马上回来。
C.魏明帝派遣二十万大军公开声讨蜀国,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适逢部队换防,有些将士将要离开。
D.有人建议诸葛亮把换防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说,自己统兵打仗一向非常讲究信义,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2)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
5.材料中,晋文公和诸葛亮坚守信用的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筝仙女

铁凝

①家居市区的边缘,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才知道你每天吃下去的确是真的粮食,喝下去的也确是活的水。

②我们不必担心再会有房子遮挡抛向远处的视线了。有消息说市政建设部门在规划把这片菜地变成一座公园。这使我们在侥幸的同时,又觉出一点儿失落,公园对于一座城市算不上什么奇迹,而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片菜地才是格外地不易。公园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刻意招引市民的气质;菜地可没打算招谁,菜们自管自安稳地在泥土里成长。

③通常,四周的居民会在清晨和傍晚沿着田间土路散步,或者小心翼翼地踩着垄沟背儿在菜畦里穿行。只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了的时候,才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的奔跑,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④我的风筝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才两块五毛钱。这是一个面带材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什么的。如此说这仙女的扎制者,便是这位名叫高玉修的邯郸农民了。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尽单调,但我相中了它。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他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⑤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并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举着我的仙女,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地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⑥【甲】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⑦这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我回过头去仰望长天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⑧【乙】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⑨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

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⑪我想起一个爱放风筝的同事。他曾告诉我,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⑫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⑬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在想究竟什么叫做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联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作者从精神气质的角度对比“公园”和“菜地”的不同,窥探城市文明的异变。
B.“我”决定买下仙女风筝,因为“我”从“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广告中看出扎制者拙朴的本色。
C.甲、乙两句独立成段,构成间隔反复,充分抒发“我”对风筝自在高飞的赞叹及对自然的热爱等。
D.“我”用“钻戒”“蜈蚣”代称青年人和他的风筝,表达对被物质享受包裹的青年人的厌恶。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你”的人称代替“我”的口吻,更能激起读者对自然原始的乡土生活的情感共鸣。
B.文章第七段以疑问句写出自然的神秘之感,让人震惊、赞叹。改写为肯定句则效果不尽相同。
C.文章第十一段插叙的故事,虽不属于中心内容,不参与情节发展,但对表达主题有积极作用。
D.文章第十二段以排比连写“我”追赶“仙女”的过程,凌乱的踪迹突显出“我”心无旁骛的执着。
3.旁批点评是一种良好的自主阅读方法。请以“风筝·生活·快乐”为关键词,结合文本第⑩~⑪段的相关内容写一则旁批点评。
4.有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的对乡村的情感与她在《哦,香雪》中的表达相矛盾。对此你怎么看?简要阐述理由。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介然:界限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上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旋转。④摩戛:两物相摩擦。

1.下面句子中加波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语,愕而顾          何陋有 (《陋室铭》)
B.如蜗鼠综绕,得出   见渔人,大惊 (《桃花源记》)
C.山风飒然             面山居 (《愚公移山》)
D.追忆之                    未若柳絮风起 (《咏雪》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2)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
3.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 父 瓷

张建春

①那年冬天下大雪,天黑时祖父去收门,见场地上躺着一个黑影。他冒雪上前,发现是一个倒卧的人。他俯下身子,用冻麻的手探查那人的鼻息,还有口气!他一把拖了那人向家门拽去。

②那人是饿晕了。祖母看了祖父一眼,又看了那人一眼,忙去缸里抓米,先抓一把,想了想,又添了一把。祖母生火熬米汤,祖父忙着把那人平放在床上,给他盖上家中唯一的一床被絮。祖父撬开那人的牙关,祖母把米汤一勺勺倒进他口中。一碗米汤灌下去,那人长长嘘了口气,醒了。

③祖父望了一眼祖母,他们虽饥肠辘辘,却还是会心地笑了。那人开口:“我叫羊,多谢了!”祖父回了句:“哦,羊朋友。”再也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④羊朋友摸摸周身,把手指向门外。祖父明白了,走进黑了的雪地,拎回了一个蓝布包袱。羊朋友一把将它搂进怀里,搂得紧紧的。

⑤羊朋友在祖父家住了三天,祖母还是天天熬米汤,一顿两把米,先让他喝。他也不客气,一口气喝一碗,再一口气喝一碗,喝完立马抱住包袱。第四天早晨,羊朋友不见了,雪地上的脚印通向远处的大路,祖父发现堂屋的桌子上多了个青花瓷瓶。

⑥祖父早发现羊朋友的包袱里装的是个青花瓷瓶。祖父望着雪地,一片白茫茫。青花瓷瓶在桌子上,冷冷地泛着亮光。祖父自言自语:“放这儿吧,存着。”祖父年轻时走南闯北,他知道青花瓷瓶的价值,他也因此盼望羊朋友能回头。

⑦羊朋友没有回头,一年,两年,三年,四年……

⑧能吃饱饭了,祖父开始谋划翻建家中土墙草顶的房子,这是祖父的一个梦想。没钱,去山上割荒草,一担荒草能卖八角钱。祖父想,割上几个冬天,或许能攒够买瓦和砖的钱。不可预料的是祖父吐血了,再也割不动、挑不动荒草了。

⑨还是冬天,一个人来访,说想买那个青花瓷瓶,出价五百元。祖父把青花瓷瓶从旮旯儿里取出,擦干净。祖父心中算了一笔账,五百元能买六百多担荒草,可盖三大间砖瓦房。

⑩祖父的草顶房快塌了。他望了眼透亮的屋顶,长叹了一声。祖父紧接着回了话:“不卖。”来人以为钱少了,忙加价,八百,一千……五千。祖父还是不卖,他态度坚决:“不值钱呢,两把米的事。”

⑪祖父没住上砖瓦房,在土墙草顶的屋子里咽了气。临死前指着青花瓷瓶,说:“存着……”祖母懂祖父,她在祖父身旁轻轻说出了他未来得及说出的话。

⑫祖母也是想住砖瓦房的,她接着做添砖加瓦的事。不过她身子弱,只能从牙缝儿里省。砖添置了些,但离砖墙瓦顶远着呢。

⑬打青花瓷瓶主意的人又来了,张口给一万元。祖母惊得合不拢嘴,一万元若盖砖瓦房,可盖十多间。她不置可否,来人急了,一五一十加价,加到了十万元。祖母想了又想,决绝摇头:“不卖,不值,两把米的事。”来人骂了一句,悻悻地迈出门。

⑭祖母决心起房。房翻建了,仅是土坯、半砖半草的房子,可也明亮结实多了。祖母死在她翻建的“杂交房”里。死前,祖母没忘青花瓷瓶。她交代:“存着,存着,两把米的事……”

⑮青花瓷瓶传到我手里时,我已住进了窗明几净的楼房,青花瓷瓶被放在了耀眼处。依然有人上门,开口五百万,不卖;一千万,不卖;又继续加价……

⑯我大笑:“不值钱的,我祖父祖母说,两把米的事。”我把故事和来人说了,来人眼中有泪,说:“存着吧,祖父瓷。”

⑰祖父瓷放在耀眼处,我常听到两把米相互摩擦的声音。

(有删改)

1.本文运用了双线并行的叙事手法,请根据第⑧~段的内容,简要概括这两条线索。
2.请结合语境,推测第段祖父“未来得及说出的话”是什么,并用第一人称将其写出来。
3.“两把米的事”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泰,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病的一项是(     
A.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B.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C.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D.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B.“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C.“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D.“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严谨周密。
B.材料二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C.苏轼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
D.苏轼写《六国论》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2023-09-13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