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范雎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谏说之难》)


【注】①阴饴甥;名饴,又名目甥,晋国大夫,封地在阴,是晋侯的外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雎竦A然失其宿B怒C忘其故D辩E敬受F命G延H入为上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阴饴甥往会盟。”会盟,特指诸侯集合结盟。如《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齐欲长安君为”与“厚币委质事秦”(《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质”意思不同。
C.“范雎疏于秦”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中的“见”意思相同。
D.“劝其归相印以贤”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饴甥利用回答问题的机会,巧妙地点明了晋国的舆论倾向,借助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认识,请秦穆公权衡利弊,宽恕晋侯。
B.触龙劝说赵太后,采取迂回策略。他从为儿子谋差事谈起,指出爱儿子就要让他有功于国,从而说服太后让长安君做人质。
C.茅焦能成功劝止秦始皇放逐母亲,表面上看是强谏,其实是揣摩到了秦始皇内心深处不愿被人视为桀、纣之类暴君的心理。
D.韩非因作《说难》而死,可见自古以来劝谏就是难事;明知道对方会拒绝却最终能劝说成功,劝谏又是难能可贵可喜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2)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2024-02-0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七十六届期末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①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②而骄也。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剽而不留:轻浮没有根柢。②偃蹇:骄傲不恭。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D.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即辞赋,汉代刘向集屈原等所作的赋为楚辞。
B.陈,述说。
C.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D.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指人物传记。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文和韩文都对唐代士大夫之族以相互学习为耻的世风进行了批判。
B.面对世人对“好为人师”的指责,韩愈表现得勇敢而柳宗元则显得顾虑重重。
C.韩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多种方法,论证了“行古道”的重要性。
D.柳宗元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5.柳宗元对写文章有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2024-02-0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七十六届期末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                                     异:认为……不同寻常。
B.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称疾归乡里             就:就职、赴任。
C.天子太祖节钺,录尚书事。                                 假:授予。
D.公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谢:感谢。
3.有关加点词的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如升级叫左迁;降级叫右迁。
B.崩,古人关于死有不同的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妻子,古代的妻子和现代汉语不同,文中指的是妻子儿女。
D.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之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二人却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
B.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在济南相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操,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
C.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
D.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东平毕谌因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败吕布生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2023-11-1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3-24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节选自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劝学篇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有删改)

材料二:

大学之法,发然后禁,则杆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绶,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开(hàn)格:互相抵触。②燕:通“宴”,娱乐。③辟:邪僻,不正派。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
且书信A既详B则C四千里D外之兄弟E不啻F晤言一室G乐H何如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唐时称先秦两汉之文为古文,后泛指文言写成的文章。
B.艺,指技艺,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词义相同。
C.反,指违反,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反”词义不相同。
D.攻,指加工、处理,与“术业有专攻”中的“攻”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国藩讲述自己做学问都是猛火式,但他的朋友认为不妥,建议他搬家到城里,那里有很多师友可以学习。
B.在曾国藩看来,学习要专一,每日都要打起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心无旁骛,不可太杂,否则一无所能。
C.《礼记·学记》将“善问者”与“不善问者”进行对比,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D.两则材料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方法的问题,但各有侧重,材料一强调要专于一业,材料二强调要善学善问。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5.曾国藩在文中以什么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要专一?这让你联想到荀子《劝学》中的哪句话?
2023-10-21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B.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拥有食税权,故称为食邑。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2023-08-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十七年,秦攻赵于长平。赵使廉颇将。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文本二: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赵王使平阳君媾秦,发郑朱入秦,秦之。虞卿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不得媾,军果大败。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文本三:

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齐王终不听。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军A详败B而C走D张E二奇兵F以劫G之H赵军I逐胜J追K造L秦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指暗中、私下里,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B.“内”,同“纳”,指接纳,与《屈原列传》“亡走赵,赵不内”中的“内”字含义相同。
C.文本一“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与文本二“赵卒不得媾”两句中,两个“卒”字的含义相同。
D.“隐蔽”,文中指屏障,现在则多表示借旁的事物来遮掩或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是赵国的主将,由于作战多次失败,将士伤亡很重,加上他采取坚壁不出、拒绝迎战的策略,招致赵王的不满与愤怒。
B.赵括是马服君之子,他到达长平战场后便命令赵军出兵攻打秦军,可是出师不利,最终被秦军围困,且被切断了粮道。赵军只能坚守阵地,等待援兵。
C.为求突围,赵国士兵分为四队,轮番进攻,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主帅赵括派遣精锐士卒出城与秦军搏斗,他于城内指挥,但不幸被秦军射杀,赵国大败。
D.苏秦以唇亡齿寒的比喻劝说齐王答应赵国的请求,他认为如果不帮助赵国,赵国被灭的话,那么会使齐国直接面对秦国,齐国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2)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
5.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道同体。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栏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馀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故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释:公元1374年,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本文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所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B.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C.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D.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南京的古称,别名建康、京口、江宁、应天、石头城。
B.定鼎:即建都。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把它当做传国之宝,随都迁徙,故后代往往称建都为“定鼎”,引申为建立王朝。
C.法驾:天子车驾的一种。天子的卤簿分为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其仪卫之繁简各有不同。
D.六朝:一般指三国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金陵为帝王之州,然而从六朝以至南唐,历代帝王都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之王气”相配。
B.作者推想,皇帝兴建这座楼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观赏长江的风景,更是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景物触发感慨,寄寓其志在天下的思绪。
C.作者认为六朝至今,国家往往将长江视为自然屏障,所以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
D.本文是作者奉旨为阅江楼撰写的一篇记文,文章以歌功颂德为主旨,同时也包含一些希望君王励精图治的箴规之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2)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2023-07-2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矣。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簴。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遂罢谋,无禅意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注释】①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②官:公有,与“私”相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季A子B贤C使D国E及F季G子H则I吴J可K以L兴M乃N兄O弟P相Q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的意思是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古代帝王或皇后之死则称“崩”。
B.“当”的意思是承担,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当”意思不相同。
C.“卒”的意思是最终,与《孔雀东南飞》中“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相同。
D.“捐”的意思是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的“捐”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不得已继承王位,他每次饮食都虔诚祷告,祈求自己早日死去以传位贤能的季札。
B.季子一直不愿接受王位。夷昧死时,他借出使逃避继位;光让位给他时,他逃到延陵。
C.鲍白令之认为是实行禅让制还是世袭制,取决于君王是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家。
D.鲍白令之以事实为依据批评秦始皇“行桀纣之道”,令秦始皇哑口无言,面露惭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
(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
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治国者怎样做才能达到“至公”的境界。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项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减)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B.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C.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D.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文中指官职,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理民事。
B.江东,是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C.长者,古时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文中指前者。
D.邑,文中指食邑,是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作采邑、采地、封地。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作战勇猛。在垓下时,他缺兵少粮,并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但他还是能凭剩下的八百多人,杀出包围圈。
B.项羽不辨是非。当他逃到阴陵时,迷失了道路而去询问一农夫,结果被骗而失去了最佳的逃跑机会,最终因此丧命。
C.项羽不知反省。当他被刘邦的军队包围,自知难以逃脱时,项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想用“三胜”敌人来证明。
D.项羽信奉天命。当乌江亭长建议他东渡乌江时,项羽选择了放弃,并说这是上天亡他,还渡乌江有什么用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项羽认为自己的失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结合甲乙语段,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哀帝建平四年秋八月,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外国天性忿鸷,形容魁健,负力怙气,难化以善,易肆以恶,其强难诎,其和难得。故未服之时,劳师远攻,倾国殚货,伏尸流血,破坚拔敌,如彼之难也。既服之后,慰荐抚循,交接赂遗,威仪俯仰,如此之备也。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费岁以大万计者,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

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帛五十匹,黄金十斤。单于未发,会病,遣使愿朝明年,上许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B.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C.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D.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疾”犹被病,身患疾病的意思,在文中是指汉哀帝当时正卧病在床,无法临朝议事。
B.“交接赂遗”的“赂”指馈赠礼物,与《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的“赂”不同。
C.北面,臣服于人,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古代学生北面受教,以示尊敬。
D.“费十而爱一”的“爱”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单于请求朝见,大臣们一致反对,认为每次单于来朝,国家都有大变故,徒然耗费钱财,汉哀帝听后左右为难。
B.匈奴人残忍凶狠,桀骜不驯,虽然蒙恬修筑长城加以防范,卫青、霍去病率兵征战,但匈奴人始终没有真心臣服。
C.国家以前图谋西域,控制车师国,设置城郭都护、监护三十六个国,每年耗费以万计主要是为了制服匈奴。
D.黄门郎扬雄进言,如果接受匈奴朝见,花费只是征战讨伐的十分之一,既不会引起匈奴叛离,也可保住百年基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
②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
5.简述汉哀帝在对待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上体现了哪些智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