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是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息矣。出为豫章太守。迁大鸿胪。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复征拜议郎,迁光禄勋。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蕃与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窦武谋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即日害之。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陈王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填写超过三处不得分。
蕃A时B年C七D十E余F闻G难H作I将J官K属L诸M生N八O十P余Q人R并S拔T刃U突V入W承X明Y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材料一中指“国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的“天下”含义相同。
B.“迩”,材料一中指“接近”,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迩”含义不同。
C.“弥”,材料二中指“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含义相同。
D.“旦夕”,材料二中指“每天”,与《孔雀东南飞》中“便作旦夕间”的“旦夕”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了“任贤”与“弃贤”的问题,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用与不用贤才。
B.王安石认为,国君只要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只要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
C.陈藩仕途屡历迁谪,灵帝即位后,他受封高阳乡侯,但陈藩上书尽力辞让,前后上奏疏十次,朝廷最终没有接受。
D.诛杀中常侍的计划泄露之后,陈藩虽年逾古稀仍然挺身而出斥责王甫,王甫增兵包围了陈藩,并在当日将其杀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5.陈蕃的经历多次体现了材料一中“有之(贤)而不用”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节选自清·龚自珍《明良论》)

材料二: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节选自明·顾炎武《廉耻》)

材料三:

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永寿元年,迁安定属国都尉。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奂不听,遂进屯长城,收集兵士,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诸豪遂相率与奂和亲,共击南匈奴,连战破之。伯德惶恐,将其众降,郡界以宁。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节选自《后汉书·张负传》)

【注】①美稷:南匈奴单于的居所。②先零:羌族的一支。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以A然者B人之不廉C而至D于悖礼E犯义FGH皆生于无耻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柏后凋于岁寒”与《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
B.遗,指赠送,与“小学而大遗”和“始访其遗踪”中的“遗”意义不相同。
C.捐,指舍弃、抛弃,与《红楼梦》“要与贾蓉捐个前程”中的“捐”意义不同。
D.交通,指交错相通,与“叶叶相交通”“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据实论理,结合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来发表议论。
B.龚自珍认为贾谊对汉文帝的谏言就像日月星辰一般光辉,圣哲危言耸听、忠言逆耳,但所说却都是至诚之言。
C.顾炎武举颜之推对北齐一士大夫教子方式的批评之例,意在表明: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知耻守节者大有人在。
D.面对羌族各部的献礼,张奂严于律己,表示即使财物再多,他也不会接受。其清廉的品性为羌人所看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
2)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5.龚自珍认为应该如何振作“朝廷之气”?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帝幸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人A所以B居安C思危DE为此FGHIJK岂不L为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秦时始置,隋改称纳言,唐复称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
B.“固靖等见官吏之所”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诚可恶”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D.所以,表方法、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十分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
B.因李靖、王珪到来,被安置在官舍中的宫女被官吏安排他处,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
C.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不记旧恨,对贤能之人委以重任,他曾对长孙无忌说他认为自己能放弃怨嫌任用魏征、王珪等人才,无愧于古人。
D.唐太宗在昭仁宫时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以史为鉴进行劝谏,让太宗明白欲壑难填,不要步隋炀帝奢侈靡费的后尘,要知足戒奢。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
2)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
5.唐太宗为什么会用“妩媚”来形容魏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曰:勿伤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有删改)

材料二: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选自《新唐书·杨贵妃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A士B围C驿D上E闻F喧G哗H问I外J何K事L左M右N以O国P忠Q反R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申,干支名称,可以用来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用来纪日,其前一天是“乙未”。
B.“朕当自处之”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C.“贵妃诚无罪”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诚”和“信”含义不同。
D.“而禄山母事妃”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非常宠幸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一起西逃前往蜀地,在马嵬驿心怀怨恨愤怒的将士借故杨国忠谋反而杀死了杨国忠。
B.杀死杨国忠后,陈玄礼请求唐玄宗割断恩情并处死杨贵妃,但唐玄宗还想保护杨贵妃,后在高力士的威胁下才命其处死她。
C.安禄山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安禄山把杨贵妃当作母亲侍奉,而在反叛时却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并指斥杨贵妃与诸姨的罪行。
D.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禅位”的想法遭到了杨家人的反对,在杨贵妃口衔土块以死相求下,唐玄宗改变了这个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2)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 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注】①矻矻:kū,勤劳不懈的样子。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乃与之交                                      亟:多次。
B.遂之荣                                             谢:感谢
C.之适越潘子时                                   过:拜访
D.予其人不学,竟去                            薄:看不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继迁、固之后                                 作《师说》贻之
B.无以甥贵稍贬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C.尽子财不足以给                                蚓无爪牙
D.予视为畏友                                      项王按剑跽曰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B.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C.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D.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4.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                                           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
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                                     ④摘忌讳语,密奏之
⑤四大臣大怒                                                               ⑥所杀七十余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两个人有才华而又有气节,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自娱。
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
C.潘柽章被捕后没有像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
D.作者详叙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原因和经过,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案对江南文士血腥镇压,企图以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文中所说潘柽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
2024-01-1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礧磈,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③礧磈[léi wěi]:意思是石块。④龈腭[yín è]:凹凸不平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B.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C.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D.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如江阴”中的“如”指“往,到”,与《鸿门宴》中的“沛公起如厕”的“如”含义不同。
B.“余已治筇屐”中的“屐”是一种方便登山的带齿的木头鞋,山水诗人谢灵运也曾经穿过。
C.碑碣,碑刻的统称,长方形刻石叫碑,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的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
D.“涉而即得”中的“得”意为领会到,与《兰亭集序》中的“暂得于己”的“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沈德潜曾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都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天一直未放晴,只得疲惫遗憾地踏上归途。
D.沈德潜同张少弋、叶中理游虞山,见到不少奇异景象,但二十来天春雨绵绵,使他们不能再次前往游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5.作者游历虞山,获得了什么感悟?你又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呢?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著名节,好学明经。为郡吏,三举孝廉,以王国人不得宿卫补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胜曰:窃见国家征医巫,常为驾,征贤者宜驾。上曰:大夫乘私车来耶?胜曰:唯唯。有诏为驾。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光禄大夫孔光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先是,常又为胜道高陵有子杀母者,胜白之,尚书问:谁受?对曰:受夏侯常。尚书使胜问常,常连恨胜,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制曰:贬秩一等。胜谢罪,乞骸骨

(节选自《汉书·两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B.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C.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D.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文中指通晓经术;古时又指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B.茂才,和秀才同义,汉以后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C.右扶风,政区名,汉时将京郊地区划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部分,称为“三辅”。
D.乞骸骨,旧指古代官吏死后,其子女请求将父亲的骸骨葬于家乡,也称“乞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胜敢于直言。他担任谏大夫时,多次上书痛陈国事堪忧,希望哀帝节俭,甚至不惜违逆哀帝旨意,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
B.龚胜是非分明。他认为丞相王嘉本性邪恶,所荐者多贪婪残暴,但举荐梁相等人,没有大错,拒绝附合左将军公孙禄等人之议。
C.龚胜重视礼制。他提醒哀帝尊重贤才,征召贤德之人应当为他们准备车马;他坚持是否恢复汉惠帝、汉景帝庙应当遵循礼制行事。
D.龚胜亦非完人。他好学明经有节操,但为官不善于处理繁冗政务;因末作调查就奏报哀帝高陵子杀母事件,受到夏侯常的算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
(2)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
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龚胜升迁为丞相司直之前被荐举、任用的情况。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②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棚,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④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桅注]①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符号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议者以聚A敛闻B降御前C金字牌D俾日E下住罢F弃疾G受而H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俘行在”中的“行在”,即“行在所”,意为皇帝所在的地方,后尔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B.“期一月飞虎营栅成”中的“期”与《曹刿论战》中“期年之后,虽欲无可进者”的“期”意思相同。
C.“儒生”,原指古代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
D.“连樯而至”中的“樯”指桅杆,代指船,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火烟灭”的“樯”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
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
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
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掉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5.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
2023-11-27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途径)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

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2.下列关于文中画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者,指与君王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
B.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位。
C.国,指诸侯国;郊,指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远鄙,指边远的小邑,“四鄙之萌”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D.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为九州,后九州泛指天下。
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指那些“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人、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王“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类比手法,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墨子·尚贤上》)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学而》)
5.第3自然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谷之身,亦有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

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毂结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入大宫,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蒙毂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毂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跬,田六百畛。蒙觳怒曰:‘毂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冒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若君王诚好贤,此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摘编自《战国策·楚策一》)

材料二:

十一年,威王卒,子怀王熊槐立。

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为秦使齐,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跬。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遍,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摘编自《史记·楚世家》)

[注]①无君:指不得仕。②无冒:指子孙不在显位。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君相楚A而攻魏B破军杀将C功D莫大焉E冠之上F不可G以H加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谷,本意是不结果实,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B.“以忧社稷者乎”与“余岂虑无君乎”都使用了疑问语气词“乎”,但用法并不相同。
C.适,文中是恰好的意思。与成语“适当其冲”“适逢其会”中的“适”字含义都相同。
D.“蛇固无足”与“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敖子华推崇令尹子文,是因为令尹子文勤于政事,廉洁守法,安于贫困,是为国家安危而忧虑的臣子。
B.楚都沦陷,君王公卿逃难,蒙毂潜回楚宫,背上楚国的离次大典逃亡,为楚昭王保留了治国的法律依据。
C.莫敖子华追叙楚灵王的故事,指出君王的行为对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劝谏楚威王应“好贤”而“致之”。
D.为楚国冲锋陷阵的将士,按楚国军功法,最高可以得到上柱国将军官职,封上等爵位,手执蛙玉的赏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
(2)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
5.昭阳将军是否符合楚威王所问求的“忧社稷者”?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