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二翁登泰山》

(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闽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遂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 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鼐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越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曾公:曾国藩。

1.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曩者愚公A年且B九十C而移山D今吾辈E方逾F六旬G何老之有

2.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绝,“横渡”之意,与《劝学》中的“绝江河”中的“绝”词义相同。
D.“东”来的“东”解释为向东,名词做状语,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中的“小”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姚鼐写泰山,语言明净简洁,描摹细致,可以看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全文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在文末自语反思,含义深刻;姚鼐对泰山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5.三则材料中,主人公登泰山的经历各自启发了我们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2024-03-1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人召之A则亡B遂求其所C在D闻其入绵上山中E于是文公表绵F上山中G而封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义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5.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节选自《孙子兵法·地形》)

材料二: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南,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茭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燕地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略·地战》)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谓知A敌之B可击C知吾D卒之可以E击F而不G知地利H胜之半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
B.而,表修饰,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不同。
C.“于”表被动,与《劝学》“取之于蓝”中的“于”意思不同。
D.拔,攻克,攻取,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裕率军攻打南燕时,公孙五楼给出了先据守再两面夹击的上策和坚壁清野等待敌人破绽的中策,可惜都被慕容超拒绝。
B.慕容超骄傲轻敌,他自以为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部队防卫也能胜利。
C.慕容镇为了说服慕容超,把慕容超说的方法跟越出大岘山去迎战进行了对比,还引用历史上成安君和诸葛瞻的例子。
D.慕容超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一直看着他们进至东莞,越过大岘山,才真正重视起来,但不能抵挡晋军凌厉的攻势,一触即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2)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
5.依据《孙子兵法·地形》的理论,慕容超失败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2023-12-09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恶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恶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朅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之。此武王之义也。武王为人之所欲纣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衣锦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釐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七》,有删改)

[注]①竫:安静。②朅:通“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武王为人A之所欲B纣C为人D之所恶E先陈何益G适令武王H不耕而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禅:指禅让。禅让,指古代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与世袭制不同。
B.千乘: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等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甲子:干支之一。“甲”是十二地支的第一个,“子”是十天干的第一个。
D.克,文中指战胜,与《论语·颜渊》中“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三皇五帝功绩和秦越二国远途为例,提出“因”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引出下文的论述。
B.周武王刺探殷商的动静,武王一直认为殷商不够混乱,太公望却认为殷商混乱到了极点,最终纣王被擒获了。
C.周武王让胶鬲把到达之日向君主禀报,为了救胶鬲加速行军,最终在甲子日到达了殷都郊外,结果殷商大败。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谈大自然中“因”的道理,再谈到禹、墨子、孔子等人与“因”的关系,加强论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
(2)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
2023-12-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自《论语·颜渊》《论语·为政》)

材料二:

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革乱补弊,移风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

纣为天下,残贼奢佚,不顾邦政。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妇,残朝涉。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瞻天下,封微子于宋。

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成王大恐,乃发《金滕》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摘编自《越绝吴内传第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殷A汤B遭C夏D桀E无F道G残H贼I天J下K于L是M汤N用O伊P尹Q行R至S圣T之U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任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举先王之政”的“举”字意思不同。
B.王道指国君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方法,“道”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的“道”意思相同。
C.易,指改变,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的“易”意思相同。
D.从,指跟随,与《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汤重用伊尹,革除乱政,改变习俗,建立新法,以教化百姓;商纣残暴狠毒,最终身死国灭。这两例说明了王朝兴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B.武王和文王一样品格高尚,获得了诸侯的拥护。他看重贤臣的力量,一直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才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纣王。
C.周公摄政,赏罚分明,爱惜民力,推行礼义,百姓生活安定;遭遇诬告,就辞去高位避到边境。成王了解周公的高尚品德后连夜赶路迎回他。
D.晋文公未执政时,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混战不休,实力强大的凭武力称霸天下。他执政后,诸侯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2)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
5.材料二中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宝四年十一月,癸已朔,南唐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贡。于是始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主印”,赐诏乞呼名,从之。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太祖,太祖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少赂其使者可也。”普叩头辞让,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乃从善入觐,常赐外,密赉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帝伟度。,帝问赵普曰:“儒臣有武干者何人?”普以知彭州、左补阙辛仲甫对。于是召见,面试射,帝曰:“汝见王明乎?朕已用为刺史。汝颇忠淳,若公勤不懈,不日亦当为牧伯也。”仲甫顿首谢。帝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馀,分治大籓,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

(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
B.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
C.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
D.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始去唐号”与“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
B.“初,帝问赵普曰”与“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初”字含义不同。
C.“尝欲除某人为某官”与“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两句中的“除”字含义相同。
D.“帝悟,卒可其奏”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唐国主馈赠赵普五万两银子,赵普将此事禀告太祖,太祖认为应该收下。后来太祖秘密回赠李从善同等数目的银子,这令南唐君臣都震骇。
B.宋太祖认为,自五代以来地方藩镇割据,残暴不仁,在治理藩镇方面,文臣不及武臣,故对赵普举荐的“儒臣有武干者”辛仲甫很是赏识。
C.赵普性格刚毅果断。有一位立功的官员应当升迁,但太祖不喜欢此人而不允准,赵普据理力争,并劝谏太祖不应以个人喜怒在赏罚上独断专行。
D.赵普善于临机应变,能使皇帝回心转意。有一次太祖因突然下雨不止影响大宴而发怒,赵普告知百姓得到雨水都欢喜快乐,使皇帝转怒为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2)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
2023-08-08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癸卯,天未明,(武)元衡入朝,出所居靖安坊东门。有贼自暗中突出射之,从者皆散走,贼执元衡马行十余步而杀之,取其颅骨而去。又入通化坊击裴度,伤其首,坠沟中。毡帽厚,得不死。傔人王义自后抱贼大呼,贼断义臂而。京城大骇。于是诏宰相出入,加金吾骑士张弦露刃以卫之,所过坊门呵索甚严。朝士未晓不敢出门。上或御殿久之,班犹未齐。贼遗纸于金吾及府、县,曰:毋急捕我,我先杀汝。故捕贼者不敢甚急。兵部侍郎许孟容见上言:自古未有宰相横尸路隅而盗不获者,此朝廷之辱也!因涕泣。又诣中书挥涕言:请奏起裴中丞为相,大索贼党,穷其奸源。戊申,诏中外所在搜捕获贼者赏钱万缗官五品敢庇匿者,举族诛之。于是京城大索,公卿家有复壁、重橑者皆索之。成德军进奏院有恒州卒张晏等数人,行止无状,众多疑之。庚戌,神策将军王士则等告王承宗遣晏等杀元衡。吏捕得晏等八人,命京兆尹裴武、监察御史陈中师鞫之。癸亥,诏以王承宗前后三表出示百僚,议其罪。陈中师按张晏等,具服杀武元衡。张弘靖疑其不实,屡言于上,上不听。戊辰,斩晏等五人,杀其党十四人,李师道客竞潜匿亡去。李师道置留后院于东都,本道人杂沓往来,吏不敢诘。时淮西兵犯东畿,防御兵悉屯伊阙。师道潜内兵于院中,至数十百人。谋焚宫阙,纵兵杀掠,已烹牛飨士。明日,将发,其小卒诣留守吕元膺告变,元膺亟追伊阙兵围之。贼众突出,防御兵踵其后,不敢迫。贼出长夏门,望山而遁。是时都城震骇,留守兵寡弱。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意气自若,都人赖以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诏中外A所在B搜捕C获贼者D赏E钱万缗F官五品G敢庇匿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毡帽厚”与“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两句中的“度”含义不同。
B.“贼断义臂而去”与“彭泽去家百里”(《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去”含义不同。
C.金吾,古官名。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以及巡行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
D.“李师道置留后院于东都”与“至于颠覆”(《六国论》)两句都是状语后置句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客在天未亮的时候刺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虽然裴度幸免于难,但可以看出行凶者计划周密,目标明确。
B.刺客杀了人,后来还敢在金吾卫和府、县留下字条威胁官吏,让官吏不敢追捕得太急,表现了刺客的嚣张。
C.兵部侍郎许孟容拜见皇上时表达了对宰相武元衡遇刺的愤怒,并在朝堂上向皇上举荐了裴度接任宰相一职。
D.神策将军王士则等人举报王承宗派张晏等谋害武元衡,官吏便抓捕了张晏等相关嫌疑人,命裴武陈中师进行审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中师按张晏等,具服杀武元衡。张弘靖疑其不实,屡言于上,上不听。
(2)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意气自若,都人赖以安。
5.有人认为武元衡遇刺案的主谋应该是李师道,请结合全文说明这种说法的依据。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人君子者,通于盛衰之时,明乎成败之端,察乎治乱之纪,审乎人情,知所去就。孙叔敖一合于楚,而封十世。李斯积功于秦,而卒被五刑。尽忠忧君,危身安国,其功一也。或以封侯而不绝,或以赐死而被刑,所慕所由异也。

孔子曰:自季孙之赐我千钟,而友益亲。自南宫顷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乎二子之赐,丘之道几于废也。

楚昭王召孔子,将使执政,而封以书社七百。子西谓楚王曰;王之臣用兵有如子路者乎?使诸侯有如宰予者乎?长官五官有如子贡者乎?昔文王处丰,武王处镐,丰镐之间,百乘之地,伐上杀主,立为天子,世皆曰圣王。今以孔子之贤,而有书社七百里之地,而三子佐之,非楚之利也楚王遂止。夫善恶之难分也,圣人独见疑而况于贤者乎是以圣贤罕合谄谀常兴也故有千岁之乱,而无百岁之治。孔子之见疑,岂不痛哉!

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昔者江水出于岷山,其始也,大足以滥觞。及至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风,不可渡也。非唯下流众川之多乎?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子路而出,改服而入,盖自如也。孔子曰:由,记之,吾语若:贲于言者,华也;奋于行者,也;夫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之,不能为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夫有何加矣哉?

夫仁者好合人,不仁者好离人。故君子居人间则治,小人居人间则乱。君子欲和人,譬犹水火不相能然也,而鼎在其间,水火不乱,乃和百味。是以君子不可不慎择人在其间。

(选自《说苑·杂言》,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A人B独C见D疑E而F况G于H贤I者G乎K是L以M圣N贤O罕P合Q谄R谀S常T兴U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刑,文中指我国古代的五种刑罚。前期说法不尽相同,后期指笞、杖、徒、流、死。
B.千钟,千钟的粮食,指优厚的俸禄。钟,可以作为量器,古代六斛四斗为一钟。
C.“子路趋而出”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D.“奋于行者,伐也”与“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李斯都对自己效命的国家做出了贡献,但有的封爵十世,有的受刑罚,这是各自的追求和走的道路不同造成的。
B.楚昭王召见并想任用孔子,子西对此持反对意见。理由是孔子本就贤能又有有本事的弟子辅助,这对楚国不利。
C.源头的水流和下游的水流不同,到了渡口,如果不并船,不避风,是无法渡过的。孔子以此告诫子路,要注意规避风险。
D.孔子认为,人们说话要合乎要领,行动要合乎准则,孔子不认同那些浮华的、有才智但流露骄矜神色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乎二子之赐,丘之道几于废也,
(2)故有千岁之乱,而无百岁之治。孔子之见疑,岂不痛哉!
5.想要人人和睦,社会和谐美好,为什么要慎于“择人”?请简要说明。
2023-06-30更新 | 29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吉林省白山市高三五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融荐祢衡,以为“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志怀霜雪,疾恶若仇,任座、史鱼,殆无以过,若衡等辈,不可多得”。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因召之击鼓,裸身辱之。融为见操,说其狂疾,求得自。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宴,衡乃坐于营门,言语悖逆,操怒,送与刘表。

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非融诛操,则操害融。而衡平生惟善融及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融、修皆死于操手,衡无由得全。汉史言其尚气刚傲,矫时慢物,此盖不知其鄙贱曹操,故陷身危机,所谓语言狂悖者,必诵斥其有僭篡之志耳。刘表复不能容,以与黄祖。

观其所著《鹦鹉赋》,专以自况,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又云:“彼贤哲之逢患,犹栖迟以羁旅。矧禽鸟之微物,能驯扰以安处。”又云:“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以崄巇。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又云:“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卒章云:“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以忘初。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

予每三复其文,而悲伤之。李太白诗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称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石,句句欲飞鸣。挚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此论最为精当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B.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C.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D.如云/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虽周旋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翼于众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得自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B.六翮,本指鸟两翼中的正羽,在文中以部分代整体,指代鹦鹉的翅膀。
C.“虽奋迅其焉如”与“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祢衡既才华横溢,又人品光明磊落,志向高洁,嫉恶如仇,是实属难得的人才,所以孔融才称赞并向曹操举荐他。
B.曹操虽然召见了祢衡,但祢衡对曹操的厌恶导致了他们两人不可能融洽相处,所以最终曹操将祢衡送给了刘表。
C.据汉代史书记载,祢衡虽然崇尚气节,为人刚直,但却言语狂放不羁,有篡夺大权的野心,所以刘表也不容留他。
D.(鹦鹉赋)中的鹦鹉其实就是祢衡的自况,他感叹自己的爵禄命运的衰微薄弱,但即便观难险阻也仍会不忘初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欲见之,衡素相轻疾,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2)衡为融所荐,东坡谓融视操,特鬼蜮之雄,其势决不两立。
5.作者认为李白的诗句评论祢衡非常恰当,那么李白是从哪些视角来对祢衡进行评价的?请分条列举。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实为郡。今王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果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改动)


【注】①甘茂,楚国下蔡人,秦惠王时至秦为将,秦武王时任左丞相。②三川,韩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以东,此处指宜阳。③公仲侈,韩国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通三川,指秦武王欲开辟一条能够行车通往三川的道路,是攻打三川的委婉说法。
B.“今王倍数险”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两句中“倍”字含义不同。
C.“天下不多张仪而贤先王”与《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两句中“而”字含义相同。
D.曾子,即曾参,文中甘茂借“曾子杀人”一事说明了“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道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欲出兵攻打韩国,命甘茂与向寿前往魏国结盟。甘茂至魏后让向寿归告武王:已与魏结盟,但希望不要攻打韩国。
B.张仪帮助秦惠王攻取巴、蜀、河西、上庸等地之后,天下人并没有因此认为是张仪做得更多,反而都称颂是先王贤明。
C.曾参的母亲最初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但因为不断有人前来报信,才最终相信并惊恐万分地“投杼逾墙”而逃。
D.甘茂久攻宜阳不下,樗里疾和公孙衍对此有异议,武王虽有动摇,最终仍派甘茂继续攻打,也算知人善任,言而有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②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
5.甘茂起初为何不想攻打三川?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2023-01-0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