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景公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北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选自《韩非子·难二》,有删改)

文本二: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注:①踊:刖足的人穿的鞋子。②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章A自吾B失晏子C于今D十有E七年F未尝闻G吾过H不善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责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过”含义不同。
B.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C.不肖,不才,不贤。与《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中“不肖”含义相同。
D.固,坚决,坚持。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中“固”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借齐景公询问市场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的时机,让齐景公明白了自己刑罚用得太多,于是齐景公减去了五种刑罚。
B.韩非子认为刑罚恰当不嫌多,不当少也无益。他认为晏子不去考察用刑是否恰当,而以用刑太多来劝说齐景公,是不懂法术。
C.齐景公延请各位大夫饮酒并以射箭助兴,景公射出一箭中靶,臣子齐声称好。齐景公索然无味,接着叹息一声,抛弃了弓和箭。
D.齐景公欣赏弦章之言,赐鱼五十车。弦章认为自己对君王的辅助没有在众人中见到成效,他秉承晏子流传下来的好品行,拒绝了赏赐。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
(2)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
5.古人认为弦章有晏子遗风,从这两则材料来看,弦章的“晏子遗风”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4-06-0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富弼知青州,岁稔而河朔凶,民东流。公以为,从来拯饥多聚之州县,人既猥多,仓廪不能供,散以粥饭,欺弊百端,由此人多饥死,疫疾随起,居人亦致病毙。是时方春,野有青菜,公出榜要路,令饥民散入村落,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使富民等级出米以待之。民重公令,米谷大积。分遣寄居闲官往主其事。问健吏募民中曾为吏胥、走隶者,皆倍给其食,令供簿书、给纳、守御之役。借民仓以贮,与流民约,三日一支,出纳之详,一如官府。比麦熟人给路粮遣归饿死者无几作丛冢葬之。其间强壮堪为禁卒者,募得数千人,奏乞拨充诺军。自是天下流民处多以青州为法。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刘晏以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纴,常岁平敛之,荒则蠲救之。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荒歉有端,则计官取赢,先令蠲某物、贷某户,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矣。议者或讥爱不直赈救而多贱出以济民者,则又不然。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赈给少则不足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又给多侥幸,吏群为奸,强得之多,弱得之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以为“二害”。灾沴之乡,所乏粮耳,他产尚在,贱以出之,易以杂货,因官之力,转于丰处,或官自用,则国计不乏;官多贱出菽票,资之粜运,散入村闾,下户力农亦能自免阻饥——以为“二胜”。

晏常言:“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可谓知本之论,其去桑、孔远矣!王荆公知理财,而实无术以理之;亦自附养民,而反多方以害之。故上不能为刘晏,而下且不逮桑、孔。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桑、孔:汉代政治家桑弘羊、孔仅,善管理国家政财。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比麦熟A人给B路粮C遣归D饿死者E无几F作丛G冢H葬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廪,又称府库,指用专为赈济百姓而设立的粮食仓库,与下艾“民仓”含义相同。
B.活,在文中属使动用法,与“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蕃”用法相同。
C.侥幸,企求非分。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的“侥幸”词义不同。
D.但,只,仅。与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但”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不赞同将灾民聚集在州县的做法。因供给不足,及分发粥饭时出现的各种蒙骗现象,会导致很多灾民饿死,并引发疫病。
B.富弼在赈灾时改变以往做法,灾后安置流民返乡,将流民中的健壮者招募、充实到军队中。天下流民聚集的地方多以青州为法。
C.刘晏日常密切关注当地气候和收成情况,在老百姓因歉收而陷入贫困之前,就及时将救灾的措施呈报朝廷,能谋事,有作为。
D.冯梦龙赞赏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的做法,不过和桑弘羊、孔仅相比还很落后,但远超在理财、养民方面表现不佳的王安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2)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
5.“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在赈灾过程中,富弼和刘晏如何发挥任人优势?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4-05-1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

崇祯元年召还,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专政,不能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

(节选自《明史·徐光启传》)

材料二:

《礼记·大学》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矣。”玄扈先生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此言食也。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此言货也。

(节选自《农政全书·农本》)

[注]①台官:钦天监属下的五官灵台郎,掌管推算日月食等事。②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主持编制《授时历》,为我国历法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③玄扈先生:徐光启自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光启A盖棺之B日C囊无D余赀E请优F恤G以愧H贪墨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擢,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与《陈情表》中“过蒙拔擢”的意思不同。
B.本,文中指根据,依照,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本”意思不同。
C.遗,文中指遗留,留下,与《过秦论》中“秦亡矢遗镞之费”的“遗”意思相同。
D.足,充足,完备。与成语“不足为训”的“足”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镐率军战败,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多次请求操练军队,以身体力行报效国家。徐光启在通州练兵时,条列十条奏议呈报朝廷。
B.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徐光启。徐光启回朝后,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来加强城防。熹宗认为他的主张很好,采纳了他的建议。
C.崇祯帝因日食之事,打算责备台官。徐光启举出元朝曾推算错误的例子并提出建议。崇祯帝下诏命人推算历法。徐光启任监督。
D.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如此解读生财之道:生产的人多,耗用的人少,指的是粮食。从事的人迅捷,使用的人适度,指的是财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2)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专政,不能建白。
5.徐光启曾说:“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他志于富国、强国的表现。
2024-04-01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辟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节选自曾国藩《劝学篇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
且书信A既详B则C四千里D外之兄弟E不啻F晤言一室G乐H何如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极短的时间。与《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的“须臾”意思相同。
B.假,借助,利用。与成语“狐假虎威”中的“假”意思不同。
C.竟日,从早到晚,一整天。与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的“终日”意思相同。
D.古文,唐时称先秦两汉之文为古文,后泛指文言写成的文章。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假于物”。
B.材料一中,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说明了积累、坚持和专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C.材料二中,朋友认为曾国藩猛火式做学问不妥,建议他搬家到城里,向师友学习。
D.材料二中,曾国藩认为学习要专一,每日都要打起精神,心无旁骛,否则一无所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辟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5.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求学方法,有哪些共同点?请从主要观点和论证手法两方面简要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年十五六时,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贞元十四年,以进士就试。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元和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十三年冬,召还京师。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十四年三月,元稹会居易于峡口,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材料二:

微之,古人云: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朝廷A文字之职B无不首居C其选D然多E为排F摈G不得H用其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袖,用袖子笼着,“函梁君臣之首”的“函”指用匣子装,两者用法相同。
B.禁中,也作“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素,指平时,向来。与现在所说的“我行我素”中的“素”词义不相同。
D.穷,文中与“达”相对。与《滕王阁序》“穷且益坚”的“穷”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干谒拜见顾况。顾况看了白居易的文章后,以礼相待,青睐非常。
B.白居易应考进士做官,章武皇帝察纳雅言,下诏令他入翰林院担任学士。
C.白居易上书议论政事,当权者憎恨他言辞尖锐,将白居易贬为江表刺史。
D.白居易通信交好元稹,二人互为知己,没有因为远隔数千里而中断来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稹会居易于峡口,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
(2)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5.结合两则材料,若为白居易撰写一则人物短评,请简要列出评价要点。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②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③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有删改)

【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B.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C.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D.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制诰,为掌管起草诏令之意,后用作官衔名。制,是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玺;诰,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后用以封赠。“知府朱孝纯子颖”中“知府”,知,是掌管、主持之意。
B.“序”,文体名。同《琵琶行(并序)》《滕王阁序》中“序”。“后序”犹“跋”,刊于卷末的序文。《短歌行》中“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吟”,《师说》中“说”均表体裁。
C.天宝、乾元、宝应,同“元和十年”“乾隆三十九年”,都是年号纪年法。一个皇帝可以拥有多个年号。“壬戌之秋”“是月丁未”是通过干支表述时间的方法。
D.《旧史》,指《旧唐书》。“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指《诗》《书》《礼》《孝经》《易经》《春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敏求只对李白的诗作进行了分类补注,没有考定诗作的先后次序。治学一向严谨的曾巩认为不妥,于是在得到诗集之后,又考订作品的先后次序重新加以编排。
B.李白因李璘的牵连被拘押,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李白罪过很轻,应当赦免,并向皇帝上奏章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同意,李白最终被判流放。
C.曾巩概述了安史之乱时期李白的遭遇与其悲壮的晚年生活。表面上是不加感情的叙述,但从选词炼字上,自能折射出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心态。
D.曾巩在后序中先后两次提到了《新唐书》,第一次指出《新唐书》中有关李白记叙的几处失实,第二次指出《新唐书》对李白的相关评价没有写明。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23-12-1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干《治学》)

材料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冕父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节选自《元史·王冕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久之A母思B还故里C冕买白牛D驾E母车F自被古冠G服H随车后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可译为“……的原因”或“用来……的方法”,此处为后者。
B.文,华美的花纹。此处与成语“文质彬彬”中“文”意思相同。
C.赡,富足,足够。此处与“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中“赡”意思相同。
D.听,听凭,听任。此处与“诚宜开张圣听”中“听”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干鼓励读书人迎难而上。因为难而懈怠,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不正确。
B.徐干强调志向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这和“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观点契合。
C.王冕幼时酷爱读书。父亲叫他去田地放牛,他偷偷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边读边记。
D.王冕在寺庙通宵诵读,环境可怖,他却恬然自安。由此获得韩性赏识,被收作弟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2)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5.读书人想要学有所成,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做?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12-09更新 | 31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哙传》)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臣震A恐B不见臣等C计事D顾E独与一宦者F绝乎G且陛下独H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是对刘邦的尊称。“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之一。
B.祖,帝王的谥号。从汉代开始,凡创业的国君死,其谥号称为“祖”。如汉称刘邦为汉高祖,唐称李渊为唐高祖。
C.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樊哙被赐封舞阳侯。
D.参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文中意思是,樊哙担任刘邦的警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鸿门宴》中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却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5.《陈涉世家》中,陈胜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就是:“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天生就是好命、贵种吗?”)的呐喊。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文印证了陈胜的说法,请简要说明。
6.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既东郑;又欲肆其西
B.浩浩如冯虚御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C.距关,毋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D.越长城之;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当道者
7.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大王来何操?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夫晋,何厌之有?
C.客有吹洞箫者
D.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023-11-28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爱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
C.“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
D.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2)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三代之亡,非法亡也,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迹,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曰: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

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怨长。明王理人,不知所好,而知所恶;不知所归,而知所去。使人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

(节选自《反经》)

材料二: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此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

【注】①山东:七国除秦外,韩、魏等六国地皆在华山以至殽塞诸山之东,故曰山东。②小国:此指魏国。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乱弱者A亡B人之C性也D治E强者F王G古之H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管理、统治的意思,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意思相同。
B.劝,文中是勉励的意思,与成语“断织劝学”中的“劝”意思不同。
C.法律,古代的刑法及律令,与现在的国家或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有所不同。
D.民望,文中指民众埋怨,在其他语境中有时也可译为人民的希望或榜样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经》中认为夏、商、周三代消亡,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执行前代圣君的规章制度,强调了合适的执法者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B.秦国彰明法度,严格刑罚,最终使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尊贵;而韩、魏等六国群臣不行正确的治国法术,谋私营利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
C.越王勾践先前轻信龟甲占卜来与吴交战,战败被俘;后来回国后他抛弃龟卜,彰明法度,最后活捉吴王,显然想通过鬼神保佑是其亡国被俘的主要原因。
D.君主一旦错误地奖赏臣子,就会令臣子抱有侥幸心理,使得功劳不被看重,也会令国家财力逐渐匮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
(2)此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5.两则材料提到的统治者刑罚失当会带来什么弊端?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