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6 道试题
1 . (《乡土中国》题目)根据《乡土本色》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C.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材料二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是认为西方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捎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

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次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B.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C.微信是通过私人联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D.《红楼梦》中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在贾家失势时,避之如恐不及,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理论中的伸缩性。
2.根据材料二、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靠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D.“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A.《弟子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B.《论语·学而》:“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正律》略曰:“杀人者诛,籍其家及其妻室。”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2023-05-01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二模(毕业班联考二)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节选自《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____________。(限5个字以内)
2.在《乡土中国》中,《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在阐述观点概念时引述了若干儒家言论,请将相关儒家言论与论证目的进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________________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

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库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________________

①伦理道德的基础在血缘关系。

②团体道德的缺乏体现在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③仁是各种私人道德关系的总和。

④差序格局中的道德是由“己”向外推的,推的过程有各种路线。

2022-11-16更新 | 2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杨村宝坻蓟州芦台静海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名校
4 . 补全下面对话,不超过100字。

欧洲学生:在中国,每个人都用微信“朋友圈”吗?

中国学生:是的,几乎每个人都在用。

欧洲学生:“朋友圈”的规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只能在亲友间可见,而且评论必须在互为好友的人之间才可见。在国外,我们更习惯于广场式的社交软件。

中国学生:那我就用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基层结构特点的分析来解释这一现象吧。______

2024-01-09更新 | 23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母子关系,生物性和社会性似乎是不易发生差异的。在我们的旧法上还有一种规定就是:非婚生子女与其母之关系视为婚生母子,毋须认领。这是说,母子的生物关系是明显的,所以不必经过法律手续,就可以确定其社会性的母子关系。事实上,连这明显的母子生物关系,在过去的旧时代,也有时会被有意抹煞,不承认是社会性母子关系的基础。读过《红楼梦》的人自然记得那个女儿不认生母的故事。在她当家时,明白地向生母说,要她不要弄错了,自己是王夫人的女儿。而王夫人尽管心里疼她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可是她对于这个女孩儿和那个不争气的小子在名分上依旧是母亲。在社会关系上,她得公平地待遇所有的儿女,不论是自己生的还是别人替她生的。熟悉中国大家庭的人自能用亲自见过的事实来证实这类以婚姻关系来抹煞生物关系的情形。

(取材于费孝通《生育制度》第三章婚姻)


(1)文中加点儿的“女儿”指的是谁,她的人生结局如何?
(2)文中“两个孩子”分别指的是(     
A.迎春宝玉B.元春惜春C.宝玉惜春D.元春宝玉
(3)这一故事说明的道理,错误的一项是(     
A.母子关系很复杂,有生物性意义上的也有社会性意义上的。
B.《红楼梦》中的这个“女儿”缺少亲情,因而不认自己的生母。
C.在《红楼梦》那个时代,母子关系的生物性有时得不到承认。
D.王夫人作为正妻,她丈夫贾政的孩子都必须把她当作“母亲”。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

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网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D.梁治平认为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通过与西方“团体社会”结构相对比,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其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并丰富《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入则孝,出则悌。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 . 结合语段,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节选自《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2023-11-14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

8 . 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完成下列各题。

1.某中学“萱草雅舍”准备在武清区艺术节上表演话剧《红楼梦》,张瑛带领的编剧组与李绛带领的演员组正在积极筹划准备。张瑛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雨村判案B.元春省亲C.探春理家D.香菱学诗
2.林黛玉的扮演者李绛需要向武清区戏剧团租借一套戏服。戏剧团现有大红、纯白、淡绿三套戏服,你会建议她选择哪一套?请选择并说明理由,要求:阐释色彩内涵,解说黛玉形象或经历。
2023-03-25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杨村四中、黄花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9 . 下列表格中是曹雪芹《红楼梦》中6个人物的“别号”,请你准确写出他们各自都是谁?
①枕霞旧友②潇湘妃子③稻香老农
④蘅芜君⑤蕉下客⑥怡红公子
2024-01-21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10 . 下列谚语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D.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