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0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面各句中“烛”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苍山负雪,明天南B.昼短苦夜长,何不秉
C.名高天下而光邻国D.夫日,兼天下
2023-01-15更新 | 596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我国古代的官职名,战国时期“司马”为武职,专门纠察军队队列秩序。
B.我国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C.“参乘”又写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古代四匹马拉的车。
D.“再拜”是古代一种相对隆重的礼节,在表示郑重呈献某物或接待某人时,行多次的叩拜礼。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我们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

②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柯灵《乡土情结》)

③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费孝通说“终老是乡”,柯灵也说“返本归元”,但苏轼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否矛盾?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深巷里的老墙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蘩,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蘩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肄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取材于梁衡同名散文,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既是一种艺术,其美是有层次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是作者的主观境界,是别人无法替代创造的。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观念……第三个层次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冷静的思索,使读者在经过一番景的陶醉、情的激动之后,静思其中之理,并悟出宏观之道。

(节选自梁衡《掌握这三个层次,写出优质有深意的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洇(yīn)染,皴(cūn)法,酒肄(sì),芊芊(xiān),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字形书写都正确。
B.文章先整体描述墙的变化与特点,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的细部刻画,点面结合,详略相宜。
C.文章第④段中介绍了植物学“打方”的方法,是为了突出生长在墙体上的植物的丰富多样。
D.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
E.结尾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
2.请简析第③段中学画的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的原因?
3.本文④⑤⑧段,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花草、苔藓等植被,对此你如何理解?
4.文章围绕“墙”展开叙述,请结合文本概括“墙”的特点。
5.请依据文本二中“哲理之美”的观点简析文本一中作者借“老墙”表达的哲思。
2022-04-09更新 | 449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教学总结性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接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客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根据房间的布置,下列对所居主人及相应居住地名称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薛宝钗   蘅芜苑B.探春   秋爽斋
C.贾宝玉   怡红院D.惜春   暖香坞
2023-04-28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
6 . 整本书阅读。
(1)下列关于《红楼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可卿死前托梦给凤姐,提醒凤姐“盛极必衰,月满则亏”的道理,指出贾府气数将尽必将衰败,提醒王熙凤居安思危,尽早预备衰败后的事宜,并具体指出了可行的措施。
B.贾珍引着贾政众人入园。一路上佳境叠现,贾政命众客拟写匾额对联。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也颇现才情,奈何贾政始终不合心意,呵斥贬抑不断。
C.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后来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黛玉自比为莺莺。
D.元春省亲之后,担心贾政使人封锁,便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宝钗住了蘅芜苑,黛玉住了潇湘馆,探春住了缀锦楼,宝玉住了怡红院。
(2)下列《红楼梦》中的判词与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C.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姐)
D.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贾探春)
2023-04-28更新 | 36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蔡婆婆与窦娥是婆媳关系,刘邦与项伯“约为婚姻”。《红楼梦》中与这两种关系相同的是(       
A.王夫人与王熙凤;周瑞与冷子兴B.王夫人与王熙凤;贾珍与秦业。
C.邢夫人与王熙凤;贾珍与秦业D.邢夫人与王熙凤;周瑞与冷子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背上的少年

王若冰

少年想逃走,他为此做了足足半年的准备。

阳光照在大地上,红土地便色彩缤纷起来。少年觉得自己的体温正在火速地上升,他的脸很烫,汗很快就淌下来。他用手胡乱地抹了一把,手上立刻黏糊糊,湿漉漉,他觉得整个身体都被太阳烤得失去了知觉。

少年听到一声野马的嘶鸣,而后是逐渐清晰的马蹄踏在沙土上的声音。少年望着远方。在葱郁的树林里,树林中间的草地上,是野马的天堂。它们奔跑在草地上,它们驰骋在树林之间。少年抬头看看天,光线在树叶之间,在马与马之间,在树与草之间来回跳跃,形成了一道道斑驳、灿烂而又奇特的光景。

那一瞬间,少年的心立刻就灿烂起来。

少年又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不由得有些伤心。

这时,一辆越野车停在了离他十几米的土石路边。很快,车上走下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他冲少年招招手,用典型的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说:小伙子,你好。这里离加油站多远?

少年用手指了指西边,说:在那个路口的拐角处。我不知道究竟有多远。

中年人的脸上浮现出一缕忧虑,说:哦,真糟糕,我的车要没有油了。

中年人很沮丧地摇头叹息。

少年问:你要去哪里?

中年人说:我要穿过中部沙漠,到达尔文去,我边走边看,游玩而已。你,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少年说:我的家在这里。

中年人说:那么你的家人呢?你爸爸妈妈呢?他们有车吧?他们有没有多余的汽油?

中年人的目光满含期待。

少年说:我们家没有汽车。

中年人惊讶地说:没有汽车?那你们不出去吗?你们不去购物买食品吗?

少年说:我们住在山洞里,我们在森林里会找需要的食物,我们不需要出去。

中年人仔细地看看少年的脸,说:对对,我忘记了,你是土著,这是你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可是,外边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你还这么小,难道你还要继续像你的祖父辈一样,在山洞里过完一辈子吗?你真的不想出去吗?

中年人说了再见,坐上车,又摇下车窗探出头对他说:我要去看更美的世界了,年轻人。然后,车一下开出很远。少年望着车渐渐消失,他觉得似乎失去了什么。那匹枣红色的野马看到他,嗒嗒地走过来,用头蹭了蹭他的脸。少年将脸贴在枣红马的脸上,无声地流泪。几声清脆的鸟鸣划过天际,少年拍拍马,一跃而起,跳到了马背上。

枣红马一声长鸣,带着少年朝红土地奔驰。

少年的眼前浮现出很多画面:他从出生就一直居住的山洞,父母和他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在山洞中生活起居,生活得很原始。少年记得有几次,有人来让他们去生活更方便一些的村庄住,他们说那里有学校,孩子们可以上学,有超市、加油站、医院等。少年听得津津有味,但是父母却一口拒绝了。父母说:不去,这山林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世界,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为什么要离开呢?少年望着父亲那张黑黝黝的脸、那一头卷在一起的乱糟糟的头发,又看看母亲,母亲的头发也打着卷儿,黏糊糊地披散在头上。少年很迷茫,少年就想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少年爱山林树木、野马与草原。但是,少年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如野草一般在心头滋生、疯长。

枣红马奔驰在草原,又来到红土地上,一直向南而去。少年骑在马背上,思绪随着马蹄声飞得越来越远。

那天,少年很晚才回到山林,回到山洞里,他看到一家人已经横躺竖卧地在山洞里睡着了。少年却睡不着,他不知道中年人是否找到了加油站,他在想外边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一夜,少年睁着双眼,一直到洞外射进丝丝缕缕的光。

天亮后,少年离开了山洞,离开了山林。

少年骑上枣红马,一路向南。枣红马奔驰了一程又一程,少年历经磨难,彻底走出了山洞,来到了墨尔本,在这个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色彩缤纷的城市里,开启了另一段生活旅程。

20年后,那个马背上的少年在墨尔本活出了一片新天地,娶妻生子,住起了别墅。偶尔,与妻子、儿女讲起山林里的时光,他总是能听到一阵嗒嗒的马蹄声在耳边响起。

儿子此时已如彼时的少年,他说:爸爸,你小时候的生活可真幸福啊!

已经是中年的他一愣,问:为什么?

儿子说:山林里多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树有鸟有草原,有各种动物,还有那么多野马,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

儿子满脸的羡慕。

他一愣,耳边再次响起嗒嗒的马蹄声,仿佛那匹枣红马正在向自己跑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8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马背上的少年”为题,既点明了小说主人公,又给人带来遐思,让人联想到少年的雄姿英发。
B.文章开头独具匠心,“为逃走做半年准备”既自然引出下文,交代少年出走的原因,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中对山林之景的描绘,既呈现出少年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与后面儿子所说之语形成了鲜明对比。
D.本文多次出现了“枣红马”这个形象,它与少年关系密切,既是少年逃离山林的方式,又是其情感载体。
2.小说中画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少年”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9 .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充满羁旅怀乡的思绪,是东汉中后期士子们远离故乡的现实写照。
B.王勃《滕王阁序》、苏轼《赤壁赋》、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全都是记人、记游的名篇。
C.《琵琶行》是唐代的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作者的人生遭际。
D.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重点批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等文风问题。
2022-02-19更新 | 42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名著。
(1)根据《乡土中国》相关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村落内部,人们重视口头承诺。
B.乡土社会多数人不识字,是因为不需要。
C.乡土社会经验很重要。
D.乡土社会人人安居乐业,没有矛盾。
(2)根据《礼治秩序》相关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中性词,并不意味着仁慈、文明,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B.维持“礼”的力量是传统,传统的有效性是基于乡土社会生活定型。
C.乡土社会,既不是无法的社会,也不是法律社会,而是礼治社会。
D.“礼”也像法律那样是通过外在力量强制施加的,人不能主动服从“礼”。
(3)下列各项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本色》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是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C.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
D.费孝通认为,中国的乡土社会没有团体,西洋社会是有团体的。
2023-09-01更新 | 32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