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深处是老家

走过那弯弯的河堤,在芦花村六组的路口下坡,是一条两边长满白杨树的小路。小路的尽头,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松滋河;白杨树林尽头,小河边上,有一间破旧的瓦房。这瓦房,据说是当年在这块种地的老李头留下的,老李头无儿无女,他过世后,这房子就一直废弃着。现在这瓦房里住着我的婆婆——杨玉兰。

婆婆原先不是这边的人,是河那边杨家垴的姑娘。年轻时在河边洗衣服,识得芦花村的打渔郎曾哲友,眉目传情,芳心暗许。

因为河两岸长久以来的土地之争,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问题,有一个大家都默许的潜规则——不可通婚。那曾哲友,也是血气方刚少年郎,拒了家里安排好的亲事,撑着一只小渔舟,随波而去……

后来有人说,他的渔船翻了,五大三粗的个头被大鱼给吞了。还有人说,他撑着小渔船,搭上了人家的大船,到了上海,做起了买卖,成了有钱的大老板。

且不说他,这人再也没出现过了。

河那边的杨玉兰,家境不错,读过几年私塾,不说是大家闺秀,也算得上是小家碧玉,偏偏心随那打渔郎去了。杨玉兰有点小性子,过了适婚年龄,不想给家里添堵,卷了几件衣裳几本诗书,在冬季河水枯竭的时候,半摸半趟地过了那条河,到了河这边,过了大半辈子。

这些故事,也是我零零星星从别人那儿听来的,婆婆从未对我提过。

婆婆其实也不是我的婆婆,我是婆婆捡来的孩子。不知是生来瘦弱难养,还是女孩遭嫌弃。婆婆把我捡来的时候,是深秋,河边芦花开得最盛的时候。

当时婆婆正在砍芦苇杆子,准备回家扎晒花帘子。听见我嘤嘤的哭声,先是一惊,随后慢慢扒开深深的芦苇丛,在芦花深处发现了我。我躺在一只旧的竹编篮子里,身下垫着一件红被褥,小脸已经皴得很难看。

婆婆丢下镰刀,在裤子上拍拍双手,小心翼翼地把我搂起来,亲我,抚摸我,像是在芦花地里捡起了一颗珍珠,我笑了。

婆婆养了两头羊,我是喝羊奶长大的,婆婆还有一亩七分地,种点杂粮和棉花。

我们住在村子的最远处,好像与世隔绝,好像世外桃源,无非是日子艰苦一些。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也是上不起学的,婆婆便教我读诗写字。竟然不是从一二三写起,而是先学写名字玲珑,太难了,学了很久很久。

春天的时候,我与婆婆一起种棉籽。三月底的时候便开始培土,小河边有很多好的土,用小板车拉到我们的田当头,堆好。

婆婆便用一种叫栽钵器的东西,插到土堆里,再提起来,用脚一蹬,一个圆圆的实心土筒子就掉了出来,顶上还有一个窝窝,那儿专门用来放棉籽,这个圆土筒子叫营养钵

婆婆年纪大了,一天蹬不了多少个,好在我们的田也不多。婆婆蹬,我就摆,把营养钵们摆成小方阵,然后将买来的棉籽一粒粒放进窝窝里。直到每一个窝窝里有了一颗棉籽,婆婆就用一些碎土,在小方阵上铺上薄薄的一层,为了保暖,最后还要给它们架起塑料薄膜,夜晚的时候密封起来,边上用土或者砖压住,早上气温升了后,掀开塑料薄膜,让它们呼吸。

我每天蹲在田边等那些棉籽发芽,它们发芽了,就可以移栽到大田里,再慢慢长高,再开花,结棉桃。等棉桃相继炸开成雪白的棉花,便已经是金秋十月了。

婆婆说攒够了钱就送我去学校,而那时候我已经快十岁了。但上不上学的,对我来说真没多要紧。那些在土地里学到的东西,夯实了我一生的力量。

我小的时候,婆婆总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比如她说大青虫和蛾子是庄稼的攻击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春天,守护好了春天,米缸才能满满的。她说棉花是天上掉下来的星星,我们采集星星去卖钱是很有趣的事。

寒风刺骨的时候,她推开我们那吱吱呀呀的木门出去搬柴火进来,还要说一句:好尖好尖的风啊,辣得脸疼!我就不明白了:风是看得见的吗?是有形状有味道的吗?为何不仅是尖的,还是辣的?

长大后,我发现,她真是天生的诗人啊!她的诗意,她不切实际的浪漫,在悲苦的一生里竟然越活越浓烈,继而影响了我。

深秋的时候,地里没什么活了,婆婆便在河边静坐,抽叶子烟,时不时敲一下烟锅。望着小河流去的方向,河对岸是她的老家,她却一生没有再跨过去。那岸边的芦花都开了,轻轻盈盈的,随风摇摆,沙沙沙。

我越来越大,她越来越老。我用采集星星挣的钱去上了学,由于她教我的很多字,还有许多的生活基础,追到同龄人竟也没有那么难。

等我念到大学,不用她种地供我了,我做家教,勤工俭学,寒暑假打工,我可以养活婆婆了。但彼时的她也是八十有余,已到暮年。开始耳背,与她说话要用吼才能勉强听得见。

婆婆,你说我是你捡来的,真的假的哦?

你是芦花变的,小妖怪夹的。她又开始胡说八道。

婆婆,他们都说你在等一个人,他是谁呀?

我不止一次打探她年轻时候的秘密。

婆婆好像没听见,呆呆地望着小河流去的方向,吧嗒了一口叶子烟。她的脸已经皱得像当年被遗弃在芦花地里的我了,但眼里还有光,大概便是那一丝光,支撑着她这一生的浪漫,这一生的诗意,这一生的等待吧!不然她为何为我取名玲珑呢?玲珑骰子安红豆,这是入骨的相思啊!

我们都没有说话,风吹芦苇,沙……沙……沙……

(节选自农视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大家都默许的“潜规则”毁掉了一桩本该美好的姻缘,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两岸土地之争的激烈,矛盾的不可调和。
B.“杨玉兰有点小性子”,这“小性子”写出了婆婆的任性与执拗,也是导致她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
C.“在土地里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劳动的本领,也不乏直面生活艰难的信心与勇气。
D.“我”称婆婆是“天生的诗人”,指生活中的婆婆在有意无意间表现出的诗人素养,如婆婆口中的风有形状还有味道。当然,还有不切合实际的浪漫。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讲述婆婆的故事,娓娓道来,不徐不疾,亲切自然。
B.小说成功刻画了婆婆这一大胆追求爱情、执着坚守的鲜明形象,感人至深。
C.曾哲友撑小舟随波而去,人们的传言以及这个人再未出现过,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想象的空间。
D.小说里画横线句子中的“老家”,婆婆却一生都没有再跨过去,在表现婆婆决绝的同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些许的悲凉。
3.小说两次写到婆婆为“我”取名“玲珑”,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其作用。
4.与孙犁的“诗化小说”《荷花淀》相比,《芦花深处是老家》同样注重诗化意境的营造,请结合小说进行赏析(至少两处)。
2024-04-23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阗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B.德略莫夫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对自己的遭遇感到绝望,他伪装嗓音,假称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来看望他们。
C.被当做客人与父亲握手时,德略莫夫虽然想到的是“小时候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手,但内心仍是温暖激动的。
D.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待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原因包括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勾画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吃饭时母亲留神地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伏笔。
C.小说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如开头和结尾以第一人称视角增强抒情性,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故事全貌。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3.小说中的“我”除了是故事的叙述者,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4-0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行散记

雪松

1

人心也许就是这样一幅图景:千里戈壁,遥无人烟。我们幽灵一般的潜行惊动了什么——没有褪尽黑暗的碎石块,被荒寂收走灵魂的枯草、拴在火车尾部的异乡的太阳。

这天地在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呢?

从拥挤到日渐稀疏的车厢里,我们停止了那属于庭院花露的闲聊——那种闲聊的气质来自中原。我们安静下来,不由自主,似乎受到逼迫。

2

列车驶过长安的时候,在进入河西走廊之后,汉语中我只找到三个词组可以状物:戈壁上弥漫的荒凉、天地间倒悬的空寂和对于人的怀念。

3

祁连山的身影映入车窗的时候,我在内心里惊叫出来——这就是祁连吗?这就是在中学课本上狂舞着漫天风雪的祁连山吗?它一点也不高大,也没有呼啸之声,它只是顺着列车西行的方向逶迤着,远远望去一脉黑皴皴的模糊。似乎没有主峰,只有参差错落的山脊。

4

天又亮了,①车窗外的光亮寒冷着,逐渐强大起来。不会轻易地有树,因为不会轻易地有村落。而一旦看见树,哪怕几棵萧疏瘦弱的小树,就会看见哪怕是只有几间房子的小村落蹲在树下。树和村落之间有着那么宝贵、那么让人感动的相依为命。有了那几棵树(尽管还没有返青),那干瘪的、仿佛被这个世界遗忘了的寂寞的小村落;就有了一丝生气、一丝活泼,就有男女出出进进,就有了一些鸟鸣叫出的乐音……

我的眼睛盯着偶有的树和村落不放,直到看不见。寥廓的黎明中,天蓝得让人晕眩,眼光中没有一丝杂质。黎明刚过,阳光就把眼睛刺得有些麻辣的痛。

5

在由酒泉向航天城行驶的途中,我们有过一次紧急的停车,因为看见了水—-在年平均降水10毫米的河西走廊看见水,全车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叫出声来。

明晃晃的溺河自祁连山的方向向北流淌,注入内蒙境内的湖泊——黑海。河水并不浩大,河床也很浅,然而那河水却有着惊人的魅力:②它清得发蓝,有着玛瑙的幽深。白色的浪花像玉一样纯洁、剔透。掬一捧在唇边,那种含着绝域之气的冰凉,立刻将五脏六腑清洗得干干净净,仿若自己已净身离开尘世。

我向当地的朋友询问河的源头,他的手指向河水流来的方向,并说出祁连山的名字。在这里已看不见祁连山的身影,看不见被我忽略了的山峰上隐隐的白色——那常年不化的积雪。看着溺河水在沙砾碎石间顽强地流淌,以一种无可拂逆的力量一直向北、纵贯甘肃全境,我似乎明白了祁连山的静默和深沉——大山就是大山,大山的力量在于,它总是在无言中长久地对大地产生深刻的庇佑。

6

对于树亲近的渴望再次强烈起来。我们弃车步行去拥抱远处一小片林地,仿佛它是在劫难中残存下来的,像一个孤儿。

这里集中地立着几棵柳树、槐树、沙枣树,还有几棵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它们从少年课本的记忆里退回到真实的存在——深入戈壁两天,正是它们唤起了我对于生命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一种珍惜的兄弟般的情感。

然而,它们是干灰枯黄的。时值四月末,在我的家乡早已是翠影婆娑的树,在这里,在它们憔悴的树于和枝柯上,却看不见一点绿的迹象。天空没有风,蓝天下白杨细瘦的枝干手臂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仿佛仍受着惊吓,仿佛那一场又一场裹着沙石的狂风并没有远去、消失。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它们并没有死,它们会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干渴里一点点地活过来。春秋一度又一度,它们就是这么做的。我徘徊在每一棵树前,我听到了那来自树干内部的努力之声——艰难然而顽强地发出绿来。

7

胡杨,又名异叶杨,胡桐。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青海、新疆。它的名字,是和最为干旱恶劣的生存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置身戈壁荒滩里的胡杨林中,我被它的顽强彻底震撼了。我不能想象它如何生存下来,据说,胡杨能生长千年,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它的存在就是一个神话,看见它,就有一种拜谒的感觉。

胡杨是不能“成材”的。它扭曲的枝干弥漫着一种恐怖、惨烈的气氛——经历无数同狂风砾石的搏斗,它痛苦的肢体留在蓝天下,每一枝每一叶,都留下了它不屈挣扎的痕迹。

没有一种树能像胡杨一样,成为卓越的精神生命的象征。面对胡杨林,我重温了久已不在心中的尊敬的情感。

8

清明刚过,东风航天城烈士陵园里一座座墓碑前,还摆放着花圈,没有褪色的花束和祭奠的酒杯。它们从千里万里四面八方被一颗颗思念的心带到这荒凉的戈壁深处。在墓园的不远处,是高耸入云的卫星发射架、蓝天和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梦想。航天城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建设,第一代航天人是从朝鲜战场上撤下来的将军和士兵,他们一头扎进茫茫戈壁深处,隐姓埋名,消失在千古荒凉里,许多人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关山万里,有许多人长眠在这里,因为无法把遗体运回家乡,甚至有许多战士的家人,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已长眠在此。

俯看着一块块石砌的墓碑,这里有许多名字,有将军、士兵、工程师、炊事员、卫生员——这些名字我都不熟悉。然而,在这偏远荒漠里,这些陌生的名字却异常地亲切和温暖,因为我仿佛看见,在遥远的地方,在梦中的故乡,他们的亲人仍年复一年地守候着他们的讯息。而在那一块又一块没有花束,没有酒杯的墓碑前,我停下来——这些万里征战,再未回过故乡的战士,也许连思念他们的亲人也已离开人世,那么,就让我——这万里之外的过客,替他们深深地鞠上一躬吧!

9

我徜徉在深夜的星空下,独自了望长天。我不思念什么,我什么也不能想。千里万里,人与人、人与故事,似曾相识,再难相逢。这是一块属于“告别”的土地,在这里的告别,仿佛重回了远古年代的传奇。④大呼一声,万里广漠,我喉咙里发出的声音能传多远?两行热泪,不知哭向谁。

我仿佛也在同自己“告别”。

(节选自《散文选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安静下来”“似乎受到逼迫”是受到进入西部后看到的荒凉、空寂和人迹罕见的戈壁景色的影响。
B.作者没有看到中学课本中“狂舞着漫天风雪的祁连山”,内心发出惊叫,感觉受到了欺骗。
C.在河西走廊看到水让作者感到惊喜,那纯洁、剔透,那顽强不可拂逆的流淌的水令作者心生感触。
D.作者对墓碑上的将军,士兵、工程师、卫生员等人的名字并不熟悉,但是他们的精神让作者心生敬佩。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光亮寒冷着”,将描写触觉的词用来写视觉的“光亮”,突出其冷的凛冽。
B.句子②中“玛瑙”一词,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溺河河水的清澈碧绿,魅力惊人。
C.句子③中的引号表示否定讽刺,胡杨在与狂风砾石的搏斗中扭曲了枝干,无法成材。
D.句子④写“我”的大呼一声不知能够传出多远,但依然能够体现“我”的敬仰之情。
3.作者说“深入戈壁两天,正是它们唤起了我对于生命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西行·奉献·崇敬;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2-2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婉约,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B.“眼前直下三千字”,并非真能一眼三千,而是说又快又多,意在表现诗人如饥似渴的情态。
C.颈联善用比喻,将“观书”比作“活水源流”“花柳逐新”,新颖独特,形象生动,妙写观书之作用。
D.尾联以终日无所事事的富家浪子反衬诗人求知欲望的强烈,并且与首联的“相亲”遥相呼应。
2.除了比喻,诗人还用一系列巧妙的方式逐步告诉我们如何读书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02-2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乡记

江子

①我的伯父曾水保在赣江以西是个颇有些名声的农民。他是我的故乡下陇洲村老曾家庆字辈的老大,是村里管着电力的师傅,是掌握了多种生活技能的能人……反正,是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离不开的一个人。

②可伯父还隐藏了另一个身份。他家的箱底,还压着属于他的一张中专学校的文凭。他是怎么从一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变成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的?

③五十多年前,高中毕业、心智过人的伯父,考入了一所地区主办的四年制中专学校。在四年的时间里,伯父担任了学生会文体部长之职,并且品学兼优。对这样优秀的学生,人人都认为会有一个好前途在等着他。据说已有消息传出,学校有让他留校的打算。即使留校不成,他成为县农业局技术干部也是毫无悬念的事。那时正当少年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伯父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正是国家基层最需要的人才。

④可是伯父做了一个让无数人无比遗憾的选择,回家当了农民。究其原因,乃是伯父有一个极其迂腐固执的过继父亲。我应该称为大祖父的伯父的过继父亲理由可笑至极——延续香火、儿孙满堂。伯父稍有不从他就以死相逼。摊上了这样的父亲,伯父还能怎么样呢?

⑤有着忠孝传统观念的伯父只有回乡。这个学习优秀的中专生,也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手,抄犁打耙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他像个真正的农民那样,在田地里肩挑手提,挥汗如雨。

⑥可只有伯父知道,他没有一分钟忘记自己是一名读书人。他发现他依然是那个执着向往着远方、愿意到更大的世界建功立业的人。那种老死山乡的活法,他以前没有,以后也不想有。伯父经常在月光下走出排灌站,看着不远处那条进出村庄的唯一的路。它如此简陋,坑坑洼洼。它两旁的草丛污秽而蓬勃。可是在伯父眼里,它是可以将他射向远方的一支响箭,是可以渡他到理想彼岸的一根苇草。它的不远处就是繁华的小镇西沙埠,也是千里赣江的一个古老码头。那里岔道众多,可以通往县城、市府、省城,乃至无数有名和无名的远方。

⑦之后的日子,在人们的印象里,伯父十分坦然地接受了在家乡当一名农民的命运。他全力投入对一大家子人生活的照料之中。伯父还全力介入村庄的大小事务之中。他是个读书人,在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村子里,他的作用无可替代。在人们的眼里,他多像古老部落里的酋长:个子高大魁梧,皮肤黝黑,目光坚定,具有强大的道德自律力与场面驾驭力。他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比他辈分大的和与他同辈的人都称他为“老大”。

⑧岁月无情,转眼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伯父已是古稀之年的人了。伯父以为依他这样的年龄,此生应该再也不会与远方有何瓜葛,却不料,远方正式向他发出了邀请,命运再次给了他出走的机会。

⑨这样的机会乃是拜与伯父年轻时不一样的新的时代所赐。随着改革与开放的渐次深入,人们纷纷走出村子,奔向异乡的城市。原本人声鼎沸的村子,顿时变得寂寥起来。伯父的兄弟和儿女们纷纷劝说他到县城生活。伯父思索了一番决定成行。通往城市的那条路本就该是他的路。那座村里无数人抵达的城本就该是他的城。他想,晚年的出行机会,不过是命运给他的一次迟到的补偿。

⑩伯父挑了个黄道吉日,租了一辆面包车,和伯母一起踏上了通往县城的路。车开动,他打量着车窗外的世界。那是他憎恨又感恩的乡土,是曾经贫困潦倒却又人声鼎沸、生机勃勃的生命场,是他心怀不甘却又无怨无悔为之服役的灵魂居所。如今,它已衰老。

伯父与县城有了一段蜜月期。几个在城里居住的女儿女婿,会隔三岔五地来探望他们。过去曾患难与共的兄弟们,现在经常以做寿、孙辈生日等理由聚会,说着家长里短的闲话。伯父还有了与他中专的同学往来的机会。他们有的当了县长,有的当了局长,也有的做了技术专家。现在他们都已退休,时光消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他们似乎重新回到了当年的课堂。

可是蜜月期并不长久。伯父慢慢感觉到哪里不正常。他越来越没有精气神。起先他埋怨的是堂哥的家在五楼,每天上下楼让膝盖吃不消,自己在村子里住平房就不存在这种问题。然后他感到他的内心被一种叫空的东西占满了。那是一种类似于被虫子噬咬的难受感觉。那是一种无所事事、一无是处的空,一种寄居他乡、形单影只的空。虽然有那么多熟悉的人,可是伯父依然感到空虚和孤独。他发现在城里的自己对每一个新的一天都不抱期待。

伯父决定离开县城,回到赣江以西的家乡。他的兄弟、儿女都无法说服他。回家的消息传出去,他们家就重新恢复了热闹。那些家里老鼠咬断了电线的人来寻他,婚丧嫁娶挑选吉日吉时的人来寻他,打工挣了钱在家里盖房要选个好风水的人来寻他。大年初一,他坐在曾家祠堂的首席位置,面前是摊开的族谱。烛光摇曳,香烟袅袅,鞭炮声不断,他在人们恭敬的目光里,郑重地手执毛笔,把去年曾姓新出生的男娃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书写在族谱相应的空白处。这几乎是村庄最为庄严的时刻。

伯父走在村庄的屋头巷尾。他已经老了,走路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他的背驼了不少,可他的脚步是有劲儿的,那是走在自家地里的感觉。他的表情也不再是城里居住时的恼惶虚弱,而是有着老酋长巡视自己领地时的坚定与慈悲。

他知道,不管那些离开村庄的人走得有多远,离开时怀着怎样的决绝,只要村庄还在,他们最终都会回来。这里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埋下祖宗、存放族谱、记录血脉缘起与绵延的地方。他留守在这里,就是要看着他们一个个回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父拥有中专文凭,品学兼优,却出于过继父亲的逼迫,选择回家当了农民,表明伯父深受忠孝传统观念影响。
B.伯父全力投入对一大家子人生活的照料之中,介入村庄的大小事务之中,因为伯父坦然接受了当一名农民的命运。
C.“他的内心被一种叫空的东西占满了”,表现了伯父在城市找不到归属感,城市的生活让他感到空虚和孤独。
D.作品在伯父渴望离乡,最后又选择回乡的记述中,展示了乡村驳杂斑斓的社会面貌,表现了中国农村的世相民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⑨段“改革与开放的渐次深入”照应前文“少年共和国”,将对个人命运与乡村面貌的书写,放入到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中。
B.“伯父与县城有了一段蜜月期”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说明伯父一开始很快适应并享受县城的生活。
C.文章中有两处以“酋长”形容伯父,前后呼应,表明伯父出众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和尊敬。
D.伯父回乡后的“坚定与慈悲”与在城里时的“恼惶虚弱”形成对比,表明从乡村离开的伯父,从来没有真正从乡村退场。
3.“车开动,他打量着车窗外的世界。那是他憎恨又感恩的乡土”,如何理解“憎恨又感恩”?
4.某读书小组要以“出走·返回·乡愁”为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帮助该小组拟写短评思路。
2024-02-2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题交游风月楼

冯取洽

平揖双峰俯霁虹,近窥乔木欲相雄。

一溪流水一溪月,八面疏棂八面风。

取用自然无尽藏,高寒如在太虚空。

落成恰值三秋半,为我吹开白兔宫。

[注]①这是一首题赞诗,题于新楼落成之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风月楼为咏吟对象,借山水风月等自然景物的陪衬,题赞风月楼的高与美。
B.首联中“平揖”本义为双方地位相等,各拱手而不拜,此处写风月楼与山峰相平。
C.颔联巧用数字,“一溪”和“八面”重复回环,对仗工整,写景中又照应了风月楼的名字。
D.尾联点明新楼落成的时间,以月宫仙阙喻指风月楼,表达出诗人仰慕仙人之情。
2.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达技巧。
2024-01-3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②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1024日在上海

文本二:

秋夜(节选)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9月。193610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枢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

1.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营造雨骤风狂、昏暗压抑的氛围,一是为了揭示作者所处现实社会的残酷,二是为了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B.梦境中,鲁迅先生的一席话是期望我们:管自己生活,勇敢追求真理,不在暴力面前低头,勇敢向光明前进。
C.文本通过梦境来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其精神品质,通过现实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D.文本中反复提到鲁迅先生“燃烧的心”,借此来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人,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晴天霹雳”一词,将读者带进一个觥筹交错中突遭悲从天降的错愕场景。
B.②句写到乘坐轮船时,不用“走上”“登上”,用“跳上”的动作,突出作者内心急切。
C.③句采用先否定再肯定的句式,突出作者在鲁迅灵前的悲愤,表达感受更加强烈。
D.④句以环境烘托埋葬时的沉重氛围,“微红的新月”一语双关,象征新生力量和改变。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请从“语言风格”“对鲁迅的认识评价”两个角度对比它们的不同。
4.巴金《秋夜》以梦境为框架描写叙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简要说明。
2024-01-28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好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更觉寂寞冷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描述了深秋的寒冷,交代了时间;“凉冷”二字未提雨,却写因雨而凉冷。
B.诗中的“安闲”二字是诗眼,全诗围绕“安闲”着笔,塑造了夜雨无眠的老翁形象。
C.颔联“卧迟”写出老年人睡眠少的特点“灯灭后”写出“卧迟”的时间,突出夜深。
D.颈联“灰宿”“瓶火”反衬老翁怕冷,“香添”一句写老翁闲散慵懒、不想起床的情态。
2.请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丁迎新

不到十一点,兵就起了床,把穿衣服的声音压到几乎没有。已经看了十几回班长交给他的手表,没有丝毫睡意,脑子里乱糟糟的,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走出宿舍门,连队哨兵诧异地看了兵一眼,抬腕看看手表,比正常接岗时间早了半小时。

夜太静了,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再轻也能听见。走出营区才按开手电筒,一束光直射出去,把黑暗刺出个窟窿,揭开了伪装。有了光亮,兵踏实了许多,光亮似乎是枪,可以随时消灭一切威胁。

半年的新兵生活结束,工兵哨正好轮到本连队,交到新兵排,每班一个月。昨晚第一次是班长带的,细枝末节交代了个清。八小时一班,提前十分钟接岗,从连队到哨位是半个小时路途,不得睡岗、坐岗和做任何无关的事,子弹袋和枪不离身,没有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绝不许开枪,等等。还暗示,那是挖在山体中的工兵仓库,须保证绝对安全。兵能背出来。

营区在山脚,哨位在另一座山的半山腰。走出营房的地界就是荒草掩映的山坡,曲曲弯弯的小路越走越细,细到看不出是路。没有星光,黑暗如慢慢收紧的网。压迫着兵。冲锋在前的光亮也渐渐无力抵抗,兵的肌体在收缩,而且寒意渐浓,总感觉路边会有什么扑过来

兵从小就胆小,不和大人一道,不敢出门。屋里灯不开,不敢进家,晚上睡觉用被子蒙着头,尿急了也憋着,不到天亮不下床。兵是爸爸逼着他当的,不把胆量锻炼好了别回来。这是爸的原话。兵很委屈,不是自己想胆小,是不由自主地怕,究竟怕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比如现在就是。

总算接近了哨位,冷汗遍布全身,内衣沾在了皮肤上。这才感觉到握手电筒的手有些麻木。另一只紧握成拳的手像是攥着一团火,松不开了。

站住!口令?

我是雄鹰。回令?

鹰击长空。

敬礼,交接,兵站到了哨位上,随着下哨战友手中的光亮隐入黑暗,世界只剩下了黑暗、紧紧围裹着兵,黑暗里什么都会有,什么都会出现,兵透不过气来。兵闭上眼睛。一层眼皮果然隔开了世界。不行,危险一旦出现,会措手不及。兵睁开眼睛,还睁得大大的。向周边的黑暗里搜索。习惯了黑暗的缘故,能看到近前模糊的影像,是树,是草,也可能是其他。兵握枪的手更紧。像弹簧,一触即发。

不行!我是兵,连这些我都怕,还怎么担负保家卫国的职责?兵的脸开始发烫、一直紧绷着的心也烫,烫得周身发热。今晚的口令不知道是谁编的,男人应该是鹰,军人更应该是鹰。

兵决定就利用现在的机会锻炼胆量,大好的机会。哨位方圆五步开外,是低矮的灌木草丛。再远些是成林的杂树,兵端枪在手,身体微躬前倾,开始迈进。右手食指贴紧扳机,大拇指紧贴保险,这是班长教的,开保险和击发可以在瞬间完成。走过灌木草丛了、走进杂树林了、黑暗成团成堆汹涌而来,兵不再是兵,目光也成了枪,不顾一切地挺进。

大不了以死相拼!这是最坏的结果。如此一想,反而豁然了。

突然,啊的一声长叫在上空划过,紧接着是翅膀振动的气流和枝叶碰撞。兵一个激灵,枪口迅速抬起,直指向天,差一点就打开了保险。不知什么鸟,被兵惊动了,一场虚惊。

回到哨位,兵有了变化,心在心的位置、跳动有序,身体和肩背的枪一样正直、目光坦然扫视,黑暗尽收眼底。兵想笑,像打了一场战、赢了、不累、反而精神抖擞。

谁在用力地擦洗天空吧,天微微地泛白了、泛蓝、泛青、主要是白。听见营区的起床号响了,兵一下子振奋起来,这才感觉到双腿麻木僵硬、感觉到深秋的寒、赶紧原地跺脚、伸展臂膀。

天边泛红了,山巅不改初衷,厚重坚挺。仰头间,兵发现一只鹰,在天空优雅盘旋,一圈又一圈。昨晚惊飞的,会不会是它?

鹰越来越低了、能看清鹰的翅膀和爪,兵目不转睛,脖子都仰酸了。突然,鹰化为一粒子弹,直射下来。兵的反应快,视线猛地下滑,一只野兔的身影一闪而过。鹰一个拉升动作,第一次突袭失败了,又开始画圈。兵看出鹰的凶狠来,开始担心弱小的兔,本能地从地上捡拾石块,向天上扔。石块是无能的,还在远远够不着的高度就掉下来,兵还扔。可惜不能开枪,否则,非要了你的小命不可,看你还欺负弱小。

鹰飞走了,是认了输还是另寻目标,兵不知道。扔石块用力过猛了,胳膊跟训练投手榴弹之后一样酸痛。

厉害呀,把鹰都打败了!

随着说话声,班长从灌木丛中笑盈盈钻出来,衣服上湿迹斑斑,是霜的痕迹。班长什么时候来的?兵不解。欲张的嘴又抿紧了,脸上不好意思地笑,心里已溢起一股暖意,向周身弥漫。

(选自《安徽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文本二:

[英]丁尼生

它用铁钩般的爪子抓住峭壁,

紧靠太阳却独居孤寂之地,

它屹立在蔚蓝世界的怀抱里。

起皱的大海在它身下蠕动,

峭壁上它双目炯炯,

如雷鸣闪电般向下冲。

(选自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回想班长交代的各种事项,比如“提前十分钟接岗”,内容详尽,可以看出兵的认真。
B.父亲为了锻炼兵的胆量,逼着儿子当兵,虽然半年的新兵生活结束了,兵依然抵触当兵。
C.“黑暗里什么都会有,什么都会出现”,暗示了站哨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会有危险。
D.“心里已溢起一股暖意”,这其中有班长带给兵的暖,也有兵感受到自我成长之后的暖。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束光直射出去,把黑暗刺出个窟窿”,一个“刺”字,体现了光的明亮,让兵感到踏实。
B.“兵睁开眼睛,还睁得大大的”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了兵的形象:怕黑,但具有强烈责任感。
C.从起床到接岗再到站哨,兵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走在黑暗中时,内心感到紧张。
D.文本一和文本二都以“鹰”为题,并都将“鹰”作为贯穿文本的线索,串联文本的各个部分。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描写的作用。
4.两则文本是如何塑造鹰的形象的?所塑造的鹰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带病滞留在三峡,三峡的拥塞激发了他对洞庭广阔无边的想像。
B.颔联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强调了巫峡一地多风多雨而不宜久居的特点。
C.诗人描绘沙上草阁和城边野池的风光时,紧扣住诗题,表现了春景。
D.诗人看到水鸟携幼鸟在小洲之上自由翩飞的情景,得到了些许宽慰。
2.《暮春》和《登岳阳楼》都作于杜甫漂泊之时,都抒发了漂泊生涯的无奈,请认真阅读两首诗的颈联,分析其抒情方式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