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乞丐

契诃夫

①“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②“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③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对天发誓,但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按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不是大学生,也不是乡村教师。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④“胡说!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

⑤“好吧,我可以劈……”

⑥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⑦厨娘将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

⑧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每月都来,活总是有的。”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也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⑨“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

⑩“卢什科夫。”“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的话。”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不过,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唉,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你怎么不死呀!’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要知道,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1.第①段和第段关于“乞丐”的外貌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乞丐”破败的穿着、醉酒的外貌,表现其潦倒落魄。
B.第段写“乞丐”穿的是“羊羔皮”“海狗皮”,表现其生活境遇的好转。
C.作者通过这两段对卢什科夫的外貌描写,运用对比,为情节的展开留下了悬念,埋下了伏笔。
D.在律师看来,卢什科夫外貌的变化是因为他对“乞丐”的帮助,表现了律师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与厨娘对“乞丐”的帮助相映成趣,使情节展开更为虚幻、曲折。
2.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斯克沃尔佐夫开头毫不留情痛斥乞丐,是因为乞丐利用了他的仁慈,亵渎了他的好意。这与两年后他见到卢什科夫时感到非常高兴形成鲜明的对照。
B.卢什科夫以冒牌教师、冒牌大学生的身份行乞,只是因为失业、挨饿,才沦落到如此地步。虽然工作能力强,有手艺,但别人不要。
C.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气愤已经消散”,说明他被乞丐的可怜身世感动了,动了恻隐之心,想要帮助他,为下文做伏笔。
D.奥莉加先“恶狠狠地推开”,后骂“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可见她对乞丐始终没存丝毫好感、同情。
3.假如小说从卢什科夫的视角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与原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相比较,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请简要阐述。
4.有人说本文结尾画龙点睛,构思巧妙,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妙处。
2024-04-01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统一监测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颔联使用反问的方法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劝告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B.杜诗中,作者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措辞直接,入情入理。
C.“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使人想见山园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下句言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D.辛词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将主人公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2.这两篇作品都写到了扑枣者,试比较杜甫和辛弃疾对扑枣者的态度和情感的异同点。
2024-03-29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统一监测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渭州王龙图

欧阳修

汉军十万控山河,玉帐优游暇日多。

夷狄从来怀信义,庙堂今不用干戈。

吟余画角吹残月,醉里红灯炫绮罗

此乐直须年少壮,嗟余心志已蹉跎。

[注]①渭州王龙图,即诗人的好友王素,时以龙图阁直学士、兵部郎中、知渭州。②绮罗,穿着绮罗起舞的歌儿舞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称颂宋朝边境安宁,边境地区固若金汤,驻守边境的主帅闲暇时仍怀文人雅兴。
B.颈联对仗工整,以画角残月、红灯绮罗相对,表达对好友在边境潇洒风流生活的艳羡。
C.尾联发表感慨,感叹自己虽然已心志衰微,却仍能像青春少年那样,对着酒放声高唱。
D.这首送别诗通过对朝廷和好友的称颂,显现出宋代士大夫对娴雅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2.本诗和高适的《燕歌行》都写到了美人歌舞的情形,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03-14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漠里的爱情

(法国)巴尔扎克

德塞【注】将军远征埃及之役中,一个普罗旺斯籍的士兵被莫格拉班人俘虏。这位大胆的普罗旺斯人看见敌人不再监视他,便用牙齿衔起一把弯刀,用膝盖帮助将刀锋固定住,切断了缚住他双手的绳子,恢复了自由。他骑上一匹马,拼命赶着马儿向他认为是法国军队所在的方向奔去。他便用力驱赶那匹早已疲乏不堪的马儿,终于使那匹可怜的牲口两肋裂伤,断了气,把那个法国人遗留在沙漠里。

他像一个越狱的苦役犯那样勇敢地在沙漠里步行了一些时候,最后不得不停止下来。普罗旺斯人今年二十二岁,他拿起步枪装上子弹,准备自杀。“①再等一些时候也不算迟!”他对自己说。他就向丘陵的另一面斜坡走下去,他十分快乐地发现构成这个丘陵的基石的巨大花岗岩中间,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山洞。在离洞口不远的地方他又发现了几株满载枣子的棕榈树。法国人就打下一些成熟了的椰枣,于是求生的本能在他的心里觉醒起来。他希望活下去,因为这时候拿破仑正在横越埃及。炎热和干活使他疲劳极了,他便在潮湿山洞的红色石壁下面睡着了。

半夜时分,他被一种奇怪的声音惊醒。他看见一头巨大的野兽躺在离他两步远的地方。过了不久,投射到地平线上的月光照亮了山洞,慢慢地使一只金钱豹的带斑点的毛皮闪闪发亮地显现出来。法国人于是仔细端详那头金钱豹,它的嘴上沾满血迹。“她吃饱了!她醒过来时不会饿的。”

这是一只雌豹。太阳晒进来以后,花豹突然张开了眼睛,然后她猛力伸出爪子,似乎要使血脉舒展、消除麻木的感觉。最后,她打了一个呵欠,露出那副可怕的牙齿和像锉刀般粗硬的分叉的舌头。于是他抓住了那把从莫格拉班人那里偷来的短匕首。她的两只金属似的眼睛十分严峻,眼睛射出来的光芒使人无法忍受,迫得普罗旺斯人战栗起来。普罗旺斯人用爱抚的神情注视着她,让她一直走到自己身边,然后,用一种十分温柔、充满爱情、仿佛在抚摸一个绝色美人似的动作,用手轻轻拂过她的整个身躯,从头到尾巴,而且用指甲搔了搔平分她的黄色背脊的柔软的脊骨。花豹十分舒适地摆了摆尾巴,眼光也变得温和了,等到法国人第三次进行这个怀着自私目的的谄媚动作时,花豹发出咕噜咕噜声,像猫表示快感时所做的那样。普罗旺斯人明白这种爱抚的重要性,就加紧重复着去做,想做到能够迷惑和麻痹这位威严万分的“交际花”。这沙漠的女王对她的奴隶的才能表示嘉许,她抬起头,伸长脖子,用安静的态度来表达她的喜悦。

“可是,等到她肚子饿了呢?”普罗旺斯人心里想。这个想法使他不寒而栗,当他回过头来的时候,他在泉水旁边看见了他的马的残骸,花豹把尸体一直拖到这里来。大约三分之二的肉已被吞吃了。这个景象使法国人宽了心。他便毫无畏惧地坐在她的身边,他们俩一起玩起来,他拿起她的脚爪,嘴巴,拧她的耳朵,把她翻倒在地,使劲地搔她的温暖而毛茸茸的腰部。她随他摆弄,法国人的一只手里还拿着匕首,他还想把匕首插进这只过分相信他的花豹的肚子里,可是他害怕在她的最后挣扎中,会把他立即绞死。而且他听见内心深处发出来一种喊声,责备他不该杀害一只没有伤害过他的野兽。

他感觉到自己在这无边无际的沙漠里已经找到一个女友。他管她叫“美娘”。他的伙伴每次听见他用尖声喊“美娘”时,也习惯了抬起眼睛来望着他。士兵十分不耐烦地等待逃走时刻的到来,等到真的到来以后,他便快步向着尼罗河的方向走去,可是他在沙漠里走了不到一公里地,便听见花豹在他后面跳过来。这时候法国人陷入旅客所最害怕的流沙里,陷进去是没法子自拔的。他发觉自己陷了进去,就发出求救的喊声。花豹用牙齿咬住他衣领,用力向后一跃,就像变戏法一样把他从深渊里拉了出来。“啊,美娘!”士兵喊道,一边热烈地抚摸她,“现在我们是生死与共的朋友了。②不开玩笑!”于是他走回原处。

③可是他也不得不像蜘蛛待在网中一样,密切注意着,以防有人在地平线以内经过,会错过被解救的时机。他已经牺牲了他的衬衫,拿来制成一面旗子,挂在一株没有叶子的棕榈树上。由于需要,他懂得用小木棍把旗子永远撑开,因为他所等待的旅客朝这边望的时候,风可能没有把旗子吹动。

就在他感到绝望的长时间中,他同花豹玩乐。他终于认清了她的各种不同的喊声,各种不同的眼光,他喜欢欣赏她的躯体的柔和、优美的线条,雪白的肚子,雅致的脑袋。可是无论她的冲刺多么迅猛,无论岩石多么光滑,只要听见一声“美娘”,她便立刻就地停了下来。

有一天,阳光灿烂,有一只大鸟在空中飞翔。普罗旺斯人扔下花豹,去观看这位新来的客人,只过了一会儿,被抛弃的沙漠女王就低声地咆哮起来。“我的天啊,我相信她吃醋了。”他大声说:“我不知道我触犯了她什么,④她转过身来好像生气的样子,用她尖利的牙齿咬住我大腿,当然是轻轻地咬的啰,我以为她想吃我了,就把我的匕首插进她的脖子里。她滚倒在地,发出一声喊声,使我心都凉了,我看着她挣扎,丝毫没有发怒地望着我。我多么愿意牺牲一切,去把她救活啊。那些望见我的旗子奔过来救我的士兵们,发觉我泪流满面……”

[注]德塞,法国拿破仑的将军,随拿破仑远征埃及,曾征服埃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名随军远征埃及的法国士兵被当地人俘虏以后,趁敌人的松懈,他切断绳子骑上一匹马逃走了,马累死之后,把他一个人留在了大沙漠。
B.孤身无助的法国士兵无法走出沙漠,正当他准备自杀之时,迟疑中却发现了一个山洞,离洞口不远处还有满载枣子的树,这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C.法国士兵在山洞里睡醒后,发现离他两步远的地方睡着一只金钱豹,它的样子十分狰狞可怖,好在金钱豹吃了他累死的马才没把他当晚餐。
D.金钱豹醒来后,法国士兵施展的“美男计”十分有效;金钱豹的“芳心”被俘获后,他计划杀死金钱豹后逃走,最终计划成功并获得营救。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再等一些时候”,表明处于崩溃边缘的法国士兵还存有一线生的希望。
B.句子②“不开玩笑”,是对前文“现在我们是生死与共的朋友了”的肯定与强调。
C.句子③中的“像蜘蛛”是法国士兵的一种存在状态,因食物匮乏而等待猎物出现。
D.句子④中表达出的不确定感,与后文“心都凉了”形成照应,强调“我”的悔恨。
3.小说中四处加点部分是对金钱豹的不同称呼,请根据文意分析各种称呼中隐含的心理。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战祸·和谐·误解;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反战。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3-1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2.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
3.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3-09-2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表现出自己离家已久,对家人的思念。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2023-08-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人(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像一次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今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

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过,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牲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陷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米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能,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暂时的儿子!”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肯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可是,毕竟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

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在“20”和“40”之间微微颤动着。

“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

(有删改)

[注]①小说后续:老人赶到北京和“儿子”团聚,因其眼睛在战争中受重创,加上时隔二十六载,他并未识破事情真相,血缘亲情在“伪装”下得以延续,小说在大团圆中结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给老人写信时,写了扯,扯了写,直写到夜里一点多钟,可见思想斗争之激烈。
B.小说写牺牲的曾庆良、曾育才等人,暗示为了革命的胜利,许多“父亲”痛失了亲子。
C.将军反复劝阻老人不要来北京,是担心老人来了之后会知晓自己冒充其儿子的事实。
D.回家时车速在“20”和“40”之间,将军还要老韩再开慢点,是因为他不想面对老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诉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B.“书信”是将军和“父亲”情感的纽带,把素不相识的两个家庭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超越血缘的阶级友爱的赞美。
C.小说回忆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将军重情重义的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有人评论:“王愿坚在历史故事中,在现实生活里,特别善于捕捉那些闪光的、高含量的细微处,一旦得到就精心放置在他的作品中,就能充分表现人物所闪耀出的精神光芒。”请结合文本,简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胜利大团圆”是十七年(1949年~1966年)革命战争小说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模式。有学者认为,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亲人》是以“替代”的手法来营造大团圆结局的。请结合文本,简析作者是如何践行这一手法的。
2023-08-0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早晨,春儿把信带在身上,到姐姐家去,好找个顺便人捎走,另外,心里有些事,要对姐姐谈谈。到了五龙堂,堤坡上姐姐家的小屋,整个叫太阳照着,几只山羊,卧在墙边晒暖儿。小屋的门紧掩着,春儿听听:屋里不只姐姐一个人,好几个妇女在说话,她推了推门。

“谁呀?”屋里安静下来,听见姐姐下炕来问。

“我。”春儿说,“大白天上着门子干什么?”

“我妹子来了。”姐姐和别的人说。

“她是吗?”一个妇女小声问。

“还不是。”姐姐也小声说,“你们先等一等,我出去看看。”

姐姐慢慢开开门出来,随手又把门带上,对春儿说:“你这个时候跑来干什么?”

“哈!上你这里来,还得看看皇历,择择好晌?”春儿一下子不高兴起来。

“我们正在开会呀。”姐姐笑着说。

“开会是什么稀罕儿?”春儿说,“区上的会我也开过,县里的会我也开过,就没见过你们这小小的五龙堂开会,关起门子来!是占房,怕人冲犯了?”

姐姐说:“好妹子,你先到河滩里玩一会儿,散了会我叫你!”

“我偏进去看看,净是些什么贵人?我不信我就见不得她们!”春儿噘着嘴,往前迈一步。

“你看你这孩子,人家开的秘密会!”姐姐拦住她,“是党的小组会!”

春儿站住了,她的脸红了一下。对姐姐说;“好吧,我就听你说,去玩一会儿。”

“好孩子,”姐姐给她拍拍身上的土说,“我们很快就开完了,你可不要走!”

姐姐转身进屋里去了,春儿离开那里,她嘴里“哦,哦,”的招呼着那几只山羊,羊们爬起,跟着她来了,她带它们到河滩里去找草吃。

中午的阳光铺在河滩上,春儿有些发闷。党的名字在她心里响着,有一种新奇的热烈的感觉。

这个贫苦的,从小就缺少亲人爱抚和照顾的女孩子,很容易被这个名字吸引,就像春水阳光和花草一样。她知道姐姐和姐夫都是共产党员,芒种也可能是了。凡是她的亲人,都参加了这个组织,就是她还没有。她要加入这个队伍,为它工作,并用不着别人招呼一声。她已经参加了妇女救国会,参加了妇女自卫队,早就认定自己是这组织里的一员了,可是现在看来,还有着一个距离,她被姐姐关在了门的外边。

她要参加党,她要和姐姐说明这个愿望。她很快就决定了这个愿望,她抚摩着大母羊身上厚厚的洁净的绒毛,抬起头来,面对着太阳。姐姐送走了别人,回头站在堤坡上向她招手,她带着羊群跑了回去。

“你不要不高兴,”姐姐笑着说,“不是组织里的人,就是亲生爹娘,夫妻两口子,也不行哩!”

“别充大人灯了,”春儿说,“你以为我还是小孩子,什么理儿也不解哩!”

“我怕你不明白,”姐姐说,“离年傍近了,你不在家里操扯操扯吃的,跑来干什么?”

“可说的是嘛!”春儿笑着说,“就为的是在家里吃不上,才跑到你这里来,站到大河滩里去喝冷风呀!要不,给你家当个羊倌,求姐姐赏碗面吃吧!”

“我知道你多心了!”姐姐说,“妇女自卫队的工作,你领导的起来不?”

“凑合子事呗,反正什么也做了,”春儿笑着掏出信来,“你给找个可靠的人捎了去!”

“给谁的信呀?”姐姐问。

“给我姐夫,另外也捎带着芒种。”春儿背过脸去,引逗那个爬在炕上的关东小孩去了。

“那天我公公回来,说起给你寻婆家的事儿来。”姐姐说,“十八九的人了,你心里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什么主意?”春儿把脸凑到孩子的脸上说,“这孩子可胖多了,就是不忙。”

“是心里不忙,还是嘴上不忙?”姐姐问。

“两不忙。”春儿站直了身子,面对着姐姐,“我心里着急的是另外一件事!”

“什么事呀?”姐姐问。

“姐姐!”春儿庄重热情的说,“你介绍我入党吧,我想当一个共产党员!”

姐姐很高兴的答应了她。

春儿回到家来,热了一点剩饭吃。天黑了,她上好篱笆门,堵好鸡窝,点着小煤油灯,又坐在炕上纺线。她摇着纺车,很多事情,在她眼前展开,心里很是高兴。她思想一些关于妇女的问题,她的知识不多,心里只有那些小时听书看戏得来的故事。在灯影里,她望着墙上那几张旧画儿,丈夫投军打仗去了,妻子苦守在家,并不变心。每一幅的情节,她都懂得,也能猜出那女人说的什么,想的是什么。“可是都没有我们好,我们除了纺线织布,不是还练习打仗吗?”

窗户纸微微的震动,她听见远远的地方,有枪炮的声音。她停下纺车,从炕上下来,走到院里,又从那架小梯子上,爬到房顶上来。她立在烟突的旁边,头顶上是满天的星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霜雪,落在了屋檐上。东北天角那里,有一团火光,枪炮的声音,越过茫茫的田野。

我们的部队在那里和敌人接火了,她的心跳动着,盼望自己人的胜利。在严寒的战斗的夜晚,一个农村女孩子的心,通过祖国神圣的天空,银河和星斗,和前方的战士相连在一起。

(有删改)

【注】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从“七七事变”展开,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春儿去姐姐家,除了想让姐姐找个人给姐夫和芒种捎信,还想谈谈自己入党的事情,为下文春儿的活动提供了背景铺垫。
B.选取小屋、山羊、堤坡等景物,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了冀中地区的风貌,渲染了温暖和惬意的气氛,也烘托了春儿内心。
C.从姐姐家回到自己家后,春儿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细致传神地写出了她日常的生活状态,同时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D.远处枪炮声,吸引春儿停下劳作,爬上屋顶观看,这些描写将根据地人民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连接起来,升华了主旨。
2.关于文中春儿和姐姐第二次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姐姐告诉春儿刚才不让她进屋是因为要遵守党的纪律,这得到了春儿的理解。
B.春儿说自己在家闲的没事,想给姐姐家放羊,但姐姐想让她去领导妇女自卫队。
C.春儿要求人党一事反映了她积极要求进步的思想,也为她在结尾的言行做了铺垫。
D.人物的语言口语化和个性化,姐姐和春儿的性格在对话描写中得到很好地展现。
3.围绕入党,春儿的思绪随着她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国外有评论认为,孙犁“甚至是新中国的伟大叙事者之一”。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叙事上的特点。
2023-05-0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一中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情与景相兼相融,虽情感悲戚,景象凄清,但语言晓畅,气韵生动。
B.上片主要写作者和好友在中途分别的场景,下片抒发了自己的孤寂感情。
C.词篇描写离别,用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等直接表现离人的辛酸。
D.结尾句描写了词人的形象,将所有的情思凝聚在深沉的眼神里,耐人寻味。
2.葛长庚的词讲究语言凝练,工于推敲。请结合本词内容选取两处简要赏析。
2023-05-0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一中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节选)

高适

吾友遇知己,策名逢圣朝

高才擅白雪,选翰怀青霄。

留欢惜别离,毕景驻行镳。

言及沙漠事,益令胡马骄。

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

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

酋豪尽俘馘,子弟输征徭。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


【注】①俘馘:俘虏,战争中割取的敌人的左耳,古时用此计数报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好友才高八斗,志怀高远,又有幸遇到了知己,得以在圣明的朝代出仕。
B.“兜蝥”两句中“冲”“生”两字突出战士们的勇敢无畏与敌人的强大,生动形象。
C.“边庭”两句以刁斗之声绝迹,战场已成捕鱼砍柴之所表达诗人对和平生活向往。
D.全诗过渡自然,以“言及沙漠事”使全诗由送别友人巧妙转到描写边塞战事上来。
2.作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高适眼光独特。本诗与《燕歌行》一样,均将战场与后方相联系,分别写了后方思妇与百姓。请简要分析两诗中描写思妇与百姓的作用。
2023-04-15更新 | 302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