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7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乡村悟语

雨后的田野小路上,雨水早已被泥土吮吸殆尽,大地如浴后的肌肤,微张毛孔,柔软细腻,散发着醉人的湿润芬芳。

路旁,仍有经冬的小草倔强地招摇。桔树们挺直了腰杆沐浴着初春的阳光,似乎还沉浸在秋之丰收的骄傲里。偶尔有料峭的春风拂过,但在阳光的抚慰下,却让人并不感到寒冷。

正是油菜花开的时节,遥遥望去,灿烂的金黄从远处碧蓝的天际汹涌而来,直扑胸襟,简直要将人也融化浸染成一色。我想,经春之后,又该是油菜籽出油的时候了吧。

满头白发的父亲,欢快跳跃的儿子,还有我,漫步在空旷的田野里。在时光之眼看来,我们也许无意中走成了一个以基因和血脉为轴的梯形。

父亲一边走着,一边向我介绍自家每块土地的收成,提醒着我同它们之间的历史。儿子一边跳着,一边拿着采摘的各种叶子,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他们,都有自己关心和期待收获的世界。

我的思绪,却像小时候一样,在这片熟悉的田野里疯跑。

如果不是从小就持着努力的护身符,然后一步一步地走离故乡,直到辗转到小城工作,这一片田野,原本可能还是属于我的。

不过,这也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我也可能走到了更远的地方,只能在异乡的城市边缘踟蹰怀想,用流浪的方式,追逐着关于故乡、童年和田野的回忆。在时代和命运的劲风席卷下,谁能清晰地明了,自己最终将飘落在哪一个角落?

生命就像一颗松子,偶然落地、悄悄萌芽,寂然生长,然后站立在丛林之间,隐藏于碧绿的汪洋。

路旁的田埂和土地上,不时可以看到匍匐于地、独自开着的小花,在阳光下的微风中瑟瑟地颤抖。它们,茎叶虽然柔弱,却能不畏严寒,独处一隅,随意而安,静享独自绽放的欢喜。在孤芳自赏的情状下,天地在它们那里,是否会变得更加小而精彩?

刘再复说,导师,常常是脚下与身旁的小精灵。想起这些田野里的花草,我的内心就充满感念,变得平和柔软。

每次回到故乡的小村,我都会从心底萌生一种触动和纯净的安详。那一线深藏的触动和安详,虽在刹那闪现,却被我暗自捕捉收藏,令我油然而生惶惑,恍如初生,似又回到了生命的原点。

这个原点,其实不是抽象的。我之呱呱坠地而诞生的老屋,现在就废置在村子中央,只是屋瓦稀疏,房柱腐蚀,墙砖斑驳。再过几年,也许就会在哪一场风雨中坍塌,回归青草蔓延的怀抱了。

老屋坍塌,仅是万物流变不驻之一端,再好的美屋华厦,也终将坍塌腐朽。于我而言,并不足叹惜。

只是这样的村子和这样的田野,似乎在一片寂然中,悠悠地将我引入另一个世界,如入桃花源之小舟,载着我这个客旅般的游子,与我所熟悉的城市的世界越来越远,原本充斥心怀的有关追逐的欲望、阴郁和焦虑,都如梦境一样,被清醒的意识阻隔在外。

我没有想到,停驻在心间的事物,以为无可摆脱的重负,竟会因为时空的换位而如此迅捷地变得陌生和遥远。这种变化,难道仅仅因为,我在这方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曾经一无所有过。

人生之初,我们原本都一无所有,无所丢失,因为一无所有,无所丢失,才勇气百倍,仿佛一路花香。

直到我们走向风雨,不断拥有,见惯了鲜花凋零,走过泥泞道路,甚至险些被暴风疾雨埋葬之后,才懂得拥有有时只是一种幻相,无所丢失的心境来临之时,才是幸福起航的最佳时机。

此时此刻,虽然离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还有一段时日,但阳光灿烂,四野寂静,枝头的柳芽日益饱满丰盈,地下的草根正酝酿着新生。远近的村庄潜伏在祥和的氛围里,一两声犬吠鸡鸣划破漫长的宁静,新修的柏油路上,不时有几辆车子绝尘而去,马达之声嘹亮无比。

我多么愿意沉湎于这样的世界,就像路旁的小草沉湎于它们的春之梦一样。弱小的花草之精灵,它们也许并非知道生命最终要落地成泥,只知道努力开花结果是天然的使命。

造物所赋予我们的,只是多了一个明知的意识,让我们知道自己要消亡。明知生命是一次迈向坟墓的悲剧性旅行,但还是要炼就疾走的脚和欢喜的心。人之伟岸的身影,只有此时才能显明。

大地如此辽阔,乡村如此寂静,时间如此完美。

在这样辽阔静美的时空中,我忽然想到,时代的繁华和喧嚣,只是世界一角发生的事情,我们也只是某个村庄、某个城市和这个世界临时的主人,在如同市场般的扰攘之中,我们都在努力忘却自己,尽情地燃烧欲望,不断向动物性靠近。

结果是,封存在本能中优雅自在的植物性,被我们彻底遗忘,人们在无法接近自己心灵的同时,也难以走进他人的心灵,个体的孤独和悲伤成为时代之痛,精神之痒。

只有沉浸在故乡小村赋予我的别样氛围里,我才能在小草的引导下,朝着内心深处行走。这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只有朝着自己内心深处行走成为可能,人之为人的大喜、大悲、大美才能清晰显现,充盈心间。此刻,江水无言,大地无语,但万物滋长的声音,却萦绕耳际。听,那些草丛枝叶间的沙沙声,都是大自在的心声。你听到了吗?这就是我要传达给你的乡村悟语。


(1)分析本文开头三段描写乡村环境在行文方面的作用。
(2)请分析作者在第二部分塑造“不畏严寒”“随意而安”的小花形象的意图。
(3)作者要传达的“乡村悟语”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2024-01-2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     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四千里”“五六年”两个数量词,从空间和时间落笔,写出诗人离家之远、战乱之久。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互呼应,传达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这种举动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D.这首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可谓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01-19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英雄

古 昊

当他在半空中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云峰点着烟,沉默了一会儿,把问题抛给我。

云峰是个沉闷的人。他调进我们栖霞寺管理处一个多月了,才说了不超过10个字。平时,我和云峰在寺院里察看时,他总是会和虔诚的香客们一起双手合十,跃念着什么。直到一场午雨后,他把这个问题抛给我,我才知道,他默念的其实是一个名字:小陆。而名字背后的故事,我没有主动问他。

但对于云峰的疑问,我真的入心了,上网查阅资料,据有死亡体验的人描述,人在死前会有飞翔的感觉,身边会出现鸽子或者大雁,甚至会有祥云。

真的吗?云峰听了,眼睛紧盯着我,这要是真的多好!但我不相信,只是嘴上没说罢了。云峰把烟头在烟灰缸用力掐灭,又拿起茶杯浇了些水说,我跟你说说小鹿吧。

他应该活在舞台上,而不是战场。云峰说的是他的战友小陆。云峰说他平时喊他其实叫的是小鹿,皮肤白净,身材高挑,手脚修长,走起路来脖子笔挺,步态轻灵,似乎只要他愿意,就可以飞起来。

那时,三年兵云峰和新兵小鹿,并没想过,自己真的会走进战火硝烟。那时,连长和指导员正在描绘开水渠、种大棚蔬菜的宏大蓝图,准备送小鹿到农校学习果树种植,让云峰去买十来头小猪养起来,让战士们多吃猪肉,多吃果蔬。

第二年的春天,和往年的春天没啥两样,天空是蓝的,水是清的,风是柔的。而千里之外的边防线上,天空已经失血,硝烟弥漫,满目荒芜。二连接到上级命令:准备上前线轮战。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官兵们迅速转入战前训练,卧雪爬冰,风从身上刮过的时候都是带刀带刺的,每天早上的五公里全副武装,到达终点时,鞋子里能倒出水来。他们还学了几句缴枪不杀、放下武器这样的洋话,这些都是和敌人面对面拼刺刀才能用得上的话,简短却滚烫有力。小鹿学得快,心里却更添了几分紧张。看着小鹿时常紧闭的嘴角,云峰忍不住想笑。

云峰本就是个黑大汉,三个月的集训下来,变化并不大,小鹿白净的脸已经变得粗糙干裂。早上,又一趟五公里越野跑下来,云峰扔给小鹿一根红塔山抽一支,解乏。小鹿朝天上吐出一口浓痰,却软塌塌地摆手。云峰就笑:抽吧,上去了,还不知道能抽几天呢。小鹿没想过能不能回得来的事情,他是一心想着要去农校的。但小鹿还是接过烟,这是他抽的第一根烟。小鹿吧唧着嘴,那种表情,说不上是苦涩还是解乏。

6月的雨天,二连跟随大部队的车队从驻地出发,路两边的树,急匆匆地向后跑去。在雨停之后,云峰看见小鹿悄悄地抹眼泪,自己不禁眼眶也湿了。他们都没有把要上战场的事告诉给家里,云峰知道,小鹿肯定也是想起爹娘了。

汽车改换列车,列车又改换汽车,从雨天驶过晴天,从土路驶上盘山路。凌晨时分,部队到达驻守阵地。这里是一个山窝,周围山峦叠翠,雾气弥漫,凉风习习,站在山脚,人就像跌落在海底。战争是个坏孩子,你不知道它啥时候就怒火冲天。当第一颗炮弹在掩体外爆炸,把碗口粗的松树削成两截时,云峰的耳膜似乎要震破了,小鹿眼睛紧紧盯着那半截树桩,脸色苍白。

战争就这样急速抵近。云峰和小鹿分在一个战斗班,冲锋陷阵,吃饭睡觉,两人形影不离。几天摸爬冲杀之后,小鹿慢慢地松弛下来,烟一根一根地抽着,把云峰的那句话挂在嘴上,还不知道能抽几天呢

那晚上,只容得下两人的掩体外,月亮格外温柔,月光洒满一地,难得的宁静,云峰很快就睡着了。云峰的梦里没有战争,只有几头小猪崽在哼哼。

天热起来了,丛林里的蚊子倒不是最难受的。对小鹿来说,战场的尸臭味是最让他难受的。一场战斗下来,残肢、血流的血腥味道,会像鸟爪一样挠嗓子眼儿,而不是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简单。正午,太阳正烈,战火稍作停顿,官兵们抓紧时间吃饭。对战士们来说,猪肉罐头就是美味了。小鹿打开罐头,边吃边从外面走进掩体,鼻子左闻右闻的,今天的尸臭味咋这么重呢?

云峰瞄他一眼,你看看你肩膀。小鹿一扭头,脸都黑了,敌人的一小块残肉正落在肩膀上。小鹿扔掉手里的罐头,哇哇地,将嘴里的那口午餐肉全吐了,脱下衣服扔到边上。光着膀子的小鹿,闪电一样的疤痕,从肩膀划到腰眼上。那以后,小鹿的胃里就没有过肉了。

阵地继续向前推进,战斗越来越惨烈。树梢的天开始黑下来的时候,小鹿和云峰从左右两侧向高地匍匐,子弹、炮弹在空中炸裂、尖啸、飞掠。

一朵云在树梢躲避的当儿,一枚炮弹在小鹿身边炸响。云峰眼睁睁地看着,小鹿被掀到空中,人被拦腰削成了两截。半空中的小鹿,没有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在空中喊叫,而是静默的,就像刚刚抽过一根红塔山后的沉默——不仅会有鸽子、大雁,还会有祥云。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峰虽然是个沉闷的人,但提起小鹿,他有说不尽的故事,这其中包含了痛失战友后浓浓的思念和哀伤之情。
B.战争的实况,远超影视剧里的描述。与丛林里的蚊子相比,一场战斗下来残留的各种味道,更让小鹿感到难受。
C.虽然战争很残酷,但云峰和小鹿却在战争中结下了深情厚谊,他们一起吃饭睡觉,冲锋陷阵,血腥中包含温情。
D.云峰和小鹿没想过要走上硝烟战场,他们当兵,只是想种菜养殖,让战士们吃好喝好,做一名合格的后勤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抽烟”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云峰和小鹿在战场上抽烟,主要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的恐惧。
B.“闪电一样的疤痕”,看似闲笔,却写出了战士的伤残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惨烈。
C.“当他在半空中的时候,会想些什么?”文章以疑问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结尾想象小鹿被炸到空中时有鸽子、大雁、祥云出现,照应前文,结构完整,也体现了主题。
3.文章以“我的英雄”为题,请分析其内涵意蕴。
4.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试举三例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024-01-19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賙宗族朋友,暨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坛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坛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族人曰C是儿爱我D如此E多知F孝养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善赋诗”的“善”与《劝学》中的“积善成德”的“善”意思不同。
B.“为人直其枉”的“枉”与《短歌行》中的“枉用相存”的“枉”意思相同。
C.“不惑传注”的“传”与《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的“传”意思相同。
D.“纭就询其故”的“就”与《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B.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2024-01-19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厂里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

1982年3月于济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中二兰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两次呼喊都是激动的,但其中蕴含的情绪又有所不同。
B.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里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
C.受到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这哭声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
D.二兰子与《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是纯真善良的乡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3)二兰子两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4-01-18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
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都是相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
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
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
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
(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
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2024-01-18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之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至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听到袁宏在船上吟咏自己的诗,大为赞赏,从此袁宏声名大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在结构上照应诗题,境界空阔高远,奠定了全诗豪放飘逸的感情基调。
B.诗人望秋月而思古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能够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C.全诗在“实﹣虚﹣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往古事、胸中意自然地融为一体。
D.本诗用语清新自然,言近旨远,写景疏朗有致,以景结情,自有神韵。

(2)清代王士祺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颔联中的一个“空”字用得极妙,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024-01-18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的品格、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②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5)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显示出老子“老子,隐君子也”。
2024-01-18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万里,字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诧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B.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C.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D.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赣州司户”的“为”指担任,与《鱼我所欲也》中“今为妻妾之奉为之”的“为”含义不相同。
B.郎中,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C.“由此不见用”的“见”与《曹刿论战》中“公将战,曹刿请见”的“见”含义相同。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进行祭祀,后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在集市张贴逃避赋税者的名字,就交清了赋税,县里因而大治。
B.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因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
C.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进献了上去,而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D.杨万里为人正直。他不惧强权势力,在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又曾因反对韩侂胄专权僭越而忧愤不已,郁郁成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2)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5.选文末段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2024-01-1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白话新诗,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嬗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其间,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

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诗学与书论、画论、乐论等不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且常常需要互相参照才能有新的开拓。

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如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式的演化,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软实力,正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会相互映衬。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隐晦,有的显露;有的变形,有的变质;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多元的;有的是支配,有的是渗透;有的断章取义,痕迹俱在,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可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有的是影响,有的则只是暗合;有的是交叉,有的只是平行;有的具有事实联系,有的只具有精神心智上的共通。因此其间未易轻断因果,只宜摆明条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苏诗中的议论俯拾即是,或全诗纯乎议论;或前面抒情叙事,咏物写景,篇末发表议论:或议论与抒情叙事、咏物写景交替穿插;或几种写作手法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方法的多种多样和变化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近到花草木石,远到海外仙国,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其绝人处,在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赵翼《瓯北诗话》)苏诗以后,议论成为宋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

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追求淡雅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比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助尔歌饭瓮”,“饭瓮”乃山东民间俗语和歌谣语。《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显出一种雅人深致。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如《豆粥》“沙瓶煮豆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至。

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生命仍在不断变化生长,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

(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材料二:

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语言环境。

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的。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蒋绍愚在《唐诗语言》中说,在散文中由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句,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

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恽《落花》)中的“问花花不语”,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

(摘编自张力《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唐朝、宋朝、元朝等,再到现代,中国诗歌的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
B.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多种多样的情况,引起这多种多样的情况并不是社会原因。
C.俗词俚语,只要写进了诗歌中,就不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词俚语了,而具有雅语色彩了。
D.与哲学、风俗等其他文化相比,诗歌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的动力和源泉是最丰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产生了大量边塞诗,这与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的国势有关,与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有关。
B.没有红军长征就难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豪迈的诗句,它是红军精神的表现。
C.如要创作歌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感人事迹的诗歌,一定会运用“抗击”“新冠肺炎”这样反映时代的词语。
D.诗歌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汉语中的紧缩句,是一种句法创新,紧缩句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大量出现。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紧缩句的一项是(     
A.天一晴就走B.幸福就在身边
C.抽刀断水水更流D.感时花溅泪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解释中国诗歌“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的意思。
2024-01-1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