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2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出为益州刺史。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注】二府:指丞相府与御史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B.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C.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D.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储副,国之副君,指太子,又称储宫、东宫、皇储、帝储。
B.太尉,秦汉执掌天下军务的最高官员,后来成为加官、赠官。
C.诣阙,奔赴朝廷。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可代指朝廷。
D.烽燧,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举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种皓不重钱财,远离俗人。他把父亲留下的三千万财产救济抚恤了宗族和乡里的穷人,还远离追求名利的人,与他们结交往来。
B.种皓为人持重,临事不惑。在监护太子时,中常侍高梵自宫中单车出迎太子的行为不合礼制,他大胆质疑,挺身而出保护太子。
C.种皓不畏强权,敢作敢为。担任刺史时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及时奏报朝廷,因而得罪梁冀,梁冀借事诬陷种皓,种皓后被免官。
D.种皓深得民心,威名远播。他担任凉州刺史时,甚得人心,吏民不愿他离开;任辽东太守后,他用兵平定乌桓人对朝廷的叛乱。
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
(2)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5.种皓为使羌胡、乌孙等顺服,都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2021-07-02更新 | 283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
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
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
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
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2021-06-22更新 | 7483次组卷 | 2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纯阳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宝鸡县斯飞阁

苏轼

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水气浮山麓,泛泛春风弄麦苗。

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注】①本诗为苏轼于嘉祐七年作于陕西凤翔府签判任上。诗人故乡眉山,在任所西南方。②昏昏:朦胧貌。③泛泛:流动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往故乡的道路,遥远而寂寞,诗人倚阑远眺,好像魂魄已飞走,不可招回。
B.旷野广阔,牛羊犹如雁鹜,草树似接云霄,这是以天地之大反衬自身的渺小。
C.是谁让“我”留恋官场,随意离开京城?尾联运用反问句式,强化迁谪之悲。
D.“我”这一生,大概再也无法流连山水,享受归隐生活。渔樵,是隐居的代称。
2.颈联所写之景蕴含了什么情感?这一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安石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浣,世多称其贤。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B.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C.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D.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宗是赵顼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无褒贬。
B.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对某事看法的一种文体,也叫“奏章”“奏议”。
C.二帝三王指古代帝王。二帝是唐尧、虞舜,三王是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D.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在唐代后期,往往可升任宰相,北宋其承唐制,仍掌制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记忆力强,文采斐然。他年少时喜欢读书且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王安石议论高奇,志向远大。他议论高深新奇,善于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C.王安石执政不佳,遭到反对。两宫太后向皇帝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失掉民心;朱熹认为他的变法危害很大;韩琦直接反对他的变法。
D.王安石生活简朴,不修边幅。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的生活,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十分俭朴,有的时候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
(2)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
5.王安石为什么建议宋神宗效法尧、舜之道?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一些作家开始反思、追问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学即发轫于此。中外生态文学均致力于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创作中蕴含着作家的伦理观照、审美追求和社会担当,对重塑心灵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人类获得了物质满足,却远离了心灵家园。在物质主义肆虐和消费狂欢中,物役性生存占了上风;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路高歌时,人们“疯狂追新”,痴迷于“物件升级”。与此相伴随的是,生存环境遭遇重创、危机四伏,人心日益被简化,与诗意渐行渐远。因此,不少作家开始批判工业文明的冷漠,反思人性的异化及人类生存的痛苦。他们深知,要治愈这种精神顽疾,人心需要亲近大地、回归自然。而生态文学恰恰能够给人一种亲切的生存体验。

在西方文学中,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诗人开始坦诚地看待自然,歌咏自然,寄情山水。在自然日志《瓦尔登湖》中,“生态文学先驱”亨利·梭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主张善待自然,强调人应回归自然,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部分,由此获得感官上的亲和,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则体现着人对土地的本能依赖。

中国作家对生态情怀的展现是全方位的。其中,徐刚的《伐木者,醒来》等守望家园系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边疆书写、于坚的《哀滇池》等生态诗歌,以及姜戎的《狼图腾》等优秀作品,均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共同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对人们未来如何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生态文学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很显然,生态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生态文学在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谋求人类合作及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人类应树立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学角度来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规律。在中西文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这在中西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

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正式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将伦理学范畴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他在《沙乡年鉴》中指出,大地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应当是平等的,人类应当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大地成员保持尊重乃至敬畏。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则把目光投向荒野。他从自然价值论出发,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提出了“荒野转向”的概念,认为作为生态系统的荒野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和智慧已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在古代叙事文学、隐逸文学和当代书写中均有着丰富的呈现。如陶渊明的诗文,以大量的田园文学实践彰显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在小说领域,文人对“天人合一”之境的摹写与刻画也很多,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诉求及与自然相亲的诗意愿景。

生态文学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回应,是文学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担当。生态文学以生命伦理为基础,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寻人类的精神归宿。尽管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它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引领人们反思当下的问题,思索人类未来的命运,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文学本身,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玉明、冯晓英《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以文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内容要从一个个具体领域入手,从解决一些世界性难题的探索切入,提供引发启迪、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比方说,近年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塞罕坝沙地不再是“飞鸟无栖树”,库布齐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九曲黄河也不再是“万里沙”,这一系列“绿色奇迹”让人刮目相看。与此相对应,文学的眼光也转向生态,关注自然,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当下,方兴未艾的生态文学已经进行了探寻,尽管初期不可避免地受到《瓦尔登湖》《沙乡年鉴》等国外经典作品的影响,但短短数年时间,中国生态文学就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创作愈加活跃,内涵不断拓展,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主题涵盖草原、森林、动植物、荒漠化、湿地、水土流失等方面,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范、中国格调的生态文学作品。

(摘编自罗铮《壮大文学表现人类共同情感的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问题在工业文明时代开始出现,引起了一些作家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生态文学因此产生。
B.不少作家认为人心应亲近大地、回归自然,而阅读给人亲切生存体验的生态文学,就可治愈人性异化等精神顽疾。
C.生态文学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间接改变生态状况,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D.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与中国生态文学蓬勃发展和创作更加活跃等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重塑心灵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不妨多了解一些中外生态文学,它们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B.与中国作家相比,西方作家对生态情怀的展现是不够全面的,这必然会降低其生态文学作品的价值。
C.当下,生态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作用不能低估,生态文学可以让人类认识到树立生态世界观的重要意义。
D.中国生态文学在初期受到国外经典作品的影响,近年来则更注重以文学的方式讲好中国自身的故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属于生态文学范畴的一项是(     
A.陈桂棣《淮河的警告》
B.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
C.韩少功《遥远的自然》
D.郭耕《荒野之鼬与荒野之忧》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生态文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06-08更新 | 17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捡 漏 儿

程宪涛

十年以后,吴征已是鉴宝专家,古玩行业的翘楚,古董界的权威。吴征经常参加鉴宝秀,出现在电视上、课堂上,或一针见血巧辨真伪,或化腐朽为神奇。但是,最让他引以为豪壮的事,依然是那次捡漏儿。摆在楠木架上,在各朝历代器皿中,虽然显得不起眼儿,地位却是举足轻重。

那一年,吴征到河南出差,完成公干后逛古董摊儿。地摊儿上多是仿冒品,他没指望淘到什么。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最西侧一摊儿上,他发现了这个物件。摊主五十岁左右,黑黝黝的脸庞,浑身筋骨分明。正面多是一些赝品,角落里蹲着

吴征的心怦怦乱跳,仿佛饿狼要冲出山。吴征把欲望关进笼子,表现得轻松平静。他先拿起一件做旧的砚台,询问价格。摊主回应的价格离谱。吴征又拿起仿制香炉,摊主说出实情——是假货。在古董市场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吴征装作对罗盘感兴趣,开始认真地砍价,挑拣罗盘的毛病,那是民国时期的器物,本就不值几个钱。吴征把价格压得低,双方自然无法谈拢。

然后,他终于拿起,仿佛漫不经心地刚看到一样。吴征第一眼就断定,那是唐朝时期的瓷器,时代特征不明显,恰恰因这一点,让很多人失之交臂。吴征问:这小家伙什么价?摊主伸出了一个巴掌。吴征故意说道:五十块?摊主显出不屑,道:五百。吴征用指鹿为马战术,道:寻常百姓家的东西,花哨但缺少质感和气度。其实,摊主再添两个零,吴征购买的意志依然坚定。这时有人走过来,吴征侧身挡住,唯恐被抢夺走,或者来人哄抬物价。好在那人没发现。吴征继续道:四百我拿走。摊主道:四百九,给您留个打车钱。吴征显出无奈的样子,从衣兜里摸出钱递上,接过找的十块钱,捧着撤退。

业界人士来欣赏,有人出百倍价格,有人出千倍价格。物以稀为贵,世上孤品,奇货可居。小小的古董,是时代的断面,包藏着历史、地理、文化……后来吴征在各种场合,描述这段捡漏儿的经历,面对电视台主持人,面对礼堂黑压压的人群,面对来访的朋友同事,经过无数次加工润色、添枝加叶,使其成为一段传奇故事。吴征在故事里斗智斗勇,占据主动控制节奏,而摊主顽固无赖,始终被蒙在鼓里,最后变成了一个傻瓜,与财富擦肩而过,把珍品拱手相送。其中,吴征添加了自己忐忑、惶恐、害怕等心理活动,人物有血有肉,故事具有可听性。吴征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引来听者的艳羡感叹。吴征总忘不了煽动、蛊惑听众去小摊儿,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若抛开文化和历史,用金钱衡量古董,吴征仅凭这个,就能跻身小康水平。他现在已成为专家大师,各种头衔称呼里饱含着对吴征的敬佩尊重。吴征每天坐在楠木椅子上,品味着上好的红茶,目光停留在古董上,内心滋润且满足。

某天,再次去河南那座城,吴征想到古董摊儿上看看,重温下历史,缅怀下过往。他很少再到摊位来淘宝,即使来,也是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用达观的心态闲逛。遗落民间的珍宝少。十余年了,那个摊主还在。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染白了吴征的头发,摊主没有大变化。看来摊主没有发财,没有淘到值钱的货色。以前摊上还有民国造物,现在全是仿制品。

彼此咫尺天涯,吴征一步登天,摊主平淡平庸。吴征拿起一个盘子,即使是初入门的人,也一定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低劣的赝品。尤其可笑的是,盘子上居然烧着字,画蛇添足欲盖弥彰。吴征说:一万元卖吗?摊主正在吃盒饭——一碗浑浊的麻辣烫。他吃惊地抬起头来,下意识地说道:卖!吴征道:可以转账吗?我没有带那么多现金。摊主放下麻辣烫,重视起生意来,道:如果您执意买的话,给二百块钱得了。

为什么?吴征问。

摊主道:那是赝品,我不能骗您!

吴征不知如何离开市场的。

从此,他不再讲述捡漏儿的故事。那个放在角落里,有人问起来历,吴征就说:骗来的!

询问的人审视吴征,道:吴大师,你的意思……?

吴征认真地说:真的!

1.下列对小说主人公吴征的分析和评价,不合理的一项是(     
A.吴征知识丰富,眼光独到。他能够在仿冒品成堆的古董摊子里一眼发现难得的珍品;授课鉴宝时,总能一针见血,巧辨真伪。
B.吴征机智聪明,颇工心计。他在河南捡漏儿时不露声色,善于控制自己,善于谋划,迂回作战,巧施心计,最后如愿得手。
C.吴征为人高调,自鸣得意。他在各种场合反复讲述自己捡漏儿的豪壮事时,添油加醋,多方渲染,着意美化自己,贬低别人,蛊惑人心。
D.吴征良知未泯,勇于自省。他多次鼓励他人去小摊儿捡漏儿,凭实力获利;重回自己的发迹之地,对原摊主出手大方,亦有补偿报恩之意。
2.吴征两次去地摊,心态有何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摊主没有大变化”的多重含义。
4.试分析“地摊摊主”在小说中的作用。
2021-10-1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暨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如何在挖掘数据价值的同时,保护好数据安全,尤其是涉及个人的信息数据,这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2019年大数据风控公司被严查,2020年万豪酒店泄露大量用户数据,包括疫情下个人健康码的数据安全问题,这些社会热点无不与个人信息保护密切相关,也影响着数字经济的未来。对数据安全及发展的法律法规需求,已十分迫切。2020年两会通过的《民法典》,为此开了一个好头。

《民法典》的一大创新和亮点就是“人格权”独立成编。该编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明确了“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区别。

隐私是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不得“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可以说,隐私和自然人有着密切的“物理”联系,侵害隐私,犹如侵害自然人的身体。

个人信息与自然人则更多的是“数字”联系。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并能够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相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侵害自然人。比如,知晓一个人的住址和直接闯入他的家中肯定是不同的。现代社会,允许他人处理我们的个人信息,比如拨打电话号码按住址寄送快递等,已是一种必然。

对于发展数字经济来说,区分隐私和个人信息之后,我们可以明确:只有个人信息才可能成为要素,隐私中的私密信息则不可能成为要素。当然,《民法典》也提到个人信息中包含私密信息,应适用隐私权的规定。而私密信息具体有哪些,比如健康信息、行踪信息是不是隐私,《民法典》则未作说明,需由未来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予以明确。

(摘编自顾子乙《〈民法典〉,为数字经济突破个人信息保护之困》)

材料二:

数字社会必须处理好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这也是数字治理本身的内容。有学者从信息隐私权角度分析隐私的益处和坏处:在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今天,过度限制信息使用会影响人们通过信息分享造福社会,这不符合互联网精神;而个人信息被滥用、个人隐私被侵犯也会使得社会环境恶化,因而保持数字社会良性运行就要找到个人信息使用和隐私的边界。无论面对的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围绕着个人信息的数字治理不外乎这么几个过程:一是信息的收集,二是信息的储存,三是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四是信息的使用。每一个过程都可能涉及信息的隐私化和隐私的信息化,关系到是否侵犯个人隐私。隐私信息化的过程相对简单,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信息隐私化因其过程复杂,信息处在动态过程不容易把握而经常被忽视,因此更应该引起重视。

数字社会下的个人信息保护是一个难题,全世界都在试图解决这一难题,国内的相关法律也应该尽快出台。但可以预料,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即使出台全面的数据保护法律,也不一定能够应对所有的现实问题,信息社会和智能社会下新的问题还会不断涌现,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但是,不管面对的问题如何改变,都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最低限度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在面对个人信息时都要遵守这一原则,能不收集就不收集,能少收集就少收集。第二个原则是高门槛准入原则。对于涉及个人信息收集的业务开展必须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于个人信息的储存、数据安全和业务必要性进行严格审核。第三个原则是相关利益者知情原则。当事者要就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信息收集的方法,信息储存、加工、使用的权限和边界,信息使用的时间,信息的销毁等做明确的公示,以确保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

当然,仅有这些原则是不够的,应该根据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实践做必要的调整,应该通过法治化途径使一些原则程序化,形成可操作的严格规程。只有在重新认识数字社会隐私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产权清晰的制度框架,企业才能合法收集、利用数据,个人的信息保护诉求才具备治理基础。当下要杜绝个人信息被滥用和个人信息的无界限收集,严格厘清信息使用和加工的边界,严禁针对个人信息的过度整合,营造良好的信息使用环境,提高民众隐私安全感,让社会大众可以放心使用信息资源,融入数字社会。

(摘编自王俊秀《处理好隐私的信息化和信息的隐私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隐私和个人信息作出明确区分的高度重视人格权的《民法典》的出台,为我国数据安全及发展的立法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B.现代社会允许他人拨打自己的电话号码、按自己住址寄送快递等行为,已是一种必然,但这些行为不能直接等同于侵害自然人。
C.隐私信息化过程简单,容易引起注意;信息隐私化则因过程复杂和信息不易把握而常被忽视,因此更为重要,更应重视。
D.信息社会和智能社会下新问题会不断涌现,可以预见,哪怕是出台全面的数据保护法律,也未必能够应对所有的现实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经济时代,如果只知挖掘数据价值,而不能有效保护数据尤其是个人信息数据安全,那么数字经济的未来是堪忧的。
B.《民法典》未说明健康信息等是否属于私密信息,这是它的一大疏漏,今后《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将弥补这一缺陷。
C.限制信息使用应当适度,否则既可能影响人们通过信息分享造福社会,也可能因个人信息被滥用等造成社会环境的恶化。
D.确定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的原则是必要的,但仅有这些原则是不够的,还需根据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实践做出相应调整。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App会要求用户签署服务协议,再根据捕捉到的用户数据,投其所好大量推送新闻或视频。
B.通过健康码采集个人行踪信息,以此判断个人消费喜好,监测其人群关系,作出相应产品推介。
C.为了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应该通过立法对企业涉及个人信息收集的业务进行严格审核。
D.公共服务项目应在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和讨论下,在民众充分知情和多数成员的同意下才能实行。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在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哪些异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分别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灰色的月亮【注】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于。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来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眼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据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着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党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滨松时,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其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据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那时候,圆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

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是有病么?

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行上了块手巾布,头戴着一项军帽,幅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

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对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破败萧条、人民饥寒交迫的情景。
B.小说标题“灰色的月亮”意蕴丰富,象征着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匮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
C.这篇小说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平和。
D.小说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字里行间直接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
2.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面目是模糊的,本段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B.本段是整筒小说中唯一气氛较为明快的场面,与前后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却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C.本段情感有所变化,随着车子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小说的情感和人物心理也出现短暂调整。
D.前文主要写“我”眼中的少年,本段转入写乘客眼中少年,叙述视角转换,增强了小说叙事张力。
3.“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境?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这种心境的?
2021-06-05更新 | 582次组卷 | 22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点绛唇·送李琴泉

吴大有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起笔两句,写出离别的地点,词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君的伤感。
B.“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二句,承接上两句,“酒阑”与“旗亭”互相照应;“呼渡”“沙鸥”与“江上”照应。
C.下阕开头两句,承接上阕点明离别的时间,由“萧萧”“香冻”可见,此时正值深秋,风雨萧萧秋意寒,描绘出一片凄凉之景。
D.下阕结尾两句“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描绘了一幅“暮雨江畔送行图”,呼应标题,照应上阕开头,意蕴深远。
2.这首词意象丰富,描写细腻,虽似写景却句句含情,试做简要赏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情人

[关]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伟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邦邦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地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春天的第一丝气息时。”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忧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萨拉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后因菜单上的特殊字母而意外相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B.主人公萨拉在吃饭时发现商机,并抓住机遇,体现了她的聪明细心;在与恋人失去联系后仍然积极的面对生活,顽强坚韧。
C.萨拉打印菜名时,想起沃尔特曾用蒲公英为她编织过金灿灿的花冠的那一刻,她成了最幸福的公主,这甜蜜而又似乎已经渺茫了的回忆为下文的相逢埋下了伏笔。
D.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正是这种爱让他们重逢,令读者感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平淡的情节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寄寓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关怀。
B.文中“最伟大的一次胜利”大词小用,突出萨拉与餐馆达成的协议对她的重要性;采用补叙方式交代萨拉与沃尔特相知相恋,真切动人。
C.本文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独具匠心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D.这篇小说平静的文字背后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旨在表现普通人面对艰难生活的坚韧、勇敢,以及对爱情的珍视和执着。
3.文中划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4.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也有人以“菜单上的春天”为题,两个标题各有所长,请选其中一个标题,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