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9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②,欻③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④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⑤。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该诗约作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时诗人在成都。②骅骝:赤色的好马。③欻()见:忽见。④龁():用牙齿咬东西。⑤霜蹄:马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地指出,韦偃知道杜甫爱画,所以杜甫来告别时,特留画相赠。
B.诗歌写韦偃墙上题画,用“戏”“秃笔”“见”这几个词突出了韦偃绘画造诣高深。
C.五六两句描绘马的形象,“坐看”句专写仰头长嘶的马,仿佛千里之长途即刻就到。
D.韦偃在墙上作画,杜甫为画题诗,这反映了唐代文人喜欢在墙上作画题诗这一现象。
2.明代文学家钟惺评本诗尾联云,“下一‘真’字,意便不在画,亦不在马”。请参考钟惺的这一评价,紧扣尾联谈谈你对本诗之“意”的理解。
昨日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原浆散文”倡导类似复活传统酿酒工艺,是文学事件,更是身体力行的文学行动。其志在矫正当下散文创作的某些误区。不过,仅仅依靠“原浆散文”稀贵的“原浆”,很难彻底矫正散文界由来已久的勾兑注水风气。但即便如此,倡导“原浆散文”依然是有意义的。就其行动和实践而言,我认为说它是一场静悄悄的散文文体变革也不为过。

类似“原浆散文”,《星火》杂志主编范晓波用稻谷的有机生长,煤和石油的形成对应好散文的发生。大概在2017年,他曾经说:好散文是一种娇贵的恩赐,你可以等待、酝酿、诱导,却很难策划和炮制。那等待的过程,有时如稻谷的有机生长,需要耗费几个节气,有时如煤和石油的形成,要耗费几十年或上百年。和一般只看文本最后的呈现结果不同,这里将好散文的生成视为包含了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全程控制。

怎样的散文算得上是“原浆散文”?《原浆散文精选集》最前面有范晓波的短文《痛饮生活的原浆》。这篇类似宣言的短文是“原浆散文”的“行业标准”。其中写道:“要求使用作家的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不依赖搜索引擎和文史资料,像乡村酿谷酒一样用真材实料,高投入低产出。尤其期待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与发酵后,把个人经验和时代烙印融为一体的厚重之作。”可以发现,“原浆散文”既强调材料,也看重流程和工艺。

从中国当代散文史看,“原浆散文”不是孤立的文学事件。每至散文走到高蹈地疏离大众、时代、现实生活、人与文之常情常理的时刻,就有类似“原浆散文”的倡导和矫正。远的不说,2007年,针对“新散文”疏离现实和大众,沉溺于智性和炫技,杨献平等人提出原生态散文写作。差不多同时,周闻道等人提出无遮蔽、敞亮和本真的“在场主义散文”。其内涵和边界并不统一,文学批评家陈思和的理解相对平易,“就是作者必须在场,必须面对生活的实际状况,不要用文字当烟幕把生活遮蔽住,要直接明确地表达生活的本来状况和作者最冲动、最原始的想法,这是散文的灵魂”。

尽管重心有别,预期也不尽相同,“原浆散文”还是可以被视作和“原生态散文”“在场主义散文”是一脉上的。

(摘编自何平《光明日报·“原浆散文”重视一手生活经验》,20231011日)

材料二:

姜广平(以下简称姜):原生态散文似乎是你的标签,重要标签。你也是这个流派下的标志性作家。虽然我看到你在书上说,你不愿意站到某个旗帜下,也不愿意被归类。但至少,你是散文原生态的首倡者。

杨献平(以下简称杨):关于“原生态散文”这个主张和提法,它有个背景。即,2000年到2006年左右,整个中国的散文写作一方面求新求异,另一方面追求形式、语言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基本上沦入了“向内转”“玄怪异”的窠臼。

“原生态散文”与其说是理念,不如说是主张;与其说是另立流派和旗帜,不如说是对当时整个散文写作的一个呼吁。当然,说校正我觉得也可以。但是,一个毫无力量和“资源”的写作者,做这样的事情,是对批评家的僭越,也是自不量力的。幸亏,有一些朋友支持,我们一起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原生态:散文十三家》一书。为了证实或者说呼吁,更为了引起一些注意,我为该书写了一篇万余字的后记,明确提出,散文应当具备“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的品质。其实这几个关键词,也不是我首创,古人早就说到了这层意思。所幸的是,这本书在散文界还是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姜:你当初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文学概念呢?就“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而言,其实所有文学种类都应该有着这样的理念啊!

杨:正如你所说,这个理念不仅是散文的,也是艺术的根本之道。“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和众生关怀”,这一理念不仅深植于我们传统文学的血脉,也是文学的本质所在。重新提出和张扬这样一个理念,一是基于当时的散文写作氛围。这一点上面已有解释。二是强调回归传统。所幸的是,大致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散文整体性地回到了传统甚至时代现场来了。这一点有目共睹。抒情、变异性的书写与呈现,怪癖和过度审丑的书写从大面积涌起到自觉地撤离,相信身在散文场中的人也是有所觉察的。

姜:现在,原生态散文的状态,与原生态散文刚刚提出伊始的状态相比,有了哪些变化呢?

杨:“原生态散文”从一开始就不排斥散文任何层面上的创新和想象力,尤其是采取多种方式发现和呈现当下时代之本质的高强度的“试验”与“创造”。“原生态散文”也绝不直接模仿和照搬现实生活,成为现实生活及其场景的“纸上陈列”。但是,最初的原生态散文,很多在文学的典型性和艺术性上做得不够,或者不够精致和独到。我愿意“原生态散文”的主张能成为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以才华和思想,能够真正书写并且建立起迥然相异于此前任何时代的、专属于我们这一时代的文学“万峰耸峙”与“江河并流”。

姜:还有个现象,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很多散文家,其实第一身份并不是散文家,而首先是小说家或诗人。散文倒是作为他们写作的“边角料”存在着的。恰恰是这些边角料,反倒别有情趣,也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学存在。

杨:事实正是如此。专业的往往有匠气。当工匠时间久了,就有了套路和模式。我个人还是喜欢那种剑走偏锋的,不经意之间的自然书写。在文艺这条路上,自然永远是一种葆有创造力的“老师”。

(摘编自杨献平、姜广平《西湖·“散文是对时代的全息观察和反映”》,20157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不易策划、炮制,需要作者等待、酝酿和诱导,所以“原浆散文”的“原浆”稀贵,问世的作品数量少。
B.《痛饮生活的原浆》一文明确了“原浆散文”的认定标准,把它编排在《原浆散文精选集》全书最前面,别有深意。
C.提及原生态散文,姜广平自然想到其代表作家及理念的首倡者杨献平,并急于了解杨献平不愿被归类的原因。
D.杨献平在《原生态:散文十三家》后记中援引古人的话,指出了散文的必备品质,这本书在散文界也颇有作用。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我国当代散文史而言,即便是没有“原浆散文”,也会有类似的文学事件发生,以校正散文创作的问题。
B.如果作者的文字不能表现生活的实际情况,即便作者在场,也和“在场主义散文”本真等特征不符。
C.为校正当时散文写作的诸多弊端,杨献平倡导呼吁原生态散文的写作,他的主张在散文界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D.杨献平认为专业散文家写的时间久了,难免会陷入写作的套路和模式化,也就丧失了文艺路上的创造力。
3.材料二为人物访谈,请简要分析姜广平在这次访谈中的提问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材料一认为,“原浆散文”可以被视作和“原生态散文”是一脉上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
昨日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居官不言廉,廉盖居官者分内事。孰不知廉可以服人,然中无所主,则见利易动。盍思人生贫富,固有定分,越分过取,此有所得,彼必有亏。况明有三尺,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濯。故可饥、可寒、可杀、可戮,独不可一毫妄取。苟有一毫妄取,虽有奇才异能,终不能善其后。

(节选自《州县提纲·洁己》)

材料二:

刘实字嘉秀,安福人。宣德五年进士,选庶吉士。自陈才薄亲老乞教职,不许。授金华府同知。金华旱,多赋,实疏请得免。以母丧归,庐墓三年服除,迁顺天府治中。为人刚直峻峭,意所不可,达官贵人必面斥之。

迁南雄知府,未数月,有中官使岭外,将至,遣卒先觇供张。不办,实又不假色词。卒怒,还告。明日,从中使入驿,与诸从骑弓剑列左右。群僚庭参毕,留实诘辱之。南雄民从驿门外望见,竞趋入翼蔽。实出,中使相视惊愕,徐问实所以得民状,欲召实谢之,实不往。中使去至韶,韶人言:“南雄且驿书讼朝使矣。”中使惧,急遣骑驰奏,诬实毁敕,大不敬,冀以抵罪。然实未尝先言也。既闻,逮下诏狱。实从狱中上书,言:“臣从官三十年,未尝以妻子自随,餐粗衣,为国家爱养小民,不忍劳费之。以是触忤天使,无所逃罪。”上览书意稍解而中官交谮之竟瘐死狱中。

实性廉介,不取民一钱。将去金华时,体无完衣。寒剧,至不可忍,则货民毳舄以行。历数里而霁,裹而之邮亭,以畀其民。公暇读书,即肩舆中手一编不辍。中夜有得,蹴童子燃灯起书。后,南雄人哀而祀之。

(节选自《明史稿·刘实传》)

【注】供张:供宴饮之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毳舄(cuìxi):以鸟兽细毛做成的鞋子。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览A书B意稍C解D而中官E交谮F之G竟瘐H死狱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逋,意为“拖欠”,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
C.敝,意为“破旧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D.识,意为“做上标记”,与成语“博闻强识”“默而识之”中的“识”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实以才疏亲老为由向朝廷求任教职未被应允,任职金华时为受灾百姓奏免通赋获得了成功。
B.刘实因不愿巴结出使宦官而受羞辱,南雄百姓争相保护刘实;宦官大惊,询问他得民心的原因。
C.南雄吏民上书控诉出使宦官,宦官得知消息抢先上奏诬陷刘实,皇帝命人逮捕刘实,将他关进诏狱。
D.刘实勤奋好学,一有闲暇就读书,即便坐轿子也不忘读书,有时半夜有了心得体会,也要起床记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有一毫妄取,虽有奇才异能,终不能善其后。
(2)为人刚直峻峭,意所不可,达官贵人必面斥之。
7日内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回来了

柯岗

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山里实在黑,走在白马后边的人,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

二十一团的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这是因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

“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

“可不敢掉队呵!后面有敌人,你没看队伍走多快?”

“谁掉队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问。

“供给处的挑夫王德胜。”不知是谁这样顺口回答着。

“王德胜!爬起来了没有?担动担不动?”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

“起来了,担动了!你放心走吧!”王德胜回答着,开始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追赶队伍,小担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响着,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王德胜:你是好战士,你是翻身农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着公家的一百七十万冀币、二百万蒋币、三十块银洋。”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脚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他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以后,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忽然静得可怕,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

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来。

往哪里去找队伍呢?他确实有些着急了。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心里也明白要想马上找到一个村子是不可能的。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并排放在路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笔直地竖在脸前,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意思好像是说:反正我现在是不能走了,索性等天明,但是千万不能把钱湿透!

这一夜,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

黎明的时候,雨停了,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现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错了,本来是向南的,可是他向了东。他挑起了担子,离开了道路,找到一个相当隐蔽的石缝。他把扁担和钱包都放在石缝的顶里边,迅速用石块盖起来,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晚上顺公路走。

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觉,但又怕有土顽来,怎么办呢?他用双手扶着额角想了半天,然后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用外衣包着,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而后侧身睡了。他想:如果土顽在他没有醒来的时候到了跟前,只要他们一拉他的衣裳,炸弹就会响的,叫他们也不能活。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德胜甜蜜蜜地睡熟了。确实,这一天,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王德胜带着这么一担子公款,在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醒来了,太阳已经偏西。

王德胜弄好担子,束紧皮带,顺着公路往南赶。突然啪的一声,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从树林里窜了出来,冲到王德胜身边。

“不准动!”他们之中的一个,用枪威胁着王德胜,就动手解他的外衣,待另一个家伙正要解皮带的时候,那个解衣服的人突然连声喊着:“炸弹!炸弹!”回头就跑。解衣带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弹在哪里,也跑了。王德胜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

转眼功夫天就黑了,他加快了行进速度,一气走了八十里。

拂晓,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持,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刚咬牙站起,前边忽然打起机关枪来,声音很近,子弹嗦嗦地穿着树枝。他已经发现,前边山根下就是公路,路东是自己的队伍,路西是白军。从这里下去,过了公路,就能回到自己的队伍。王德胜丢掉竹扁担,把两包钱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样紧紧地绑在背上,弯着身子走到小路转弯处,顺着没有路的山坡冲下去。

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他站在管理主任的门口,用他那高亢的鲁西口音喊着:“报告!”刚把右脚跨进门槛,他就大声说道:

“担子丢了,可是三百七十万零三十元在这里!”

管理主任马上拉住了他那沾着很多汗泥的双手。

(有删改)

【注】①冀币,当时解放区用的,冀南银行的纸币。②蒋币,蒋管区用的,所谓法币。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他回来了”是对故事结局的交代,暗含着对王德胜竟然能在和队伍失散后克服重重困难安全归队的赞美。
B.战士们只有当胸脯碰上马屁股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掉队,写出了夜晚之黑,也为后面王德胜的掉队埋下了伏笔。
C.王德胜路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这一突发事件,表现了归队途中的凶险,使情节产生波澜,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D.小说讲述了解放战争中某次夜行军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其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极为接近。
2.文章结尾划横线的部分反映了王德胜归队时的复杂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善于利用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思维的两种速度

——丹尼尔·卡内曼访谈

问题1:我们拥有两种获取信息的方式,速度快的模式一和速度慢的模式二,您认为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卡内曼教授:这两个思维模式是互补的。当我们被问到英国的首都在哪里,一个词马上自动从脑中冒了出来,不需要花力气思考,也没有什么企图性,这就是模式一。但若涉及对世界、欲望以及想法的诠释,最终转化成信念和决策,那么它就是模式二。模式二更复杂,它控制着思维和行动。它是间接的,不直接连通到记忆里。它是缓慢的,通常紧跟着一系列有目的性的思考。比如,        。模式二的运作需要努力,得让自己成为行为的主导人。

问题2:我们能认为模式一简化了现实,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吗?

卡内曼教授:我不知道模式一是不是“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但是它确实简化了现实,只是时不时会造成认知偏误,而模式二也可能出问题。如果我认为有些事情是错的,或者我无法理解相对论,那得归咎于模式二的运作失败。我对模式一的理解是:它是一个情感模式、是一种自动产生的情感,它没有任何目的,是完全主观的,不管在模式二的运作下接受不接受它,都没有关系。模式一除了是情感,它还有更多的属性,它与我们对生活的诠释、认知,以及我们大部分行为紧密相关。模式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还确保着人们的控制力。

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模式二必须凌驾于模式一?

卡内曼教授:当我们在发生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方法时,或者必须违背逻辑和行为规则时,我们的精神就会全神贯注,思维过渡到模式二。但模式一和模式二并不会突然互相转化,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块专门掌管矛盾的区域,让这两个模式之间有一个持续往来的通道。

问题4:大脑中的什么区域牵动这两个模式呢?

卡内曼教授:我想模式二并不隶属于一个特殊的区域管理,尽管它和前额叶有联系。我不想展开这个我知之甚少的话题。

问题5:我们不妨进一步诠释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或者模式二,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呢?

卡内曼教授: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我们会变得冲动很多。例如醉酒的状态,这就是模式二被弱化之后的效果。因此,社会生活就不会再有互相妥协的和谐了。动物的情感生活很先进,但我觉得它们并没有模式二的约束。但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二,那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什么都不是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低等配置的电脑。

问题6:艺术灵感或直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卡内曼教授:这是从模式一中冒出来的,但却是由企图所驱动的。因为模式二完全有能力带着意图在记忆里搜索,而即使我们停止搜索,有时也能自主地产生灵感和直觉,就像数学家亨利·庞加莱踏上公共汽车的台阶时,突然想到答案的情况。

问题7:心理病理学中遇到的挑战是两个模式的不平衡,也就是说当我们运用了过多的模式一或模式二,就会引发一些问题吗?

卡内曼教授:当然,如果我们长期地去自我批判,直到自己失能,那我们就是模式二使用太多,无法控制模式一了。模式一也会有病态的问题产生,比如强迫症。模式一能快速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模式一不仅驱动我们去开车,也决定了我们的口头禅,决定了我们自己看待外界的视野,它是我们高度整合的记忆,也是我们所创造的历史。这一切都不是模式二处于主导地位的结果。

1.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一个例子,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交作文前,对文章的论证和语法进行再次推敲。
B.听到“常回家看看”的歌声,想到爸妈和奶奶。
C.雨夜里听到几声凄清的叫声,你知道那是猫叫。
D.象棋教练在学生身边一看就发现了其中的好棋。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模式一间接连通记忆,没有较强的企图性和有目的性的思考,且不涉及对欲望的诠释。
B.模式一与模式二之间存在持续往来的通道,两者可以转化,但这种转化不会突然发生。
C.模式二更复杂,它控制着思维和行动,它比模式一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起到的作用更大。
D.模式一可以自然促成艺术灵感与直觉的产生,模式二在这个过程中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3.在这篇学术访谈中,卡内曼教授对问题的回答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至境是指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不同的文学类型有不同的艺术至境追求。一般而言,浪漫主义类型的作品追求意境的营构,象征主义类型的作品追求意象的呈现,而现实主义的作品则追求典型的创造。人类通过这三足鼎立的艺术至境的追求,实现人类自身心理功能知、情、意在文学上充分的表达。现实主义文学通过文学典型形象的创造,使人类的“知”(认识)的心理功能在文学上放出异彩。没有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能不通过典型形象的创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笛福的鲁滨逊,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巴尔扎克的葛朗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罗贯中的刘备、孔明、张飞,施耐庵的宋江、李逵、鲁智深、林冲,曹雪芹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鲁迅的阿Q,这些人物的名字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共名”而家喻户晓,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现实主义若是不能创造程度不同的典型人物,也就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了。

那么,什么是典型呢?过去有许多讨论。

有的说,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有的说,典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别林斯基认为典型是“熟识的陌生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没有揭示出典型的特征。因为用哲学术语来解说典型,总是把问题大而化之,我们可以说不但典型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实际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所以这种典型理论说了等于没有说。至于别林斯基的说法则是一种比喻,我们可以理解,但仍然没有得到确定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说法,都建立在“综合”论、“拼凑”论的基础上,就是说,典型是对同类的许多人相同的行为特点的综合和拼凑。要写一个商人的典型,就必须从许许多多商人身上的相同点去综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类型论,不是典型论。对现实主义作家来说,最失败的事情是把典型写成类型。典型正如黑格尔说的独特的“这一个”,它不跟其他任何人雷同,但又的确有普遍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发现它的影子。

几年前,我提出一种典型论。我认为典型是具有特征的能够激发人们的美感的人物形象。在这个学说中,“特征”是一个关键词,按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的说法,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他的理论得到了黑格尔的激赏和发挥,黑格尔后来也提出了“特征化”原则。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也特别看重“特征”这个概念,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对此也有论述。按我的综合和理解,就其外延说,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面、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就内涵而言,特征也是一种“悖论”:它的外在形象是极其具体的、生动的、独特的,但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所以,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和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联结,意与象在这里汇合。作家如果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特征(不必考虑在数量上的多少),将其扩大、提升、深化,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特征化”(不是综合、拼凑),那么就可能创造出“共名”的、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的典型人物来。典型人物的创造成功,哪怕是一个典型人物创造成功,那么你的现实主义也就达到了极致。

(摘编自童庆炳《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范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艺术至境追求不同,但最终都指向知、情、意在文学上充分的表达。
B.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无一不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C.用哲学术语解说“典型”,概念宽泛化,无法讲清实质,这种典型理论说了等于没有说。
D.类型论与典型论的确有相似性,但二者无法等同,且典型论比类型论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列举多个典型人物形象,引出了“不能创造典型人物就不算充分的现实主义”的观点。
B.在讨论“典型”内涵时,文章先破后立,先分析以往理论的缺陷,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
C.为透彻阐述“把典型写成类型是失败的”这一观点,文章将类型论与典型论进行了比较。
D.童庆炳的典型论以“特征”为关键词,文章末段论述了这个概念的基本特点和理论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别林斯基认为典型就是“熟识的陌生人”,这一比喻性的解说既形象生动又科学严谨,容易被理解。
B.典型论认为,典型是对同类的许多人的相同行为特点的综合,具有普遍性但又不跟其他任何人雷同。
C.黑格尔十分认同希尔特“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的说法,并提出了“特征化”原则。
D.作家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特征来写作并将其扩大、提升、深化,就能创造出“共名”的典型人物。
7日内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乾道五年(1169)三月,张孝祥自荆州致仕东归,途中风阻洞庭作此词。②沉累:这里指屈原。③虞舜:即舜帝,相传他南巡时死于苍梧,死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宁远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海倦游客”两句,既交代了背景,又暗含寓意,为全词奠定了沉郁的基调。
B.日暮时分的云气和草木触动了词人情思,“徙倚”一词写出了词人内心的不平静。
C.“雄三楚”三句极写岳阳楼的气势,其意境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近。
D.词人想凭吊屈原而不得,只好借眼前的渔人樵夫来抒发自己与人离别的羁旅之愁。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的渺渺“远思”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金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奉使行高邮道中   

党怀英

野云来无际,风樯岸转迷。

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

螳嗒船鸣浪,联翩路牵泥。

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

[注]①高邮:今属江苏,南宋时为淮南东路高邮军治所。②党怀英:金代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曾出使南宋。③联翩:纤夫拉船的阵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天空中来去自如、了无边际的云彩,“野”字传达出无拘无束的流动感。
B.诗人乘舟出行,一路欣赏着岸边风景,“风樯”二字描绘出河风鼓动征帆的画面。
C.林鸟惊起,点明使船昼夜兼程,林鸟夜啼则渲染出诗人出使途中所见景象的悲凄。
D.尾联的“夜半”与首联的天色“转迷”遥相呼应,全诗形成首尾圆合的严谨结构。
2.优秀的诗歌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匠心,本诗在写景上就可谓别具一格。请以颔联和颈联为例加以分析。
7日内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景彝省闱宿斋二首(其二)

梅尧臣

昼日南宫雨后凉,斋严官重静于常。

庭前斗雀堕还起,栏下秋花落自香。

看尽云容天漏碧,读残书帙卷披黄。

九衢尘土莫能到,萧瑟微风叶响廊。

【注释】①景彝:王畴,字景彝,曹州济阳人,官至枢密副使。省闱宿斋:指在尚书省值宿。②南宫:即尚书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写南宫雨后景色,从庭前斗雀、栏下秋花写到天上云容,依次写来,自然流畅。
B.诗人笔下的官舍别有一番情趣,以此表达了对王畴居官而不失娴雅之风的赞美之情。
C.与此时相比,尚书省平常的值宿生活枯燥无趣,那桌上的书卷已读破,书页亦泛黄。
D.南宫环境宁静,因为这里远离嘈杂喧闹的通衢大街,同时也因为人物内心的清净。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南宫之静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得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他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语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

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

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和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而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

正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他的生活,也渊源于他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能学习的就更多了。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鹉山头宿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形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汇,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汇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之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之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鲜明的诗意,所谓:“生寻野渡寻无归,雁带斜阳入渭城。”

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汇,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目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
C.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
D.“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谚语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能说明“柳”到今天仍然贴近我们民族的生活经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时期,社会从乱局转入大一统,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以此为基础,诗歌的语言也迎来大发展。
B.作者赞同《诗品序》对“思君如流水”等诗的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
C.一代代人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不断累积经验和感受,当唐人读到诗中的“风”“月”“关”“山”,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
D.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创造和吸取这些词汇,使得唐诗语言既高度诗化又广阔鲜活。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05-2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