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唐·张九龄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 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 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 追叹何时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诗题中有“秋”“晚”等表述凄凉感受的词语,开篇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全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B.诗歌三四句既有诗人马上就回到家,对家乡的思念盼望之情,又隐含回望过去经历,有诸多不舍的深情。五六句,作者借景物描写,隐喻为官的经历。
C.诗歌第九十句,诗人写在凉风中,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扬,有人称赞他做了贵官,而诗人自己的态度却不以为意。
D.诗文最后四句,诗人感到身心疲惫是由于最近一段时间被名利所累,所以化用陶渊明的诗句表达自己辞官之感。
2.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如下诗评:诗有词、理、意兴。词,指语言词藻。理为义理。意兴为诗歌情感主旨。请就其中一点赏析本诗。
2024-02-2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考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①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燕然:东汉和帝时,窦宪大败匈奴,追击单于至燕然山,在巨石上刻写铭文,记载这次胜利。②新亭: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众人相对涕泣。王导说: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徒然感叹不能亲自到燕然山前线杀敌刻石记功名。
B.诗人感慨虽双鬓斑白,仍有穿越大漠的雄心魄力,不能国家有难之际只知束手垂泪。
C.诗人以“太息”起笔,以“卧闻新雁”止笔,照应诗歌标题意思,构思精巧、完整。
D.诗人写闲泊水村时见闻感受,慷慨苍凉,饱含爱国热忱,全诗意境沉郁,音情顿挫。
2.本诗作者是如何进行抒怀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2-1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睛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一天夜里,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眼前宁静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来回探照。

老头子小声说: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没吃上这样新鲜的东西,只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也走不动,鬼子兴奋地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可是他们鬼叫着,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头子在敌人监视之下自由出入苇塘又送物又送人,可见其本领之大、行为之勇。
B.“张皇失措,船也走不动”是老头子的故意举动,突出了他为引敌上钩时的机智。
C.“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突出了老头子对复仇杀敌的极大自信。
D.老头子将鬼子引向自己事先埋好枯木桩子的水域,以一己之力制服了十多个鬼子。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多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B.小说标题“芦花荡”能起到设置悬念作用,通过暗示故事发生地点,让读者想象该有怎样故事发生,激发读者阅读欲望。
C.本文和作者的《荷花淀》都以抗战为题材,也都不刻意去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都通过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表现人性之美。
D.本文和海明威《老人与海》都注重以内心独白来塑造英勇的老人形象,除此还都运用动作细节突出老人战胜“敌人”的场景。
3.在护送两个小女孩的途中,老头子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老头子”的杀敌在“二菱”的注视下完成,小说这样的结尾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2-1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本诗约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作于杭州,当时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期将满,即将离开时写下这首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面对西湖之景,先对湖上风光做总体评价,向读者传达一种整体特色美。
B.诗人目光由远及近,由高而低,或写远景,或写近景,层次分明,清晰明快。
C.诗人以幽丽的笔触,华美的词句和新奇精妙的比喻,写出西湖盛春景物之美。
D.诗人一改前面对西湖美景的直接描写,结尾变换章法,来直接抒发留恋之情。
2.诗人描写了“画图”的哪些具体景象?请简要概括。
2024-02-16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高中素质教育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铁生

那支法国足球队来这儿比赛的时候,正是八月里最热的一天。离七点半还有两个多小时,山子和小刚就动身了,一人一辆手摇车,在太阳底下拼命地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

单从上半身看,两个小伙子长得都很健壮,胳膊都很粗。山子的车上挂了两支拐杖。小刚连拄拐也拄不了。两辆车一前一后。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一两辆自行车。有些骑车的人惊讶地望望他们,望望他们那萎缩得变了形的腿。

直到走了差不多一半路,小刚看了看表,两辆车的车速才慢了下来。小刚用两个手指撑开上衣兜,看看那张票。山子的目光立刻跟过去,说:统共就一张票,你别再忘了带。

小刚没回答,脸上的笑容慢慢变得僵硬,心想:什么叫统共?反正一张票不能你我都进去。不过又想:出来的时候说好了,山子不至于说话不算话。

带着没有?山子又问,很着急的样子。

小刚还是不回答,把票掏出来,托在手里看,心里有点后悔:这事真不该到处去瞎显摆,二华送来了票,自己就应该悄悄地走……小刚觉得这是个机会,得说句话了:你真不如趁早上你姨家去呢,别把转播也耽误了。

山子不言语了,山子的心情立刻有些沮丧。他本来就有点动摇:万一是自己记错了呢?体育场门前没有台阶,小刚坐在车上可以进去呢?自己白跑一趟倒没关系,问题是把电视转播也误了。问题是法国队!他这几天总想起十二届世界杯赛的场面:想起普拉蒂尼罚直接任意球时的样子;想起佐夫鱼跃扑球时的样子;还有鲁梅尼格,那小子真是浑身都长得漂亮,人要是长得漂亮也真是福气;马拉多纳不漂亮,可那小子跑起来真好看,摔倒了又蹿起来,永远也摔不坏似的,真长得结实,人要是长得结实也行,也漂亮……

见山子不言语,小刚又紧叮一句:是你自己非要跑一趟不可的。咱们可有话在先,我要是进得去,你可就得乖乖滚回来。他尽量使语气显得像是开玩笑。

噢噢,那当然,山子的灵魂这才从巴塞罗那的绿草坪上飞回来。我是说,要是你的车进不去,这么难弄到的票别糟蹋了。

山子又使劲回忆起来。他明明记得体育场门前有很高的台阶,至少有十几层。二华那小子整天迷迷糊糊的,没记清楚过什么事,不过,也许是自己记错了?他还是八年前腿没坏的时候去过。那时候他才二十岁,跟小刚现在一般大。他还记得自己跑上那些台阶时的情景:台阶不仅高,而且陡,他一步三级往上跑,那台阶大概并不止十几层,什么地方还种着一些冬青树……每次回忆都是到这儿就断了。也许那不是在体育场?也许是电影院?剧场?美术馆?每次回忆都是以清晰开始,以模糊告终。

小刚叹了口气:要是再有一张票就好了。

小刚又叹了一口气说:我好像还从来没到这边儿来过呢。

山子心里忽悠一下子,忽然觉得自己心眼真够呛——小刚还从来没到体育场里看过足球呢!小刚的腿从小就坏了。

山子忽然转过脸来说,带些笑容,在这之前他一直木然地望着很远的地方。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啊?那还差不多!

净想好事儿。小刚说。虽然这么说,却也觉得心里舒服了一点。那咱们拼了命也得买上票。

拼了命你也未必买得上。

提前一个星期我就上售票处窗户底下坐着去!支个帐篷。小刚脸上也现出笑容:亲眼看一回世界杯赛,这辈子也值了。

我老是梦见体育场。小刚说。

梦?

嗯。我老是梦见到了体育场,也看见了里面有人在踢球,可就是找不到门,进不去……

山子心里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很高很陡,数不清有多少层,像一座山。自己往上跑,跑,一步三级,跑得好累呀,突然眼前豁然开朗,看见了一片绿色的草坪。不,不对,是一片辽阔的草原,他自己正在那儿踢足球。踢得可真不错,盘带,过人,连着过了几个后卫,又过了守门员,直接把球带进了大门。他笑着在草原上奔跑。他看见自己腿上结实的肌肉,心想这下子行了,不用再去摇那辆手摇车了。远处是冬青树,不对,是大森林,他向森林跑去,挥着拳头,林涛声像是欢呼……

车流、人流越来越稠密了,都朝那个方向浦去。望得见体育场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太阳底下拼命地摇”表明小刚、山子胳膊健壮,更突出了二人对观赛的渴望。
B.小刚“笑容慢慢变得僵硬”是因为担心山子到时反悔,直接来抢夺自己手中的票。
C.山子“忽然觉得自己心眼真够呛”,突出了他对小刚从小残疾没来过体育场的心疼。
D.山子对体育场的记忆有些来自他曾经的梦境,梦中他攀登了体育场很多很高的台阶。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厌其烦地铺陈山子“想起十二届世界杯赛的场面”,这种心理活动描写既能突出山子对观赛的极度渴望,也能反衬他自身现实与想象的差距。
B.小说善于留白,写至“望得见体育场了”戛然而止,不直接写小刚和山子能否进入体育场观看球赛,给读者造成悬念,留下思考的空间。
C.本文和茹志鹃《百合花》都以事物名字为标题,标题事物都有象征作用,“足球”象征着对中国足球的美好憧憬,“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的纯美。
D.本文和作者的《我与地坛(节选)》文体不同,但都通过残疾人的视角直接观察、感悟人生,都在朴素的语言中,流露出美好诚挚的感情。
3.小说结尾,在和山子的最后一番对话中,小刚的思绪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梦,是这篇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刚说梦,山子忆梦,请探究“梦”在小说中的作用。
2024-02-16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高中素质教育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加拿大]阿里斯泰尔·麦克劳德

“我们只能把它卖了,”我记得母亲不容置辩地说道,“它食量太大,给牲口的饲料我们本来就不够。”

这时秋阳已经消匿,好像今年都不准备再现身了。我们在自己家的厨房里,谈论着那匹自我出生起就在家里的老马斯科特。母亲说话的时候,很有精神地在捅着她炉子里的木柴和煤块。父亲则背对着我们,一直望着窗外。

“再留它一个冬天吧,也没什么损失。”这时父亲说道,眼睛还是望向窗外越来越大的雨,“养着它这么多个冬天都过来了,而且它牙齿坏了之后,也吃不了那么多了。”

“它以前还有些用,”母亲立马回道,炉盖弄得乒乓响,“可这几年,它是一点用都没有了。夏天的时候还不如租匹马,或者租个拖拉机,要来得便宜一些。马现在对我们来说没用,年轻的马也没用,更别提这匹大概三月份就会死的马了,我们这些年来费了多少马粮啊。”

“哎,它三月死不了的,”父亲说,“它没事的。去年秋天你也这么说,它后来不是好好的嘛。”

“可它终究不是两岁的马了。”母亲又立刻回答,一边穿上她的外套,准备出去喂鸡。“我们要照顾六个孩子,本身就应付不过来。”

很久以前,父亲的主业是帮人运煤。还是单身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寂寞,有时就会去喝个大醉。二月份昼短夜长,在一家卖私酒的店里,父亲一醉不醒,全然将屋外的冰雪世界抛诸脑后。直到第二天早晨,身体被酒精抽干,他绝望地走到门口,看到马和雪橇就在他昨晚走开时的位置,其实它们全然不必留在那里。雪花像精细的粉末,覆盖雪橇上的煤块,却掩不住它们的黑光。而那匹马,则在凌晨的冥暗中站成一个鬼影。在它黑色毛皮的外面,昨天的汗液已经结成一层灰白的冰霜,鼻子下面悬着几根微小的冰凌。

父亲无法相信在如此酷寒之下,这匹没有拴住的马,毫无必要地等了他一夜。那一晚之前,父亲从未被世上另一个活物守候过。他把脸埋在马鬃和白霜中,伫立良久。厚重的黑色马毛覆盖着他的脸,颊上凝起冰珠。

“行了,我给麦克雷打过电话了,他今天就会来牵它走。”母亲一边说着一边穿上外套,她准备带着我们去喂鸡了。

“等会儿,”父亲说,“该死的,给我等会儿。”他从窗口猛地转过身来,我看到他的手已经握成了两个拳头,关节又白又冷。

我们再进厨房的时候,麦克雷已经站在门口的那张桌子边上,父亲还是在窗子那里。“听说你这儿有匹快不行了的老马,”他的话绕过他的雪茄传出来,“我开的价是二十加元。”

父亲一言不发,眼睛如同大海一样灰暗。他点了点头,离开窗口,朝门口走去。母亲用眼神示意我,让我也跟去。

牲口棚遮蔽风雨,所以里面显得很宁静。斯科特在第一间隔栏里,父亲凑上前去,抚着斯科特的鼻子,但什么话都没有说。斯科特则用它的头上上下下蹭着父亲的胸口。

“你这笼头不错,”麦克雷说,“我再给你加一块钱吧,反正你以后也用不着了。”父亲盯着他,似乎过了好久才点了点头,动作小得几乎察觉不到。“那就这样,”麦克雷说,“二十一加元,这笔买卖就算数了。”父亲接过钱,还是一句话不说,打开了牲口棚的大门,头也不回地冒雨朝厨房走去。我不知道我还留在那里干嘛,便也跟了上去。

随后,好似被一种奇诡的力量吸引,我们每个人都挤到了窗口。卡车不出意料地倒上了牲口棚前的小山坡,麦克雷进了棚里,手上还拿着他那根鞭子。过了一会儿他出来了,牵着斯科特。

走出牲口棚时,斯科特差点绊倒,不过很快又恢复了平衡。人和马爬上小山坡的时候,都把脸扭过去,避开强劲的雨势。斯科特静静站在那里,看麦克雷放下卡车的后挡板。挡板放下之后,就在山坡和车厢间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坡道,麦克雷抓着笼头的牵绳先登了上去,等不及似的拽了几下。斯科特的一个马蹄踏上了挡板,就在那一刻,它迟疑了,收回它的腿,定在了那里。麦克雷用力拉了一下绳子,毫无作用。他走下来,站在挡板的中间,伸手揪住笼头往上拽,斯科特还是一动不动。麦克雷走下车来,引着斯科特绕着大圈,他越走越快,以至于他和马都像要奔跑起来一般。

突然,麦克雷速度不减地跑上了坡道和车厢,几乎是快步小跑的斯科特就跟在他身后。可就在马蹄接触挡板的刹那,斯科特一下子停住了。绳子瞬间绷紧,本来一路前冲的麦克雷被猛地向后扯去,跌进了车厢里湿漉漉的污秽中。我们还没来得及担心他是否受伤,麦克雷又站了起来。他挥起鞭子——他居然连摔倒了也没有丢掉它——朝斯科特的双眼间狠狠地劈下,后者正僵直地立在后挡板上。斯科特摇了摇头,好像有些恍惚,退了几步,牵绳就拖在它身后,厨房门猝然打开,麦克雷愤怒地站了进来,鞭子还拿在手里。父亲眼中那能降下雷雨的乌云越发阴沉,他从麦克雷身边走了过去。

屋外,迎着凌厉的风雨,父亲径直走向斯科特。后者有些彷徨之态,它见到父亲,竖起耳朵,用马嘶表示认出了来者。父亲的湿衣服贴在身上,显得格外纤弱,他拿过牵绳,大步走开,那匹马就急切地跟了上来。他们的动作让人觉得是一条小拖船领着巨大的航海货轮入港,区别就在于,父亲和斯科特不论是分开看,还是作为一个整体,都不容置辩地活着!走到挡板处时,这次轮到父亲犹豫和畏缩了,他的脚碰到挡板似乎就收了回来。可斯科特全然没有犹豫畏缩,马蹄和湿的硬木板接触,传来坚定并充满信心的声音;马头几乎要顶到父亲的腰背间,它是如此急切地要跟着父亲,全然不在意他们的下一步是落在什么地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叙述了“我”旁观家里的一桩残酷而无奈的买卖,于平凡的日常中折射出生活的艰难。
B.小说中母亲用鄙弃的眼光看待已失去价值的老马斯科特,并利用家庭的现状逼迫丈夫卖掉它,体现其冷酷无情。
C.小说插入父亲早年运煤时大醉,斯科特却在雪中等他一夜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凸显了父亲和马的形象。
D.小说中“父亲眼中那能降下雷雨的乌云越发阴沉”句,借助乌云描摹眼睛,形象表现了父亲卖马时的复杂心境。
2.小说以“秋”为题,文中蕴含着几重秋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3.小说结尾写斯科特“全然没有犹豫畏缩”,跟着父亲登上了货车,这样写有何作用?
2024-02-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瞻记梦二首其一(节选)

苏辙

兄从南山来,梦我南山下。

探怀出诗卷,卷卷盈君把。

诗词古人似,弟则吾弟也

相与千里隔,安得千里马?

携手上南山,不知今乃夜。

晨鸡隔墙唱,枕窗月亚


【注】①苏轼曾记录:八月十一日夜宿府学,梦与弟游南山,出诗数十篇,梦中甚爱之。及觉,唯记一句云。其时苏轼在陕西凤翔为官,苏辙在汴京闲居。②南山:指终南山。③弟则吾弟也:意思是兄长的诗好,自己的不如他本来就是因为自己是弟弟。④(qī):倚。亚:低垂。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标题可以推知,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样属于唱和类的诗歌。
B.三、四句写梦中赏诗的场景,描写逼真,有一种“如在眼前”的真实感。
C.“弟则吾弟也”一句以文为诗,既比较创作水平,也表达情感,意蕴丰富。
D.“安得千里马”一句运用典故,为兄长鸣不平,蕴含“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2.诗歌节选的最后两句颇有特色,试作赏析。
2024-02-1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注],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敧(qī):倾斜,斜靠。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来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秋夜景象,自然地引出了秋思。
B.“天淡银河垂地”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银河”与“月华”都易引起相思之情。
C.“残灯明灭枕头敧”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愁人独对残灯、百无聊赖、倚枕昏睡的情状。
D.末尾三句把愁人的思念之情推向高峰。虽然全词没有一个“思”字,但句句含“思”情。
2.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公坪

聂雄前

①“哭脸巴,轧棉花。三斤籽,两斤花,到屋后菜园里摘黄瓜。黄瓜冇打花,回来还是个哭脸巴。”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是快乐还是哀伤?谁都不知道。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我就熟悉了这首童谣。鹅公坪上,只有我和长斌是娇滴滴的哭脸巴。哥哥差不多大我十岁,父母每天都要出工。长斌呢,好多年好多年都和春婶叽相依为命。坪上其他的家庭至少有三个孩子,更多的家庭有五六个孩子。

②六岁的时候,我开始上学,五个女同学都比我年纪大,都比我聪明,都不太理我。六岁的时候,我接下哥哥的班,放养柘塘公社最大的一头水牛,同时,拾狗粪、割猪草。一点也不紧张,一点也不紧迫,日子像丝滑的泥汁一样流过。风吹过我的鹅公坪,我知道春天的泥土下蚯蚓蠢蠢欲动;夏天水塘边的苦楝树上知了在叫个不停;黄叶纷飞的秋天,残荷的孤勇让我颤抖;寒风凛冽的冬天,苦楝树光溜溜的枝干刺破青天。

③我的童年是孤独的。大概八九个冬季都在火膛边的灰坑里度过。母亲出工的时候将一个红薯埋到火膛底下的灰烬里。我就盯着,聚精会神地盯着。三四个小时后父母散工回来,母亲第一时间从灰坑里把我扯上来,顺带把金黄金黄的煨红薯递给我,我感觉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鹅公坪的乡亲和同学都感受过我的温暖和幸福。上双峰十四中的八里路,年年月月天天都有人叫我“煨红薯”,他们觉得聂雄前和煨红薯就是一个音,就是一个快乐。特别是走到西祠坳的时候,每一次都有十几二十个小孩齐齐整整地喊“煨红薯”。

④父亲很早就看出我懵懵懂懂,到小学二年级我放下书包还要吃娘的奶,还穿着开裆裤自自然然地上学。父亲就很忧虑,担心我缺了一根筋。他偷偷地给我娘嘀咕:“这个满崽好像没有建四宝聪明,也好像没有建四宝强蛮呀!”我娘很生气,说:“要这么聪明干什么,要这么强蛮干什么。”然后,就看出我娘恨铁不成钢的眼神。

⑤十岁的那个春天,我得了很严重的脑膜炎,在县人民医院住了个把月的医院,命垂一线,几次变相,终于活了下来。一个姓彭的医生在院子里,要我举手,要我踢腿,要我摇头,要我低头,要我眨眼,要我扣衣服……最后,他一脸严肃地讲:“小朋友,你一辈子都不要讲你得过脑膜炎,得过脑膜炎就不能参军、不能当工人、不能读大学,记住呵!”我牢牢地记住了他的话。回到鹅公坪,已是插秧季节。身体虚弱得不行,刘新乾老师来看我,说:“休个学,养好病就来报到。”我就把胡子德老师送给我的四只小鹅喂得膘肥体壮,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把鹅训练得归法归服,身体就完全好了。秋季开学之后,一二个月数学稍微差点,其他一切如常。到学期中段,好多同学用各种方式测试我是不是蠢了,但他们都悻悻而去。

⑥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已年过五旬,每天都要出工干活,哪里有工夫管我呢。而我有无数的时间琢磨。青黄不接的月份听到父母的叹息,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伯伯家?细公公家?宋家?同新叔叽家?我总能一借而中。大雪纷飞的日子,我娘大清早熬一锅红薯藤和糠为主的猪食,牵着我的手高一脚低一脚来到晒谷坪的牛栏房。我看到大水牯的惊喜,看到我娘的慈祥和怜悯,我就知道牛是农家宝,非把大水牯喂得油光水滑膘肥体壮不可。和那个年代的小孩一样,上树掏鸟窝的缺德事我做过,下塘摸鱼虾的开心事我做过,跋山涉水跟在大水牯的背后远征我做过,翻山越岭跟着哥哥看样板戏电影我也做过。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⑦我坐在鹅公嘴上,那是一片坟地,我爷爷1961年草草埋在了那里。过了八年,我奶奶又埋在那里,伴在了爷爷身边。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一样的,有平地有山丘有水塘有稻田有房屋有树林有鸟兽有鸡鸭猪狗……我也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鹅公坪,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日头会照着山岗照着我的水塘,会晒着稻谷晒着我的脸蛋,还有我的大水牯……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活得像草木一样,无一例外的卑微。鹅公坪二十来户人家,除了吃国家粮在外工作的那几个干部,其他人都低眉顺眼从不抬头。

⑧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消息传到鹅公坪已经过了个把月时间了。那个晚上,乡亲们绝大多数不敢在家里睡,有的背竹床,有的背席子,横七竖八地躺在晒谷坪上。上半夜无人入眠,有人讲地震就是地动,很危险的。有人讲,梅山坪底下有条阴河,好像也不对劲了,这段时间一直在冒黄水。一片人心惶惶。子时过后,皓月当空,一颗流星划过,所有的乡亲都安静了,痴痴地盯着水洗般的月华。长河渐落、碧海青天,或许这是乡亲们生命中的第一次洗礼,有死亡主题,有人间眷恋,有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爸爸看出“我”没出息而不喜欢“我”,娘对“我”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在爸爸面前极力维护我,一方面又对我的不成才很恼火。
B.第⑥段结尾说日子过去了,“也无风雨也无晴”,重点强调的是在孩子的心目中,日子几乎每天都一样,既新奇美好又波澜不惊。
C.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卑微地活着,有生活艰难的原因,也有其他因素。
D.作品以一种干净、明快且富有乡土气息的文风,写出了乡村社会的人际情感,表达出中国人对故乡那种温暖、美好的情感。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将日子比喻为“丝滑的泥汁”,既写出了时光流逝的从容平缓,也暗示了生活的苦楚无奈。
B.第⑥段中,直接列出四个选择疑问句,传神地再现了“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时的心理,也反映了“我”对村子里各家各户的情况了然于胸。
C.第⑦段中,句子中间没加标点,脱口而出,一气而下,反映了“我”对乡村生活的熟稔以及对自己持有的乡村认识的坚信。
D.第⑧段中,通过对乡亲们上半夜与下半夜情形的不同描述,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在听到大劫消息后的惶惶心态与安顺本性。
3.选文叙事看似散乱,却自有章法。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4.书评说:《鹅公坪》有着一种历尽世事后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和体悟。请结合节选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的村庄

马继军

说到苏轼的村庄,四川的眉州,湖北的黄州,海南的儋州等,这些地方都属于苏轼的村庄。

眉州是苏轼的故乡,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及青年的大段时光。20多岁走上仕途后,只在33岁时父亲苏洵去世,才回故里为父尽孝,离开时手栽荔枝,与友人约定树长成即归眉山。但终老也没有回到故乡。

黄州城外的东面的一片坡地上,苏轼在此拓荒种禾,筑屋为家。苏轼还以此地命名东坡,称其为苏轼的村庄也理所当然。海南儋州中和镇,苏轼在那里住了近三年,也曾想若难以北归就终老于此。

可有个村庄,却陪伴了苏轼900多年。①她与苏轼亲如近邻,恍若一家,风风雨雨,不弃不离,也还会永远地陪伴下去。

它是位于河南省郏县城西北约50公里的苏坟寺村。

苏坟寺村有两山东西相峙,状若列眉,而名小峨眉山,与苏轼老家的眉山极其相似。因诸多原由,苏轼在常州去世后,便于1102年农历润620日归焉于此。10年后,苏辙在许昌病故,也随兄埋葬于此。元代郏县县令杨允曾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子身边,故称三苏坟,后名三苏园。

近千年来,前来三苏园拜谒的人络绎不绝。但墓园旁的苏坟寺村却冷冷清清,游人少至。②毕竟三苏园已是风光绚丽,情韵万千,让人目不暇接,宛如饱尝一顿山珍海味的大餐,对路边的野菜野味没有太多的食欲,尽管她是那样的清纯和芬芳。

然而,去年,微信视频守护苏东坡乡村春晚的一幕幕场景,却使我决心前去看一看了。

村庄在墓园的西面,相距只有一墙之隔。

墓地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是阴森不祥之地,人们安家选宅,总是避而远之。而在这里,却间隔一墙,仿若邻居。

走进一户紧邻墓园的家院。一位70多岁的老汉坐在院内,形态安然,似在养神,他见我前来,起身相迎。我问他离三苏园这样近,感觉咋样,他微笑着说:离东坡这样近,还能不好吗!

墓地的旁边是村民的田地。村民们常常扛锨荷锄,在墓园中走过,如伞的柏荫给他们带来一片爽凉。③盛夏中午,村民们三三两两地拿着苇席和床单,在墓园中那浓荫覆盖的地面上,那青砖铺就的殿堂里,舒舒服服地睡个午觉,享受这墓园馈赠的舒畅与快乐。

不过,来到墓园,得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听村民说,村西头有个村民,看到三苏园里有块石头,他觉得垒猪圈很合适,就将其拉到家中,结果他喂的猪死了一头又一头……

20世纪70年代,一位农民看到墓园里有根干枯的柏枝,就扛回家中用。结果那一年他给生产队喂的牛就病死了……

这也许只是生活中的一种巧合,一种偶然的现象,但他们总是与三苏园联在一起,可见这里的人们对三苏的敬畏之情了。

在村民心中,苏轼既是他们的邻居、家人,又是护佑他们的神灵。

每当初一和十五,不少村民就会来到三苏园中,烧纸燃香,深表敬意。许多人家还供奉着东坡。村民们说,自从敬了东坡,日子过得格外称心。

在苏坟寺村,有一位103岁的老人,住在离三苏园百米之处,老屋土墙,院落陈旧。老人虽已年过百岁,简陋的厨房,土垒的锅台,堆放的柴草,外出的烟囱熏得一片墨黑。老人做饭冒出的烟火也一定会飘到不远的三苏园内,喜欢人间烟火的苏东坡也一定会望之欣然,闻之陶然吧!老人说,她家离三苏园很近,她天天在家给苏东坡烧香磕头,这应该是东坡给的福分!

苏坟寺村370多户、1200多口人,绝大多数是王姓村民,姓苏的没有一家。千百年来,他们祖祖辈辈、子子孙孙在这里守护着东坡,并为这样的守护感到荣光和自豪。

2022年,一个守护苏东坡云村民的名字在这里响亮叫起,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守护苏东坡云村民的村长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楠,郑县人。她曾是央视新闻1+1”的主编。她被村民守护三苏初心不渝的信念与情怀感动,故发起了守护苏东坡云村民活动,并得到了苏轼宗亲、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互联网时代,也许村民的身份已不再属于一方地域、一片村舍的范畴,而是有了更加宽泛的概念与空间。④苏轼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村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会乐得眉开眼笑,满心欢喜吧!

2023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下午,守护苏东坡乡村春晚在三苏园的广场上举行。春晚以苏坟寺村守护三苏文化为主题,村民们怀着对三苏的深情厚爱,踊跃参与,争当演员,把一个个充满乡情土味的节目呈现出来:村民隔空对话,问东坡为何归焉他们的家乡;东坡在海南培养的举人姜唐佐前来拜谒恩师墓,苏辙帮兄兑现诗书情缘;苏东坡与王闰之合葬本村的过往深情……这一幕幕场景,苏轼如若走得出来,驻足观看,也许会动情落泪吧!

我居住在苏坟寺村的民宿,距三苏园仅200米。

那一夜,我居然梦见了苏东坡:苏东坡身着布衣,时而低头看书,时而抬头望天;村外的田地里,他身着布衣,坐于田埂,形同歇息,神态坦然。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已与身边的村庄融为一体,到邻居家串串门,说说话,再把他丰富的学识送到一个个家园中吧!又想,苏轼一生身行万里半天下,步履艰辛,受尽苦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如今,在他安息之地,出来散散步,兜兜风,歇息田埂,望着面前的土地,也许情感滔滔,还在酝酿着新的诗文吧!

(摘编自《时代报告》,2023年第8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苏轼与眉州故乡、黄州东坡、海南儋州中和镇的渊源,为叙写苏轼与苏坟寺村的关系作铺垫。
B.苏轼之所以葬在苏坟寺村,最重要的原因是苏坟寺村有两山东西相峙,状若列眉的小峨眉山,与苏轼老家眉山极其相似。
C.苏坟寺村与三苏墓地间隔一墙,仿若邻居,全无阴森不祥之感,“离东坡这样近,还能不好吗!”就是最好的写照。
D.“守护苏东坡乡村春晚”凸显苏坟寺村民守护三苏文化的主题,村民们踊跃参与,奉献出了充满乡情土味的节目。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亲如近邻,恍若一家”“不弃不离”“会永远地陪伴下去”等词句,形象生动地摹写出村民对苏轼的陪伴守护。
B.句子②将“风光绚丽”的三苏园比作“一顿山珍海味的大餐”,将苏坟寺村比作“路边的野菜野味”,比喻中作者褒贬自现。
C.句子③中“三三两两”“舒舒服服”“殿堂”“馈赠”“舒畅与快乐”等词语,描写出村民与苏轼双向的陪伴与温暖的守护。
D.句子④中借“眉开眼笑,满心欢喜”的揣测与联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引用,表达了现代人对苏轼的热爱与敬仰。
3.文章以“苏轼的村庄”为标题,简要分析标题的含义。
4.文章写“我”在苏坟寺村民宿的梦境,联系全文,回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024-02-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