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胜利了

余华

在我心目中,重症医师就是救生员,从死神手里救出生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疫情来袭时,他们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踩住了疫情的刹车,第二波疫情在世界蔓延时,中国的社会生活已趋于正常。

我思索文学与医学的关系,首先想到不少作家学过医,外国的有英国诗人济慈,有写下《福尔摩斯侦探集》的柯南·道尔,有大家熟悉的契柯夫等,中国的作家当数鲁迅,很惭愧,我也学过医,当然无论是文学还是医学,我都不能与鲁迅相比较,医学上鲁迅是海归,我是赤脚医生,文学上我依然是“赤脚医生”。

我当过五年牙医,有位作家朋友调侃我说:“明明是兽医,偏偏说自己是牙医。”过去的牙医大多是江湖中人,在油布雨伞下给人拔牙,旁边是修鞋的、理发的和打铁的,1978年我是正规医院里的牙医,当时来我们医院的大多是农民,农民管医院叫“牙齿店”。

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我想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疾病与健康,生与死,文学作品描写了无数的疾病与健康,无数的生与死,医学面对的也是这些,当然文学是虚构的,医学是真实的。思想家罗兰·巴特在母亲去世后写下:我失去的不是一个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想这就是作家与医师的区别,作家面对的是形象,医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去年我父亲三次进入重症病房,在医院的几个月里,我对重症医师有了一些了解。

去年我赶回家时,家里已经在为父亲准备后事了。我在文学作品里经常读到“奄奄一息”,自己写作也多次用过“奄奄一息”,父亲来到重症医学科时的状态就是这样,可医师对我们说:“还有胜算。”

我相信医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在一堆消极的因素里发现了积极的信号,虽然这个信号很微弱,但他们抓住了,然后通过治疗,护理,让这个微弱的积极信号打败了那一堆嚣张的消极因素。

这就是一个优秀的重症医师的敏锐和积极的态度,重症医师面对的病人虽然病情各不相同,却都是危重病人。敏锐是医术,积极是医德,这也是人生的态度。对于医师,尤其是重症医师,对待病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与高超的医术同样重要。

优秀的作家也是这样,他们常常会在消极的题材里写出积极的主题。济慈写过一首《蝈蝈与蛐蛐》,盛夏时鸟儿因为骄阳而昏晕后,不再鸣叫,而蝈蝈就在草地树篱上发出它们的乐音;严冬时的夜晚一片死寂,而炉边就会响起蛐蛐的歌声。在盛夏中午的烈日下和严冬夜晚的寒冷里,在这样消极的环境里,济慈仍然让生命的声音积极地响起来,他写道:“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

继续说我父亲,他去年十月底从医院出院,十多年前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走路开始困难,后来因为脑膜瘤的压迫,走路更加困难。去年五月做了脑膜瘤手术,八十八岁的他,又在病床上躺了半年。他出院后几个月,心肺功能康复了,可以用助步器走路,最近他又开始尝试用拐杖走路。

然而白内障来了,左右眼几乎看不清《新闻联播》了,他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新闻联播》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前些日子,他去找一位眼科专家就诊,专家说他年纪太大,不要做手术,保守治疗就行。他很生气。我对他说:“你看不清电视,就听听广播吧。”他说不行,还是要去做白内障手术。

我向之前的重症医师介绍了父亲的情况,说到白内障和发脾气,医师说老人的脏器功能恢复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自然会提高。这句很普通的话让我感受到一个医师对于病人的理解,我们觉得父亲已经很不错了,此前大家已是束手无策,结果在医院死里透生,不仅死里逃生,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父亲应该满足了。

医师理解我父亲的不满足,我想这是对人的理解。去年在医院时,父亲肺部的炎症控制住后,但还插着气切套管、鼻饲管和导尿管,医师说,下面要做的就是逐步拔掉这三根管子,让老人活得有质量。

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什么是人学?简单说就是对人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医学也是人学,而且是活生生的人学。

我十七八岁的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句话至今难忘,就是保尔·柯察金从接近死亡的伤病里挺了过来,奥斯特洛夫斯基写道:青春胜利了,这句话让我觉得自己充满力量。

父亲在重症医学科住院期间,我见到两个病愈出院者,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年轻人,医师告诉我,最年长的病愈出院者是一位一百零三岁的老人。

现在我重新想到“青春胜利了”这句话的时候,“生命胜利了”就跳了出来。

是你们,重症医师们,让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让过去、现在、将来的生命,胜利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很惭愧”地将自己与鲁迅比较,“赤脚医生”的自称表现其文学成就自评的谦逊态度。
B.作者引述罗兰·巴特书写母亲的话语,意在突出艺术形象与真实人物这两类对象的本质差别。
C.从入院状态“奄奄一息”,到医师鼓舞“还有胜算”,消极因素向积极信号的变化启人深思。
D.重症医师对于“父亲”的理解,比眼科专家和“我们”对于“父亲”的理解显得更深刻。
2.文章采用哪两条线索行文,请简要分析。
3.请分析文章题目“生命胜利了”蕴含的深刻含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 ,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有删改)

材料二: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材料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池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 ,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 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 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这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直指的意义因为固定所以易用,偏于类型;联想的意义因为游离所以难用,偏于个性。
D.绿多样统一,而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于是青山绿水,可以说是两种性格的体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B.“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C.“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妙处需要联想到“小龙团”茶泡在泉水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才能体会到。
D.世界是绿色的,而春游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因为绿是具有多样统一性的谐和色调。
3.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C.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和控制。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小团月”与“小龙团”在字的意义上有何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述怀(节选)

魏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魏征投奔唐朝之后,准备出关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残部之前,所以此诗又名《出关》。②九逝魂,这里指旅途遥远而艰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准备出关去山东之前,前四句的景物描写是虚写,想象了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
B.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诗人要报其知遇之恩,故面对荒凉的沿途景象和艰辛的旅途,诗人并不感到担心害怕。
C.九、十两句赞美重诺守信行为:诗人借此表达要像季布那样,一诺千金;像侯赢那样践言而舍生。
D.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景物描写意境雄浑,情感抒发悲壮而不消沉。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对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要精读。精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熟读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读懂,就是要弄清楚事中每句话的意思,这有时也不容易。读通就是要融会贯通。把握它的内在意蕴。读透,就是把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吸收到自己的头脑中来。一个人要提高文化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根底,必须精读几本书。

精读,换一种说法。就是细读。多年来我一直感到,我们对于一些前辈大师的著作往往读得很粗心。所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在各种场合提出,我们要细读朱光潜、细读宗白华、细读张岱年、细读汤用彤。细读这些前辈大师的著作,可以读出许多新的东西,可以读出许多对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启发的东西。

当然,要精读一本经典著作或一本前辈大师的著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时要花很大的力气。五十多年前我曾读过日本一位哲学家柳田谦十郎写的自传。他在自传中说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了庆贺这件事,他夫人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家宴。这个故事使我领悟到,一个人写出一本书固然不容易,固然值得庆贺,一个人读完一本当(当然是《纯粹理性批判》这样的经典著作)也同样不容易,同样值得庆贺。

读经典著作不能太性急,不能贪多求快。熊十力先生曾经说,过去一些名人传记往往称赞这个人“一目十行”。其实这种人在当时不过是一个名士,很少能成就大的学问。所以读经典著作不能求快。相反,要静下心来读,要放慢速度,要充分消化,把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地吸收到你自己的头脑中来。像康德、黑格尔这样一些经典作家的著作。如果你一年能精读两本,我想就是很大的成绩。如果坚持下去,10年你就可以精读20本,20年你就可以精读40本,那就了不起了,你就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人人都要对你刮目相看。

熊十力先生还盼望年轻学者把读经典著作养成一种习惯。他说,“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作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

同时,读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要善于抓住书中最精彩的东西。抓住最有原创性,最有启发性、最有包孕性的东西。所谓最有原创性的东西,就是作者在学术研究和探索中提出的新的见解、新的理论。特别是在理论的核心区域提出的新的概念、新的命题。因为。经典著作和大师著作的价值,就在于这些富有原创性,启发性和包孕性的思想和命题。这就是精华,这就是灵魂。我们要善于发现,要善于抓住,要善于挖掘。

(摘编自叶朗《和青年学子谈读书》)

材料二:

所谓“经典”,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利益共同选择和留存下来的文明成果,是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经典作品寄托着创作者真实、深刻、丰富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它们,我们得以聆听高贵灵魂的声音并获得与之交流的机会,开启跨越时空的思想之旅。著名作家伊塔诺·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说“经典作品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达到的位置”,因此它也是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研读、欣赏经典作品,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形成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人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海量的信息、纷繁复杂的世界,摆脱外界的喧嚣和浮躁,消除内心的焦虑和恐惧,看清脚下的道路和今后的选择,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充实丰盈、更有意义。

研习经典对青年人来说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此,一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主流媒体以及学校等机构有责任、有义务为青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尤其是在经典作品的传播与传承方面,需要突破传统的传播模式,遵循新媒体传播的规律,贴近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和审美偏好,创新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灵活运用影像、音频、动漫、游戏等多种形式,不只引导青年人关注、喜爱经典作品,更要帮助他们真正走进经典作品,使其成为引领青年成长、前行的灯塔。

另一方面,青年人也要把握好人生的黄金时期,多研读、多品味经典作品,在生活与成长中认真体会经典作品里伟大而深邃的精神世界。这对于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怀都大有裨益。面对经典,不能抱有浮躁的心态和功利的取向,将其视为装点门面的工具。面对经典,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仔细体会其中的精神与魅力。经典作品代表了其所在时代的最高智慧,经过岁月的考验却历久弥新,值得我们用心、用情去“深阅读”。经典作品博大精深,有的艰涩难懂,要真正走进它们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过程,绝非易事。但当我们克服困难,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能感受到豁然开朗的喜悦,得到丰厚的收获与心灵的成长。面对经典,还要避免误读、曲解,要保有敬畏之心,切忌恶搞、歪曲经典作品,伤害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民族情感。

(摘给自文卫华《追经典是一生一世的功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读,就是要弄清楚书中每句话的含义,融会贯通,把握它的内在意蕴,充分吸收书中有价值的东西。
B.精读一本经典著作或一个前辈大师的著作,并非易事。如日本哲学家柳川谦十郎说过自己花了整整一年才读懂《纯粹理性批判》。
C.熊十力先生希望年轻学者养成读经典的习惯,每天坚持阅读,而且多方体察研究:钻入深处,切忌浮躁和一知半解、
D.主流媒体等要灵活运用影像,音频,动漫,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年人真正走进经典作品之中,领会经典的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著作和大师著作的价值就在于书中最有原创性的东西,即作者在学术研究和探索中提出的新的见解,新的理论。
B.著名作家伊塔诺•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该书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C.经典作品代表时代的最高智慧,经过岁月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所以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仔细体会其中的精神与魅力。
D.青年人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需要多研读、多品味经典作品;而经典作品里的伟大而深邃的精神世界,需要在生活与成长中认真体会。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张艺谋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的演员均为临时选定的业余演员:影片画面朴素单调,但故事却震撼人心,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B.《红楼梦》讲述了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通过对封建大家族的描写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全书独到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语言艺术为它锦上添花。
C.当我们阅读《离骚》《过零丁洋》等古代爱国诗歌时。被诗人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温温系民之柔肠所感染。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情感
D.《三峡好人》选了一个很好的题材,韩三明的故事非常打动人,没有夸大其词的大批判,细节也很生动,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实至名归。
4.请简要分析材料—使用的论证方法。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阅读经典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治国平天下——铺平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摘编自佚名《儒家政治理想是什么》)

材料二:

“大同”思想和“一统”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属社会观,侧重于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后者属政治观,侧重于对政治制度的主张以及意识形态乃至文化观念的设计,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支撑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思想资源。

儒家的“大同”理想要详尽、完整,也更美好和更具诱人的力量。《礼记·礼运篇》对其作了典型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天下为公,这是大同思想的核心。首先是财富共有,“货”不“藏于己”,即不私人占有,无所谓贫富,而且人人爱惜公共财物,“恶其弃于地”,反对浪费;其次,由公众选举愿意忠诚服务的贤能之人来负责管理这个社会。人人劳动,各尽所能,“力,恶其不出乎身”,但出力完全是为公。劳动不是个人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社会风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社会分工,做到“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各得其所。互助博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一家。老人的赡养,儿童的教育和培养,由社会共用承担,即便是“矜、寡、孤、独、废疾者”、也“皆有所养”,人与人乃至国与国坦诚相待,讲信修睦,“谋闭不兴”,全社会和谐而安定。“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

总之,孔子寄希望的大同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它既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向往,又反映了孔子远见卓识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摘编自黄毓任《儒家“大同”与“一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养理想人才与建立和谐家庭是治国平天下最终目的,国泰民安和歌舞升平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
B.“仁学”是先秦儒家建构理想社会的出发点,“天下为公”则是儒家理想的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
C.在儒家倡导的较低层次的“小康”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用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来调整。
D.“大同”思想侧重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一统”思想侧重对政治制度的主张及意识形态乃至文化观念的设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安定和谐统一的治平之世才是其企求的理想社会。
B.先秦儒家的“大同之世”是理想化了的原始社会,其带有“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
C.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是乌托邦,因为它们与统治者的现实需要相左。
D.“大同”思想的社会观与“一统”思想的政治观相辅相成,构成了支撑封建社会绵延不绝的思想资源。
3.下列各项中,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君主亲自扶犁下田劳动,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其他人都得参加农业劳动。
B.加强法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
C.天下为公,提倡“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社会和谐而安定。
D.反对战争、压迫和贫富不均,还要无为、无事、无欲,连货币交换也不要。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儒家的“大同”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乡土题材小说在传统乡土文学的基础上,融入网络创作青春与都市文学的新质,抒发人们的田园情怀与还乡愿望,并勇担使命紧跟时代步伐,让创作照进现实,形成网络乡土小说新格局。

如果说网络乡土小说形成了新的调性,那么其发端非种田文莫属。种田文是受策略类网络游戏模式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小说类型,一般与穿越、重生、空间、系统等金手指相结合。种田文的精髓在于循序渐进的养成与获得,即成长—回报模式的行文结构。这类作品的主角拥有足够的扩展空间与晋升阶梯。在外部条件与内部因素碰撞所带来的实际问题中不断提出解决方案,是种田文剧情叙述的核心推动力。

种田文的规模不容小觑,产量和受众巨大。种田文在叙事环节上虚实结合,乡土故事与玄幻情节相嵌合,如同游戏外挂一般的金手指降低了主角的生存难度,大大提高了主角的生存期待和生活质感,从而使得将自身代入其中的读者们有了更多对未来想象的留白空间,打造了网络乡土小说独特的审美情趣。而在多数种田文的叙事中,乡土更是一种基于经验的错位文学空间,与都市快节奏生活相对,倾向表达田园幻想般的灵魂自洽。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刻意摒弃与脱离传统乡土美学的艰苦与贫瘠感,希冀从乡土的虚幻意象中得到补偿和慰藉。因此,规模化、体量化的种田文,以其对闲适日常的虚拟生存向往和对宏大价值的个人进阶追求,扛起了网络乡土小说的一面审美大旗。

现代社会,人们在强化竞争本能的同时,也愈加向往一份悠闲的乡土生活。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想象,始终与追求安逸感的心态分不开。因此,当一种恣意、悠闲的田园空间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舒适的代入感,一边与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圆满结局的情感相配,一边又与中国人的种田天赋和基建基因相契,沉溺于此仿佛也是情理之中。但是,这种精神空间从根本上说并非理想的乌托邦,而是一种桃花源式的臆想。

种田文的阅读价值是虚拟情景中主体性力量瞬间膨胀式的心理满足。虽然种田文可以为这种自我妥协与否定提供精神释放的出口,但无限制的隐匿、错位也敲响了警钟。奋斗与勤劳的民族精神不应该被降解,桃花源式的臆想也不应该是都市年轻人的灵魂皈依。直面现实人生、在困境中勇敢前行是网络乡土小说应该传承的文化信仰和责任,当下的火热现实应该成为网络作家创作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翟羽佳《乡土文学这棵大树在网络世界绿荫如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题材以其厚重的主题价值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造了影视史上一个个高光时刻。但是,在互联网语境的影视艺术生产中,乡村影像从聚光灯下退隐到了数量少、影响小以及被简化、异化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乡村题材在文艺版图中的坐标和比重发生了改变。随着城乡结构不断调整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凭借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技取得的先进地位对乡村形成一种压制,来自乡村的故事及其附带的审美价值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而网络技术的兴起与迭代成为文学变革和发展的科技保障,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成为网络文学的活跃区域,赢在了移动互联时代的起跑线上。作为网络文艺的主要受众,青年人更乐于接受多元化、娱乐化的时尚元素,乡村题材厚重宏大、含蓄沉稳的审美取向与此并不相同。

乡村题材网络文学需要以明确的精品意识提炼新时代的乡村精神和农民品格。相当一部分乡村题材的网文创作因对农村缺乏了解而呈现出粗劣肤浅的质地,一些作品甚至完全照搬穿越文、玄幻文等模式,把乡村作为僵硬、虚假的背景,真正的乡土故事、乡土伦理和乡土文化无从呈现。事实上,近年来乡村发展早已经突破了科学种田、进城务工、乡镇企业发展等传统书写,土地流转政策、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生态保护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可成为当下反映农村社会新气象的时代切口。因此,创作者更应捕捉中国乡村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和审美特征,着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形势,关注农民对价值理想的选择和实现,这些真实灵动的故事和人物才是影视剧改编的稳固基石。

就制作层面而言,网络时代的文艺精品形式应该是多元的。厚重情感和史诗气质是农村题材影视剧经典化的重要元素,如《黄土高天》以40年三代人的命运映射时代发展等。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的乡村影像,不仅要弘扬传统农村题材影视创作的经验,同时还要突出网络传播的特质,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研究网民文化消费需求,从而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保持网络小说文本对观众的黏性。

此外,围绕乡村文化的根与魂,把握地域性、民族性的乡村图景、乡风民情和活态文化,建立文本内部的精神内核,从而突出网文的首因效应,小说吸引读者,影视剧积攒粉丝,以传播的视野解决创作难题。电影《十八洞村》除了生动的脱贫故事,还有青翠静谧的大山,悠扬婉转的苗歌、色香味美的湘西美食、淳朴自然的民风,这些都为乡村题材网文创作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王文静《乡村题材网络小说的叙事与改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的网络乡土小说既具有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又具有网络创作“青春与都市文学”的新质。
B.网络乡土小说的产生与“种田文”是分不开的,而后者的形成受到了策略类网络游戏的模式的影响。
C.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竞争中向往悠闲的乡土生活,这种精神追求符合国人的情感需求习惯和农耕天赋。
D.在乡村题材网文中,有的粗劣肤浅,有的照搬穿越文、玄幻文等模式,乡村在其中无实质性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种田文”与网络乡土小说虽有不同,但都采取了“成长一回报”结构模式,作品主角拥有扩展空间与晋升阶梯。
B.读者阅读“种田文”时,可将自身代入其中以获得更多对未来的想象,这也是网络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情趣所要求的。
C.城市凭借自身优势对乡村形成压制,成为网络文学的活跃区域。这样,乡村故事就失去了自身优势,难以发挥其吸引力。
D.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题材影视作品中有许多大放异彩的人物形象,而在互联网语境下却没有此类形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中“‘种田文’扛起了网络乡土小说的一面审美大旗”观点的一项是(     
A.“种田文”规模很大,产量和受众也十分巨大,形成了网络乡土小说独特的审美情趣。
B.多数“种田文”将“乡土”与都市快节奏生活相对,倾向表达田园幻想般的灵魂自洽。
C.“种田文”在叙述剧情时一般会与穿越、重生、空间、系统等“金手指”相结合。
D.“种田文”契合当下人们追求安逸感的心态,让读者代入恣意、悠闲的田园空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如果你要在当下创作一部乡村题材的网络剧,请结合材料二,谈谈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2-07-03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他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题材与形式上来分析,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的艺术歌曲之间存在共同之处,两者都是通过诗词的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与意境。而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诗词主要是通过吟诵的方式进行演唱,本身就具有韵律与节奏感,音乐主要是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传承的范围也比较广泛。

我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是有相应技巧的。在演唱歌曲时,要对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蕴有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曲调的不同风格。

中西合璧风格。这一类型的古典诗词歌曲,是在近现代时诞生的,作曲家主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作曲方式,结合优美的音乐旋律,将古诗词所描绘的人物与景色,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来。在近现代历史上,这样类型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梅花引》《满江红》等。中西合璧类演唱风格的古典诗词歌曲,不仅融合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方式,同时还借鉴参考了传统民族音乐特色,使得歌曲既有古典雅韵之感,又有民族的特色。

古曲风格。这一类型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主要是通过对古代留存下来的乐谱进行现代化的改编,使其形成歌曲作品,它的诗词与音乐旋律都是古代人创作的。我国出现的第一部古曲风格艺术歌曲集就是《诗经》,并且这些歌也是古曲风格艺术歌曲中的代表作品。这些歌曲以古代的歌词曲调和音乐旋律为主体,是我国最早形成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这些古曲,一般都是以古琴作为伴奏的乐器,并且都是一个字匹配一个音调,来进行填词创作和演唱的。演唱的形式也是以吟诵为主。古琴的音色与古诗词的吟诵结合起来,让听众听起来就像是在诉说作者的内心情感一般,曲调比较倾向于平稳、悠扬、娴静,带给听众一种清新、舒缓、引人入胜的感受,比如作品《凤求凰》等。

戏曲风格。这类风格的艺术歌曲,在我国古典诗词歌曲中属于一种比较独特、别致的乐曲类型,它是将传统曲调与戏曲的唱腔进行结合,不仅具有艺术歌曲的抒情感,也有戏曲独特的腔体共鸣与曲调韵味。戏曲风格的古典诗词歌曲种类十分多,比如《七律·送瘟神》,这是一首昆曲风格的艺术歌曲;还有《卜算子·咏梅》,这是一首京剧风格的艺术歌曲,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

现代风格。这一类型的古典诗词音乐作品,主要是在歌调上选用古诗词,而在作曲上以现代乐曲风格为主,将这两者结合之后,就得到了现代风格的古典诗词音乐作品。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特色鲜明、风格多元的音乐形式,是我国诗词文化与音乐文化融合的瑰宝。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体裁新颖,风格独特。演唱古典诗词歌曲不仅能够有效展现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也能够让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历史与文明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对我们的品德以及审美观念进行熏陶与提升,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染力。

(摘编自王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技巧与特征》)

材料二

中国艺术歌曲与其他歌曲的最明显差别便是以高水准中文诗词为歌词。中国诗词与歌词的最本质差异主要在于前者有完整的意象结构和意境美分类,而后者则没有具体的意象、意境的概念和要求。比如在七言绝句《枫桥夜泊》中,诗人明明要表现的是一缕乡愁,但却并不会直白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而是将乡愁寄托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客船等一连串并列排列的景物意象结构之中,从而营造出一种冲淡、无我的意境之美。反观抒情歌曲(如《我的祖国妈妈》),其中既没有寓情于景的意象单位,也没有典型的意象结构,这样的歌词也不包含和隶属于任何一种意境之美,有的只是直白的情感宣泄和表现。

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伴奏具有与人声旋律同等的音乐表现力,其与人声旋律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最核心审美规定之一,而抒情歌曲和其他类型歌曲则没有这种硬性的要求。如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钢琴伴奏在和声、音型、强弱以及色彩上,都十分丰富,富于对比和变化性,同时也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及表现力;而抒情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钢琴伴奏的和声、音型、变化和对比都相对单一、浅白,在音乐表现上也基本属于从属地位。

中国艺术歌曲与抒情歌曲及其他类型歌曲之间,在演唱表现方式上的差别就在于前者为含蓄、内敛,后者为直白、外向,这是中国诗词的审美特质所决定的。在中国诗词中,最忌浅、白、直、露,而以含蓄内敛为核心审美准则。这也自然会直接影响到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表现方式和风格。即使是《大江东去》这样的属于典型雄浑意境美的歌曲,演唱者也不能将情绪表现得过于夸张,而像明显属于冲淡意境美范畴的《花非花》《枫桥夜泊》等歌曲,在演唱情绪表现上就要更加内敛、含蓄、深沉。抒情歌曲则不受中国古诗词意境美审美原则的束缚,大多在情感表现上十分直接、大开大合。

(摘编自胡东冶《溯源与省思——中国艺术歌曲概念之厘清与界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的艺术歌曲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于它的独特之处。
B.我国艺术歌曲与抒情歌曲的最明显差别便是有高水准的歌词,而抒情歌曲不具备。
C.我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讲究一定技巧,需要对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蕴有深刻了解。
D.我国艺术歌曲在演唱上讲究含蓄、内敛,而其他类型的歌曲却表现为直白、外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古典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受它影响,融合唱腔,戏曲风格类型得以产生。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又呈递进形式,并通过一些生动的歌曲例子进行说理。
C.如果修改《我和我的祖国》钢琴伴奏的音型、变化等各项内容,也可达到艺术歌曲的效果。
D.《枫桥夜泊》和《我的祖国妈妈》虽是两首风格不同的歌曲,但它们都含有抒情的成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艺术歌曲的一项是(     
A.肖战和那英合唱的《少年行》(唐·王维)
B.陈力和余少群合唱的《枉凝眉》(清·曹雪芹)
C.蔡国庆和蔡轩正合唱的《诫子书》(蜀汉·诸葛亮)
D.杨洪基和王晰合唱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
4.材料一和材料二围绕“中国艺术歌曲”谈了各自的艺术见解,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5.《大江东去》到了高潮“樯橹灰飞烟灭”时,先以伴奏力度的增强达到情绪爆发的音乐效果,而后在最后一个字上,又采用声音延长的方式达到“留白”效果。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筛选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B.提取青蒿素要防止温度过高,以免破坏青蒿的活性成分,以保存其抗疟性。
C.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芍药苷等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
D.多项证据表明,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和相关活血药物已经得到临床疗效验证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文本分析青蒿素研发成功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二)

材料二

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

首先,我购买了少量的钠—22,它是一种能够自然地放射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的放射性物质。然后我建造了一个云室,在云室中可以看到亚原子粒子留下的踪迹。这样我就能够拍下好几百张由反物质留在云室中的精美照片。紧接着,我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包括好几百磅重的废品处理钢,在我的车间建造一个230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完全有能力产生一束反电子。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努力说服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这种线圈将使高能电子的运动路径发生弯曲。

当最后建成时,这个300磅重、6千瓦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耗掉了我屋子中所产生的每一点能量。当我接通它后,通常会烧断每一根保险丝,屋子变得漆黑一团。在屋子周期性陷入黑暗的同时,妈妈常常在摇头。(我想,妈妈对于她有一个不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困惑不解。)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

(选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作者开展科学实验的过程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视要涉及的困难→寻找相关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B.确立勇往直前的信念→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C.筹建实验室→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扩建电子感应加速器
D.准备实验材料→动手建设云室→筹建电子感应加速器
4.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屠呦呦与加来道雄他们为什么能取得科学上的成就?
2022-06-2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水墨山水画可以说是最具有中国美学意味的艺术。水墨山水画是纯用笔墨不用设色的山水画体,是以最自然、最本色的东西创造出一个以形求神、抒情写意的世界,体现了中国古人那种与天地相始终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中国古人那种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情怀。

水墨是最朴素的颜色,它可以超越于各种颜色之上,作为各种颜色的母色,所以也是最自然、最能表现艺术家精神意趣的颜色。也可以说,水墨山水画最典型地体现了老庄之学的山水悟道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亲近自然的精神,所以它以最纯净的姿态呈现出中国画的笔墨趣味与意境美。

水墨山水画的笔墨趣味与意境美表现,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是的意境。就是一任自然,就是天真、不用意,不饰雕琢。可以说,它构成了水墨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基础。这一标准最早见于宋代诗论,梅尧臣作为宋代诗风的开拓者,提出的标准就是平淡——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而后成为诗论、画论、书论的普遍标准。山水画审美,自然更是以为宗。就是用疏淡自然的笔墨表现出令人悠然神往的艺术意境,如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就是的意境美的典范。它表现的是画家最熟悉的景色,即杭州以西富春一带的山水:坡岸水色、峰峦冈阜、飞瀑清泉、山村小桥、渔舟人影以及散落着林居亭台的河岸,在一幅长达七米的山水长卷中自然呈现,看不见画家的精心构撰,只有其自由兴趣徜徉其间,却又是那样令人神往和意趣悠然。中国山水画家以水墨为上,追求的意境风格表现,亦包含着中国山水画家对宇宙人生的最朴素理解,不仅表现了画家与宇宙天地的生命相通,更传达出艺术家的主观情绪与心境。

其次是的意境。本来是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由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转向书画领域,最早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有高逸”“横逸一类品评书画的话语。真正将作为品评书画的最高标准则是从北宋黄休复开始的,他在《益州名画录》中将画分为”“”“”“四品,则处于最高品级,它不为笔墨所限,又不露笔墨之痕,所以水墨山水画成为最好的表现形式。的意境风格是画家主观心境、气度人格最完美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士子文人精神气节和胸襟人格的写照。在倪云林的画中得到完美的体现,比如他的代表作《幽涧寒松》《容藤斋图》等,画面上常常只有几株枯树或寒松当风而立,另外就是一个茅亭,或几个土丘,远处是平缓并不显眼的山坡,树枝的枝叶稀疏,但是很有性格,在一片空寂、荒寒的境界中显示出孤傲与不屈。

再次是的意境。北宋山水理论大家郭熙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三远的概念,认为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三远说即是对水墨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很好概括。山水画审美重,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内涵。同义,在中国山水画家那里,亦是一个可以表现无限宇宙的空间视象。唯有,才能突破有限画面空间的限制,进入一个无限深邃的宇宙世界。

(摘编自毛宣国《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意象之美》)

材料二:

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是中唐以来指称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中国画的称谓则出现甚晚。晚清以来,为了区别于西洋,表明中国身份,中国画慢慢取代了水墨画,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近几十年,新水墨概念的提出,好像是有意跟传统中国画所界定的笔墨理法、品评方式拉开距离。不少批评家认为水墨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新时代有不可救药的滞后性,水墨语言中环环相扣的程式是中国画发展的障碍。因此,对水墨现代性的期待变成了对传统的抛弃、与传统的简单对立;或者将现代性等同于西方化,以”“前卫标识身份,升级了进化论的合法性,而对其传统渊源、现实处境罔顾所以。针对今天边界模糊、跨界时髦的艺术界,有必要厘清什么是中国水墨的核心价值。

水墨画体现的是历史化观念,在传统的知识系统里,它是表现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古代或是当代,它兼具日常性、生活性、行为性、仪式性,而超越性是水墨精神之旨归,传统雅集、送别、渔樵、行旅、问道、耕读等,无不有之。比如经久不衰的《潇湘八景》中去国怀乡的诗画吟咏,《落花诗》中文征明、唐寅等人的吟咏唱和等,不胜枚举。世俗情怀与诗性的超越精神相融相化,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错综生发。因此,深厚的中国画不仅仅是单纯的绘画,它的内容就是思想,是一种很有学问的人文之学。这些积极因子均是值得当代水墨艺术再挖掘,可以启发当代水墨画的地方。

今天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境遇,是在西学东渐的大时代背景下思考中国水墨何去何从。目前面临的更重要的讨论不是东西”“新旧的问题,而是水墨画内部结构的研究挖掘与再认识,自律性和外部拓展两方面的有效统一。当代中国水墨画无论进行何种模式的探索,都不能回避一个核心:把握、研究、探索文化生成的根源,以及经典的启示性。老子说: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深入研究传统的核心概念、历史、技艺,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如以图真论为核心的气、韵、思、景、笔、墨六要精义的阐发;对理、法、品、悟合一的整体观照;注重手艺、技法的尊严等。

当代中国水墨画从创作到市场运作均重技术功用之路,缺失德性对知识或技术之觉悟与渗透,因而水墨艺术生发的纯粹起点似乎也渐被遗忘,缺失那种不受制于物、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境界与超越精神。

因此,如何在今天的社会情境中呈现水墨的现代性与东方精神,以水墨探索一种西方没有的对艺术的理解和立场,是每个中国水墨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摘编自丘挺《中国水墨画的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淡”构成了水墨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基础,也传达出艺术家的主观情绪与心境。
B.以“逸”品评书画是从北宋黄休复开始的,它不为笔墨所限,又不露笔墨之痕。
C.北宋郭熙提出的“三远”说,内涵深刻,是对水墨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很好概括。
D.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画都不仅仅是单纯的绘画,还是很有学问的人文之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水墨最能表现艺术家精神意趣,缘于它是最朴素的颜色,可作为各种颜色的母色。
B.水墨山水画“淡”“逸”“远”的意境标准分别来源于诗论、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C.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滞后性、程式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D.当代中国水墨画重技术功用,轻德性渗透的做法,形成了不受制于物的逍遥境界。
3.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论述不能体现水墨山水画意境标准的一项是(     
A.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欧阳修《盘车图》
B.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谈论画》
C.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恽寿平《石谷临九龙山人枯槎竹石》
D.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
4.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校书画社团准备举办一场“水墨中国”小型画展,选取的展品有古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云林的《容藤斋图》,当代吴冠中的《白桦林》等影印件。作为画展解说员,你将如何向同学们介绍这些画作?请结合材料列出解说提纲。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草长莺飞的暮春时节,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从网络电商的购书促销,到书店出版社组织的读者见面会,再到互联网阅读平台开展免费阅读活动、图书漂流、知识竞赛,各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节日的一大意义在于营造仪式感,提供一个审视生活、反思自我的难得契机。一年一度的读书日,关键不在于计较这一天里读了多少书,而在于能否重新认识平日的阅读习惯。你有多久没坚持读完一本书?你是否常常买书而不看书?你是否还会郑重地读一本专业书籍?

弄清“什么是书”,或许是更好开启阅读的前提。从龟甲木椟,到兽皮贝叶、线装卷轴,再到电子书籍,知识的呈现形式因时而异。进入数字时代,书的形式愈发多样,阅读的方式也不拘于前。从载体看,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争论背后,有人喜欢墨香的安然,有人钟情屏上的便捷;从形态看,大部头与碎片化的热议背后,有人坚持花时间埋头于卷轶浩繁,有人则习惯了即时刷取的轻量阅读;从感官看,有人只接受看书、读书,有人则选择听有声书。多样的读书体验,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

阅读方式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方面,科技赋能,为阅读带来了更丰富的形式;另一方面,在忙碌的生活里,人们试图通过轻阅读、全程化阅读等方式为读书留下一席之地。的确,在现代社会,阅读的紧迫性并未减弱,唯有不断阅读才能更新知识,赶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从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角度看,参与在线课程、网络讲座、有声图书馆也是一种读书,知人论世、读无字之书又何尝不是一种阅读。2021年,《论语》在阅文平台上阅读人次达3000万,超八成的读者年龄在30岁以下。当“书”的含义不断拓展,我们不妨更加关注知识的获取方式及内容。

读书即学习。有声书未必没有深奥的知识,碎片化阅读并非一无是处,即便如短视频里也未必没有鲜为人知的世界。学习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不同层次的知识该如何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奇闻异事,忙时可供消闲;新闻资讯,了解时事热点;工作指南,掌握一技之长;历史文化,磨炼思考能力;人生智慧,破解成长难题……身处现代社会的复杂个体,往往拥有多重身份、肩负多重使命,似乎每一类知识都有独特的价值。如何在有效时间里让学习更有意义,是每个人必须回答的考题。

载体在变,方式在变,内容在变,但学习规律不会变化。“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积累始终重要,“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刻苦永远关键。无论是书本、杂志,还是音频、影像,抑或是论道、问学,只要深入人心、启迪思考,就不失为好的阅读。在坚持不懈的阅读中拓展思想的深度、挖掘人生的厚度,这应当成为世界读书日给我们的启示。

(人民网《读书不拘形式,学习改变人生》,有删改)

材料二:

①4月23日已经过去了。“世界读书日”所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人感悟。“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②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历经艰苦的跋涉和探索,最终获得丰稔的收获。

③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陆游《冬夜读书示子率》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他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言词朴素,满含哲理,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真知、悟真谛,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④读书应重高格调。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读书》诗中说:“平生长作蠹书蝉(yín,一种虫子),老去犹资慰我心。每到古人名节处,慨然掩卷一沉吟。”诗人老年耽于读书,对于涉及名节操守的内容格外看重。作者的襟怀情操,从其读书情趣可见。读高格调的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

⑤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教诲,用意都是在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今天我们的阅读途径更加丰富多元。电子出版物、微信读书等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稠粥不继的艰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加勤奋努力地读书呢?

⑥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

(中国作家网《沉醉纸墨书香,阅读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深入人心、启迪思考,才是好的阅读。
B.学习规律没有随着学习载体、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改变而改变。
C.有声书未必没有深奥的知识,碎片化阅读并非一无是处,所以短视频里也未必没有鲜为人知的世界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都在劝人奋进,不可懈怠光阴。
2.下列对材料一中阅读方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的形式多样化,阅读方式亦可多样化。
B.在纸质书中品味墨香安然,在电子书里领略屏上便捷。
C.在文山书海中研究大部头著作,在快餐文化中拾取碎片化知识。
D.耳聋之人只接受看书、读书,目盲之人则选择听有声书。
3.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观点印证材料的一项是(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B.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C.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D.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
4.梳理材料二第四段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读书的启示?
2022-06-1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四)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