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侠作为一种潜在的欲望或情怀,在好多人心里面都蕴藏着,只不过表现形态不一样而已。中国人的理想境界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少年时代的独立不羁、纵横四海是很多人所盼望的。浪迹天涯的侠客,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或者说是对于平庸的世俗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在这个意义上,跟打斗本领没有直接关系,也不见得非快意恩仇不可。这更像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愿望与情怀。

游侠想象和武侠小说不太一样。虽然都讲侠,但前者不见得非有武功不可,它强调的是精神气质,而不是打斗本领。司马迁心目中的游侠,主要是讲义气,救人于厄难之中;至于强调打斗本领,那是从唐传奇才开始的。唐传奇开始渲染侠客如何武功高强,杀人于千里之外。日后各种各样的游侠文学及艺术,开始强调技击本领而不是精神境界。这是当初的游侠诗文与后世的武侠小说不太一样的地方,后者更追求情节曲折,更强调快意恩仇,更突出技击的本领。

游侠的,本身就是流动的意思。所谓不轨于法既包含了对于各种规定性的背叛,也是追求在不同阶层、文化、种族间的自由流动。不满现有的固定位置,自觉处于边缘状态,游民游侠都不太受法律制度的约束,但二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比如,相对于游民,游侠更带有反叛性,也更多地寄托了文人的想象与情怀。千百年来,游侠理想及游侠形象被高度文学化了,变成一个象征性符号,代表了文人对于日常生活的超越,故其审美价值远高于游民。

之间,我更看重后者。所谓以武行侠只是辅助性手段,才是根本目的——那是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很可能可望而不可及。只不过在后来的小说及电影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武侠小说或功夫电影特别强调打斗本领,也就是说,更看重行侠的效果而不是心情。单有除霸安良的意愿还不够,还得能在打斗中取胜。这不仅是道德问题,还牵涉观赏效果。杖剑行侠的和欢娱笙歌的。本不是一回事;但落实在关于侠客的文学艺术中,却有相通处。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功夫电影,侠客不仅要武功高,能杀死坏人及仇人,还要打得好看。在某种意义上,侠客的武功带有表演成分。武侠小说家的一大本领,就是驰骋想象,把一场你死我活的正邪对决,写得非常好看。我们都知道、真正的高手对决,往往是一击致命的。而一击致命缺乏观赏性,不可能结构成精彩的武侠小说或功夫电影。

在这个意义上,是有相通性的。在功夫电影里,编排打斗过程和舞蹈场面,是一回事。那些打斗已经脱离了实战需要,变成了一种表演。好人坏人都很能打,都有很好的舞蹈修养,动静得宜,挥洒自如,不能轻易倒下。如果大恶人经不起打,一刀就毙了命,那就不是武侠小说了。打斗场面的舞蹈化,是武侠小说及功夫电影的基本假设,读者及观众不能从实战角度来苛求。

武侠小说同样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兴趣、欲望、追求和精神世界。甚至可以这么说,民间社会及底层大众的生活趣味及精神世界,在武侠小说里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在这个意义上,要想真正理解中国人,单读儒释道不够,还得明白中国人如何阅读、欣赏乃至痴迷武侠小说。

同样是精彩的武侠小说,有两种不同类型:直指心境的,比如古龙;摆弄学问的,比如金庸。其实二者都有好处,不可偏废。金庸小说里有很多学问,比如佛道、历史、地理、琴棋、书画、茶酒、武功、中医等,可视为普及中国文化读本。读金庸的小说,在理解血雨腥风、欣赏神奇江湖的同时,最好还能对其作品中隐含的学问与情怀有所了解与领悟。

(节选自陈平原《作为一种精神气质的游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理想境界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少年时代独立不羁、纵横四海,是很多人所盼望的人生状态。
B.作为一种潜在的欲望或情怀,游侠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或者说是对平庸的世俗的日常生活的批判。
C.武侠小说和功夫电影里的打斗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舞蹈化表演,已经脱离了实战的需要,读者及观众不能苛求其实战效果。
D.武侠小说很好地呈现了民间社会及底层大众的生活趣味及精神世界,使其成为了除儒释道之外理解中国人的另一个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使用“不太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表述,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B.文章认为在“武”与“伙”之间,相较于作为辅助手段的“武”,“侠”作为一种精神气质更应该被看重。
C.文章详细讨论了史学语境中的侠客、文学语境中的侠客和影视语境中的侠客,结构上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D.文章举古龙和金庸的例子,意在证明直指心境的和有学问的都可以是精彩的武侠小说,欣赏时不可偏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游侠列传》认为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强调的是游侠轻身重诺的精神气质。
B.李白《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干里不留行”的赵国侠客寄托了作者的想象与情怀,具有比游民更高的审美价值。
C.《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和作者提到的“不轨于法”一样,是对“侠”反叛规定、追求自由的精神的肯定。
D.金庸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以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一句来命名轻功,是他的小说富有学问的体现。
2022-05-16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三模(诊断性检测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创新从来都是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国家应构建完善宏观的科技管理体制架构,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创新计划管理体系,更好发挥政府在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实施、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营造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改革注重激发广大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微观主体的自主权和行为规范,着力构建与科技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微观主体运行机制。探索构建与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现代治理结构,是政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任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48日)

材料二

张家界注重培育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一是围绕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构建创业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链,实现精准和梯次育成。二是聚焦创新链上游的应用研发设计及中下游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一批孵育结合、产学研联结紧密的新型机构。三是聚焦优势产业和科技园区的科技需求,突出引培结合、产才融合,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突出科技人才的引进,将人才的引进与科研项目实施、创新平台建设有机结合,构建人才+项目+扶持的人才支持体系,刚柔并重地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掌握先进技术的实用人才,四是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探索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力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改革,减少对创新项目实施的直接干预。

张家界以实施省级创新型区建设为抓手,围绕莓茶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推进莓茶产业补链、延链和强链,打造以莓茶为代表的生态农产品、绿色食品、旅游商品供应链。此外,还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具有特色的创新型区。

张家界构建了智慧旅游营销服务平台,在核心景区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建设无线网络覆盖+人流监测+智能导览”APP的智慧景区。通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开发了一批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科技创新引领旅游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发展,形成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摘编自《张家界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材料三

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一方面,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源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作为内部驱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使经济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高效、集约、节约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创新驱动不只解决经济增长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创造新的增长要素,实现比集约型增长更高层次和水平的增长方式。

港澳地区社会经济基础优越,开放程度高,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带动经济发展,特区政府财政实力雄厚,社会福利的供给和保障相对完善,具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珠三角地区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奋斗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可持续性以及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才能全面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应深化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区域内经济的联动发展、错位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表一   2008-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及排序

2008排序2011排序2014排序2017排序2019排序均值
香港0.19330.22440.25840.30670.36160.262
澳门0.07670.08580.091100.098100.106110.091
广州0.20020.26330.30930.40230.48230.320
深圳0.23610.32510.38010.58410.76310.446
珠海0.16640.26520.32720.45020.50920.337
均值0.1740.2320.2730.3680.444

表二   2008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排序

2008排序2011排序2014排序2017排序2019排序均值
香港0.55710.62310.65910.68910.68610.639
澳门0.31320.41120.45120.48120.53220.433
广州0.23850.27650.31850.35840.39040.314
深圳0.27040.31030.35630.38230.41230.346
珠海0.28530.29640.35140.33050.34750.317
均值0.3320.3830.4270.4480.473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能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也能构建战略科技力量,在完善科技创新计划管理体系中有重大作用。
B.张家界多领域加强科技创新的引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科技创新决定着张家界的发展。
C.科技创新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能使经济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D.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持续上升,深圳地区的科技创新综合水平稳居前列。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政府已探索出了构建与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现代治理结构的道路。
B.张家界在发展中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掌握先进技术的实用人才,其目的是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
C.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能发生转变,质量能得到提升,完全是因为科技创新这一内驱力的推进。
D.从表二看,各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各城市在大湾区中的排名基本稳定。
3.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如何才能推动科技创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工具人呈现的样子虽然千姿百态,但在本质上丧失人物个性,缺乏行为动机,却是千篇一律。偶像剧中常常出现促进男女主角感情的“神助攻”。伦理剧中免不了有“作天作地”的“恶婆婆”,悬疑剧中则会有冷不丁冒出来的“关键人物”,他们要么坏得透彻或好到极致,要么在两种极端状态间反复横跳。这种片面的人物形象不仅在剧情中显得无比突兀,更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巨大断带,违背了影视作品反映和观照现实的创作初衷。近年来,工具人的频繁出场在类型化特征较为明显的作品中表现更甚。例如在职场题材作品中,一众工具人成为主角“打怪升级”道路上的垫脚石,凭借着庸俗老套且乏善可陈的人物冲突满足观众的自我想象,博得关注。在这些伪现实题材创作中,脱离实际却吊足观众追剧胃口的工具人已然呈现霸屏之势,成为此类作品极具迷惑性的外在伪装,实则与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南辕北辙。

工具人的泛滥和创作中的惰性思维不无关系。对于部分创作者而言,挪用在各种类型题材中左右逢源的工具人,自然比潜心创作打磨一个全新的人物轻松得多。还有部分作品中的工具人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创作者的能力有限所致。纵观近段时间的热播作品,即使那些整体口碑和市场成绩尚可的影视剧,仍旧难以避免工具人的存在。在此类作品中,创作者原本寄托于用庞大的人物关系为观众讲一个更加精彩的好故事,却没承想最终“乱花渐欲迷人眼”,反倒拉低了作品水平。此外,工具人也是影视创作向市场化审美妥协的一大显著症候表征。随着市场数据成为衡量一部影视作品“价格”的重要标尺,不少创作者囿于商业利益,往往倾向于在剧情中加入大量能迅速刺激观众神经、引发舆论热议,吸引大批流量的奇葩人设,而罔顾逻辑合理性和艺术价值。一言以蔽之,工具人崛起背后反映的是影视创作者创作能力上的欠缺,“关起门来搞创作”的问题以及片面迎合市场的投机心态。

虽然部分工具人短暂带火了一些作品,但同样让作品遭到了反噬。我们应当警惕,在影视配角塑造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工具思维,已开始侵蚀影视创作的各方面,不少作品中单薄无力的主角形象、陈旧无趣的背景设定、一成不变的俗套剧情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这种按图索骥般的机械创作模式也不断使一些影视作品丧失应有的艺术美感,沦为文化工业的程式化产品。对此,影视创作者应当从火热生活中采撷创作灵感,多一些深刻思考、少一些工具思维,在合理编织的故事剧情里放置合适的人物角色。创作者还应认清影视配角对于剧情的功能性和作为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将原本被期待着给作品锦上添花的配角,矮化成形同工具一般的“眼泪收割机”“话题引流器”和“商业利益跳板”。不同于工具人对角色个性的收编和遮蔽,一个好的配角关注影视角色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即使在有限的篇幅里,也能够发掘出自身的人性弧光以及升华整部作品的必要意义,从而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探讨空间。角色不分大小,只有对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始终保有尊重,工具人的怪圈才会不攻自破;而只有当配角回归应处的位置,才能与主角一起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释放出珍贵的人性光辉。

(摘编自《别让配角沦为“工具人”》)

材料二:

与过去几乎只有主角披荆斩棘、一路登顶的剧相比,今年的电视荧屏涌现出很多“群星闪耀”的群像剧,从年初的《山海情》《觉醒年代》,到近期热播的《扫黑风暴》《乔家的儿女》等,在这些成功打造出人物群像的作品中.主角人物不再具有过分突出的光环,众多配角反而各个闪耀着个性和光芒,剧中的绿叶演员往往先声夺人,凭借配角甚至反派角色却能够在观众心目中占据C位。

盘点近年来的大热剧目都有一个特点:群像气质——无论是五彩斑斓的时代讲述,还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都可以在群像剧中形成宏阔的叙事结构,而且作品中的配角越抓人,越具爆款相。群像戏精彩、热门配角出圈,几乎已经成为爆款剧的标配。比如《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育良书记、季检察长、沙瑞金书记。这些爆款剧中配角的热度都不逊于主角。

这些年来,荧屏上的大女主,大男主已经形成了套路满满的模式化创作,观众越来越没有新鲜感。相比之下,群像剧打破单一主人公塑造的局限,意味着剧中每个重要人物都要作为“主角”去立体刻画。

这些剧中主要人物戏份相对均衡,没有哪一个角色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角光环,众多角色都闪耀着充满特色和个性的光芒,这种光芒不再依靠主角的折射,也不仅仅是为了衬托主角。同时,每个人物的设定,成长和最终的结果都可以成为一条独立的主线,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人物关系上,群像剧的差异化设置又可以产生精彩的戏剧冲突。

多线交叉叙事、呈现立体饱满的众生相、具有丰富意味的人物关系、以及角色背后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群像剧让观众的观剧体验更加丰富,也会让剧中的众多人物都有机会大放异彩,不同的观众还可以从群像样本中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就是为什么群像剧容易出好戏、好人物的原因,而一旦有配角人物成为话题热点,作品就有可能晋升为全民爆款。

在这几年影视圈的流量风潮中,很多明星争“番位”,不愿在作品海报中成为别人的“陪衬”。但对一个真正的演员来说,角色不分大小,也没有绝对的“主”和“配”。也恰恰因为这样,这些被人记住的绿叶演员,是凭借专业水准,而不是戏份多少,赢得了观众心中的C位。

(摘编自《这些黄金配角,靠实力占据观众心中C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视作品中泛滥的工具人,在本质上丧失人物个性、缺乏行为动机,脱离现实,是片面的人物形象。
B.我们应警惕带火一些作品后的工具人所遭到的反噬,以及影视创作的各方面被工具思维侵蚀的现象。
C.好的配角与工具人的区别在于是否关注影视角色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发掘人性弧光和升华作品主题。
D.若想摆脱工具人怪圈,就要始终尊重影视角色,让配角回归本位,与主角共同演绎精彩故事,释放人性光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生活中采撷创作灵感后深度思考,在合理的剧情里放置合适的人物角色应是影视创作者的自觉。
B.过去的影视剧都是大女主、大男主披荆斩棘、一路登顶,而如今涌现出很多“群星闪耀”的群像剧。
C.群像剧容易出好戏、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观众可以从群像样本中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D.角色不分大小,也没有绝对的“主”和“配”,一旦有配角人物成为话题热点,作品就能晋升为全民爆款。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属于工具人的一项是(       
A.某武侠剧中的隐世高手,救了坠崖的主角并传授其绝世武功。
B.某家庭剧中主角的兄弟姐妹,推动主角故事又各有独立的主线。
C.某宫廷剧中的嫔妃,争宠好斗却只是主角“打怪升级”的垫脚石。
D.某探案剧中的线索提供人,在主角一筹莫展时出现并提供线索。
4.材料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思路。
5.工具人泛滥由来已久,这背后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持续不断的资源汇聚、技术迭代、类型更新,近年来的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发生了由量到质的提升。从业者逐渐走出了探索中的迷茫,开始向精品化方向掘进。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片方和创作者跳出了以往扎堆玄幻、灵异、惊悚等题材的窠臼,转而深耕主旋律题材,靠真情的力量打动人,以精良的质感吸引人,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批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在网络用户中获得较高的评价和热烈的反响。

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网络视听生产走精品化道路的过程中,开始科学规划布局选题,积极、有效地引导视频网站和内容制作方调整供给侧。我们欣喜地发现,脚踏实地,聚焦当下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的网络视听作品越来越多。网络电影如《草原上的萨日朗》《藏草青青》等,网络剧《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纷纷着眼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支援边疆等时代主题。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网络视听作品体量小,制片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小,有时面对正在发生的火热现实能更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在聚焦某些具有时效性的新话题、新趋势与新现象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此外,站在重要时间节点回望历史也已成为网络视听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是作品形式的创新表达。网络视听作品从大屏转战小屏,势必从场面调度、景别构图、剪辑节奏及视觉风格等多层面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革新,以适应当前移动优先的传播生态。网络视听主旋律创作逐渐摸索出一种与其他主旋律影视作品有所不同的视觉风格。除了网络电影、网络剧之外,微电影和短视频在推动主旋律影视创作形式革新方面也功不可没。正是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具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在当下多屏互动、碎片阅读日益成为主要传播态势的接受环境下,网络视听作品的传播过程不仅打破了以往传统影视的时空禁锢,而且持续借助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形成了多元交错的传播局面,为推动网络视听主旋律作品走近大众、使主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做出有益探索。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已经走出了过去野蛮生长与无序发展的混沌状态,日益呈现出守正创新、风清气正的精神面貌,这对于主旋律影视生产的多样化实在是可喜之事。

(摘编自宗俊伟《主旋律网络视听创作强势崛起》)

材料二:

“网络视听+”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网络视听大会论坛上,各路大咖探讨了网络视听改变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京东方科技集团执行副总裁姚项军表示,光影系统将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场景中,还可以走进酒店大堂、电梯,内容的广泛接入,将使得城市光影的内容更为丰富。类纸屏幕新技术,将使得绘画、文物、古籍等内容更容易被千家万户触及。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冯博一表示,网络视听在营造新场景时,应更加注重当地居民的情感和故事,让新场景可以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米未创始人兼CEO马东认为,长视频和短视频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不存在短视频有一天全面取代长视频,因为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内容,满足的是人的大脑的不同需求。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闫于京介绍,2013年以来,网络传播平台有长足的发展,电影产品的质量总体提高的同时,网络电影产品的质量、技术、品类进步更是有目共睹的。美图秀秀的运营副总裁陈辉说,通过调研我们总结了“00后”用户的十大兴趣品类,跟之前的“90后”“95后”都不太一样,古风、汉服和国潮在他们心目中能排到前十。他认为,中国整体的审美和品牌的自信日益提高,所以不管是内部的用户自身兴趣爱好,还是外部的大环境,都让新国风成为网络视听的下一个风口。

(摘编自汪兰、李雪艳《“网络视听+”让未来生活触手可及》)

材料三: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12月我国网民达9.89亿,短视频用户猛增到8.73亿。截至20213月日均使用时长达到了125分钟,换言之,短视频占据人们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还多一些。报告还显示,20.4%的新网民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就是短视频应用,如此惊人的拉新力侧面反映出,短视频对时下互联网文化生活的刺激性影响。不难发现,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已从过去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转变为现今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

从自媒体兴起到企业全面媒体化,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网络视听的认知应当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相对于过去强调“文字的力量”,我们更需要关注“视听的力量”。网络视听产品能摆脱文字叙述的线性束缚,直接作用于网民的思想及行为层面。人类故事的载体不再以文字作品为主,而是以视听产品为主。

20世纪,尼尔·波兹曼推出其著作《娱乐至死》,告诫人们要警惕技术的垄断,防范媒介危机。网络视听越发碎片化、肤浅化,逐渐脱离语境的趋势,似乎正印证危机的到来。我们不能忽视网络视听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终究是一把“双刃剑”,倘若控制不当,所造成的威胁必然是颠覆性的。面对发展迅猛的网络视听行业,我们还是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正能量牢牢地抓住网络视听领域的控制权。只有引领网络视听潮流,才能引导网络视听发展;只有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社会不会被负能量的网络视听内容带偏。

(摘编自严奇《关注网络视听生活带来的多维体验》)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网络视听内容向精品化方向发展的突出表现是,深耕主旋律题材,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
B.越来越多的网络视听作品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有的则站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来回望历史。
C.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D.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使网络视听作品走近大众、平民价值观深入人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网络视听+”让光影系统广泛应用于当下城市场景中,并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
B.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达8.73亿,网民人数达9.89亿,前者在后者中的占比已接近九成。
C.调查显示,人们看短视频占用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等还多一些,这说明短视频将全面取代长视频。
D.人们喜欢的是以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而不是以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这是因为文字的力量大于视听的力量。
3.在网络视听已深入生活的今天,我们应该对网络视听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所给材料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用阴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24节气,此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代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宣传片用中国式美学惊艳了世界,尽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二十四节气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本期对话邀请萧放,孔祥智、唐志强三位专家,就二十四节气进行探讨。

主持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孔祥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演化的标志性成果。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气候、物种、环境、起源地点、演化路径等偶然性、必然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演进规律。二十四节气就是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核心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农耕文明的独创性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既表现了对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可,又丰富了人类农耕文明宝库,对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重要功能和意义?对推动乡村振兴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萧放: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社会的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它具有增进文化认同的功能价值。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心情,参加共同的仪式活动,共享时令节物,经受共同的物质与精神体验,从而凝聚大家的文化认同感。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从节气文化角度看,首先,对于目前尚且保留下来的节气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等,要花大力气保护起来,并且修旧如旧,有的甚至成为地方文化的标志物,保护好传统文化遗存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努力使其传承下去,依靠新型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必要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介入,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传承。

主持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传承任重道远。今后如何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

萧放:全社会需要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普及与价值功能认识的再动员,实现其在社区、家庭、学校的落地生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气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直接感知与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通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成为我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是传统遗产更是文化资产》,原载自2022224日《农民日报》)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基于太阳历划分,将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月的“节气”和“中气”各占15天,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C.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一些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固定节日,并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B.二十四节气是偶然性、必然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独特农耕文化演进规律,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核心成就。
C.无需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只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D.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二十四节气特点的一项是(     
A.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
D.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
4.在阐释“二十四节气”时,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主张从“制民之产”“驱而之善”等方面来实行王道。假如你是孟子,试根据材料中对“二十四节气”的表述对自己的王道主张加以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6 . 文本一: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长子忽又弯了腰,还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窥测,但即刻也就立直,擎起一只手来拼命搔头皮。

秃头不高兴了,因为他先觉得背后有些不太平,接着耳朵边就有唧咕唧咕的声响。他双眉一锁,回头看时,紧挨他右边,有一只黑手拿着半个大馒头正在塞进一个猫脸的人的嘴里去。他也就不说什么,自去看白背心的新草帽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踉跄。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踉跄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

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推开他,冲出去了。

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只见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开,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长子比秃头和椭圆脸走得快,接近了。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

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

(有删改)

文本二: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示众》正是一篇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的小说吧。但这样说,又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为随着小说写作实践的发展,小说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其实《示众》对故事情节的忽略,对人物个性化性格刻画的放弃,甚至取消姓名而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这都是有意为之的。引起鲁迅创作冲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与细节,以及他对于这些具体的场景、细节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这就是说,鲁迅是有自己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思维(包括艺术思维)方式的,他对人的生存的现象形态(特别是生活细节)有极强的兴趣和高度敏感——这是一个文学家的素质;但同时,他又具有极强的思考兴趣与思想穿透力,他总能达到从现实向思想,从现象到精神,从具象向抽象的提升与飞跃——这正是一个思想家的素质;而他又始终保持着极强的形象记忆的能力,因而总能把具象与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他的创作中,每一个具象的形象(人物、场景、细节等)都隐含着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特别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发现与理性认识。这样,鲁迅的小说就具有了某种隐喻性,涂上了鲜明的象征色彩。而《示众》正是以强烈的象征性而成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现的中国象征化的先锋小说,如果要追根溯源,是不能忘记《示众》的:它可以说是20年代的中国实验小说、先锋小说。

(摘编自钱理群《鲁迅作品细读·读〈示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环境描写烘托出沉闷的生活气氛,表现了人们的无聊,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并有效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以胖孩子的吆喝声起以吆喝声结,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以胖孩子为主要视角观察众人,折射民众的精神状态。
C.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手法,细致生动地刻画了一群无聊好奇、从众的看客形象。
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人物虽出场较多但活动较为简单,也少有对话,于沉闷单调中给人一种深深的无聊感和压抑感。
2.《示众》首尾使用了“反复”的场景,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森林特有的生物资源,能为人们提供特定的疗养体验。目前,森林疗法能有效解决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严重的健康问题和一些精神疾病。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众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愈发强烈。森林康养这一释放心理压力、愉悦身心,提高身体机能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森林康养是指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

低碳,不单单是环境恶化问题的一种缓解方式,更演变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低碳经济的普及,将人们的目光集中于如何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上。打造宜居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养生活动,正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山地、森林作为人类最理想的康养场所,也印证了森林康养的生态意义。这意味着,森林康养将成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推动低碳与经济生活的有机结合。

森林传统价值的弱化与康养价值的强化,充分肯定了森林康养的地位,并且为林业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是中国林业改革、林业创新、林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同时,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能够发挥山区的资源优势,带动山区农民绿色增收致富。

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能够完善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商业新模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制定。森林康养产业能够将传统旅游与疗养产业、文化产业、运动产业、养老产业等不同产业关联,快速实现集群化、基地化、规模化,培育由多功能的产业联合体。因此,森林康养产业有机会成为中国新的经济支柱产业,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利益。

(摘编自《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材料二   

森林康养是以森林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融入旅游、休闲、医疗、度假、娱乐、运动、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新理念,是一个多元组合,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商业综合体,是一种健康产业连锁经营新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最早的国家,在德国,国家强制性地要求公务员参加森林康养,推行森林康养后,其国家医疗费用总支付减少30%,国民健康指数总体上升30%;美国组建了森林保健技术企业队来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美国人均收入的八分之一用于森林康养,年接待游客达到20亿人次;日本发起入森林、浴精气、锻炼身心的森林浴运动,建立了严格的森林疗养基地认证制度和森林疗养师资格考试制度,还专门成立了森林医学研究会;韩国每年也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参与森林康养活动。

森林康养作为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创新,正在逐渐成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林业产业总值首次突破6万亿元,新建各类森林旅游地接近9000处,年接待旅游人数12亿人次,较上年增长了15%。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提出,到2020年,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力争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个以上。

(摘编自柯素芳《森林康养——大健康产业下的新业态、新引擎》)

材料三   

尽管森林康养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据统计,目前全球在森林生态保护上的资金缺口达7000亿美元。这个资金缺口应该有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林业补贴、绿色金融产品、碳排放交易等。如果有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和个人参与到森林的保护和恢复中来,我们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大自然的潜力。大自然保护协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麦戈德里克呼吁。

在我国,森林康养的巨大社会需求和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是一个突出矛盾,一床难求的局面日趋扩大;同时,政策供给也严重不足,森林康养的融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为了协同推进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2021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巩固提升绿化质量和成效,采取有偿方式,合理利用国有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及景观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提高林草资源的综合效益。可以预见,在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的双重催化下,森林康养产业将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摘编自吕慎《森林康养:现代版归隐林泉来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他们对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愈发强烈,森林康养越来越受到欢迎。
B.森林康养价值的强化,充分肯定了森林康养的地位,这有利于推动林业改革、创新和发展,也有利于山村农民增收致富。
C.森林康养呈旅游、休闲、医疗、度假、运动、养生、养老等多元产业共融新业态,是一种健康产业连锁经营新模式。
D.我国森林康养的前景不容乐观,不仅“一床难求”的局面日趋扩大,而且发展产业的融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康养具有释放心理压力、愉悦身心、提高身体机能的功效,由具有低碳环保的生态意义,能推动低碳与经济生活的有机结合。
B.世界上各国的森林康养产业已经成规模效应,如美国人均收入的八分之一用于森林康养,韩国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参与过森林康养。
C.目前全球森林康养产业资金缺口达7000亿美元,需要实施林业补贴、绿色金融产品、碳排放交易等措施,形成综合解决方案。
D.森林康养产业能将传统旅游与疗养、养老、文化等多种不同产业整合,快速实现规模化,必将成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积极推动我国森林康养的快速发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尽管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崇尚俭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春秋战国时儒、墨、道、法诸家都主张尚俭。孔子虽然重“礼”,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老子说他有三宝,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先秦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虽然之前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富有还是贫穷,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不违礼,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节用。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了涵养道德。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是美德提升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俭”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被注意到了。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俭以养性”,“俭以养廉”,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的育人手段。

(摘编自任怀国《说“俭”》)

材料二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崇俭抑奢,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

(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儒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时墨道法诸家都主张节俭,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B.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并且把“俭”用于育人之后,“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
C.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更是将“俭”提升到了美德之母的高度。
D.崇俭抑奢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与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思想相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穷苦人家子女的节俭虽然是被迫的,是为了节用而节俭,但是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B.虽然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都认识到“俭”是美德,但他们提出尚俭的目的各不相同。
C.自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命题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
D.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新风尚,需从价值导向、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质量等多个方面着手。
3.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       
A.节俭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莎士比亚)
B.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D.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4.请简要归纳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
5.请从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2022-04-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试题(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彰显人类的真善美,表现复杂的人性和人生,在终极标准上,网络文学与其它文学一致。网络文学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学现象,对网络文学的批评需要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视野。但要能够显示网络文学批评的有效性,网络文学应该构建自我的批评标准。

网络文学要彰显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讲好中国故事。通俗文学本质上是民族的传统文学,以彰显本民族的特色。美国通俗文学总是表现着山巅之城的精神,如美国的科幻小说及其影视剧的改编;英国通俗文学中的绅士风度是各种人物的标配;日本文学中脆弱却又坚韧的精神两面性是人物的基本特征。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是通俗文学的根。网络文学是中国通俗文学发展中的当代环节,表现中国文化传统是其立身之本。其实,彰显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写中国人的生活,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与题材的选择并没有根本的联系,张恨水写最本色的世情,金庸写江湖世界,他们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为通俗文学的经典,就在于他们在小说中彰显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契合网络文学的特点,才能开展网络文学的有效批评。与对鲁迅等精英文学的批评不同,也与纸质通俗文学的批评有区别。网络文学批评固然要对作家作品展开批评,但它还是一种机制批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媒介机制批评。应该明确地认识到,网络文学就是一种文学信息流。麦克卢汉反复强调媒介就是讯息,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互联网这样的媒介对人的认知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二是创作机制的批评。网络文学打破了作者和读者构成的主动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又彼此交融的关系。这样的创作机制影响着文化摄取和价值判断。三是运行机制的批评。在网络文学的运行机制中,网络是舞台,写手是演员,导演是网站,演员根据导演的意图使自己变成某种角色,这舞台还是开放式的,谁都可以上来表现一番。

甄别优秀作品,是构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路径。经典的网络文学首先要有健康的精神状态。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文学表现,不是表现某一圈子或某一层面思想观念的小众文化,更不是作家个人情趣展现的文学读本。尽管受到读者影响,创作中作者仍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较好文化修养的作者,其思路主导着网络文学的写作。网络文学有文青文小白文之分。文青文是文学青年写的文本的简称,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小白文是指文学修养较低的文本。虽然网络文学并不排斥小白文,事实上,小白文占当下创作量的90%以上,但是,优秀的网络文学必然在文青文中诞生。那些被称作大神的网络文学作者粉丝众多,是因为他们写的基本上都是文青文。优秀的网络文学应有一个好看的故事,好看故事的构成既是文学修养的展现,也是市场判断能力的展现。此外,网络文学需通过跨媒介传播获取好口碑。健康的心理、较高的修养、好看的故事和良好的口碑是网络文学经典化路径的四个紧密相连的环节,也是优秀的网络文学的判断标准。

(摘自汤哲生《网络文学发生机制的关联性研究与批评标准的构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应构建自我批评标准,以显示对这一重要文学现象批评的有效性。
B.网络文学无论选怎样的题材,彰显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C.网络文学打破传统文学创作中作者创作、读者接受的模式,二者彼此交融。
D.网络文学创作受读者影响,但其经典化的构建中作者的个人情趣仍占主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彰显传统、契合机制、甄别作品等三方面,指出了网络文学应构建自我批评标准。
B.文章第二段列举了英、美、日等不同民族通俗文学现象,具体阐明了何为通俗文学之根。
C.文章第三段梳理“网络”评价机制的三个方面,是为了论证互联网媒介对人认知产生的影响。
D.文章第四段区分“小白文”和“文青文”,说明了优秀的网络文学需要作者较高的文学修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猎赝》中“粘碗盏法”“随形补缺法”等文物修复故事,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
B.网络文学虽然有自我的判断标准,但与其它文学一样,也需要反映人性的真善美。
C.网络文学需要跨媒介传播获取好口碑,因而与其它的判断标准相比,好看的故事是最重要的。
D.网文创作者要有文化自信,创作时一定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让自己的作品变得庸俗、浅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月(节选)

鲁迅

聪明的牲口确乎知道人意,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并且和它背上的主人同时垂了头,一步一顿,像捣米一样。

羿在垃圾堆边懒懒地下了马,家将们便接过缰绳和鞭子去。他刚要跨进大门,低头看看挂在腰间的满壶的簇新的箭和网里的三匹老乌鸦和一匹射碎了的小麻雀,心里就非常踌蹰。但到底硬着头皮,大踏步走进去了;箭在壶里豁朗豁朗地响着。

刚到内院,他便见嫦娥在圆窗里探了一探头。他知道她眼睛快,一定早瞧见那几匹乌鸦的了,不觉一吓,脚步登时也一停,——但只得往里走。

太太……他擦过手脸,走进内房去,一面叫。

嫦娥正在看着圆窗外的暮天,慢慢回过头来,似理不理的向他看了一眼,没有答应。

他仍旧走近去,搔着头皮,支支吾吾地说——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

哼!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

太太,羿赶紧也站起,跟在后面,低声说,不过今天倒还好,另外还射了一匹麻雀,可以给你做菜的。

哼!

今天总还要算运气的,居然猎到一只麻雀。这是远绕了三十里路才找到的。

你不能走得更远一点的么?!

对。太太。我也这样想。明天我想起得早些。倘若你醒得早,那就叫醒我。我准备再远走五十里,看看可有些獐子兔子……

……

过了一夜就是第二天。

羿忽然睁开眼睛,只见一道阳光斜射在西壁上,知道时候不早了;看看嫦娥,兀自摊开了四肢沉睡着。他将腰带紧了一紧,轻轻地跨出堂外面,一面告诉那正从对面进来的女庚道——

我今天打算到远地方去寻食物去,回来也许晚一些。看太太醒后,用过早点心,有些高兴的时候,你便去禀告,说晚饭请她等一等,对不起得很。记得么?你说:对不起得很。

他快步出门,跨上马,将站班的家将们扔在脑后,不一会便跑出村庄了。

但再前行了十多步,他即刻心花怒放了,远远地望见一间土屋外面的平地上,的确停着一匹飞禽,一步一啄,像是很大的鸽子。他慌忙拈弓搭箭,引满弦,将手一放,那箭便流星般出去了。

你是谁哪?怎么把我家的顶好的黑母鸡射死了?你的手怎的有这么闲哪?……

阿呀!鸡么?我只道是一只鹁鸪。他惶恐地说。

瞎了你的眼睛!看你也有四十多岁了罢。

是的。老太太。我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

你真是枉长白大!连母鸡也不认识,会当作鹁鸪!你究竟是谁哪?

我就是夷羿。

夷羿?……谁呢?我不知道。她看着他的脸,说。

有些人是一听就知道的。尧爷的时候,我曾经射死过几匹野猪,几条蛇……

哈哈,骗子!那是逢蒙老爷和别人合伙射死的。也许有你在内罢;但你倒说是你自己了,好不识羞!

那也好。我们且谈正经事罢。这鸡怎么办呢?

赔。这是我家最好的母鸡,天天生蛋。你得赔我两柄锄头,三个纺锤。

老太太,你瞧我这模样,是不耕不织的,哪里来的锄头和纺锤。我身边又没有钱,只有五个炊饼,倒是白面做的,就拿来赔了你的鸡,还添上五株葱和一包甜辣酱。你以为怎样?……

老婆子看见白面的炊饼,倒有些愿意了,但是定要十五个。磋商的结果,好容易才定为十个,约好至迟明天正午送到,就用那射鸡的箭作抵押。羿这时才放了心。

他绕出树林时,还是下午,于是赶紧加鞭向家里走;但是马力乏了,刚到走惯的高粱田近旁,已是黄昏时候。只见对面远处有人影子一闪,接着就有一枝箭忽地向他飞来。飕的一声,径向羿的咽喉飞过来。也许是瞄准差了一点了,却正中了他的嘴;一个筋斗,他带箭掉下马去了,马也就站住。

逢蒙见羿已死,便慢慢地躃过来,微笑着去看他的死脸,当作喝一杯胜利的白干。

刚在定睛看时,只见羿张开眼,忽然直坐起来。

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他吐出箭,笑着说,难道连我的‘啮镞法’都没有知道么?这怎么行。你闹这些小玩艺儿是不行的,偷去的拳头打不死本人,要自己练练才好。

他说着,又看看网兜里的母鸡,倒并没有压坏,便跨上马,径自走了。

……你打了丧钟!……远远地还送来叫骂。

真不料有这样没出息。青青年纪,倒学会了诅咒,怪不得那老婆子会那么相信他。羿想着,不觉在马上绝望地摇了摇头。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作(有删改)


【注】1926年,“三一八惨案”之后,曾受鲁迅热情扶持的青年高长虹等人,背叛并恶意攻击鲁迅。文中“逢蒙”指羿的徒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同时垂了头”“箭在壶里豁朗豁朗地响着”等细节描写表现出羿未捕获到令妻子满意的猎物时的忐忑心情。
B.努力打猎却求而不得,恭敬赔罪又被奚落嘲笑,小说的主人公羿是一个处处倒霉、遭人遗忘、被人背叛的凡俗化英雄。
C.小说中的“老太太”代表的是那些在生活中不识英雄、从众偏信的人,作者对这一类人深感憎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小说的语言比较独特,作者多用日常口语,既幽默风趣又暗藏个人情感,对话描写极为生动,与人物形象十分相符。
2.小说是如何塑造羿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奔月》主要取材于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鲁迅对神话进行了巧妙的变形。请结合链接材料节选部分简要分析变形体现在哪些方面。

链接材料:《淮南子》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