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十六)聚焦高端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和工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二十二)进一步加强高校集成电路和软件专业建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设置工作,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水平人才。加强集成电路和软件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二十五)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集成电路和软件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避免恶性竞争。

(二十七)严格落实集成电路和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积极开发和应用正版软件网络版权保护技术,有效保护集成电路和软件知识产权。

(三十六)加强国内行业协会与国际行业组织的沟通交流,支持国内企业在境内外与国际企业开展合作,深度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协作和国际标准制定。

(摘编自《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

材料二:

除了量的增长,“中国芯”产业还在发生质的改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再到装备材料,在集成电路产北链的各个环节,我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中芯国际、芯原股份等行业龙头上市,意味着集成电路正在加速“补链”。

除了规模不断壮大,我国芯片产业上下游的合作也不断增强。一方面,我们生产的硅片已送到主要集成电路制造工厂做验证。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自己的生产线上使用国产装备和材料,帮助国产装备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迭代优化。

积极寻求并购整合的机会,目标是打造国产集成电路设备材料平台。2017年万业企业以自有资金10亿元认购了首期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外延式并购,加强集成电路产业链整合。闻泰科技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767.19%。业绩大幅增长的关键,在于其收购的荷兰安世半导体实现并表,双方的协同效应不断显现。

(摘编自何欣荣、杨有宗《中国芯:把“补链”做实》)

材料三:

需要警惕的是:隐藏在背后,有创业团队的“浮躁”心态,有些核心队伍尚未成型,仅有“PPT”就迫不及待路演;也有部分地方政府的“砸钱”心态,认为重金布局总能成功,却可能空耗人力物力财力;更有企业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即便不成功,也有大厂接盘。烂尾所带来的财政浪费不说,多地项目之间上演“抢人大战”,导致优质资源被分散,一些龙头企业单体竞争力反而被削弱,不利于我国芯片行业长期发展。分析目前烂尾的几个芯片项目,背后其实有共性:技术过于依赖“外商购买”,投资地方政府“一头热”,牵头方并非是在行业摸爬滚打数十年的中坚稳定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全球芯片产业格局中,我国处于不对称竞争态势,人才、技术、产业生态均与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无论哪一项要形成竞争优势,都比资金更难,都需要长时间布局。材料、设备、设计工具……每个细节都是对工业基础积累的考验。

更需要注意的还有,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完成芯片所有产业链。在这个高度全球化分工的行业,产业链上下游需要始终秉承开放发展的原则,积极利用全球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产业生态体系中。

(摘编自周琳《警惕芯片项目“烂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对鼓励的集成电路的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和软件企业均有税收的优惠。
B.发展我国芯片产业,既要重视材料、设备等工业基础的积累,更要聚焦高端芯片研发。
C.目前,在全球芯片产业竞争中,我国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
D.芯片行业分工高度全球化,决定了我国应积极利用全球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产业生态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推动了我国芯片产业“量”“质”飞速发展。
B.高校是培养集成电路与软件人才的摇篮,应当抓好学科细化、师资队伍建设、校际合作等环节。
C.落实集成电路和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唯一途径是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
D.克服驾下的“浮躁”心态,“砸钱”心态和企业的侥幸心理,中国芯片行业才有希望行稳致远。
3.请根据材料二及有关内容,简要概括“中国芯”发生质变的表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聪明理论主张,从信息加工的动态过程来看,感知敏感性、相似性判断与辨别、表征的形成与操作、分类、工作记忆等反映了认知信息由输入、表征到转变为备用状态等初级的、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其中,感知过程制约着认知信息的输入,感知过程的速度、精度和准确度的差异可能导致个体所输入的信息存在量或质的差异。辨别是比较两个客体之间异同的过程,是建立关于客体的表征的前提。认知信息的表征是信息内化的阶段,可分为表征形成和操作两类加工。表征形成的速度、所形成表征的适宜程度、表征操作的速度、表征操作的方式和表征操作的准确性等因素都制约着认知信息的表征质量,既可能形成封闭性表征,也可能产生开放性表征。认知信息转变为备用状态主要反映在记忆过程中。工作记忆负责认知信息的存储与提取,存储速度和提取速度是反映认知信息存储质量的指标。由于每个个体都存在识记和提取的超速极限,存储速度和提取速度又是个体认知基本能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智力开发是指最大程度上开发个体的智力潜能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全面地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的过程。它既不是一个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认知策略的过程,也不是通过训练,让个体熟悉问题情境从而提高认知加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的过程。由于智力开发是一种对潜在的一般能力的开发,一般能力的提高应反映在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具有广泛迁移性的认知训练才是较好的智力开发方案。智力开发是潜能开发,不是超前发展。超前发展是个体的认知能力早于同龄人发展的现象。一般而言,增强某种刺激、增加在固定时间段内训练的次数以及丰富个体的经验都能够促使个体在这方面的能力发展水平高于同龄人。但当同龄人也获得了这些经验后,其该方面的能力同样会达到被训练者的水平。智力开发是促进能力发展,不是增长知识和技能。个体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有利于个体这个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可能并没有相应地获得发展,这就可能使个体发展成一个专才,而不是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摘编自阴国恩、郑金香、安蓉《一种基于认知基本成分的新的智力开发观》《智力开发的聪明理论》)

材料二:

医学临床实验证明了大脑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左半球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却不能说出,这是因为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完成任务。这说明,两个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

(摘编自韩延明《试论美育对学生右脑和智力的开发功能》)

材料三:

智力其实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许多方面。早期智力开发应该抓,而且要抓早抓好。因为大脑的开发潜力是递减的,开发越晚,收获就越小。但家长要明白两个原则。首先,智力开发也要全面,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智力的开发才是成功的。其次是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36岁的孩子最需要玩,哪怕是玩沙子、玩水,也能让他们获益良多。另外,不少家长给孩子早期定向,小小年纪就学这学那,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点在不在那儿。极端的望子成才,达不到的过高期望,家长就很容易用横向比较你瞧人家多好,你看看你之类的消极评价挫伤孩子的信心,使他们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摘编自于巍、张嘉《开发幼儿智力小心透支》)

1.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半球控制着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是人脑处理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
B.左、右半球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说话、图形识别、空间定向思维等智力活动要受右脑控制。
C.智力开发要抓早抓好,要抓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许多方面。
D.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智力开发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早期定向或做横向比较。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发掘个体的智力潜能是一个长期、全面地提高个体认知能力的过程,它就像种树一样,是通过一定的措施“揠苗助长”的过程。
B.智力开发是特殊潜能的开发,通过增强某种刺激、增加在固定时间段内训练的次数以及丰富个体的经验,可使个体特殊潜能高于同龄人。
C.美育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拓展孩子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激发和调动大脑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D.长期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而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
3.怎样让学生的大脑两个半球协调发展?请结合材料和实际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浪花

杨朔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过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嘻嘻哈哈追着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两片贝壳,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石自然逃不出她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还是怎的?

“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说话的人是个上年纪的渔民,从刚靠岸的渔船跨下来,脱下黄油布衣裤,从从容容晾到礁石上。

有个姑娘听了笑起来:“浪花又没有牙,还会咬?怎么溅到我身上,痛都不痛?咬我一口多有趣。”

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咬你一口就该哭了。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姑娘们,你们信不信?”

说得妙,里面又含着多么深的人情世故。我不禁对那老渔民望了几眼。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像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沉。老渔民说完话,不等姑娘们搭言,早回到船上,大声说笑着,动手收拾着满船烂银似的新鲜鱼儿。

我向就近一个渔民打听老人是谁,那渔民笑着说:“你问他呀,那是我们的老泰山,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不过我们叫他老泰山,还有别的缘故。人家从小走南闯北,经得多,见得广,生产队里大事小事,一有难处,都得找他指点,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此后一连几日,变了天,飘飘洒洒落着凉雨,不能出门。这一天晴了,后半晌,我披着一片火红的霞光,从海边散步回来,瞟见休养所院里的苹果树前停着辆独轮小车,小车旁边的一个人俯在磨刀石上磨剪刀。那背影有点儿眼熟。走到跟前一看,可不正是老泰山!

我招呼说:“老人家,没出海打鱼么?”

老泰山望了望我笑着说:“哎,同志,天不好,队里不让咱出海,叫咱歇着。”

我说:“像您这样年纪,多歇歇也是应该的。”

老泰山听了说:“人家都不歇,为什么我就应该多歇着?我一不瘫,二不瞎,叫我坐着吃闲饭,等于骂我。好吧,不让咱出海,咱服从;留在家里,这双手可得服从我。我就织鱼网,磨鱼钩,照顾照顾生产队里的果木树,再不就推着小车出来走走,帮人磨磨刀,钻钻磨眼儿,反正能做多少活就做多少活,总得尽我的一份力气。”

“看样子您有六十了吧?”

“哈哈!六十?这辈子别再想那个好时候了——这个年纪啦。”说着老泰山捏起右手的三根指头。

我不禁惊疑说:“您有七十了么?看不出。身板骨还是挺硬朗。”

老泰山说:“哎,硬朗什么?头四年,秋收扬场,我一连气还能扬它一两千斤谷子。如今不行了,胳膊害过风湿痛病,抬不起来,磨刀磨剪子,胳膊往下使力气,这类活儿还能做。不是胳膊拖累我,前年咱准要求到北京去油漆人民大会堂。”

“您会的手艺可真不少呢。”

“苦人哪,自小东奔西跑的,什么不得干?干的营生多,经历的也古怪,不瞒同志说,三十年前,我还赶过脚呢。”

他正要讲述精彩过往的时候,休养所的窗口有个妇女探出脸问:“剪子磨好没有?”

老泰山应声说:“好了。”就用大拇指试试剪子刃,大声对我笑着说:“瞧,我磨的剪子,多快。你想剪天上的云霞,做一床天大的被,也剪得动。”

西天上正铺着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把老泰山的脸映得红彤彤的。老人收起磨刀石,放到独轮车上,跟我道了别,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弯腰从路边掐了枝野菊花,插到车上,才又推着车慢慢走了,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他走了,他在海边对几个姑娘讲的话却回到我的心上。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老泰山姓任,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笑笑说:“山野之人,值不得留名字。”竟不肯告诉我。

一九六一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景动静相宜。冲击礁石的浪花,是势不可挡的动景,金光灿烂的晚霞,是绚丽优美的静景,描绘出意境深远、富有诗意的画面。
B.文章写人方式多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景物烘托、他人评价的侧面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正面描摹,手法灵活。
C.文章线索清晰分明。以“浪花”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头推出一组“浪花”的特写镜头,结尾以“浪花”为喻点题,前呼后应,首尾圆合。
D.文章结尾别具匠心。在红霞如火、野菊绽放的景色中,老泰山的背影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蕴含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意。
2.文中多次运用“咬”字,请结合文本分析该字的妙处。
3.杨朔的散文善于从大处看眼,小处落笔,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2022-04-15更新 | 27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今热词,是国家未来几十年的重点工作之一。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二氧化碳的去除量相互抵消。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置条件,只有实现碳达峰,才能实现碳中和。从发达国家碳达峰路径来看,碳达峰后会经历一个平台期,之后随着技术进步,碳捕集技术和负排放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碳排放水平会持续下降,进入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水平越低,减排成本和难度就越低,实现碳中和的压力就越小;反之,实现碳中和所要求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模式转变的速度就越快,难度就越大。

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提请所有缔约方在2020年前提交21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以推动全球尽早实现深度减排,确保到本世纪末将地球表面升温控制在2度或1.5度之内。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高度契合《巴黎协定》要求,是全球实现温控目标的关键,展示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体现了我国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从历史排放看,发达国家制造了更多的排放总量,但大多在20世纪后半期或21世纪初就实现了碳达峰。而我国将用全球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的碳强度降幅,这意味着我国从碳达峰到净零排放几乎没有缓冲期。

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我国主动作出的战略决策,可借此推动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在全球经济社会能源变革的大趋势下,有助于倒逼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

我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不同于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我国仍需继续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于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语境下,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挑战。首先是必须追求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基于化石燃料的高碳产业结构应按照碳排放水平进行重新调整,高碳排放的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在原来“上大压小”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必须开展低碳化改造。其次是需要培育新兴产业。清洁化和低碳化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新兴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先天具有低碳化优势,能以较低成本走上低碳甚至零碳的发展方向。

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和碳减排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长期以来,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造成这些资源型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往往过高,因而碳排放规模较大,这些地区能否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完成碳减排任务,是全社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如果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以弥补资源枯竭或化石能源退出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不成功的。

另外,碳中和意味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重构,这将是一个利益重组的过程,产业转型存在很大风险。如煤电产业,根据对2019年现存煤电项目的财务成本核算,全国有近70%的煤电机组处于亏损状态,若采取提前退役和降低发电小时数等方式逐步退出燃煤发电,煤电部门亏损状况或将加剧,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给地方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并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此外,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推进,还有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新建和翻新需求,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要有效控制碳排放困难较大,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

(摘编自《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学解读》,《光明日报》2021年6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最高值后,碳排放量就会随着技术进步和普及持续下降,直到排放值为零,实现净零排放,完成碳中和。
B.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到全球气候变化,中国若能如期完成碳中和目标,将对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温控目标做出关键贡献。
C.因为几乎没有缓冲期,所以中国要用全球最短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强度降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D.碳中和的利益重组过程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基建将加大有效控排难度,产业转型路径须切实可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达峰时间和峰值水平直接决定碳中和难度,所以要加快转型尽早达峰,并充分利用达峰之前的时间积极减排,降低峰值。
B.只有低碳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发展,以弥补资源枯竭或化石能源退出造成的负面影响,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才算成功。
C.新兴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先天具有低碳化优势,而且成本较低,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必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D.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对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变革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3.碳达峰、碳中和将为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中国带来哪些积极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04-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繁《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
2022-04-08更新 | 1386次组卷 | 24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一中、都匀一中新高考协作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家栋:航天赤子心

宋雅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相连。求学时,他被选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1958年,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1967年又被钱学森点将,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从此与中国卫星结下不解之缘。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戚发轫对这位老朋友敬佩不已: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

戚发轫的总结令人信服。在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时,为了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孙家栋紧紧抓住“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着”这四个要求,凡与此无关的技术试验,全部取消。也正是因此,中国得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欧阳自远对孙家栋的这一“特点”感受颇深。他曾和孙家栋、栾恩杰一起被誉为探月工程“铁三角”。

在欧阳自远看来,“孙先生是一个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高手’。我总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各种技术要求,希望我们的绕月能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但孙先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去实现、去完成‘绕’的目标。孙先生常说,科学家往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工程师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并且敢于决断。比如说‘嫦娥’什么情况下发射。孙先生认为,安全就发,不安全就不能发,其他因素都不必考虑。因为不安全,什么目标都达不到”。

建设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有两条路摆在了大家面前:一是一步建成全球乃至世界主流,但不符合中国实际;二是分步优先建成区域系统,但世界尚未有先例。

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孙家栋独具慧眼,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搞呢?”谈及当时的决策,孙家栋解释说,“首先,卫星的数量可以少,我们集中精力为我们国家本土加上周边来服务,这是我们经济建设最需要的事情。步子相对迈得小一点,可以摸索更好的经验来推动我们这个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北斗系统优先建设区域组网成功提供优质服务,证明了这条道路的科学性。目前,日本、印度也纷纷采取此种建设方式,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的“务实”,在同事和下属的眼中,是搞科学该有的精神。“科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能求全求大,不能好高骛远。他说话慢吞吞的,但总能运筹帷幄,统领全局,是个睿智的老头。”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斗“女神”徐颖如是说。

孙家栋经历了中国航天的很多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总工程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在我国成功发射入轨的百余颗卫星中,孙家栋主持研制的多达30余颗。

2009年,孙家栋寿辰时,钱学森给他寄来了贺信,80岁的孙家栋成了钱老口里的年轻人:“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钱学森对孙家栋的贡献如数家珍,“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家栋曾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学时长达7年,归国后投身于祖国的国防建设,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B.孙家栋原本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后来进入中国卫星研究领域,成为技术负责人,这个转变是由钱学森促成的。
C.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自主创新发展同时,与日本、印度等国开展合作,和他们共享研究发展成果。
D.孙家栋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此,钱学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人民也不会忘记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家栋作为技术负责人,能够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这些做法都让老朋友戚发轫感到十分敬佩。
B.孙家栋在苏联学了7年飞机制造,回国后造了9年的导弹,放了50年卫星……他的人生所经历的这些“变轨”,是根据国家的需要进行的。
C.在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时候,为了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孙家栋依据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原则,取消了次要的技术试验工作。
D.孙家栋认为,工程师与科学家不同,工程师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敢于决断,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做事要从当下的实际情况出发。
3.本文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022-04-07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十三五期间,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天眼启用,蛟龙入海,悟空号入轨运行,墨子号飞向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向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已从点的突破转向系统能力的提升。十三五期间,中国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开放合作的新路径。统计显示,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加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200个。

(摘编自颜欢等《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强国建设》)

材料二:

科技创新,要下好先手棋重大突破,仪器先行天眼观天、天问奔火、嫦娥揽月……近年来,一个个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刷新着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度。向科技要发展,以创新谋未来,今后还要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推动前沿技术成果有效转化等方面下更大功夫、结更多硕果。

科技创新,还要打好人才牌。建设科技强国,不仅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还要注重培育技人才后备军,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放眼长远,还要做好科普大文章,让科学进入更多百姓家青年心,将有望为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提供更强的人才支撑,创造更美好发展未来。

(摘编自张冬梅《携手国之重器共赴星辰大海》《广州日报》202218日)

材料三:

缺少中国芯,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科技领域的一块心病。拥有国产北斗芯片,对于确保北斗系统的应用安全和获得产业发展主动权至关重要。北斗卫星研制团队最终成功研发了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的射频系带一体化导航定位芯片,从此北斗拥有了自己的中国芯。大国重器,必须靠自己。在国际卫星导航竞技场上,北斗系统闯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北斗系统自建设之初,就坚持开放、兼容的发展原则,分别同美国、俄罗斯就北斗系统与GPS、格纳斯系统的系统间兼容与互操作签署双边协议,与欧盟持续推动北斗系统与伽利略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协调。

27年过去,科研团队中曾经的年轻人60后、70后们,已渐生华发;今天,大批80后、90后们已经挑起了大梁。北斗卫星研制团队注重培养后备队伍,科研团队里有55%是35岁以下的青年,所有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中将近一半人不到45岁,平均年龄比国外相关团队年轻十几岁。作为亲历者,杨长风院士坦言,这支队伍既要继承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传承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要大胆创新,突破既有的思维范式,大家万众一心,这是北斗工程的制胜基因。”

(摘编自袁于飞、章文《创新的光芒闪耀太空——新时代北斗精神述评》《光明日报》2021121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蛟龙”入海、“墨子号”飞向太空,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等各类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说明我国科技的系统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B.“天眼”“嫦娥四号”这样的国之重器是科技创新的先行军,代表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高度,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注入了澎湃力量~
C.对北斗系统用和产业化来说“中国芯”至关重要,为确保应用安全,获得产业发展主动权,需要研制出体积更小精度更高的芯片。
D.科研团队富有合作精神,发扬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之上开展北斗系统的研制,这是北斗工程制胜的重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我国的科技事业在“十三五”期间发了历史性变革,已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B.我国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重大成果产出、前沿技术成果有效转化等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但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C.科普工作的目的就是培育科技人才后备军,做好科普工作将有利于开阔大众眼界、播种科学梦想,为科技创新营造社会氛围,提供人才支撑。
D.当前多个卫星导航系统并存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中国愿意把北斗系统的建设成果同世界各国分享,共同促进全球卫星导航事业的蓬勃发展。
3.从创新方面来看,我国北斗系统取得巨大成功有哪些原因?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7月6日,人社部等部门正式发布一批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师、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直播销售员、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等位列其中。新职业的发布为众多“不务正业”的互联网从业者“正名”。工信部专家委员会刘兴亮表示,国家为新职业赋名,既是对从业者能力和价值的肯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从业者在今后的职场行稳致远,也是一次就业观念的革新,新职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相应提升。

新职业之所以成为时下年轻人就业的热门选择,与其职业特质密不可分。刘兴亮表示,新职业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工作内容灵活度大,能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极大地调动工作热情。

此外,就业观念的转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人对新职业的接纳度更高,他们能够拋开固有的职业偏见,将兴趣融入日常工作,从过去的“唯公务员论”到如今兼容并包的多元化思维,他们普遍认为,只要付出智慧和汗水,在任何岗位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摘编自郭慧《新职业打开就业“新窗口”》,《山西日报》2020年7月14日)

材料二:

新职业的不断涌现,为个人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更多活力。对求职者而言,把握机遇未必一定要从事这些职业,关键是看清其背后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就业观。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择一岗终老”等想法,面临着强烈的现实考验。新经济迅猛发展,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具备发展的眼光,有敢于尝试新生事物的胆量,勇于主动应变,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比寻找“铁饭碗”更重要。如果仍以单一思路去求职择业,显然会选择受限。当然,求职者要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过硬的专业技能,向复合型人才转变,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职业新趋势面前,企业也非旁观者。“90后”郑一几年前创办了一个网络求职平台。疫情期间,他发现餐饮业歇业,而生鲜外卖火爆,迅速推出“共享员工”服务,既为近万人提供过渡性岗位,也让平台实现了业务拓展。企业设置相应岗位也好,拓展业务领域、开发经营模式也好,都既能推动就业,也有助于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其中的关键是要有洞察力与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思路。

新职业被列入名录,意味着从国家层面给予认可,为个人与企业的探索增添了底气。顺势而为,更多潜能将会被激发出来,更多梦想可以借此实现。

(摘编自刘颖《抓住新职业背后的新机遇》,《天津日报》2020年7月15日)

材料三:

新职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宏观经济和社会日常生活的繁荣,不仅更新着社会对于职业的认知,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对于传统职业界定和从业认知,新职业的“新”,体现在它的超前性;而这客观上为新职业及其从业人群,带来一定的困惑与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健康发展。例如,很多新职业岗位很难享受到相关劳动法规的保障,动摇了人们从事的信心。另外,有的新职业也没有被国家认可的职业分类体系接纳,对于新职业的社会认同较为不利。新,抑或超前,意味着脱离了既有的评价体系,显然会承担一定的创新成本。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职业大量涌现、新职业从业人群持续壮大,一方面是经济繁荣的表征,另一方面,则是业态以及经济转型的信号。由此,相关劳动法规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机制,必须及时更新,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摘编自《新职业越来越多,“新人”如何不迷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社部等部门发布的新职业的内容看,互联网营销师、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直播销售员都属于新职业。
B.新职业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工作内容灵活度大,能让从业者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极大地调动其工作热情。
C.目前,年轻人对新职业的接纳度更高,他们普遍认为,只要付出智慧和汗水,在新职业岗位中人生更易出彩。
D.新职业相对于传统职业来说,其“新”主要体现在它的超前性上,但这也为从业人群带来一定的困惑与困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社部等部门为新职业从业者“正名”,这无疑是国家对新职业从业者的一种认可,也是当下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B.面对新职业,企业如果具有洞察力与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创新的思路,就能拓展业务领域、开发经营模式,大大获利。
C.新职业扩大了就业选择面,对求职者是一种机遇,它的出现对个人有好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D.新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大量涌现,既是我国经济繁荣的反映,也是我国业态以及经济转型的体现。
3.新职业来临,我们该如何应对?请从求职者的角度,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
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
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
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二首

晁冲之

其一

男儿更老气如虹,短鬓何嫌似断蓬。

欲问桃花借颜色,未甘著笑向春风。

其二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注: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绍圣初,党争剧烈,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短鬓何嫌似断蓬”句具体刻画自己鬓毛衰落、首如飞蓬的老态龙钟形象,突出自怨自艾的伤感。
B.其二“小雨翻萍上浅沙”句,运用比喻修辞,将浮萍表面附着的细密水珠比作一层细细的沙粒,形象而生动。
C.其二选取了草木阴阴,细雨翻萍,鹅鸭戏水多组镜头,描写精细而独具柔情,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春日的美好。
D.这两首诗描写生动有趣,语言清新隽永,极具生活情趣,表现出诗人人老而心未老的人生态度,意蕴无穷。
2.两首诗都写到了桃花,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简要分析。
2022-03-12更新 | 653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