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进入高中课本,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样也给广大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

有位教师认为,《乡土中国》原本是费孝通在《世纪评论》上发表的连载文章,其中包含了许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例子和费孝通本人的生活经历。如果能适当地抓住这些案例,并结合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便能很好地将学生吸引到文本阅读中。比如,在讲述《乡土本色》时,着重分析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引入有关方言俚语和地方文化的讨论;在讲述《差序格局》时,选取差序格局这一重要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否越来越平等化和朋友化;在讲述《长老统治》时,提取社会继替教化权力等概念,组织学生讨论城市中的养老问题……

还有位教师认为,《乡土中国》是一部社科类学术著作,在设计《乡土中国》的教学时,有必要以此书为范例,向学生示范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方法,比如如何进行圈点勾画,如何书写批注。通过书写批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以相对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分析手中的阅读材料。

1.语文老师请你给同学们讲解《乡土中国》。请从下列三个章节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一位老师的讲解方法,选取相关概念或观点,拟出讲解要点。要求观点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
《文字下乡》       《礼治秩序》       《血缘与地缘》
2.做批注是阅读学术著作常用的方法。请阅读《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片段,从论证方法和论证严谨性的角度,为下列两处画横线的语句做批注。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②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2024-01-2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苏联作家普里什文擅长用短章的形式叙写人生的箴言,阅读他的作品,解答后面提出的问题。

思想的诞生

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有多少小小的子弹和霰弹落到了我的身上,不知从哪儿飞来,击中我的心灵,于是给我留下许多弹伤。而当我的生命已近某年,这些数不尽的伤口开始愈合了。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来。

如何理解画横线的语句?

2024-01-25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魂草

巴金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

“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

“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②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③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风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风略带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风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敌事的。”秦家风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风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

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风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瓣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

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

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

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④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①《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敏”是“我”的倾诉对象,这封写给“敏”的信,蕴含“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B.文章的故事情节在“我”与“敏”的互诉心曲中逐步展开,叙述方式可谓别开生面,引人深思。
C.文章中的两个小女孩和还魂草中的两个孩子都有善良、友爱的特点,两个小女孩的“笑”多次出现,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D.文章的结局写到秦家凤和她的母亲在战火中逝去,剩下父亲埋着头痛哭,容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是对孩子的外貌描写,“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该细节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句子②呼应开头,与“敏在忙碌中时常挂念我”相比,“石人一样地沉默”表现了“我”对“敏”有所亏欠的心理。
C.句子③“灰尘”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战争中硝烟四起,类似这样的描写文章不止一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D.句子④“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对友人敏“我”惭愧自责,欲言又止。
3.“我”在文中说到:“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希里斯·米勒认为:“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本文堪称这一文艺理论的完美注脚,请分析这样重复叙事的效果。
2024-01-23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村里识字的人不多。他们说话,喜欢直来直去,又带着浓重的乡音,显得很土气。但他们也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修辞。其中最擅长的就是打比方。一个事情,说不清楚,又找不出更恰当的词,他们就打比方。

我们村里的人,总是拿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还有什么能比庄稼更熟识的吗?比方说一个人小心眼,村民们会说,心眼小得麦芒都穿不过去。说一个人瘦,他们不会用瘦削这个词,更不懂成语瘦骨嶙峋,怎么办呢?他们就打比方,说一个人瘦,瘦得跟麻秆一样。麻秆是乡下常见的植物,秆子又高又细。风一吹,就东倒西歪,站立不稳。村西头是一大片水稻田,稻米是我们的主粮,我们都无比热爱水稻,夸,我们就说他像八月成熟的沉甸甸的稻穗。谁家的孩子不争气了,水稻田里也有现成的拿来打比方,我们不骂他你这个败家子,只需喊一声,你这个稗子。被斥责的人,顿时蔫了。稗子长得很像水稻,但却是稻田里最讨厌的杂草,谁愿意做一棵稗子啊?

,废话不多,就说他跟山药蛋一样。山药蛋是我们那儿的土话,说的是马铃薯,那可是饥荒岁月活命的粮食,山药蛋耐活,又大又圆。生活越过越好了,我们就说【       】,一天比一天好。日子甜了,我们就说像吃了个大西瓜,甜到了心底;日子苦一点,我们也不怕,再苦,不过跟苦瓜一样吧。看到天上的白云,那是真白啊,真柔啊,真美啊,我们就说它是开在天上的棉花。如果是,带来了风,带来了雨,我们也喜欢,我们就说跟捅了马蜂窝一样,黑压压一片。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走到田间地头与乡亲们聊天,只要乡亲们拿庄稼来给你打比方,那么一定是认可了你。他们不善言辞,找不出优美的词汇,他们就朴素地用他们最热爱的庄稼,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1.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是(     
A.村民谦逊稳重       小伙子力气大       乌云
B.老人长寿有精神       小孩子调皮       浓雾
C.村民谦逊稳重       小孩子调皮       浓雾
D.老人长寿有精神       小伙子力气大       乌云
2.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       】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芝麻开花——节节高
B.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
C.太阳底下喝老酒——内外都热火
D.灿烂的朝霞——红红火火
3.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能体现费孝通先生《乡上中国》中的观点的选项是(     
A.“村里识字的人不多”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的特点,人们直接“说话”就能理解彼此。
B.文中提到“又带着浓重的乡音”,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村民间有时可在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声气就能辨人,如有人敲门,问“谁呀”,门外人回答“我”,门内人就已知道来人是谁。
C.村里人习惯用他们最熟悉的“庄稼”来打比方,因为村民靠种地谋生,体现了“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特点。
D.文中说“只要乡亲们拿庄稼来给你打比方,那么一定是认可了你”,根据“差序格局”理论,证明乡亲们把你当成了与他关系最亲密的人。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们还会说人瘦得跟麻杆一样,乡下人是不会用瘦削和瘦骨嶙峋这些词语的。”和原文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4-01-22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千年前,这里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商贸往来盛况。如今,敦煌不仅仅是“一带一路”上的黄金节点城市,而且作为“三大显学文化”之一的“敦煌学”也早已越过了国界,走向世界。

想当年,清扫莫高窟的王圆箓道士发现神秘而又价值连城的藏经洞后,一路奔走于敦煌县衙、甘肃省府,甚至向慈禧老太后请求保护,但那时的清廷已(      ),根本无力看管。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莫高窟的大量经书文物,甚至洞窟中的壁画、塑像也被窃走。如美国人兰登·华尔纳窃取了唐代塑像,法国人保罗·伯希和运走了大批莫高窟文物……回望历史,这些惨不忍睹的掠夺,对“敦煌”而言,是空前的浩劫。数万件珍贵文物被堂而皇之地侵吞,,饱受着不能回家的耻辱。

今天,敦煌壁画的健康正经受着风蚀和沙尘的危害,面临着消逝的考验。如何,让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恢复与保护敦煌的声音逐渐响彻云霄,“敦煌学”也一时蔚然成风。樊锦诗便提出,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敦煌。如何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正起来,让更多人真正认识、真心喜爱这份面世不易的中华文化瑰宝,敦煌和各界力量也在携手并进,尝试以更多的方式保护和传承。,敦煌和“敦煌学”终于再一次被中国人自己推上了新的研究高度,“敦煌学”在海外的声音也从此(      )。随着丝绸之路文博会在敦煌的成功召开,随着《敦煌盛典》《又见敦煌》《千手千眼》等优秀剧目的隆重推出,与时俱进的敦煌又开始谱写新的发展篇章。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未来的敦煌和“敦煌学”,必将(      ),散发出万丈光芒,以新的姿态傲然屹立于祖国的大西北。

1.请在文中甲、乙、丙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试说说下面两个“活”字表意上的不同。
(1)如何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正起来。
(2)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物。(鲁迅《祝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4-01-2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同学们对两首同名小诗进行了批注。选出下面批注中对诗作理解有误的一组,填写序号并简要解释错误原因。
墙头草(之一)
有人说
你随风倒
你却喊
我在跟风摔跤
墙头草(之二)
用尽整个族群的臂力
毅然
把春天扎在高墙上

1)《墙头草》(之一)让墙头草开口为自己辩解,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诗歌的表意空间。

2)《墙头草》(之二)另辟蹊径,大胆赋予墙头草正面的寓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用尽整个族群的臂力,让人联想到世界上曾经或者正在艰难之中努力抗争的民族。

4摔跤只是自不量力的狡辩,春天则意味着憧憬和希望。两诗中的美丑对比很鲜明。


理解有误的是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1-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绿草如茵的旷野上,我可以独自一人,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的洗礼。阳光穿过稀疏的云层,投射在大地之上,将远处的山峦映照得更加苍劲有力。那是一幅美妙的画卷,如同诗人的诗篇,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感动。

在这片草原的深处,我发现了那些野马。那些野马强壮而矫健,拥有着流畅的线条和浓密的鬃毛,它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它们在阳光下奔跑着。那是一种毫无束缚的自由。然而,在这片草原上,马并不是唯一拥有这种自由的生物。还有那些游牧的人们,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如同飘荡的云彩,不受任何束缚;他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移,逐水草而居;他们以简单而朴素的方式生活,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这片草原上,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那就是追求自由,尊重自然。无论是野马而是游牧的人们,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最真实的对世界感受。这些感受让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1.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我可以独自一人”中的“可以”,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我对你这样已经够可以的了。B.动作是可以模仿的。
C.你真是闲得可以。D.他的作文写得还可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替换成“那些强壮矫健又拥有着流畅线条和浓密鬃毛并且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的野马,在阳光下奔跑。”语义大致相同,为什么原文更好,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1-2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语用综合 | 适中(0.65) |

8 . 按要求选择。

(1)下面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的一段论述。请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为中心,____________,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①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②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③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
(2)借助现象理解关键概念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以下现象不能有助于理解《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一项是(     
A.街坊邻里之间,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喜糖。
B.商品交易中出现“杀熟”现象,利用熟人的信任谋取利益。
C.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
D.帮了别人的忙,对方表示感谢,我们热情地说:别客气,都是一家人嘛!
2024-01-2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

1.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到“我力避行文的唠叨”。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似乎有悖于鲁迅的创作主张。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鲁迅笔下的鲁四老爷作为封建卫道士,其语言表达经常出现逻辑难以自洽的问题。请你运用所学逻辑知识指出划线句的逻辑错误,并加以分析。

10 . 按要求选择。


(1)以下不符合《乡土中国》论述特色的一项是(     
A.既直接提出问题,也从人们熟悉却未必关注的现象说起。
B.在貌似平易的叙说中层层推进论述,入情入理。
C.与学术界既有的观点“对话”,带出问题与新的见解。
D.阐述见解时,给出一个“定论”,或是自成一说的“说法”。

(2)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1988623日,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主任詹姆斯·汉森向世人警告:世界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导致全球变暖,并正在改变我们的气候,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性正在增加。___________,汉森的预言正在一点点变为现实。然而他说,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


①一些人曾对这一观点嗤之以鼻
②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层出不穷
③科学家普遍认为,这场重要的听证会将“全球变暖”这一概念首次带到了公众面前
④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大多数人们看到了这一警告的先见之明
A.③②①④B.③①④②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
2024-01-2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