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鼓励我们立足时代发展,创新艺术表达,在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把中国故事讲生动、讲精彩。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从延河岸边走来的艺术院团,国家话剧院近年来以史料为依托,深入革命文化传统,创作了《红色的起点》《直播开国大典》《三湾,那一夜》等一批话剧作品。《红色的起点》凸显青春洋溢的革命精神,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舞台表达,再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峥嵘岁月。《直播开国大典》则聚焦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再现新华广播电台如何在有限条件下,顺利实况转播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了让故事更加好看,在《直播开国大典》中,我们打破传统叙事模式,3条线索交融并进,增强全剧悬念和戏剧冲突,更加有效地传递作品的精神内涵。

今年国庆期间,国家话剧院首部文献剧《抗战中的文艺》成功上演。全剧以活跃在抗战中的文艺家为主人公,集中呈现鲁迅、田汉、聂耳等文艺大家的爱国之志和救国之举。国家话剧院推出这部剧,既是对历史的回望和致敬,更传递了前辈艺术家的奋斗之志、家国情怀。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我们深入生活,走近书写不凡生命诗篇的英模人物,通过文艺创作让人物事迹和精神为更多人所知。只有深入生活,创作者才能走进人物内心,进而从精神层面理解人物,这样刻画出的人物才清晰准确、真实可感。为创作话剧《谷文昌》,国家话剧院的主创团队数次来到主人公生前奋斗过的地方采风。人物形象的种子逐渐在演员心中生根发芽,这样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令人信服。

无论表现革命前辈还是英模人物,当创作者自己被表现对象深深打动、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所升华时,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富有原型人物的精气神。为创作民族歌剧《技贫路上》,我们多次深入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妮村,在主人公黄文秀工作过的田间地头听乡亲们含泪讲述她的故事,反复研读地留下的《驻村日记》。这位年轻共产党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信念和优秀品德,成为我们创作时的力量之源。

我们将探索戏剧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建设戏剧现场云演播平台和数字智能演艺基地。戏剧和网络的融合不止步于直播,而是要实现戏剧线下创作与线上数字化创作的全面融合,通过数字的、审美的方式,让精彩的中国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戏剧人义不容辞,大有可为。

(摘编自《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5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外青年交流的桥梁,也是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良好载体。南法的春天悄然到来时,一次温暖的邂逅,让我们认识了两位学习汉语的法国女孩。她们邀请我们参加学校举办的汉学研讨会,言语间流露出的对中国的热爱令我们动容。研讨会上,我们从“好雨知时节”聊到“海内存知己”,再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她们一个喜欢李白,一个想去苏州。她们说,“汉语不仅美,而且更是未来”,“等疫情过去,我一定要去中国”。我们将从国内带来的书法作品赠送给她们,并说中国永远张开怀抱欢迎她们的到来。看到她们灿烂的笑容,我们心中感慨万千:中国文化的魅力感染着全世界,她们只是千千万万外国汉语学习者的缩影。

从长江的滚滚春潮,到塞纳河的粼粼波光,我们在法国讲述的中国故事意韵悠长——历久弥断,中华传统文化活色生香;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中国之声铿锵响亮;不忘初心,来时的道路指引前进的方向;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满载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在法国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中国青年报》2022年5月1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讲话鼓励我们把中国故事讲生动、讲精彩。
B.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以史料为依托,深入革命文化传统,打破传统叙事模式。
C.国家话剧院推出首部文献剧,传递了前辈艺术家的奋斗之志和家国情怀。
D.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外青年交流的桥梁和载体,利于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2.下列对上述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了“总一分”式结构,多角度阐述用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和方法,完整而严谨。
B.材料一列举《谷文昌》主创团队深入采风的事例,体现了创作者“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的创作理念。
C.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说理形象透彻,使得文章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两则材料的论证语言严谨而生动,于平实之中饱含情感,表现了中国戏剧人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话剧《红色的起点》以“大事记”式的舞台形式徐徐展开壮阔的历史画卷,这种创新艺术表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实践。
B.创作者只要自己被表现对象深深打动、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所升华时,创作出的作品就能富有原型人物的精气神并打动人心。
C.戏剧和网络的融合不应止步于直播,要实现线下与线上创作的全面融合,通过合适的方式,让精彩的中国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D.在法国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指示的自觉行动。
4.材料一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思路?请简要分析。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劈破玉

张一弓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L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

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

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

父亲说,一天傍晚,他路过一座山神庙。庙门里跳出几个“刀客”,刀客瞅着他的长衫说:“你这件大褂上插着钢笔,想必是那个大学堂里的人了,你来这荒山野岭上蹿啥?”父亲说:“我去找宝!”刀客问:“啥宝?”父亲说:“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刀客们说:“‘破玉’是个啥东西?”父亲说: “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们大学堂里的人都有神经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

父亲对母亲说:“可见,刀客也是有良知的!”

母亲问:“‘劈破玉’呢?”

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

寒假,父亲去南阳石桥找玉,在山沟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着他,他盯着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

他急转身,抡着“降魔杖”,倒退着对狼说:“你看见了吗?我是有备而来的!”狼却不买账,脑袋随着手杖画圈,好像要瞅个空子。父亲急忙取出雨伞,不停地一张一合。狼连连打了几个支棱,不知是何种怪物,弹簧般纵身一跳,隐入丛林。

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

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

L大学剧社要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一场戏曲演出,请父亲担任艺术顾问。

汽灯高高挂起时,戏台前广场挤满了人。我八岁了,已经是L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

我记得,演旦角的“大腕儿”是外语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乱时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樊梨花征西》。他饰演樊梨花,同一员黑脸战将激战,大刀不幸脱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战不胜,只得求和。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知识阶层却轰然大笑。父亲也欢畅大笑。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

紧接着,出来一位国文系“笑星”。他总是在节目中间穿插上场,头戴尖顶红毡帽,挂白胡子,有点像圣诞老人,穿的却是打满补丁的长衫,腰束草绳,作苦不堪言状,只念不唱:

“初八、十八、二十八,老两口商量种黄瓜。锅台角上掩个籽儿,案板底下发个芽。擀面杖上拖个秧,影门墙外结个瓜。看着是个大西瓜,劈开是个老南瓜。吃到嘴里泥鳅味儿,吐出来是个癞蛤蟆。”

又是一场哄笑,我又跟着傻笑。父亲大为赞赏说:“谁说西方才有‘荒诞派’?”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

皇天有眼,让父亲在这个小戏台上发现了“劈破玉”的线索。

一个“草台班子”从南阳来潭头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开店》,博得了L大学知识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父亲大喜过望说:“这个戏班不得了,一出戏就唱了七八个鼓子曲牌,还保留着明、清古韵呢!”

接下来,我发现,一位盲琴师成了台上台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着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鼓手都随着他前俯后仰。盲琴师猛操弓弦,如夜鸟声声啼叫。盲琴师又轻拉弦索,众乐手也随之息声敛气,只剩下板胡声细如游丝。观众意犹未尽,叫好声经久不息。我看见父亲向后台走去。

父亲回来时已是深夜。他兴高采烈地对母亲说:“找到线索了!你能想得到吗?一个小戏班盲琴师身怀绝技呀!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他说,洛阳保安处长请他当家庭琴师。”

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父亲惟恐再生《广陵散》 不可复得之叹,就要奔赴洛阳。

这时传来惊人消息:鬼子占领洛阳,正向潭头逼进。父母正打点逃难行李,忽听一声叫喊:“鬼子进寨了!”父母赶忙领着我逃出潭头,钻进山洼。

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

父亲说,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见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头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头进发。他抓紧短暂的空隙潜入潭头,带出了全部文稿。一个溃逃的国军军官随着父亲逃了出来,喘息稍定,就挖苦父亲说:“你为了这堆字纸,命也不要了啊!”父亲发火说:“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军官惊悚无语,急忙换了便衣,惶惶离去。

次日,我们爬上了老界岭,父亲望着脚下的云海,说:“嗨,劈破玉!”

(节选自张一弓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卷四《琴弦上的父亲》,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展示的是涌动的历史中静穆的、日常的一面,和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英雄相比,战乱中搜集鼓子曲的父亲是知识分子的代表。
B.父亲苦寻“劈破玉”不得,却在草台班子盲琴师身上得到线索,欲奔赴洛阳寻找,又因鬼子进犯受阻,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C.潭头小戏台剧社的戏曲演出,博得民众的一致好评,表现出戏曲艺术在民间广泛的群众基础,暗示了父亲寻找“劈破玉”的意义。
D.小说结尾,溃逃的国军军官挖苦父亲却遭父亲怒斥而惶惶离去,二者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刻画出父亲保护传统文化的勇敢无畏。
2.关于L大学国文系“笑星”只念不唱所表演的念词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词中的情节夸张怪诞,像中国传统颠倒歌一样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体现东方荒诞派独特的风格。
B.荒诞的念词,与“笑星”滑稽的穿着相互配合,暗含了“笑星”于离乱中生发出的难以言说的感慨。
C.观众听了“笑星”念词一场哄笑,只是感到“笑星”表演滑稽可笑,并未深刻理解念词蕴藏的哲理。
D.念词表达了一种命运的偶然性,同时也预示出父亲一波三折地寻找“劈破玉”最终取得成功的结局。
3.谁来讲述故事、从何种角度讲述,影响着故事的艺术效果,请从此角度赏析本篇小说。
4.重庆漆器髹饰技艺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保护抢救。如果你从事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你能够从“父亲”身上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3-02-14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之一是观察和研究的内容有重叠,都包含人类未加干预的自然事物,因此都含有自然知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到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直白阐明了“多识”的判断标准中就包含鸟兽草木等自然知识。联系之二是研究的方式方法基本都是观察、记录等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自不待言;而西方自然志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是与自然哲学相对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的事物的具体考察,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作为唯象研究,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工作,而非观念演绎”。可见西方自然志也是经验式的。

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之间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观察研究对象的范围、目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首先,中国传统博物学的研究对象为“物”,既可以是自然物,亦可以是人工物,包括了世间万物,甚至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在内,而西方的自然志只记录描述自然物。其次,中国传统博物学内含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与儒家理念相一致,而西方自然志专以认识自然为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在目标和主旨意趣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显明。

(摘编自王莹《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的差异》)

材料二: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 “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

阿来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短短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

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

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三:

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渊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是对生态的回归,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的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现代性反思的延伸。

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天香》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宿。当然,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诸如类《小时代》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物的大量细致的描绘。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却表达不了文学的意义。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进行比较,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条理清晰。
B.材料二以正面论述为主,通过具体实例,分不同类型,论述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的特点。
C.材料三中的反面论述,批评了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的不良写作倾向,是对作家们的善意警醒。
D.材料二是博物写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材料三详细阐释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二者关系非常密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普类博物书写十分不易,因为它往往需要作者进行多年科学研究,还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B.《萤火虫在中国》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生动讲述知识,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精心的描述。
C.博物写作的作用比生态文学的作用更大;前者强调让大自然本身“说话”,后者则更强调“代自然立言”。
D.古代小说家在写作中有了典型的博物书写的内容,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博物书写意识。
3.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     
A.法布尔的《昆虫记》用动物学家的知、文学家的思,为一百多种昆虫书写了“十卷大部头的书”。
B.沈从文的《边城》中写到茶峒方言、碾坊、龙舟、渡船、虎耳草、吊脚楼等湘西特色的内容。
C.茹志鹃的《百合花》以百合花被子、毛竹、野菊花、秋庄稼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
D.铁凝的《哦,香雪》借尼龙袜、手表、丝巾、人造革学生书包等外来物品反映乡土社会裂变。
4.某作家在构思关于家乡全面小康后生活风貌的小说时,打算大量书写乡土特色的自然风物,使小说带上浓郁的博物气质。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对其提出写作建议。
5.下面是《红楼梦》对探春房间陈设的描写,从博物书写的角度,结合材料对其作简要评析。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

2023-02-14更新 | 23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予以同为太学官,子袁子录也,予博士也,志同志、行同行、言同言也。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以学。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 之本末也。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摦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予读《通鉴》之书,见事之于斯,则惜事之不竟于斯。盖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其体然也。 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嗟呼!由周秦以来,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国之病亦不一矣,而其源不一哉。盖安史之乱则林甫为之,藩镇之乱则令孜之为也。其源不一哉,得其病之源则其医之方矣,此书是也。有国者不可以无此书,前者有奸而不察,后有奸而不悟;学者不可以无此书,进有行而无征,退有蓄而无宗。此书也,其入《通鉴》之户欤!虽然,觌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药,得人之病,至于身之病,不懵焉不讳焉,不医之距焉。不医而缪其医焉,古亦稀矣。彼暗而此,宜也。切于人纾于身,可哀也夫。熙元年三月戊子严陵杨万里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序》)

材料二:

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然史之文,理微义奥,不如此,乌可以后世?《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节选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注]①楙(mào):美盛,兴旺。这里是互相切磋,使学问渊博的意思。②搴(qiān):拔取。这里是选择的意思。③窕而摦:留有余地而宽敞博大。窕(tiǎo),不充满。摦(huà),宽大。④绎(yì):抽丝,引申为寻究事理或连续不断。 ⑤觌(dí):见,观察。⑥瞽(gǔ):瞎眼,没有识别能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摦/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
B.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摦/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
C.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摦/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
D.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摦/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见事之肇于斯”中的“肇”字,与《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中的“肇”字意思相同。
B.材料一中“彼暗而此昭”中的“昭”字,与材料二中“乌可以昭后世”中的“昭”字,意思不相同。
C.子袁子,与《兼爱》中“子墨子”的用法一样,前一个“子”字是尊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后一个是当时对一般男子的称呼。
D.淳熙,是南宋皇帝宋孝宗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为宋孝宗于圜丘祭祀大赦天下时所改,淳熙年间留下的经典作品有姜夔的《扬州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的这篇序文,从他与袁枢的友谊写起,叙写了自己读《资治通鉴》与《通鉴纪事本末》的真实感受。
B.《本末》取材于《通鉴》,贯穿了原书“资治”的宗旨并加以突出,杨万里认为此书是“入《通鉴》之户”。
C.袁枢著书分目特别注意“治世”,侧重升平时期的意向显而易见,尤其注意到了每个朝代各自的兴衰荣枯。
D.史书“理微义奥”远离民众,史事常散失于民间,由此看来,能使一般读者接受的历史通俗读物十分必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国者不可以无此书,前者有奸而不察,后有奸而不悟。
(2)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知邦家之休戚。
5.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通鉴纪事本末》的优点。
2023-02-1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北 征(节选)

杜 甫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注】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八月诗人从凤翔到鄜州探家途中。②行在:皇帝在外临时居住的处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直接交待了诗人将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启程前往家人所在的鄜州,回扣了题目“北征”。
B.诗中写到由于天色昏暗,诗人在归家路上神志恍惚,行动迟缓,塑造出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C.诗中运用白描和细节描写真实再现了回家途中古战场上的情形,这首诗具备“诗史”的特点。
D.全诗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蕴涵一股忠义之气,整体呈现出“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风格。
2.本诗是如何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023-02-05更新 | 40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6 .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已有画家为之创作插画。经典品读沙龙活动上,为进一步熟悉《红楼梦》,几位同学从图书馆借来几种插图画册,就插画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展开交流。假如你是参加沙龙活动的学生,请你为下面四幅插图各拟一个标题,并按照故事情节发生的顺序为插图排序。
标题: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顺序:                             (填序号)

2023-02-05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批判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指人类勇敢地运用理性来解决自身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崇高的权衡较量的思维活动,比如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

鲁迅的批判也具有独特的哲思魅力,但并不囿于哲学和理论。竹内好认为,鲁迅一开始就不喜欢摆弄单纯的抽象理论,后来也无意于此。但这并不是说,鲁迅更偏重于行动。尽管鲁迅渴望行动,赞美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摩罗诗人,但他终于并不是行动家,他的小说、杂文和散文随笔无不显明他主要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批评家(批判者)。而且他的批判并不仰仗也并不追求高深玄妙的概念理论的架构,乃是整个生命(活泼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全然投入。表现出来,更偏重于苏珊·朗格所谓情感的形式,也就是文学。

鲁迅遗产也可以说就是批判的文学或文学的批判。

这具体就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直接批判社会现实并进而批判一定的社会现实所依托的一定的精神传统。其核心,就是批判国民劣根性

为什么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对国民性国民劣根性”“坏根性的批判?

这是因为在鲁迅看来,社会现实的改造直至文明传统的更新,关键在的关键在精神,即通常所谓人心。人心坏了,外在的社会设施乃至文明的一切其他内容不管涂抹得怎样漂亮,都不可能真正好转,反而越来越坏。他虽然经常从直接的乃至高度敏感的社会政治入手,虽然也像学问家们那样进行深入广泛的历史文化的阐释,但他的真正目标仍然是坚定不移地直指本心批判国民劣根性

(摘编自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

材料二

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为此,他对于西方文明史,特别是19世纪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专门的考察。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柢在人,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

(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

材料三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这不是从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是从普世的,即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视角进行观照所总结出的鲁迅的当代价值。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必然触动了每个中国人的神经中枢,牵扯到所有文化论战的核心问题,因为种种文化论战争论的根柢,说到底也是应该怎样认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问题。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

(摘编自张梦阳《鲁迅的科学思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主要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批评来唤醒“人心”,他的批判不涉及抽象的概念理论,借助的是“整个生命的全然投入”的文学形式。
B.在思考中国建立的“现代文明”的目标时,鲁迅更重视“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甚至甚于“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他认为前者是“本”。
C.从普世的层面进行观照,鲁迅的价值体现在他所承担的历史职责,即引导人们“悟己之为奴”,摆脱精神的奴役状态,重新回归理性境界。
D.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这是因为鲁迅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常招致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不过三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鲁迅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核心落实为“批判国民劣根性”。
C.为了明确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鲁迅考察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D.鲁迅对民族人性的内审与反省,深刻改变了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3.下列信息不属于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的一项是(     
A.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
B.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C.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及刘和珍之死,鲁迅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在《论睁了眼看》中,鲁迅说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思路。
5.鲁迅曾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他的核心思想是“立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对子贡说过“己欲立而立人”,这句话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构成他的“忠恕之道”。请简述此处孔子的“立人”与鲁迅的“立人”在概念内涵上和提出目的上有何不同。
8 .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次韵和吴仲庶池州齐山画图

王安石

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

指点便知岩石处,登临新作使君来。

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

更想杜郎诗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


注:①省:唐宋时中央高级机关名,约相当于今日中央的部。②杜郎诗:指杜牧登临、游览齐山后写有《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③离堆:在四川南充县东南,诗中借指齐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写作这首诗前,吴仲庶写了一首斋山画图诗,本诗依照吴仲庶原诗的韵而创作的。
B.王安石写自己在座上欣赏画卷,图中生动、形象、别致的齐山美景随之呈现在读者面前。
C.“雅怀”赞美了吴仲庶高雅的情怀,体现了诗人欣赏到齐山美景图时的喜悦与赞叹之情。
D.王安石的诗“学杜得其瘦硬”,他晚年诗风深沉,寓理于景,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2.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巧妙赞扬这幅画作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续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1.从加点词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曾皙   ②素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之以桑   ⑥常以身蔽沛公⑦鞭笞天下   ⑧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缒而出   ⑩尉佗椎结踞见陆生
A.①⑦⑨/②/⑤⑩/③⑧/④⑥B.①⑤⑦/②/③⑧/④⑥/⑨⑩
C.①⑤⑦/②/③⑧/④⑥⑨⑩D.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陆生说佗曰        击沛公于坐
B.将相欲移兵诛王     今人有大功击之
C.尉佗蹶然起坐       今其智反不能及
D.我与皇帝贤        与君少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B.今者有小人之言
C.地方万里D.使我居中国
2023-01-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茶会

【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就算预先定制,也不会有更完美的天气来开花园茶会了。温煦和暖,没有风,也没有云,蓝天上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霭。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草坪,直到整片草地和种着矢车菊的玫瑰形花坛都似乎在发光。

房子里所有的门似乎都打开了。轻捷的脚步和这里那里的话音使得房子里充满了生气。萝拉想去花园看看那些人把帐棚搭得怎样了。但是后门聚了好多人。

“出了什么事?”

“吓人的事,死了一个人。”

“死了一个人?在哪儿?怎么死的?什么时候?”

“赶大车的,名叫司考特,今天早上在豪客街的拐角上,他的马看见台拖拉机,受惊了,把他甩出车来,后脑勺着地,遭了难了。”糕点店伙计兴致勃勃地说。

萝拉抓住姐姐的衣袖。“乔丝!”她惊魂未定,“我们怎么样才能停止这一切呢?”

“停止这一切,萝拉!”乔丝叫道,很惊讶。“你说什么?”

“不举行花园茶会了,当然的。死的人几乎算得上邻居啊!”

“我现在只想听听钢琴的音对不对,今天下午人家要我唱歌呢。”

钢琴的声音猛地响得激动人心,乔丝忧郁而又莫测高深地唱着:

生活多么令人厌烦

一滴眼泪一声悲叹

爱情反复易变

分手……在顷刻间

虽然钢琴的声响哀痛欲绝,她的脸上却绽开了一个光彩焕发的微笑。

房间里,薛太太正在试一顶新帽子。

“母亲,有一个人出了事,死了。”萝拉哽咽地说。

“不是在花园里吧?”她的母亲打岔道。

“不,不是的。”

“噢,你吓坏我了。”薛太太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我们当然不能举行宴会了,对不对?”她请求着。

“但是,我亲爱的孩子,通情达理些吧。我们不过偶然听到这事罢了。要是有人正常地死去呢,我们还是应该举行宴会的,对不对?”

“母亲,那我们岂不是太狠心了吗?”她问道。

薛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萝拉还来不及阻止,薛太太就把帽子给她戴上了。“这顶帽子是你的。简直就是专给你做的!”

镜中出现一位妩媚可爱的姑娘,戴着缀有金色雏菊的黑帽子。萝拉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这么美。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的没错?现在她希望母亲是对的。一会儿她又想到那可怜的车夫。她决定,等宴会过后再来想这件事。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一会儿,客人川流不息地来了。到处可以看见双双对对的人在漫步,赏玩花朵,互相问候,走过草坪,握手亲吻……他们像是欢乐的小鸟儿,半路上飞到薛家花园来栖息一个下午。

“萝拉!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哩。”哥哥劳利说,“真是一顶花哨帽子!”

然后这完美的下午慢慢地成熟,慢慢地凋谢,慢慢地合上了花瓣。

“今天发生一件惨事,你们听说了吧?”薛先生说。

薛太太举起了手,“是的,几乎破坏了今天的茶会呢。”

“确实是可怕的事。”薛先生说,“那汉子就住在下面的小巷子,留下一个妻子和半打小孩。”

一阵不自然的短暂的沉默。薛太太不安地抚弄着茶杯。她忽然抬起头来。桌上全是没动过的三明治、点心、松饼,都要浪费了。她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

“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全是好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不管怎样,孩子们可以大吃一顿了。你们同意吗?而且一定会有邻居去看他,这么多的现成的点心该多好。”她跳起身来。

“可是,母亲,你想这是好主意吗?”

多奇怪,萝拉想,她似乎又一次和他们全体不一致了。拿些他们宴会的残渣剩屑,那可怜人会愿意么?

“当然了!你今天是怎么回事?刚才你还硬要我们同情,而现在——”

“噢,好吧!”萝拉跑去取篮子了。母亲把篮子装满了,堆得高高的。

“你自己拿去,宝贝。”母亲说。

萝拉关上花园门时,暮色正在降临。过了马路,小巷子到了。小巷子里烟熏火燎,又黑又暗。粗陋的小房子里发出低哑的嗡嗡声。她希望自己穿上外套就好了,她的裙子太耀眼啦!还有那顶炫目的大帽子。

一个小身材的黑衣女人出现在昏暗中。

萝拉说:“你是司考特太太吗?”

那女人回答说:“我是她姐姐。请进来,小姐。”

“不,”萝拉说,“我不要进来。我只是送这篮子,母亲叫我——”

在昏暗的过道里,那小女人似乎没有听见她的话。“请走这边,小姐。”她用一种讨好的声调说。萝拉只想走开,走得远远的,却又不由自主地跟着她。

一扇开着的门,里面是卧室,死去的人躺在那里。

“你想瞧瞧他,是不是?”女人说着,擦过萝拉走到床边。“别害怕——”她的声音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她亲昵地揭下被单,“他瞧着挺是样儿的。什么也显不出来。”

萝拉走上去。一个年轻人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他的头沉沉地陷在枕头里,眼睛安静地闭着,这双闭着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他完全进入另一个世界。花园茶会,食物篮子,这些和他有什么关系呢?他离这一切都太远了。“一切都好”,那沉睡的面孔仿佛在说,“原该如此,我满意。”

不过还是不能不哭,而且她不能不对他说话就走出房间。只听得萝拉发出了孩子气的一声哭泣。

“原谅我的帽子。”

她急忙找到门,走下门径,走过黑沉沉的人群。在小巷子拐角处遇上了劳利。

“可怕吗?”

“不,”萝拉哭着,“简直是神奇。不过,劳利——”她停住了,望着哥哥。“人生是不是——”她期期艾艾,“人生是不是——”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没法说明白。没有关系,他很明白。

“不是么,亲爱的?”劳利说。

(冯钟璞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花园的环境,既表现了薛家对茶会的憧憬,又营造了欢乐的氛围,为小说奠定了基调。
B.戴上帽子的萝拉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竟然这样好看,她疑惑了,希望母亲是对的,并打算暂时放下对可怜车夫之死的关注,表现了萝拉在同情车夫与认同母亲两种情感间的矛盾心理。
C.唱歌时乔丝的神情“忧郁而又莫测高深”,本是伤感歌曲,唱完后她却露出灿烂的微笑,表明她情感丰富,心态乐观。
D.司考特太太的姐姐“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的声音和“亲昵地揭下被单”的动作,都体现穷人对待死亡的豁达与洒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为“花园茶会”,但对茶会的正面描写很少,意在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茶会前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B.薛太太认为“完全是好好的食物”十分适合送人,萝拉却认为这些“残渣剩屑”让人难以接受,充分体现虚伪冷酷与诚实善良的鲜明对比。
C.小说在矛盾冲突中深化主题:借萝拉内心的冲突,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又用大量笔墨揭示不同人物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引发读者的深思。
D.萝拉是连接花园内外两个世界的人物,小说借萝拉的视角,描述了富有与贫穷光亮与昏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3.在司考特家,萝拉为什么要说“原谅我的帽子”?请结合文本分析。
4.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小说结尾处萝拉与哥哥劳利的对话就有着丰富的潜台词,请结合文本分析。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