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沙原隐泉

余秋雨

①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②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吧?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③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不禁恼怒。

④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⑤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

⑥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看也在,不看也在,那么,看又何益?

⑦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吧。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

⑧不为那越来越高的山顶,只为这已经画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

⑨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⑩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宽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

⑪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暗红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

⑫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天乐般的梵音。

⑬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象,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藏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

⑭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

⑮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亲近。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下坡上坡。

⑯咬一咬牙,狠一狠心,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出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不前摔,也不后仰。再稍用力,如入慢镜头,跨步若舞蹈,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

⑰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

⑱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⑲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1.爬沙山的旅途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小艾根据作者遭遇的困难及其解决办法梳理出了下面的图文信息,请你帮助她完成剩下部分。

A旧迹难行,走条新路       B.______,平和慢爬
C.目标高远,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2.小艾在读到第④段时,联想到了一段所学的课文。请你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找出这两段话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并简要阐述。

语段一: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选自余秋雨《沙原隐泉》)

语段二:它(格拉丹东峰)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选自马丽华《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插图整体设计小贴士

明晰基本的构图元素。

把握构图元素的形状、色彩、线条等特征,不同构图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确定画面想要传达的意境氛围。


3.站在鸣沙山的顶端,作者看到了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小艾阅读后,不禁想要为第⑪段文字所描绘的绝美画面配一幅插图,邀请你来帮她进行构图的整体设计。
4.读完文章后,小艾对标题“沙原隐泉”产生了一丝疑惑:作者为什么要用“隐”字来形容月牙泉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这篇游记富含哲理,小艾读后觉得对学习很有帮助,就在积累本上摘抄了几个金句。请你帮助她完成阅读笔记的整理。
【敢于创新】顺着脚印走吧?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
批注一:_______________
【坚持到底】不为那越来越高的山顶,只为这已经画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批注二:学习中要肯定自己的付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半途而废。
【②__________】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亲近。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下坡上坡。
批注三: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不断调整和确定新的目标。
现身说法:③_______________
2023-09-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话是文学的源头,是文学产生的母胎。西方文学的神话背景突出,希腊神话与《圣经》中的神话更是西方文学创作重要的源泉与母题。“重述神话”是西方文学一种自觉而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中国上古时代也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但在文献古籍中记载不多,资料零散,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被完整系统地保留下来,除了《山海经》等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以外,其它则散见于古籍中。流传比较广泛的神话有“创世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始祖神话”中的“女娲补天”、“洪水神话”中的“大禹治水”、“发明创造神话”中的“后羿射日”等。

汉魏六朝的神怪小说、唐人传奇、宋元话本、《西游记》等明清小说,都或多或少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也有浓厚的神话传统底蕴,贾宝玉、林黛玉的劫运历程与创世神话的原始、历劫、回归的结构非常相似。另外中国的诗歌与神话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如屈原的赋,李白、李贺、李商隐等的诗歌许多都有神话元素。但是,以上只是说中国文学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重述神话”之作。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20世纪上半叶,鲁迅先生创作了《故事新编》,其中的《补天》《奔月》《理水》是三篇比较成熟的“重述神话”之作。

鲁迅说他的《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之作”,“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这里所谓“点染”和“信口开河”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写”。鲁迅对《奔月》的“重写”就具有与原神话不同质的“现代体验”。《奔月》取材于中国上古神话中“羿射十日”“嫦娥奔月”的故事,但鲁迅抽空了古代典籍文化中庄严、瑰丽、神圣的意味,具备高度主观化的自我表现意味。在典籍中,这位射九日、斗文豹、屠长蛇、气吞山河、顶天立地的羿已逐渐成为英雄人物的活标本。然而,鲁迅只撷取了它的基本故事骨架,借这个以英雄为主人公的故事载体进行“点染”“信口开河”与“解构”。于是,这位传奇式英雄在鲁迅笔下遇到一个个人生的困境——日复一日地捕不到猎物,遇到刁钻泼辣的老婆子的纠缠,学生冷箭的暗算,爱妻嫦娥的背弃离去。神话中的英雄在鲁迅“信口开河”的“点染”中被消解与颠覆,褪去了英雄的油彩衣服,具备了常人的烦恼与痛苦。羿的这种落寞凄凉、孤独彷徨的生存状况无疑是具备相同心境的鲁迅自身的写照,羿“举起了投枪”却不见长蛇、不见封豕、踯躅辗转的生存状态无疑就是鲁迅陷入“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无物之阵”中的生存状态,羿的痛苦其实就是鲁迅精神苦闷的外化。鲁迅正是由对神话故事的外壳进行点染,而重写出一个迥然不同的新故事来。

(摘编自古大勇《鲁迅、苏童与世界文学中的“重述神话”传统》)

材料二:

“新神话”以传统神话故事为叙述基础,超越了对超能力的崇拜,已经与宗教完全割裂。新神话动画就是以这种现代的神话理念进行创作的动画作品。新神话动画生存的当代社会,已经基本完成了启蒙和现代化的改造。神话这一题材的发展与延续,首先必须直面的尖锐问题就是如何去重建“弃神”后引发的权威消解和因此带来的文化真空与意义的缺失。《小门神》以中国道教传统和民俗文化中最接地气的保护神——门神作为主角设定,而剧情发展的主要诱因,就是动画中所映射的真实世界——“弃神”的现代世界。这样的世界,神性消失,也无人再将神作为崇拜的对象,张贴门神保护平安也成为了一种过气的旧俗,已经无人遵守;天上的门神也沦落至只有打扫清洁的工作可做,还面临着随时失业的危险。《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一开场,就同《小门神》中的神荼和郁垒一样,处于消极的人生低谷。故事中的神话主角,就像今天在世俗社会中已经几乎消失的神话英雄一样,没落、低沉,完全失去了英雄的光环,落入了世俗的尘埃。

但是在这些电影的结局中,一开始被抛弃的神又都重新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新的信仰秩序被建立,神性也得以重建。经历了长期现代化发展的世俗社会,物质世界已经极尽繁荣,但精神世界崩塌后,人心秩序的维系愈发困难,这是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所在,也是新的神话题材动画内容讲述的现实基础。藏于神话背后的历史传统作为文化深处的基因符号,虽然在现实中已经逐渐被公众淡漠,但依然有人对此坚守。新的神话题材动画结局中陷入低谷的“神”都开始重新站起,开始重新确立起自己的价值,而那些被打破的基因符号,也被一点点地重新拼贴。重建后的神话形象已经摆脱了旧神话的窠臼,而成为了动画中被人重新崇拜的英雄。神话的重新建构符合社会需要,而动画叙事的设置便是现实的映射。《小门神》中的门神重新受到欢迎和张贴,烟花、爆竹的燃放对年的驱逐,也象征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叙事中,对于传统文化和意义回归的一种期待。

(摘编自赵洋《神性重建与传统回归:当下神话题材类国产动画的叙事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虽然神话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在二十世纪以前“重述神话”是不自觉、不成熟的,没有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
B.鲁迅将神话故事重写成具有复杂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小说,表现出鲁迅的现代生命体验,这是神话“重述”后产生的新的文学特质。
C.在新神话动画中,现代世界是“弃神”的世界,神不再处于高高在上、受人膜拜的位置,失去了神的光环,与世俗里的人接近。
D.电影可以折射社会真实,面对现代世俗社会出现的精神危机,国产动画电影通过让低谷中的“神”恢复神圣的地位来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羿在以往典籍中确定的英雄形象,与鲁迅重新塑造的羿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B.材料一引用鲁迅“随意点染”“信口开河”的话语,是为了说明他的创作旨在反叛传统。
C.材料二借电影中神话人物没落的例子来说明“神”在理性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的不适应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体现出了中国神话是中国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富有极强的生命力。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鲁迅《破恶声论》:“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淑诡可观,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惑也。”
B.在动画电影《年兽大作战》中,托塔天王被迫退休,大量的神仙无事可做,而神话中骇人的年兽只不过是一个吓唬并娱乐“人”的公司职员。
C.神话学家斯特伦斯基曾说:“我们不应把神话当作某种古已有之的实存之物,应将神话视作一种‘繁荣昌盛的工业’,不断推陈出新。”
D.在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结尾,消极潦倒的孙悟空冲破封印,熔岩为甲,化焰为篷,恢复法力,找回自我,重新成为了英雄。
4.请你以一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基础,进行“重述神话”的创作,写一个120字以内的故事梗概。
5.鲁迅的小说《奔月》和中国新神话动画对神话的重写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教童子A必使B其趋C向D鼓舞E中心F喜悦G则其进自H不能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同“无”,指没有,“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指灭亡、消亡,两者意义和用法皆不同。
B.歌诗,即咏唱诗篇,这里阐述的诗的功能与《论语》中的“诗,可以兴”所强调的基本一致。
C.被,文中是覆盖的意思,与《聊斋·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词义相同。
D.揖让,文中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在周代按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多次提到古人先王之教,认为教之明伦、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均是先王立教之意,值得效法。
B.作者批评当世教学者把记诵词章当作教学重点,这种方法难以调理性情、完善品格,甚至会让儿童走上歧途。
C.本文主要论述童蒙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不仅关注儿童时期的品德修养,还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D.本文阐释了把礼与善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强调用礼义潜移默化,这样能改弃成规,达到“蒙以养正”的功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2)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5.如果只一味以“句读课仿”要求学生,会有哪些后果?请结合文段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

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如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

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诗歌用珍珠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

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

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摘编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

材料二:

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改动)

材料三:

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能寓意团圆、爱情、凄冷等意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酒杯、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

(创编自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

1.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
B.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如《江雪》图,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
C.由于每首诗都由众多的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D.由于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一种物象可以寄托多种寓意,一种寓意也可以寄托于多种物象。
2.请根据材料一,解释什么叫“立象以尽意”。
3.材料一中说“诗歌离不开意象”,材料三却说“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例阐明理由。(不能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诗歌以及《天净沙·秋思》为例)
4.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意象和意境的阐述,为小文解决疑惑。
   
2023-09-0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较难(0.4) |

5 . 根据《傅雷家书》和《骆驼祥子》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下面是对《傅雷家书》中“君子人格”的探究提纲,请将内容补充完整。
君子人格举例
_______傅雷告诫儿子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
谦虚恭谨傅雷教育儿子做人要谦虚,要认识到成绩是大家促成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
反躬自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马祖孙俩在《骆驼祥子》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祥子的命运和小说的主旨进行分析。
2023-09-0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蝉

唐·赵嘏

风蝉旦夕鸣,伴夜送秋声。

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

听处无人见,尘埃满甑生。

【注】①作者一说“贾岛”。②甑,炊具。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蝉旦夕鸣,伴夜送秋声”句用白描手法写出秋夜、秋风中寒蝉带来的特有秋声,表现其夏生秋死、朝不保夕的凄惨境地。
B.刘勰《文心雕龙》有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虫声有足引心。”客居之人对物候变化很敏感,几声蝉鸣便可引发思乡之情。
C.“噪轩高树合”句与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句表意并不相同,这里写的是蝉在高处的鸣叫惊醒了枕上的客居之人。
D.由于诗人的主观感情同他的境遇息息相关,诗人借蝉“听处无人见”的境地来表明自己“蝉蜕于浊秽”的高洁品质。
2.后人曾用“清迥”“悲苦”来形容赵嘏的诗风,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里昂的婚礼

奥地利     茨威格

一七九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在法兰西国民公会上,巴雷尔针对里昂城提出了一项杀机腾腾的提案:里昂反对自由,里昂必须消亡!

于是,富歇就佩戴着人民代表的功勋来到了里昂城。他们在地下埋上火药一排排地炸毁整个城市中最豪华美丽的建筑物,司法机构每两天都能得到最新的指令,大肆枪杀很多无辜的人。当时死的人太多了,弄进棺材里,或者挖坑掩埋,已经赶不上杀人的速度了,所以他们就开始在湍急的罗纳河中抛尸,河水迅速就能把尸体给冲走。

里昂的几座监狱早就人满为患了,所以他们又在建筑物的地窖、学校和修道院里收容嫌疑犯,不过也只能短暂地看押一段时间而已,一个人至多能在稻草上躺一晚上就会被杀掉。

一天,非常寒冷,又有一大群犯人被送进了市政府的地窖。这64个男女犯人都胡乱地在低矮的地窖里坐着,拱顶的地窖里昏暗、潮湿,散发着酒桶和腐烂作物特有的霉变味道。最前面的屋子里有个壁炉,里面点燃着微弱的炉火,看上去似乎给这幽暗的地窖平添了些许温暖气息,其实更像给众人染上了一抹鲜红的血色。大多数的犯人一副呆滞、冷漠的样子,仿佛正在自己的坟墓旁待着似的。

晚上七点钟的时候,狱卒送来了一批新的犯人,大约二十多个。地窖里的囚犯们盯着那些新加入进来的犯人,目光并不友善,他们早就无意识地将这间散发出带有霉味的空气的房间,以及已经生霉的草堆和壁炉旁温暖的地方当作自己独有的东西,虽然他们都要死了。新来的犯人进来以后,也不会跟之前的囚徒打招呼问候,而是找个小角落,挤在那里沉默着。

罗伯特!罗伯特!突然,一声爽朗愉悦的呼叫打破了沉寂,似乎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声响,把陷于麻木之中的人们拉了出来。一位少女从新囚犯堆里跳出来,伸出双臂,跌跌撞撞地扑向了一个青年男子,听到呼喊的男子也奔向了那位少女。两个年轻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深深地亲吻,欢乐的泪水顷刻间从两人双颊流过。他们旁若无人地抽泣着,倾诉着,完全沉浸在无限的柔情当中。能够同生共死,这样就都不必为了失去对方而感觉到悲伤难过了。

原来这位少女和青年男子罗伯特几个月前刚刚订婚。教堂里已经贴出他们即将结婚的公告,婚礼的日子恰好订在里昂城鲜血横流的那一天。可新郎却要在佩西将军的队伍里去进行那绝望的突围,音讯全无。

这位少女曾经为了未婚夫去找人大代表和里昂刽子手富歇,然而却被告知未婚夫已经死去。得知这一消息,刚烈的少女愤怒地从头发上摘下革命的徽章,扔在地上用双脚猛踩,并大骂刽子手,她因此被抓了起来。

在这样一对被奇妙的巧合安排在一起的情侣周围呆着,大家都情绪激动起来,也都把自己的命运抛诸脑后了,向他们表示赞叹,或者怜悯,或者同情。

可少女说:唯有一点遗憾的地方就是,我还只能用自己娘家的姓名跟罗伯特共同赴死,而不是作为对方的妻子一起共面天主。

这时,一位年纪稍长的男子从地上挣扎着站起身,走向这对情侣。这是一个不愿意宣誓效忠革命政府的神父,虽没有身穿神父的制服,可担任着神父的职务。他说,在这里,有这些受难者,以及随处可在的天主作为明证,可以让他们结为夫妻。

牢里的所有人,一听到能够把这个阴沉的死亡监狱瞬间变成教堂,心中都被神圣的情绪所笼罩,大家都想为他们的婚礼尽力,以此来掩盖自己内心无法抑制的激动。男人们把地窖里数量不多的几把椅子全部搬来、摆放好,并在钉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下面摆放了一排蜡烛,凑合着把桌子搬了过去,做成了个很简易的小祭坛。而女人们则将自己遭难游行时收到的少得可怜的鲜花,编织成一顶非常细小的花冠,用来装饰这位未婚少女的头发。然后,神父带领着少女和未婚夫走进隔壁的房间,听他们向神忏悔,并向他们发问。少女的声音非常坚定,她回答说:我愿意与他同生共死。接着,神父将他们两人的手叠放在一起,正式宣布他们成为夫妻。这一对新婚的夫妻对神父行了吻手礼,而囚犯们全都围上前,对他们说祝福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当下最恳切的情感,在这个短暂的时刻,任何人都没有想到死亡的结局。

整个监牢里的受难者还赠送给这一对新婚夫妻一件珍贵的礼物,那就是独处的机会,帮他们挪出里面那间比较小的屋子,让他们安静地度过专属于自己的新婚之夜,也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夜。

第二天清晨,最终的结局没能逃脱平常的惯例。守卫的士兵将犯人按队列排好站在那里,子弹就一梭梭地冲着他们打过去,随后,这些温热的、鲜血还在汩汩流淌的尸体被丢进罗纳河里,湍急的流水冷漠地卷着这些尸体,片刻之间就将他们都送进了河底……唯有新娘头顶所戴的花冠,被河水轻柔地从少女的头上冲了下来,花冠还奇怪地随波逐流了一会儿,它毫无目的地在奔流的波浪上漂浮着。最终,这一顶漂亮的花冠也被河水浸没了。

(选编自《里昂的婚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姑娘对爱情忠贞,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表明武力不能毁灭爱。因为爱,可以勇敢面对杀戮,不惧死亡。
B.法国革命者的激进措施使得法国陷入白色恐怖,在这种恐怖之中,少女与青年在临刑前一夜的婚礼更显珍贵,也无情鞭挞了所谓革命者的强权与暴力。
C.对于里昂人民面临的生存困境,茨威格以文艺的方式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希望渺茫的境况下坚定地呼唤与追求人道:仁爱、同情、宽恕与自我牺牲。
D.这群人的遭遇是在里昂的“屠城”命运中对这座失序城市的聚焦,他们运用自身的理性力量从死神嘴边夺来一场神圣婚礼和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法国大革命这—宏大画卷中选取了一对年轻人的婚礼来写,将这件事情写得如此惊心动魄,把爱情的唯美与死亡的残酷放在一起,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B.茨威格通过狱中难友心理、行为的前后变化,展现了普通人的人性美。在对爱情歌颂之时,对战争、暴力加以鞭笞,传达出只有人性与爱才是永恒的主题。
C.茨威格的小说笔触细腻。本文对这位无名少女进行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她活泼、开朗、勇敢面对现实、像太阳一样照亮监狱里的所有人的生动形象。
D.茨威格的小说多沉重、压抑、悲凉,《里昂的婚礼》也不乏这种悲戚色调,但却也有些不同之处,因为它不光是绝望,还有温暖的成分在。
3.小说以尸体被抛到罗纳河的场景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
4.请探究《里昂的婚礼》这一标题的深刻意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城往事

序章

“呼——”,刚踏上青城的土地,一阵清风扑面而来。

“啊啊,青城可真是名不虚传的地球最绿城市啊!”身边的路然一边舒展着筋骨,一边啧啧称赞道,“要是来的路上,不用坐又贵又慢的太阳能动车就更完美了。”

“青城主打的就是生态旅游,要是你坐个飞机过来,指不定增加几吨二氧化碳排放呢。”我白了路然一眼。青城,作为国家试点的碳中和城市,近几年成了全国乃至世界都火爆的旅游目的地,我和好兄弟路然趁着暑假随大流来这里放松身心。因为青城的碳排放政策,飞机是不允许进入的,普通的高铁也被严格限制,我们只好飞到邻城,再转太阳能动车,足足在森林里穿梭了三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欢迎来到青城!两位需要导游服务吗?”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五官端正,面容清秀,正在向我们微笑。

“好啊!我叫路然……”我赶紧把路然拉到一边:“咱省点啊,青城消费水平你懂的,我们要绿色旅游啊!绿色!”

“咱们刚到青城,人生地不熟的,有个导游在会方便很多嘛。而且,你会忍心拒绝这么热心又可爱的女孩子吗?”好吧,我拗不过路然,只好同意。

绿色背面

“欸,我还以为青城会有很多树呢。”坐在氢能源公交车上,我们和导游林音攀谈了起来。

“青城多数植被在城郊,就是你们坐动车经过的森林。而城区绿化和普通城市差不多,毕竟青城要养活一千二百多万人呢,不可能把黄金地段的地皮大量用来种树吧。”听着林音悦耳的讲解声,我开始赞同路然的决定,有个导游在确实可以大大提升旅游体验啊。

青城并不是想象中翠绿植物点缀着洁白大楼的理想化城市,太阳能板覆盖下,路边的高楼多显现出深深的黑褐色,树的确不多,但处处有草本的绿植点染其间。城区用地似乎非常紧张,城市主干道旁,挨挨挤挤的都是三十层以上的高楼。

“这是?”路然指着公交车窗户右下角的一个小标签问道。

“这是绿碳点数的标签,上面写的‘+5’表示乘坐这辆公交车会获得的绿碳点数,而绿碳点数积攒到一定数量是可以作为代币购物的呦。”林音解释说。

“有正的,也会有负值?”我问。

“对的,那些会产生额外碳排放的行为都会被扣除相应的绿碳点数,比如超额用电、乘坐非新能源交通工具等等。游客也会有临时的绿碳帐账户,有赠送点数,正常使用,是不会变负数导致罚款的。”

接下来的两天,林音带着我和路然逛遍了青城各景区。第三天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想去体验一下青城居民真正的“绿色生活”。林音沉默了,随后,她带着我们拐进了高楼背后一条逼仄的小巷子。几步路之后,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夹在高楼中间的小巷射不进阳光,幽暗深邃,擦肩而过的路人神情晦暗。这里就像是青城的背面,幽闭的环境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我们三人谁都没有说话。拐了几个弯,林音停在一栋半旧的暗色居民楼前:“这是我家。”

绿色枷锁

林音家在六楼,房间很局促,我们勉强挤在沙发上,林音给我们递了一杯茶。

“是不是没想到,外表光鲜的碳中和试点城市,内里竟然是这副模样?”林音叹了口气,“我们家原本住在郊区,政府要种树,就把我们迁到了市区。可是市区生活太难了!因为技术不成熟,青城的那些绿色产品贵得吓人,但买非绿色产品,就会被扣绿碳点数。搬进城没多久,我爸工作的钢铁厂就因为碳排放过高而被关停,全家只能靠我妈开的小卖部勉强维持生活。我父母学历低,他们不知道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可我知道。”林音抬起头看着我们,“政府下了大功夫来粉饰这座城市,把青城包装成世界上最大的碳中和城市,来吸引游客,吸引投资。的确,青城的天很蓝,空气很清新,可是这些对于抬头看不见天空,住在连风都吹不进来的巷子里的老百姓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夏天不敢开空调,冬天不敢开暖气,生怕用电超过额度承受巨额罚款;吃饭只能勉强吃饱,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买,就是这样也被超高的物价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们也想过搬走,但政府为了维护城市形象严格限制人口流动。我也想过曝光,但事实是你发再多的帖子也抵不过限流和水军……”讲到这里林音已经有些哽咽。我和路然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无论如何,我们都想不到“碳中和”这三个字竟会这样沉重。

“你还记得我们之前做的限流和反限流模拟吗?”路然突然转过来冷不丁地问我。

“你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曝光青城!”我立刻反应过来,“学长们正在做网络机器人的研究,请他们一起……”

也许是向大海里扔了一粒石子,也许是点燃了草原上的星星之火,但至少这世界上会多一些人,知道青城背后的真实。

尾声

时隔两年,我和路然再次踏上青城的土地。空气依然清新,比起上次,更多了些烟火气。

一年前,青城市市长停职接受审查,严苛的禁令被废除,氢能源公交车和太阳能板保留了下来。丢掉了碳中和城市头衔的青城,现在是全国环保示范城市,相比以前,多了人情和温暖。

林音的父母现在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天然气限制放松以后经营成本下来了,林音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大有改善。当天晚上,我们一行人,就在林音家的餐馆里吃着烧烤,唱着歌。烧烤炉上升起袅袅青烟,我想,这,才算生活吧!

(原文有删改)

1.关于选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叙写留给读者以美好的绿色城市形象,奠定了小说全文欢快乐观的感情基调,暗示“双碳”已经实现,表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B.文章描写的苛政下的青城百姓的生活暗无天日,绿色生态和他们完全无关,让读者看着心酸,更有无奈,发人深省;也为后文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C.小说提到青城市市长停职这一情节,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作者意在借此暗示并表达对我国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坚持自我革命的赞许。
D.小说尾声描写改革后的青城,是作者对未来“双碳”实现后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期待,体现了作者乐观昂扬的态度。
2.下列关于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选文通过近乎神奇的宏大想象,塑造了一个似乎很荒唐、但再读又会发现其实是一个十分合理的社会。表面上写“青城”,实则是借此展开想象,理性分析了苛政带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警示意义。
B.文章运用了大篇幅的人物对话,既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对话巧妙地暗示出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精细化地理解文章内涵。
C.文章在行文过程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科普知识。这使得这篇小说在发人深省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科普价值
D.作者以“这,才算生活吧”一句结尾收束全文,意味深长,暗示作者对青城现在真正的绿色生活的赞美。
3.小说中出场人物的名字具有深意。试简要分析人物名字背后的意蕴。
4.文章中对治国之道的思考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请你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谈谈你对治国之道的态度和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浔阳江头那一夜

林那北

入秋了,暮色当头,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之前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

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湓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

这是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一年多以前,他还在宫中,围绕太子悠哉当着左赞善大夫。此时藩镇割据,战事四起,朝廷平藩讨叛让地方势力极为不满,便派刺客入京当街杀了宰相武元衡。依唐制,东宫官员不得参谏朝政,但他还是奋笔疾书,要求缉拿凶手,雪耻立威。可是他却“越职言事”了,被扣上一个罪名赶出宫门,赶往千里迢迢的江州。

真是无妄之灾。之前他诗名鼎盛,也自觉才情弥天,便话锋犀利,针对时弊常出言不逊,其实不过是“济天下”的一腔热血,也以为是忠谏护君,不料却早已让朝中很多人暗生不爽,于是揪住不放,无非借一把刀砍过来而已。贬,这个词杀伤力太大了,把他内心捅得千疮百孔倒不在话下,关键是外界投来的冷漠与鄙夷的目光,炎凉的世态更让他万箭穿心。

他立即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是他初到江州时写下的。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满山四季都绿出层层叠叠的厚实油光。这座别名又叫“浔阳”的小城,其实也不失为一块让智者和仁者皆能乐享的宝地啊。

何况还有酒有诗有朋友,更有那么多令他一赞三叹的美景。

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伫立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在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他很快给自己建起一座草堂,以便呼朋唤友大醉几场。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的盩厔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长恨歌》吗?

他最好的朋友是远在巴蜀的元稹,就是那个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句悼念妻子、用传奇故事《莺莺传》描述风流才子张生对崔莺莺姑娘始乱终弃悲剧的元稹。作为同科进士,他们性情相似,才情相当,竟也同因不畏强权、恃才放旷而前后脚遭遇贬斥——他到江州做司马,元稹则到西南的通州,最初做的也是司马。相见难,相思苦,只能互寄诗慰藉,唱和不断,其数量和质量都蔚为壮观。世象污浊,前程黯淡,生命间的情谊此时如此珍贵,它是一簇光,温暖并照亮了彼此。

所以他连夜赶到长江边。即使要离去的不是元稹,他仍然不舍,心有戚戚。

天已完全暗透,江面零星的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青衫太薄了,风过,他紧了紧身子。冷,犹如直面自己身世和当下朝政时的凉意。友人船正待发,他急步前迎,一怀愁绪还须靠酒打发,便相对而坐,把盏话别。

接下去发生的,都写在《琵琶行》里了。霓裳羽衣曲。从长安城流落到此的旧女伶。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弦音……丝乐如梦,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

“浔阳江头夜送客”,《琵琶行》的首句,就时间、地点、人物一并俱全,朝朝代代无数人张口一吟,就宛若置身唐元和十一年那个夜晚的浔阳江畔,为秋月所照,见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听到天籁般的琵琶琴声。

当初被迫离开长安,白居易内心一定沮丧、忿恨、恐惧相织,如果可以选择,他想必舍不下天子脚下的富丽繁华。一去千里,命运急转直下,竟也给了他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馈赠。江水,秋月,歌女,曲乐,一场突如其来的邂逅,刹时把他磅礴才华撞击出夺目的火花。一首不朽的千古绝唱,于是在那个梦一般的南方夜晚徐徐铺陈,应和着天上的星辰,在人间永远闪亮。

(选自《文汇报》,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文化散文,以“浔阳江头那一夜”这一时间节点为抓手,重现了《琵琶行》问世的那一夜诗人白居易的整个心路历程。
B.开篇写浔阳的秋风,突出与长安的不同,正是“那一夜”“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表现;继而写湓浦口,正是“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地点;之后,写白居易的才名、获罪、被贬、南迁……
C.白居易为送别远赴西南通州任职的元稹,乘车赶往湓浦口,可见他们的情意深厚。
D.“诗穷而后工”,千古名篇白居易的《琵琶行》的创作成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通过对湿润的、夹带着水汽的晚风的描写,渲染了送别时的凄清的环境。
B.文章在看似无序的叙述中安插的是一条起伏的情感线:由沮丧到平静再到那一夜琵琶声唤醒的迁谪之苦,最后,是“磅礴才华撞击出夺目的火花”的快慰。
C.文章运用第三人称,可以深入白居易的内心,将其被贬前后的心路历程更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突出其形象。
D.文章运用补叙的方式,交代白居易在京城的遭遇,展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突出了其正直敢言的性格。
3.文中多处引用白居易的诗句,请选择两处作简要赏析。
4.文中关于元稹的一段叙述,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023-09-04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这首词系秦观贬谪郴州时所作。②丽谯,绘有彩纹的城门楼,后指楼,即城门上的更鼓楼。③小单于,唐代大角曲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出了词人长夜难眠的苦闷,一个“虚”字,既写出环境的深幽空寂,又流露出贬谪生活的寂寥与空虚。
B.“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两句写出词人听尽乐曲、思虑万千、仍未入睡的情态,虚实相生,内涵丰富。
C.下阕抒发了仕途不顺的悲慨与深沉的怀乡之情,词人感叹连返回故乡的好梦也断了,只能如同孤独的游魂。
D.“峥嵘岁又除”交代了词人年复一年流徙在外的处境,尤其是在他人阖家团圆的除夕,痛楚之情溢于言表。
2.前人评价秦观“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请说说“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