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诺韦法的时间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一九一四年夏天,两名穿浅色制服、骑着马的沙俄士兵来抓米哈乌。米哈乌眼看着他们从耶什科特莱的方向慢慢向他走来。炎热的空气里飘荡着他们的阵阵笑声。米哈乌站立在自家的门槛上,身穿一袭由于沾满了面粉而发白的宽大长袍,等待着——虽说他心知肚明这些大兵所为何来。

“你是谁?”他们问。

“我叫米哈乌·尤泽福维奇·涅别斯基。”米哈乌用俄语回答,完全符合他理应回答的方式。

“嗯,我们这儿有一份意外的礼物要给你。”

米哈乌从他们手上接过一张纸条,拿去交给了妻子。妻子格诺韦法一整天哭哭啼啼,为米哈乌打理参战的准备工作。由于哭了一整天,她实在太虚弱,身心是那么的疲惫而沉重,以至于没能跨出自家的门槛,目送丈夫过桥。

当马铃薯的花凋谢,而在开花处结出一些小小的绿色果实的时候,格诺韦法肯定自己是怀孕了。她掰着手指头算月份,算出孩子该是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的时候怀上的。不错,正该是那个时候。

现在令她伤心绝望的是,她没来得及把怀孕的事告诉米哈乌。或许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是某种征兆,说明米哈乌会回来;他必须回来。格诺韦法亲自管理磨坊,就像米哈乌在的时候所做的那样。她照管工人们干活儿,给送粮食来的农民开收据。她倾听推动磨石的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面粉落满了她的头发和睫毛,以致她晚上往镜子跟前一站,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个老太婆。老太婆对着镜子脱衣服,研究自己的肚子。她躺到床上,尽管身边塞了好几个小枕头,脚上还穿着毛线袜子,可她仍然睡不暖和。因为她总是像赤着脚跨进水里一样进入梦乡,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她便有很多时间祷告。她从“我们的天父”开始,念到“圣母玛利亚”,最后到了睡意蒙眬的时候,她以自己所喜爱的对守护天使的祈祷来做结。她祈求自己的守护天使关照米哈乌,因为战争中的人或许需要不止一位守护天使。后来这祷告逐渐变成了战争的画面——简单又乏味,因为格诺韦法除了太古这个地方,不知还有另外的世界;除了礼拜六在市场上的斗殴,她不知还有另一个模样的战争。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就是那种喝得醉醺醺的男人在泥泞、水洼和垃圾中间的徒手搏斗,在这种搏斗中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下子解决。所以她感到奇怪,战争竟然会持续这么久。

有时,她到小镇购物的时候,偶然听见人们的交谈:“沙皇比德国人更强大。”“到圣诞节,战争就会结束。”但是战争既没有在圣诞节结束,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

就在节日前的某一天,格诺韦法到耶什科特莱去采办过节的用品。耶什科特莱看上去似乎褪了色。一切都是黑的、白的、灰的。市场上男人三五成群都在谈论战争。许多城市遭到破坏,居民的财产都散乱地堆放在大街上。人们为躲避炮弹的袭击纷纷逃亡。妻离子散,兄弟分隔。谁也不知到底是俄国人更坏还是德国人更坏。德国人放毒气,一挨着毒气眼就会变瞎。青黄不接的时候将是普遍的饥饿。战争是第一灾难,其他的灾难将随之而来。

格诺韦法绕过一堆堆马粪,那些马粪融化了申贝尔特商店门前的积雪。门上钉的一块胶合板上写的是:

本店只卖一流产品

肥皂、漂白内衣的群青

小麦淀粉和大米淀粉

橄榄油、蜡烛、火柴

杀虫粉……

“杀虫粉”几个字突然使她感到恶心。她想起了德国人使用的毒气,眼睛一遇上就变瞎。如果拿申贝尔特的杀虫粉去撒蟑螂,蟑螂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为了不致呕吐,她不得不一连做了好几次深呼吸。

“太太想买点儿什么?”一个肚子挺得老高的年轻孕妇用唱歌似的嗓音问道。她朝格诺韦法的腹部瞥了一眼,笑了起来。

格诺韦法要了煤油、火柴、肥皂和一把新的棕毛刷子。她用手指去碰了碰尖尖的鬃毛。“过节我要大扫除,清洗地板,洗窗帘,清刷炉灶。”

“我们不久也要过节,要净化神庙祈神赐福。太太是从太古来的,对吗?是从磨坊来的吧?我认识太太。”

“现在我们两人已经彼此相识了。太太您的预产期在什么时候?”

“二月。”

“我也是二月。”

申贝尔特太太开始把一块块灰色的肥皂摆到柜台上。“太太考虑过没有,这儿周围都在打仗,我们这些傻女人干吗还要生孩子?”

“一定是上帝……”

“上帝,上帝……那是个优秀的账房先生,照管着‘亏欠’和‘盈余’项目,必须保持平衡。既然有人丧命,就得有人降生……太太这么漂亮,准会生个儿子。”

格诺韦法拎起了篮子。

“我想要个女儿,因为丈夫打仗去了,没有父亲的男孩不好养。”

申贝尔特太太从柜台后面走了出来,送格诺韦法到门口。

“我们压根儿需要的就是女儿。倘若所有的妇女都开始生女儿,世界上就太平了。”

两个孕妇都笑了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沙俄士兵抓米哈乌的言行表现,如“空气里飘荡着他们的阵阵笑声”,显示出沙俄士兵的阴险与狡诈。
B.在格诺韦法眼中,耶什科特莱看上去似乎“褪了色”,一切都是黑、白、灰的,由此反映了格诺韦法的心情因战乱而失落沮丧。
C.申贝尔特商店门上的胶合板上写着的“杀虫粉”让格诺韦法联想到蟑螂的感受,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柔软与战争对人们的影响。
D.耶什科特莱的人们在战争影响下仍然准备过节,祈神赐福,突显了人们对战争苦难的忍耐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她照管工人们干活儿”“给送粮食来的农民开收据”等句子,语言简明,写出了格诺韦法的辛劳与能干。
B.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与实际的战争灾难形成对比,既表现了格诺韦法的简单与质朴,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C.小说善用象征、隐喻,如申贝尔特商店门前的积雪融化隐喻了寒冷的冬天终将过去、战争带来的创痛也终将成为历史。
D.本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以小见大,写出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苦难。
3.视角是一种写作技巧,也是伟大小说的重要基础。请分析本文选择的叙述视角及其效果。
4.本文选自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最独特的写法是通过多层次的时间展现强大的、永恒的生命节奏。本文也包含了多层次的时间,有历史的时间,有自然的时间,有个人的时间。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这三种时间在文中的表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望

原上秋

①他经常来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①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②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记不清哪一天,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彼此都能窥见,两边的人如相会,能拉手,不能拥抱。

③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人聚人散。

④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显得破了,像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那时候他的双腿还有充沛的力量支撑躯体,经常绕着高墙行走。回到家里,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子,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里。

⑤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底是一种浅浅的蓝,透着淡淡的忧伤。

⑥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

⑦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⑧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一分为二了。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⑨后来,他看到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

⑩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⑪他孙子也来过,孙子用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柏包围。大石碑后面,是一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

⑫孙子回过头,变成一脸的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高兴就是高兴。

⑬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也涌动一份幸福。

⑭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也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⑮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的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员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叫什么名字。枪炮声很重,新的通信员把手围个喇叭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⑯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员也牺牲了。

⑰他深深内疚。

⑱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的对待,在他身上多擦几下,在他身边多停片刻。

⑲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他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他不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

⑳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②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眼睛和心也潮湿起来。等云一片片散开,太阳光照在大地,公园的一侧开始欢闹起来,一张张笑脸又荡漾起来。

㉑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有删改)

1.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陵园地块由“整体”一分为二,引发了“他”心理的变化。小说围绕“陵园地块的变动”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地块变动情况“他”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没有划开时行为:时常过来,绕墙走,从家中看   心理:平静
开始建公园时行为:①____ 心理:②____
公园建成后行为:③____ 心理:④____
2.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文中“孙子”的言行对“他”有怎样的影响?
3.下列与小说主题相关的解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反复写“他”的“来”与“坐”,体现了“他”执着守望战友们的深厚情感。
B.小说写“他”把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对待,体现了“他”的内疚心理和“他”对战斗岁月难以忘怀,点明了“他”守望的原因。
C.结尾句的含义是:活着的人们在守望英烈;英烈在守望活着的人们,守望人们的幸福生活。
D.标题“守望”点明了人物的行为特点,揭示了守望的痛苦和绝望。
4.结合小说文本的内容,简要赏析文中①、②处画横线语句各自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是美学家争辩最激烈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能说一个梗概。从一方面说,人品与文品似无必然的关系。魏文帝早已说过:“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里一口气就数了一二十个没有品行的文人,齐梁以后有许多更显著的例子,像冯延巳、严嵩、阮大铖之流还不在内。在克罗齐派美学家看,这也并不足为奇。艺术的活动出于直觉,道德的活动出于意志;一为超实用的,一为实用的,二者实不相谋。因此,一个人在道德上的成就不能裨益也不能妨害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批评家也不应从他的生平事迹推论他的艺术的人格。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情感亦自真纯。“仁者之言霭如。”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他们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们的每一篇作品都不仅为某一时会即景生情偶然兴到的成就,而是整个人格的表现。不了解他们的人格,就绝不能彻底了解他们的文艺。从这个观点看,培养文品在基础上下功夫就必须培养人品,这是中国先儒的一致主张,“文以载道”说也就是从这个看法出来的。

人是有机体,直觉与意志,艺术的活动与道德的活动恐怕都不能像克罗齐分得那样清楚。古今尽管有人品很卑鄙而文艺却很优越的,究竟是占少数,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双重人格”去解释。在甲重人格(日常的)中一个人尽管不矜细行,在乙重人格(文艺的)中他却谨严真诚。这种双重人格究竟是一种变态,如论常例,文品表现人品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在文艺上有真正伟大的成就,他必须有道德的修养。我们并非鼓励他去做狭隘的古板的道学家,我们也并不主张一切文学家在品格上都走一条路。文品需要努力创造,各有独到,人品亦如此,一个文学家必须有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但是每个人的性情中可以特有一种天地,每个人的胸襟中可以特有一副丘壑,不必强同而且也绝不能强同。

(摘编自朱光潜《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

【注释】①出自魏文帝曹丕《与吴质书》,意思是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节。②出自唐代韩愈《答李翊书》,意思是有仁义道德的人言语谈吐是美好和善的。

材料二:

千百年来,对于作品与作家德行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探讨从未断过。有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写作者的品行性格是一致的,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为人冲淡则下笔悠远;但也有人认为作品与写作者的品行性格并无关联,写作者笔下的高雅并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反之亦然。金代的元好问就曾在《论诗绝句》里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文人”。

人品有优劣,作品有高下。不管作品能不能体现人品,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行,势必决定他的思想和境界,进而决定作品的高下。那么一部作品如何才算“高”呢?有很多不同的标准,比如艺术标准、美学标准、思想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等。单从艺术层面来讲,作品的高下与写作者本身的人品并无必然联系。就像秦桧是卖国贼,人品低劣却擅长书法,写出来的字工整划一,“颇有可观”;胡兰成是汪伪政权的大汉奸,臭名昭著,写出来的文章却文风繁复细密,文字明艳照人。他们的作品尽管达到了艺术标准,但是却没有达到更高层面的思想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

文学作品是有文心的,文心就是文学工作者的品性与价值观。一个人道德品行的高低,决定了其文学生涯的长度和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换言之,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在时间的淘洗中留存下来,写作者自身的精神内涵和赋予作品的更高品位十分重要。只有兼具艺术、思想诸般要求的好作品,方可流传深远。

要守住文心,文学工作者必须有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很多文学工作者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不是专职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降低对思想境界、修养品行的追求。做事德为先,为文先为人。作为一名有担当的文学工作者,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思想的侵蚀。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从源头上遏制媚俗文化的流行。否则作品再多,也不过是徒增糟粕。

想要守住作品的品位和风骨,文学工作者还要有匠人之心。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学工作者也是匠人,作品就是他们制造的产品。精心打磨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是身为一个文字匠人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使命。往浅了说,文学工作者制造的这个产品要让读者能够读得下去,且愿意花时间去读;往深了说,这个作品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故事、每个时代的精神。文学工作者必须沉下去,弘扬经典,打造经典,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讲好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

(摘编自潘玉毅《守住匠心守住文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刘勰和克罗齐派美学家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能从艺术家的道德成就推论他的艺术成就。
B.朱光潜认为文艺的渊源是人的思想情感,而人的思想情感又被其性情品格限制,因此主张要培养文品,基础是培养人品。
C.潘玉毅认为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有很多,如果单从艺术标准进行评论,作品的高下与写作者本身的人品并无必然联系。
D.业余文学工作者不能降低对思想境界、修养品行的追求,专职的文学工作者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文品与人品的关系争论不断,关键是因为有些人只看到了现象。
B.秦桧书法艺术水准虽高,却因恶名而隐去了功绩,是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受其道德的影响。
C.《红楼梦》受人推崇,获得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与作者的境界修养密切相关。
D.新时代的文学要坚持“为人民而艺术”的原则,守住文心,更要守住匠人之心。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清·李渔
B.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列宁
C.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
D.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清·郑燮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意思是: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可以成为当代文艺青年自我修养的指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但二者分析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列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祖国二字,让多少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难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阅兵方阵威武雄壮,群众游行激情飞扬,天安门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难忘大江南北披上红色盛装,人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和我的祖国》在大街小巷传唱……那一幕幕动人的画面点燃了中华儿女的澎湃热情,激荡起团结拼搏的爱国情怀,镌刻下辉煌的集体记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国家奋勇前行的铿锵足音、民族自信自强的夺目光彩。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这种硬核力量纯粹而炽热、厚重而隽永。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________,从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到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无不彰显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宏伟远大的爱国志向。

②爱国主义的历史铸就连绵不绝、历久弥坚、日益光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不断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光辉历程,爱国主义始终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汇聚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这一伟大梦想才能得以实现。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进入2020年以来,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这一表述迅速走红,网上讨论量逾3万条。

②网友不喜欢吃芋头儿称: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

③网友Yonezu”称:包括帝吧网友、饭圈女孩,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国家。

④网友秋心禅影称:对我们来说,展现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就是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把爱国情融入工作中,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⑤网友狂心顿歌15称:爱国不是空洞的,必须付诸实践。国家走到今天,我们的先辈付出了太多,我们有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好,上不负祖先,下不负子孙。

(节选自光明网,有改动)

材料三:

①烈士纪念日,指纪念本国英雄的法定纪念日。世界上许多国家有自己法定的烈士纪念日,每年这些国家都要在本国法定纪念日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纪念本国英雄。从2014年起,我国以法律的形式,将每年9月30日确定为缅怀为国捐躯烈士的法定节日——烈士纪念日。

②在烈士纪念日,南岸区某校开展了了解英雄人物的调查活动,下面是调查结果。

图一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途径                 图二 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态度

      

③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们了解英雄的途径还有影视作品。他们很喜欢像《长津湖》《红海行动》这一类取材于历史和现实的真实事件、着力刻画了军人保家卫民的英雄情怀的作品,为影片中人物的精神深深折服。

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国主义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连,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B.释放爱国能量,要在工作实践中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有机融合。
C.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法定的烈士纪念日,我国烈士纪念日是每年的9月30日。
D.爱国要付诸实践,既要学习军人保家卫民的英雄情怀,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请仿照材料一中画线句子,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3.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培育爱国情怀、释放爱国能量?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4.近年来有些人在网上丑化英雄形象,你的爷爷知道后,心里很担心这样的歪风邪气会影响我们的后代。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劝劝爷爷,让他不要担心。(至少三点)
2023-09-2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到关注的,再至依托的;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到关注的,再至所传达的主观

”“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选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中。
B.文艺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艺术欣赏的过程则是一个反向运动的过程。
C.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
D.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艺术语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
B.在《周易略例·明象》中,王弼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两个角度出发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C.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而艺术家创造意境,须经由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这一环节。
D.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郑板桥只有用无根兰花,才能达成自然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特征的统一。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证明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A.《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B.《孔雀东南飞》:“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C.戏曲《秋江》仅靠老渔翁一支桨和演员摇曳的舞姿,便让观众“神游”江上。
D.八大山人朱耷只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却能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相关论述,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2023-09-24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韦秀才赴举

顾况

鄱阳中酒地,楚老独醒年。

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

洛桥浮逆水,关树接非烟

唯有残生梦,犹能到日边。

【注】①此诗作于贞元五年至九年诗人任饶州司户时。②中酒:醉酒。③楚老:屈原。④洛桥:洛阳之天津桥。⑤关树:潼关一带的树木。非烟:谓帝京祥云缭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点明送别地点,下句暗用屈原的典故;“独醒”与“中酒”照应,耐人寻味。
B.颔联上句预祝韦秀才登第;下句说“我”并不认为自己心若沉灰,透露出强烈的自信。
C.颈联虚写,想象韦秀才赴京应举路上所见风景,借“非烟”意象暗示韦秀才如其所愿。
D.与结尾劝慰被送之人的送别诗不同,本诗结尾的表现重心由被送之人转到了诗人自己。
2.本诗尾联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都写了诗人对余生的认知,但表达的情感内涵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09-24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人通常是些怪人

[捷克]伊凡·克里玛

阿洛伊斯·布达是个富翁,在 20 世纪七十年代,他便盖起了家庭别墅,比当时法律规定的面积整整超出了三倍。他离过一次婚,跟第一个老婆生了两个儿子,跟现在的老婆生了一个女儿。儿子长大成人后,每年只看他一次。第二个老婆是个运动员,滑雪、骑马、打网球、打高尔夫球、游泳,样样精通。她还算会持家,夫妻二人都不给对方添麻烦。

布达爱钱胜过一切。女儿出嫁时,他送给女儿一辆价值五十多万克朗的汽车。这份重礼让女儿很惊喜,她几乎相信这是父亲出于对她的爱。布达认识很多人,但没有真正的朋友。快到六十岁的时候,他开始感到体力不佳,食欲不振。他去看医生,果然得知了坏消息。

身体的零件大多无法更新了。他开车去瑞士银行和德国银行取出了全部现金,锁在自己的保险箱里,准备去医院住院。这时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他上了手术台没能活着回来,保险箱里的全部现金怎么办?经过左思右想,最后他将全部现金藏在自己的几双旧鞋里,然后当着妻子的面把这些旧鞋装进了一个大盒子,让妻子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送到医院去。

外科手术大夫将布达的腹腔打开,发现已毫无希望,又将他的腹部缝合起来。大夫给他开了 一大堆药,护士小姐每天过来给他打吊瓶,可他还是一天比一天乏力。妻子送来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那个大盒子,一束鲜花和一瓶煮水果。他对鲜花和吃的不感兴趣。妻子一走,他便打开盒子,看到了藏在旧鞋里的那些钱。妻子每周来看望他两次,有时出嫁的女儿也来。有一次,他的大儿子也来了。每个人都会给他带些什么,等他们一出病房,他就将那些带给他的东西扔进垃圾筐。在布达住院期间,换了好几位护士。他觉得她们长的样子都差不多,他主要靠头发的颜色来区分她们。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护士叫维拉,她说话的声音竟让他想起自己童年时年轻的母亲。维拉也很会安慰他,经常会对他多说几句,家里阳台上的草莓已经成熟什么的。有一次,维拉给他输血后,他求她在旁边坐一会儿。这是违反规定的,但她还是答应了,她坐在他身边,抚摸着他的手背。他问她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她对他说着话,他感受到维拉嗓音的温柔,感觉着两人手的触碰,她答应搬一盆家里阳台上的花给他送来。

第二天她真的送来一盆水仙花,又挨着他坐下说话。他问维拉缺不缺什么东西,有没有汽车。她说她从来没想过有辆汽车,她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她的条件只够偶尔买一袋西红柿。他本想问她生活是不是过得不舒心,可一阵巨大的疼痛猛然袭来,医生给他打了一针,他神志不清了。半夜他稍微清醒时,床头柜中盒子里那一大笔钱成了他的心病,他在想:该不该把它捐给慈善组织?或者留给他的老婆,让她去奢侈挥霍?夜里他想到了维拉,他非常希望明天是维拉当班。第二天果然是她当班,维拉给他带了鲜红的苹果。他谢了她,咬了一口,在嘴里嚼了好久好久。她用手抚摸着他的额头,依然同他温柔地说着话。半夜他睡不着,想着自己可能要死了,突然升起一个莫名其妙的想法,把这几百万块钱送给护士维拉。第二天,维拉提到了自己的未婚夫,叫马尔丁,是位小提琴演奏家。又过了一天,他的病情加重了。维拉来看他,他对她说:我要报答您。维拉说:如果您感到好一些,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她摸了摸他的额头,他觉得自己很累,他想告诉她,快去找公证人。就在当天晚上,他死了。

医院让维拉将床头柜里的东西全掏出来,列上清单。维拉照办了,列了十八项。第十一项列出的物件是:几双便鞋和几双袜子。布达的妻子来医院领死亡通知单时,医院将清单交给她,她瞟了一眼清单。最后几年丈夫已经让她讨厌,他遗留的破烂就更让她厌恶了。她收起了装有三百克朗的钱包,开车离开医院直接来到垃圾场,将丈夫这些东西扔进垃圾场。当天晚上,维拉护士和未婚夫约会,她告诉他:布拉格的大富翁布达死了。

他给了你什么吗?

没有,他的钱包里只有三百克朗。

富翁们都是一些怪人。他说,不知把钱给谁了。

天知道呢。她说,他临终时都没有一个人来握他的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达很有钱,别墅面积超大,法律对他这样的富翁缺少约束力;布达爱钱胜过其他一切,他也没有真正的朋友。
B.女儿出嫁时,布达送她一辆价值不菲的汽车,这份重礼让女儿喜出望外,但作为父亲,平日他与子女沟通甚少。
C.布达的后妻既精通多项运动,也能竭力满足生病后的丈夫的要求,可见她是一个既懂生活又会照顾家人的贤妻。
D.维拉是医院众多护士中的一个,她体贴细致,耐心地与病人交谈,悉心周到的照顾给了布达临终的抚慰与关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富人生活入手,通过心理描写展现病入膏肓之际富人的内心纠结,故事贴近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引人深思。
B.小说叙事从容,语调极其舒缓,语言绚丽晓畅,截取生活片段,展现了人性的错综复杂,让读者自己去回味揣摩。
C.小说结尾对遗产的处理巧妙又不失合理性,当装有三百克朗的钱包被妻子拿走时,更增添了整个故事的讽刺效果。
D.“天知道呢”一语双关,既指维拉不知富翁把钱留给谁,也顺应情节发展的偶然,只有“天”才知道谁是最终受益者。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在叙述上有何特点。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画线句中布达想法的合理性。
2023-09-24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有禄A于国B立义C于庭D汝乐E吾F无忧矣G吾欲H汝之相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通“盍”,指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不同。
B.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C.辞,文中指辞别,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中的“辞”意思不同。
D.援,文中指执持、拿着,与李白《蜀道难》中“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援”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骊姬诽谤,晋献公要杀了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被任命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准备去杀死他,他的父亲却想阻止他。
D.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
(2)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
5.申鸣自杀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9-23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虚拟

毕飞宇

①这个冬天特别地

②祖父神情淡然,但他的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这一次我知道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父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退了出去。

③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当年是有机会上大学的,但是祖父把他的时间全部给了他的学生,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父亲没有考上大学,而祖父的五十七个学生考取了三十一个。在当年这是一个放卫星一般的天文数字,祖父在我们县城一下子成了传奇。省报派来的记者为祖父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整整一个版,标题很吓人——《春蚕到死丝方尽》。

④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突然有了愧疚。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儿子的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它把父亲击倒了,附带着还把父亲的自信心给砸烂了。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他盯着自己的脚尖,告诉春蚕你忙你的去吧。

父亲是祖父一辈子的痛,像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

⑥……

⑦祖父无力的指头再一次抓住我的手了。因为发力,都颤抖了。他不再微笑,祖父有话要说,是欲言又止的样子,是羞于启齿的样子。

⑧我说:爷爷,你还有什么说不出口的呢?

⑨祖父睁开眼睛,望着我,似乎鼓足了勇气: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

⑩嗐!这算什么事呢。我说:你想要多少个花圈?

⑪祖父憋了半天,他轻声却又是清晰地说:当年荣校长是182个。我数过两遍。我对荣爷爷的葬礼至今还有模糊的印象:那是1982年的春天,57岁的荣校长在给同学上历史课,就在下课铃响的时候,他倒了下去。在80年代初期的小县城,绝大部分葬礼只有十来个花圈,182,说铺天盖地一点都不过分。182这组数字就此成了祖父的梦,成了祖父关于死亡的理想和标尺,岁岁年年都在萦绕。

⑫第二天中午,我的祖父不行了。在弥留之际他似乎经历了一场大醉,说了一大堆的人名,人名的后面还附上了长长的单位和职务。祖父躺在那里自言自语,仿佛主持一场盛大却又是虚拟的会……

⑬葬礼这一天特别特别,愿意前来参加葬礼的人算是给了天大的脸面。老实说,我不关心葬礼的人数,我唯一关心的是花圈的数量。但花圈的数量让我揪心,别说铺天盖地,都几乎构不成一个体面的葬礼。

⑭女儿问我:爸,怎么就这么几个花圈?”

⑮我取出钱包,来到殡仪馆的花圈出租处,要来纸,要来笔,要来墨。我努力回忆祖父酩酊大醉的那些夜晚,那些人名我不可能记得住,那些单位和职务我同样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⑯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罗绍林遥寄哀思

⑰清华大学KGR课题首席教授石见锋遥寄哀思

⑱……

⑲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⑳而父亲没有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幅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㉑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目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很亮,像洞穿。

(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

1.读小说要读故事,故事叙述可以有不同的视角,请站在文中“我”的“父亲”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来概述故事。
2.读小说要品味语言,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
父亲是祖父一辈子的痛,像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
3.读小说要读懂关键词,第①、⑬段两次提到“冷”,看似平淡却蕴藏着复杂意味,试着简要分析。
4.读小说要读懂关键句,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⑲段画线句“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的理解。
5.读小说要学会分析艺术效果,小说标题是“虚拟”,但在文章后面却说“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这样的描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023-09-2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关于词义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比较辨析词义,“公将鼓之”的“之”,与《送东阳马生序》中“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之”词性相同,都是“代词”。
B.借助谦词敬词,“鄙”是谦辞,指“地位卑微,见识浅陋”,以“鄙”来修饰“肉食者”,指他们地位低下。
C.通过词类活用来理解词义,“神弗福也”的“福”是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由此可以推出“忠之属也”的“属”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以今证古,理解词义,“牺”在今天是“色纯”的意思,那么“牺牲”则可理解为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选文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曹刿跟乡人的对话,体现他对统治者的嘲讽,又显出他的自负;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C.“公将战”实际上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远谋”是全文的文眼,通过人物对话,曹刿和庄公的才能在对比中得以显现。
D.选文通过鲁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4.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探究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

四年春正月,诏曰:盖闻农者兴德之本也,今岁不登,已遣使者振贷困乏。其令太官损膳省宰,乐府减乐人,使归就农业。

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被地震坏败甚者,勿收租赋。大赦天下。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2023-09-2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