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7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张说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尘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初次巴陵

杨凝

西江浪接洞庭波,积水遥连天上河,

乡信为凭谁寄去,汀洲燕雁渐来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的起句,一写平湖连天,一写浪翻波涌,起笔均有奔腾澎湃的气势。
B.杨诗第二句,想象奇特,以夸张手法,写洞庭湖水似与天河相连的壮阔景象。
C.张诗写湖水,俯仰纵览,描出平远之景;写林景,横向铺展,绘就高峻之图。
D.两首诗都写洞庭湖,都从写景入手,通篇充满寓意与寄托,但是又不露痕迹。
2.两首诗的末句,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2 . 请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023-04-06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列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其后楚以削B.武等实C.追D.单于其节
2023-04-0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 20 世纪 40 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 20 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
2023-08-23更新 | 270次组卷 | 26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5 . 选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是以见放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皆为陛下所成就。
C.燕王吾所立。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023-03-2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列各项有关“谥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扮演太皇太后的演员有这样一句台词:“有我孝庄在,这天塌不下来。”
B.汉武帝、唐太宗、乾隆帝,三个称谓分别使用了“庙号”“庙号”“年号”来称呼皇帝。
C.褒扬类的谥号为上谥,如“文”“灵”“懿”等;批评类的谥号为下谥,如“炀、厉、愍”等。
D.人物评价可能变化,所以赐谥也可以追夺。秦桧曾被赐谥“忠献”,而后来追夺原谥,改谥“缪丑”。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簿书正,以廉称,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 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氂不敢有所隐。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又乐陵侯史高以外属旧恩侍中贵重,霸荐高可太尉。天子使尚书召问霸:“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兴文也。如国家不虞,边境有事,左右之臣皆将帅也。夫宣明教化,通达幽隐,使狱无冤刑,邑无盗贼,君之职也。将相之官,朕之任焉。侍中乐陵侯高帷幄近臣,朕之所自亲,君何越职而举之?”尚书令受丞相对,霸免冠谢罪,数日乃决,自是后不敢复有所请。然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B.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C.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D.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察举制,由地方推荐后经朝廷登记即可为官,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B.邮亭,政府专设的机构,是供古代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有时也称驿馆。
C.太尉,明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汉代称大司马,主管军事,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或用于高等级的嫔妃及其子女,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也可称“薨”。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       积土成山,风雨兴B.足知,善       浩浩乎如冯虚
C.同产有罪劾免       停车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如国家不       我诈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熟悉律令,断案公正。他从小学习律度法令,思维敏捷而且通晓法律条文;处事议政合乎法度,得到官吏百姓的敬爱。
B.黄霸宣传朝中政策,不遗余力。面对皇帝国家治理的各项诏令,官吏们懒政怠政,黄霸为此选拔优秀官员,分地区宣传,让政策落地。
C.黄霸重视教化,长于治民。极力推行教化,然后才施用刑罚,制定并推行相关措施,深得民心,郡中户口增加。
D.黄霸通达明理,知晓进退。黄霸欲推荐史高为太尉,皇帝认为此举不利于“偃武兴文”,因而未同意;黄霸主动认识到错误,不再进奏此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2)通达幽隐,使狱无冤刑,邑无盗贼,君之职也。
2023-03-2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亦”“况”等虚词使用巧妙,既贯通了诗句,又对思妇的心理作出细腻刻画。
B.首联一反古典诗歌以景开篇的习惯技法,通过人物描写,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颈联写出思妇身心俱疲不能捣衣,同时又希望早日将寒衣寄去遥远边疆的矛盾境地。
D.尾联想象捣衣声远飞天外,能被远征的丈夫听见,以声寓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
2.本诗饱含深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还在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皮毛上,寒风吹动它们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给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风儿吹动它们的羽毛。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朝南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在暮色中穿过市区,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才能走进医院。有三座桥可供挑选,其中一座上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医院很古老,也很美,进得院门,穿过一片院落,经常有葬礼仪式从院落里开始。

我的膝关节弯不动,从膝盖到踝关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将能重新踢足球,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那台理疗椅上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说:“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上尉大夫?”他曾是非常高超的击剑手,是意大利战前最优秀的一个。

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只曾经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显示整形之前和经过治疗后大了一点的形象。少校用那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他们都是米兰人,一个想当律师,一个要做画家,另一个立志当兵。另外有个年轻人,有时跟我们同路,凑成五个伙伴,他脸上蒙着一块黑丝绢,因为他当时没有鼻子,有待于整形。他从军校直接上了前线,一小时内便负了伤。医生怎么也没法把他的鼻子弄端正。他到过南美洲,在一家银行里工作。这可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们当时只知道仗一直在打,但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击剑手,每当我们坐在理疗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些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理疗椅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宗白译,有删改)

文本二:

现代荒原上的空虚与死亡——海明威《在异乡》的主题

胡天赋

《在异乡》,也有译成《在另外一个国度》,是海明威在出版《太阳照常升起》之后发表的。这时,他已在美国文坛为自己树立了声誉。《在异乡》是海明威描写战争经历的一个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次被译介,也可以在多种文集中读到。这个短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态度的彻底转变,和他对这场空前浩劫的极度憎恶。此时的海明威已不再是当年充满狂热、受伤之后又满怀自豪与光荣感的毛头小子了。他对战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战争造成的后果——给人们肉体和精神上带来的巨大痛苦有了切肤的体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海明威创作了谴责战争的《在异乡》。在这里,人类理想被战争这个现实击得粉碎;在这里,生活似乎就是忍受灾难和痛苦,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现代荒原,暗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崩溃了的西方文明。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别有匠心,“异乡”对于美国士兵,意味着背井离乡;对于意大利伤员,意味着离开前线;又代表身心历经创伤和挣扎、信仰和梦想幻灭的生存状态。
B.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记叙了“我”在米兰医院疗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穿插了叙述者的直接议论,增强了作品真实感,也让作品抒情色彩强烈。
C.小说的人物对话设计巧妙,例如少校在和“我”讨论婚姻问题时,反复强调“男人不该结婚”这一观点,看似重复单调,实则反映出他极度悲愤绝望的心理。
D.作者善于运用视觉形象,如橱窗、医院、常常举行葬礼的庭院、少校变形的手、年轻人鼻子缺损的脸、主人公僵硬的膝盖等等,构成了“现代荒原”的缩影。
2.文本一主要刻画了“少校”这一形象,《老人与海》主要刻画了“老人”这一形象,请比较并分析两篇小说在刻画主要人物时,使用的手法有何异同。
3.文本二作者认为《在异乡》表达了“谴责战争”这一主题,但文本一并未直接呈现,而是隐含在简省的描述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3-01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有学者分析指出:回忆录和“史传”性散文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特别提倡,它们与“革命历史小说”一起,以具象手段确立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叙述,在民众之中的影响甚至超出“正史”。革命回忆录其实就是一种史传体文学作品,是通过弘扬革命者的英雄事迹达到传播红色文化和教育后人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写作,更多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群众性写作运动。“群众写作运动大多有着切实的目的和明确的目标,简言之就是通过集团写作的方式,记载并讴歌无产阶级及其人民大众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进而扩大影响,凝聚人心,壮大力量,造就自己的政治优势。”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是‘红色阅读’潮流下的英雄叙事”,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被赋予了特殊政治功能和时代要求,从而承担起了传播红色文化、构建新的政治认同和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在传统中国社会,传记文学是普及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传记文学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革命回忆录是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传记体散文作品,其特点是读者面广,可读性强,其中扣人心弦的革命英雄故事,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此在传播革命历史方面发挥了非常独特的积极作用。虽然某一篇革命回忆录只是记录了某人、某事或某场战役的某个片段,但无数个片段和故事汇聚到一起,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小见大,就可以像珍珠一样被有机整合串联起来,从微观层面勾勒出一幅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从而生动揭示和展现出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

革命回忆录正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对缔造新中国这段艰苦奋斗历程的生动再现,就是通过大众书写的方式建构关于中国革命的集体记忆。“作者都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他们的文字比史书自然多了一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实感”,就更能打动人。正因为如此,革命回忆录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革命斗争历史的渴望和需求,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到缔造新中国的艰苦历程,在传播革命历史的同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教育功能。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星火燎原》等一批革命回忆录出版,对青年一代的革命传统教育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高凡夫《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的出版与红色文化传播》)

材料二:

作为史料,回忆录具有不可取代性。人们的历史活动是不可能都有记载的,或者说,绝大多数是没有记录的。记忆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内容之一。人们不可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历史学研究必须注意收集回忆资料,以弥补文字记录材料的不足。撰写回忆录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活动,一般情况下作者总是带着总结人生经验的心态来做这件事的,事发时的情感和功利性已经大大淡化,多数情况下会把真实的经历写下来。这是回忆录的真实性的主观基础,它和历史学的真实性要求是一致的。

但是,回忆录的根本特性是追忆,因此不准确是难以避免的。回忆录作者的历史活动是通过记忆再现出来的,所以记忆是一个中介,记忆是否准确是回忆是否准确的前提。记忆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它有因人而异、随年龄增长而衰退、怀旧、与印象的深刻程度相联系等特点。由于这些特点,回忆录的真实性就不是指全部内容的完全真实,而是指主要事实的基本真实。

人们的历史活动是自身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他对这些活动肯定会作出自我评价。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相关的人,其评价都与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联系在一起。因此,他的褒贬必然带有感情因素,我们姑且把这种感情称之为“历史感情”。应该承认历史感情有正当性。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无论回忆自己的经历,还是回忆他人的往事,心理上的爱慕、感恩、自恋、怀旧、荣誉感、崇拜感等等情绪肯定会流注进去,有一点过头的肯定或者赞美不算什么。但是这和历史研究不是一回事。因为历史研究需要坚持真实、客观和公平的原则。真实就是不虚假,客观就是不加入自己的好恶;公平就是一碗水端平,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论人论事。我们把回忆录作为史料的时候,就要注意由于感情的作用,回忆会有片面性,或者有拔高的可能。

(摘编自李良玉《回忆录及其对于史学研究的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回忆录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特别提倡,在广大民众心目中,革命回忆录比正史更能代表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
B.建国初期的革命回忆录写作是有着特殊政治功能的群众性写作运动,每位作者都有着共同目的和明确目标。
C.革命回忆录可读性强,凭借其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发挥着对青年人积极的历史教育作用。
D.回忆录记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它与历史学追求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要求所记录的主要事实和相关细节准确无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回忆录是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众多回忆录从微观层面记述历史,建构起人们对于革命的集体记忆。
B.个人回忆带有主观色彩,革命回忆录对于历史的记述因创作者的“历史感情”可能会与客观史实存在偏差。
C.回忆录撰写是总结人生经验的写作活动,撰写者已不会再受到事发时情感和功利性目的的影响,大多会写下真实经历。
D.革命回忆录是时代特征和个人经验的反映,研究者既要善用回忆录来弥补文字记录资料的不足,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大型革命回忆录丛刊《红旗飘飘》“编者的话”指出:对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事迹,当今一代青年并不是很熟悉,“他们要求熟悉我们人民革命的历史,并从英雄人物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
B.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发行以后,在国外反响也很强烈,报刊大量转载外国读者的读后感。苏联、朝鲜、蒙古、越南,还有日本,以及远在欧洲的英国、大洋彼岸的美国,都有读者来信。
C.革命胜利后,革命斗争的参加者们饱含深厚的感情,渴求将自己和战友们亲身经历的生活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用作家王愿坚的话说就是:“他们都是被生活积累和感受‘逼’着进行创作的。”
D.历史学家何兆武曾言:“学术著作有严格的客观根据,不能只根据作者的主观印象。个人的回忆录恰恰相反,它所依据的正是个人主观印象和感受,你必须尽量使每个人都忠实地回忆,才能尽可能地得出真相。”
2023-03-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