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贰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欧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文本二:

《氾胜之书》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待时。所谓“强土而弱之”也。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谓“弱土而强之”也。春气未通,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慎无早耕!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此一耕而当五也。不如此而旱耕,块硬,苗秽同孔出,不可锄治,反为败田。田,二岁不起稼,则一岁休之。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

文本三: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耨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节选自《颜氏家训·涉务》)

【注】①欧:古同“驱”,驱赶。②历适():孤立而不相粘连。③鉏(chú):锄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人欲知A稼穑之B艰难C斯盖贵谷D务本之道也E夫食为民F天G民非食H不生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指上古圣贤之君,如尧、舜、禹、汤等,往往以贤德、治国有方著称。
B.恶,埋怨,怨恨,与《大道之行也》中“货恶其弃于地”的“恶”意思不同。
C.当,相当于,抵得上,成语有“安步当车”,其中的“当”字意思与此相同。
D.以,作连词,与后文画双横线句“凡麦田,常以五月耕”的“以”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农业发展于对国家富强、百姓安居、变俗易习等非常重要,是君主最重要的事情,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
B.材料一中,作者举舜的例子为说明舜是仁君,因此百姓归附;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逻辑严密,语言精当。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春天地气畅通时,可耕作坚硬的黑垆土;地气未畅通时,土壤难保持水分,全年都不宜耕作,需施肥改善。
D.材料二中,作者因时、因地制宜,对农业生产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细致入微,思维缜密,体现了作者对农业生产的科学认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2)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都与农业有关,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2024-09-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自泽州至星轺

王铎

村舂招暝入,迟滞日红开。

飞鸟刊云下,行人抵树来。

离离山枸劲,刺剌土藤颓。

几处茅檐裹,悲凉不忍裁。

[注释]①本诗出处王铎的《赠袁枢书画册》。②王铎(1592——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③刊:刻。④刺刺:象声词,状风声。⑤裹:今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村舂暝入,迟日红开。在这里,诗人使用视听结合、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村秋夕图,寄寓着诗人淡泊、平静的心绪。
B.颔联中诗人抓住“飞鸟”“行人”两个典型意象,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生动地展现了以飞鸟和行人为代表的秋景的动态之美。
C.颈联诗人写山枸离离,土藤刺刺,展现了山枸劲键丰茂,土藤萧瑟零落的秋色,突出了秋天多姿多彩的一面。
D.尾联中诗人描写了三三两两的茅屋,点缀在精美的秋色中,为画面增添了更多的生机。
2.在写景上,这首诗称得上诗中有画,请联系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来理解这首诗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鼠的大脑只有我们人类的拇指尖大小,但学者赖崇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老鼠和人类一样,也有想象力。它们会用想象,让自己置身于之前探索过的空间,或将远处的物体移动到特定位置。这种想象远离当前所处地点的能力,是记忆过去事件和想象未来可能情景的基础。

上世纪初,许多科学家仍然认为老鼠大脑只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系统。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生物个体的学习和行为主要是通过对奖励和惩罚的反应来驱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个体通过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反应,并根据这些刺激的后果(奖惩)来调整其行为。

美国教授爱德华·托尔曼不以为然。他提出了“认知地图”的概念,认为人和动物在探索环境时,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心理表征,这些表征构建出心理模型来指导其行为。即使没有奖惩机制,生物体的大脑仍然储存了对环境的信息,并进行了建模。

1971年,美国科学家欧基夫为托尔曼的理论找到了在大脑细胞活动层面上的实据。他在老鼠大脑的“海马体”区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用来表征空间位置的神经细胞。他把电极记录器植入老鼠大脑的海马区,然后让老鼠在一个陌生的房间自由走动。当老鼠走到一个特定的位置时,脑中编码这个位置的细胞放电的频率就会上升。欧基夫将这些细胞命名为“位置细胞”,不同的位置细胞都对应着某个特定的位置,它们在大脑中形成了关于环境的地图。

在人类的海马体严重受损后,就会同时丧失回想过去和想象未来的能力。最著名的一篇相关论文,是德米斯·哈萨比斯及其导师在2007年发表的。后来哈萨比斯转向产业界,创立了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引领了当下的AI革命。

话说回来,这种人类在心理上将自我投射到过去,重新经历过去的事情,以及把自我投射到未来,预先经历未来事情的能力,有个专有名词——心理时间之旅。这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想象,它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忆紧密相连。

老鼠会不会有心理时间之旅呢?

神经科学家以前曾解码过啮齿动物大脑发出的信号,发现它们并不纯粹是对感觉或移动指令的反应。例如当老鼠处于特定位置时,其对应的位置细胞变得活跃。科学家可以通过记录位置细胞的活动,来确定它们的位置。但仅仅知道自己在哪里并不符合“想象”的标准,因为想象的内涵要超越眼前的情境。

赖崇曦想研发出一种模式来系统性地研究:如果老鼠能够不去特定位置,仅靠想象自己去往了特定位置,也能激活相应的位置细胞,那这种行为就非常接近于人类的心理时间之旅。

这个实验的主要困难是,你无法告诉老鼠去想什么或做什么。你必须给它们一些暗示,比如奖励它们做某个特定动作。这种行为训练是一门学问。同时,你也很难获知老鼠的“所思所想”。赖崇曦想到一个精巧的设计:如果老鼠确实能够思考和想象,那么当诱导老鼠思考去某个特定地方时,就应该能以可预测的方式记录下其所对应位置细胞的活跃度。

他们采用了脑机接口技术,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老鼠的大脑,让老鼠通过空间想象在元宇宙中穿梭。这个实验将老鼠放在360度沉浸式虚拟现实(VR)中的一个球形跑步机上,并在虚拟的世界中显示一个目标,让老鼠朝着这个目标奔跑。当老鼠在跑步机上奔跑时,它的动作会在360度的屏幕上转换,它在VR环境中的位置也会在屏幕上同步更新——就好像老鼠在真实环境中运动一样。当老鼠到达目标位置时,它们会得到奖励(水)。然后新的目标会在VR环境中产生,重复上述过程。老鼠一周就能学会。

最初,研究小组记录了位置细胞的活动。然后,他们使用人工智能解码生物神经网络的活动,从而计算出老鼠认为自己在虚拟现实任务中的位置。

接下来,他们进行名为“Jumper”的任务。研究小组断开跑步机,这意味着老鼠无法通过跑步达到目标。这逼迫它们只能利用大脑活动在VR环境中移动。当老鼠的大脑活动被解码为位于目标区域时,它将往那个位置移动,若移动到目标位置,它们会获得奖励。

结果表明,这些老鼠确实可以只通过大脑活动导航到目标地点。从根本上说,老鼠利用思维导航,首先要思考它们需要去哪里才能获得奖励。好比朋友邀请你去一家熟悉的饭馆相聚,你可能在出门之前就会想象沿途要经过的地点。

不过,实验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很难让老鼠完全不动。人类也有同样的体验,当你所处的环境开始飘动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要跟着环境动。就算不动,大脑也会产生一些信号,形成噪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崇曦设计了第二项任务“Jedi”。实验中,老鼠本身静止不动,必须仅利用大脑活动将屏幕上的物体“移动”到VR环境中的特定目标,就像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想象拿起咖啡机旁的杯子并将咖啡倒满一样。研究小组随后改变了目标的位置,要求动物产生与新位置相关的活动模式。老鼠们再次做到了。

研究小组发现,老鼠可以精确而灵活地控制它们的海马体活动,还能维持这种活动,将它们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达数秒之久——这与人类重温过去的事件或想象新情景的时间范围相似。

至此,从科学的角度,这篇论文完成了对啮齿动物认知能力最令人信服的展示。

(摘编自望乡《历时8年终发Science,他证明老鼠有类人的想象力》)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为主义者关注“刺激”与“反应”的关联,其中刺激主要来自环境,会给个体带来正面或负面体验,影响个体的反应和后续行为。
B.托尔曼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生物体大脑会自主加工环境信息以指导其行为,而这并不依赖于外部奖惩机制。
C.赖崇曦所研究的老鼠的“心理时间之旅”只是其大脑中诸多想象活动中的一种,材料标题的结论并不严谨,有夸大事实之嫌。
D.赖崇曦的研究起初将老鼠放置在球形跑步机上的训练,并不能充分证明老鼠的大脑拥有凭空想象的能力,因为事实上老鼠还在奔跑运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无论是老鼠还是人类,大脑中的“海马体”区域都和记忆功能有关。
B.作者介绍哈萨比斯创业的事例,意在说明空间想象力是AI革命的关键。
C.研究者借脑机接口、虚拟现实设计实验,体现了技术对科研的助推作用。
D.Jedi”任务通过限制老鼠移动,更严谨地证明了老鼠的想象认知能力。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所述“想象”的一项是(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B.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D.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4.下图是爱德华·托尔曼“认知地图”实验的示意图,结合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说明:先让老鼠学习左图所示的迷宫,从入口迂回走到有食物奖励的出口。然后把迷宫改为右图状,再使老鼠进入,观察其行为。
A.左图食物能使走通迷宫的老鼠乐于再行进至此,这契合行为主义的思路。
B.左图迷宫曲折,主要是为了锻炼老鼠的意志,使其之后遇阻时仍能应对。
C.预计老鼠刚进入新迷宫时,仍会先向前朝狭窄通道运动,直至发现障碍。
D.如果老鼠能建构“认知地图”,它们受阻后会更倾向于向6号通道运动。
5.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复杂的理论清晰化。作者为了向读者清晰地介绍学术研究,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文本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沙尘暴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存在。只是进入到人类历史时期人类世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沙尘暴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认为这是一种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和生态灾难。

千百万年来沙尘的持续堆积,孕育了我国的黄土高原,这里是中华文明诞生的地方。

在黄土高原,地下厚达数百米的黄土、红土从何而来、因何而来、何时而来?

我国黄土和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东生院士将黄土定义为风力搬运、未经次生扰动的粉砂质土状堆积物。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郭正堂院士更是形象地将沙尘暴的源区——荒漠比作黄土的母亲、强劲的风力比作黄土的父亲。关于沙尘暴的前世,第四纪科学家们在黄土高原上的黄土——红土地层中,找到了至少2200万年以来风成沙尘连续不断堆积的证据,尽管在260万年前,黄土高原似乎更应该被称为红土高原(如今看到的彼时形成的红土地层要比黄土地层更加发红)。

更奇妙的是,在冰期(寒冷时期)和间冰期(温暖时期)交替出现的第四纪(260万年前至今),黄土高原在冰期时发育黄土层,在间冰期发育古土壤层。前者的粉尘堆积较厚,后者的粉尘堆积较薄。这似乎指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粉尘输送的多寡,即沙尘暴发生的多少。丁仲礼院士更是在不同地点的黄土地层中发现自西北向东南粉尘颗粒由粗变细等自然韵律,从而指示了古代沙尘的来源方向及其风力情况。可以说,黄土高原见证了沙尘暴的前世今生。

与此同时,那些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沙尘暴,除了飘落在陆地上的粉尘,更有甚者可以漂洋过海,堆积在北太平洋的海底、甚至到北美大陆。科学家们通过对深海沉积物和北美黄土的追根溯源,业已证实这些粉尘部分来自于亚洲内陆。通过类似的研究,地质学家和古气候学家重建了千百万年以来全球的气候变化特征……

网络上曾有一种声音:三北防护林为何挡不住沙尘暴?

实际上,三北防护林不应该为沙尘暴频发背锅:其一,在我国,相对于沙尘暴广阔的源区,三北防护林的植被面积较小,在春季这段时间阻挡沙尘暴的作用就有限。其二,冷空气和大风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主要是在千米以上高空,2030米高的防护林可阻挡住部分地表的较粗的颗粒物,但远不能挡住被大风带上高空的较细的颗粒物。三北防护林作为一项综合性重大生态工程,以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沙化防治和退牧还草工程等,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间接也改善了下垫面的自然条件,但三北防护林并不是治疗沙尘暴的专用药特效药。我国的防护林建设已经做得很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春季沙尘暴天气也无法避免,如果没有防护林呢?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

沙尘暴无国界,境外沙尘暴灾害随时有可能进入我国,周边国家(中亚一路、蒙古一路)沙尘暴的威胁始终存在,荒漠化防治需要全球治理。天然沙漠、沙化和荒漠化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既然人类不可能消灭沙漠,也就无法消灭沙尘暴。沙尘暴不能消灭,但土地沙化可防可治,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荒漠化防治是减少沙尘暴频率和危害的有效手段。

(摘编自卢琦、崔桂鹏《飞沙万里入大海前世今生问何方》)

材料二:

强风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动力条件,只有在强风作用下,沙尘才能实现远距离传输。每年秋冬季节,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降温速度要远超海洋,这使得亚洲内陆的高纬度地区(蒙古国以及北地区)上空会形成一个影响数千千米,顺时针旋转高压气旋,也即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高压气旋形成后会向南方暖低压地区移动,冷暖气团交汇,大气环流开始变得不稳定,易于引发我国北方秋季的沙尘天气。进入冬季后,冷气团完全控制我国北方,南方距离沙源较远,因此我国冬季虽然有强烈、寒冷的北风,但却几乎不会出现沙尘天气。进入春季后,我国南方地区先于北方升温,北上的暖气团与南下的冷气团再次相遇,我国北方上空大气环流又进入了与秋季类似的不稳定状态,为春季沙尘天气创造了风力条件。

沙粒尘土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条件。亚洲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分布着大片戈壁、沙漠。它们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沙源基础。再配合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我国沙尘天气的雏形就逐步形成了。我国沙尘暴主要有境内和境外两个沙源,境内沙源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以及靠近中蒙边境的荒漠、戈壁和沙漠。境外沙源主要是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东南部荒漠区。目前蒙古国72%的国土面积都已经荒漠化,在其南部有超过40万平方千米荒漠戈壁,是我国沙尘天气的重要境外沙源地。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在其14个州中有7个州的荒漠化面积超5000平方千米,其东南部的东哈萨克斯坦州、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也是我国沙尘天气的重要境外沙源地。

除沙源、风力等形成条件外,人为因素是沙尘暴形成过程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人类的过度放牧、滥砍滥伐以及不合理的工矿交通建设等行为,会破坏地表植被,加剧土地荒漠化,为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沙源条件。

(摘编自安磊《沙尘暴的危害和治理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研究成果,黄土高原至少有2200万年历史,它见证了沙尘暴的前世今生。
B.“三北”防护林可阻挡地表较粗的颗粒物,但挡不住被带上高空的较细颗粒物。
C.入季后,冷气团控制我国北方,南方距离沙源较远,所以南方几乎没有沙尘暴。
D.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境内荒漠化严重,这给我国沙尘暴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进入“人类世”后才逐渐认识到沙尘暴的破坏作用,是因为之前沙尘暴对人类的破坏作用很有限。
B.黄土高原在冰期时发育堆积较厚的黄土层,在间冰期发育堆积较薄的古土壤层,这说明冰期时沙尘暴更多。
C.我国北方每年春、秋两季出现沙尘暴的共同原因是南下冷气团与北上暖气团相遇后形成不稳定的大气环流。
D.虽然人类目前无法消灭沙漠,无法消灭沙尘暴,但不能否定人类为减少沙尘暴频率和危害所做的努力。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2023年3月份以来,蒙古国以及我国内蒙古东北部积雪覆盖面积较常年偏小约30%,冻土层融化,产生了更多疏松的沙尘物。
B.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大草原处于经济萧条时期的农民和牧场主过度开垦土地,造成土地严重退化,沙尘暴不停袭来。
C.2023年,一场特大沙尘暴席卷北京,这次沙尘暴给北京土壤带来了富含粉砂粒的尘上(一种天然物理肥料)约2.44万吨。
D.每年进入5月份后,我国南方、北方气温都有明显升高,暖气团逐步控制我国北方,大气环流趋于平稳,沙尘天气减少
4.结合材料文本内容和示意图,下列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沙源地粉尘可以被带至低空,更多被带至万米高空。
B.粉尘在空中传输过程中遇降水天气可能形成湿沉降。
C.粉尘可以在风力系统助力下远距离传输,可达深海。
D.距离沙源地越近,沉降的粉尘就越粗,越远则越细。
5.结合文本谈谈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学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本身独特性甚强,却又很容易被当作一般对象对待。它的文化内涵极丰富,文化品位极高,所以需要我国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学者通力协作,方能胜任愉快,展现光辉;而那些第一流学者各有自己的理想事业,如何能以一部小说来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于是红学遂落于低层次的人士之手。以我自己为例,如果勉强冒称一个学者,也不过是在三流的层次,还有一些尚不如我,根本不具备研治此学的条件。以上二端,乃是红学悲剧性的最关键的矛盾因素,至少在历史现阶段,其情势实在如是,讳言与美化,是有害无益的。

无视于红学之极大独特性而总想把它拉向一般化,最好的例子可举海外的余英时。余教授曾著专文倡言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红学革命,并以此而名扬寰宇。在他看来,已有的红学一无是处,尤其是考证派已是山穷水尽”“眼前无路,故必须革命,而他的革命口号却是回到文学上来——他认为红学研究只应是一种文艺方面的事,别的都是错了路头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无视于红学的独特性而要把它向一般化拉挽。其实余英时倒是个研究文化的高层次的教授(如对胡适的思想有所评论等),连他都那么看待《红楼梦》,则其他同类论红之人可推而知了。文学,它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文化底蕴、历史环境、作者心灵神智,又能有何等真知灼见可以启迪学人呢?长时期评赞《红楼梦》的艺术的,仍然离不开形象塑造”“性格刻画”“心理描写”“口语运用之类,这倒看起来满像文学了,难道余教授会满足于这样的回到文学而以此排斥其他层面的研究吗?

我所列的第二条悲剧性,一方面与第一条有关联,另一方面则是文化学术的普遍水平的事情。前者,至今连这红学的特定含义在大教授那儿都扯不清,则势必产生真红学与假红学的混乱。文学范围的一般赏析评论不必说了,即如对小说作者的生卒与祖籍来作些考证——这其实也是一般从事文史工作者的基础课,可是现在这也成了著名红学家,可见这一之滥竽之地步了。

归结一句话:不足而必虚。

(摘编自周汝昌《还红学以学》)

材料二:

周汝昌先生于1982年发表了《什么是红学》的演讲,提出两个观点:1.“红学有其特殊性,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不一定就是红学。他说,我的意思是,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只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红学不是要去代替一般小说学,它却补充和丰富一般小说学。一般小说学也不能代替红学2.“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四学。周氏的观点非常明晰:红学是一种独特的学问,不同于小说学;红学指曹学等四学。

应必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那篇《也谈什么是红学》中说:《红楼梦》作者、版本文献的考证和《红楼梦》作品研究是统一红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红楼梦》作者版本的考证对《红楼梦》研究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因而是必要和重要的但《红楼梦》作品的研究是红学的主体,《红楼梦》作者和版本的考证不能脱离《红楼梦》作品的研究红学何为?就是用美学的、历史的方法,包括运用作者版本考证的研究成果在与时代历史、文化环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学传统以及与读者的联系中,去阐明《红楼梦》审美艺术的创造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阐明《红楼梦》的审美个性和艺术风格,等等

应文说:红学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不能以此来否定对《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在这里,应氏以他自己的红学概念界定去反对周氏在另一种红学界定下的逻辑展开。周氏的红学界定是否隐藏着否定《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的动机,他自己并未明言。他只是说这种研究是属于一般的小说学的范围,而不在红学的范围。周氏的红学界定与他一生的红学研究大致对应。面对周氏的红学界定,我们只能说其过于狭窄、过于专门化。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认为,周汝昌否定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进行研究。

几乎对于任何《红楼梦》的爱好者来说,指出周氏的红学界定过于偏狭,这并不困难。我曾打过一个比方:大家都知道,人既需要吃饭,也需要喝水。突然有一个人说,人不需要吃饭,光喝水就行了,喝水才是人最特殊的地方。于是大家纷纷出来反对,连篇累牍地说,吃饭和喝水是一种辩证关系,应以吃饭为主,喝水只是辅助的,但也不能缺少。如此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辩证法自是常理,但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为什么不能耐心地听听对方的陈述,也许可以从对方的荒谬中找到更加科学的养生之道。

(摘编自陈维昭《红学何以为——兼答应必诚先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学科的第一流学者都有各自的理想事业,所以不会以《红楼梦》为他们的研究目标。
B.无视“红学”的独特性会使研究脱离特定的文化底蕴、历史环境、作者心灵神智。
C.周汝昌先生并没有明确否定“红学”对思想艺术的研究,但其中隐藏着否定动机。
D.陈维昭和应必诚围绕周汝昌先生的演讲进行争论,他们坚守着各自的观点和立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汝昌先生深入探讨“红学”研究的悲剧性,对已有研究并不讳言或美化,可见他严谨而谦逊。
B.周汝昌先生认为,余英时虽然倡导研究《红楼梦》要回到文学但也绝不会排斥其他层面的研究。
C.学者对“红学”概念的界定与学者本身所从事的红学研究大致对应,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界定标准。
D.陈维昭先生既能充分分析他人观点,又能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理念,措辞委婉,立场鲜明。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在聆听之前,必须让自己变成一只宽口大腹的瓮,把陈年的灰尘泥垢刷洗干净。——简填
B.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莫里斯
C.辩才是一种将真理转化为语言的能力,而所使用的语言又能让聆听者完全理解。——艾默生
D.当我自己在黑暗幽远的道上,当心地慢慢走着,我只倾听着自己的足音。——冰心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余英时事例——举例论证——论证学者无视于“红学”之极大独特性而总想把它拉向一般化
B.论说余英时“那么看待《红楼梦》”——类比论证——论证同类论红之人也像余英时一样
C.引用周汝昌、应必诚先生观点——引用论证——指出他们对“红学”的认识,为比较二者观点做铺垫
D.关于吃饭和喝水的争论——比喻论证——论证指出“周氏的红学界定过于偏狭”的争论没有什么价值
5.为什么说“‘学’不足而‘红’必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矣!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节选自袁黄《了凡四训》)

材料二:

孝威知悉:

得仁先大叔及意城二叔信,知各家均无恙,二伯亦健适如常,心为稍释。然军事方殷,实亦无片刻闲暇想及家事。我一书生,蒙朝廷特达之,擢任巡抚,危疆重寄,义无可诿,惟有尽瘁图之,以求无负。其济则国家之幸,苍生之福,不济则一身当之而已。尔等读书作人,能立志向上,思乃父之苦,体乃父之心,日慎一日,不至流于不肖,则我无复牵挂矣。

浙江夙称饶富,今则膏腴之地尽成荒脊。人民死于兵燹,死于饥饿,死于疾疫,盖几靡有孑遗。纵使迅速克复,亦非二三十年不能元,真可痛也。

尔两试幸取前列然未免占寒士进取之路须自忖诗文字三者真比同试之人何如不可因郡县刮目遂自谓本领胜于寒士也。院试过后又须赴乡试,过考日多,读书日少,殊为无谓。我欲尔等应考,不过欲尔等知此道辛苦,发愤读书。至科名一道,我生平不以为重,亦不以此望尔等。

(节选自《左宗棠家训》)

【注】①亿:推测。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尔两试幸取A前列B然未免C占寒士进取之路D须自忖诗文字E三者真比同试之人何如F不可因郡县G刮目遂自谓本领胜于寒士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没有、无,与《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词义相同。
B.文,掩饰,与成语“文过饰非”的“文”词义相同,与“不值一文”的“文”词义不同。
C.知,赏识,与《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知”词义不同。
D.复,恢复,与《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复”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黄认为,人若心中有所动念,自然要在言语动作上表现出来,心里存有的善恶念头,所作的善恶业行,难以自我欺瞒。
B.袁黄认为,只要能够发出一个勇猛坚决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的罪恶,就像点亮一盏灯,照亮幽谷,驱除千年的黑暗。
C.左宗棠家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天下为己任的激昂正气,这样的言传身教,有利于培养后辈的秉性气质,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D.左宗棠并不以科名为重,他之所以同意其子参加科考,是为了让他通过科考明确读书的方向,以便更好更多地读书。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
(2)其济则国家之幸,苍生之福,不济则一身当之而已。
5.袁黄和左宗棠两人教育其子内容各有不同,请各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其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蒂姑姑来访

(美)马里恩·艾什

我和妻子住在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上。那年,海蒂姑姑突然来访,和我们一起过夏天。那时候小镇的情况特别糟,因为已经连续干旱三年了,许多家庭都已经搬到别处去了。小镇的资源越来越贫乏,居民们也情绪低落、脾气暴燥,经常为一些小事吵得天翻地覆。一些人甚至不再上教堂了。

“小镇期待奇迹。”牧师垂头丧气地说。

海蒂姑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佛罗里达州来到我们这里的。她戴着一顶天蓝色的无边女帽。“这颜色与我的白头发正相配。”她说。事实上,那顶帽子与她那闪闪发亮的蓝眼睛更相配。海蒂姑姑对谁都笑容可掬,从来不说一句不友好的话。因此,没过多久,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就都亲切地称她为“海蒂姑姑”了。

当我们带她去教堂的时候,她很震惊。因为管风琴静静地立在那儿,没有人演奏,而由留声机为大家播放赞美诗。“梅布尔·肖说她的关节炎发作了,不能演奏了。”我解释道。“她甚至连来都不来了。”我妻子补充道。“啊,我喜欢演奏管风琴,”海蒂姑姑说,“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为大家演奏。”

人们兴奋极了,但只有一小会儿——海蒂姑姑演奏得糟极了,调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比没人演奏还要糟不知多少倍。

海蒂姑姑为我们演奏了两个星期之后,牧师亲自去找梅布尔了。他告诉她,大家需要她,大家恳求她再回来演奏管风琴。“好吧,”梅布尔说,“如果你们真希望我回去的话,那我就回去吧。”星期天,梅布尔又在教堂演奏管风琴了。海蒂姑姑似乎一点儿也不失望。事实上,当大家陶醉在梅布尔的音乐声中时,海蒂姑姑的蓝眼睛也熠熠生辉。

又一个星期天,教堂里没有出板报。牧师向大家道歉。原来,负责抄写的琼斯夫人说她没有时间再做这件事了。琼斯夫人虽然这么说,但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教堂没有钱支付给她。“如果有人愿意捐出一两个小时来抄写的话,”牧师说,“我们会非常感激的。”

海蒂姑姑站了起来,“我愿意做这件事。”她说。“太好了!”牧师高兴地叫道。但当时后排就有人叫道:“哦,不!”

后来的事实证明,可怜的海蒂姑姑的抄写能力和她的演奏能力一样差。她抄写的板报错字连篇,简直让人没法读。后来,牧师悄悄地告诉我们有许多人去找了琼斯夫人,恳求她继续担任抄写的任务,而琼斯夫人最后也终于同意了。

其后,海蒂姑姑又自告奋勇地接受了管理人的工作,因为教堂没有钱请一名全职打扫教堂卫生的管理人。人们都认为这一次不会有问题了,因为谁不会扫地和擦桌子呢?但我们的海蒂姑姑就不会。她扫地的时候东一扫帚西一扫帚,灰尘漫天飞舞。她给地板打的蜡,厚得让人随时都有摔倒的危险。没过多久,路易丝·威尔森和玛格丽特·布朗就自愿代替了她。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全都惊呆了。众所周知,这两位女士不讲话已经一年了。

那年夏天,海蒂姑姑想施于援手的所有事情,你不能说她哪件事是做得成功的,但你也不能说她失败了。“我们都开始喜欢你的海蒂姑姑了。”一位夫人对我说。这虽然不容易,但人人都承认他们之所以喜欢海蒂姑姑是因为她愿意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施于援手,并且哪里需要她就愿意到哪里去。当然,如果她做每件事都能够胜任的话,事情就更完美了。但不管怎样,她是一个能让人受到鼓舞的人,她让不去教堂的人又继续去教堂了。

在海蒂姑姑最后一次和我们去教堂的那个星期天早上,她说:“我要给大家一个惊喜。”教堂里坐满了人,有每周都来的,还有许多新朋友。海蒂姑姑走到讲坛前面,面对听众。“你们的教堂真美丽,”她说,“这里的人也都很善良。我会记住你们每个人的。现在,我想为大家演奏一曲《在花园里》。我很喜欢这首曲子,因为它让我们大家离得更近。”

我从来不知道大家会这么专注,但我害怕有人叫海蒂姑姑离开管风琴,因为她的演奏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但大家都沉默不语,静静地等待着。我不禁想起,这种在最近这些艰苦的岁月里已经很鲜见的忍耐力又回到我们这块土地上和我们这些人的心灵中了。我们全都安静地坐着,好像刚刚下了一场大雨,解除了我们的干旱之危似的。

海蒂姑姑走到管风琴前坐下来。她抬起头,微笑地看着我们。我没有听到一个紧张的变了调的音符,优美的旋律飘荡在我们上空,就像天使在唱歌,熟悉的音乐让我陶醉。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有人将这首曲子演奏得如此优美。海蒂姑姑怎么又会演奏管风琴了?她以前难道是装出来的吗?她故意弄糟所有的事情,又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大家重新团结起来吗?关于这一点,海蒂姑姑从来没有说过。

当她演奏完的时候,人们都鼓起掌来,牧师走到讲坛上,“我们曾经期望出现奇迹,”他说,“现在,奇迹果然出现了。海蒂姑姑就是我们的奇迹。”

(《微型小说选刊》 2009年第1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镇干旱三年,许多家庭搬到别处,资源贫乏,居民们关系紧张甚至信仰缺失。这是小说开篇时人物活动的背景。
B.海蒂姑姑的行为,使梅布尔和琼斯夫人主动回到工作岗位,使一年不讲话的两位女士自愿代替海蒂姑姑打扫卫生。
C.海蒂姑姑不惜通过自毁形象的方式,拯救了小镇居民干涸的心灵,创造了“奇迹”,重新唤醒了人们的生活热情。
D.由海蒂姑姑来访前的“小镇期待奇迹”,至篇末处的“海蒂姑姑就是我们的奇迹”,“奇迹”一词是全篇的文眼。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小镇糟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后文环境的变化形成对比,突出海蒂姑姑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B.同《边城》中翠翠与傩送初见时误会他的好意一样,本文也故意制造“误会”,以展示人物形象,造成文章的波澜。
C.“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就都亲切地称她为‘海蒂姑姑’了”“我愿意为大家演奏”,直接描写了海蒂姑姑的美好品质。
D.小说叙事的“藏”与“露”设计巧妙,海蒂姑姑一直藏巧露拙,直到弹奏《在花园里》才揭秘,增强了叙述的张力。
3.请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表现的海蒂姑姑的情感。
4.《边城》中的湘西民风淳朴,人物淳厚,这是作者沈从文所构建的“美”的世界。这篇小说也能引发人们对人性美、人情美的思考。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构建美好社会,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枚徽章

胡·拉·里贝罗

我至今还记得,那天下午我路过堤岸的时候,看到一小堆垃圾上有一个亮晶晶的东西。我爱好搜集物品,蹲下身去把它捡了起来,用上衣袖口擦了擦。我这才看出来,原来竟是一枚精致小巧的银质徽章。只是上面刻着的那几个符号,我看不明白。我把徽章装进衣兜,也没怎么理会,便回家了。这枚徽章在我衣兜里装了多久,我说不太准。我只记得有一回我把这件衣服送去浆洗,等到洗衣店伙计把洗干净的衣服交给我时,没料想还递给我一只小小的盒子。他对我说:“这件东西准是您的,我是在您衣兜里发现的。”自然,这件东西就是那枚徽章。失而复得,颇出人意料。我异常激动,决计戴上它。

我经历的种种怪事就从这儿真正开了头。第一件怪事是在一家旧书店遇到的。书店老板走到我跟前那会儿,我正在翻看旧书。他早就在书店最阴暗的角落里打量着我了。他用一种同伙人的口吻对我说:“我们这儿有几本费弗的著作。”我惊异万分,瞪大眼睛看着他,因为我并没有向他请教这位作家。再说,文学方面的事情,我还略知一二,可这位作家我压根儿不知道。说罢,他回到原先的那个角落,不再吭声。我呢,机械地翻看着图书,可心里直犯嘀咕:书店老板的话,莫名其妙的,究竟是啥意思呢。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这件怪事,可怎么也琢磨不透,后来就干脆忘得一干二净。没想到不久又出了一件事,使我更为惊愕。有一回我正在市郊的一个广场上散步,一个脸皮黑黄、鼓眼突嘴、形状猥琐的男人冒冒失失地跟我搭讪,还没等我搭腔,就把一张卡片塞在我手里,一声不吭地一溜烟便跑没影儿了。那是一张白纸卡片,上面写着地址和会面时间:星期二,四号,第二场。星期二,四号那天我就按照指定号码如期赴约。我在那地方附近碰到好几个形迹古怪的家伙在那儿偷偷摸摸。使我惊奇的是,他们每人都佩戴了一枚徽章,跟我那枚一模一样,真是巧极了。我走到他们中间,他们个个紧紧握住我的手,使我感到十分亲热。后来我们一起走进指定的那幢房子,在一间大厅里落座。一位神情严肃的绅士从幕后走了出来。他在主席台向我们打了个招呼,便滔滔不绝地讲开了。报告说的是什么,我不太清楚;况且,那究竟能不能算报告,我也真说不好。他把童年时代的回忆跟最深刻的哲学理论混在一起讲;再说,不管讲解种植甜菜也好,解释国家组织也罢,在他嘴里,竟是一个调调儿。我记得他讲完后,从衣兜里掏出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道红杠杠。他一讲完,听众全体起立,一面退场,一面热烈地赞扬报告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也附和着夸奖了几句。我刚要迈出门去,报告人大声把我叫住。我回头一看,只见他示意我过去。

“您是新来的吧?”他问我,有点儿不大信任的样子。

“是啊,”我愣了一会儿才回答,因为他居然能在这么多人里认出我来,我很吃惊,“我刚来不久。”

“谁介绍您来的呢?”

我幸亏记起了那家书店。

“有一回我正在阿马尔古拉大街书店翻看图书,那位……”

“谁?是马丁吗?”

“对,是马丁。”

“噢,他是我们的老搭档啦!”

“我是他的老主顾。”

后来,我们的谈话便变得闪烁其词、边想边说了。言谈之中,充满了意料不到的诡秘和肤浅的暗示影射,就像是两个偶然相逢的陌生人坐在公共汽车的一排椅子上攀谈一样。我记得我兴致勃勃地向他诉说我是怎么去做扁桃体摘除手术的,而他呢,则指手画脚、眉飞色舞地给我描述北欧的旖旎风光。末了,在我告辞之前,他向我交代了一项任务,这倒使我全神贯注起来:

“下星期您给我带一份电话号码表来,”他说,“都要以38开头的。”

我答应照办。还不到规定日期,我就带着电话号码前去复命。

“太好了!”他喊起来,“您办得又快又好。”

从那天起,我完成了一大堆诸如此类极为奇特的任务。举几个例子。我奉命弄来六对鹦鹉,可这些鸟儿我后来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些日子,我又被派到一个省城去绘制市政大厦的草图。我记得我还到几户指定人家的门口去扔过香蕉皮;写过一篇至今未见发表的有关天体的论文;训练过一只猴子,教它摆出议员的姿势。

就这样,我渐渐博得他们对我的器重。一年之后,在一次激动人心的仪式上,我被提拔晋升。“您高升一级。”我的顶头上司对我说,满腔热情地拥抱我。于是,我只得简短地讲上几句。我空洞笼统地提到了我们共同的任务,不料这番话却收获了雷鸣般的欢呼。

可是我家里却乱作一团。家里人摸不透我为什么常常不告而辞,我的行动为什么那样神秘莫测。有时候,他们问起我来,我避而不答,其实,那是因为我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有几个亲戚甚至劝我去找个精神病医生瞧瞧,据说我的行为举止跟正常人的不大一样了。

这一家庭纠纷并没有减弱我投入我们这个团体的工作的劲头,我干劲十足,连我自己都不明白这干劲是从哪儿来的。

十年过去了。我功成名就,被任命为主席。我穿着一件加饰边的绛红色长袍出席各种盛典。尽管如此,如今我仍然跟第一天以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那样,一直生活在极端的茫然无知的状态之中。要是有人问我,我们这个组织的宗旨是什么,我将张口结舌,无法回答。最多,只会在黑板上画几道红杠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枚徽章”为题,点明了徽章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暗示了“我”其实不过是别人的“一枚徽章”而已。
B.书店老板跟“我”搭讪看似莫名其妙,但却较为典型地刻画了组织成员间的接头方式,表现出了组织的神秘性。
C.小说花不少篇幅交代了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是多么离谱,“我”却乐此不疲,最后功成名就,这不禁引人深思。
D.当别人问我组织宗旨时,“我将张口结舌,无法回答”,这暗示“我”已经开始自责,并对组织产生了厌烦情绪。
2.关于文中“我”与报告人的谈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人并不认识“我”,但他一开始对“我”的到来表现出了兴趣。
B.书店老板的信息是“我”与报告人聊天中为数不多的有交集的聊天话题。
C.“我”与报告人的谈话中有“诡秘和肤浅的暗示影射”,表明我们对对方不满。
D.“我”和报告人的对话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暗示了这一组织的荒诞性。
3.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我”现身说法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式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4.于偶然之中见必然,是本篇小说写作的一大技巧。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楯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人不北矣。

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②诬:谎言。③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罪者A惧B是听C之D察E刑之F当也G无H罪者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车千乘”意为一千辆兵车,与《劝学》中“筋骨之强”的句式不同。
B.“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C.“耻”意为对……感到羞耻,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
D.“盛于礼而薄于刑”的“而”与《论语》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善于用人,使得国家领土增加了许多;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了邺地,打败了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证实了这一说法。
D.孔子认为治国和驭马同理,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
(2)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
5.孔子认为先王时期百姓服从命令,现在百姓更加暴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日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王从之。已而厌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之名重天下。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材料三: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孟尝君A曾待客B夜食C有一人蔽D火光E客F怒G以饭H不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此处意为“问候、探望”,与《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存”字意义不同。
B.“太史公曰”引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与《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左传》中的“君子曰”、《汉书》中的“赞曰”用法相同。
C.其,在本处是代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义和用法不同。
D.南面,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古人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此处也是这个意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善待宾客,甚至将礼物送到宾客亲戚的住处,并且能平等对待宾客,不少宾客慕名而来,情愿归服孟尝君。
B.孟尝君受到宾客的赞誉,最终继承父亲的爵位,后来又凭借宾客的力量得以从秦国逃脱,可见养士对孟尝君意义重大。
C.司马光引用《易》当中的内容,论述君子养士应该为国为民的观点,他认为贤能之士,可以匡正风俗,能够高瞻远瞩。
D.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可以凭借齐国的力量和真正的人才制服秦国,他却让鸡鸣狗恣者滥竽充数,导致真正的人才无法为齐国效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5.三则材料对孟尝君养士的看法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