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高低陕北石

刘成章

陕北属于黄土高原,缘此,有些人便以为,陕北被黄土尽覆,没有什么石头。那是天大的误会。黄土只是陕北的肉,陕北哪会没有骨?陕北,是一条刚硬的汉子!

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不绝的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米芾曾跪拜石头,那是有缘由的。石头可以说是天下至尊。山岳丘陵,无一不是石头,而地球,也是石头,一块最大的石头。石头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沉雄,坚硬,厚实,人在其间伸展性灵。

陕北的石头含着雷电之光,粘着牛羊踩过的黄土,遍布山川,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摔在河谷,有悬崖,有的被树根紧勒。亿万年来,它们总是裸露在西北风中,大雷雨中,烈日的暴晒中。西北风、大雷雨、烈日,网织的深重苦难,教会了它们生存本领,也磨锐了它们的精神。它们陪伴着轩辕手植柏,它们是从莽原上、从古歌里长出的人类的脊梁。

陕北的石头缺乏大理石的精细纹理,但那是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它们原油流贯般的线条,那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不同凡响,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

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几代青年初见它的时候,都激动得跳跃欢呼。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题刻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既是小范老子自信和自豪的倾吐,也是他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其实,清凉山也是由石头托起的,石头给陕北的每座山都当了沉稳高雅的底座。

延安的城墙不是用砖砌的,而是用石头砌的。感谢斯诺夫人,她曾为这城墙拍过照片。那时,厚厚的雪盖在城墙上,依然难掩石头的质感。而我,正是降生于她拍摄照片的那一年。我有幸且自豪。我最先看到的世界,是炕头上宠物一样陪着我的小石狮,然后是石床、石桌、石凳、石碾、石磨,还有明五暗四的石窑洞、石穿廊挑檐。上学时,我常走到清凉山下,见延河波浪拍古城,拍出了石磬之音。一块块就地取材的好石头,实锤细雕,镶满了延安街道的路面,砌出了窑洞的朴拙和满城的石头纹理、诗意歌情。有朋友曾问我为何会成为作家,作品为何充溢着阳刚之气,我说那是因为延安的石头和我的灵魂发生了反应。

陕北有一个县名,水意溶溶,叫清涧。清涧的石板和米脂的美人齐名。它们一层层地生在那里,发育在那里,成熟在那里,在山根河畔一叠一叠的,宛若竹简,宛若册页,宛若八百册线装书,宛若两万本新印的课本,使山河充溢着书卷之气。如果说别处的石头是古典散文,那么清涧的石板就像南北朝的庾信写下的骈文,对仗工整,声律一如神曲。那一页页石板一页页书,仿佛一阵轻风就能把它们哗啦啦吹起——轻风且慢,它们虽然页面平整,薄厚均匀,质地细腻,但是,翻它们的指头应是铁,应是铁的撬杠。有的石板上的纹理,俨然名家的书法,铁画银钩,力透石板,那应是柳青失落的信札。

除了书文信札,石头里还有美术作品。神木的万镇山上,奇石遍布,宛如举行着雕塑展览,一件件浮雕圆雕,有如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它们的形成,除了源于风雨的剥蚀,还有黄河水汽的万载渗溶。受伤愈深,风姿愈美。在靖边、甘泉和志丹,丹霞地貌魅力无穷。那是石头的云霞在飘逸,像仙女不慎落下的缎披肩,像红葡萄酒流淌的起伏波浪,更像万物共做的迷离的梦。

石崖上铁云一样岁月纹理,斑驳陆离,参差纷杂,就像一部神话传说或地质史。在这儿,你会联想到火星的地貌,你会联想到古希腊的神庙。石头使人懂事、自知、谦卑。从这儿南下数百里,就是惊雷一样的壶口瀑布。瀑水狂泻,瀑石威严。十里龙槽,水石长啸。这些石头,有如在炼丹炉里炼过,紫色内达,赤芒外射,随时可以搬起补天。露出水面的一组石头,已经成了浪涛的模样;而浪涛的气势,就像一块块石头。石头和水,共同造就了瀑布的壮观和伟力。在瀑布中,时时有《黄河大合唱》响起,其烈度、速度、震撼力,惊天动地。人的精神穿透了石头和水,而石头和水都带着人的志气、血气。

人们常常刻名于石,企望不朽,殊不知在风吹雨打中,名字也会磨灭。只有像陕北石一样身连大地、支撑群山,才会与宇宙同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10409       15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开篇从纠正人们对陕北的误会入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塑造出陕北硬汉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B.“石头给陕北的每座山都当了沉稳高雅的底座。”作者特别列举宝塔山和清凉山,因为它们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更能表达作者对陕北石坚毅沉稳的赞叹,对家乡的自信和自豪之情。
C.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写作者从陕北石中得到的感悟。全文结构有序,层次分明。
D.人们刻名于石,企望不朽,所以说石头才是天下至尊,可承载众生、万物,坚不可摧。
E.陕北石不仅尽显陕北独特的地理风貌,更暗含着陕北特有的人文历史和精神品格。
2.初中我们学习了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高中我们欣赏了贾平凹的《秦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陕北独特的风土人情孕育出极具陕北风情和神韵的散文。请赏析作品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3.黄土只是陕北的肉,石头才是陕北的骨。结合全文分析陕北石何以成为“人类的脊梁”?它具有哪些独特之处?
4.作品行文中自然援引古今中外的文人典故,例如:米芾拜石、轩辕植柏、范仲淹题刻,还有画家石鲁、斯诺夫人、柳青等。这是作者随手拈来,还是精心安排?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5.作品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陕北石和作者的灵魂发生了反应,造就其作品的阳刚之气。结合全文,谈谈陕北石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2022-05-07更新 | 3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像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你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作了否定性回答。可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永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生动地描写了作者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等,均显得空灵而洒脱。
C.第⑩段中“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主要指的是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D.第⑪段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某些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的行为深表遗憾。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开头运用比喻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浓浓的情思。
B.文章第⑦段主要采用呼告手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有利于作者委婉含蓄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C.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D.本文与《荷塘月色》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侧重描绘荷塘景色,寓情于景,即景生情,托物言志;而本文侧重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以直接抒情、议论见长。
3.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内容相关,但运用的写作技巧偏重不同,比如本文有意避开了朱文中的比喻和通感,在写景、抒情时突出运用了白描、对比手法,试结合文本赏析。
4.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哪些丰富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吸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宫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候,他简捷地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奔去。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次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展气中呜咽发响。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头虽未直接叙述青面兽杨志的话,但从下文林冲的心理活动可以推知,杨志还存着顾念家人,期待能另找门路图出身的想法。
B.文中用抒情性的笔调描绘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声动,胡儿扫过”,边塞豪情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C.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画线部分段落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D.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人物的本性与刺杀的意志始终处于紧张的矛盾中,但最终,林冲还是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2.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
3.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2-12-16更新 | 587次组卷 | 32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拨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评论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2.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3.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人物形象:彭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亚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近来,一首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的古风歌曲《赤伶》成为各大音乐排行榜的热门歌曲,更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从十几年前虽然还未被冠以“古风歌曲”头衔的《青花瓷》,到当下旧词新唱的《琵琶行》,网络歌手、民间唱作人原创的《踏山河》等作品的风起云涌,这种风格的歌曲在一代代年轻人中始终未曾沉寂。

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往往笃信爱情至上。古风歌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爱情主题或带有爱情元素。除了纯粹的爱情主题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去润色情感。如方文山作词的《缘分一道桥》直接以演唱古诗开篇,霸气展现塞外战场的恢宏之气,其中融会着“谈爱恨不能潦草”的爱情观,更要以生死去证明。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古风歌曲塑造了大量侠士,其中惹人注目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如《赤伶》中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身的民族大义感人至深。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自由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饮风咽沙”“枕风宿雪”等折射的是当下生存境况的不易;渴盼如英雄“长枪策马”“浪迹天涯”满足了现实个体在群体中想要突出自我的精神需求;推崇“美人画卷”“红楼斗酒”年少的鲜衣怒马是对青春的致敬,而歌词中隐约可见“青丝成灰”“冷月空对”是时光流逝的感叹,是只恐时不我待,无处挥洒热血的隐忧。

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

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自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古风歌词喜用成语来模仿古人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如“折断月光”“叶黄退入长秋”等歌词读起来不通,断句混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强行押韵,是用现代表达方式去强行模古的体现。如《盗将行》中“笑像一条恶犬”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非是不尊重创作自由,而是此类歌曲的流行度、传唱度高,且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表示听过或可以接受古风歌曲,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随口唱出喜爱的古风歌词。也有个别同学表示反感,主要原因是“伪古风”。所谓“伪古风”,其主要表现就是打着古风和传统文化的旗号张扬个性,歌词不注重叙事逻辑。前言不搭后语导致不易理解,或只是文言词汇的生搬硬套,甚至是生编硬造,忽视对原本古典诗词中“温柔敦厚”的诗教或文化精神的探寻。追溯古典艺术的源头,诗词歌赋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这些经典借助文字和声音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刻印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中,在后人心中激荡起层层共鸣的涟漪。分析古风歌词的特点,就是要针对问题引导背后的艺术创作趋势。

我国古典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利用。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文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是民族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物质表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文中的精髓,用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流行文化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

(摘编自武玥《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日报》2021714日,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近来《琵琶行》旧词新唱,《赤伶》成为热门歌曲,说明古风歌曲未曾沉寂。
B.很多古风歌曲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因为不注重叙事逻辑,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让人费解,或者生搬硬套文言词汇,甚至于瞎编乱造,古风歌曲也遭近半同学反感。
D.出于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才有了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热、汉服文化热以及《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热的奔涌局面。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风歌曲中的“饮风咽沙”“长枪策马”“红楼斗酒”“冷月空对”等主题满足了人们突出自我、致敬青春等情感抒发的需要。
B.部分古风歌词断句混乱,强行押韵,不知所云;只重感官,忽视古典美感。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为青年的现实。
C.我国古典诗词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古风歌曲要追寻这一源头,进行文化精神探索。
D.古风歌词需要借助文字和声音来传承经典,分析其词汇、韵律等特点,就是要针对古风歌词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背后的艺术创作。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青年们的青睐。
B.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C.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广为流行。
D.在内容上契合青少年心理,在形式上符合流行歌曲的规律,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古风歌曲风靡当下的主要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密运

王继峰

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

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

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为异常的男人。

什么人?去哪里?干嘛穿这么厚?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

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颤。

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

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

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

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

不要,不要!老婆都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

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窝往下搜。

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遮住的部分露出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笑声更大了。

男子全身脏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咸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

癫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

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嬷(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

滚远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

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梧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

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

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好不容易到了门口,他弓着腰,一只手抵住门,让自己不会倒下,另一只手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

主人闻声开门,只见一个男子昏迷在地,穿着棉袄,全身滚烫,脸颊赤红。主人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颗颗大洋纷纷掉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

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起,一夹会把疮痂撕烂,鲜血直涌。

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

卢伟良,这是怎么回事?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

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员。

原来,闽粤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特委选定卢伟良,让他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疯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

接头员听完前因后果,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只见他虽然精神虚弱,每只手臂都有十几处在冒血,但说得神采飞扬。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

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笔下的青年男子,在夏天穿着袄子出现在了山路上,快要中暑了也没有把袄子脱掉,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描写男子在关卡遭遇白军检查的时候,不断发抖,举止疯癫,全身散发酸臭的气味,这些丑态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男子带病完成密运任务的赞美。
C.刀疤白军和土房主人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不吝笔墨,其形象一反一正,对表现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D.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密运的整个过程,衬托出了主人公的顽强品质。
E.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叙述语言准确生动,人物语言真实而富有特色,展示了那个时代感人的英雄精神。
2.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为了完成“密运”的任务,卢伟良都做了哪些努力?
4.结合内容分析,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5.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有损卢伟良的形象,你的观点呢?是否要把最后一段删去?请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影奔腾

张锐锋

①巨大的山鹰从地上起飞,它有不可阻挡的力量,翅膀张开,尖利的鹰喙撕开了夜空,它的影子的轮廓线被银辉包围,银辉好像来自它自身,实际上来自另一面的大海的反光。一颗佛头露出了群山,他从高处俯瞰人世,却看不见他的面孔。他不是来自遥远的佛国,而是来自人间,来自巨石的阴影。同样是大海的反光,雕刻着他的形象,让他的暗影边沿镶嵌了一圈光晕。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样貌,都有着对人间事物的暗指,有着大自然深邃的寓意。

②山峰连着山峰,它们都不是笔直的,而是微微倾斜,这在夜色中尤其明显。这样的倾斜赋予山峰运动的姿态,它们都是奔跑者,从一个基座上向着自己的方向奔跑,而山脊线上的辉光将这样的动感进一步推向极致。它们有着同样的服饰,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身姿。它们自动形成了一定的间隔,好像为了同行而彼此靠拢,甚至在很多时候几座山峰的身影叠加在一起,我们只有从身影的浓淡中分辨它们的层次,确认它们不是同一座山峰。它们完全是梦幻组合,奇特的夜景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就像一幅构思精妙的木版画,没有豪华的彩色,却能够引发观赏者无限的遐思。

③雁荡山似乎违反我们的日常经验,颠覆了我们对山的认知,却在真实和虚幻之间建立起不朽的连接。它的层次错落和高峻挺拔,它的变化莫测和惊险陡峭,它的穹崖巨壑和奇峰飞扬,它的超绝大气和撼人心魄,它的高低比例中蕴含的视觉风暴和美学合理性,乃是出于大自然的精心缔造。它的非凡的哲学暗示和丰富寓意,它的对人世的俯瞰身姿,它的层层构筑的边沿光感,乃是人间圣者光辉的显耀。

④这是古代书法家怀素曾来过的雁荡山,他是不是发现了自己的狂草原型?山势蜿蜒、山峰飞动、连峰奔呼、草木飞扬、飞瀑流畅、流水喧哗、奇石迭出,这不是他所追求的自由吗?这不是他所向往的狂放不羁吗?这是旅行家沈括曾来过的雁荡山,他发现了深藏不露的奇峰,发现了飞奔的河流,发现了万山回应自己的声音——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瞰望大海而背靠大地,山巅的雁湖芦苇丛生。诗人谢灵运不曾见过的奇山奇景,沈括看见了。他是一个真正的观赏大自然的美学家,是一个用双眼扫视大自然的伟大旅行家,一个在大自然中独享自由的人。这是清代思想家黄宗羲曾来过的雁荡山。他思考土地和税赋,思考朝代的兴衰,思考经史和地理,也思考天文历算和教育,却在这里找到了置身于世外桃源的人生理想。盈天地皆心也,他意识到大自然和人心性之间的联系。在自然美景中,人间的一切似乎变得遥远和渺茫,而大自然给予的启示录却将转化为人间的智慧和思想的源泉。

⑤这是无数人来过的雁荡山。它意味着地球演化和漫长历史的在场,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近代文学家和翻译家林纾精于文辞,以文言文意译域外小说著称于世。他还是一位山水画家,其画作精细灵秀而美趣淋漓。他在《记雁宕三绝》中以一个画家的细腻观察记录了他眼中的雁荡山。他用古色古香的文辞写下了雁荡山的惊险和雄浑,他笔下的雁荡山乃是绝壁四合、天地纯绿的雁荡山,是空立而隆、危云积雨、行客惊骇、万竹梗道而不知所穷的雁荡山,是连云叠嶂、涧水寒碧、石亭久圮的雁荡山。而同样的景观在思想家和政治家康有为看来,则有另一番趣味。他毕竟有着更大的视野架构,先历数自己所见的印度的须弥山、美国的洛基山以及欧洲的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等山岳,然后将雁荡山放到了世界山景的坐标系中,以作比较认定。他的结论是——上则群峰峭壁,与青天白云相摩。耳不绝于奔泉之声,目相接于奇石之色,丘壑之美,以吾足迹所到,全球无比,奚独中国也。而另一位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域中山岳之至奇者,尽于此矣!

⑥1934年4月,教育家黄炎培舟车劳顿,一路辗转来看大龙湫……他写下了一副对联:未必道可道,来寻山外山。这一对联说出了山与道的联系,也许没有道可以说出,但却可以找到山外山。因为山外有山的景象说出了变化和无穷,那么真正的道也在这变化和无穷之中。当黄炎培用对联说出自己的感悟时,就已经告诉我们,宇宙的道也许就在我们眼前的山影中,尤其是雁荡山梦幻般的变化和静止、蜿蜒和精微、沉重与飘逸、风轻云淡和草木浩荡、单一和无穷、危石悬空和巧妙的平衡稳定,已经是道的显形。老子说水接近于道,而山又何其不是道的化身?

⑦对才华横溢的现代作家郁达夫来说,印象最深的乃是雁荡山的秋月:“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只是同神话中的巨人似的石壁,天色苍苍,只余一线,四周岑寂,远远地也听得见些断续的人声。奇异,神秘,幽寂,诡怪,当时的一种感觉,我真不知道用些什么字才能形容得出!”是的,郁达夫如痴如醉地望着雁荡山的秋月,在露台上对着月光峰影,坐到了天明,坐到了日出。这一切,符合他的性格和气质,符合他的柔弱和刚强,符合他的忧郁和惆怅,也符合他面对大自然的心境,他心中的秋月和雁荡山的秋月完全重合了。

⑧正如张大千的推断,雁荡山起源于几亿年前的地质变迁。那时,洪荒时代的巨变呼啸而起,海潮推起了一个个巨浪,雷霆在咆哮,闪电一次次从高不可攀的天穹贯穿了乌云,地火从岩层下突然升起,浓烟和火焰笼罩了大地,暴雨和飓风交相摩擦,漫长的时间沉浸于暗夜,星月晦暗,大地在翻天覆地的痛苦中叫喊,冰川在凝结,在消融,在运动,在漂移,河流在溶蚀,在冲刷,在奔腾。火焰在冷却,在冷凝,在重新提炼。岩石在形成,在崩解,在重新组合。一场颠覆乾坤、伴随着阵痛的孕育和自我改造,席卷了世界。这一切,都是为了几亿年后诞生的人类,为拥有灵魂的人类预备浩渺纷繁、山影变换和奇峰迭起的视觉盛宴。而尚未出现的诗人、画家、旅行家、游客、农夫、樵夫和所有对雁荡山的渴望者,在遥远时光的另一端,耐心地等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5月06日第07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以雁荡山影开篇,跟随时间的脚步,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观赏感悟雁荡风光。读者从中可领略奇山奇景之美,感受深厚人文内涵。
B.作者把山峰、大海和夜空构成的奇特夜景比作一幅构思精妙的木版画。它并不需要丰富的颜色,只以其墨色的浓淡就能引发观赏者的遐思。
C.同样的雁荡山景观在林纾、康有为和蔡元培眼中却有不同的趣味,反映出文学家画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教育家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视野。
D.雁荡山秋月带来的“奇异,神秘,幽寂,诡怪”之感和故都的秋引发的“清,静,悲凉”一样,都符合郁达夫的审美倾向,后者也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
E.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用词新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在描写中杂有议论,阐发了拥有灵魂的人类面对这场视觉盛宴的个性化认知。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简析文章题目“山影奔腾”的妙处。
4.浙江省温州市文旅局想为雁荡山拍一个主题明确的宣传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依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雁荡山宣传短视频分镜头拍摄脚本时长:15秒
拍摄主题_______
概述远景或近景画面______
解说词(不超过50字)______
5.第④段最后作者说:“大自然给予的启示录却将转化为人间的智慧和思想的源泉”。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3-29更新 | 26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弱水河的守望

朱湘山

一条河,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一路北向,跋涉千里之遥,用大爱和深情滋养着浩瀚的戈壁沙漠。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冰川雪线是她的母,她以孤独为伴,在弱水河畔和胡杨心手相牵,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弱水河畔的胡杨树,以充满神性的姿态慰籍沙漠,那经霜后的秋韵,激情勃发又华彩烂漫,总能让跋涉者的灵魂为之震颤

②胡杨,一个神奇的树种,春夏为绿色,深秋为黄色,冬天为红色,像一曲恒久变换的生命之歌;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只为在茫茫瀚海描绘一幅如痴如醉的奇瑰画卷。

③她那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每每激发人类无数的诗情与哲思。古往今来,胡杨已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所摩拜,培养它的,是名叫弱水的母亲河……

④弱水河畔是胡杨的故乡,这里的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

⑤漫步在浓郁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神话般的仙境。茂密的胡杨千奇百怪,神态万般。粗壮的几人难以合抱,挺拔的七、八丈之高,怪异的似苍龙腾越,虬蟠狂舞,令人叹为观止。仅就密密匝匝的树叶,也是风采独有。幼小的胡杨,叶片狭长而细小,宛若少女妩媚的柳眉,人们常常把它误认为柳树;壮龄的胡杨,叶片又变成卵形、阔卵形或三角形,犹如兴安岭的白桦;进入老年期的胡杨,叶片才定型为椭圆形。更令人称奇者,在同一棵胡杨树冠的上下层次,还长着不同形状的叶片,因此,又称“异叶杨”。

⑥初春,额济纳绿意未显,来到弱水河,两岸胡杨黑瘦,芦苇昏黄,河道一半冰,一半沙。乌鸦知春早,成群栖息冰面,静听弱水河,祁连山有融冰暗流的声响,心底多了盼望。春意近了,再来弱水,凭栏远望,弱水变成了欢快的河流,河面顿宽,两岸红柳、芦苇、梭梭草争先的绿着,胡杨林里也多了不知名的鸟,啾啾唱在岸边。

⑦暮春初夏,弱水河变浅,两岸却悄然绿满,沙枣开花、胡杨吐绿,沙鸡、野兔栖息,绿草丛边那不知名的罗布麻花、羊萝泡却也花团锦簇。

⑧入秋再看弱水,秋意渐凉,豁然一场大水过后,弱水河两岸胡杨尽染黄,黄羊、骆驼悠然于野,额济纳城有了最美的秋色。当第一场秋霜降临,大片的胡杨树叶由绿变黄,一眼望去,阳光下金色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那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影调,亮丽的色彩,足以令任何语言文字显得苍白无力。经过弱水河的滋润洗礼,当漠野吹过一丝清凉的秋风时,胡杨林便在不知不觉中由浓绿变浅黄,继而又变杏黄了。登高放眼,弱水似带,穿行在胡杨林中,金秋的胡杨林如潮如汐,高高低低,斑斑斓斓地漫及天涯,汇集成金色的海洋。落日苍茫,晚霞一抹,胡杨林由金黄变成金红,最后化为一片褐红,渐渐地融入朦胧的夜色之中,无边之际。一夜霜降,胡杨林如香山枫叶一样火红,像在熊熊燃烧。而每一棵高大的胡杨树冠枝头,间或又有浅绿、淡黄的叶片在闪现,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秋风乍起,胡杨金黄的叶片,飘飘洒洒落到地面,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

⑨入冬,天寒地旷,弱水跟着蜇伏,黄沙裸露,萧疏凋零。

⑩蓝天、戈壁、沙漠,这是一片雄性的旷野,而雄性历来总是与苦难纠缠在一起的,苦难激活了生命中最富于抗争活力的原始基因,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就成了一种地域性格,胡杨和弱水就是这种性格的代表。

弱水河没有黄河的阔大绵长,河水在这里最宽五十米,是不能容纳船只通行的国内第二大内陆河,没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远景,孤独是戈壁留给弱水的最深馈赠。

从航天城到额济纳,是弱水河整个生命中最艰涩的一段,它那亮丽青春大都消磨在这段流程中,阳光因风沙而呆滞,戈壁滩的黄沙层是一种松燥的质感,那是渴望被滋润被撕裂的神情,一切都在等待着滋养哺育,弱水母亲也因此变得清癯瘦弱。但这两岸连绵百里的胡杨树,却在和母亲的相濡以沫中顽强存活。

弱水河看似柔弱,带着令人怜惜的疼,西晋人郭璞在《大荒西经》处注“其水不胜鸿毛”。就是载不住鸿毛的柔弱之水。事实上,弱水河不是想象中弱不禁风,她是脚踏千里的戈壁母亲河,她有高贵的血统,出生4000米以上,飘然而下,寂寞的奔向方圆千里的戈壁荒漠,“其水不胜鸿毛”的弱水不追求形式上的翻滚激流,安静是对戈壁荒漠最深情的表达。在弱水河边,总会看到沿河行走的羊群,河到哪里,人和羊群就跟到哪里,弱水河滋养着戈壁干旱的土地,多民族的儿女在这里邻水而居。从黑河变成弱水河,变弱、变瘦,那最后一丝的力气留在安静的居延海,世世代代陪伴着沙漠和胡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片鸿毛足以承载最深情的厚重。

弱水河是传说中道家始祖老子成仙的圣地。祁连苍茫,一牛悠然,日暮苍山远,一鸟翔九天,老子李聃跃牛于祁连之巅,群山绵延千里,顺冰川而走,流水潺潺,李聃乐而忘返。沿河西行,河面无奔流之势,却行千里之远,无繁华息壤,却见牧羊自足而乐。青牛行千里,风沙袭扰,饮水于弱水,居延止,一片弱水流沙。李聃登海而望,鸟翔于水,烟波浩渺。叹“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如若此河,中土有解”。弱水虽被繁华遗忘,历史却一直惦记着她,老子骑着青牛成仙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弱水河静默地奔流着,朔北的风吹开历史的画幕,蒸腾出西天无尽的云霞。西汉的张骞走来了,那100多人的马队,带着大唐气象,弱水无声,驼铃阵阵,通往西域声声不绝。大唐的玄奘打马来到弱水边,遗失在弱水边的经卷,入水化成胡杨三千,云霞里,胡杨傲然挺立天宇,像极霍大将军三千勇士,披坚执锐,猎猎西风。而今弱水河畔,航天塔架耸立,沉睡千年的弱水,伴着火箭腾飞的巨响,发出欢快的破冰之声。

来到了戈壁,就喜欢上了弱水河,来到弱水,就爱上了胡杨。弱水是心里的一条铁马冰河,装着天地苍茫;胡杨,是生命的抛光,岁月为马,驰骋在千年戈壁。

(节选自《朱湘山的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文中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巍峨     慰籍     强(juè)     相濡以沫
B.松燥     摩拜     (qú)       恒久变换
C.震颤     宛若     (chuǎn)     叹为观止
D.虬蟠     蜇伏     育(fǔ)          婆娑起舞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弱水河的守望》这一标题聚焦于“弱水河”,但作者笔下的胡杨林却以其神性与大爱的形象,更为撼动人心。
B.本文主要从四季变换的角度,全面展示了弱水河及其河畔的独特景色,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魅力。
C.作者巧妙地引用了老子在弱水河畔骑青牛成仙的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还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D.本文的语言表达自由流畅,不加粉饰,直白易懂,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整句,使得文章节奏感强,引人入胜。
E.作者引用《大荒西经》的内容,意在说明弱水河并非柔弱无力,它孕生灵,育人烟,播洒生机与希望。
3.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4.本文题目是《弱水河的守望》,为何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胡杨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文章第⑮段,作者主要写弱水河的历史,却又写了今天弱水河畔的现代化气息,你觉得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2024-04-02更新 | 28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釜底游龙

李晓君

我来龙游在夏日。满目苍翠,南面仙霞岭,北面千里岗巨大的山余脉拱起一个马蹄形盆地,中间河流纵横,丘陵起伏。暑热的风中传来稻香,凝碧的水面荷影逦。如此梦中之城仿如故里。龙游别有一种风致。除了地处著名的江山一绍兴构造带上,那板块在遥远的时间深处碰撞出天崩地裂的巨大声响,耸起山麓,江自西向东,流经县城时,像一条盘龙环绕其间,尽可能泽被更多的土地。这条游龙颇有气势,让我想到象征永生的河流。

衢江赋予龙游以灵气,像巨大的镜面反射历史的余光约一万年前,荷花山与青碓之间的先人,开始稻,点亮农业文明的曦光。这些头顶瓦釜、身披兽皮、言语不详的人,如水底游鱼,朝着文明启蒙的晨曦举起兴奋的火把。雨量丰沛、光照充足、草木葳蕤的大地,一支被称为姑蔑的人群开始建立方国。江河劈开山麓,吞吐天光云影,人们伐木为舟,筑土为室,烧造陶器,开始吟唱赞颂生命与自然的歌谣。我站在衢江边,漫无边际地幻想——江岸树木葱笼,我的脑海中依然回味着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刻符陶片:其中一枚刻写着“田”字,另一枚在“田”字内多加了一笔。人们依照在土地播种时的画面,刻下最初的文字,并以此指向赐予万物生长的太阳,或许,人们也可以解读为栖息在江边的人编织渔网——田,也是网格的象征,是一种渔猎生活的符号化想象。总之,文明的曙光在浙西南的河岸升起,有如炊烟,象征着人类在大地上烙下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文化属性。

在博物馆,另一块石头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上以浮雕的形式镌刻着先人对万物生灵的敬畏与欢喜:一匹奔马、一只长尾鸟、一条游鱼,三只动物朝着同一个方向,展开了欢快的竞逐。一切充满着生的热望和活力。无须多言,所有的秘密都似乎藏在这拙朴的雕刻中。它是关于生命、信仰和时间的图腾。人类的童年,总给人以一种有着无限可能性的葱茏可爱的形象。他们每刻下个符号,描下一个图案,都是一种创造,都在更新和演进着人类文明。在这样时间之河的段落,没有世故、暮气、虚无的戾气,人类童年时期发出的啼声鲜嫩而动人。博物馆里的文物无声地述说他们的故事,你感到他们依然活在你身边——他们其实从来没有死去,以血缘的纽带,代际相传,在衢江边建立了新的城市。

起初,我并未意识到这种釜底漫游的状态,除了衢江引起的历史想象之外,也和地下石窟带来的视觉震撼有关。龙游石窟至今留给世人诸多未解之谜。这个沉睡千年地下宫殿的发现源于偶然。三个村民动用四台抽水泵连续十七个昼夜的抽水,将一个沉睡在时间之外的地下石窟暴露出来。这个村现在叫石岩背,背山面水,衢江环绕而过,临江禅院的钟声雨声般洒落。数十个大小不一、明显经过精心布局的工洞窟,被发现前均为水淹土埋。巨大的方形撑顶石柱,截面似熨斗状,细密、规整的凿刻斜纹水流一般,在静、阔大的地下暗室里游,仿佛水凝固成时间的雕像,而真空的部分则是需要靠想象填充的巨大的历史谜题。暗红色石质仿如凝固的火焰,烧灼在大地深处,一道道纹路状若虎斑。洞高达四十米,石柱粗者需四五人合抱。洞口到洞底凿有流波形石阶。可以想见,要动用多少人力、需要怎样的智慧才能建出这规模宏大的地下建筑。起初,人们认为这里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但随着衢江北岸类似的近五十个洞窟被发现,这些星罗棋布的地下工程,显然难以采石场定案。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千年以前,要完成如此工程浩大的地下设施,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奇特的地理空间必孕育不凡的人。博物馆展示的《衢州徐偃王庙碑记》引起我的注意。此记为唐代韩愈所撰。徐偃王是历史上少有的仁义之君。同为赢姓之国的徐、秦,其命运不尽相同。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说:“周文王以仁义得国,偃王以仁义失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偃王说:“圣人不可杀人以逞已欲,君子不处危邦,楚患者,诞一人而已,我去,则刀兵可息。”徐偃王去国,走彭城,自愿追随的民众数万人,居住之地,是为徐地,韩愈说,虽偃王失国而其子孙复得国,使徐国历史绵延至千六百年,且嗣后子子孙孙繁盛;秦以暴,将六国收归囊中占有天下后,仅二世而亡,而后代也凋零。评论可谓中允。

姑蔑之墟,太末之里。不单龙游至今留有不少徐国后裔,现中国东南的苏皖彰,徐偃王南迁留下的印记比比皆是。据说徐偃王“目不能缩视细物,望远乃见”,他不能看清近距离的微小事物、却能目光远大,高瞻远瞩,委实是他精神的写照。

古称太末的龙游,文风鼎盛。《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都曾任太末令。他们注重梳理太末历史,以文化人,注重教化,一时之间,家颂诗书,儒风遍地。刘勰为官清廉,公道正派;杨炯外放太末,以自己的勤勉与才华赢得了龙游人的尊重,龙游地方著名人物,有称为“龙丘三贤”的西汉著名隐士龙丘苌、经史大家徐伯珍和唐代享有诗名的徐安贞。

衢江岸边,蝉声如沸,白日吐焰,绿荫铺地。这是一个江南小城,是中国少有以“龙”命名的县。如果你看到巨大的江龙如何将小城环绕——江面与大地之上升起一股浩大的古意与灵气,你便会感到,她担得起这个名称。而斯地人民,亦是底游龙自有一种矫健、豪迈之气。这股气势,爽爽有让人感奋、振发之意。

(有删节)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山(lù)        (yǐ)逦        (qú)江
B.(xún)稻     (ruí)        (lóng)
C.静(mì)       (yè)        (zhuó)
D.苏(zhè)       亩(lóng)     (zhāo)不应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段概述龙游地势,从嗅觉和视觉用度写龙游夏日之美,继而追溯龙游地质成因,时空转换,为文章增加了历史厚度。
B.“釜底游鱼”喻指处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本文化用此成语,赞美龙游先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文明的伟力。
C.作者站在衢江边回味博物馆中的陶片和石刻上的图文,虚实结合,将现实与历史,游踪与龙游先人的生活串联在一起。
D.文章将徐偃王与周文王、秦与徐的国运、偃王视物与常人视物对比,再现了龙游历史上出现过的儒与法、王道与霸道之争。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表现龙游人杰地灵的特点,文章文化底蕴丰厚,语言优美。
3.文章尾段写到“江面与大地之上升起一股浩大的古意与灵气”,龙游的“古意”与“灵气”表现在哪里?“古意”与“灵气”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4.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分析《釜底游龙》与《釜底龙游》哪一个题目更好。
2023-04-03更新 | 36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