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太子承乾喜声色及吹猎,所为奢靡。畏上知之,对宫臣常论忠孝,或至于涕泣;退归宫中,则与群小相亵狎。宫臣有欲谏,太子先揣知其意,辄迎拜,敛容危坐,引咎自责,言辞辩给,宫臣拜答不暇。宫省秘密,外人莫知,故时论初皆称贤。

太子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走,临其身,剺面。良久,太子叹起,曰:“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

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太子使人杀之,不果。

汉王元昌所为多不法,上数谴责之,由是怨望。太子与之亲善,朝夕同游戏,分左右为二队,太子与元昌各统其一,被毡甲,操竹矟,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有不用命者,披树挝之,至有死者。且曰:“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又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十七年夏四月庚辰,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鞠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曰:“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乙酉,诏废太子为庶人。上欲免汉王元昌死,群臣固争,乃赐自尽于家。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太子承乾广造宫室,奢侈过度,耽好声乐,上书谏曰:

臣闻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是以凌云概日,戎人于是致讥;峻宇雕墙,《夏书》以之作诫。昔赵盾匡晋,吕望师周,或劝之以节财,或谏之以厚敛。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咸著简策,用为美谈。且今所居东宫,隋日营建,睹之者尚讥其侈,见之者犹叹甚华。何容于此中更有修造,财帛日费,土木不停,斤斧之工,极磨砻之妙?且丁匠官奴入内,者曾无复监。此等或兄犯国章,或弟罹王法,往来御苑,出入禁闹,钳凿缘其身,槌杵在其手。监门本防非虑,宿卫以备不虞,直长既自不知,千牛又复不见。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

承乾览书不悦。

《贞观政要·规谏太子》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曹其丧仪             效:模仿
B.太子使人杀之          阴:暗中
C.斤斧之工                 穷:穷尽
D.者曾无复监             比:等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宫臣有欲谏                       市中游侠儿得佳笼养之
B.敛羊烹之                           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C.明日苑中置万人营             不拘
D.太子承乾广造宫室             刘日薄西山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B.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C.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D.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4.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中“可汗”指突厥人等蒙古游牧民族的首领,而《苏武传》中“单于”则指匈奴人首领。
B.文中“朔”指农历每月初一,《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
C.文中“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也指百姓。在古代庶人的去世可以被称作死。
D.文中“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宫殿,与《陈情表》中“当侍东宫”的“东宫”意思不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李承乾很虚伪。表面上常与宫臣论述忠孝,有时还会流泪,暗地里却喜欢声色要猎,还文过饰非,导致那些想劝谏的人叩拜答对不暇。
B.太子李承乾行为乖张荒唐。他喜欢突厥语和突厥服饰,有时会让身边人装扮成突厥人一起玩乐。更有甚者,他竟自导自演装死之戏,要求众人模仿突厥人的丧礼,围绕其身边嚎哭,并骑马环绕,用刀划面,以示哀悼。
C.太子李承乾生性残忍无情。做大唐天子后,第二天就于禁苑中设置万人的大营房,和汉王分别统领一队,观看他们刺杀争斗,甚至杀死了劝谏的大臣几百人。
D.在处理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上,唐太宗展现了公正无私的态度,他敕令大臣与有关部门共同审理此案,一旦谋反事实查清,便征求大臣们的处理意见。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
(2)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
7.请阐述于志宁向李承乾提出不要过度修建宫殿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02更新 | 2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及密败,征随密来降,至京师,久之不知。自请安辑山东,乃授秘书丞,驱传至黎阳。俄而建德悉众南下,攻陷黎阳,获征,署为起居舍人。及建德就擒,与裴矩西入关。隐太子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器其直,无恨意。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贞观二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征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征评理之。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征自以无功于国,徒以辩说,遂参帷幄,深惧满盈,后以目疾频表逊位。太宗曰:“朕拔卿仇虏之中,任公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也,何足贵哉?良冶锻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卿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其年,征又面请逊位,太宗难违之,乃拜征特进,仍知门下事。其后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十六年,征薨,时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谥曰文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二)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无疆;忠臣,己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深纳其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太宗:李世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道士                 诡:偷偷地
B.征有经国之才       雅:非常
C.流无疆                 祚:福分
D.已祸诛                 婴:被……所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久之不             慈父
B.众皆之危惧          击破沛公军
C.朕拔卿仇虏之中   不拘
D.良冶锻为器          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B.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C.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D.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魏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好读书,多所通涉          ②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③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④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
⑤后以目疾频表逊位          ⑥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A.①⑤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虽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志存高远,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见天下越来越乱,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
B.魏征跟随李密归降唐王,到京师后,一直不了解京师情况。他自请安抚山东,被任命为秘书丞,驱驾驿车赶到黎阳。
C.魏征与太宗谈论治国施政得失时毫不隐瞒,也从不屈服。为了恢复制度法令,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成效显著。
D.魏征淡泊名利,因自认为对国家没有什么功劳,只不过是凭借辩论、游说,就参与决策,于是多次请求辞官。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2)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
(3)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7.结合文本分别概括唐太宗与魏征在“诤谏”方面的态度、做法。
2023-04-27更新 | 2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其财,竭其力,卒不效,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成谓古人复生。其治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天阙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节选自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乙】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其财,竭其力,卒不效   殚:用尽
B.又必邪魅之候以为容       假:借助
C.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被:遭受
D.不不矜,深有类于徐       伐: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卒不效,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其治                           覆武其上,蹈其背出血
C.坐视民命之天阙莫救       不从师
D.而医所病,病道少          胡为乎遑遑欲何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A.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
B.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
C.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
D.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文中指学医的人,和《师说》中“古之学者”的“学者”均为古今异义。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促织》中“令以责之里正”的“里”也是这个意思。
D.《史记》和《汉书》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在其影响下乡里巫师逐渐不能专享功劳。
C.揭傒斯忧虑巫师的祸害,医生的道术不高明,无人挽救百姓的性命。希望世上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D.扁鹊认为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并提出了六种无法医治的情况,如轻视身体看重钱财、阴阳错乱等。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2)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7.请结合【甲】文内容,谈谈“信巫不信医”带来的危害。
2024-03-29更新 | 22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大司马刘秀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般乱,人思明君,犹赤子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蓟中之乱,耿弇与刘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耿况,因说况击邯郸。时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急发其兵,北州疑惑,多欲从之。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可以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亦劝彭宠从秀,宠以为。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汉出止外亭,遇一儒生,召食之,问以所闻。生言:“大司马刘公,所过为郡县所称,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汉大喜,即诈为秀书,移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会寇恂至,宠乃发步骑三千人,以吴汉行长史,与盖延、王梁将之,南攻蓟,杀王郎大将赵闳。

寇恂还,遂与上谷长史景丹及耿弇将兵俱南,与渔阳军合,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斩首三万级,定涿郡、中山等凡二十二县。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城下初传言二郡兵邯郸来,众皆恐。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秀悉召景丹等入,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聊应言‘我亦发之’,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乃以景丹、寇恂、耿弇、盖延、吴汉、王梁皆为偏将军,使还领其兵,加耿况、彭宠大将军;封况、宠、丹、延皆为列侯。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示邓禹曰       指示:指给……看
B.可以择去就       详:详细
C.宠不能       夺:决定
D.斩首三万级       凡:总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赤子慕慈母             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
B.遇一儒生,召食之             因人之力敝之
C.城下初传言二郡兵邯郸来       身死国灭,天下笑
D.秀悉召景丹等入             使人复葺南阁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B.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C.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D.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舆”本意为“车厢”,后泛指“车”,如《劝学》中“假舆马者”的“舆”,文中“秀披舆地图”中的“舆”即为此意。
B.檄,中国古代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移檄渔阳”中的“檄”即为此意。
C.文中“宠以为然”中的“然”讲为“对,正确”,与“不以为然”的“然”意义相同。
D.士大夫,旧时以士大夫泛指将士,后来多用于对官吏和士人组成的统治阶级的统称。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邓禹在回答刘秀的问题时,用小孩子思慕慈母作比喻,强调了刘秀具有仁君之德。
B.在彭宠想要归附王郎时,吴汉巧施计策,借助一名儒生的见闻说服彭宠归附刘秀。
C.上谷和渔阳两地的将领合兵攻打王郎的部队,打败敌军,占领二十多个县的土地。
D.文章详细叙述寇恂、吴汉等人说服上谷、渔阳发兵,侧面体现了刘秀的美好品德。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壬人诣大司马秀。
(2)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
7.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耿况同意发兵支援刘秀的原因。
2024-04-01更新 | 229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3)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苦程不识。”司马温公【1】则曰:“效不识,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1】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吏军簿至明               治:办理
B.然虏犯之                      卒:士兵
C.然此裨将之器也            固:本来
D.而卫青若不值一钱        传:记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广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神遇而不以目视。
B.士卒亦乐从广苦程不识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
C.无功犹不败                                               齐国褊小
D.不识正行伍                                               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B.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C.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D.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肯定李广的一组是(       
①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②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③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④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⑤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               ⑥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①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通过程不识的语言、匈奴的畏惧和士兵的态度,侧面肯定了李广作为一个将领的才略。
B.黄淳耀认为李广不是大将之材,只是因为淮南王谋反,只忌惮卫青与汲黯,没有听说害怕李广。
C.王夫之认为司马迁和司马光对于李广与程不时的看法都是一面之词。他认为将领有不同的类型,李广属于将寡之将、攻兵之将,李广和程不时各有其长。
D.三篇文章观点各不相同,但都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王夫之的观点兼及两面,更加辩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2)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3)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7.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2022-04-14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矣。故周王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远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章邯:秦朝末年著名将领。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子婴立,遂不                 寤:醒悟
B.先王知蔽之伤国也          壅:堵塞
C.百姓怨望而海内          畔,通“叛”,背叛
D.六合之上游                    都:都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战鸿门                                青,取之
B.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           石之铿然有声
C.故使天下                         士大夫
D.有理人之制,不委郡邑        不从师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D.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指崤山以东,战国七雄中,除秦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B.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为土谷之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所以“社稷”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擅写政论文,风格朴实峻拔,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等。
D.郡邑,即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它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5.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之时,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保全宗庙的。
B.甲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有深谋远虑看清形势的人,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
C.甲文认为,治理国家应该“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变化因时”,不同的局势采取不同的政策,所谓“攻守之势异也”。
D.乙文写秦朝在统一天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郡县长官,在当时形势下是不符合秦国的发展的。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虑以重祸。
(2)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
7.结合甲乙两个语段,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
2023-03-26更新 | 2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重建孟渎河闸记

杨荣(明)

君子之立政,有可以益国而利民者,知无不为,为之有力,虽疲民力而民忘其劳,耗其财而民不自恤。苟或役于非所当务,则谤怨随之。其能留声当时,为利后世者几希。孔子曰:择可劳而之,又谁怨?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其信然矣乎。工部侍郎庐陵周君忱,奉命巡抚苏常诸郡。常之武进,有孟渎河闸,以通东南漕运及商贩之舟,且溉傍近田数千顷。岁久闸坏,公私病焉。常守莫君愚,图改作之,以役费繁重,弗敢专,谋于周君,议以克合。遂发往岁节省税赋浮费,以市财僦工砻石姑苏洞庭山,而舟致之。郡民皆欢忻趋事,作于旧址之南丈余……闸废民失其利,今得周莫二君子,协谋而更置之,二君子之惠足以继简而流于无穷,是可尚也。

材料二:

常州府重建黄田闸记

王直(明)

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然唯仁民爱物之君子,斯能其利而利之,不然则怠惰纵弛,苟目前之安,忽经久之利,其为民病岂小哉?予于黄田闸之重建而知其用心之厚也。常州江阴城北黄田港,引江潮贯城中,而出于南门,凡二十里,会夏港之蔡泾以达于运河,实舟楫走集之地,附郭良田数千顷皆赖其灌溉,港因潮之消长为浅深,长则溢,消则涸,溢则舟通而足以溉田,涸则田不得受利舟胶且败者有矣。唐长庆中,李德裕观察浙西,始建闸于城北。潮长即启以行舟,消即闭以蓄水,人赖其利。历岁滋久,缮治不继,日颓毁。自洪武丙子以来,人失利也久矣。前之郡县者数十人,莫有少概于心者。宣德中,工部郎中桂林莫侯愚,被简拔来为郡,上赐玺书,兴利除害,侯询知其事,叹曰:此亦利害之大者也,今田利漕舟皆赖此,其可后乎?然以始至,不暇为,久之,政通民和,即具奏其事……经始于正统元年八月,而以其年十月成,自是岁获大穰,舟行无害,耕夫楫徒商人估客鼓舞而赞诵焉。郡中父老皆大喜曰:兹闸之建,吾郡襟抱严固,风气完复,吾民永有利哉!

[注释]①简:指的是最早修建此河闸的太守孟简。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择可劳而                 劳:使……劳作
B.有孟渎河闸                 故:因此
C.日颓毁                       就:接近
D.兴利除害                    俾:使、让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可以益国而利民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B.斯能其利而利之                                     蒙故业,遗策
C.消                                                     耻师焉
D.涸则田不得受利舟胶且败者有矣             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
B.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
C.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
D.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
4.下列文化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所说的“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体现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B.江阴,地名,根据我国古代相对山水位置来命名的规律可以推断这座城市的南边应该有一条大江。
C.《白氏长庆集》《杜工部集》《韩昌黎文集》《六一词》几个诗词文集的命名分别是以皇帝年号、官职、郡望和自号来命名的。
D.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荣文中,孟渎河闸的修建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具体操作过程,都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算得上是古代的惠民工程。
B.黄田闸始建于唐朝,在明朝时彻底废弛,这里面既有历经漫长的岁月这一客观原因,也有许多官员对此事并未上心的人为主观因素。
C.王直文中,莫愚被皇帝派到常州重建黄田闸,仅就此事而言,这一对君臣可称是“圣主贤臣”了。
D.莫愚在就任常州太守期间,先后重建两处之前的河闸,不仅反映出他熟悉水利民生,还体现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品格。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或役于非所当务,则谤怨随之。其能留声当时,为利后世者几希。
(2)此亦利害之大者也,今田利漕舟皆赖此,其可后乎?
7.两篇文章中都将修建水闸这件事归为君子之行,请分析两个工程中体现出的相同的君子执政理念。
2024-04-26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国何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曰:“帝得矣!”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择吏木讷重厚长者召为丞相史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宾客见参不事事,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莫得开。……参子窑为中大夫,帝怪参不治事,使窑私问之,参怒,笞窋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臣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以陛下言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

——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有删节)

材料二:

读汉史者多曰:曹参守萧何之规,日醉以酒。民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谧。其为汉之二贤相也至矣哉。

论曰:非也。暑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牛渴已久,得渟淖之污,宁顾清泠之水乎?设使竖子牵之于清泠之水,则涤乎肠中之泥也。牛然后知渟淖之污,不可终日而饮之。百姓罹秦之渴已久矣。萧何曰:吾所以法律,是权天下之草创也。若不止此,将致君为成康之君,使民为成康之民。是牵民于清泠水也。曹参日荒于酒,惠帝讯焉。参于惠帝曰:高帝创之,陛下承之,萧何造之,臣参遵之。陛下垂拱,臣等守职。惠帝以为是也,民又歌之也。呜呼!汉之民汉之污,愈于秦之渴,不知牵于清泠之水,涤乎肠中之泥也。

萧何之传曹参也,若木工能构材而未果覆,而终者必待善覆者成焉。何既构矣,谓参为覆者。参守其构而不能覆,徒欺君曰:陛下不如高帝,臣参不如萧何……吾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以曹参为堪其后,故为之论。

——唐·程晏《萧何求继论》(有删节)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辄饮以醇酒,莫得开                  同“脱”,解除,免除
B.至朝时,帝参曰                                      责备
C.参于惠帝曰                                                    欺骗
D.吾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                  认为……有弊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帝得                                 句读不知
B.遵勿失                                 我非爱其财易之以羊也
C.吾所以法律                    王使屈平
D.汉之民汉之污             然后六合为家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一遵何约束择吏/木讷重厚长者/召为丞相/史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B.一遵何约束/择吏木讷重厚长者/召为丞相史/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C.一遵何约束/择吏木讷/重厚长者/召为丞相史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D.一遵何约束择吏/木讷重厚长者/召为丞相史/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4.下列选项中,都能反映出曹参清静无为思想的一组是(       
①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②参辄饮以醇酒,莫得开说。
③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④曹参守萧何之规,日醉以酒
⑤载其清净,民以宁谧                    ⑥将致君为成康之君,使民为成康之民
A.②④⑥B.①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接任相国后,清静无为,赢得了百姓的赞誉,没有辜负君王对它的信赖和萧何对他的极力举荐。
B.面对君王的疑虑试探,曹参先是责罚了自己的儿子,后又在皇帝询问的时候直言不讳,打消了皇帝的疑虑。
C.程晏认为,曹参的法其实是利用了百姓的急切心理,并没有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而萧何在寻找继任者这个问题上也算不上有眼光。
D.《萧何求继论》观点鲜明,作者面对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敢于大胆批驳,不落窠臼,眼光见识自有独到之处。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怒,笞窋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2)暑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牛渴已久,得渟淖之污,宁顾清泠之水乎?
7.材料一中,曹参为自己的不治事所找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材料二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设喻反驳了他的这种说法。
2024-04-02更新 | 2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从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发万人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于天下邪                           轻:轻视
B.秦军鼓噪                           勒:逼迫
C.秦来入                                 间:间谍
D.赵奢许诺,发万人             趋:奔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奢法治之                                          既自心为形役
B.法削国弱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C.以君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师道不传也久矣
D.秦伐韩,军阏与                                议法度而修之朝廷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
B.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
C.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
D.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是(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③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于穴中,将勇者胜
④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⑥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A.①③⑤B.②⑤⑥C.①②④D.③④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平原君不肯交租,赵奢毫不手软,依法处理。面对平原君之怒,他以家国相依来阐述,成功说服了平原君。
B.赵奢尚勇不惧危难。秦伐韩,廉颇、乐乘以为救韩路远且险,救助艰难,赵奢否定了两人的说法。
C.赵奢沉着且镇定。迷惑敌军方针制定后,即使秦军不停挑战,以致“武安屋瓦尽振”,他还是按兵不动。
D.赵奢灵活不墨守成规。在成功迷惑秦军之后,许历进谏,他不仅让对方把话讲完,且询问且采纳一步策略。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2)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7.“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衍生于一个成语“武安振瓦”,请解析这句话的内含。
2022-04-19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统练(三)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三)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远人不服                    相:辅佐
B.养生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强取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          诸:兼词,之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世必子孙忧                    吾属今之虏矣
B.不患寡患不均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以其无礼
D.申之孝悌之义                    加之师旅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A.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B.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C.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D.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4.下列对上述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孟子都主张“仁政”,但在治国之道上有所不同。孔子主张以“礼”“德”来安定国家;孟子主张要通过使百姓安居殷富、民风淳朴、长幼有序来安定社会。
B.材料(二)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C.材料(二)中,孟子的论述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在明确安民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孟子通过把文王的猎场与民共享和齐宣王的猎场几同于杀人的陷阱进行对比,突出了齐宣王的残暴不仁,讽谏齐宣王施行仁政。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2-05-14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