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氏讳曾,字孝先,太原人也。既冠,举进士。咸平五年,试礼部,及后殿,皆为第一。署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会北虏边,京东地迫河朔,缘督供馈,济人大扰。公推是具陈二道被苦,且指画便宜以闻。上嘉其初任,能志于民,报可。寇莱公入相,号贤,公名盛,不与他埒,特召试政事堂,授著作郎直史馆银章赤绂主判三司户部案。

未几,判大理寺。初用散郎,至是帝以不重,故特命公,且谓曰:“廷尉主天下狱,思得详敏者治之乃不乱。无以易卿。”公因请得自辟署,既始于我,亦遂为故事。五年,诏使虏。彼俗重射,邀公校其能。视公儒者谓必负虏人环拥左右公一发破的众耸伏。六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直日,先帝燕衣坐便殿,赐对罢,就院内使即谕曰:“向渴卿甚,因不及御朝服见,亡谓吾嫚。”其为人主尊敬如此。时上方好神仙,筑昭应、景灵、会灵三宫观以诸真,咸用弼臣领职,得者以为宠。公选为会灵观使,非志也,让冀国王公钦若。上以为异。

会章圣病弥留,今上位储,决政资善堂,刘后讽宰相丁谓谋临朝,物议汹汹,搢绅皆潜有所去就。公恐计日中宫挟外援图所非冀,是未可以口舌争,即不听,且何从倚辨,非所以安赵氏也。因说后戚钱公惟演曰:“公不见吕、武之事乎?谁肯附者。必如所欲,将刘氏无处矣。”钱惧,从之。后因省,不复有它志。未几,今上践祚。

呜呼!人臣大节,始见其心。方太后时,主少国疑,人无一志,大臣不协恭,而公奋不虑己,特以身捍患。遇事必立,见非义未尝不直之。凡措置,亡失策,动赴机会,左右王室,始终以宁。得俟上专政,光明刚健,其功业可称道哉。与小夫懦臣异日谈也。

(节选自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北虏                                                  寇:侵犯
B.亦遂为故事                                                  故事:旧例
C.筑昭应、景灵、会灵三宫观以诸真             庐:房舍
D.公不见吕、武之事乎                                 独:难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名盛                                     百姓皆王为爱也
B.让冀国王公钦若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非所以安赵氏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D.与小夫懦臣异日谈也                 奔车朽索,可忽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视公儒者/谓必负/虏人环拥左右/公一发破的/众耸伏
B.视公/儒者谓必负/虏人环拥/左右公一发/破的众耸伏
C.视公儒者/谓必负虏人/环拥左右/公一发/破的众耸伏
D.视公/儒者谓必负虏人/环拥/左右公一发破的/众耸伏
4.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了王曾“光明刚健”的一组是(     
①公因请得自辟署                  ②公选为会灵观使            ③让于冀国王公钦若
④刘后讽宰相丁谓谋临朝        ⑤搢绅皆潜有所去就        ⑥必如所欲,将刘氏无处矣
A.①⑤⑥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公年少成名,会试和殿试都是第一名,在担任济州通判时,因直言进谏,关心民瘼,得到皇上的嘉许,被调到京城任职。
B.王公在调到大理寺任职后受到皇上信任,后来出使北方,一鸣惊人,虽是文官出身却善于射箭,让想看宋人笑话的北虏惊叹不已。
C.皇上喜欢神仙之术,重用宠臣领职宫观,他让王公担任会灵观使,但王公却认为这不是自己的志向,于是将职位让给了王钦若。
D.本文从多角度展现了王曾的一生,有在地方的政绩,有在边疆的战功,还有在朝廷纷争中表现的决断,取得了为人称道的功业。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推是具陈二道被苦,且指画便宜以闻。
(2)向渴卿甚,因不及御朝服见,亡谓吾嫚。
7.请简述王曾是如何做到“左右王室,始终以宁”的?
2023-05-19更新 | 3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杜牧《阿房宫赋》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万人心也/五亩宅,树之以桑
B.多市人之言语/佚之狐言郑伯
C.则足拒秦/举予人,如泣草芥
D.后人哀之不鉴之/度义后动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作者在第二段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①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

若乃于三代②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动笔如飞   属:写、作
B.后安石当国   当国:主持朝政
C.大抵皆此书   祖:祖先
D.生伟人   间:偶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社稷   舆薪不见
B.自信   君亦无
C.安石为翰林学士有余   于其身,耻师焉
D.蒙天下之诟     有牵牛过堂下者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指父母的丧事,“母忧”是指母亲去世,也可称为“内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官员要回乡为父母守孝。
B.“熙宁”,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按旧制一帝一号。
C.“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年少时喜欢读书,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写成后精妙无比,让人叹服。他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立志变革。他对变革充满激情,在万言书中,力主通过效法先王之政来疗救顽疾,熙宁执政多源于此。
C.王安石能说会道,颇有见解。他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大儒”,大都是才能平庸之人。
D.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有论述文的特点,也有对史实的叙述。如韩琦曾委婉地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
7.朱熹和梁启超分别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3)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苦程不识。”司马温公①则曰:“效不识,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吏军簿至明               治:办理
B.无功犹不败                  虽:虽然
C.然此裨将之器也            固:本来
D.则敌其罅隙而相薄        乘:趁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广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神遇而不以目视。
B.士卒亦乐从广苦程不识                  皭然泥不滓者也
C.遇大敌覆矣                                   刘病日笃
D.不识正行伍                                   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B.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C.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D.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肯定李广的一组是(       
①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②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③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④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⑤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⑥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①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通过程不识的语言、匈奴的畏惧和士兵的态度,侧面肯定了李广作为一个将领的才略。
B.黄淳耀认为李广不是大将之材,只是因为淮南王谋反,只忌惮卫青与汲黯,没有听说害怕李广。
C.王夫之认为司马迁和司马光对于李广与程不时的看法都是一面之词。他认为将领有不同的类型,李广属于将寡之将、攻兵之将,李广和程不时各有其长。
D.三篇文章观点各不相同,但都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王夫之的观点兼及两面,更加辩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2)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
7.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拘检,如草木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节选自《传习录》(明·王守仁)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嬉游而拘检                         惮:害怕
B.日枯槁矣                                就:接近
C.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            囹狱:案件
D.改废其绳墨                                绳墨:规矩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王之教亡                    信而见疑,忠被谤
B.如草木始萌芽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窥避掩覆遂其嬉游          挟泰山超北海
D.务体吾意                       抑本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B.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C.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D.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4.在作者看来,当世之人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以下六句编成四组,全都属于当世之人认识误区的一组是(     
①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     ②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
③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        ④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⑤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⑥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针对“古人立教之意”在当世教育中日渐式微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益于儿童教育的具体方法。
B.文章用草木萌芽、生长设喻,强调儿童教育要顺从儿童的本性,多加鼓励,不断增加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C.作者在文章中揭示了当世儿童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部分问题与韩愈《师说》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所提及的问题极其相似。
D.这是一篇古代论述儿童教育的重要著作,作者批评了“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提出了当世儿童教育应遵循“蒙以养正”的教育主张。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2)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7.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古人、当世之人对儿童教育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多次对比,请同学们任选一处对比加以简要分析,并概括一下作者通过这组对比想要表达的教育观。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代隋者唐,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节选自《唐论》)

材料二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臣下之直?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下面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代隋者唐,十八君   更:改变,更换
B.不待步兵,径城下   薄:迫近,接近
C.咸疑不克,而竟   下:攻克
D.何以臣下之直乎?   责:责备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取下者,寡而易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B.以其法修则安治。
驼橐非能使木寿孳也。
C.粟米贱,斗至数钱。
人不余欺也。
D.何以责臣下之直
相与枕藉舟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B.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C.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D.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4.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太宗打天下、治理天下之“得”的一组是(     
①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
②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
③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
④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
⑤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
⑥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太宗作为君主,能够屈己意倾听劝谏,用仁心爱护百姓,可以说他是有治理天下的志向。
B.唐太宗没有攻下城池的器具,只是带领骑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竟然攻破了城池。众位将领都对此表示怀疑。
C.唐太宗认为要想用诚信治理天下,君主必须讲诚信,不可欺诈妄为。
D.太宗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却还不能与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夷万里,占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2)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7.概括说明“太宗治理天下之失”表现在哪里?
2021-11-11更新 | 499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祜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人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徒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力妹于要废单弱之中,官学婚嫁,一出其九。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巩负才名久外徒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时自三省百职事,选授一新,除书日至十数,人人举其职,于训辞典约而尽。寻掌延安郡王笺奏,故事命翰林学士,至是特属之。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二)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节选自王安石的《答段缝书》,文章为了反驳段缝来信对曾巩的诽谤和攻击而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其徒                       贰:离间
D.掌延安郡王笺奏               寻:依附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人察出入                    一人夜亡
B.文章,上下驰骋             大王不取也
C.吝故不及                       其无礼于晋
D.父亦爱                       蚓无爪牙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B.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C.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D.巩负才名久/外徒/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4.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D.王安石的《答段缝书》语言具有论辩色彩,议论语气决绝,处处显示出其不惑于众人的气度,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散文峭拔劲健的风格。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2)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3)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7.在《答段缝书》中,王安石认为曾巩是个“贤者”,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表述。
2023-06-07更新 | 3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文本一:

先公四岁而,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

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文本二: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飨!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文本三:

惟公生有闻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公四岁而       孤:少年时失去母亲B.不与公相识       素:平素
C.朝廷无所稽       疑:疑问D.功名成就,不而去       居:以……自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公平生奖进贤材为己任/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尤务直道行/旦视暮抚,已去而复顾
C.闻公丧,义当匍匐往救/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惟公生有闻当时/师不必贤弟子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B.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C.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D.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4.下列句子中反映欧阳修“器质深厚,智识高远,学术精微”的一组是(     
①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
③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
④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
⑤君子有所恃而不恐
⑥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
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2)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
7.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文本一和文本二、三两文的不同。
2024-03-28更新 | 19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年级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客有论学,以谓书籍至后世而繁,人寿不能增加于前古,是以人才不古若也。今所有书,如能五百年生,学者可无遗憾矣。计千年后,书必数倍于今,则亦当以千年之寿之,或传以为名言也。余谓此愚不知学之言也。必若所言,造物虽假之以五千年,而犹不达者也。

学问之于身心,犹饥寒之于衣食也;不以饱暖其终身,而欲假年以穷天下之衣食,非愚则罔也。夫子十五志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人道之极也。人之学为圣者但有十倍百倍之功未闻待十倍百倍之年也一得之能一技之长亦有志学之始与不逾矩之究竟也。其不能至圣也,质之所限也,非年之所促也。

今之学不知为己,而博以炫人,天下闻见不可尽,而人之好尚不可同。以有尽之生,而逐无穷之闻见;以一人之身,而逐无端之好尚,尧、舜有所不能也。

族子廷枫曰:“叔父每见学者,自言苦无记性,书卷过目辄忘,因自解其不学。叔父辄曰:‘君自不善学耳。采其善学,记性断无不足用之理。书卷浩如烟海,虽圣人犹不能尽。古人所以贵博者,正谓业必能专,而后可与言博耳。盖专则成家,成家则已立矣。宇宙名物,有切己者,虽锱铢不遗;不切己者,虽泰山不顾。如此用心,虽极钝之资,未有不能记也。不知专业名家,而泛然求圣人之所不能尽,此愚公移山之智,而同斗筲之见也。’”

(《假年》选自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有删减)

(二)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君子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亦当以千年之寿             副:相称、符合。
B.不以饱暖其终身             慊:满足。
C.而博以炫人                    骛:追求。
D.其则始乎诵经                    数:道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客有论学                    大臣亡罪夷灭数十家
B.其不能至圣也                    而刀刃若新发
C.学至乎没后止也             则知明行无过矣
D.君子学也                    能御也
3.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学为圣者/但有十倍/百倍之功未闻/待十倍百倍之年也/一得之能/一技之长/亦有志学之/始与不逾矩之究竟也
B.人之学为圣者/但有十倍百倍之功/未闻待十倍百倍之年也/一得之能/一技之长/亦有志学之始/与不逾矩之究竟也
C.人之学/为圣者但有十倍/百倍之功未闻/待十倍百倍之年也/一得之能/一技之长/亦有志学之始/与不逾矩之究竟也
D.人之学为圣者/但有十倍百倍之/功未闻/待十倍百倍之年也/一得之能/一技之长/亦有志学之/始与不逾矩之究竟也
4.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正面论述学习的意义的一项是(       
①则亦当以千年之寿副之                  ②以有尽之生,而逐无穷之闻见
③盖专则成家,成家则已立矣            ④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⑤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⑥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A.①④⑥B.①②⑤
C.③⑤⑥D.②③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年》开篇先破后立,批驳“假如人能够活到五百岁,就可以读遍天下所有书”观点,认为这是不懂得学习的愚人妄言。
B.章学诚认为做到与自己相关的,即使再细微也不遗漏;与自己无关的,即使再宏大也不顾暇,这样才是用心学习。
C.在荀子看来,《礼》是学习的开端与基础,涵盖了世间众多的道理。
D.《劝学》一文语言多使用整句,气势贯通,论述磅礴。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知专业名家,而泛然求圣人之所不能尽,此愚公移山之智,而同斗筲之见也。
(2)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7.根据两段文言文材料分别概括章学诚和荀子所阐释的学习方法。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迁枢密直学士,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改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以右谏议大夫召还,勾当三班院,再迁尚书工部侍郎,历知杭州、郓州、应天、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卒,年七十。特赠礼部尚书,谥恭惠。

(节选自《说苑·敬慎》,有删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杭州                           出:贬官
B.荣枯大臣如反掌耳             荣枯:使人穷达
C.者相公初用及             向:从前
D.何其易                    得:满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及待                           与向噌吰者相应
B.何不求闲郡自处             将有作则思知止安人
C.既德明亦不能伤也       不仁,如礼何
D.及今材器如此             夫我行之,反而求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B.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C.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D.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间接体现李及才能与品德的一组是(     
①寇准荐其才       ②及待之薄                           ③待之如是足矣
④时人重其操守       ⑤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       ⑥羌人慑服
A.②③④B.①④⑤C.③④⑥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及是郑州人,曾参加进士科考试,寇准因他有才能推荐过他;他在多地任要职,去世后获得殊荣。
B.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不要因此引来祸端,但李及不以为意。
C.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因此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果断处置了他,由此立下威信。
D.王旦认为李及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败坏曹玮的功绩,故推荐李及做曹玮的接班人。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2)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7.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
2024-02-21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