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虚实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创奠枕楼、繁雄馆。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蔡伯坚 师:学习B.弃疾与之游   间:有时
C.我三日期 丐:给予D.召见,纳之 嘉:赞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揣僧必虚实奔告金帅/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B.弃疾还至海州,众谋曰/子颖坐日观亭
C.创奠枕楼、繁雄馆/今其智反不能及
D.养生之具不求人/青取之于蓝,而青
4.全都能体现辛弃疾“豪爽尚气节”的一项是(       
①遂决意南归          ②弃疾斩其首归报
③即众中缚之以归   ④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
⑤招流散,教民兵   ⑥弃疾为文往哭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
B.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
C.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论说南北方的贫富差距问题即是从农业问题入手,他的号“稼轩”也是由此而得名。
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材料二: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诗,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7.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为心声,读诗就是读人,读明白了长篇短诗,我们就彻底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B.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C.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大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D.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够提升广大读者的人格境界。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诗言志”的一项是(       
A.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材料三:

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东汉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归来,载回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枉成带回一车明珠。②於(wū)菟(tú):虎的别称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10.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1.材料二中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你认为辛弃疾是这样的人吗?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理由。
2022-01-13更新 | 23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①苏舜钦(1008—1049年),字子美,北宋时期大臣,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吾徒,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①浮图,与下文释子均指和尚;②钱镠: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郡学          过:经过
B.纵广合五六十   寻:古代长度单位
C.予时小舟          榜:船桨
D.与吾徒             游:游玩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崇阜广水,不类城中/其闻道也固先
B.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C.钱镠乱攘窃/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D.文瑛读书喜诗,吾徒游/嬴而不助五国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B.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C.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D.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4.下列句子全都是苏子美修建沧浪亭原因的一组是(     
①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②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③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④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⑤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⑥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舜钦在沧浪亭反思官场生涯,感叹很多有才之士找不到突破困境的办法。
B.归有光将吴越的宫馆苑囿与沧浪亭对比,突出沧浪亭在士人心中的地位。
C.苏文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归文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
D.文瑛和尚在原址上重修沧浪亭并请人记录,包含着对苏舜钦的敬佩之意。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7.请比较两篇“记”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2023-05-18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三一模(统练一)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初,仲淹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会边陲有警,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砦,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迁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罢。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榷酤,汉以后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文中意指前者。

公为学好明经术,每道圣贤事业,辄跂耸勉慕,皆欲行之于己。自始仕,慨然有康济之志。凡所设施,必本于仁义而将之以刚决,未尝为人屈挠。历补外职,以严明驭吏,使不得欺,于是民皆受其赐。立朝益务劲雅,事有不安者,极意论辨,不畏权幸,不忧患。故屡亦见用,然每用必黜之。黜则欣然而去,人未始见其有悔色。或唁之,公曰:我道则然,苟尚来遂弃,假百用百黜,亦不悔。噫!如公,乃韩愈所谓信道而自知明者也。

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每抚边,赐金良厚,而悉以遗将佐。在杭,尽余俸买田于苏州,号义庄,以聚疏属。而殓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遗表不干私泽,此益见其始卒志于道,不为禄位出也。作文章尤以传道名世,不空文,有文集二十卷、奏议若干卷,两府论事若干卷。

(节选自富弼《范文正公墓志铭文》)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稍稍             沮:败坏
B.宰相书             遗:呈送
C.不忧患             蹙:担心
D.乃韩愈所谓信道而自知明者也       笃:坚定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仲淹忤吕夷简             吾一日长乎尔
B.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       人之力而敝之
C.嗟悼久             胡为乎遑遑欲何
D.不空文             其无用而掊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封建社会中官员们为压制、打击政敌,利用同门、同乡、同年等多种关系结成的利益集团。
B.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正职长官称户部尚书,副职长官称户部侍郎。
C.卒,死。《礼记》中对死的称谓等级有崩、薨、卒、不禄、死等,其中,“卒”指大夫之死。唐代之后“卒”泛指死。
D.论,评论。一般指史传文后面的评论性文字,是传记作者对传主一生功业和优秀品格的评价和总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B.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C.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D.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致力改革,削减冗滥,考核审查官吏,日夜谋划实现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涉及面太大,评论的人认为无法实行。
B.麟州遭到敌寇侵扰,范仲淹整修旧要塞,招回流亡百姓,免除他们的赋税,允许百姓卖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
C.范仲淹曾有多次调动,先后任邠州、邓州知州和给事中等职。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也愿意留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
D.传记作者认为,北宋是一个不乏明君和贤臣的朝代,范仲淹就是贤臣中的代表,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可与古人媲美。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2)凡所设施,必本于仁义而将之以刚决,未尝为人屈挠。
(3)故屡亦见用,然每用必黜之。
7.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百姓给范仲淹画像立生祠的原因。
2022-04-09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尝欲寻包恺,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挺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见于道,从后按辔蹑之,既及,问曰: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密识越公,下牛再拜,自言姓名。又问所读书,答曰《项羽传》。越公之,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于是玄感倾心结托。

隋左武卫大将军李子雄事被收,系送行在所,于路杀使者,亡投玄感,乃劝玄感速称尊号。玄感问于密,密曰:昔陈胜自欲称王,张耳谏而被外;魏武将求九锡,荀彧止而见疏。今者密若正言,还恐追踪二子;阿谀顺意,又非密之本图。何者?兵起已来,虽复频捷,至于郡县,未有从者。东都守御尚强,天下救兵益至。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人不广也!玄感笑而止。

荥阳太宗杨庆及通守张须陀以兵讨(翟)让,让曾为须陀所败,闻其来,大惧,将远避之。密曰: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之。公但列阵以待,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将战,密分兵千余人于木林间设伏。让与战不利,稍却,密发伏自后掩之,须陀众溃,与让合击,大破之,遂斩须陀阵。大业十三年春,密与让领精兵千人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隋越王侗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步骑二万五千讨密,密一战破之,长恭仅以身免。

翟让部将王儒信劝让为大冢宰,总统众务,夺密之权。让兄宽复谓让曰:天子止可自作,安得与人!汝若不能作,我当为之。密闻其言,阴有图让之计。明日,让径至密所,欲为宴乐,密具馔以待之,其所将左右,各分令就食。密引让入坐,以良弓示让,让方引满,密遣壮士自后斩之,并杀其兄宽及王儒信。

高祖遣使迎劳,相望于道,密大喜,谓其徒曰我有众百万,一朝至此,命也。今事败归国,蒙殊遇,当思竭忠以事所奉耳!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及至京师,礼数益薄,执政者又来求贿,意甚不平。寻光禄卿,封邢国公。

——节选自《旧唐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释】①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②包恺:隋朝东海人,字和乐。大业中,为国子助教。当时《汉书》学者以他和萧该为宗匠,聚徒教授,门人数千。③蒲鞯: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④靷:古代拴在车轴上拉着车前进的皮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公                                          奇:对……感到惊奇
B.隋左武卫大将军李子雄事被收        坐:犯……罪
C.蒙殊遇                                          幸: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D.寻光禄卿                                      拜:拜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下牛再拜                 今其智反不能及
B.公破之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遂斩须陀             王坐堂上
D.夺密之权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B.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C.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D.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实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4.下列六句编为四组,均表示李密能征善战的一组是(     
①于路杀使者                      ②与让合击,大破之     ③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
④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     ⑤密遣壮士自后斩之     ⑥密一战破之,长恭仅以身免
A.②④⑥B.①②④C.③⑤⑥D.①⑧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密对学习孜孜以求,曾经把书籍挂在牛角上,一手牵着缰绳,一手翻书阅览。成语“负薪挂角”的“挂角”典故即出自这里。
B.李密借用张耳劝阻陈胜称王、有或劝阻魏武帝求九锡的典故意在为自己的进谏做铺垫。
C.李密听到翟让与翟宽的对话后便萌发了除掉翟让的想法,借宴饮之机,设下伏兵,杀了翟让、翟宽及王儒信。
D.高祖派出众多使者迎接、慰劳李密,把李密接到京城后,对李密的礼节十分周到,待遇十分优厚,李密深感欣慰。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荥阳太宗杨庆及通守张须陀以兵讨(翟)让,让曾为须陀所败,闻其来,大惧,将远避之。
(2)开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
7.历史上对李密的评价褒贬不一。读完这篇文章后,你眼中的李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022-06-01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泊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守其土,不赂秦       义:正义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却:击退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       摈:抛弃
D.佐当之韩、魏             寇:贼寇,侵略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       得复见将军
B.泪牧谗诛             夫在殷忧,必竭诚待下
C.秦用兵于燕、赵       壮也,犹不如人
D.以二国委秦,四国休息于内       天下人之不当死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的《六国论》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他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B.苏洵认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亲近秦国而不帮助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必然也要被暴秦所歼灭。
C.苏辙从各诸侯国着笔,指出山东诸国如果“厚韩亲魏以摈秦”,那秦国就不能有所作为。
D.苏辙在文章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的批评,对强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6.请简要说明两篇文章阐述六国灭亡原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22-07-14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我欲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熊咆龙吟岩泉,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虎瑟兮鸾回车B.深林兮惊层巅
C.云青青兮欲D.对此欲倒东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霞明灭可睹          或:有时          迷花倚石忽已          暝:昏暗
B.我欲之梦吴越          因:因为          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势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D.烟涛微茫难求          信:确实          熊咆龙吟岩泉          殷:震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难求             信:音信、书信
B.云霞明灭可睹             或:有时
C.云青青兮欲雨          青青:黑沉沉的             
D.安能摧眉折腰权贵       事:侍奉
4.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我欲因梦吴越
A.仙人兮列如麻B.食野
C.无丝竹乱耳D.呼尔而与
5.以下对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地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察之,则山下皆石穴,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宋苏轼《石钟山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风浪,水石相搏   鼓:激荡,掀动
B.止响腾,余韵徐歇   桴:鼓槌
C.余自齐安舟行临妆   适:往,到
D.则山下皆石穴          罅:石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钟磬置水中                    犹不能不之兴怀
B.得双石潭上                       州司临门,急屋火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及其所既倦
D.徐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汝姊在吾怀,孤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虽大风浪不能       臣具以表,辞不就职
B.而此独以钟             其肤以验其生枯
C.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万物之得时
D.琴书以消忧               种树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它简要记述了全国137条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北魏时期郾道元的《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
B.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如“丁丑”。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奖善行, 称为谥或谥号,如周景王、魏庄子。
D.《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人铸造“无射”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二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C.文章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D.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2021-09-23更新 | 544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津南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一)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上。是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常人之情。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舆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今人平居无事,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二)

谏官论

王安石

今之谏官者,天子之所谓士也,其贵,则天子之三公也。惟三公于安危治乱存亡之故,无所不任其责,至于一官之废,一事之不得,无所不当言。今命之以士,而责之以三公,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责,非古之道也。身不能正名,而可以正天下名者,未有也。

自公卿至于百工,皆失其职,以阿上之所好,则谏官者,乃天子之所谓士耳,吾未见其能为也。待之以轻而要之以重,非所以使臣之道也。不得已,若唐之太宗,乎其或可也。虽然,有道而知命者,果以为可乎?未之能处也。唐太宗之时,所谓谏官者,与臣弼俱进于前,故一言之谬,一事之失,可救之于将然,不使其命已布于天下,然后从而争之也。君不失其所以为君,臣不失其所以为臣,其亦庶乎其近古也。今也上之所欲为,臣弼所以言于上,皆不得而知也,及其命之已出,然后从而争之,上听之而改,则是士制命而君听也;不听而遂行,则是臣不得其言而君耻过也。臣不得其言,士制命而君听,二者,上下所以相悖而否乱之势也。然且为之,其亦不知其道矣。及其谆谆而不用,然后知道之不行,其亦辩之晚矣。

(有删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卑凌尊以下   干:冒犯,触犯
B.圣主不   乘:乘坐
C.人不当如是邪   晓:告知,开导
D.若唐之太宗,乎其或可也   庶:大概,差不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冀人君一悟至于治平   不仁,如乐何
B.是谏杀人者,杀人愈多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此常人之情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未有也   唯君图
3.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B.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C.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D.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段一中,作者借用甲乙之间对话来阐明,进谏“循常”易于接受,进谏“迂险”易遭抵触。这个平易、生活化的设例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B.语段一中,汉成帝从桥上过,是因为薛广德的说法比张猛的容易让人接受;唐敬宗去骊山,是因为张权舆的进谏激起了他想要前往的欲望。
C.语段二中,王安石赞同唐太宗时期的做法,谏官与大臣一起面圣,君臣错误的言论和政令可以当场得到纠正,防止颁行于天下之后再进谏。
D.语段一论证手法多样,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最后得出结论“直谏为下”,使人信服;语段二作者在文中谈古论今,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2)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3)今命之以士,而责之以三公,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责,非古之道也。
6.两个语段虽然是从不同角度在论及“谏官进谏”,但却能让我们领悟很多生活哲理,请试做分析。
2022-11-25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二)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①泓水之战出自《春秋》,此处运用春秋笔法,含有褒贬之意。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衄: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年人。⑤紾:弯转,扭曲。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未                           济:渡河
B.不不成列                       鼓:击鼓攻击
C.待其已                           陈:列阵
D.不能襄公之虐                 损:损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弃商久矣                                        与向噌吰者相应
B.而孟子之以王                                     而能世推移
C.此忍为之                                           不仁,如礼何
D.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             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B.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C.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D.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批判宋襄公的一组是(     
①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②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
③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
④其抱孺子而泣
⑤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
⑥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③⑤D.④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苏轼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两文体裁不同,一为史传,一为史论,但司马迁和苏轼对于宋襄公的批判态度是相近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2)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3)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7.司马迁是怎样表达自己对于宋襄公的态度的?苏轼在选文(二)第一自然段中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
2022-05-27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统练(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雪屋记

杜琼(明)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五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宋)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天适       雨:下雨
B.盖有生意灾之功在焉       弭:消除
C.风云开       阖:闭合
D.而况乎长江之清流       濯:洗涤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造其庐       盘盘,囷囷焉
B.冀免乎二者患而已矣       不知东方既白
C.使中不自得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D.穷耳目之胜自适也哉       君臣固守窥周室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
B.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
C.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
D.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
4.下列句子全都符合苏辙所说“快哉”的一组是(     
①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②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③曹孟德、孙仲谋之所脾睨       ④周瑜、陆逊之所驰骛
⑤张君不以谪为患,而自放山水之间       ⑥连山绝壑,长林古木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⑤D.④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雪屋记》首段交代了“雪屋”命名缘由及本文的写作缘由。
B.《雪屋记》一文前后照应,如第一段赞主人“志行高洁”,第二段又以雪“表其高洁之志行”相呼应。
C.《黄州快哉亭记》倒数第二段的结尾从正面收结,进一步衬托张梦得旷达胸襟的可贵。
D.《黄州快哉亭记》是一篇写景、叙事、议论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文章。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②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③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7.两篇文章都是借物抒怀的散文,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2023-02-23更新 | 229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八所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联考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