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不能知此事。

(屈原《楚辞·卜居》)

《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体忠贞之性而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己执忠正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鬼。上已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卜居序》,有删节)

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故曰: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又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善哉!屈子之言,圣人之徒欤!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卜筮》,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正言不讳以身乎             危:使危险
B.詹尹乃释策而             谢:辞别
C.龟策不能知此事             诚:实在
D.屈原体忠贞之性而嫉妒       见:被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竭智尽忠而蔽障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愿先生决之             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将从俗富贵偷生乎       斯亦伐根求木茂
D.圣人之徒欤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B.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C.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D.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4.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了屈原所追求的高尚境界的一组是(     
①诛锄草茅以力耕②游大人以成名③廉洁正直以自清④如脂如韦以洁楹⑤与骐骥亢轭⑥与黄鹄比翼
A.①⑤⑥B.③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卜居》是《楚辞》中的经典。文章以屈原问卜开篇,以郑詹尹“释策而谢”的答语收结,中间以连珠式的问句贯穿,文思流畅,气势充沛。
B.《卜居》中的屈原形象,经历了长久的流放,内心烦乱,和《离骚》中“虽九死其 未悔”的形象已完全相同。
C.“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里喻指当时的楚国不辨贤庸,人才闲置不用,庸人却身居高位。从中可见屈原对社会现状的悲愤与不满。
D.古代诗文中,出现了一些与屈原对话的人物,比如《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和《楚辞·卜居》中的太卜,他们都从侧面不同程度地衬托了屈原的坚贞与高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2)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
7.屈原借占卜以寻求人生方向,王逸和顾炎武对这一行为有什么不同评价,请简要说明?
2022-05-26更新 | 3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注】①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面目全非,弊端百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宋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②颇,廉颇:牧,李牧。③晁,晁错;董,董仲舒。④孝宣,汉宣帝刘询。

材料二: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呲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君心之非   格:纠正
B.魏相晁董之对   条:条理
C.庶叛者   革:改变
D.帝不   怿:高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自愧   无厚入有间
B.譬如医者用药   以为瓢
C.心欲言口不逮   因人之力敝之
D.但不幸,仕不遇时   无忘乃父之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B.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C.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D.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直接体现陆贽才能与品德的一组是(     
①论深切于事情   ②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   ③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④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   ⑤事有可否,必言之   ⑥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
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⑥D.②③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通过对比,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论辩、道术等都远远胜过子房和贾谊。
B.苏轼高度赞赏陆贽,但也认为陆贽很不幸,做官没赶上好时机,进言没有被完全采纳。
C.陆贽认为皇帝果真不吝惜改过认错,他就可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
D.皇帝任用裴延龄,陆贽上书苦谏,皇帝不高兴,罢免其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
6.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
(2)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
7.《旧唐书》分析陆贽的仕途经历:“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请结合材料二及下面的《新唐书·陆贽列传》“赞曰”的内容,概括新、旧唐书对陆贽不得志原因分析的异同。

赞曰:“(德宗)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至延龄辈,到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

2023-04-01更新 | 32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鲁亮侪

袁枚(清)

己未冬,余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事。”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口析水利数万言。心异之,不能忘。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予奠于白下①沈氏,纵论至于鲁,坐客葛闻桥先生曰:

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敕亡素,至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

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走出,至屋霤②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③要盟。亮侪年七岁,为质子于吴。吴王坐朝,亮侪黄裌衫,戴貂蝉④侍侧。年少豪甚,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掷涂赌跳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注】①白下:南京旧时别称。②霤,同“溜”,檐沟。③三藩:清初,明降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继茂为靖南王,称作“三藩”。④貂蝉:冠饰。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                    谒:拜见
B.清河道鲁之裕                                  白:报告
C.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                    睨:斜着眼看
D.鲁不,走出                                        谢:表达感谢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白须彪彪/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问云何/以所为,求若所欲
C.公何/夫天者,人始也
D.裕再往取印未迟/物与我皆无尽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B.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C.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D.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4.下列语句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己未冬”中的“己未”用的是干支纪年法,这句的意思是“己未年的冬天”。
B.“甫下车而库亏何耶”中的“下车”的意思就是“官员刚刚到一个地方上任”。
C.“田公南向坐”和《鸿门宴》“亚父南向坐”,田公和亚父坐的都是最尊贵的位子。
D.“鲁免冠前叩首”中“叩首”是古人一种较隆重的礼节,意思是“以头叩地”。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是借葛闻桥之口讲述主人公鲁亮侪的生平事迹,最后一段用简笔补充交代鲁“武艺奇绝”的原因。
B.首段中“心异之,不能忘”几个字是引起后文的关键,二十年后在南京又谈到鲁亮侪,这才引出葛闻桥的介绍。
C.“掷印”“厉声”“竟怒马驰去”等细节把鲁亮侪对李令的愤怒描写得很生动,将鲁亮侪的形象塑造得有声有色。
D.作者选材极有特点,主要记叙鲁亮侪生平几件事,并没有过多渲染人物的武艺,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精神力量。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
(2)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
(3)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主人公鲁亮侪“奇”在何处?
2022-04-14更新 | 2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4 . 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能明德/自不变者而观之B.今弃黔首以资敌国/今其智反不能及也
C.愿忠者众/蟹六跪二螯D.损民益仇/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斥“逐客”之策。
B.“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关照的是第一段,意在阐明逐客对敌对国家的危害。
C.第一段举出“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事实,从正面论证“用客治国”是上策。
D.第二段是对全篇文章的归结,从而进一步论证“逐客”必将会危及到国家安全。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寻迁大理评事,仍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居,遂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岭南采访使       充:担任
B.庆礼至其境       躬:亲自
C.遂镇兵五千人       罢:撤去
D.所之处,人吏不敢犯       历:经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特召庆礼谋其事       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彦范甚礼       项伯杀人,臣活
C.兴役三旬       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彼独安传递       州司临门,急星火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B.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C.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D.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4.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①举明经,授卫县尉       ②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③独庆礼甚陈其利       ④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⑥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②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宋庆礼治政有方,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深受礼遇,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
C.宋庆礼坚持自己的主张,按照玄宗的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
D.宋庆礼死后受到非议,但是因为功绩卓著,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加谥为“敬”。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
(2)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7.请简要分析,太常博士张星和礼部员外郎张九龄对宋庆礼的评价有哪些不同。
2023-05-28更新 | 29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三模(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亲戚故,甚狎。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节选自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

材料二:

娄敬赐姓刘,拜为郎中,号奉春君。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三: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也,吾何畏彼哉?

(选自《孟子·尽心下》)

材料四: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节选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旆             建:竖起
B.此宜夸见所长             矜:夸耀
C.在我者,皆古之也。       制:制度
D.佚而             劳:疲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家居相近,又亲戚故,甚狎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勿视巍巍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D.利诱之             根不固求木之长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B.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C.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D.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石昌言使北引》是一篇赠序,因苏洵父亲名序,为避父讳,苏洵改“序”为“引”。
B.“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中“先”指祖先,“府君”是对郡相、太守的敬称。
C.《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中“愚”是谦辞,此“匈奴”与苏询文中“今之匈奴”所指不同。
D.《孟子·尽心下》中,“榱题”指屋檐的前端,“食前方丈”中“方丈”指一丈见方的地方。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描写了石昌言离京出使虏庭时的盛况,流露出苏洵对石昌言为国出使的钦慕。
B.苏洵引用孟子“说大人,则藐之”之言,意在告诫昌言要依礼乐之古制行事,不图享乐,不畏强敌。
C.刘敬识破匈奴故意示弱的诈术而刘邦贸然进攻被围的事例,从反面证明,敌人越是气势汹汹,越不足畏。
D.《孙子兵法·始计篇》选文部分认为,战争胜负不可预设,军事指挥者往往要在战争中依具体情况做出决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
(2)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7.请在材料中找出一个能证明“兵者,诡道也”观点的例子,分析其诡诈之处;并指出苏洵对契丹的态度。
2024-03-30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乾隆丙子,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翼伸归湖之便访焉。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棂外。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

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徐强忍持之。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惊,故匿于此,求恩人放归。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曰:是也。徐曰: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徐令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其臭,且臂冷不可耐。欲放之,又惧为崇。家奴在旁,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徐从之,封投太湖。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

材料二: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黄骼,经营苫盖。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俞樾《曲园笔记》)

材料三: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此者,悉被褐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曹植《说疫气》)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录毕,不其臭       胜:忍受B.于道者无算            踣:走路
C.夫此者                 罹:遭遇D.悉被褐藿之子        茹: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暑,浴书斋               州司临门,急星火
B.免汝去害人                  不赂者赂者丧
C.此阴阳失位                  弃黔首以资敌国
D.而愚民悬符厌               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B.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城
C.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D.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都是疫情带来祸患的一组是(     
①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
②人闻其臭,鲜不疾者
③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④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骼,经营苦盖
⑤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⑥阴阳失位,寒暑错时
A.②③⑤B.①②⑤C.①③④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丙子年间,湖州徐翼伸妻子的叔父刘民牧作长洲主簿,住在以前宗伯孙公岳的赏赐宅第,徐翼伸回湖州拜访他。
B.瘟鬼吴中,因为避雷而躲在徐翼伸的居处,并化身为鸡毛帚,被徐翼伸捉住,并被逼说出了针对瘟疫的救治药方。
C.同治年间的疫病,先是家中老鼠无缘无故死掉,死鼠腐败后散发的气味会让人染上疾疫,但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
D.曹植认为瘟疫的产生与爆发不过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普通百姓如果借“悬符”来避瘟疫,就太可笑了。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2)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3)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7.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概括徐翼伸的优秀品质。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待。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薄,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也。平旦起,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大概
B.细事不            苟:马虎
C.辄一             扣:求教
D.卖菜者过门          俟:看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蕲人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独厚于公               朝济夕设版焉
C.世之所谓知己是乎        “恕”乎
D.苟一日之用足,玩心坟典   岳阳楼之大观也
3.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俏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③④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一项是(     
A.季庄闻其至必/倒履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B.季庄闻其至/必倒履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C.季庄闻其至/必倒履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D.季庄闻其至必/倒履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5.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人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2)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7.作者认为“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

材料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材料三: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四: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者无功                              伐:夸耀
B.魏王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C.客得之,以吴王                    说:游说
D.故自王公大人不能             器:器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盛水浆,坚不能自举也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衰也
B.何不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                           《小雅》怨诽不乱
C.畏累虚、亢桑子属,皆空语无事实               吴起、孙膑……赵奢伦制其兵
D.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入大庙                  乱易整,不武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4.下列各选项中,表现道家学派突破常规认识的一项是(     
A.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B.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C.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D.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5.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道家讲“修身”的道理,通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一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指出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没有好结果。
B.材料二使用主客问答形式,围绕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说明庄子本人是“大材”,不应被“小用”。
C.材料三中可见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其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
D.材料四表明老子以“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之“道”为贵,庄子宣扬“道”,老子的思想深刻旷远。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2)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2023-02-26更新 | 28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于之言:“君子学道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即于心,则候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同“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遇之          卒:同“猝”,突然B.谈笑而            麾:指挥
C.皆于文行       笃:专一D.今日               病:忧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学道爱人                         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B.潮人事公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C.其外之也                                 加之师旅
D.其子趋往视之                           蟹六跪二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结合(一)(二)两段内容,全都能够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段(一)中,首段议论纵横捭阖,明写先贤的生死踪迹,暗写韩愈是参天地、关盛衰、生有来、死有为的非凡哲圣,可与先贤比肩为伍。
B.所谓“天人之辨”,就是分清天意和人为两个方面的情况,苏轼认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结果。
C.有人认为在潮修建韩庙并无意义时,苏轼直接出面,以“如水之在地中”来比喻韩愈之神“无所往而不在也”,说明韩愈影响之广大深远。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后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2)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7.结合语段(一),概括韩愈的“浩然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