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由吾不学,无为训。然重华无严父,放勋无令子,亦各由己耳。汝辈窃议,亦当云阿越不学,在天地间可嬉戏,何忽自课?幸及盛时逐岁暮,何必有所减?汝见其一耳,不全尔也。设令吾学如马、郑,亦必甚胜,复倍不如,今亦必大减。致之有由,从身上来也。汝今壮年,自勤数倍,许胜,劣及吾耳。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复具言。吾在世虽乏德业,要复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等耳。即化之后,若自无调度,谁复知汝事者?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之后,岂龙虎之议?况吾不能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何处复得下帷如王郎时邪?为可作世中学,取过一生耳。试复三思,勿讳吾言。犹捶挞志辈,冀脱万一,未死之间,望有成就者,不知当有益否?各在尔身,己切身,岂复关吾邪?鬼唯知爱深松茂柏,宁知子弟毁誉事?因汝有感,故略叙胸怀矣。

选自王僧虔的《诫子书》

精藏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勉诸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的《诫子书》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 人居世,忽去便过。

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

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

选自王修的《诫子书》

【注】①重华:虞舜的名。②放勋:帝尧的名。③阿越:百越子弟。④马、郑:指马融和郑玄,才高博洽,为世名儒。⑤王郎:王羲之,是王僧虔的曾祖父。传说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他的草隶为古今之冠。琅琊王氏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王家除了王羲之外,王僧虔和《诫子书》中提到的王志都是著名书法家。⑥王修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贤士。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忽自课            谪:谴责
B.失之后               荫:庇佑
C.人之性因物则     迁:迁居
D.所汝等也            恃:依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吾不学,无为训 /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区区不能废远
B.况吾不能汝荫 / 国以礼,其言不让
C.晦,所以蓄用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人居世,忽去便过 / 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B.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C.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D.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4.下列文中出现文化常识和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一的“重华”、“放勋”和文三的“禹”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贤明的部落首领。
B.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五岁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立境,即三十岁。
C.“精藏于晦则明”中“晦”是“昏暗不明”,意同成语“韬光养晦”中的“晦”。
D.“玉不琢不成器”出自《礼记·学记》,比喻人不经过培养教育,就不能成材。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经验,在作者生活的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具有积极意义。
B.文二将诫子内容提升到“修身治人之术”高度,这是欧阳修的自身经历和人生体悟。
C.在王修的《诫子书》中,作者首先是以理服人,说到自己“恨恨不乐”“我实老矣”。
D.三位父亲对儿子要求不同,但三篇《诫子书》都提到“学习”或“读书”的重要性。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
(2)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3)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
7.同样是饱含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三篇《诫子书》的劝诫侧重点却不尽相同,请分别概括。
2024-04-05更新 | 31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水。木直中绳,𫐓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            疾:劲疾。
B.君子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C.于鲁也传之     卒:死亡。
D.越明年                           明年:第二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青,取于蓝                                 鄙,有二僧
B.𫐓为轮                                               告富者
C.水为之,而寒                  贫者语富者曰
D.吾尝终日思矣                         僧富者不能至贫者至焉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2022-03-11更新 | 39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卓吾曰:晁错对策,直推汉文于五帝,非谀也,其臣皆莫及也。故曰:五帝神圣,其臣莫,而自亲事。亲事则不可不知术数矣。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贾生虽千古之英,然与文帝远矣,是岂文帝咸有一德之臣乎?夫既不得如五霸之,贤于其主,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然谓汉文无辅则可,谓其不知术数则不可。夫治国之术多矣,若谓人尽不知术数,必欲其皆就己之术数,则亦岂得谓之知术数哉?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汉高有汉高之术数也,二五帝霸又自有二五帝霸之术数也。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挟以成大功者,未常不皆有真实一定之术数。唯儒者不知,故不可以语治。虽其间亦有一二偶合,然皆非性定神契,心融才会,真若执左券后为之者也。是故因其时,用其术,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是之谓与时消息而己不劳,上也。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则有定,是之谓执一定以应于不穷,次也。若夫不见其时,不知其术,时在则术在,而术不能违时;术在则时在,而时亦不能违术:此则管夷吾诸人能之,上之上也。若晁错者,不过刑名之一家,申、商之一术,反以文帝为不知学术,而欲牵使从己,惑矣!

(明·李贽《焚书·晁错》有删节)

(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名。而天子不察,以错为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不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袁盎,可得而哉?

(北宋·苏轼《晁错论》,有删节)


【注释】
①晁错对策: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对策”指晁错写的政论文《贤良对策》。②咸有一德:《尚书》篇名,这篇经文的主题就是“一德之事”。作者据传是商之重臣伊尹。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③左券: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立约的各拿一片,左券常用做索偿的凭证。后来说有把握叫操左券。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臣莫                    及:比得上、赶得上
B.夫既不得如五霸之             佐:辅佐
C.谋山东之诸侯       弱:削弱
D.可得而                           间:离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臣皆莫及也                           三矢赐庄宗
B.真若执左券后为之者也             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
C.以诛错                                 壹是皆以修身
D.为变岂足怪哉                           还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4.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作者评述晁错直推文帝于五帝原因的一组是(     
①其臣莫及,而自亲事                                        ②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
③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贤于其主                           ④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
⑤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                                        ⑥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⑤⑥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贽认为,汉文帝并不是不懂得治国的方法和谋略,只是文帝身边没有得力的辅助之臣而已。
B.李贽认为,儒者在谈论治国方法的时候,虽然其中也许有一二次的偶合,但那并不是儒者的认识所致,也不是思想和才能相融合的结果,而是好像事前先有把握而后才去做的。
C.五帝、五霸、六家、九流,凡是有把握成就大的功劳的人,都有着适于自己的那一套治理方法和谋略。
D.苏轼认为,吴楚七国发难,晁错却只想保全自己,留守京城,加上袁盎的挑拨离间,最终给晁错带来了杀身之祸。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
(2)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则有定,是之谓执一定以应于不穷,次也。
(3)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
7.以上两段历史评价从不同角度出发,均指出了晁错的失策所在。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段评论的侧重点。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        辟:偏向
D.之其所哀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                         吾为其无用而掊
B.知止后有定                  不仁,如礼何
C.欲齐家者                      恕乎
D.小人闲居不善               之于未有
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 / 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021-01-19更新 | 72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术

(宋)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               瞬:正视
B.邓艾兵于蜀中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C.一静可以百动                      制:控制
D.使之而堕其中                      狎:忽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百战                       赢而不助五国也
B.能兵尝敌                      刘日薄西山
C.奋呼操击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则童子弯弓杀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B.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D.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凡兵上义”,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义的战争,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是不利的,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D.文章给人以排宕顿挫之感,这得力于文中大量排偶句的纯熟运用,茅坤说“此文中多名言”,排偶句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为文章增色不少。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2)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7.本文分别从哪些方面论述为将、用兵、作战的策略的。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逼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仲、乐毅,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司马懿)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辨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   敌:抵抗。B.故常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   拒:抵御。D.夫军无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势倾群臣下不忌             扣舷歌之
B.孔明移军             若属皆为所虏
C.孔明之存,仲达之言则然       此三者,吾遗恨
D.吾尝读其问对             师道不传也久矣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4.以下六句话,全都属于作者对诸葛亮表示赞赏的一组是(     
①孔明,伊、周之徒也       ②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③厉精治蜀,风化肃然       ④自比管仲、乐毅,委身偏方
⑤不用权谲,不贪小利       ⑥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
C.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仲、乐毅,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2)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7.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作者在最后一段感叹“吾愤孔明之不幸”的原因。
7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诸侯,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节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世之余烈             奋:振兴
B.收天下之,聚之咸阳   兵:军队
C.而倔起阡陌之中            阡陌:田间小路,这里代指田野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
C.“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黔”是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和“氓”等。
D.“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俯首系颈,委命下吏B.始皇既没C.百有余年矣D.而倔起阡陌之中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吞二周而诸侯B.以黔首C.然陈涉瓮牖枢之子D.序八州而同列
5.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负而前驱
A.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下列各特殊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7.翻译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8.根据文意,分析贾谊所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根本是______________
9.《过秦论》语言富有气势,极具“赋”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2022-06-27更新 | 3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京师大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定国诗集叙

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思不及报,以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与王定国书(节选)

苏轼

定国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然所谓“非苟知之,亦允之”者,愿常诵此语也。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今见定国,每有书皆有感恩念咎之语,甚得诗人本意。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

文字与诗,皆不复作。近为葬老乳母,作一志文,公又求某书,辄书此奉寄。今日马铺李孝基送君谟石刻一卷来,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作恶久之。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

【注】①王定国: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林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③君谟:宋代书法家蔡襄的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好色而不             淫:过分
B.是识变风、变雅耳             特:特别
C.以其父祖耳                         忝:有愧于
D.非苟知之,亦允             蹈:遵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乘月                           侣鱼虾友麋鹿
B.又病止酒                  其无礼于晋
C.眊眊真一老农夫也            犹且从师而问
D.甚得诗人本意                  进退,实为狼狈
3.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B.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C.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D.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4.下列句子分别表现王定国豁达和与作者感情深厚的一项是(       
A.①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
②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
B.①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②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
C.①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②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
D.①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
②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定国诗集叙》开篇引用太史公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引出诗作“发于情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评论王定国的诗歌,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
C.王定国在两封军书中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不仅帮助作者解忧,还帮助作者洗涤愚昧,让作者收获不小
D.两篇文章都写到杜子美在困穷之中未尝忘君,以此来衬托王定国的心志气度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2)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3)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
7.结合原文分析作者畏服王定国的原因。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妹文

[清]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②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③情状,罗缕记存④;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俟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⑤,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⑥,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⑦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予已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⑧,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①此篇为袁枚悼唁三妹素文的祭文。素文自幼与袁枚感情深笃,不足周岁许配给江苏如皋高氏之子,然此子甚为不肖,故十余年后其父曾提出与素文解除婚约,但素文囿于“从一而终”的观念还是嫁给此人。婚后动辄得咎,受尽辱骂毒打,甚至要被丈夫卖掉以抵赌债,万般无奈下,才归而侍母。素文“自离婚后,长斋,衣不纯采,不髭剃,不闻乐。有病不治,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卒年仅四十岁,袁枚时任职扬州,闻病奔归,肝肠寸断,曾写下多篇纪念文字。②奓(zhà)户:开门。③嫛婗(yī ní):幼年。④罗缕记存:有条理地记录保存。⑤婉嫕(yì):温和柔顺。⑥殗殜(yè dié):病情不严重,可半卧半坐。⑦绵惙(chuò):病情危急。⑧窀穸(zhūn xī):墓穴。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汝至此者   累:连累
B.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掎裳:拉着衣裳
C.旧事填,思之凄梗   膺:胸口
D.所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   怜:怜爱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岁寒虫僵,同临
盖将自变者而观之
B.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
侣鱼虾友麋鹿
C.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先予以去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D.果予未时还家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3.下列句子中能体现袁枚对三妹的去世悔恨万分的一组是(     
①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②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③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④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 ⑤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⑥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⑥D.④⑤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B.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C.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D.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历时性结构,回忆往事系由远及近,自三妹的幼年写到青年,记叙了她不幸的出嫁,再写其离婚回家,直至病危,最后交待三妹死后家事与安葬的情形,全文条理井然有序。
B.文中虽记叙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琐事,但从中反映了三妹的品行。如幼时“捉蟋蟀”,三妹“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写出了三妹的天真活泼及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
C.本文的情感悲痛凄怆,完全是发自至情至性,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如三妹遭遇悲惨,作者感叹:“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认为是由于自己才使三妹“识《诗》《书》”,懂得“古人节义事”,才“艰贞若是”,这种直率的自谴自责之言,实则蕴含着对三妹不幸遭遇的极度同情和深切怜悯。
D.本文采用第二人称角度抒写,以“汝”直称三妹,便于直接倾诉衷肠,显得尤为亲切动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2)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7.在袁枚的回忆中,儿时与三妹相处的事都有哪些?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之曰:“以子之材能,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二)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张仪                    意:料想,猜测
B.乃使人感张仪曰          微:稍微
C.因而数之曰                 让:责备
D.嫂,何前而后卑也       倨:傲慢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惠王为客卿        木欣欣向荣
B.抵掌谈,赵王大悦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以子之材能,自令困辱至此   今其智反不能及
D.当此之时,天下大,万民之众     不知东方既白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B.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C.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D.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够表现张仪或苏秦为了自己的“术”所做的努力和坚持的一组是(     
①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②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③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④(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⑤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⑥黄金万镒为用
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怀恨在心,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文告告诉楚的相国说进攻他的国家。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对于苏秦帮助自己求得秦国的职位,张仪表示理解,并且表示自己在位的时候不取赵。
C.苏秦说秦王不行的狼狈之状与发迹后荣归故里的踌躇满志形成鲜明对比,是当时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D.第二则文字中人物言行的个性化特点很突出,比如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及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已用,请归报。
(2)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秦先召辱张仪后“暗中”相助的原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