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木清华亭记       

宋本

至治三年,予过期,周君景春语予:吾白马湖园田,予尝觞其会心亭者,吾岁再三至,至辄留数十日。虽颇野逸,吾犹以近城郭,过客夥;往往闻官府里巷事为可厌。别买小山敖山驿旁,筑亭其上,距城六十里而远,非亲戚敌人来候,终岁无通刺者。其奇胜岑蔚,视白马湖不啻什百。因共往临观。徘徊忘归,暮就宿亭中。既别君以北,怀其境,必形思梦,数数念君,为能自适。

盖亲大林丘山者,莫樵牧农夫若。然其目不知书诗道理,劳斧斤耜耒,指趼,以登陟作业,虽日涉,只见其苦。尝试问之,将其生之在野,又乌知惬心目高深耶?知者独士大夫。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苟名士大夫,率不甘沉浮稠人中,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诧九族侪类,西东驰骛无已时,其乡有十年、廿年不至者,况良田美池?否则暂至,集农夫耕获,校斗斛诈欺,不得自休息,穷日疲极而睡,旦复乘车骑马还市中,自适之乐夺矣。君爵禄不入心,又不肯自世故,闻人争竞是非,远避如不及。至山中,纳履策杖,翛然往来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谈或略具酒茗资笑乐。于是山林可爱而远者,若皆效奇以出,不为外夺故也。它士大夫能效君,则其园田讵皆无奇?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

予虽知,亦无田不能自还。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既以贤君,又恨樵牧农夫之悼在野也。初君求名亭以记,诺之,三食新矣,弗果。其子鼎亨游京师,复以君意。亨归,乃追思所履以睹者,名亭曰水木清华而记之。所买山在郡北,未至里许,即行田间,踸蹲塍畛上。若缘山,实小卓,堕而上平。稚杉数十章,秀竦可爱。前临溪,阔四五尺,夹溪苗松无数若发。水泚然历沙石湾磴,浏浏有声。又前,则田畴迤逦。亭半出溪上,三楹,颇加黝垩,敞洁以雅。亭右山麓,青筏赤棘,中得微行。至一泓,号龙潭,山中人传龙尝起是,樛条灌肆绕之,水净渌,雨旱不登耗。阜之后泊旁,高山巨水弥望,势皆走亭。

泰定四年三月,朝列大夫、礼部郎中宋本记。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甚目不知书诗,道理                    昧:不了解
B.将其生之在野                                 悼:悲伤
C.又不肯自世故                                 婴:纠缠
D.复以君意                                        趣:趣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莫樵牧农夫                    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B.穷日疲极                    余扃牖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不外夺故也                    此亡秦之续耳,窃大王不取也
D.山中人传龙尝起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
B.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
C.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
D.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
4.下列对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至治,是年号:“至治三年”采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苏武传》中的“始元六年”以及《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僖公三十年”等都采用了这种纪年法。
B.书诗,本指《尚书》与《诗经》,本文“然其目不知书诗”中的“书诗”,与《孔雀东南飞》“十六诵诗书”中的“诗书”含义相同,都泛指书籍。
C.斗斛,是两种量器,在本文中指少量、微薄,与《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含义大致相同。
D.文中的“京师”,指都城;与之类似,南宋诗人陆游“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一句中的“京华”指南宋都城临安。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景春起初有白马湖园田,后来因为离城太近,行人太多,常听到世俗之事,心生厌烦,于是另寻他处以闲居。
B.作者为了赞扬周景春的田园生活,分别用樵牧农夫及其他拥有田园的士大夫与之对比,主题鲜明突出。
C.作者曾答应为周景春新田园中的亭子命名,但三年过去还未兑现,又遇景春之子来,于是回忆当年游览之景,将亭子取名为“水木清华”。
D.作者羡慕周景春的闲适生活,在为其亭取名之后,自己也另在郡北买了一座山,畅游其间,颇自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
(2)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
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此文的原由。
2024-02-20更新 | 24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丘寿王字子赣,赵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诏。诏使从中大夫董仲舒受《春秋》,高才通明。迁侍中中郎,坐法免。上书谢罪,愿养马黄门,上不许。后愿守塞扞寇难,复不许。久之,上疏愿击匈奴,诏问状,寿王对良善,复召为郎。稍迁,会东郡盗贼起,拜为东郡都尉。上以寿王为都尉,不复置太守。是时,军旅数发,年岁不熟,多盗贼。诏赐寿王玺书曰:“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辏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职事并废盗贼从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寿王谢罪,因言其状。后征入为光禄大夫侍中。丞相公孙弘奏言:“十贼彍弩,百吏不敢前,盗贼不辄伏辜,免脱者众,害寡而利多,此盗贼所以蕃也。臣愚以为禁民毋得挟弓弩便。”上下其议。寿王对曰:“臣闻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讨邪也。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才,兴学官,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宇内日化,方外乡风,然而盗贼犹有者,郡国二千石之罪,非挟弓弩之过也。”书奏,上以难丞相弘。弘诎服焉。及汾阴得宝,武帝嘉之,荐见宗庙,藏于甘泉宫。群臣皆上寿贺曰:“陛下得周鼎。”寿王独曰非周鼎。上闻之,召而问之。寿王对曰:“臣安敢无说!臣闻周德成于文、武,显于周公。上天报应,鼎为周出,故名曰周鼎。昔秦始皇亲出鼎于彭城而不能得,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汉,乃汉宝,非周宝也。”上曰:“善。”群臣皆称万岁。是日,赐寿王黄金十斤。后坐事诛。

(节选自《汉书·吾丘寿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辏/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职事并废/盗贼从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
B.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辏/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职事并废/盗贼从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
C.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辏/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职事/并废/盗贼从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
D.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辏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职事/并废/盗贼从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六经”之一,现存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B.黄门,官或官署名,秦汉宫门多漆黄色,故名;皆以宦官充任,也用以称宦官。
C.五兵,古代五种兵器,所指不一,有车兵五兵与步兵五兵之分,泛指各种兵器。
D.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寿王才智通明,但一生曲折。他因擅长格五而被征召为待诏,后来升迁侍中中郎,却又因触罪而被免职;后因愿意击打匈奴,才复职升迁,最终犯事被杀。
B.寿王颇得栽培,也很受器重。武帝让他跟董仲舒学习《春秋》,他免官后想去养马或守寨,皇帝也不答应,后来委以重任,让其抗击匈奴,平叛盗贼。
C.寿王长于辞令,且见解不凡。丞相公孙弘主张禁止百姓挟带弓弩,朝廷上下都附和丞相的主张,只有他上书陈述理由,大胆反驳,最终说服了公孙弘。
D.寿王善抓机会,能迎合圣意。武帝在汾水之南得了宝鼎,群臣都祝贺皇帝得了周鼎,只有他偏偏标新立异,说得的不是周鼎,而是汉鼎,以讨皇帝欢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贼不辄伏辜,免脱者众,害寡而利多,此盗贼所以蕃也。
(2)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宇内日化,方外乡风。
5.文中寿王不认可丞相公孙弘的主张,他是从哪些角度分析理由的?请简要作答。
2022-01-09更新 | 30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津衡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返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

[宋]苏辙

熙宁初,予从张公安道,以弦诵教陈之士大夫。方是时,朝廷以徭役、沟洫事责成郡邑,陈虽号少事,而官吏奔走,以不及为忧。予独以诗书讽议窃禄其间,虽幸得脱于简书,而出无所与游,盖亦无以为乐也。

时太常少卿李君简夫归老于家,出入于乡党者十有五年矣。间往从之。其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我忘物之思。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而元献晏公深知之。求其平生之志,则曰:“乐天,吾师也。吾慕其为人,而学其诗,患莫能及耳。”予退而其里人,曰:“君少好学,详于吏道,盖尝使诸部矣。未老而得疾,不至于废而弃其官。其家萧然,饘粥不给,而君居之泰然。其子君武,始弃官以谋养,浮沉里闾,不避劳辱,未几而家以足闻。”陈人喜种花,比于洛阳,每岁春夏,游者相属弥月。君携壶命侣,无一日不在其间,口未尝问家事。晚岁,其诗尤高。信乎,其似乐天也!予时方以游宦为累,以谓士虽不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称,归老泉石,忧患不及其身,而文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君仕虽不乐天,而始终类焉,夫又将求?

盖予未去陈而君亡,其后十有七年,元祐辛未,予以幸遇,与闻国政。禄浮于昔人,而令名不闻;老将至矣,而国恩未报,未敢言去,盖尝恐兹心之不从也。君之孙宣德郎公辅以君诗集来告,愿得予文,以冠其首。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凡君诗古律若干篇,分为二十卷。

书李简夫诗集后

[宋]苏轼

孔子不取微生高,孟子不取于陵仲子,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李公简夫以文学政事有闻于天圣以来,而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熙宁三年,轼始过陈,欲求见公,而公病矣。后二十年,得其手录诗七十篇于其孙公辅。读之,太息曰:“君子哉人,今亡矣夫!”元祐六年十二月初四日。

【注释】①孔子不取微生高:众人认为微生高直爽、坦率,孔子认为他不符合这种修养。②于陵仲子:陈仲子自称于陵仲子。他穷不苟求,不食不义之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我忘物之思                                   遗:馈赠
B.予退而其里人                                   质:问询
C.君仕虽不乐天                                   逮:及,达到
D.而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     谢:辞去(官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间往从之                      吾尝终日思矣
B.館粥不给                      凌万顷茫然
C.夫又将                      不抚壮而弃秽兮,不改此度
D.君子哉人,今亡矣夫     王曰:“是其甚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B.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C.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D.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表现苏氏兄弟对李简夫持褒扬态度的一组是(       
①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     ②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
③浮沉里闾,不避劳辱     ④信乎,其似乐天也
⑤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     ⑥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③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熙宁初年,苏辙跟从张安道教授陈地的士大夫,陈地的官吏忙于公务,苏辙虽然有幸脱身于公务,而无所与游。
B.李简夫仰慕乐天为人,虽精通吏道,但在尚能理事时就弃官,简夫诗作放达闲适。
C.苏辙认为,白居易晚年归隐,忧患不能加之于其身,诗文足以扬名后世,死而无憾。
D.苏轼将孔孟与陶渊明作对比,认为陶渊明率真自然,而李简夫有陶渊明的君子之风。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
(2)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7.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氏兄弟对李简夫的评价有何异同?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当户有遗腹子名陵。

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天子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令陵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居延北千余里     可:大约B.且且战,连斗八日        引:引领
C.数万之师               抑:抵挡D.上以迁诬罔,欲贰师     沮:诋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单于兵八万围击陵军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C.身陷败                                          齐国褊小
D.令陵助兵                                      吾属今之虏矣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B.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C.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D.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B.天汉,汉武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中国古代纪年法只有年号和干支两种。
C.太史令,官名,掌管天文历算、编纂史书等事务。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做太史令,故《史记》中自称太史公。
D.北首,头朝北。古礼,人死入葬,尸体头朝北,故北首为死人之象。文中有抱着必死决心的意思。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勇猛善射、爱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视。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陵家不仅被夷灭,名声也从此被毁。
B.贰师将军率大军出击匈奴时,武帝派李陵率领军队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率军转战千里,陷入匈奴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兵败降胡。
C.李陵兵败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纷纷将过错都推到了李陵身上,这时,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在武帝面前为李陵作辩护。
D.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
7.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李陵讲情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旧本韩文后

(宋)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典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注】①杨、刘:指杨忆和刘筠,北宋诗人,被称为西昆派,以“雕章丽句,脍炙人口”得名,多写一些应酬唱和、脱离现实、专门追求形式技巧的诗文。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视之                       发:打开
B.遂相与作为古文             相与:互相
C.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学者:求学的人
D.而师于千万世             法:效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击沛公于坐
B.夸荣当世/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独《昌黎先生集》旧物也/百姓皆以王爱也
D.因出所藏《昌黎集》补缀之/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B.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C.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D.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作者对于韩愈为人或文章推崇的一项是(       
①脱落颠倒无次序                 ②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③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④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
⑤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⑥亦志乎久而已矣
A.①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⑥D.②③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记叙了作者童年在李家墙壁间的破竹筐中偶得已脱落颠倒、次序很乱的《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B.作者生活的时代,始终把能写出以杨忆、刘筠为代表的“时文”,作为考中功名,得到好名声,被人称赞的标准。
C.欧阳修记叙韩文“没而复盛”,举了孔孟的例子,是为了阐明“道”可能暂时泯没,但其生命力必将永存的道理。
D.这篇文章以作者珍藏的一部旧本韩文为线索,融记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饱含浓厚感情。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2)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7.文中写了欧阳修三次读《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他心境有怎样的变化?
2023-04-09更新 | 31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游四方,往往闻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谣,虽其辞为方言语,而亦时有意义之存。其体不出于比、兴、赋三者。乃知诗者,出于心之自然者也。世之士多自号为能诗,而何其有意义者之少也!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意中各据有一二古人之诗以为宗主,而诋他人不能知。是其诗皆出于有意,而所为自然者,已汩没分门户、争坛坫之中,反不若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出于自然,而犹有可观者矣。又其甚者,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不知者以博雅称之。以此为术,而安得有诗乎?此诗之一变也。

他山吴氏,年近八十矣,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因相与论诗。余曰:“君之诗宗何代乎?曰:“否。”“僻事以为奥,奇字以为古乎?”曰:“否。”“然则君之诗可矣。”因出示余。余为择别其合者若干首。他山晼晚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余与世论诗多不合,而独喜他山所见略与余同,而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盖余昔读书山中,时当初夏,百鸟之噪于檐际者不绝也。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余也方为黄鸟之远去,而他山犹欲争名于燕雀啁啾之间乎?他山曰:“吾以待之后也。”因书而之。

(选自清·戴名世《吴他山诗序》)


【注】:①坛坫:古时盟会的场所。 ②晼晚:日将西,日将暮。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其辞为方言语/鄙:轻视
B.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訾謷:攻讦,诋毁
C.然则君之诗可矣/观:欣赏
D.因书而之/归:赠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诋他人不能知/石铿然有声者
B.已汩没分门户、争坛坫之中/始皇既没,余威震殊俗
C.不知者以博雅称之/故亏臣自利
D.因出示余/子卿不欲降,何过陵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A.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B.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C.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D.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4.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作者认为“他山犹欲争名”的一组是(     
①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②僻事以为奥③奇字以为古④然则君之诗可观矣
⑤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⑥吾以待之后也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戴名世为吴他山的诗集所写的序言,其中,作者也谈到诗歌创作的主张。
B.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农夫细民之歌谣,并将其定位为方言鄙语,认为其一无是处。
C.吴他山年近八十,过来拜访作者。作者与之论诗,觉得他的诗颇有可观的地方。
D.作者婉转地讽刺了吴他山与当世之人争名的做法。对此,吴他山是不予认可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为术,而安得有诗乎?
(2)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因相与论诗。
7.作者在选文中提出了哪些与诗歌创作有关的见解主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喟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匿,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之?将庸何归?”门启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文本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朝而                           乘:乘车
B.而焉得                           亡:逃亡
C.妾不                           衣:穿着
D.君语及之,即             危:危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门启                           恶得不禁恶劝爱
B.吾闻之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C.节俭力行重于齐             洎牧谗诛
D.以此三世显名诸侯             而刀刃若新发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晏婴,又称晏子,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朝廷和军队。
C.春秋时,“跪”和“坐”都要求要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
D.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本文指的是司马迁。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B.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C.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D.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
B.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C.晏子认为君臣都要为国家服务,如果君主不是为国家利益而死,而是为个人利益而死,那么作为臣子就没有义务为君主殉死。
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却不怕冒犯崔杼,他坐在地上,将头靠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以此表达了对齐庄公的哀悼。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2)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7.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司马迁为什么如此仰慕晏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以自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有删改)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旧事                           摭:拾取,找出
B.是改太子右庶子             坐:因……犯罪
C.而不能李逢吉之谤             弭:安抚
D.皆于文行                           笃:专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拙世务                           不拘
B.作《进学解》自喻             阙秦利晋
C.所不能者人也                    可怪也欤
D.而潮人独信                    蚓无爪牙
3.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B.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C.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D.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4.对选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降,意为贬官、降职,与《琵琶行并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意思相同。
B.“元和十二年”是皇帝年号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法纪年。
C.《旧唐书·韩愈传》中的“传”是文体,指人物传记,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思相同。
D.小人,意为普通人、百姓,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小人”意思相同。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寄养在表兄家,从小学习刻苦,不需要别人的奖励来督促。
B.韩愈上过几千言的奏章论述宫市的弊端,皇帝大为生气,将他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C.韩愈忠君爱国,苏轼认为他的能力可以影响天地万物,却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事。
D.韩愈在潮州任职时注重教育,政绩突出,受到百姓爱戴,朝廷为了表示对他的褒扬,为他建了新庙。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
(2)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7.结合文本,概括韩愈为人、为学、为官的特点。
2024-03-28更新 | 24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徒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亭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注:①娥:zhí,细致。②罢:通“疲”,疲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物力必       屈:亏损,匮乏
B.远方之能者并举而争起矣       拟:模仿
C.而直为此廪廪       廪廪:恐惧的样子
D.蚤生而晚       杀:凋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闻       句读不知
B.国胡相恤       方其系燕父子
C.四种五获       其称文小其旨极大
D.—夫粟二百石       吾属今之虏矣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4.下列出白《汉书·食货志》的六句,都属于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汉之力汉,几四十年矣。   ③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④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⑥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①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提出国家应加强积贮的观点。
B.甲文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
C.乙文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兴利除害”才能使百姓归附。
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3)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7.结合两段选文概括“积贮”的重要措施及意义。
2022-01-12更新 | 30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节选)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①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命名
B.乐正夔一足,                         信:相信
C.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     进:任用
D.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     节:分寸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是记之                  必竭诚待下
B.古人之观天地            而刀刃若新发
C.孰能讥之乎               可怪也欤
D.夔者一而足矣        所为,求若所欲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B.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C.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D.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4.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选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
⑤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指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这三者是做成事情的条件。
B.《吕氏春秋》选文中,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吕氏春秋》选文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吕氏春秋》选文中作者多方举例,均用反面论证,论证如何对待传闻,观察角度相同,散于各类,颇有立体感。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7.文章认为该如何正确对待传闻,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3-01-09更新 | 30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