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封二年。初,全燕之世,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椎髻、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险①。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天子;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不通。是岁,汉使涉何诱谕右渠,终不肯奉诏。秋,上募天下死罪为兵,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左将军荀彘出辽东,以讨朝鲜。

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楼船军败散,遁山中十余日,稍求退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愿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余,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令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左将军破浿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船亦往会,居城南。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就其约,不会。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天子以两将围城乖异,兵久不决,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正之,有便宜得以从事。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之不下者,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遂亦以为然,乃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魔下执楼船将军,并其军。

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阴、尼溪相参、将军王唊相与谋曰:始欲降楼船,楼船今执,独左将军并将,战益急,恐不能与战,王又不肯降。阴、唊、路人皆亡降汉。夏,尼溪参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以故遂定朝鲜。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击朝鲜》)

【注】①王险:地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为两将A未有利B乃使卫山C因兵威D往E谕右渠F右渠见使者G顿首H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汉”代表朝代,“武”是谥号,指他在位时大举用兵击败周边民族,有所建树。
B.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
C.顿首,此处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稍作停留再起。
D.相与,文中是“一起”的意思,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在战国时代燕国强盛的时候,曾占据真番郡、朝鲜为属地,并在那里设官吏,修筑军事要塞。
B.卫山前往朝鲜劝降后,右渠准备派遣太子到汉朝谢罪,献出五千匹马,为汉军提供军粮。
C.卫山和左将军担心会发生变故,建议朝鲜王太子不要带着士兵,朝鲜太子最终不肯渡过浿水。
D.荀彘多次与杨仆商议会战的日期,杨仆想赶快与朝鲜达成归降的约定,所以不与荀彘军会合。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2)朝鲜当下,久之不下者,楼船数期不会。
5.汉武帝一生征伐不断,请结合文本概括他为何要平定朝鲜。
2024-05-0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卷(六)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嫡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民户过万,咸叹其惠理。权嘉之,召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统志在补察,苟所闻见,夕不待旦。常劝权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权纳用焉。出为建忠中郎将,领武射吏三千人。及凌统死,复领其兵。是时征役繁数,重以疫疠,民户损耗,统上曰:臣闻君国者,以据疆土为强富,制威福为尊贵,曜德义为荣显,永世胤为丰祚。然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六者既备,然后应天受祚,保族宜邦。权感统言,深加意焉。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尤以占募在民间长恶败俗,生离叛之心,急宜绝置,权与相反覆,终遂行之。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统A曰B不C欲D增E母F思G故H不I顾J耳K事L适M母N甚O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适,即改嫁,当时对此较为宽容,骆俊去世后,其妻改嫁华歆,骆统顺遂母意。
B.事嫡母的“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意思相同。
C.疏即为前人对古书作的注解再作注解,也叫“正义”,影响深远的如《十三经注疏》。
D.黄武,孙权年号,曹操封孙权为吴王,年号为黄武,黄武八年,孙权在南京称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骆统事母孝谨,无情时更有情。母亲改嫁,他似乎很理解,虽然知道离别母亲而母亲难舍时,他不肯回头再看母亲,免得增添母亲的思念。
B.骆统率先垂范,颇有道德风范。当时社会遭遇饥荒,士大夫即便吃糟糠也难以填饱肚子,他就减少饮食,深深觉得自己没有吃饱肚子的理由。
C.骆统年轻有为,深得孙权赏识。孙权委重任于骆统,让骆统先后做了会稽太守、功曹,还把堂兄孙辅的女儿嫁给骆统,对骆统几乎是言听计从。
D.骆统感恩戴德,常怀回报之心。骆统志在补救朝政缺失,如有要上奏的事,总是第一时间完成,前后给皇上上奏章超数十次,可谓是忠心可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
(2)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5.在征役和疫疠叠加、民户损耗严重的情况下,骆统在上疏中表达了什么思想?请根据原文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2024-05-05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卷(一)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 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读言者,与人同利故也。 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贼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闻君臣A同体B宜相与尽C诚D若上下E但存F形迹G则国之兴丧H尚未可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与已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
B.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示恭敬之意。书信中用于对平辈或朋友的敬语。
C.弑、杀、杀死,封建时代臣杀君、子杀父母均可称为“弑”。
D.“若纵之不已”与“学不可以已”(《劝学》)两句中的“已”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魏征希望唐太宗能够使他成为治世的良臣,而不是像龙逢、比干因与君主当面争论而被杀的忠臣。
C.有人向太宗建言,应该任命秦王府原来的士兵全部做武官,把他们编入皇宫宿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2)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5.当进谏的群臣因太宗神采英毅而举措失当时,唐太宗的做法是什么?对此,他的理由是什么?
2024-05-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卷(七)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年十五六时,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贞元十四年,以进士就试。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元和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十三年冬,召还京师。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十四年三月,元稹会居易于峡口,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材料二:

微之,古人云:“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朝廷A文字之职B无不首居C其选D然多E为排F摈G不得H用其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袖,用袖子笼着,与《五代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的“函”两者用法不同。
B.论,议论,与《苏武传》中“会论虞常”的“论”意义不相同。
C.素,指平时,向来,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词义相同。
D.穷,文中与“达”相对,与《离骚》中“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的“穷”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干谒拜见顾况,顾况看了白居易的文章后,以礼相待,青睐非常。
B.白居易应考进士做官,章武皇帝察纳雅言,下诏令他入翰林院担任学士。
C.白居易上书议论政事,当权者憎恨他言辞尖锐,将白居易贬为江表刺史。
D.白居易通信交好元稹,二人互为知己,没有因为远隔数千里而中断来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
(2)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5.结合材料分析,白居易平生最推崇自己哪一类诗?
2024-04-2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翼①遂改冠微服,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云:檀越闲即更来此。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此者数四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付受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童子曰: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即使人召辩才,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选自《法书要录》,有删改)

材料二:

王羲之尝书《兰亭会序》。隋末,广州好事僧得之。僧有三宝,而持之。一曰右军《兰亭》书,二曰神龟,三曰如意。太宗特工书,闻右军兰亭真迹,求之得其他本,若第一本,知在广州僧,而难以力取。故令人诈僧,果得其书。僧曰:第一宝亡矣,其余何爱。乃以如意击石,折而弃之;又投龟一足伤,自是不能行矣。

(选自《纪闻》,有删改)

[注]①萧翼,唐朝官员。太宗时,命为监察御史,奉命取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于越僧辩才。他设酒酣乐,探韵赋诗,成功窃取《兰亭序》而归。②檀越,指施主。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兴后A作B诗C如此者D数四E诗酒F为务G僧H俗混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壶,古时宴会时的一种游戏。以矢投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B.参差,指差错,与“参差十万人家”(《望海潮》)中的“参差”含义不同。
C.遗,遗失、丢失,与“留待作遗施”(《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遗”含义相同
D.宝,把……当作宝贝,与“前辟四窗”(《项脊轩志》)中的“前”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接近辩才,萧翼不仅换了衣服和帽子,装扮成从山东来的书生模样,还故意在辩才的禅房门前站着,好让辩才注意到他。
B.萧翼以诗酒为借口和辩才混在一起,让辩才逐渐对自己放松警惕;接着用自己带的二王字帖,诱骗辩才拿出《兰亭序》书帖。
C.萧翼终于等来了获取《兰亭序》的时机,他趁辩才外出做法事之际,私自拿走书帖,之后召来辩才告诉他真相,辩才被气得当场昏倒。
D.僧人将《兰亭会序》书帖和神龟、如意视为“三宝”,被骗走了书帖后,僧人精神崩溃,损坏了神龟、如意,自己也不能行走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经自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
(2)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5.两则材料在对唐太宗获取《兰亭序》真迹一事的记叙详略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4-2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七国:楚、胡、沈、陈、顿、许、蔡。②五鸡:伍员之弟。③清华简: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整,指整治,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整”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不同。
D.向,指赞成,与下文“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中的“向”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攻打州来,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上下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楚帅地位低贱却得到很多宠信,内部政令不一致,七国联盟并不同心,楚王威信不高,吴国有打胜仗的机会。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部署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略,提纲挈领,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含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
(2)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
5.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2024-04-23更新 | 3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上之任势使然之。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莫如法。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远在千里A外B不敢C易D其辞E势在F郎中G不敢H蔽善I饰非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邪,指奸邪之人,与“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用法和意思均相同。
B.轨,车两轮之间为轨,后指车轮碾过的痕迹、路线,这里比喻秩序、规矩。
C.中,指符合、合乎,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中”词义不相同。
D.公道,指公正无私的道理,与熟语“人间自有公道”的“公道”意思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亲自考察百官,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即使君主目、耳及脑并用,臣下也会掩饰,所以君主要运用自己的才能并依赖法律治国。
B.韩非子认为君主能够轻松掌控整个天下,各种类型的臣子在各种场合都不能使坏逾越本分的原因,就在于君主能够善于运用法律执政。
C.治国不能因为豪门权贵犯罪而偏袒,就像墨线不能弯曲来迁就歪斜不正的木料一样,应当以法为准绳,来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
D.君主可以制约官员的恣意妄为,但君主也受法令礼仪的制约,没有人能独断专横,那么正道就可以畅通,政事就能“无为”而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5.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法律思想有哪些历史进步之处?
2024-04-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是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息矣。出为豫章太守。迁大鸿胪。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复征拜议郎,迁光禄勋。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蕃与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窦武谋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即日害之。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陈王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填写超过三处不得分。
蕃A时B年C七D十E余F闻G难H作I将J官K属L诸M生N八O十P余Q人R并S拔T刃U突V入W承X明Y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材料一中指“国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的“天下”含义相同。
B.“迩”,材料一中指“接近”,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迩”含义不同。
C.“弥”,材料二中指“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含义相同。
D.“旦夕”,材料二中指“每天”,与《孔雀东南飞》中“便作旦夕间”的“旦夕”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了“任贤”与“弃贤”的问题,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用与不用贤才。
B.王安石认为,国君只要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只要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
C.陈藩仕途屡历迁谪,灵帝即位后,他受封高阳乡侯,但陈藩上书尽力辞让,前后上奏疏十次,朝廷最终没有接受。
D.诛杀中常侍的计划泄露之后,陈藩虽年逾古稀仍然挺身而出斥责王甫,王甫增兵包围了陈藩,并在当日将其杀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5.陈蕃的经历多次体现了材料一中“有之(贤)而不用”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节选自《盐铁论·本议》)

材料二: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有益于国,无害于人。百姓何苦尔,而文学何忧也?”

文学曰:“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失者也。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其后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也!”

大夫曰:“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夫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绍其功,是以可因也。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

文学曰:“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采,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大夫曰:“缟素不能自分于瑙墨,贤圣不能自理于乱世。是以比干被刑,子胥见戮,人臣尽节以徇名,遭世主之不用。此骄主背恩德,听流说,不计其功故也,岂身之罪哉?”

文学曰:“比干剖心,子胥鸱夷,惛怛之忠诚,心动于内,忘祸患之发于外,志在匡君救民,故身死而不怨。君子能行是不能御非,虽在刑戮之中,非其罪也。是以比干死而殷人怨,子胥死而吴人恨。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节选自《盐铁论·非鞅》)

【注】①《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②鸱夷,又叫作“鸱夷革”,用兽皮作的袋,因外形像鸱(猫头鹰),故名。吴王夫差取伍子胥尸盛入鸱袋内,沉之于江。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商鞅峭A法B长利C秦人D不聊生E相与哭F孝公G其后H秦I日J以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良、文学,指贤良方正、文章博学,是两种选官科目的简称,此处指凭此被察举的人才。
B.恶,文中指罪过,与“万恶不赦”的“恶”意思相同,与“恶衣恶食”的“恶”意思不同。
C.宗庙,封建时代天子或诸侯等祭祀祖先的场所,这里代表政权,与“社稷”同为借代用法。
D.不能自理,文中指圣贤不能在乱世中自我保全,与现代汉语“不能料理自己”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认为,正是商鞅在法律和经济上的改革才使得秦国国富民强,这些举措百利而无一害,但文学并不赞成这一观点。
B.大夫认为商鞅的悲剧在于无人继承他的改革措施以及君主对他忘恩负义,但文学认为商鞅的死是咎由自取,与人无尤。
C.大夫与文学都提到了比干被杀这一典故,但大夫用此例是将其与商鞅形成类比,而文学用此例是将其与商鞅形成对比。
D.大夫和文学进行了三轮辩论攻防。守方大夫各轮都用因果论证捍卫观点,攻方文学则每轮都用对比论证以攻击其漏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
(2)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5.材料二中,文学用哪些理由驳斥了大夫“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的观点?
2024-04-1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等多校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传】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平其平平已?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钳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

材料二:

司马子反为君使,废君命,与敌情,从其所请,与宋平,是内专政,而外擅名也。专政则轻君,擅名则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曰:为其有惨怛之恩,不忍饿一国之民,使之相食。推恩者远之为大,为仁者自然为美。今子反出己之心,矜宋之民,无计其闲,故大之也。

(节选自《春秋繁露·竹林第三》)

[注]平乎己:指大夫通过自己私下和解。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之A也B围者C钳马而秣之D使E肥者应客F是何G子之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平,鲁国之外的和解。《春秋》是鲁国史书,故这里称其他国家为“外”。
B.矜,夸耀,与《道德经》“自矜者不长”中的“矜”意义和用法相同。
C.舍,建筑房舍,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意义和用法不同。
D.推恩,即广施仁爱、恩惠于他人,是孟子提出的一项对执政者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知,《公羊传》不仅为《春秋》简略的叙事补充了具体的史实,还阐释了《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
B.宋国大夫华元出城见司马子反,将城内情形如实相告,既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也体现了“知己知彼”的智慧。
C.司马子反在和楚庄王的对话中采用欲擒故纵的劝说技巧,成功让对方接受了他的仁义主张,选择了从宋国撤军。
D.材料二在剖析司马子反的行为时,肯定其“不忍饿一国之民”“矜宋之民”,表明作者和孟子一样具有民本思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专政则轻君,擅名则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
5.从材料二看,《春秋》褒扬司马子反与宋人私下议和一事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1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